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故名遣二真也。执约心。真约境也。上来六段。第二约说智门深。余四段智慧深也(钓锁相)。

    言叹希者。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又云。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时说是经。

    言无智不忻者。受法有限故。

    言梵云者。晋云灵瑞华(稍同)。亦有翻为空起华也。

    言大海减者。相传云。人寿八万岁时。大海水渐减。减时至四天王膝。有金轮显现。可高三十尺广一百五十尺。

    言此法华者。潞云。旋达四洲。路傍两边。有优昙华。两边相对而生。以为庄严。应轮王出世。其华乃生。名瑞应华。灵瑞华者。为轮王之瑞相。法华为成佛之先徴。若轮王出。其华乃现。诸佛出世。法华方开。灵瑞华现。令未见者令见。法华开故。未闻者令闻。故疏云。此法华等。意言佛出世。众生归依。断除烦恼。舍凡成圣。故言生死海渐减也。问圣教中说众生界无减。何故此间说减。答化度云。此约真如无减。若就相而说。减亦不妨也。

    言一乘道显者。大乘根熟。故名一乘道显。法轮王出。生死渐减。一乘道显。方演说之。此有三种表。一者。海水渐减。喻佛降生生死海减。二金轮路现。表所化生。一乘道显。佛方为说。三优昙华现。方登王位。表所化生。觉华开荣。佛方出世。今详昙华。既喻所化。何者。以喻此经。又言一乘道显。何是一乘道也。今解路显。即喻根熟。昙华即喻此经。经言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意海减所化分段生死无路。显大乘根性熟。昙华即所说妙法。昙华若现。表轮王出之不虚妙法。若宣表闻者。定当成佛。轮王者。表后成佛。即以所当化成。喻轮王也。非喻能化(抄不分别)。问何故劫增海水减。劫减海水增。答一切七宝。多在海中。劫增时。众生福胜。故水减少。七宝出现。令众生皆得受用。劫减时。众生福劣。海水增广。七宝皆沉。傍生又多在海中安置。如经中说。轮王出。海水减缩。面各减三千由旬。其路即现。七宝所成。若轮王出时。主藏臣以手置海中。海中珍宝。悉随手出。

    言鹙子往者。从十六王子。二万佛时。虽已闻。今悉废忘。故言未闻也。此一唱。正是解未闻令闻也。

    言智解局者。未能证达。即是二乘之人。所见不广也。故劝令大乘深生信心也。

    经所以者。何徴词也。有何故以如来说法意趣难解也。经云。言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释前标中随宜说一句。将能诠教。以无数方便。说教下所诠理。是非思益分别之所能解法也。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言彼三乘等者。意言二乘教下。只有择灭之理。又是他大乘家理。二乘教下无。故名以彼实义不可说故。一者。二乘教下理所无。名不可说。二者。只大乘教下所有真如法性离言。名不可说。离言绝相。名言说之不及。名不可说。此三乘法。唯有名字章句。无别三体者。三乘教同诠一乘。二乘教下。无极理故。

    言无别三体(释标中意趣难解。即是品初慧门也)。问品初先明智慧。后明智慧门。此间何故说教门。后说智慧耶。答前约先智慧。后说三乘。显于一乘。内说有三乘。此间先说教后说理。则三显会乘教同归一乘理也。所望别故。此间第二说中意。只是四十年前。说三乘教门也。所说理。即是第三依何等义中收也。经云。所以者何等一段经文者。

    言因前文起等者。显即是徴也。即是徴前第一段未闻令闻。第二段说者。有何所以。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有何所以。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此解唯佛能知耶。答依一大事因缘。因果道理说。依开示悟入说故。此答经家所以者何也。次答论家依何等义者。疏言依何等义。作如是说法。意趣难解。依何等义说法。是非思量分别。唯佛能知。答依何事义中。一大事因缘说。如来若为小乘事说。二乘易解。依一大事因缘。依此义说。所以难解也。论家依何等义。问词。经家一大事因缘。答词也。

    言事物体事等者。大事者。不越性相也。大事若是相。则是事物。大事若是性。即是体事。大事若是境。则是义。大事若对能诠教。则是道理也。事物有为也。体事无为也。事义无为也。道理有为也。若准四义总具足方名大事。作三义解。正一大事者事物。物谓菩提涅槃也。真实法名物事者。总义。二云。大事者体事。菩提涅槃。有体法名体事。三大事者。事义。菩提涅槃对此缘智。名境义。只此境义。便名大事。道理两字。经上之三义。或是事物之道理。二或是体事道理。三或是事义之道理。第二或道理两字。解经中因缘本法之道理。疏主意不必具取四义名一大事也。或是事物道理智。或是体事道理智。或是事义道理智。随应得。

    经云出现于世者。疏言为此大因缘。所以出现世间也。

    言自称德号者。即是解经中世尊两字。问世尊自说经。何得自言。世尊恰似自夸相似。答自标德号者。只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广利群生也。所以自标德号。更不缘余事也。

    言不尔便者。若不为大事因缘出世者。即同二乘入灭。唯求自利。不化众生。亦不要自德号也。只为一切众生成佛。名大事。所以自标也。

    经云言开佛知见等者。问言开者。为佛自开。为开众生。若自开者。佛开已久。云何经言佛之知见。已谓不尔。经文明言。言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明知但是开鹙子身中知见。若众生身中知见不得。名佛见者。理行二性。在有情中。应不名二种佛性。彼既极成。此何不许。但是知见性相。在众生中。无始已来。二障所覆。如来开演。晓说彼身中有二无上。令知忻趣也。鹙子既知有此二法。未审何诠次说能证。劝其修之。如是此三。皆居果位。入佛知见。是得之因。故次为说入佛知。见。已上初周。等赐牛车者。无漏因行。本后二智。若唯识五地菩萨。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冥真俗二境。合本后二智。准此牛车便成一体。令诸子等。十地菩萨日夜劫数。二僧祇劫。若得教车。亦通初劫。已上即是第三周。灭去化城。引至宝所。第三周。是以得名开佛知见也。

    言此释大事者。体即知见。知见两字。被经家安四个名。因解唤作开示悟入解知见。向上义也。论家有四义解之。开者无上义。示者同义。悟者不知义。入者令证不退转义。故以四义解知见。知见体即是大事故。

    言论言(至)如来能证等者。摄云。如来举能证人也。如实智者。出能证智也。知彼义者。出所证法。即是法身也。牟云。如来能证如实者。标能证智所证理也。言知彼义故。即是释也。即是真如名义。理境界也。一知之言。通能知所知也。问何名能证如实。答疏云。知彼义故。义者。若对能证智名境。境故名义。若对能诠教。名所诠义。义理故名义也。又解如来能证。假者身也。如实知彼义故。只是根本智。证真如理也。如实两字。真如也。知彼义三字。亦是真如理。

    言法性真如等者。一法性二字。解上论文。实字。与万法为实本性也。二真如两字。解上论文中如字。三云。下二句疏。名为如实法实性故。此二句别结上论中如实二字也。

    言即是所证(至)为义者。解者。解上论文。知彼义故。义字通两说也。真如理是一。若对能诠教。即是所诠名义。若对能证智。所知境界名义也。

    言正智之体本者。此唯取本智。名知见。却结向上论文能证二字。

    言能知义理等者。结上论中义字。

    言即能证正等者。都结归经义。能证所证也。

    言菩提断者。断障所显得故。亦名菩提。

    言智处者。是所缘处。智所依处。故亦名智也。

    言或知为正体者。此意性用胜。根本智名知。后得智名见。此二合名知见。用真如理。为知见性。性之与用。得性就用。知则亲唯自知。不通他知。如梦中事相似。真如理根本智证。后智设缘。变影疏远。故唯自知也。根本智照真境。后得照俗境。故将性就相。合名知见。问若知亲见疏者。五眼之中。既名慧眼。何不名见。答彼境约缘本后。皆名眼。此约有亲疏。故不同于彼。

    言此二是用等者。此二自是知体家用。若智之实性。方是真如。如刀以割物为用。四尘为体。若约所依性。方是虚空为体。

    言将性就相者。问既以知见。配本后二智。何得以真如合名知见。答将性等。

    言欲令二等者。问诸经论但只合摄末归本。摄相就性何故此间将性就相。答欲令等顺彼宗。以种智为一乘。所以先说也。

    言胜鬘等者。问此经宗明一乘。一乘是种智。何故引胜鬘经三个名。皆是真如。证此经耶。答疏云胜鬘等。疏主言只缘此经宗。明取种智。恐疑将谓唯取种智。为一乘体。不唯空取种智为体。兼取真如为一乘体。

    言摄大乘等者。意言摄大乘通理及智。为一乘也。不同胜鬘。唯取真理。此摄大乘兼取行。为一乘。万行宽广。名大。只此大体向上。有运载用。名乘。亦乘亦大。名为大。将体就用。大亦乘。将用就体。乘亦大。或乘大乘故。名为大乘。大是真如向上安。大字着乘。是有为名乘。乘大性故。名为大乘也。此中意言。胜鬘一乘。是真如摄。大乘是万行。既说一乘。即大乘。明知摄性以就相也。问疏主何故作性用理智解耶。答论云。一切智三个字。唯通性相也。

    言知一乘(至)宗义者。即三周说一乘。初周理智双说。第二说智不说理。第三周说理不说智也。故知三周说一乘。通理及智也。

    言火宅牛车者。古师将真为车体。此间兼破古师云疏主火宅等。即是有为也。

    言险途宝所等者。即是无为。故不言作。问宝所是无为。故不言其作。化城亦无为。何故言其作。答宝所本来无为。无为不言作。化城是假施设。所以言其作。问化城言作。是无为。牛车言作。亦合是无为。答牛车言作。名体俱作。是有为故。化城言作。作名不作体。故是无为。问宝所是无为。向上安。即所字亦合是作名耶。答化城言作。有二义。一云。世尊经中自言我所化作。二者。作名不作体。宝所不尔。故不言作。实有法体。但言宝所也。问牛车是有为名体。但作故。羊鹿二车一种。问是造作。何故二车不见登。答二乘得无漏后得智。不知是有为故。世尊随伊不知处。隐却道无。不妨实有也。

    言开者无上者。作有菩提涅槃两法。更无余事。若更有两法。一处争得名无上。问涅槃是无为。可得称无上。菩提是有为。何得称无上。答有为无为相对辨。有为不得称无上。且约有为自类论。有为之中称无上。圣有此菩提涅槃二法故。名开者无上义。

    言除一切智智者。向上智。是佛智也。佛五蕰假者。名一切智人。一切智人身中有此智。名一切智智。下智字。通根本后得智也。向上智字。是五蕰假者身也。不取假身。上智字。但是相从引来也。今取向下智字。根本后得并真如三法。总名知见。此中解义。不论多少解智处。事须带真如也(上人法解了)。

    言又一切智等(至)妙理者。问何故举智摄理。答智证理时。宜照一相。如珠与光不相离也。故举智。有时便理随。故名开佛知见(本后解)。

    言无上者。即是叹胜也。此双开菩提涅槃。有抄说。便是开鹙子菩提涅槃者。非此也。此菩提体者。二各法喻。理智二种各有法有喻。楞伽中取不空如来藏。为知见。胜鬘中取空如来藏。为知见也。

    言本有种子者。问涅槃本有体。是无为种子。有为何名本有。答但说涅槃无为本有。非言一切本皆是无为。

    言多闻熏习者。简要云。从初发心。亲近善友。初依菩萨。供五恒佛。闻正法教。资加位中。修习万行。经一大劫。资熏本识无漏种子。初地门中。妙平二智。方生现行。得入见道。修道地前唯有漏。初地已去七地已前。有漏无漏修。八地已去纯无漏修。无有功用。无相修习。若成佛时。无间道舍劣无漏。解脱道中。四智菩提圆生起。是多闻熏习。因修生长。体即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来藏。问如何有漏能资无漏。答无妨地前一劫有漏资助。于无漏。登地已去。即无漏资有漏。能招彼十王果也。

    言因生长者。此中泛论。难陀唯生。月藏唯长。护法本有长。新熏生。若准疏文。且谈本有种子。地前长。入地生。问镜作二智为旧为新。答唯本有。

    言藏识有漏者。虽非或俱。漏种生故。漏识熏故。名有漏也。

    言能含一切无漏者。叙破烈有漏义。如离乱时。凡人收得王子。王子起现行为王。已入宫门。杖一百见殿角绞等。

    言如来藏者。四智之种。当来报身如来也。

    言由近善友者。初依菩萨。供五河等。

    言多闻等。即损力益能转。

    言藏是含藏因等者。藏是含藏。此解第八识。名空如来藏。因性义也。解种子名藏。若以智种名因性。第八能含识赖耶。即空藏因性之藏。藏即因性。若智种有能生之用。即名含藏。与现为因。绝因名性。即不空也。若尔。含藏即性。何须别配。相国独配不空。以此唯取不空藏故(取第二解)。

    言犹如种树者。如尼拘律陀树子。如芥子四因风日天雨等。缘生茆等。被蔓萦缠既多年已。枝干渐盛快疏圆满。其荫遍布五百量车。用荫独不尽。法尔种子。犹如律陀子。寄在第八识中。如藏石间。烦恼尘坌。犹如飘尘。地前闻熏。有同杲日雨滋。初地起现行。如生茆等。修惑为障。义同学縓。道数数修。如枝干渐盛。果位无学。如快疏圆满。自受用身。佛种从缘起。成道已后。体高三界。因广十方。便便不熏种。

    言逢缘证别者。若逢初果见道分。分别烦恼尽处。缘得一分自性清净涅槃。若逢三界俱生烦恼尽处。缘显得所得涅槃。名有余依涅槃。若逢苦依身尽处。缘证得涅槃。名无余依涅槃。若逢悲增智增二法资助。缘所得涅槃。名无住涅槃。若逢三事具足。缘所证名大般涅槃。故名逢等。

    言二种如来藏者。即智为能缘。二种空如来为所缘。智缘二种为境故。名二种空智。即是烦恼。名空如来藏。在烦恼中。真如亦名空如来藏。问真如何得名空。答断却虚妄烦恼。因空所显故。名空。二者。空之性故。亦名为空。智缘此二。名二种空智也。

    言若离者。若离妄法别起。名若离。圣道所易脱。故名若脱。是所断故。名若断。可改转故。名异一切烦恼藏。覆真如。名一切烦恼藏也。真如名藏者。疏言不恼者。非妄法故。名不离。不可易脱故。名不脱。不是所断故。名不断。变易故。名不异。妙出情境故。名不思议。

    言烦恼有漏(至)名空如来藏者。标空藏也。

    言涅槃无漏(至)非虚妄法者标。不空藏。

    言由近善缘(至)名为涅槃者。解空如来藏也。意言能诠智。对所证理。名方便也。方便显证。名为涅槃。体性非空。因空所显空之性故。一者。烦恼性虚妄不实。名空。断却烦恼。名空因空。处显得真如。真如亦名空如来藏。二者。又与二无我理。为空之性。我法本无。真如为性空之性。故亦名空如来藏。

    言体非空者。问有为无为。名之为有真之体。何以名空。答疏名言体等。

    言烦恼覆位(至)因性义者。解不空如来藏。意言真如之体。非虚妄故。名为不空。隐在烦恼之中。当体名藏。即取所藏真如。名藏也。问真如何名藏。答烦恼为能藏。真如理即是所藏。藏是如来藏也。二者。因性义名藏。无漏种子并在缠真如。名因性藏也。即此在缠真如。与出缠真如无别。出缠真如。即此在缠真如。能显果中万性法身。法身为所显。一则是所藏故名藏。二则能显故名藏。问涅槃之体。何名因性。答因中之性。名为因性。并此涅槃无因果。而是因果能作因故。离系果故。因位之性。依士释也。二了因性。故名因性。无漏种子与自受用身为因。亦名因性藏也。

    言即此法身等者。意言即此法身非空非有。依此二义。故说为空。与前烦恼名空。别由观行者。观彼人法。二遍计空理。因此显故。说为体空非空也。梵云瞬若多。如是空性。二空之性。依士也。

    言刀提耶者(切都寥反)。举喻也。昔有长者。名刀提耶。至家臣富。情多鄙吝。在生之日。藏金于俦砧之下。死已为狗。还生其家。悭心宿因。当卧砧侧。家人大小。不敢辄近。佛知长者根熟。至门呼之。刀根耶。刀提耶。犬闻喜跃。走至佛前。如来慰喻。家人惊异。佛为说所因。于梼砧下。掘得金藏。方知家犬。乃是尊君。此有二意。一因地下得金。显刀提耶。是前人之父。因断烦恼。显得身中。有如来藏性。金况烦恼。狗喻佛性。掘宝况断烦恼。二云。狗况烦恼。金喻佛性。因彼狗方知地下有。因断烦恼。显得身中有如来藏性。牟云。若顺疏文。似金喻烦恼。刀提耶况佛性。因掘得宝。方知狗是前世之父。因断烦恼。方显身中有佛性也。如非恶不能显其善。后解善顺。因犬知金。因烦恼以显佛性。故说为空藏(重料简阿赖耶识及烦恼名藏)。以彼四智种子及真如名藏。金义极成。更不证也(下明教修因德门)。缘阿赖耶识及烦恼。名为藏。行相教德。所以重明。

    言阿赖耶等者。此二本圣教。皆有教有理。问真如与无漏种子。何名为藏。如何不善法名藏耶。答即涅槃云。未得至名佛性。摄云。善法有三。一有漏。二无漏。无漏之中。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即是楞伽经中不空如来藏。四智菩提也。无为。即胜鬘经中不空如来藏也(上无漏法也)。问无漏善法可然。有漏善法如何言佛性。答摄云。加行位中。有漏善法。顺生见道真理。名佛性因。彼加行位中。有漏修习。成就得无漏圣智故。有漏善法。得名佛性。问有漏善法既尔。何以有漏不善法亦名佛性耶。答云疏无垢称云等。

    言伪身等者。简要云。萨迦耶见。此翻云伪身。经部云伪。自种性也。有部云。有身。若依大乘云移转。三界之身。虚妄不实。名之伪身。即此伪身种中。有如来藏性。故名为佛。如矿中重也。

    言七识住者。未住之欲。得住住了。不欲得离此是识之相。三涂之中。苦多乐少。于识有损。识住不乐。凡夫外道圣人同生。凡夫外生。到彼第四禅中无相天。一是凡外道所居。二灭于心想。若是圣人。到第四禅生及净居天。多是定性那含。弃背生死。求证无余。故第四禅识不乐住。一身异想异。谓欲界人天欢戚有异。身形分别。南三洲身形不等。名身异。心想不同。名想异。六欲天身形大小不同。名身异旧。生天子五衰相现。有重苦生。新生天子有乐。名想异也。二身异想一谓成劫初梵王独住。后有梵辅梵子生来。梵王作念。我能生彼。彼复作念。我从彼生。此想同名想一。梵王身胜。余身劣。名身异也。三身一想异。第二禅身形大小一种。名身一。初生天子见下火灾怕怖。旧生天子知不到来。不怕。名想异。四身一想一。谓第三禅身形一种名。身一。同一乐想一也。更加空识无所有处故。俱舍颂云。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无色下三。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此识住处必有赖耶种子。故贪欲嗔恚愚痴。十不善业道。为如来种等。大?严云。自有两释。一云。烦恼即佛性方显故。说烦恼为如来种。二者。烦恼为能依。佛性为所依也。将能依烦恼。就所依说。烦恼亦名如来种也。问善法不善法。总名如来种。未审无记法为如来种否。答即阿梨耶识。是无记也。

    言即前菩提者。楞伽经也。报身修生。修念生现行。成报身也。牟云。大圆镜智为自受用身。平等智为他受由。妙智于净秽土中。说法断疑。雨大法雨。

    言法身修显等者。断烦恼证得。名修显也。牟云。此即佛位二转依果。摩诃般若恒照法身。能证是因。所证是果。故言证因证故。无漏种子生起现行。能生是因。所生是果。意言四智菩提种子生。起自受用身现行。只此现行。役与法身。为证因证故。只此自受用身种子。与现行为生因生故。故言生因生也。

    言教修因得者。教谓楞伽胜鬘两种教也。修者。即前报身修生。法身修显。名修也。因者。证因生因。故名教。修因得门也。因即是得也。

    言前藏有四者。初之二藏。报身因果。即前楞伽经。后之二藏。法身因果。即前胜鬘经。来此二文。分为四种子也。

    言能含藏者。即是结前楞伽。阿赖耶识名能含藏。藏犹如库藏。无漏种子。依附第八。如縠麦等。

    言能生德藏者。即前楞伽。具足熏习等。即是无漏种子。名能生也。功德。即前所生果德四智也。因中无漏种子。藏隐在第八识中。名藏自体。复含四智菩提现行名藏。是二差别也。因能生彼功德之果。即自受用报身也。

    言能覆藏者。此即结前胜鬘。若离若脱。若断若异。覆真理故。名覆藏。

    言谓烦恼等如土覆物者。土为能覆。重等为所覆。烦恼为能覆。佛性为所覆。

    言能显德者。此结前胜鬘经不离不脱不断不异等。问断烦恼显法身。即含是所。如何名能显得耶。答一云。果中出缠真如。为能显。尘沙功德。为所显。故唤法身作能显。二云。在因中缠真如不空如来藏。名能显。果中空如来藏。为所显也。

    言如金性者。如釰钏等。因金方显也。万德虽殊。因法身方显。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若望烦恼。理实所显。今望即德故。名能显由出缠已能显万德。如出矿金能显器。

    言大位而者。且依论说。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大涅槃。由断碍解所知障故。证大菩提。虽断二障。以显二果。实理皆通。岂彼烦恼不障菩提。应知圣教依胜用说。今依胜说。故言大位也。意言得菩提时。亦须断烦恼障。得涅槃时。亦须断烦恼障也。

    言诸佛出世欲(至)所得者。问所知障不发业。如何言发业招果耶。答三解。一只烦恼障所发之业。即是所知。二云。初地菩萨。有误犯三业。愚是所知障。发所感变易身。不得光洁自在。三云。只变易身故。业亦名所知障发。由无满有分别业。为因资故。业种所知障。与力能资助义边。亦名发业。所得果变易身也(上解便得清净)。

    言缘此知见者(疏解)。

    言开者出生等者。佛未出世之时。菩提不生。涅槃不显证。名闭不开。今佛出世。欲令众生断烦恼障。证涅槃。断所知障。出生菩提。名开开。佛知见。问开何人身中知见。答但是总相。都叹佛身上法身法身。菩提涅槃舍利弗等。正生忻趣心。舍利弗若忻趣开佛见中涅槃。别说佛知见。若忻趣开佛知见中菩提。即别说悟佛知见。

    言除此二等者。只有菩提涅槃。更无余法。故名无余。胜过二法者。菩提过一切有为法。涅槃过一切无为法。于此二法之中。更无过上。故名无上。华严经二十九云。为佛所念。长佛善根。住诸佛愿。行诸佛业。准此是长自身中。成佛善根也。华严长佛善根。长自身中善根法华经云。开佛知见。开自身中知见。

    言二示者。示者指示。前来叹菩提涅槃。舍利弗生忻慕心。将谓自家身中无也。佛所以指示向说。云三乘乘平等。同有此性。故名示者同义也。

    言譬如乳牛(至)无别者。凡夫如未构了乳。血乳和杂。声闻人如构了乳白色。缘觉人如酪。小菩萨如生苏。大菩萨如熟苏。佛如醍醐也。今此疏中引。但是总意。意表同义。更不分别诸位。但取乳白色。牛色各异。三乘五乘众生各各差别。佛性是一也。摄问开佛知见中真如。与分示佛知见中真如何别。答开佛知见中真如无垢。此分示佛知见中真如有垢也。此自是摄释不意见开佛知见下。有清净字。便言无垢。余三不言清净。便判示佛知见有垢。若准疏意。但是总别。开佛知见。双开示者取开佛中法身理别分也。故名三果入因不合。更分有垢无垢。

    言三悟者不知义问经中言悟。悟者知义。论家解经。言悟者不知义。何故不同。答经言者正知义。不是不知义。论言不知。举示悟时法。今日悟者。昔日不知之事昔日不知之事。今日悟故名悟。悟昔不知。又二乘人身中。有本有无漏种子。昔二乘人。将谓自身永佛分故。言不真实处。真实处者。即是悟佛知见。昔日不知法。今日知。昔日不悟之法。今日悟故。故言悟者不知义。

    言譬如有人者。如有人三根声闻。自喻己身也。亲友者。即前十六王子真善友也。闻大乘。即是其家。无明所缠名醉卧。王子此方入灭。他方行化。名官事当行。发菩提心名无价宝珠。熏得意识。名系衣里。问意识不能持种。如何不失衣里珠。答衣有表里等(引经)。

    言上来三种等者。即是开者。叹法报二身。令生忻趣因。叹开佛知见中。菩提涅槃既生忻趣。后令悟身中有报佛智。后示身中法身理。既修证理。成法身断德也。又成报身智德。既成此二利乐。有情即起化身。便有恩德(明果记)。

    言入者为令等者。问如何先果后因。是何意。答修行次第。先果后因。说法次第。先证果令忻也。所以交修因取果也。问知见一种。只是开示语入四个字别。争知入佛知见是因义。答疏主体论意。论云。示现与无量知业。业者是因义。故科入佛知见是因也。问疏主争知取他论家初地为入佛知见。答论说令证不退转地。即四不退中证不退。是初地。所以知是初地中也。入佛知见者。入佛二果也。入者解义。如人敢入得否。只是解也。示现者。显示显说之义。欲令入不退地。言无量业。即是菩萨真智也。法身报身智。名无量智业。业者业用。即佛果之因。

    言上三总别等者。简要云。开佛知见是总。示悟知是名别。别者别示法身理。别悟报身智也。

    言无上同胜者。无上即开佛知见。开者无上义。同配上示佛知见。示同令证。胜字配上悟佛知见。然二乘者。不识其因。为令知故。故知入为因。开即为总。示悟为别。

    言今显能证能得等者。十地无漏智为能得因。十地真如为能证因。故名为入。

    言依本论者。明地位也。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在十信第六心。二位不退。在十住第七心。三证不退。在初地。四行不退。在八地。今论意顺经文。取初地证不退。

    言体用者。涅槃是体。菩提是用。此二体用大故。俱通法界。故名无量智也。智之业也。

    言说此因等者。佛出世意。为说发地。能得佛果。一切智之因。故名为入也。

    言变易生者。此智增悲增不尔。问变易与意生身何别。答地前二乘回心。即受变易。名变易身。初地已上名意生身。二变易身粗。意生身细。或唯识说。变易身亦名意生身。

    言观察智性者。智性即真如。

    言入佛二果者。即法身报身也。即是结归开佛知见。

    言此四意者。问佛出世有何意。答疏言此四至更不为余等。

    言故知总说等者。意言空取教理。为莲华。亦不是也。言取行果。为莲华。亦非故知等。

    言或不退者。下一两节疏文。是重引前入佛知见中文来成。据实此文即合向前来论说令证不退转地示现与无量智业一处。解脱隔却六七行疏。然后引有孤起。此是疏主笔悟也。

    言或不退等者。问此何故忽解于不退地耶。答上文云。令说行果故。不退地即是行果也。未知不退是何地中。故云或八地。若尔。何置或言。又解前说不退义未尽。今更解之。故言或也。今详义未尽。何不一处解之。答疏此合前解脱之意。言分此说为列行果也。

    言诸论者。问何故事须取八地已上行不退作入佛知见耶。答疏云诸论等。以二乘人。同到八地已上。决定总受变易生。经论皆云。声闻缘觉。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不简顿悟渐悟悲增智增。入八地。决定受变易故。亦取为入佛见。

    言虽二乘等者。问若取受变易者。为为入佛知见者。二乘之人回心亦受变易。何故不取。答疏言虽二乘等。二乘人亦回心受变易。未即至彼初地。或八地登车出宅也。三乘俱同后决定得。一决定受变易。二决定出分段死。七地已前菩萨。及二乘回心之者。皆不决定。二乘二回心已去地前一大劫。犹未登车。初地已前悲增菩萨宅内上车。居分段也。彼约随愿宅。不是此间义。此约业报宅。又受变易不决定。故不取也。问七地已前智增菩萨受变易决定。何故不取。答智增菩萨入观时。是无漏。是登车。若出观时。是有漏。应可却下车。故登车。无漏不相续。故不取之。所以唯取八地上。作入佛智见也。

    言又二乘等者。重取二乘回心已去烦恼不退。名不退地。潞云。从声闻四果。四果圣人或缘觉。此之五人有学。自乘之中烦恼或断伏。未回心时。不妨有退转。回心已后。若断若伏。八六万十千劫。至十信位。乃至金刚无间道。直至成道已来。不更不乐生。此三大劫。总名烦恼不退也。

    言又一乘者。通取四不退。总名不退也。若信不退。十信第六心。若位十住第七心。若证不退初地。若行行不退八地。

    言或此果因一乘者。意说此即是前标中智深。前唱说文。即门深。若尔。何故非他唯取教理师。答此行果虽即是理教二种。若唯取教理。不知是何教理。今显所诠是一乘之行果。故须别说教。即三乘权意。令舍权取实。实中有行果故。是此中之意。故疏云或等。

    言上来所说者。破古人将开等配四法也。疏主意开是总。余三知见。是别也。前三是果。后一是因也。

    言准下三世者。疏主破也。准下三世佛法式中。不说开。三世之中阙其教。先有教。方有理行果也。凡欲法悟道。事须先得教也。

    言故知但应者。破也。但应如此间开示悟入道理说善也。

    言示悟别显者。古人言将四法配开等。即难乘。三世之中不配教。汝以四法为总别。何故三世之中不说总。三世文中阙于教。汝将四法配总别。三世文中应阙总。如何示悟别显。不同标等。若疏主道。我观经中第一遍四法总说。第二遍依法文中唯说别摄一切法尽。更不说总。所以疏言示悟别显。二果已周。周者周足。不假标故。

    言此方便品法等者。且三周异者。迷悟不同。说有圆缺。此品开示悟入四法总说。余二周不具足也。第一周法说。不为一人。总为一切众生说。乃至说了。舍利弗一人解。将谓独为舍利弗。说第二周。亦是普为一切众生。乃至说了。将谓如来空为四人说。下周亦尔。说则普。悟解不同。

    言通辨若因者。开示悟入并说。由迷有前后。悟有浅深。迷处属说。悟处示论。故于三周。有说不说也。第一周世尊未说时。因果理智总迷。世尊第一周总说。鹙子总悟也。

    言譬喻品中者。初周亦说了。中根四人缘闻着示佛知见无为理。同三人同坐解脱床。理上无差别。二乘分得。所以中性四人初周一闻便解也。缘有为智上有差别。所以中下二根迷悟。佛知见有为权实智。世尊所以第二周譬喻品中说牛车。问既说于悟。即是果乘。云何迷因。而说于果。答以牛车通因果二。若但说入。恐人不解。牛车通因。为说因车。取果车故。入佛知见道理智。言入有滥。既迷因智。言悟无滥也。既悟报身。令其修习三乘乘此宝乘。道场岂非说悟。意在于此。言唯迷因者。不迷因理。果理果智。迷其羊鹿二车。将谓得至佛果道场。不知到道场者。唯是牛车。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故说譬喻品也。

    言化城喻为下根者。下根之人。缘有为智上第一周第二周两遍闻。所以有为智上不迷。缘无为理。只向初周闻所以于权实理上迷。世尊所以第三周中说化城喻品。

    言由迷果理者。将谓有余涅槃。便是宝所。将谓牛车只取中路化城。不知牛车。至大涅槃之宝所。故说化城喻品。

    言各随所宜编说一乘者。即是第二周迷至智。别说造车悟佛知见。第周迷理。别说示佛知见。三周破迷。名为道入。未识其因。故说入佛知见。问何以迷悟不同耶。答金云。初时三根果。理智俱迷。所以初周上根即解中根之辈。知理同故。一闻即解所证不迷。能证之悟。亦不迷也。智有异故。即迷而不迷果。将谓羊鹿至涅槃故。下根之因。知乐闻故。所以不迷理一闻故。所以有谬果一闻者。因即智如门。不迷因理果智。虽不乐闻果智。望理亦是其因。自于因智。亦复不迷。下根性劣。不能通解。故有于迷也。摄云。根性不同。迷悟不等。随说有异。若强立。所以终不离难。故置不论。不离难者。意言前云第二周理无异故。即迷因智者。若许智有异。亦应迷果非因。第三周言果智。望理亦是其因故。不迷智者因理。望智亦是于果。何故不迷于因理也。以第三周唯迷果理故。但以众生迷悟万品。不同如来随根偏说理智。佛能究竟。我等何知。摄解为善。

    言或为中下(至)说等者。为中根人。说悟佛见。说智。为下根人。亦说理智。影为下取。为中根人。亦说理。又为中根人说智。影取兼说理。为下根人说理。影取兼说智也。

    言然勘下文等者。指譬喻品中长行叹果车名下文。

    言下文但明等者。即指偈中因乘文也。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也。若论前行。疏云。本论具解此品。品即方便品。余品但总释其大意。即指余品也。即是方便品为总。标下二周释也。第二牛车释悟佛知见。第三周宝所。释示佛知见。此二是果。偈中言乘此宝乘。说因乘。意令行牛车因。取佛果牛车。表牛车通因果。亦不相违(会知了)。

    言又理虽等者。即是胜鬘经等。多说真理性智慧。以为一乘者。初一乘根本故。即指无量义经中第十四名。一乘唯真如故。或准指无量义。以彼无量义经唤真如作无量义。以真如是无量义之本也。何妨此取真如为一乘也(依理本后解了)。

    言今此四义等者。于此真理一体法上。义说四种知见。开佛知见者。开众生身中佛性。名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者。如掘出金藏。普示众生。令觉知故。悟佛知见者。令悟有佛性入者。修证之。故名为入。

    言涅槃经言大事者。具以大事为一乘。一乘即真如佛性也。

    言庄严毕竟者。涅槃经文。谓修六波罗蜜。所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成佛已后。功德无尽。常住利益。故云毕竟。即同此经周给一国。不同余善受报身尽非毕竟庄严。

    言究竟等者。谓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即是佛性也。真如之法。常住不生不灭。终久无尽。故云究竟。即同前解莲华出水。不可尽即是凝然常。言说说诸至开者。闻者说也。

    言由宣等(至)示者。有八四对。一法佛报佛对。二亲因疏缘对。因性则亲。缘性则疏。三理事对。理性事则行性。四善不善对。善根人不善根。

    言此是法等者。即法身佛当体。名法佛性。报佛即是同前楞伽具足熏习。即是本有无漏种子。至金刚解脱道。而成四智。名报佛。此真如理与彼报佛为理性。报佛身中有此性。名报佛性。因性者。与识中本有种子为性。名因。缘性者。真如理与解脱分善有漏善为性。名缘性。理性者。即是在缠真如。名理性。行性者。与十地无漏行为性。名行性。善根人性者。五蕰假者。说善根人。即善五蕰有道心者。不善根人。即不善五蕰阐提等。是也。名目虽多。皆以真如为体。此等名示佛知见也。

    言譬如贫女等者。问何故经中多说女人耶。答女人多慈故。况菩萨也。又女能含孕故。况众生怀佛性。似女人也。又女人有生养义况修行人生长七圣财也。贫女况众生。舍况五蕰。真金况佛性。家人者贼人也。有漏对他无漏。名贱人。家人大小者。大况心王。小者况心所也。

    言时有异人者。佛菩萨善知方便。有方便也。二乘等与说四谛缘生。

    言即于其家堀出者。即是指示身中佛性也(上叙下破)。

    言若依此解等者。疏主解经。方便品中。标悟佛知见。譬喻品下。释悟佛知见。方便品标示佛知见。第三周释示佛知见。若依真如。解开示悟入。虽方便品中见解了。譬喻品牛车便不是解方便品悟佛知见。问何以知。答彼言牛车□与一故。便是别义。非此中义也。

    言一切众生等者。一切众生。谓凡夫也。及以我子菩萨也。四部之众。声闻也(译明解)。延云。一切众生。大乘外凡。及我子。大乘内凡。四部者。二乘四众也。宝云云。一切众生。谓未有种性者。及以我子。有三乘种性者。四部之众。通此二类。章敬云。初二可通。后解违疏。非先无种性。后可有故。问一切众生早是如来子。何得更言以我子。答虽一切众生无有不是如来子。缘一切众生是乞养子。父母别故。无明为父。贪爱为母。生得此身。与佛无交涉。只缘归依于佛法僧。所以但与如来为乞养子也。我子者。诸大菩萨亲生卵。即是无漏圣慧二空之智。于法界腹之所引生。四部之众。二乘人偏生子。虽是佛体弼不是正夫人生也。生空之智。依生空理而得引生。名偏生也。

    言何等为秘者。后起前文。答两喻双陈。秘藏者。即是三事。涅槃犹如伊字三点。若并不成伊。纵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伊。依涅槃第□云要三事具足。名大般涅槃。摩诃般若二空智所证真如理。由智证理。断二障尽处。法身理上。假立解脱。哲云。引喻。摩诃般若智犹如日光。法身如虚空。中间闇。犹如二障。日光未出时。中间暗与虚空合。不即不离。被日光出来。与虚空合。暗相随灭。问暗相何因得尽。答犹日光起来。暗相妨尽。正是日光与虚空合时。即是暗相尽时。不前不后。正是摩诃般若智起时。便是证法身理时。正是智证理时。便是障尽解脱。要三事具足。方成涅槃。如世伊字三点。一不□从横。

    言三点若并等者。若并如世一字形。假名并。即不成伊字也。纵不成者。如沥水相似。重累名纵。亦不成伊。

    言摩醘首罗面上三目者。梵云摩醘首罗。此云大自在天。一摩醘湿代罗。即是大自在天。二莫醘湿伐。即是事大自在天。计自在天有三种身。一者法身。遍一切处。量同虚空。二者报身。居禅四禅。身长万万六千由旬。面有三目者。化身或在雪山。或南海住末赖耶山。人间化导也。此第四禅中大自在天。天主面上有三目。非是彼天。一切天人皆有三目。若十地菩萨生彼。居色究竟天。若凡夫业报净者。居广果天。问伊字两点在上。一点居下。首罗三目。一目居上。两目在下。喻既不同。如何会释。答缁洲云。若依能证解。般若在上。喻能证智也。解脱法身在下。喻所证理。如面三目。一上二下也。若取能依所依次第说。法身在下。般若解脱在上。二上一下。如世伊字。似例书品字。平遥云。但取不纵不横之义。以况三事。涅槃更无别。诸有智者。不应难喻。

    言三点若别者。三点若别。相去三寸五寸地。亦不得成伊也。法合。经云。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也。空得法身亦别。空得解脱名别。空得般若各别。皆非涅槃。故云三点若别等。

    言解脱之等者。此据各别言非。若离三体。亦无涅槃。

    言我今安住(至)并者横也者。三点若横。如世一字。相似法中。论况后得。如二乘人。先得生空智相似。似先得摩诃般若智。次证生空理。似得法身相似。后得无余。如苦依身尽。然后得解脱。其实得则一时得也。若计前后得。亦非涅槃也。

    言纵者竖也者。解纵字。如沥水相似。亦不成伊字也。竖上下分三品。若无间道断。解脱道证。理先得般若在上。次得解脱居中。后得法身最下。或胜劣分三品。般若最上。解脱次中。法身最下。三品而得。下成真正得之时。都无胜劣。疏云。即此竖并皆非伊字也。

    言三点别安者。若将三点零落别着。得成伊字否。答不成。要三点一处一方。成伊字也。

    言要三和合者。立理也。般若体别。解脱体别。法身体别。此亦不成。故云要三等也。其不纵者。即是不上下三品得也。其不横者。不落后得。不离别者。谓不离散。不别有体。名不离别得也。疏云。和合之点。方成伊字。三法和合。方成涅槃也。

    言不一不异者。且不一者。能证般若智是有为。所证理是无为。般若法身是实。解脱是假。有为无为别故。假实别故。三法各别故不一。不异者。摄假从实。摄相归性。正证之时。冥然二体。故各不异。即三法同时也。若依性宗。一真如体上。建立三德。是不一。离一无三。是不异也。

    言假名择灭者。问何名择灭。答择灭即无漏圣智。正是择体。即择法觉支。问何名灭。答断二障灭二死。名灭。如日照空中间暗无。日喻般若。空即法身。中间暗无便同解脱。

    言故集论者。彼论云。灭谛有三。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摄论云。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海东云。真如是彼灭谛所依。名灭。无漏圣道体是有为。非是灭谛。而能断惑。得彼灭故。因立果称。亦名为灭。烦恼不生。择灭无为。为灭性。是灭谛体也。言若能灭般若智也。若所灭法身。若灭性解脱真如。名灭。依者由如虚空与色。为依。色若坏时。虚空性在。成就与依者。依于空也。问能灭之体。克性是何。答实能灭。唯妙观察根本智。若迷事即后得智。若至果中。四智皆名摩诃般若。四渎皆海。如五眼皆佛眼也。

    言佛安住秘者。即三事大涅槃也。

    言不同二乘智了者。唯了生空理。不了法空理。所以能证智不名大慧。智既不名大慧。所证理亦不名法身也。

    言不得习气者。独觉临妆。声闻起儛。昔有辟支佛。五百生中作淫女。后得无学。妆具常随金色。迦叶常作妓乐。后见北洲如意山中坚那罗王鼓琉璃琴。是时迦叶于众中起儛。

    言古人有解等者。纪国也。真如上无痴。故名摩诃般若。真如本来不与烦恼相应。名解脱。体性凝然。名法身。此三事虽成疏主破。便无入义也。若以唯取真如。为三事者。便无能证所证。如何名入耶。

    言常住不坏(至)何意故者。成立正义。亦是违结。向前三事涅槃。并近简二乘无余涅槃也。二乘之人入涅槃无身智。不名常住不坏。又二乘入涅槃自利。不利有情也。

    言以智证真者。正解入义也。

    言二乘无有身智者。入义不成。又非佛意也。问世尊示现顺二乘入涅槃。何故。今言不入。答言顺同者。即娑罗双树间。顺同二乘人。入无余涅槃。荼毗如来。身智不灭。所言不入涅槃者。不入二乘中无身智涅槃也。

    言乌角鸱者。同共一树栖。犹如亲兄弟。尔乃入涅槃。假使蛇鼠狼同处一穴。犹游相看。如兄弟。尔乃入涅槃。乌与角鸱相憎。乌白日即吃角鸱。角鸱夜中即食乌儿。犹此两鸟。常作怨家。意者不同二乘一灭永灭。为利有情。名为人故。若同二乘无利而入灭。即假使角等。

    言令作此者。疏主言。我作此三事涅槃解。善顺涅槃经等。

    言当知摩诃等者。别配四法。将涅槃经三事涅槃。配此经开示悟入。正是结归经宗。此是疏主千门万户解义不同。彼经摩诃般若。即此开佛知见。彼经摩诃般若。与此经宽狭不同。此经开佛知见。双菩提涅槃也。若取彼经摩诃般若智。名开佛知见。唯取智。于中无法身理。又法华论将一切智智。解此经开佛知见。人法解。理智本后解。性用解。三解之中。事须理智双取。今将三事中摩诃般若。同此间开佛知见中一切智智。唯取智不取理也。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后得智。唯本后二智。更无理也(解开了)。

    言解脱即悟者。彼三事中有解脱。即是此间悟佛知见。前来约悟身中有种子。名悟。今此不尔。约以说令教。断所知障。出变易生死。入大涅槃悟解。名悟。意由智断惑后苦不生。名为解。推功归本。即悟佛知。见即智也。

    言二障俱亡(至)真解脱者问前来处处说解脱是假。何故此间言真。答对三乘说名真。前来言假。对自乘中理智说。解脱是假也。二乘昔日唯断一障一死。不知于此。不知者。不知有所知障二死也。今说合知。故名为悟。即是三事中解脱也。

    言真实处者。二障二死俱无。名真实处。贺问若以三事俱名涅槃者。一是生因。二是了因。何以俱名涅槃。量云。大般涅槃中法身解脱。是有法。应是有为故。宗因云。三事中随一摄故。如般若。二云。般若是有法。应是无为故。宗因云。三事中随一摄故。如法身。既尔。名体有殊。何故皆名圆寂。答此与比量相违。量云。摩诃般若。是有法。定是有为故。宗因云。是能证故。如二乘智。法身是有法。是所证故。宗因云。智亲冥故。同喻如二乘理。此上随他互成理智。本意难生了。二殊名涅槃。今应通水火性各别。二种皆名色。何妨理智殊皆是涅槃摄。问水火俱变碍。二种皆名色。有为有生灭。无为生灭无。如何例水火。答能灭所灭殊。不妨俱灭谛。有为无为何妨俱圆寂。

    言此必有因(至)智业者。解入佛知见。彼经三事涅槃。即是所得之果。此法华经入佛知见。即是因也。

    言秘密者。即三事涅槃也。

    言不为余者。不为二乘等事。出现世间也。

    言作此解者。契会灭化城向宝所之义。意取法身名契宝所。摩诃般若契火宅之牛车。

    云弹者。尽也。

    言此三解者。即是唯依真理解。理智本后解。三事涅槃解。前解也。

    言唯取所诠等者。未将理与教对辨。令此与教相对说。唯取所诠智慧。智慧即是方便品初标。次下大事中即是释文。余五段文是总。当所诠理也。

    言能诠教者。品初教门。是标言。即前说者。指第二段说也。舍利弗诸佛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也。

    言又以莲华等者。问法华论解唯说教理。名莲华。不说行果。今此经中何处是教理莲华。答疏云。又以至秀出等。即教开敷。而理出水。正是教理莲华也(相国科)二通难。问若取教理为一乘。开敷出水可然。大事中三义解。唯说行果。为一乘。未审行果有教理。向上开敷出水义否。答果秀因敷。亦无乖爽。意言果秀即是果出水。因敷即是行开敷。乖由违也。爽者失也。不乖莲华。向上道理。此第二意。但将教理。证成行果。向上亦有开敷出水义也。

    言然胜鬘等者。尊余经。及下第三周宝所。多说真理。以为一乘。多说智也。不是总不说言。偏说真理。以为一乘。乘之本故。

    言因乘虽通等者。此行妙法。行妙法通漏无漏。即宽。入佛知见。取第二劫后唯无漏。狭。问入佛知见。疏主何不兼取地前。答疏主准论意。取证不退转也。不唯法华论如此。

    言楞伽者。兼楞伽经中三种意生身。亦在登地已去。不在地前。前三乘回心已去。虽受变易。未名登车也。所依未是二空无漏行。唯在地上。所以引楞伽经。证法华论。取证不退。

    言地心三种(至)别章说者。然此三身。诸教不同。若胜鬘。但言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三种意生身。亦不显三意生身名也。彼经云。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三种。一三四五地。得三摩拔提乐意生身。缘修定挍胜。名三昧乐意生身。问何故不取初二地。答其实亦摄。缘非胜故。所以不取也。二第八地名觉法乐自性意生身。问何不取六七地。答非解也。第三无作行意生身。经不配地位。疏主以义配。在九十二地。上来疏主引楞伽经。证本论第二劫初地已去名入佛知见。

    言又后品言者。引譬喻品。证入佛知见也。既言直至道场。牛车辕隔柱。着道场门也。地前疏远。不取也。

    言胜鬘等者。此同无上依经。身辨名也。不同前楞伽也。

    言无明为缘者。无明住地。即所知障。所知障虽多。今取执菩提有情者。故论云。既未圆证无相大悲。无能发起独利悲愿。

    言无漏业因者。即是道谛无漏定愿等。问若所知障助愿受生。二乘定性永不入无余。若如诸异生。烦恼总故。问如何道谛实能感苦。答无漏定愿资有漏业。令所得果相续长行。谁言实感。问此之变易。于五果中。何果摄。答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望无漏业。是增上果。有圣教说。

    言无漏出三界者。随助缘说。

    言大力菩萨者。新云已得自在菩萨。文异义同。

    言三种意生身者。新云意成。成亦生义也。随意愿成也。问意生身与变易身何别。答一云。意生细。变易粗。若准唯识论。此有三名。一名不思议变易身。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二名意成身。三名变化身。无漏定愿转令异本。如变化故。故知名异体同也。所引楞伽胜鬘。证法华论取初地已上。名证不退。

    言初地已前者。问因乘既通三无数劫。何故不取地前行也。答疏言初地等。答意未出火宅。未与一乘之名。且依一相而言。实理不尽。今且顺论。约正因说。故不取地前也。如五果圣人回心。入变易者。即名出宅。岂名得一乘也。若傍言之。依三义解。义方周足。

    言或八地得者。意言七地已前。悲增菩萨。不决定受变易故。故取八地已上也。

    言问二乘无学者。只此无学身。便是羊鹿果。只此一期分段身。便是出宅身。问二乘之人。舍分段。受变易身。方名出宅。如何居分段身。亦名出宅。答只此五蕰身。便得三十五年住。未死已来身。望当来五蕴不续。亦名出宅也。问二乘无学羊车果位。未受变易。居分段中。同喻云。如地前顿悟小菩萨。居分段。应非出宅。答谈其分段。不名出宅。有二义故。不同小菩萨。一余依永灭。但是后有生死身无。故名余依永灭。但望后有不续。便名余依永灭。不必要须灰身智灭名余依灭。二已得涅槃。不同地前顿悟菩萨名不出宅。

    言问何故二乘趣于牛等者。问何故二乘趣于羊鹿得灭。称出宅。大子趣于牛。菩萨未出宅。此问中唯取二乘无学不定性者。二乘无学与地前顿悟小菩萨一种趣求初地牛车。何故二乘出宅。菩萨不出宅。答有二因。一二乘惑种尽故。二得有余涅槃故。得灭称出宅也。惑种之言。简有学凡夫地前顿悟菩萨。

    言初劫惑犹行等者。此中问意是一。答中两个意。第一答地前菩萨了。

    言又七地分段等者。第二答。七地已前妨也。即是第七地末心菩萨。只有此现在一生分段身。望前后分段身不相续。便是出宅也。更不经生。便入变易。更不经生。便入八地。与二乘无学同故。总名出宅也。

    言已前即非者。若是七地末心已前。多生十生五生百生千生。不名出宅。有此间七地末心已前。悲增菩萨。由多生故。如有学类者。同前二果人有学人经生者。问初地已前一大阿僧祇劫末心入初地。当生之中。只者今身便入见道。便受变易。更不经生。此菩萨同七地末心菩萨。及二乘无学一种是出宅否。答此菩萨身。是有漏烦恼未断。不同二乘无学及七地末心菩萨名出宅也。问只前二果人身上当生。便受变易去。更不经生。只此未受变易已来身。唤作出宅身得否。答不然。乍可不出宅出火。即是悲增菩萨。此前三果人。不妨更不经生。但未出火。尚被烧故。故云犹多生故。如有学类。应句数分别。一化相不出乘。虽能舍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二随愿出不出一切受变易。皆名随愿出。八地已前悲增。皆名随愿不出。三业报出不出。此复有五类。一依变易。二定姓。三有学无学未入无余者。四不定性有学未受变易者。五者地前顿悟小菩萨。出有三类。一依变易。二依分段。为不定性二乘无学最后身。七地满心所依身。三不定出不出。谓不定有学。若依今身。必受变易名。出同无学。若望有或即不名出。如七地已前故。又兼悲智平等者亦不定。疏言犹多生故。七地又有二意。一云。七地满心应名出宅。定受变易故。如不定性无学。二云。七地满心已前菩萨应非出宅。由多生故。如有学类。问悲增既未出宅。得上车否。若许得上车。未见宅内。而乘于车。若不得上车。应是不获二空种智。云何后成入地菩萨。答宅有二种。一报。二随愿。若业报分段初地即尽。名为出宅。不妨得车。若随愿宅者。七地已前犹未尽。不妨不出宅。而亦得上车业报。宅内不许乘车故。

    言故出宅已者。简不取名教车。今取初地已去登车出宅。名入佛知见。此中意总亦有未出宅。而上车者。即随愿宅也。亦有出宅不车者。如二乘受变易者。

    言然此经文等者。问何故开佛知见有得清净之言。示悟入何无清净言。答疏言。然此经文等。说意言标显。则说则显。处不论也。

    经佛告舍利弗等者。释意也。问世尊说开示悟入。是何意。答经言。佛告舍利弗等。当将知见示悟众生。当将一大事知见。教化菩萨。不化余人也。论家都有三番。解开示悟入。论中三番。一处解更不配经文。疏主将论家三番。别配经文。别分三处。第一番正解。依何等义中。无上同义不知义入义□□□□三卷疏末。依何等义尽处。唯解示悟入。第三□□□番续上来解。第三疏彻□□□□□□□□座主和尚。自会昌初。于奉天禀学□良操座主。讲数遍。又大中咸通。涉历三朝。习学兹经。二十余遍。洎归镜水。敷唱已彻一十二筵。嗟乎后学机陋。难晓玄彻。自诸家来记。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