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经疏第五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退将弥勒一人并前三。名为逆并。

    若通若并者。通谓申通。得记之理如前。若观其如下文并难为并也。

    记云。

    依尚可记者。只是一成一切成也。

    四还约弥勒如反并者。广疏云。弥勒如无生灭得受记。贤圣如不生不灭不得受记。贤圣如不得受记者。弥勒如那独受记。若不得记。即如有异。若异则非如。若不异那得一得记一不记得。况诸贤圣不得记者。弥勒亦不得记。次弥勒如反并一切法。次反并众生皆尔。但别圆两教。皆约中道真如。作并为异也。

    二结并者。应知此文。即以弥勒为初顺并。众生等三。名为顺并。又将贤圣等三。反并弥勒。名为反并也。以须顺中逆。逆中有顺故也。

    答二但论体别等者。亦是将异复疏上句耳。如生公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下句复疏上二句也。

    故云是则复疏两端空有齐照文略不出者。广疏云。经文不出此须义作。

    若一切法不得受记者。广疏云。一切众生不得受记。弥勒亦不得受记(云云)。

    当修相好者。以相好是菩萨之器故。

    观令修如令净舍执病既去者。执权智断病既去也。

    记云。

    立中有破者。智即是立令云。不观则是反释显于立中有破故也。

    破中立者。不观即是断德。名即破也。此之不观。则是大观。故名为立。则是顺释。亦此一句有两向义。又云二十五句皆破偏而立于圆。即是破中立也。若消记文。应用前释。若通说二十五句大体。则依后释。

    若智不住四教者。破圆语见。故云四也。

    诸句皆尔法尘对内意根者。方便教入以法尘为所缘。意根为能缘。有能有所。即是二法圆观中道。故无二也。

    不见众生心行者。方便教不能任运见。但是作意方见也。

    入会于理者。方便教智来入境。方会于理耳。

    离于元品习者。须约四十二灯之喻。所以初住能破最初无明也。

    言不与合者。全无明是法性。法性外更无法故。

    去取甚难者。应去权教取实教。去无明取真如。去语见取实证。言取者。权全是实。无明全是真如。方名为取。实证亦尔。又分别经中。智断甚难也。

    无比是菩提者。此明绝待以结成也。

    光严章

    一色光者。若据八色光明唯意地所得。则属于心。今云。色者据从骨人所放也。

    琉璃光菩萨者。此是东方菩萨。闻释迦牟尼佛说涅槃不生生等。及不至至等不闻闻等。欲来此土。故先放光。令此众见佛。问文殊此是何光。文殊答。佛是第一义光。佛言。不应作如此说。应以世俗。而为解说。

    非色之色者。琉璃光菩萨所放。令一切众生见。故云非色之色也。

    智慧者。令一切众生见者。破其暗惑。故云。非心说心也。

    答如日镜者。良由缘能显眼(云云)。

    住鸠摩罗伽地者。第八住名童真住也。

    心无染爱者。谓不染三惑也。

    不的在后身者。人虽在等觉。法在初心。下通观行中。通初住以为初心也。

    圆教事迹所明道场者。亦是圆人起应迹示。

    初成妙慧道场者。判令入实也。

    圆教虚空莲花为座者者。只寄别教成道处而说。以圆佛成道。亦无别处。故云犹是。

    非初非后者。非初者。初心但破一品无明未是极。

    不离初者。初由观入理也。

    非后者。后以初为本。

    不离后者。至后方极。

    记云。

    但附理者。只是且附道理。而立非为尽理也。

    一往约观者。三教皆以念处为初心。当分果头。为后心也。

    记云。

    任运上求下化者。菩提心即真位上求下化也。

    及缘修报者。三教皆是缘修也。

    即是得愿具足者。以行慎愿一分始满。名为具足。

    众行之首者。以四等导诸行。故云首也。

    心无取舍者。心冥法性。即是遍法界舍也。

    是能化法者。只此六通。是能化法也。

    由脱成通者。以解脱是体。神通是用。故云次明也。

    破恒沙无知者。真化他位。能破他同体尘沙无知也。

    记云。

    悉破八者。广?云。能除八倒。谓常无常等八也。

    界内四谛至有为者。无量苦集道。皆名有为也。

    无量灭谛者。存教道故。

    若不见众生定性者。谓不见众生。定是九界生死也。

    说四因果者。集因苦果。道因灭果。四教皆尔。故云也。

    十种智力如华严者。彼第十四卷初云。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若常修此观者自行也。教化众生下化他也。

    第十八

    烦恼生死苦报者。只是能遮二死因果也。

    三闻持者。由前内心无漏失故。能持十方佛法也。

    总别不二者。只是亦总亦别。善德即是非总非别。皆在初心故也。

    皆破因中者。且约偏说。皆须互具。

    已得圣道者。阿含经云。得那含别圆中。得首楞严三昧。

    但观行觉知者。菩萨但观无常等。以伏烦恼等。

    寄此修道者。以不断烦恼及阴入法。而行六度。教化众生。即是寄于烦恼及阴。而修道也。

    不能伏者。只是不能调伏而已。

    缘修照寂者。寂在初地方证。

    证无尽灯者。位在初住。

    善来者。为法而来。故名善来。

    当观五欲者。婆沙云。于诸恼中。无常为最。故令观无常也。

    不杖惠施者。此之三坚一一皆具止作二行。不杖是止行。惠施是作行。止煞是止行。放生是作行。真心治悭是止行。布施是作行也。

    天报不久者。忉利天但寿千岁。能得几时。

    无所吝惜者。即是财坚也。

    华报者。三祇之内。得五事具足。一不生恶道。二不生边地。三常离女身。四诸根完具。五得宿命智。即是华报。

    别教善法财者。由地前万行。至登地时。得一分财。坚是解脱分具。

    记云。

    解脱法财者。财属万行故也。

    强贼又入者。若据女施亦是软贼。今施违于沙门之法。故属强也。

    谦怪者。无以此非法等是怪。此非我宜是谦。谦谓敬也。

    达色源际者。谓达色如即故云也。

    化魔菩萨者。此菩萨常以化魔为事。故云也。

    因机助化者。明此菩萨知诸魔女。有堪闻法之机。是故空声助净名。化诸魔也。

    遮那声者。即是从法身。起一切声。应一切色。应一乐归。

    三宝者。经中似别相三宝。今须从一体而释。

    即得法乐者。道谛法乐也。

    为苦所苦者。若不修无作念处等观。何能破二死之苦也。

    因缘具足者。自内心善为因。外明师为缘。又自行为因。化化为缘。又机为因。应为缘(云云)。

    别是遍历万行者。须将六度一一入。此文中如云为广菩提心。而修六度。降魔等皆尔。

    胜增道长者。劝诸天女。上求下化。常令增长。日有其新故也。

    记云。

    即此别示是通示者。一切诸行无非净土行也。

    宾主者。主如释迦应。宾如众生感也。

    非时即二乘者。既未至宝所。何以取化城之证也。

    过其上者者。圆教发随善心。过前三教上也。又过于无恚碍心上也。

    真实知等者。如止观禅境中释喜支中说。修云如实知大知。心动至心。喜是喜支。今文剩真字。又今但云喜心不同。彼文以喜动契于心。故名法乐。故云心也。

    去取难解者。此诫后人若不得。

    今家明四教意者。消诸经文。皆不通畅。应看其经部。用几种道亦等(云云)。

    皆得法愿具足者。自行化他。皆至圆极。方名愿足。

    一油少炷小者。前譬前二教。又前三为油少。别存教道。亦属油少。

    善得章

    三乘至第一义理者。通教即色是空。且名善得。

    即二而不二者。财法为二。财即法。法即财。方名为不二。

    是檀是度者。从通教去。皆先斥前教。

    次正释当教通教云。是檀檀者。财施也。是度者。财即空也。别教中。能分别位。在十行。

    前呵后劝者。前呵云。不当如汝所设。后劝云。当为法施之会文是也。

    记云。

    今欲双明者。财即是法也。

    经论多明者。少说圆教。财即是法。故云多。

    记云。

    既无崖者。法即界之法。故云无崖也。

    慈悲至勋修者。意令于一一行法上。皆以慈悲誓愿福智导于财。以施众生。令一切众生。冥得法施之益。为值佛闻法得度之因。

    一切同沾者。意云。非但七日内受者得益。遍法界众生。皆同此益。何以故尔。财即法界故。众生亦是法界故。得同沾也。

    但非圆普者。谓前三教慈悲。偏理行誓愿。福德智慧。皆偏置成法。非圆事非普也。

    记云。

    三教心不能即者。以圆望之。前三属俗故也。

    出没者。约观为出。约教为没。又通方便教为出。或唯在圆为没也。

    记云。

    九界若非者。九界若非佛法界者耳。

    记云。

    卷权归实者。卷前三界。而归佛界也。

    记云。

    以财引法者。意云。若无财引前人。无受法之缘。令达财施。即见一心百界千如空假中。只此三千空假中五字。摄一切佛法。大师观心。及释义之妙。专在于此。人少知之。

    一如法施者。圆教主二。

    如法受者。圆教四门机也。

    一时供养者。一色一香。施众生时。达于所受之人。具百界千如。即空假中。以法随人。遍益于彼。故云等供。

    而能双照者。六道有边。圣是空边也。

    煞活于人者。煞前三教人。活于圆人。又煞煞明人。活法性人也。

    上文云寂灭是菩提者。明寂灭是诸法之本。故皆居首。

    又与大涅槃乐者。谓菩提涅槃。其体无二故。以涅槃而释菩提也。

    若观三事见虚空佛性等者。所施众生。即是正因。能施之心。即是了因。财物即是缘因。故云即摄三智等。

    记云。

    为欲相成者。虽云独显。而复一一相成。何者。慈无六度。不成无缘。余例尔。离于二边者。悭施是二边也。

    以离身心相者。前三教。或有身精进心不精进。心精进身不精进。名之为相。

    且据内怀者。且约自行说耳。

    记云。

    令成圆行者。圆三脱一即具三。今且从别对耳。

    起方便力者。方便有力。故云也。

    起除慢法者。除法界上慢也。

    念擅能舍一切法者。舍三教缘修一切法也。

    六和者。一戒和敬菩提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如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知见。分别增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渐积功德。皆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四身慈和敬。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故敬之如佛。五口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言语。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六意和敬。菩萨心常在无缘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意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未来必定当得无上之心。是故敬之如佛。

    不憎恶人者。憎即是恶。恶字入呼。如?释。空闲处者。只是兰若耳。

    方便起诸空闲者。四悉因缘说四理也。

    以具相好等者。并属缘因善也。

    记云。

    或云因果者。慧因智果。或俱在因。或俱在果。如止观第三记引论释。

    忌前权实者。三教随情二智也。

    但欲深进者。初住已上位也。

    记云。

    寄法华说者皆云四不可说者。即当用法华开权意也。

    成法施之会者又复应知。若约说为法施者。若说圆法被于前人。名为显益。若说前三教法被前人者。但得冥成调熟种缘耳。以财布施亦尔。

    彻照无染者。善得闻法施已。彻见三谛之理。更不染于事施之善。

    果上四德者。以璎珞在于佛上故。表果上四德也。

    经云。等于大悲。意云。虽知众生犹如虚空。与如来无二。而众生全是无明。而常大悲薰心。拔其无明之苦。与大涅槃之乐。故云等也。

    不求缘修之报者。不求三教佛果之报也。

    经云。最下乞人者。达此乞人。及一切众生身心。由如虚空。如来无二别。所以福田无二(云云)。

    第十九

    问疾品

    记云。

    前二处文者。前方便品。初分为二。初半品叹。德正明形益方便。二从现身有疾下。正明声益方便。方便又四。一为国王及臣民等。二为发起弟子品。三为发起菩萨品。四为发起问疾品。意乃有四。经文大判。总为二段。一从此下说菩萨品有两品半。是室外说法。明弹呵折伏。二从问疾品去有六。是室内说法。明引接摄受。即其文也。

    记云。

    权谋耶者。单权谋属于三教。是故问起。

    今叹圆至之果者。此叹得名三德之果文已。满足云深达实相等。即三修之文。

    得见净刹者。以净名神力。令时众皆见无动佛国妙喜世界。众既见已。咸皆发愿。修无动行。愿生彼国等。

    大众虚心得渴仰者。明此中大众。有未曾亲见大士身。亲闻说法。但见诸王士庶弟子等。称述往昔被弹之事耳。

    见闻大士神智者。神即神通。现不思议之事也。智即辨才无滞。说不思议解脱之法。

    记云。

    复见大士施多权变者。谓毛孔纳海等。意云。非但言说印定成经。神变之事。亦须印定起发。

    阿难者。如菩萨行品经初云。是时佛说法于庵罗园。乃至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等。

    四惬众情者。诸菩萨非不惬于众情。或三二五。不能遍惬。故不堪也。

    此亦一往者。以位高人多。约高而叹。

    但是一往者。皆望后择。所以前文。但成一往。

    龙种如来者。悲花经云。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摩尼藏宝积佛。又楞严经云。过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佛。

    答事等从多者。明文殊净名同是古佛。金粟龙尊及居补处之极。故云事等。

    从多者。二人并弘于圆。故云从多。

    鸯掘从少者。既云多弘于圆。必是少弘于偏。由少施偏。致为鸯掘呵折。故云从少。以诸菩萨多弘于偏。少弘于圆。所以不得为例。

    为净名称叹者。经云。善来文殊师利等是也。

    记云。

    义通于实者。实亦身随缘动发者。随四分缘。又随三界缘也。

    四大增损者。只是四大互相害身。

    四苦增加者。四大增加。重疾顿弊。

    通弱别强者。还约人类。已下作之。

    记云。

    但是附文者。文亦是教而已。

    因亦不定者。若天中起于四趣之心。而牵于下。即是顺后受业也。

    因亦不定者。谓轻系地狱。或起善心。或起恶心等。得出当界等。故名不定。

    取偏真者。只是智住偏真。为取自体。

    不成实疾者。已证法性。虽有无明。任运而破。不圆分段实有。故云不成也。

    一切法趣地者。已破无明。证法性理。地即法界。故其如教。何者。如大经妙色文是也。意云。唯妙觉不为所迁。等觉已下皆为迁。

    记云。

    古来不知此文难会者。不知界外。由有变  。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