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无相也。灭相者。二边因灭。得有余涅槃。二边果灭。得无余涅槃。故名灭相。即于苦道。是法身德也。此三相则以为境界缘。生中道之行。终则得为一切智果。故言究竟至于一切种智也。又究竟至于一切种智者。若得二边灭相。即是通别二惑尽。入佛知见。以一切种智心中行般若。初发心毕竟二不别。故言究竟。此即佛之智慧。故言一切种智也。双释竟。

    △从其有下。明闻如来法。不自觉知。即明差别义。众生是山川假实之差别。亦是种子之差别。如来即是云。闻法即是雨。读诵修行即是润。功德即是增长。此等差别。皆不能知。就文为五。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此是第一。众生不知。举不知之人也。法谓闻一音之法。持说者是正明不知。持说不同。修行各异。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谛缘度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别。所得功德不自觉知者。明五人各禀教。不知佛是一味。无差别教。亦不知七种方便。各各作解。而各执己见为实。此则不知于权。亦不识实。即是差别不自觉知。本无差别故也。

    △下从如来能知去。明如来能知。略减数。举十境。合为四意。一约四法知。二约三法知。三约二法知。四约一法知。约四法者。所谓种相体性四法是也。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

    此明如来能知。众生本有佛种相等。言种者。三道是三德种。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此明由烦恼道。即有般若也。又云。五无间皆解脱相。此由不善。即有善法解脱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此即生死为法身也。当知此三道。即是性种。有能生性。故名为种。此就敌对相翻论种。即事理因果。迷悟缚脱。始终理一。故名为性种也。若就类论种。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一切三乘解心。即般若种。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此法身种。与上性种法身。离合有异尔。诸种差别。如来能知。一切种秪是一种。即是无差别也。如来亦能知。差别即无差别。无差别即差别。如来亦能知。相体性约十法界十如释。不具记。例种说之。如来悉能知也。

    △从念何事下。约三法能知。三法者即三慧。仍有三重。一三慧境。二三慧体。三三慧因缘也。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

    此初明三慧境也。念何事。是明三慧用。念取于所念之事。即是三慧境。当知有取境之慧。方有所取之事。即所闻所思所修也。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

    此明三慧体。即是能闻能思能修。念是记录所闻之法。正是念慧之体也。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

    此明三慧因缘也。即是三慧取境。闻法能所和合。是其因缘也。又三慧境智。因缘合故。得三慧法。复名因缘也。如此三乘三慧。在昔谓境体因缘有异。即是差别。若入今经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别无差别。如来亦能知也。

    以何法。得何法。

    此约二法。明如来能知。以何法即是因。得何法即是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唯是一因一果。即无差别。差别无差别。如来亦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亦能知。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此是约一法。能知。七方便住于七位。故言种种之地。此是差别。如来用如实佛眼见之。如众流入海。失于本味。则无差别。随他意语。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则如来能知差别。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则如来能知无差别也。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此是第三。举譬帖合上众生不自觉知也。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此第四牒前。总结上如来能知也。一相一味等。如前已释。当知此一相等为缘分别。即是一中无量。究竟涅槃终归于空。即是无量中一。此是牒前重释上无差别也。何者。此一相一味。解脱离灭。若是二乘法体。犹是差别言宣。今作大乘究竟涅槃。终归于空。即通无差别。究竟涅槃。结前诸句。皆非二乘有余。无余乃是圆究竟涅槃也。常寂灭相者。结前诸句。非是小乘寂灭。乃是常住寂灭。故上文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即此义也。终归于空者。非是灰断之空。乃是中道第一义空也。经文举两究竟。初究竟至于一切种智。此举智果。对二乘智。非究竟也。二举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此举断对二乘断。非是究竟。究竟之文。知非小乘空也。此是牒前结释文竟。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此是第五断物疑也。佛昔既知始末皆一。何不鹿苑即为说实。故今佛自释疑云。观众生心欲。随三悉檀。而将护之。恐其诽谤。故不即说也。从上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讫五节经文。是无差别中。第三合草木差别。不知显佛能知。三科合上第二无差别譬文竟。

    ○下从汝等迦叶去。是第二复宗称述。欲释物疑。疑者闻佛无量功德。谓四弟子齐教领解。何必是实。恐此时众闻佛述其迦叶所领不及。不晓佛旨。而谓迦叶所领不当。故佛自述己权实。以叹迦叶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虽自领已。实兼一切。虽未及佛地究竟尽了。得受记已。即分真佛。自鹿苑后。具领权实。至醍醐时。领业不虚。当知前叹释迦。本欲称叹迦叶。故今释疑。称叹复宗。然复宗者。如前文。移添于此。此更不出也。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此先叹希有者。凡有反复闻能得益。菩萨是己事。解不多奇。此诸声闻已得无为正位。能舍证入实。甚为希有。能知随宜说法。述其能领开三。次言能信能受者。即是述其领解显实文也。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此是释述复宗之意也。明佛于一道说三。深玄难解。而汝能信受。故亦堪叹甚为希有。章安解云。前文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汝等说不能尽。后文却云汝等甚为希有者。佛恩普被。犹如云雨靡不覆润。佛恩普载。犹如大地靡不生成。岂有为一机一方而已。故言汝等说不能尽。佛恩虽普。众生日用。不自觉知。如三草二木。值根乎地。禀润乎雨。而不能知。汝等能知始终十恩。甚为希有。未度令度等。述其佛四弘誓恩。甚为希有。众生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述其大慈与乐恩。甚为希有。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任力所能。渐得入道。述其大悲拔苦恩。甚为希有。下轮王释梵。是小药草。述其知劝善除热恼恩。甚为希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及缘觉证。是中药草。述其知除诸热见爱恩。甚为希有。上草小树。是为耻小慕大。述其知遮丑之恩。甚为希有。大树是述其庄严之恩。甚为希有。说最实事。一地一雨。述其知付财坐座。身心财法。自在安乐之恩。甚为希有。当知佛述其差别叹者。叹十恩文尽。若述其无差别叹者。即是一大恩也。若不尔者。迦叶于前品。云如来大恩何所主耶。须知章安但重作述前品十三偈。叹佛恩深。即是当界能知随宜。当界事理。遍收一切。问。此中述前叹佛恩深。与古人何别。答。古人直云恩深。不辨恩之近远。故前以十三偈。具领始末。今佛具述。方名述成。此是章安助成智者之深致也。若依此义。佛本遍述迦叶始末。时众不解。故须除疑。是故释云迦叶能知。若寻章安之意。何得以四伏难。与此同互耶。此明第二复宗称叹竟。初是述成。开三显一。二段总是长行广述成竟。

    △下去偈有五十四行半。颂上广述成。文中开显有法譬。今皆颂初四行。颂法说。次五十行半颂譬说。法说复二。先举法王。二则开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是经家叙也。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此初半偈。颂上广述法说中。初举法王不虚劝信也。上文迦叶当知如来乃至皆不虚文是也。

    △下去有三行半。颂开。上文有二教二智。今亦具颂。初一行半。颂二教。后二行。颂二智。

    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此半行。颂上权教也。即上文云。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此一行。颂上实教也。上文云。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也。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此一行。颂上释权智也。上文云。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乃至通达无碍。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此一行。颂上释实智。随种种缘。说种种教。悉为令得大乘正见。自此之前。皆名邪见也。上文云。又于诸法究尽。乃至一切智慧。是也。又此颂是如来四悉檀意。破有法王。即对治意。又随众生欲。即世界意。有智至永失。是为人意。令得正见。是第一义意。三悉檀。即颂上以智方便而为演说。令得正见。颂上到于一切智地也。颂上劝法说竟。

    △下从迦叶当知去。五十行半。颂上譬说。初十行半。颂开譬。次四十行。颂合譬。上开譬有二。今初九行半。颂差别譬。次一行。颂无差别譬。上差别有六。今具颂。而不同长行开譬次第。但与合中次第同也。于初差别中。而先三行。颂上第三云雨譬。余临文示。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此颂上开譬中。第三云譬也。云譬应身。应身随智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润。若应身不说法。如须扇多佛及多宝者。此云不含润也。身放大光如电曜。口震四辨如雷声也。九十五种邪光不现。故言掩蔽。除九十八种热。如地上清凉也。如可承揽者。应身降世。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实不可得也。即上文云。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文是也。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此颂上第四澍雨譬也。八音四辨宣澍法雨。四方俱下。一时俱闻。亦云四等也。凡有心者。皆蒙利润。故言率土充洽也。此则成上。又成下山川譬也。即上文云一时等澍文也。

    山川溪谷。

    此颂上第一土地譬也。即是七方便众生五阴。今蒙法雨。身口柔软。如土地得泽也。即上文。迦叶。譬如三千。乃至溪谷及土地等文是也。

    幽邃所生。卉木药草。

    此颂上第二卉木譬也。众生习因差别。譬众生久远所植习因。隐在阴界入内。故言幽邃。今蒙法雨。悉得开发。故言所生。即上文云所生卉木。乃至名色各异等文是也。

    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蒲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

    此颂上第五受润譬也。言百谷语。通取五谷。譬五乘尔。因由百善。能生五乘谷果也。当知五乘各以百善为本。大小乘因。岂过十善。更互庄严。乃成百善也。问。人无百善。答。酒防意地。通说非无也。甘蔗譬定。体皆一故。乃约所缘也。蒲萄譬慧。慧约所破。非一如蒲萄尔。干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也。余例上消之。即上文云。其泽普洽。乃至大枝大叶文是也。

    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此是颂上第六增长譬也。即上文云。诸树大小。乃至华果敷实。此颂上差别中六譬文竟。

    △此下如其体者。颂上第二无差别譬。上文有三。此中略不颂一地。而所生兼之故也。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此颂上第二无差别譬也。初二句颂所生所润。次一句颂能润。则无差别也。而各滋茂。须差别不自觉知也。即上文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无差别譬竟。已上总是颂开譬竟也。

    △下从佛亦如是下去。四十行。颂上第二合譬。初三十五行偈。颂合差别。次如是迦叶下五行。颂合无差别。上合差别譬。前正合。后譬帖。今文亦先合。次便举譬帖合也。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此一行。颂合密云譬也。初二句以身合云。下两句举譬帖合。上文云。如来亦复如是。乃至大千国土文也。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

    此颂上合第二澍雨譬中。先标六章门中。初十号文也。然此十号。文略义含。何者。出世即无上士及佛也。为诸即正遍知明行足。世尊即第十号。于天人中。即调御丈夫。及天人师。如来即第一号。来善去善。兼于善逝。又出于世。即世间解。虽略义含于十。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此颂上六章中四弘章也。充润一切。即初弘誓。皆令离苦。即第二誓。离于因果苦也。得安隐乐。即第三誓。及涅槃乐。即第四誓。五乘咸有世间之乐。皆令得于第一之乐。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已上四行。颂上劝听受也。上文云。汝等天人。乃至为听法故文是也。此初二行。先叹佛。次为大众下。能说人尊故所说法妙。七善无不皆归一乘。故劝听受。此举无差以释于差也。从上既出于世讫此。颂上合第三澍雨譬文竟。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着。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此上四行。颂上合中。第三合山川譬。七种五阴众生。如雨澍不择溪谷。佛平等说。故无彼此。有机为此。无机为彼。植善为爱。增逆为憎。佛事为自。魔事为他。应初为来。应后为去。入实为坐。出权为立。佛观众生。为若此。即是等雨山川之意。当知佛憎爱永尽。而无彼此。不于是佛机者爱。是余机者憎。此颂上合文云。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文是也。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二行。颂上合中第四合卉木譬也。贵贱乃至利钝。约七方便。传传说之。贵贱上下。乃是约位分。持戒毁戒。是约行说。利钝是约习辨。上云。如来于时乃至精进懈怠文是也。

    △下从一切众生。第五有十一行。颂上第五合受润譬。为三。初一行。总明受润。次或处人天下七行。第二明受润。次三行。结所润能润文也。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此一行。总明受润也。下去是别明受润。为五也。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此初一行。明人天。俱未断惑。合为小草也。

    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

    此二行明二乘。俱有断证。合为中草也。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此一行。明三藏六度。志求作佛。化他胜二乘。独为上草也。既云行精进定。于六度中。精进为最。大论云。施戒忍。世间常法。欲修定慧。必须精进。况复通进。遍入五中。为是义故。举进摄六。故知不可下文二木。唯在三僧祗也。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

    此一行半。明通教菩萨。已断通惑。誓扶余习。涉有化他。比上为劣。望下为优也。既云常行慈悲自知作佛。若六度菩萨。第三僧祗。方乃定知。故不及通。但过二地。必知作佛。故与前异。乃从胜标。故名小树也。

    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此一行半。明别教。自行化他也。既云转不退轮。别人初地能转法轮。是念不退。藏通至果。方转法轮。岂得名为如是菩萨。故在别教菩萨。高广为胜。故名大树。又可约三菩萨。各作三树。六度约三僧祗。通教约七八九地。别教约三十心。故正法华。初列则云三木二草。后颂云三草二木。此乃通方之见。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此一行半。结所润。举譬帖释所受润也。虽明七种。七种为少。故下云如海一渧。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渧。

    此一行半。结能润。明佛智多如海也。从上一切众生闻我法者。讫此。是颂上合受润也。即上文云。随其所堪。乃至快得善利也。

    △下从我雨法雨去八行半。颂上第六合欢喜增长。又二。初两行总颂增长。又二。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

    此一行。总颂上合增长譬也。上文云。是诸众生闻是法已。乃至渐得入道。

    如彼业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

    此一行。颂上提譬帖释也。即上文云。如彼大云。乃至各得生长也。此颂上合增长譬竟。

    △下从诸佛之法。六行半。别明增长也。

    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

    此一行半。明人天增长。普得具足。是颂上现世安隐。渐次修行。是颂上后世。以道受乐。即合人天增长也。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

    此一行半。明显二乘增长也。住最后身。有二解。一云。二乘此身若不值佛。未必无后。由见佛故。成最后身。即是增长义。此约小释也。若约大论。二乘得有余涅槃。住最后身。得佛五味调熟。得入法华。闻大乘得解。即是增长。小说最后。且任小教。权名为无。非永无也。若得法身等觉一转。当入妙觉。是故乃云最后身也。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树。而得增长。

    此一行半。别颂通教增长。坚固。是体法慧。了达三界。是断惑尽。

    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此之二行。是别颂别教增长。别颂合上差别譬竟也。

    △下从如是迦叶去。有五行。颂上合第二无差别譬。又为二。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此一行半。颂合上无差别之差别也。譬如大云。如一味雨。即颂合上一味雨无差别并别。润于人华。各得成实。即是颂上差别。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此三行半。即是差别无差别也。迦叶当知以诸因缘下。即是明权。权即差别。合上所生也。今为汝等者。即是显实。实即无差别。合上一地也。非灭度者。未度变易也。独言二乘。为其保证强也。人天不计果为涅槃。菩萨不向中间取证也。是菩萨道者。菩萨行道。亦须断通惑。汝已断尽。即是菩萨道。法华论谓。发心退已还发。前所修善不灭。同后得果。又二乘智断是菩萨道者。二乘执其果。故斥言是菩萨道。道即因也。问。菩萨亦有果。信解云。得道得果。大品云。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菩萨果。何故不言是菩萨果。答。此义应得。今言若道若果。皆是佛因。因即是道也。颂合上无差别譬竟。始从品初长行及偈。讫此。总是为第二中根作譬说中。第三如来述成四大弟子领解段文毕。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