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禅。出世灭尽三昧及与四果。皆是唯心心外无法。菩萨了之。故能无所取著。随顺群机或施或废。皆得自在也。第十四四果差别相门竟。

    第十五二种觉门三。初正辨二觉。二明善觉四大。三明善觉五阴。

    初中三。初总标。二别释。三结益。

    今初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二皆作智。)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魏云。虚妄分别取相住智。唐云。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

    二别释二。初释观察。二释计著建立。

    今初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魏云。观察一切诸法体相。离于四句无法可得。唐云。谓观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唐云。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如是观法。汝应修学。)

    疏曰。一切诸法。皆唯心现。本离四句。如是观察。便是妙观察智真实方便。故劝修学也。诸法离四句相。具如第九门中已明。

    二释计著建立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魏云。所谓执著坚热湿动虚妄分别四大相故。唐云。谓于坚湿暖动请大种性。取相执著。虚妄分别。)宗因相譬喻计著。不实建立。而建立(魏云。执著建立因譬喻相故。建立非实法以为实。唐云。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

    疏曰。下文广明四种妄想。成内外四大。则心外何尝实有四大。而诸凡愚。妄以宗因喻成立四大为实有性。谓地实有坚性。水实有湿性等。岂非妄想计著。于不实法而建立耶。二别释竟。

    三结益

    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唐云。菩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于解行地。善巧观察。入于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唐云。以胜三昧力)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唐云。十无尽愿。成就众生。种种应现。无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觉境界三昧圣乐。)

    疏曰。知计著建立之非。则知所舍。知观察离四句之是。则知所修。故能从解行地入欢喜地。乃至成佛。尽未来时。成熟众生。恒住自觉圣智乐也。初正辨二觉竟。

    二明善觉四大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魏云。应善知四大及四尘相。唐云。当善了知大种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唐云。应如是观。)彼真谛者。四大不生。(唐云。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唐云。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见。如有外物。)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唐云。如是观时。大种所造。悉皆性离。超过四句。无我我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唐云。虚妄分别津润大种。)生(唐作成。四并同。)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唐云。炎盛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唐云。色分段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魏云。妄想分别内外共。虚空生内外相。唐云。离于虚空。)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魏云。以执著虚妄内外邪见。五阴聚落四大及四尘生故。唐云。由执著邪谛。五阴聚集。大种造色生。)

    疏曰。此正明心外实无四大。四大皆唯心也。四大之名。四大之相。皆依妄想分别。似有显现。是故三界依正。无非自心所现分齐。譬如瞖目所见空花。真实不生。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一。不可谓异。不可谓常。不可谓无常。不可谓亦有亦无亦一亦异亦常亦无常。不可谓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非常无常。不可谓我。不可谓我所。当处出生。无有来处。瑄处灭尽。无有去处。性无迁动。生即无生也。然四大旣如空花无体。何有坚湿暖动之相历然不同。当知坚湿暖动。袛是妄想分别所成。离妄想外。无别种也。是故津润妄想。即水大种。由此故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即火大种。由此故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即风大种。由此故生内外风界。分段妄想。即地大种。由此故生内外地界。旣此四大。唯以妄想为种。则与虚空。同是无性之法。本非有异。而妄想分别。谓离色有空。离空有色。遂谓色及虚空。俱是心外有法。由是计著邪谛。妄谓五阴集聚。乃从四大造色所生。不知四大造色。皆由妄想生也。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唐云。识者以执著种种言说境界为因起故。于余趣中相续受生。)

    疏曰。五阴之中。识为其主。故云万法唯识。而此识者。五识则乐现在五尘境界。意识则徧乐三世假实境界。第七则乐虚妄我执。第八则受前七识熏。执持彼种。令不失坏。故于余趣恒相续也。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唐云。地等造色。有大种因。非四大种为大种因。)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唐云。何以故。谓若有法有形相者。则是所作。非无形者。)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唐云。此大种造色相。外道分别。非是我说。)

    疏曰。此明地水火风四大。及色香味触四微皆以妄想为其因缘。非彼外道所计之四大因缘也。盖凡属有形。皆是所作。必非能作。今外道所计大种之性形相处。推其所作方便。一一无性。则心外大种实不生矣。当知四大四微。凡有性形相处。皆是自心所作方便和合而生。非无形者。如何妄计为能作耶。然统论外道妄计。共有二种。一者计四大为能生。四微为所生。二者计四微为能造。四大为所造。此皆不达心外无法。所以宗因譬喻。皆不成就。今正教中。四大秪是四妄想成。四微祗是四识相分。若约依于本质变起相分。则四大外无四微。若约依于现行熏成种子。则四微外无四大。故虽假说互为能所。实则无能无所也。二明善觉四大竟。

    三明善觉五阴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二皆作体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魏云。四阴无色相)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魏云。无色相法同如虚空。云何得成四种数相。唐云。非色诸蕴。犹如虚空。无有四数)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唐云。诸圣但说如幻所作。唯假施设。离异不异。如梦如像无别所有。)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魏云。如圣人智修行分别见五阴虚妄。唐云。不了圣智所行境故。见有诸蕴分别现前。)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唐云。如是分别。汝应舍离)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二皆云入远行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疏曰。色受想行识。名为五阴研其体相非异不异。故非定五。亦非定一也。且色阴则指四大四微。故犹似有各各异相。至于受想行识四阴。旣无色相同如虚空。如何可执有四数耶。譬如虚空。旣非有四。亦非定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过数相。离于数真故相无别。是故离性。俗故相有别。故离非性。本非一异有无常无常及俱不俱四句之所能诠。而云五阴之数相者。乃是愚夫言说而已。圣者了达五阴如幻。亦如梦中身。及镜中影。不可谓异。不可谓不异。但是假施设有。由于妄想分别之所显现。岂应执著有体相哉。除灭诸阴体相之分别已。则知诸法本来寂静。破外道见。净法无我。从通教七地八地。接入别圆。得意生身。入如幻三昧。化度众生。犹如大地。所谓从空入假。从假入中也。此中远行不动。皆是借别明通。以别教初地。证道同圆。分证中道法身应化之本。不复名为意生身故。第十五二种觉门竟。

    第十六涅槃妄想门二。初辨外道涅槃。二辨妄想通相。

    初中二。初正明外道妄计。二申明佛说涅槃。

    今初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魏云。自体相涅槃。唐云。诸法自性无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魏云。种种相有无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魏云。自觉体有无涅槃。唐云。觉自相性无性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魏云。诸阴自相同相断相续体涅槃。唐云。断诸蕴自共相流注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

    疏曰。涅槃者。不生不灭之理。乃由生灭情尽。二空所显真如。本来寂灭。故强名为涅槃。而外道不达乃有四种妄计也。初云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谓二十三法。皆以冥谛而为体性。诸法灭已。还归冥谛名为涅槃也。二云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者。魏云种种相有无。有即是性。谓五现涅槃。无即非性。谓七处断灭为涅槃也。三云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者。魏云自觉体有无。有亦是性。谓神我究竟不灭。无亦非性。谓形灭则神亦灭也。四云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者。谓无想天。则断受想行识四阴相续流注。无色四空天。则断色阴相续流注也。

    二申明佛说涅槃二。初长文。二偈颂。

    今初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魏云。见虚妄境界分别识灭。唐云。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魏云。何故但言意识转灭。不言七识转灭。)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魏云。以依彼念观有故。转识灭。七识亦灭。唐云。以彼为因及所缘故。七识得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唐云。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唐云。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不坏身相。(魏云。彼二种识无差别相。唐云。无别体相)藏识因攀缘(唐云。藏识为因。为所缘故。)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唐云。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唐云。而有起灭。)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疏曰。此明欲证涅槃。须灭第六识相应之妄想也。盖识虽有八。而生死涅槃。全由笫六识转。以彼因及所缘故。余七识生。若彼因及所缘不生。则余七亦不生也。(宋唐各皆影略。参观魏译可晓。)先明现行熏种子义。故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牵引前五识现行。生诸习气。长养藏识。意显若无前六识为能熏。则藏识便无由长养也。由有藏识。故第七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此言我所。但是语势。或我之我。名为我所。以第七识。但有我执。无我所执故也。具如唯识中辨。)而此七识。与第八识。俗故相有别。故宋云不坏身相。真故相无别。故魏云无差别相。唐云无别体相。亦互相影略也。由俗谛不坏身相言之。故第七识。以藏识为因。即以藏识为所攀缘。唯识所谓依彼转缘彼也。次明种子生现行义。故云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谓一切境界。皆是第八自心所现。由第六识妄执著故。前七转识心心所聚乃生起也。次结明种子现行互为因义。故云展转相因。后以海浪而为譬喻。结成妄想识灭。余七亦灭。八识皆灭。即大涅槃。然所谓灭者。秖是灭彼相应妄想之若现若种而已。妄想种现旣灭。则八种识转为四智相应心品。故初卷云。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也。今欲妄想识灭。唯有修行二无我观。了知妄想无性。唯心直进。一经宗要。举不外此。思之修之。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魏云。我不取涅槃。亦不舍作相。唐云。我不以自性。及以于作相。)妄想尔焰识。此灭我涅槃。(魏云。转灭虚妄心。故言得涅槃。唐云。分别境识灭。如是说涅槃。)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唐云。意识为心因。心为意识界。)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唐云。因及所缘故。诸识依止生。)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疏曰。外道所计四种涅槃。不出诸法自性。或是所作。或是法相不知心外无自性。心外无所作及与相也。故佛总不约此而论涅槃。但约分别境识灭时。如瀑流尽。波浪不起。证唯识性。乃名为涅槃耳。彼因等二句。颂现熏种义。与因等二句。颂种生现义。余并可知。初辨外道涅槃竟。

    二辩妄想通相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三。初显益标名。二依名释相。三诫莫计著。

    今初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魏云。虚妄分别法体差别之相。唐云。妄计自性差别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唐云。超诸妄想。证圣智境。知外道法。远离能取所取分别。)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唐云。于依他起种种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计相。)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二并作分别)所说事妄想。(魏云。可知分别。)相妄想。利妄想。(魏云。义分别。唐云。财分别)自性妄想。(魏云。自体分别。)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魏云。建立分别。唐云。理分别)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魏云。和合分别。唐云。相属分别。)缚不缚妄想。(唐云。缚解分别)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疏曰。徧计分别。故名妄想。虚妄当体。故名自性。十二不同。故名分别。即差别也。同是妄想。故名通相。善知此已。则能离诸妄想。到自觉圣智境界。有此诸益。故须说也。

    二依名释相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著。(唐云。谓执著种种美妙音词)是名言说妄想。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唐云。谓执有所说事。是圣智所说境。依此起说。)是名所说事妄想。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于)彼所说事(中。)如鹿渴想。种种计著而计著。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明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特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唐云。谓以恶见如是分别。此自性决定非余)是名自性妄想。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唐云。谓于因缘分别有无。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是名因妄想。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著妄想。(唐云。谓诸外道。恶见执著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是名见妄想。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著。(唐云。谓计诸法若有若无。从缘而生。)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唐云。谓计一切法本来不生。未有诸缘而先有体。不从因起)是名不生妄想。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唐云。谓此与彼递相系属。如针与线。)是名相续妄想。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著。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唐云。谓执因能缚而有所缚。如人以绳方便力故缚已复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疏曰。此释十二种妄想差别之相。皆由不了唯心。故起种种徧计分别也。一言说妄想者。计著能诠有实性也。二所说事妄想者。计著所诠有实性也。三相妄想者。计著四大等有坚等实性也。四利妄想者。计著金银等有实性也。五自性妄想者。计著诸法各有自性。不达无性也。六因妄想者。计著邪因缘无因缘能生一切法也。七见妄想者。计著种种四句也。八成妄想者。计著我我所。虚妄建立邪谛理也。九生妄想者。计著诸法从邪因缘无因缘生也。十不生妄想者。计著诸法皆本来有。不从因种生起。但从缘显也。十一相续妄想者。妄计诸法互相系属。譬如金针引缕线也。十二缚不缚妄想者。妄计诸法皆有能缚所缚。能解所解。譬如世人以绳缚物。名之为缚。还复解之。名之为解也。岂知缘生如幻。实无此等差别自性哉。

    三诫莫计著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唐云。此是妄计性差别相。一切凡愚。于中执著若有若无)

    疏曰。执著有此十二差别相者。固是凡愚。执著无此十二差别相者。亦是凡愚。以不达唯心诸法。本离有无故也。

    大慧计蓍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著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唐云。于缘起中。执著种种妄计自性。如依于幻。见种种物。凡愚分别。见异于幻。)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应)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应)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唐云。于幻有无。不应生著)

    疏曰。一切诸法。无性缘生。同于幻事。智者了其不实。凡愚执以为真。旣知非异非不异。即便非有非无。故或计定异。或计定一。或计定有。或计定无。皆为妄想。而一切菩萨不应生著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唐云。无相最胜处)平等智慧生。妄想自性有。(唐云。在妄计是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唐云。妄计迷惑取。缘起离分别。)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唐云。如幻不成就)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唐云。虽现种种相。妄分别则无。)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唐云。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唐云。缘起中分别。)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疏曰。此颂正明祗一缘起法上。计著则为徧计执性。如于绳计蛇。了达则为圆成实性。如悟绳即麻也。初二句。颂缘起上所起徧计。次二句。颂缘起处所证圆成。次四句。明徧计情有理无也。种种支分生二句。明生即无生也。彼相有种种二句。明如幻诸相。不同徧计所执我法也。彼相则是过四句。明我法二执之过。但从心缚而生。不了缘起。故起妄计也。此诸妄想性四句。明迷缘起而有妄计。缘起之外。别无妄计自性也。世谛等四句。结明于缘起处而起妄计。即名世谛。于缘起处不起妄计。即第一义。更无第三谛可得也。问。旣云第三无因生。何故诸经论中。又说空假中三谛耶。答。三即是二。二即是一。非一二三。而一二三。所以不可思议。故大经云。所言二谛。其实是一。方便说二。如醉未吐。见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于转。是以一切缘起色心依正。并皆无性。但就俗人妄想分别。名为世谛。若出世圣人智慧了达。即是第一义谛。此乃一而言二。二即是一也。又对世谛。故说第一义谛。而此缘生无性法体。不惟不可唤作世谛。亦复不可唤作第一义缔。譬如对彼醉人所见转日。说日不转。而日月轮。不惟不可唤作是转。亦复不可唤作不转。非转而醉见其转。名为俗缔。非不转而醒见其不转。名为真谛。醉虽见转。实未尝转。醒见不转。非定不转。以其非转非不转故。名为中谛。此乃二而言三。三即是二也。又不变随缘。故有转不转。皆名为俗。随缘不变。故转即非转。不转即非不转。乃名为真。此乃三而言二。二即是三也。思之。

    譬如修行事。(唐云。如修观行者)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譬如种种瞖。妄想众色现。(唐云。妄想见众色)瞖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唐云。不了缘起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迷缘起而为妄想也。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瞖。妄想净亦然。

    疏曰。此二譬喻。喻断妄想。即缘起处证圆成实也。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魏云。无有妄想法。因缘法亦无。取有及谤无。分别观者见。唐云。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斯由分别境。)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唐云。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无法而有法。有法从无生)

    疏曰。前一偈。明依缘起。方有妄想。故妄想虽无性。而缘起是幻有。若计妄想有性。则是建立。若计缘起全无。则是诽谤。计有计无。皆妄想所坏也。后一偈。明由妄想方成缘起。故缘起非实有。而妄想非定无。若计妄想定无。如何能成缘起之有。若计缘起实有。如何乃从无性之妄想生耶。故知妄想本空。亦离四句。缘起如幻。亦离四句矣。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疏曰。此明能徧计者。则是妄想。所徧计者。则是缘起。故五法中之相名妄想三法。皆缘起性。皆是徧计所缘境也。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疏曰。此明若知妄想所缘即缘起性。如知蛇即是绳。鬼即是杌。则蛇鬼究竟皆不成就。便能度诸妄想。二空智净。证得真如第一义矣。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魏云。内身证境界。唐云。自证真如境)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魏云。及三种亦尔。唐云。三自性亦尔)修行分别此。(唐云。修行者观此)不越于如如。

    疏曰。此明依迷情说。故有十二妄想。六种缘起。(即前所云因有六种)若证自觉知境界。则十二妄想六种缘起。性皆空寂无有差别。故五法三性。总不出真如也。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唐云。依于缘起相。妄计种种名。彼诸妄计相。皆因缘起有。)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唐云。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此下魏更有云。若真实有法。远离于有无。若离于有无。云何有二法。唐更有云。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旣以离有无。云何有二性)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唐云。妄计有二性。二性是安立。)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唐云。分别见种种。清净圣所行。)

    疏曰。此重明秪就缘起相上而起妄想。则妄想便从缘起而生。亦秪就缘起法上而善观察。则缘起尚无。妄想何有。缘妄俱无即圆成实。圆成实境。本非有性。何容起妄觉耶。依彼二译。各有四句申明圆成实性旣非有性。亦非无性。言非有者。破众生之计有。非断无也。言若有者。破邪计之断无。非有物也。旣离有无。安有二性。是故安立二性。皆妄计耳。由妄计故。妄见种种。若知性本清净。无种种者。种是圣智所行境也。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魏云。见妄想种种。因缘中分别。唐云。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唐云。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论)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唐云。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唐云。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法)

    疏曰。此结明妄想缘起。并皆无性。非定一也。谓世人妄计种种诸相。但如画色。缘起非实。而彼于中妄生分别。若谓异妄分别。别有种种相可得者。是计心外有境。堕外论也。不过因诸妄见和合。故以妄想。还说其所妄想而已。能妄想者。秪是我法二执相应之第六识。所妄想者。秪是色心等缘起诸法。若离能所二计。则妄想旣空。缘起亦寂。即为圆成实性。譬如瞖尽花亡。即是晴明空矣。第十六涅槃妄想门竟。

    第十七自觉圣智一乘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唐云。自证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唐云。我及诸菩萨得此善巧。于佛法中。不由他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说自觉圣智。二说一乘。

    今初

    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妄想无性。(唐云。依诸圣教。无有分别)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唐云。观察自觉)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疏曰。此正唯心直进圆顿妙修也。妄想者。所观境也。无性者。境之谛也。空故无性。假故无性。中故无性。三一一三。不可思议。故无性也。独一静处者。约事即是阿兰若处。约理即是绝待妙谛也。自觉观察者。以自觉为所观察也。不由于他者。自外无他也。离见妄想者。旣无他。则无自。无自无他。则无可分别也。此是圆初住位。创证自觉圣智之体。从此上上升进。乃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地也。

    二说一乘二。初正释。二释疑。

    今初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唐云。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实而住)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疏曰。诸法实相。本来平等。由有能取所取妄想分别。遂有六凡四圣差降不同。而此十界。仍即实相所谓无差而差。差即无差者也。但唯如来。乃能究尽。二乘尚不能知。况外道及梵天乎。

    二释疑二。初问。二答。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

    二答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明隐实施权。二明从权入实。

    今初

    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唐云。声闻缘觉无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二云智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魏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唐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故说三乘。

    疏曰。二乘之人。必赖如来说法调伏。不能以自力而入涅槃。又烦恼断。智障不断。正使断。业习不断。所以隐一乘之实而不说也。彼旣不觉一切法无我。若非方便说三。则何由离分段生死。入变易生死。所以施善诱之权而说三也。问。独觉何藉如来调伏。答。若非四生百劫之前于如来所发辟支心。禀因缘教。何由瓜熟蒂落。覩花飞钏动而悟无生耶。问。如来亦于三秪百劫承事诸佛。方证菩提岂单自力。答。一乘觉者。离摄所摄妄想。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虽微尘劫中事微尘佛。而无自他徧计分别。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同二乘不达藏识。妄计心外有佛者耶。

    二明从权入实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唐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唐云。修诸功德。普使满足)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疏曰。由法我执。起人我执。譬如迷杌。方执为鬼。故以法执为一切过习也。除其法执。觉法无我。不复味著偏真三昧。譬如酒消。故从偏真无漏界觉。复入中道上上无漏界中。称性修行。普使满足。乃证究竟法身也。无漏界。即方便有余土。上上无漏界。即分证常寂光土。亦名实报庄严土。满足众具。谓四十二位所有功德智慧二种庄严自在法身。谓平等真如本源佛性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却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唐云。诸乘我所说)

    疏曰。此颂为实所施权也。天乘者。十善法也。梵乘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也。声闻乘者。生灭四谛法也。缘觉乘者。生灭无生十二因缘法也。诸佛乘者。事六度。理六度。乃至次第三观等诸法也。

    乃至有心转。(唐作起)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魏云。差别。)我说为一乘。

    疏曰。此颂破权归实也。分别永尽。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如如之理。不在智外。故无乘。如如之智。不在理外。故无乘者。十界百界千如。皆是实相。故无有差别建立。此乃绝待无外之一乘也。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唐云。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唐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疏曰。此颂方便说三之意也。若不分别说三。何以摄引愚夫。故先明权教三解脱门。令离烦恼。又明法无我平等不思议解脱门。令净所知也。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动。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唐云。三昧酒初醉)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唐云。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唐云。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

    疏曰。此正颂从权入实也。第十七自觉圣智一乘门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下

    温州头陀寺谛闲法师经募功德芳名列右

    比丘净因 慈筏 通理 一如 禅定 宗桂 超胜 溥常 静修 宏旵 智空 常茎 斯法 月智 华智 慧沧 传恩 允祥 宝彻 灵钦 妙阔 灵清 妙文 霞证 定来 莲德 威德 灵箕 纯絫 慈润 智融 瑞昌 背尘 可絫 悟性 则悟 善定 以上各施洋壹元 明道 允智 能禅 超宗 仁慈 朗诵 法远 东林 修慈 日峰 还源 德慧 海极 月庵 月峰 以上各施洋五角

    常州天宁寺清镕谨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