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

    【疏】应得者,谓诸行及别相知见。应证者,谓无知之断也。

    【钞】诸行及别相知见者,恒沙万行及照俗参差之智。

    【疏】第三,从是故无名住地以下,仍明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

    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

    【疏】从是故以下,明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略举十二,以明其相。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者,明修道应断者,皆由无明住地为生。此一句,总明下十一句,明映障诸境上烦恼,皆从无明住地而生。彼者,彼无明住地,能生心上烦恼。一云:彼者,即谓彼心。

    【钞】经是故无明住地等者。无名云:以能生为烦恼,所生为上。烦恼心者,总说三界心也。四住地结,障于心识;无明住地,障彼净智。净智者,又二种:一、障二乘,二、障菩萨。今释无明住地,皆生此众结也。将修禅定,先习止观。此别解欲界烦恼。禅上,色界也;正受上,无色界说心止,尽于此也;方便上,无漏方便也;智上,智所知闻也;果上,有为未尽;得上,无为未极也。此是二乘知障也。力上、无畏上,此是菩萨智障也。

    【疏】第四,从如是过恒沙以下,结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

    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

    【疏】从如是过恒沙以下,第四、结无明住地为众惑之本。皆因无明住地者,恒沙本无,而因住地为生,故云皆因。恒沙亦有可生之义,即住地助发,故云皆缘。

    【钞】皆因无明住地等者,无名云:但以无知为性,故名为因;虽智犹迷,谓之缘也。

    【疏】从世尊于此起烦恼以下,第三结。上第四举二种烦恼,释第三、二死兼除、不除。所以在第三处为结者,上结二乘不究竟,以不断无明住地为结,故逐便遂结也。

    【钞】故逐便遂结也者,上结文分四。第一文,经云:世尊!若无明住地,乃至无明为众惑。本云缘无明住地,承此便故,今将第四烦恼文来第二中结之。第二方明结前第三。二死可见。

    【疏】上第四,举二种烦恼,释二死兼除、不除中,本有四:第一、出烦恼体相;第二、明校量力用;第三、明润业不同;第四、明断除,今但略不结;第三、润业不同,余三皆结。从初讫无始,无明住地结。第一、出烦恼体相。

    世尊,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疏】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举四住地。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举无明住地。

    从世尊若复过于以下,结上第二校量力用。

    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地坏者彼亦随坏;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疏】上第二,校量力用本有二:一、四住地劣,二、无明住地胜。今但结无明住地胜,即而四住地劣。自去上中即有法说比喻,今结中亦有法说比喻,可见。上直言无明住地力胜故,此明诸烦恼成坏,皆以无明住地为本而结也。

    【钞】经所持建立者,无名云:始起是为持,终成为建立。生死由彼,灭岂容异?

    【疏】如是一切以下,结上第四断除。

    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知见,离一切过恶,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证一切法自在之地。如来应等正觉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故,世尊,以师子吼依于了义一向记说。

    【疏】如是一切以下,结上第四断除。上直言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故;此明如来因果既满,故能断而结。就中即有三:第一、明因满故能断;第二、从法王、法主而以下,明果满故能断;第三、从是故以下,结皆可见。一切烦恼,谓根本通相烦恼;上烦恼,谓支条别相烦恼。然置位为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本在金刚以还,而今以照佛果法身为梵行智。所作已办,盖就通门为明。

    【钞】经一切知见下,别称云:一切种智备于此,众恶永尽,诸善普会,超出众圣,故称主;于诸法自在,谓之王;入涅槃界,得究竟乐,名证自在地。如斯之人者,始可应十号之德,发无畏之言也。言不隐理,谓之了义;所说无余,是一向记说也。然置位为论等者,此以大比小说也。小乘四智满足,称有余涅槃;准此,大乘合在等觉。此就别门明义,通门明义,义通果位故也。无名云:如是一切者,谓所应断法悉断也。

    过恒沙者,谓应得者得,应证者证也。

    【疏】从世尊!不受后有以下,第四、结上第三,举二种生死以释第二究竟、不究竟。上直言如来二死兼除,二乘但除其一,故今简结。如来既伏四魔,是故言二死皆除;二乘不能伏四魔,是故但除其一。本义云:从此以下,结收入一。就中即有二:第一、先结如来二死兼除;第二、从世尊!阿罗汉以下,结二乘但除其一。就第一、先结如来二死兼除中亦有二:第一、正结如来既伏四魔,是故二死兼除。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

    【疏】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者,将欲结二死兼除、不除故,先以此不受后有智为首。二种者:一、如来不受后有智;二、二乘不受后有智。降伏四魔者,天魔是恶缘,烦恼魔是恶因,阴魔、死魔是恶果。明如来既伏此四魔,故二死皆兼除。出一切世间者,谓分段、变易二世间。为一切众生之所瞻仰者,明既伏四魔,超出二世间,故为一切众生仰慕。然则二死兼除,明也。

    第二、从得不思议以下,举万德证二死兼除。

    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炎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一切尔炎无碍智观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师子吼。

    【疏】从得不思议以下,第二、举果上诸德,以证二死兼除。明既有如是尊德,宁复未免二死?

    【钞】经:十力勇猛者:一、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十通称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得,无能胜,故名力也。

    一、处非处力者,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如恶业得受善报,无有是处;恶业尚不能得世间,何况出世间乐?恶行亦然,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是处;五盖覆心,修七觉尚不得声闻道,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如是等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初力也。

    二、业力者,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皆悉遍知。已下如初力文,下去尔耳。

    三、定力者,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

    四、根力者,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

    五欲力者,佛知众生种种欲。

    六、性力者,佛知世间种种无种性。

    七、至处道力者,佛知一切道至处。

    八宿命力者,佛知一切种种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此间,此间姓名乃至长短。

    九天眼力者,佛天眼净,过诸天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不谤毁圣人,正见、正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等。

    十漏尽力者,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慧解脱,在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立,不作后有,尽如实知。

    【疏】从世尊!阿罗汉以下,第二、结二乘但除其一。就中亦分为二:第一、明二乘但除分段,因谓已离生死。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

    【疏】度生死畏者,谓畏度分段生死也。次第得解脱乐者,明以次第断三界惑,无惑理自可乐,故解脱乐也。作是念者,明因此谓已离生死怖畏,不受生死苦也。此即二种不受,后智中亦一种智,结云是故二乘但除其一。

    【钞】次第断三界惑等者,先断三界见,得初果;次断欲界六品思,得斯陀含;次进断九品,得阿那含;次从初禅初品,乃至非想非非想第九品,尽名阿罗汉果故也。若细分帙,明家家一种子等,非此可尽,毗昙广明。

    【疏】第二、从世尊以下,亦明但因除分段,自谓已得第一果,是故但除其一。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槃地。

    【疏】从世尊以下,第二、明亦因此,谓已得第一处。观察时者,谓照四谛时。一云:照四谛时,自能推理,仰观第一应得处。

    从世尊!彼先所得地以下,别会二乘果中之第六,结入一乘。本义云:此前料简佛出非是一乘,收结三乘以为一乘。就中即有四:第一、明二乘在因时,自知未究竟。

    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彼者,彼二乘人。先者,谓得五方便、三果、四向。不愚于法者,不迷常住之理。不由于他者,不待他教。

    【钞】五方便者,总相、别相、念处为一,四善根之为五也。

    【疏】第二,从何以故以下,释自知。

    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

    【疏】第二,释何以自知。释曰:就实为论,理无三故也。

    【钞】就实为论,理无三故也者。二乘之理,化城权设;就实为论,其理实无。故法华云: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疏】第三、从是故以下,正结入一乘。

    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疏】是故三乘即是一乘,正结入一。

    第四、从得一乘者以下,仍明一乘所得果义;第四、明果义。因一既竟,宜明所得果相,故仍明之也。就中有二:第一、直明所得菩提果;

    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第二,举菩提、涅槃、法身三德,明相即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是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疏】所以明此相即者,物闻得菩提,便谓一乘只得菩提,不得余德,故须此相即也。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明由究竟因而得也。法身是法,如来是行者,其义似别,所以更举相明即也。随果再举,因亦再明也。法身是万德之正体,一乘为法身之正因,所以偏举法身以明因究竟也。

    【钞】明由究竟因而得也者,明此法身之果,由前一乘因得故也。随此明果之文,更举其因,则一乘因义亦转明故也。

    【疏】从世尊!如来无有限际时住以下章中,第二、举一体三宝以成因一。言所感之果既是一体,则因一可证。就中,初开为二:第一、从初讫是有限依,将欲明今日一体最极,故先明别体非是究竟;第二、从若有众生以下,正明今日一体最极。就第一、先明别体中亦开为二:第一、从初讫作无尽归依,先叹别体中一佛宝。何则?虽复别体不如一体至极,但一佛宝即是一种,理无可下,所以先叹别体中一佛宝是归依之本也。第二、从常住归依者以下,正明别体法、僧二宝非究竟。昔日别体既是方便,今日别体正是实说,虽实不实,皆不如今日一体最极,故云非究竟也。就第一、先叹中即有五:一、明是常住

    【钞】即是一种理者,佛宝常住,亦是一体中佛宝理也。

    昔日别体既是等者,昔日别体,可见今日此经一乘之教为法宝,三忍真子为僧宝,所论法身为佛宝也。皆不如此经所诠法身,身理自具三宝为最极也。

    世尊,如来无有限齐时住,如来、应、等正觉后际等住。

    【疏】后际,谓众生尽作佛。而众生无尽作佛,则如来常住明矣。

    二、明是大悲。

    如来无限齐大悲,亦无限齐安慰世间,无限大悲,无限安慰世间。

    【疏】三、劝说大悲。

    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

    【疏】四、劝说常住。

    若复说言无尽法、常住法,一切世间之所归依者,亦名善说如来。

    【疏】五、结。

    是故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

    【疏】皆可见。

    就第二、正明法僧二宝非究竟中有四:第一、先列。

    常住归依者,谓如来、应、等正觉也。法者,即是说一乘道。僧者,是三乘众。

    【疏】本义云:从初讫,谓如来、应、等正觉也。明今日一体为归依之本,而今不须梯橙三宝。即所说经教,不别大小,皆为法宝;学教之人,亦不别大小,皆为僧宝。而今举胜兼劣,故唯称一乘教三乘人也。而昔日虽说大乘,未明一乘,以一乘为法宝,唯今此经也。

    第二、从此二归依以下,正明二依非究竟。

    此二归依,非究竟归依,名少分归依。

    【疏】第三,从何以故以下,释二依非究竟。

    何以故?说一乘道法能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法事。

    【疏】说一乘道,乃得法身,法身上更无说一乘法事。然则法宝之极,唯在法身,故云说一乘非究竟法宝也。

    三乘众者有恐怖,归依如来求出修学,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释僧非究竟可见。

    第四、从是故以下,结非究竟。

    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

    【疏】第四,结亦可见。

    从若有众生以下,第二、正明今日一体至极。就中有五:一、明依今日一体法、僧,即是归依如来。

    若有众生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泽,生信乐心归依法、僧,是二归依非此二归依,是归依如来;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

    【疏】是二归依者,谓一体法、僧二依为是。非此二归依者,别体二依非可为比也。是归依如来者,今日一体法、僧即是如来故。又解:言因调伏发心归依法、僧者,谓依别体法、僧是。二归依非者,谓别体二依为非。上已非别体法、僧非究竟,而此更举者,欲以非明是也。此二归依者,谓今日一体二依是。归依如来者,亦明一体故。所以知从此下,明一体法、僧者,上已结别体故也。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者,第一义谓三德、四义。本义云:此二句偏明一体佛宝最胜。然则别体亦可,而一体何别最胜?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者,明依一体法、僧及三德、四义,即是究竟归依如来也。本义云:从此二归依以下,结一体三归依同是究竟。

    【钞】一体三宝中。又解下,古人取句稍别,释义又殊;今家存而不破,经意难定故也。

    从归依第一义者下,今家自释第四句三德,如前四义,谓四波罗蜜:常、乐、我、净、涅槃,亦名四德,如下经文。

    然则体亦可等者,别体则容佛宝胜、二宝劣,一体则三无优劣。古人若言一体中佛宝胜,与别体何别?故云皆最胜。

    【疏】二、从何以故以下,释何故依法。僧即归依如来。

    何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三归依。

    【疏】第二,释何故依法僧即归依如来。曰:三依即是一体故。本义云:何故同是究竟?即一体故。

    第三、从何以故以下,亦释何以是一体。

    何以故说一乘道?

    【疏】第三,释何以是一体。以一乘而得,故是一体也。

    【钞】以一乘而得者,由一乘道而得法身,法身之体自具三宝也。

    【疏】第四,引佛为证。

    如来四无所畏,成就师子吼说,

    【疏】第四,谁其如是说,引佛为证。然别体三宝,则其名体各异,故理自可别。但一体何以为别?释曰:常住法身为佛宝,此法身能为物轨则,自为法宝。又此法身则能与理和合,亦为僧宝。若辨归依,为其习解断惑,则别体可先;但不迷旨归,必一体为要。今胜鬘唯欲以旨归为本,故非昔梯橙,唯欲今日一体也。

    【钞】则其名体各异等者,佛、法、僧名异,法身、三乘教、三乘人体无异。一体之中,常住法身,灵觉智性为佛宝,轨生物解为法宝,理智和合为僧宝。

    若辨归依等者,若依三乘人冯教修习,生解断惑,可先别体也;若为不迷教下旨趣,必一体为要也。

    经四无畏成就等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此四通名无畏者,于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恐惧之相也。一切智无畏者,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也。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不能转,一无畏也。二、漏尽无畏者,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已下,同前。如实言是漏不尽,乃至无微畏相已下,文同前。三、说障道无畏者,佛作诚言:我说障法。已下,同前。如实言是障法、不障道法已下,文同前。四、说苦尽无畏者,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乃至余众实不能转。

    【疏】第五、从若如来以下,明昔日不说一乘之意。

    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二乘。二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是第一义乘。

    【疏】第五、明昔日不明一乘之意。理既如是,何故昔犹明三耶?故云此是如来随众生机方便而说。就实为论,即是一乘,无有二乘。本义云从若如来以下,明一体三宝中,遂结入一乘。第一义者,经云说一乘是说第一义谛,说三乘是说世谛义也。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