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已结缘。今熟脱之。正因之子。未结缘者。今为下种。故以种者。况结缘人。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此是大车譬中第四。适愿得车欢喜。譬上法说。受行悟入。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文也。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尽于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始从各赐诸子等一大车讫此。是别譬中。第三大车譬竟。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从此讫后善哉如汝所言。总是别四譬中。第四不虚文也。此上一节。是佛问身子云。本但许三。而今与一。非虚妄不。欲令身子领实。故以虚妄问之也。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

    此是身子答如来不虚之问也。答有二意不虚。一是免难故不虚。二不乖本心故不虚。此上一节。是标免难不虚章也。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

    此释免难不虚意也。大乘命重。五分身轻。昔行三乘。全五分身。已得免火。今获大宝。济于重命免难。岂应有虚妄耶。

    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此况结免难也。初用小济。免八苦之火。存五分之身。已得珍玩。况常于火宅。方便教小。是子不虚。本意在大。岂虚妄耶。此中方便济拔。似譬断德神通之力。义亦兼于智德也。况二万佛所大乘慧命。今乃圆因成就。佛知见开。宁是虚妄。此答许三免难不是虚妄也。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

    次明不乖本心。此先标不乖本心章。本知无三。意令不谤。不谤者已不乖本心故也。

    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此是身子释不乖本心也。本知无小。意令不毁墯恶。既无毁因。不墯恶果。不与小车。不乖本意。非虚妄也。

    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此上一节。结不乖本心。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其子。与一大车。过本所望。是故不虚也。此中结云财富无量。似譬智德辩说之力。义亦兼断德也。此是结财等。故不虚也。从上不也讫此。是身子答不虚妄竟。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此是叹述也。有二善哉者。述二不虚也。第四别譬不虚竟也。问。佛何不自说不虚。答。佛许三与一。自说为难。身子说不虚。取信为易也。始从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讫此。是如来正作总别二譬。譬上法说略广二章开三显一竟。

    ○从此至偈。是合上总别二譬也。小不次第耳。此上一节。至三藐三菩提。合上总譬六文也。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

    如来亦复如是者。此先合上长者譬中。第二位号也。如来有无量德号。略举十义中一也。如上法说中。今我喜无畏文也。

    则为一切世间之父。

    此节合上长者譬中。第一名行若国邑聚落文。上云国邑聚落。今合直云一切世间者。通指同居有余自体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既云一切世间之父。故知三土皆是证道色心报处。寂光既遍。遮那亦等。诸身既与法身量同。诸土亦与寂光不异。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但果报未满。全局在迷。迷故阴质局彼太虚。如来果满。与法界等量。应遍三处。即一切世间。即合上国邑聚落也。

    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

    此一节。合上长者譬中。第三叹德。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文也。于诸怖畏至无明永尽。合上衰迈根志纯熟。显成断德也。且约界内。以对诸子是所畏故也。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合其年高博达古今显智德也。力无所畏。合上外德财富无量也。有大神力者。深修禅定。能得神通。合上多有田也。及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之托处。合上宅也。具足至波罗蜜等者。合上诸仆从也。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此合上总中第四五百人譬也。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恒为慈悲所被。合取机之所也。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此合上总中。第二舍宅譬中其家广大。法说云安隐文也。

    为度众生。

    此合上总中。第六三十子譬。别在缘了之机也。法说云知众生性欲文也。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

    此合上总中。第五欻然火起譬。譬上法说安隐文也。

    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合上第三唯有一门。良以教能诠理。寻理起行。即得菩提。故知教理共用合上唯有一门譬。此合上总六譬文竟。

    △下去是合上别譬。上别譬中有四。今合亦有四意。但譬中惊怖在前。诸子恋着戏处在后。合中不觉不惊在前。拔苦与乐在后。互现辨其不定意耳。对上可见。

    见。

    此是合上别譬中初合能见之眼。即是如来寂照智眼能见也。合前譬云长者见。法说云当知我以佛眼观见文也。

    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上一节。合上别譬第二所见之火。前云是大火从四面起。又法说云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乃至以苦欲舍苦等文也。此中八苦为火。生老病死四苦如文。贪着追求。是求不得苦。后受地狱天上人间。是五盛阴苦。爱离怨会二苦。如文。此之八苦。从四倒四面而起。此所见之火也。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上一节。合上第四所见火譬。即前诸子不觉不知等也。不观苦集。故不厌也。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合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等文。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上一节。合上第三。即起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文是也。亦法说云。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文也。应拔其苦难者。即大悲之力。与无量乐者。即大慈之力。慈从化意。悲从用小也。已上合上别譬四中初所见火。一譬四段文毕也。

    △下去合上别譬四中。合第二舍几用车譬。上譬有劝诫二门。今但合劝不合诫。上法说中。劝善不明诫恶。故劝修为正。诫恶是傍。亦是劝善即诫恶。诫恶即劝善。今合劝善。即知合诫恶也。上劝文有三。谓拟宜无机息化也。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上一节。合前譬中。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文也。初法说即云。我始坐道场。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文也。但以神力者。合上身力文也。及智慧力者。合上手力文也。赞如来知见。合上衣裓也。力无所畏等。合上几与案也。若佛初出即用此拟。众生不能以此得度。此合初拟宜文。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此一节。释不得度。合上第二无机诸子不受劝譬。正由五浊障重。未免生死等火也。大乘微妙。不能得入。故言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此一句。即合上唯有一门。而复陋小。小故不能解佛智慧。不解智慧。即是行为门意也。前譬云。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初法说云。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文是也。此中合向无机文毕也。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此讫后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合上第三放舍善诱无机息化文也。即合前或当墯落为火所烧文是也。此息化一段。经文有二。先牒前后三譬。次方正合息化。牒前一譬。正帖合息化。牒后两譬。傍成息化也。言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牒前身手有力。救子不得譬。以合息化也。如来亦寝大化。此上文牒救子不得。即拟宜文是也。

    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

    此牒前文中后用拟宜施三车之譬。即初法说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等文。譬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牒此者。傍成息化义也。

    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此亦牒前文中后第三等赐大车譬也。前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亦傍成息化意尔。

    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此十六字。正合上第三息化。譬云或当墯落为火所焚文也。初法说。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文是也。从上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等。讫此。合上舍几譬文竟也。

    △从此讫下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合上用车四段文也。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此正合上第一拟宜三车小化得也。譬前云。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至乃令诸子得免斯害。

    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此正合上第二。知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文是也。言佛乘者。即菩萨乘。从果而名耳。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汝等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此合上第三叹三车希有。自有三段。此合上第二示转。即前云。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文是也。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者。是示其尽无生处。三界即是示苦谛也。勿贪粗弊。乃至生爱则为所烧者。是示集谛也。汝等速出三界。示其灭道二谛。灭道即是示其三界外有其智断三乘之果。故令速出三界。当得三乘。三乘正取道灭为体也。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此合上第三必与证得不虚文也。前云。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是合此文也。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此是合上第一劝转叹车希有。即前云。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文是也。言如此三乘。非我如是。诸佛方便。引物仪式。法皆如是。故云圣所称叹也。言自在者。是得无生智也。言无系者。是得尽智也。言无所依者。即我生已尽。不受后有也。言无所求者。即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也。言无学四智应须。初是我生已尽。二是所作已办。三是梵行已立。四是名无所求。今从经次第略释。前后亦无妨尔。上合叹车三转之文也。若法说总云。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乃至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文是也。此合叹三车文毕也。

    △下去合上适子所愿譬。上云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乃至争出火宅文也。即初法说云。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乃至法僧差别名文是也。但法譬经文。是总明三乘。今合下文。乃别开三乘。一一乘中自各为四。初闻思为一位。二修慧为一位。此二在贤位。三见道开为六句释之。今开三。前譬中总明六句。释之。今开三乘。但合六句为四位释也。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此合声闻乘也。若有众生。内有智性者。通明宿习三乘乐欲。成三乘智性。故佛施三乘之教也。此文内有智性。乃至从佛闻法信受。此合上譬中云。是时诸子。闻父所说玩好之物。适其愿故。合上闻慧也。殷勤二字。合上心各勇锐思慧。即闻思一位也。精进二字。合上第二互相推排。推是推理。排是排恶。恶去故精。理明故进。合上修慧一位也。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者。合上竞共驰走。是前开三句释之。今合为见道一位也。以由不出故。是名声闻乘。至羊车出于火宅者。合上第四争出火宅。修道无学一位也。当知三乘修行。皆有此四位也。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此合缘觉乘也。辟支佛求自然慧者。辟支是法行人。从他闻法。少自推义多。故取譬鹿。鹿不依人故也。自然者。从十二缘门入。此门本自有之。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慧。如大论云。有一道人问佛。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佛言。我不作。又问余人作耶。佛言。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本性有之。故曰自然慧。又不从他闻。复名自然慧也。又闻法信受殷勤。即闻思也。精进即修慧也。求自然慧。至诸法因缘。是见道也。是名辟支佛至鹿车出宅。是修道位也。此即支佛四位。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此合菩萨乘也。而菩萨称一切智者。不同二乘。乃是佛智。菩萨望此修因。即大乘兼运之意。此就人说大乘也。闻法信受勤修。即闻思二慧一位。精进二字。即修慧一位也。求一切智。乃至度脱一切。是见道一位也。是名大乘菩萨。乃至为求牛车出宅。是修道位也。上譬支佛与菩萨四位。一一准释声闻乘中例。合上譬文。今晓此上三乘文。即是初法说云。是名转法轮。乃至法僧差别名文。此合上第二舍几用车譬文毕。

    △下去是合上第三等赐大车譬文。上大车譬中有四。一免难。二索车。三等赐。四欢喜。今略不合第二第四。但合免难。义兼索车。合等赐。义兼欢喜。以此四中二正二傍。当知由免难故索车。由等赐故欢喜。所以但合二也。今合中。先双牒起免难赐车二譬。然后双合二譬文也。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

    此先牒起免难喻文。

    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此先牒起等赐喻也。

    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此一节。正合上初免难譬文也。上云。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初法说云。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乃至今我喜无畏文也。言以佛教门者。门有三义。谓入门义。出门义。别门义也。若以三界为宅。五阴为舍。此由迷色心。而入色心。即是入三界宅。生死之门也。论入门者。欲说出门故。义立入门。门是经游为义。但未出名入。从一入一。义言为入。实非外来。经中正说出别之门。而释约入门解者。欲说出门故也。言出门者。是乘从三界出。即是禀佛藏通教下所诠为门。若别义为出门者。即是禀佛别教下所诠为门也。若独以教为门。不明所诠。则门义不成。教必须对理也。今言佛教门者。正是藏通二教。教下所诠之理。共为门。得出三界。而免苦难也。亦可义通别教门义。此合上免难欢喜文竟。

    △从此讫能生净妙第一之乐。是合上第三等赐大车譬也。上等赐中。先列二章门。次广说三释。今合阙略。文小不次第也。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

    此上一节经文。正合上第四释有车之由。上云财富无量。种种库藏。悉皆充溢文是也。初法说即云。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文是也。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此一节。合上第五广等心。上云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乃至不宜差别。今合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岂非合上广等心义也。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

    此合上第一标等心章门。上云各赐诸子文是也。

    悉与诸佛禅定解脱。娱乐之具。

    此一节。合上第二标等车门。上云等一大车文是也。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此一节。合上第三正广大车文也。通合上其车高广。众宝庄挍。乃至而侍卫之文是也。言一相者。是实相即法身德也。一种者是种智。般若德也。能生净妙之乐。乐即无苦。名为解脱。三德高广。具足庄严。收罗众德。名摩诃衍。此合上第三等赐大车文竟。

    △此至偈。前是合上别譬第四无虚妄文也。上合有二。一全身命。二不乖本心。此二各有三别。今不合全身命文。但合不乖本心。兼得全身命。何者。佛意本为除其五浊。五浊既尽。大善自全。故不合全身命也。上不乖本心中。有标释结三。今但合释合结二文尔。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此上一节文。是牒三车诱引。后与大车譬。此先通牒起不乖本心文。下去方正合释。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此正合上如来初说三乘诱导。然后但以大乘。此合上解释不乖本心文也。上云。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文是也。

    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一节。合上第三况释出不虚。即是上云。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合许三与一。非是虚妄也。此中合文与小况释。小异于前。前意为令诸子得出。意不在三。故云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既出不与。亦非虚妄。今文明如来出世。本欲说大。但为小智乐着三界故。以方便诱引。既得出已。还与大乘。即称本心。故言能与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也。若华严中。能受即为与大。不俟开一为三。不能受者。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由众生。非佛本意。故用此释成不乖本心不虚妄也。始从上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讫此。是合上别四譬文竟。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去讫品。第二重颂上文。偈有一百六十五行。分为二。前有一百行。颂上长行。后有六十五行。明通经方法。前上长行。有开譬合譬。偈颂亦二。初有六十五行半。颂开譬。次有三十四行半。颂合譬。又初六十五行半。复为二。初三十三行偈。颂总譬。次有三十二行半偈。颂别譬。上总颂有六意。今六意中。止颂其四。兼得其二。颂家宅。兼得一门。颂五百人。兼得三十子也。此分经竟。

    譬如长者。

    此一句颂明长者。即颂上位号。即兼得名行叹德。既有长者之德。即知名行遍为国邑所崇。亦知内外年德俱高也。内合婆伽婆。即位号自知。具足智断慈悲万德也。此一句。颂上初长者譬文云。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文是也。

    有一大宅。

    此一句。颂上宅广大。兼颂唯有一门。委释如前。

    其宅久故。而复顿弊。堂舍高危。柱根摧朽。梁栋倾斜。基陛隤毁。墙壁圮圻。泥涂褫落。覆苫乱坠。椽梠差脱。周障屈曲。杂秽充遍。

    此三行。广颂出宅体。明所烧之相。上云。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故知此颂宅体文是也。其宅久故者。三界之宅。众生无始。具三界因。惑种不亡故。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毕鄙。名复顿弊。堂舍高危者。亦云。头殿腹堂。背覆如舍。念念相续。无常迁谢。名为高危。一云。色界为堂。欲界为舍。不免墯落。名曰高危也。柱根摧朽者。命根支持如柱。过去行业为基陛也。亦云。两足为柱根。三相所迁名摧朽也。梁栋倾斜者。意识纲维。以为梁栋。为诸苦所坏。如倾斜。亦云。脊骨为梁栋也。基陛隤毁者。髋为基陛。衰老形困。名为隤毁。墙壁圮圻者。如皮肤皴朽。泥涂褫落者。壮色鲜净。如初泥涂也。充色枯悴。如彼褫落。覆苫乱坠者。如发髭朽老。则皆脱落也。筋骨老弱。支节不援。如椽梠差脱。又云。四大为墙壁。皮肤如其泥涂。四威仪不正为乱坠。五识不聪。不相主境。为差脱也。周障屈曲杂秽充遍者。周障是六识。屈曲是六根。又六识缘六根。取境艰关。故言屈曲。六尘遍染六根。故言杂秽充遍。因缘观心二释如疏。颂宅体竟。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二句。颂上五百人譬。兼颂三十子文也。以三乘根性。为五道所摄。

    △此颂上第五火起。有二十九行。正颂火起。明所烧之类。初有二十二偈。明地上事。譬欲界火起。自为四。初十七偈半。明欲界所烧之类。譬众生十使。次有六句。明火起之由。譬起五浊所由。第三六句。正明火起势。譬正起五浊。第四六句。明被烧之相。譬受八苦五浊。下更随文细分。

    鸱枭鹫雕。乌鹊鸠鸽。

    此去讫其状如是。有六行偈。譬五钝使众生也。此上两句。以八鸟。都譬慢使众生。使者为慢所使之人也。以自举轻他。如鸟为性陵高下视。八鸟譬人八种之慢也。文殊问经明八憍。今用配八鸟。当知以憍释慢。但能所之别。陵他为慢。自贵为憍。故以慢释慢也。初盛壮憍如鸱。譬我慢壮故我强也。二姓憍如枭。譬大慢。如云于他胜谓己胜。如世寡姓尚未谢于崔卢。如枭尚食于母。况贵姓耶。故枭譬大慢也。三富憍如雕。譬过慢。如于他胜谓己等。如世贫者尚不下于石崇。况实富耶。四自在憍如鹫。譬邪慢。如云于有德中。谓己有德。如薄祐者尚无屈于有德。况有自在耶。五寿命憍如乌。譬增上慢。如云未得谓得。寿高计常。如少尚未肯尊老。况实寿高耶。六聪明憍如鹊。譬憍慢。如云于他等谓己等。于等而轻。如力虽劣。尚欲轻彼。况实齐耶。七行善憍如鸠。譬不如慢。如云于多分胜。谓己少劣。德业天隔。谓稍下于高踪。况少劣耶。八色憍如鸽。譬憍慢。如云色不如他。亦谓己等。陋者自得。未肯劣于潘安。况美貌乎。此八种憍慢之名。出自经论。用配八鸟。此譬欲界起慢一使。为慢火所烧。众生之类也。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此二句偈。譬起瞋使。众生。为火所烧之类也。瞋有三种。一非理自生瞋。不触而吸。譬蚖毒之盛。故知蚖譬非理生瞋也。蚖即黑蛇。汉书曰玄蚖。二是执理瞋。触则而螫。以譬蝮蝎其牙毒鼻上有针是也。三是戏论瞋。以譬蜈蚣蚰蜒也。颈赤者谓蜈蚣。不赤者谓蚰蜒。即蝍蛆。此譬众生瞋使也。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诸恶虫辈。交横驰走。屎尿臭处。不净流溢。蜣螂诸虫。而集其上。

    此上二行偈。譬痴使众生所烧之类也。痴有独起。有相应起。守宫等兀然。譬独头无明痴也。在舍为守宫。在泽名蝘蜒。鼬者似鼠兽。若??字似猿也。又似狸。亦啖鼠也。鼷者小鼠。有毒螫人及兽。至尽不痛。即甘口鼠也。此等并譬相应痴也。诸恶虫辈者。从痴根本。备起诸结使也。交横驰走者。明诸使相缘。或缘三界如交横。起之速疾。如驰走也。屎尿臭处下一行。明痴心所著之境。皆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由痴不了。于中妄计净等。而生染着。贪爱不息。譬如蜣螂诸虫。而集其上。此譬起痴使众生所烧之类竟也。

    狐狼野干。咀嚼践蹋。?啮死尸。骨肉狼藉。由是群狗。竞来搏撮。饥羸慞惶。处处求食。

    此上两行偈。譬起贪使众生。为火所烧之类也。贪有二种。一有力贪。二无力贪。有力者。以威势取。如狐狼等。无力者。但能从他乞索粗弊。如野干等。咀嚼下。明贪取秽境。以譬死尸也。引物向己如咀嚼。不以道理如践蹋。亦云贪心取境。有用不用。有用而取如咀嚼。不用而取如践蹋。又少则咀嚼。多则践蹋也。贪心取境。或取一城。或取一国。其有齐畔如?啮也。骨肉狼藉者。积聚五尘。不知止足也。又爱心贪。贪五尘之肉。见心贪。贪道理之骨。推求知见。遂多所解。即是多骨。故须骨之狗。竞来撮之者。此有力贪。搏撮无力之者。谓大势豪贵恶党贼等也。饥羸慞惶者。常不知足如饥。求不能得如羸。种种营觅如慞惶。此土儒宗庄老。亦计天命自然气等。皆钝使摄。比之西方。道理天隔。经云。多欲之人。虽富而贫也。又诸见心中。未得正法之食名饥。不能伏断见惑名羸。处处求解名为慞惶。又即是贪人希求念望。故曰处处求食。此譬贪使众生。为火所烧之类竟。

    斗诤揸掣。啀喍嗥吠。

    此二句偈。譬起疑使众生。所烧之类也。犹豫二边名疑。未决是非。斗诤。意谓为是名掣。复谓为非名揸。又向前曰揸。向后为掣。啀喍者。犬之聚唇露齿也。嗥吠者。出声大吼也。即是发言论决是非之理。此明疑使众生所烧类竟。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

    此二句偈。都结上五钝使文毕。

    △从此讫后至叫唤驰走十行偈。明五利使所烧众生类也。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

    此上二句。是先总五利使。以利使遍缘五阴四谛下惑。故言处处皆有也。夫鬼神有通有智。以譬利使。上禽兽则无。故以利使喻鬼神也。魑者山泽之怪。谓之魑也。又山神也。虎形曰魑。魅者宅神也。猪头人形曰魅。魑魅物之精也。魍魉者木石变怪。又云水神也。此总譬五利使也。

    夜叉恶鬼。食啖人肉。毒虫之属。诸恶禽兽。孚乳产生。各自藏护。夜叉竞来。争取食之。食之既饱。恶心转炽。斗诤之声。甚可怖畏。

    此三行偈。明初邪见一利使也。夜叉是捷疾鬼。譬邪见拨无因果也。人是善报。譬出世因果不杂烦恼。拨无此理。如食人肉也。毒虫之属等。是恶报。如世间因果杂诸烦恼。邪见之者。亦拨无此理。如啖毒虫之属也。孚乳产生者。伏卵曰孚。乳者养也。兽生曰乳。世间之法。从自类因生自类果也。即同类因得等流果。以子似父故以喻之。曰同类因相似。自部地前生。即五部九地也。各自藏护者。因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护也。又孚乳产生。总说善恶并有因果相生之用也。人肉是善。毒虫是恶。邪见之人。心拨无善恶因果等事。如夜叉竞来争取食也。食之既饱者。见心成就也。恶心炽盛者。邪见之心增广也。斗诤之声者。内心成就。外彰言教。宣于无因无果之法。能令闻者不信因果。毁障佛法。墯落三途。故言甚可怖畏。此譬邪见利使所烧之类也。

    鸠槃荼鬼。蹲踞土埵。或时离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纵逸嬉戏。捉狗两足。扑令失声。以脚加颈。怖狗自乐。

    此两行二句颂。譬戒取一使也。鸠槃荼是鬼胜者。如有漏善能胜诸虫也。蹲踞土埵者。信十善戒。能生六天。是欲界高处。事如土埵也。又外道持戒。能修禅定。初得欲界定。或得未来定。未来定未脱欲界。欲界之顶如土埵也。或离一尺二尺者。得色界定如一尺。得无色处定如二尺。得升上界为往。退墯为迅也。起此戒取见障。如纵逸嬉戏也。捉狗两足者。狗譬贪欲。一云。谤无苦因。如捉狗足。拨无苦果。如脚加颈。集本招果。如狗之声。邪见之人。拨言无集无得苦之理。令其失声也。此约事解。多在断见。义释也。若观解者。修六行观。伏贪。贪不行。似如被断。为失声。欲贪是狗也。觉观为狗两足也。觉观往还。常在贪境。数息止心。是能缚义。为捉觉观之足也。扑者。贪觉若强。向不净境。依不净观。伏贪觉。贪觉摧伏。如狗被扑。困不能出声。又云。作不净观。如扑狗。能生禅定。如被扑失声也。脚加颈者。如狗虽被扑。扰动不伏。更以脚加。贪虽知不净止。贪犹未甚静。更以无常观脚。加保常之颈。则生怖畏。贪觉不起也。又云。一往制心。如向地扑。常系在缘。如脚加颈令不得起也。怖狗自乐者。以修无常。觉悟贪心。如怖狗。因得禅味。名自乐也。此之观解。义通常见及以邪正。此譬戒取利使众生。被火所烧类也。

    复有诸鬼。其身长大。裸形黑瘦。常住其中。发大恶声。叫呼求食。

    此一行半偈譬身见也。如六十二见等。竖入三世。计我名长。横遍五阴。计我名大。如二十身见。一阴四句。四句相望。无复优劣。故横遍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在。不修善法。即无惭愧。故言裸形。以恶业法。而自庄严。故言黑也。无正法功德资养。故言瘦也。以计我者。不能出于三界。故言常住其中。计我在心。发言宣说有我之相。故言发大恶声。冀因此说。望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也。此譬身见利使所烧之类也。

    复有诸鬼。其咽如针。

    此二句。以譬见取也。即非果计果。如非想非是涅槃之果。计之为常。无色唯心。名为咽细。非想是三界寿极之处。名为命危。而计之为常。名为保寿。正常计果之义也。此譬见取利使众生所烧之类也。

    复有诸鬼。首如牛头。或食人肉。或复啖狗。头发蓬乱。残害兕险。饥渴所逼。叫唤驰走。

    此两行颂譬边见也。计我如牛头。依我推断常二边。如牛头二角也。世以牛力为大自在。计我亦尔。为身是我。为我是身。依于我见。而起边见。互执能所等。如以五阴计一阴为我。余皆我所。谓僮仆璎珞窟宅。成六十五见。由计常断之过。能断出世善。如食人肉。能断世善根。如或时啖狗。或时计常。或复计断。前后回转。如头发蓬乱也。计常即破断。计断即破常。互相是非。强者伏弱。弱者从强。皆破他从己。如残害兕险也。无有智定饮食自资。如饥渴所逼驰走也。此譬边见利使所烧类也。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饥急四向。窥看牕牖。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此一行半颂。总结上欲界所烧之类。烦恼之相也。亦是结利钝众生之相也。并是有漏之心。常无道味。故饥。由饥故。死生速疾。故云急也。四向者。见惑虽多。不出四句。利钝并有饥急之义也。窥看牕牖者。明其邪观空理。仰慕道味。虽复观察。而滞着心多。不会正理。如窥牕见空。不得无碍也。由隔牕故。见空乃偏。空无偏正。由从牕窥。理无是非。计者成过。故知邪正谁不各谓仰慕至道耶。饥急四向窥看牕牖二句。通结上利钝二使。后二句。收广结非也。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此一行。颂欲界失火之由也。言朽故者。从生以说。故前后文国城家等。随其义势。或优或劣。无不属生。咸归长者。一色一香。一切皆然也。当知三界是佛化应之处。发心已来誓愿度脱。故云属于一人也。良由长者在宅。能令慎火。由出去后。诸子无知。故令火起。内合正由如来大通佛时。常教是等。令伏五浊。众生感尽。如来舍应。此等于后。便起五浊。他土赴缘。非是永去。故言近出。又云。从得无生忍。不生三界。故名出也。不久应来。故言近也。下寿量品云数现涅槃。即是出宅之意也。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四面一时。其??俱炽。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墯落。墙壁崩倒。

    此两行。正颂欲界火起之势。有二种。一者势分。二者威势也。势分通非非想。威势烧无不坏。今当界二势。亦复如是。三界为宅。则宽。五阴为舍则陋。忽然起义。如前释。四面一时者。四面即是处所。身受心法等。起四倒五浊八苦。故云一时。诸苦相续。渐增为炽。名??俱炽。栋梁椽柱。亦如前释。命根断为爆。风刀解体为裂。又云。受苦悲痛呻吟声名为爆。诸根破坏为裂。气断骨离筋绝。为摧折墯落。四大解散。为墙壁崩倒也。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雕鹫诸鸟。鸠槃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此一行半。颂欲界六天被烧之相也。初二句属见。次一句属修。次三句明不出所以。专由于见故。重云槃荼也。又初二句通列。故云鬼神等。等取虫兽。次一行别列。故更云鸠槃荼等。初二句中。下句正明烧相。故云大叫。次一行中。下二句明愚不知出。正由不出故烧。烧故不出。故总属烧相。云诸鬼等者。例上利使以譬神鬼。利使之人。或计断常。若计常者。谓法定空。已有还无。无即常也。计断之人。谓法定断。唯此一死。更无复续。皆唱言定说。其事已显。故云扬声大叫也。若是钝使及诸戒取。本不计断。今见无常。但生疑怖。不知出离之方。故言慞惶不能自出。始从上鸱枭雕鹫鸠鸽等讫此。总譬欲界火起文竟也。

    △此下去讫后四面充塞。颂穴中事。譬色界火起也。诸部解义。瞋通三界。即此文也。此文又为四。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此上一行。明色界所烧之类。初二句譬钝使。次二句譬利使也。色界四禅之定。譬如孔穴也。虽复不及门外敞豁。犹得免于猛??。入禅定中。犹得免于欲界粗恶也。利使众生。亦得禅定。如毗舍阇鬼亦住其中。此譬色界十八天。利使众生所烧类也。

    薄福德故。

    此一句。明色界火起之由也。由少福故。近恶遇苦也。

    为火所逼。

    此一句。明色界火起之势。色界如孔穴之中。虽无猛??。犹有热恼。四禅虽无欲界粗恶。亦有爱味细苦。故言为火所逼。

    共相残害。饮血啖肉。野干之属。并已前死。诸大恶兽。竞来食啖。臭烟蓬?。四面充塞。

    此两行颂。明色界被烧之相也。明利钝相夺。色界诸使众生。得禅是同。所计各异。异故互相是非。如相残害也。既于禅中起诸见。则不能生无漏定慧。但着默然。如饮血也。又着五支。如啖肉也。野干者譬欲界贪。未来定已断。故言并已前死也。亦名食啖。禅定之贪。如大恶兽。能吞欲界贪。故四倒八苦。如猛??也。色界四倒。此苦如臭烟也。亦通身受心法。四大皮肉等。故言四面充塞。此譬色界火起竟。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

    此一行。譬无色界火起所烧之类。厌色界定。出向无色。厌色界粗境。而观无色法。如毒蛇类。火烧出穴。前云藏穴。譬色界。今乃出穴。譬无色界。是明空中事也。言空中者。非谓虚空。既以舍内譬欲。入穴譬色。今以穴外空地为空。以譬无色界天。前欲界以蜈蚣等譬瞋。此中例之。则瞋通三界也。小乘云上界无恚。知非尽理。此所烧之类也。

    鸠槃荼鬼。随取而食。又诸饿鬼。头上火燃。饥渴热恼。周慞闷走。

    此一行半。譬无色所烧之相也。若得无色定。必灭下缘。寻生着上。故云随取而食也。非想最顶。犹尚不免颠倒诸苦。如其头上火然。非想禅定。亦有八苦之火。所烧之相也。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怨憎会苦。有四阴心。即五盛阴苦。失定之时。即爱别离苦。有此八苦之火。不能即断有顶之种。故云头上火然也。无无漏慧。故饥渴所恼。犹是轮回。故曰周慞闷走也。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此一行偈。总结上三界众难非一也。从偈初讫此。总是颂上总譬竟。

    ○下是时去。有三十二行半偈。颂第二别譬。别譬有四。今颂但三。初有二行半。颂上初长者见火。第二有十三行。颂上舍几用车寝大施小譬。第三有十七行。颂赐大车譬。初二行半。颂见火。有三。一能见。二所见。三起惊怖。此中具颂也。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言。

    此三句。颂上别四譬中。初能见之人。上明见。今云闻。以闻代见也。闻必从他也。言在门外立者。正颂上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也。立者。在法身地。常怀大悲。欲救众生。不处第一义空座也。然第一义空为智。理合与悲同体。今言。不住无悲之智。恒居有智之悲。故云立也。当知无缘慈悲。方可与智同体也。闻有人言者。法是佛师。谓三昧法也。此法为师。即他人也。若入三昧。则能见机。三昧令佛能见。故云闻有人言也。问。真如法界。可是佛师。观机三昧。纵名为法。祗是照俗。如何名师。答。观者属智。智即是佛也。依三昧起照。故得是师。虽云观机。照体是法。如佛眼观等。故有此眼。方能观机。义之如遣。又云大悲是他人也。他义更亲。汝义稍切。以无缘慈。望于应身。故无缘慈告于应身。令起化物。此乃分譬。但令法正焉。

    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着。

    此一偈一句。颂上所见之火也。问。子本未出。云何言因游戏来入。答或曾发心。名出三界。而复退还。名之为入。如人举足欲出。门侧而返亦名为出。亦名还入也。此约事解。又理性本净。非三界法。因无明故。而起戏论。便有生死。故云先因游戏来入也。当知约理解。戏论即是三界见思。见思即理故出。理即见思故入。故实相外。皆名戏论也。又大善未着为稚小。以无明所覆。为无知也。

    长者闻已。惊入火宅。

    此二句。颂上即大惊怖而起大悲心也。从上是时宅讫此。颂上别譬四中。初长者见火三譬竟。

    △此下十三行偈。颂上别譬四中。第二大段舍几用车二譬也。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告喻诸子。说众患难。恶鬼毒虫。灾火蔓莚。众苦次第。相续不绝。毒蛇蚖蝮。及诸夜叉。鸠槃荼鬼。野干狐狗。雕鹫鸱枭。百足之属。饥渴恼急。甚可怖畏。此苦难处。况复大火。

    此上四行半。颂上我当说怖畏拟宜。即诫门拟宜也。细分为六。初方宜至毒虫一行。正明拟宜。方宜者。拟宜大教也。告喻即是说众患难。诫教之义也。次恶鬼毒虫一句。总立所烧。即是见思。三灾火蔓莚一句。总明烧势。四众苦至不绝二句。略明烧相也。五毒蛇至百足之属一行半。广明所烧也。文中杂列见思二类。不复次第耳。六饥渴至大火一行况结。初二句举所况。次二句正况。由无定慧。是故饥渴。已可怖畏。况复更为浊火所烧。如得上界有漏定时。无无漏定。已为小火之所焚烧。况堕下欲。大火所烧。即指饥渴。已为此苦。是故应求大乘永离也。此颂诫门拟宜竟。

    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着。

    此三句。颂上诫门无机。即子不受。是稚小无知故也。经文略故。但云无知也。言犹故乐著者。既无大志。复不习小。已无大小。复着三界。乃云犹故乐着。

    嬉戏不已。

    此一句。颂上视父而已。放舍苦言之义也。正颂息化。见思不已。故息大化。若见思不已。尚有大机。如来于时亦不吝大。但缘大小俱失。唯有见思。故于大小二途。且令出浊。先施小乘耳。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诸子如此。益我愁恼。今此舍宅。无一可乐。而诸子等。耽湎嬉戏。不受我教。将为火害。即便思惟。设诸方便。

    此三行颂上拟宜。上文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乃至得免斯害文是也。初一行明拟宜意也。今此去一行。明用小之由。由着见思故。唯施小也。不受等半行。明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则大小并亡。故云将为火害。害故丧身失命。当小济之。次半行正思用小应也。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珍玩之具。妙宝好车。

    此颂上而告诸子至后心忧悔文。是颂上初劝转也。妙宝者。仍属方便教。如灭止妙离。阿含云妙中之妙等。此小乘之妙也。若妙宝是大。何故下文。皆诣父所。而索车耶。

    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

    此三句颂上示转。上云如此羊车。至可以游戏文也。言在门外者。如示四谛。令知出世间。故云门外也。

    汝等出来。

    此一句。重颂劝转也。

    吾为汝等。造作此车。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此一偈。颂上证转。上云汝等于此火宅。至皆当与汝。经文意者。吾善造车。以给一切。验知自必不乏于车。引自无谬。证赐不虚。故知以己所用之车。劝其令得。举己例彼。故云在外吾为汝等。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即时奔竞。驰走而出。到于空地。离诸苦难。

    此一行半偈。颂上适子所愿。今总颂上六句。驰走颂上见谛也。空地颂上无学也。从方宜救济讫此。颂上第二大科舍几用车文竟。

    △从此下。是别四譬中。第三等赐大车譬也。上文有四。今颂亦四。初五行颂免难欢喜。第二三行颂索车。第三七行半。颂等赐。第四一行半颂得车欢喜。初免难文二。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住于四衢。坐师子座。

    此一行。颂前免难。前云是时长者见诸子等。至无复障碍。是也。言四衢者。即四谛也。坐师子座者。有二释。一云。诸子坐座。得出三界。以自证小无畏。故云师子座也。二云。是长者坐座。长者见子免难。即父得无畏。何也。为父初在门外。犹有忧畏。故云父立。今子得出门外。故父方坐无畏之座。长者无畏。故上经云今我喜无畏。免难文竟。

    而自庆言。我今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愚小无知。而入险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而此诸子。贪乐嬉戏。我已救之。令得脱难。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此四行。颂上长者欢喜。前云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是也。而自庆下一行半。明得所化机是庆快。二万亿佛所。教其大缘。是故云生也。中间小熟。是故云育。经此多时。数数成熟。将养不易。故云甚难。大机微弱故。名愚小也。起浊由于无知。由因招果。故云入宅也。次多诸至可畏二句。述其所起见思之火也。次大火至俱起二句。述被烧火势也。次而此至嬉戏二句。合见思之火也。次我已至脱难二句。明欢喜之由。次是故至快乐二句。结欢喜意也。此大车譬中。颂初免难欢喜譬竟。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皆诣父所。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诸子出来。当以三车。随汝所欲。今正是时。惟垂给与。

    此上三行。颂上第二索车譬也。初二句明索车时也。次从皆诣至宝车一行。正明索车也。次如前至所欲一行。述元许车也。次二句结索车。如疏广辨。一十六句。如前释。此是大车譬中。第二诸子索车竟。

    △下从长者大富去。正颂等赐大车。上文有二章二广二释。后合只有五。今但颂四。不颂广等心。不颂释等心。二文颂亦不次。故预示之耳。

    长者大富。库藏众多。金银琉璃。砗磲码瑙。

    此一行。超颂第四释有大车之由也。屋盛称库。地盛曰藏。一地一行。具足一切法。名之为藏。以含藏众义故也。眼耳等六根。具一切法名库。以藏宽库狭。亦可互论。但约盛贮。诸库不同。如六根各异。虽异各具互具。故于诸根。具一切行。以行历根。即是根行。皆具诸法。即藏深库近。如行远根浅。虽有远近。皆具诸法。约根论行。无复差别。谁知以根以行为藏为库。各备诸法。此颂有车之由也。

    以众宝物。造诸大车。庄校严饰。周匝栏楯。四面悬铃。金绳交络。真珠罗网。张施其上。金华诸璎。处处垂下。众彩杂饰。周匝围绕。柔软缯纩。以为茵蓐。上妙细氎。价直千亿。鲜白净洁。以覆其上。有大白牛。肥壮多力。形体姝好。以驾宝车。多诸傧从。而侍卫之。

    此六行偈。颂上第三广大车也。以众宝二句。正颂车体。因果所有。总名众宝。约教修得。义之如造。性修不同。权宜名造。行多子多。故车非一。是故所造。诸而复大也。又须示方知。子修名造。以性泯修。造还本有。即大车体也。从庄校。至以覆其上四行。明车中具度。初一行如前释。今言真珠等者。出幰盖相。慈门非一。犹如网孔。一一孔中。皆一真珠。如众慈门。并称于实。前文但云垂诸华璎。秪是直令见者忻悦。今云处处垂下。乃众机遍悦也。众彩杂饰一句。明垂化之处。设应不同也。周匝围绕一句。明摄物之宜。无所阙少。柔软等者。前直云重敷。今加叹柔软。又以贵氎而覆其上。诸禅自在。故云柔软。以妙冠粗。如细覆上也。茵者。说文云。车中重席。具足事禅。有异凡小。故云鲜白净洁。以覆乃至卫之。已如前释。

    以是妙车。

    此一句。颂上第二大车章门也。上第三等赐中。第二等大车章门。即前云等一大车文也。

    等赐诸子。

    此一句。颂上等赐中第一等心章门。即前云各赐诸子。始从长者大富讫此。是颂上大科第三等赐譬竟。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乘是宝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此一行半。颂上得车欢喜。前云。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文也。然游于四方者。乘中道慧。横游四种四门。四种四谛。竖游四十一位。究竟常乐我净之德。故言嬉戏自在也。言横竖四十一位等。具如法说理一。四释中。位门二释。已上偈颂初正譬说竟。

    △此下去颂上合总别譬文也。从此下去。有三十四行半偈。即是颂合譬也。初四行颂合总譬。但作四譬。兼得六譬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

    言我亦如是一行。颂总合上长者譬也。上半行。颂上合位号。下半行。颂上合名行。兼叹德义也。七种方便。贤圣中尊。九种世间之父也。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着世乐。无有慧心。

    此一偈颂上合五百人譬。即是五道。义兼三十子也。言三十子者。乃是缘因之子。一切众生。即正因之子也。言无慧心者。通语无其实慧耳。即前云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文也。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此半偈。颂上合家宅。兼得一门。以宅必有门故也。即前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文也。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此一偈半。颂上合火起譬。即前云。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阇蔽。三毒之火文也。从上我亦如是。讫此。颂上合总譬经竟。

    △此下去有三十行半。第二颂上合别譬文也。上颂开无不虚。今颂合则有。下初三偈。颂上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乃至种种诸苦等文。颂上合见火中三譬。今颂合亦三譬也。

    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

    此一偈。颂上合别四譬中。初合长者能见火。科中初能见人譬。即前云见之一字也。上如来能见。正由寂然闲居。在王三昧。用智能见五浊诸子也。即合上闻有人言也。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

    此一偈半。颂上所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之所烧煮。合别四譬初中。第二所见火譬也。经如前引。

    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此半偈。颂佛见此已。便作是念。乃至令其游戏文也。此颂上合别初见火中。第三惊入火宅也。

    △此下去有四行。颂上合别譬中。第二大科。舍几用车譬。为二。初一行颂舍几等。合上譬有三。拟宜。无机。息化也。今颂上。此一偈亦有三意。但总略耳。

    虽复教诏。

    此一句。颂上初合拟宜。前云。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乃至众生不能得度等文是也。

    而不信受。

    此一句。颂上合无机。前云。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乃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文也。

    于诸欲染。贪着深故。

    此二句。颂上合息化也。前云。如来亦复如是。如彼长者。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文是也。或可此二句颂上合无机。此上四句。乃颂上合舍几譬竟。

    △此下从是方便。去有三偈。颂上合无机用车救子得譬。上文有四。今但颂三。合亦三。略不颂合知子先心文也。

    是以方便。

    此一句。颂上合用车拟宜三车。前云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欲拟宜文也。

    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

    此一偈一句。颂上合第三叹三车希有。前云。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乃至便得无量安隐快乐。即前三转示证劝文也。

    是诸子等。若心决定。

    此半偈颂上合第四适所愿。前云。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乃至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也。若心决定者。从苦法忍。已上是真决定。此之一句。总颂三乘驰走之位文也。

    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此一行。各颂上三乘争出火宅。前云。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乃至为求牛车。出于火宅。亦兼三藏等文是也。此颂上合中。第三用车文竟。

    △此下去有八行。颂别譬合第三等赐大车譬。上长行不合索车及与欢喜。今合等赐欢喜。不颂合免难索车。以由傍正故。有去取存略也。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

    此一行。颂上合第三等赐譬中。大车。第二标等车门也。上云悉与诸佛禅定。至娱乐之具文也。

    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得成佛道。

    此一行偈。颂上合等心章门。上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之文也。

    是乘微净。妙清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赞。供养礼拜。

    此二偈。颂上合正广大车。上云。皆是一相一种。至第一之乐文是也。义如前释。

    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余法。

    此一行偈。颂上合第一有车之由也。前云。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乃至诸佛法藏文是也。从汝舍利弗讫此。颂上合等赐大车文竟也。

    得如是乘。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此二偈。颂上合得车欢喜。明各得大车。前云。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今云日夜者。初得佛知见。中道智光。如日。分仍有无明在如夜。自得中道智如日。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游戏。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故云与诸菩萨及声闻众。又此明自行化他。自获是乘。故言日夜游戏。以此化他。故言与诸菩萨及声闻众。能化三乘。同乘宝乘。直至道场故也。

    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此一偈。结劝信也。所说一乘无三因缘。于十方土。审实而求。唯一无二。除佛方便。则不在言耳。他云菩萨不索车。今文何因菩萨乘车欢喜耶。从汝舍利弗讫此。第三颂合文等赐大车譬竟。

    △此下从告舍利弗去。有十五行半偈。是颂上第四合不虚。也。上合不虚有二。先举云舍利弗如彼长者。次譬后合不虚云。初以三车等。乃至云如来亦复如是等。合也。今文但颂合中。次譬。后正合文。及颂合。后况释之文尔。不合先牒举等文。今颂合不虚。十五行半为二。初三行半。正颂合不虚章门为二。次若有菩萨下。十二行偈。颂合上况释出不虚也。当知上身子作称本心不虚譬。父本欲令子得出难故。乃设三车。既得免难。乃至不与小车。亦不违先心。是故不虚。佛颂其譬。则明不虚。明佛本意即欲说一。但为五浊不肯信受。故说于三。浊障既除。还说一大。即称本心。故颂合不虚也。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则是父。

    此一行。颂合不虚中。先定父子。明本欲与大。故云皆是吾子。理应平等与大也。即上文云。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

    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

    此一行。颂合不虚中。明说三乘意为除障。故云汝等累劫众苦所烧。即上文云初说三乘引导众生是也。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实不灭。今所应作。唯佛智慧。

    此一行半。颂合不虚中。还为说大。初一行明障除。次半行遂本心。既已障除。还遂本心。与大乘法。故云今所应作唯佛智慧也。即上文云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此三节颂合不虚竟。

    △此下从若有菩萨去。颂上合况释出文也。还释前三意。文为三。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此二行。颂上合释不虚中。初释同皆是子。理应平等也。言若有菩萨者。方便三乘所化众生。皆是昔日结缘佛子。亦皆同真如佛性。故云皆是菩萨也。此下从若人小智去。颂上合释不能信受乃三乘。此下七行为五。

    若人小智。深着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说苦谛。真实无异。

    此二行。说三乘中。初明苦谛也。初一句标说苦由。由小智故。但有世智。唯堪说小。次一句明以集重故。须明苦谛。次一句重指苦由。次一句正明说苦也。从众生心喜去一行。明称本习。于中初二句明机。次二句明应。应中言无异。如遗教云。苦谛实苦。不可令乐。言小智为说苦谛者。声闻于三乘中最小。复以苦谛为初门。众生心喜者。称其本习则喜。本厌生死。自求涅槃。今闻出难。即会宿习。故欢喜。

    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着苦因。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此二行明集谛。初一行正明集谛。次半行显集谛能治。次半行正明集谛过患本也。

    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

    此一行。明灭谛也。初二句明灭谛功能。次二句明得灭谛名也。

    为灭谛故。修行于道。

    此半行。明道谛也。此中正是明有作四谛。

    离诸苦缚。名得解脱。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此一行半。明此四法脱非究竟。初二句重举解脱。次二句徴起。次二句释离界系。但明小脱也。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佛说是人。未实灭度。斯人未得。无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灭度。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此三行释离障。初一行半。以无上道法斥。次一行半。出佛本心。此三偈。释障既除。情根又利。还遂本心。与大乘法。佛本欲与一切解脱。今汝始断分段。非大涅槃。以其未得一切故。终是未称本心。故言我意不欲令至灭度。今则还令得无上道。入大涅槃。乃是究竟称佛本心。一切解脱即是无作灭谛也。无上道即是无作道谛。用二谛破无作苦集。昔欲说此。而此众生不堪。今既障已除。还说此也。佛为法王。于权实法。已得自在。开三显一实。岂有虚妄也。始从上我亦如是众圣中尊。讫此故现于世。是颂上合喻总别譬竟也。

    △下去从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下。有六十五行偈。劝信流通。信者信佛说不说也。劝者劝可通不可通。有此二义。故言劝信。文为二。一标两章。二释文。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此初一行偈。标说不说者。如来说此法。即为利益世间故说也。不说者。四十余年。未是说时。五千未去。是故不说也。

    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此半行。标可通不可通章者。勿妄宣传也。恶者强说。令其墯苦。善者不说。误其失乐。若大悲愍恶。则不为通。若大慈念善。则应为通。是名标可通不可通章也。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鞞?致。若有信受。此经法者。是人已曾。见过去佛。恭敬供养。亦闻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说。则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况余声闻。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己智分。

    此八行。释可说不可说。明如来利益世间之相也。通论三世利益。别论令二乘入信。阿惟越致。是观现在益为说也。是人已曾见过去佛者。观过去善为说也。信汝见我者。观未来善为说也。下文云。若深信解者。见佛常在灵鹫山。即其义也。斯法华经一行。结上开下。如来观知三世利益。是故为说。浅智不解。则不为说。此释如来说不说章也。

    △下从憍慢去。双释二章门。有二。初三十六行半。明若用大悲门。莫为恶人说。自分三。先引恶数。次必起恶谤因。后必定获恶果报。是故如来大悲不可为说也。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着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此二行。先引恶数因。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此四行半。明必起恶谤。由恶谤因。获下文恶果报也。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

    此一行半。明初获地狱恶果报。

    从地狱出。当墯畜生。若狗野干。其形??瘦。黧黮疥癞。人所触娆。又复为人。之所恶贱。常困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若作馲驼。或生驴中。身常负重。加诸杖捶。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谤斯经故。获罪如是。有作野干。来入聚落。身体疥癞。又无一目。为诸童子。之所打掷。受诸苦痛。或时致死。于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长大。五百由旬。聋騃无足。踠转腹行。为诸小虫。之所??食。昼夜受苦。无有休息。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此十行半偈。乃明后恶果报。墯畜生中。言断世间佛种者。正当破坏缘了二因佛种也。言佛种者。净名以烦恼为如来种。此取境界性也。大品以一切种智学般若。此取了因性为佛种。今经明小善成佛。此取缘因为佛种。若不信小善成佛。即断世间佛种也。当知此经遍开六道佛种。若谤此经。义当断也。问。谤经生罪。岂非经为罪缘。答。罪福由心。经乃缘助。其犹四大损益斯成。然从佛元意。唯为生福。是迷者过。非路咎也。

    若得为人。诸根闇钝。矬陋??躄。盲聋背伛。有所言说。人不信受。口气常臭。鬼魅所著。贫穷下贱。为人所使。多病痟瘦。无所依怙。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寻复忘失。若修医道。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复致死。若自有病。无人救疗。设服良药。而复增剧。若他反逆。抄劫窃盗。如是等罪。横罗其殃。

    此七行。总明余报贱人也。下去明三展转余报。

    如斯罪人。永不见佛。众圣之王。说法教化。如斯罪人。常生难处。狂聋心乱。永不闻法。于无数劫。如恒河沙。生辄聋哑。诸根不具。

    此三行。明余报不值佛也。

    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驼驴猪狗。是其行处。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此二行。明复入恶道。

    若得为人。聋盲喑哑。贫穷诸衰。以自庄严。水肿干痟。疥癞痈疽。如是等病。以为衣服。身常臭处。垢秽不净。深着我见。增益瞋恚。淫欲炽盛。不择禽兽。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此四行。明复得为人。

    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以是因缘。我故语决。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此二行。结上莫与无智不信恶人说经也。已上三十六行。大悲门莫为恶人说妙经文竟。

    △下从若有利根下十九行。释弘经时用大慈门。善人应为宣说令不失法乐。弘通之要。谐和两门。令其得所。是善流传。若不得所。是妄宣传。文为二。初十七行。有五双十双善人之相。可为宣说也。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不曾见。亿百千佛。植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三行。第一明过现善人一双乃可为说也。利根是现在一双。植善是过去一只。强识是现在一只。曾见亿百千佛。是过去一只也。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二行半。明第二善人上下一双乃可为说也。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三行。是第三明内外善人一双。乃可为说。舍恶亲善。是外求也。持戒如珠。是内护也。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复有佛子。于大众中。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三行半。是第四自行化他一双。乃可为说。质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说法。是化他也。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此五行偈。是第五始终善人一双。可为说经。四方求法。请益之始。顶受专修。是归凭之终也。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此两行总结。善信甚多。略举上来五双。以示流通方法。显慈悲两门。可通不可通之大要也。从上我此法印讫此。是第三大段。劝信流通科意。始从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长行偈颂。总广合譬。讫此。总是为中根人譬说四段中。初正譬说竟。次品当第二四大声闻。闻譬领解段也。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