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严说通卷之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巴县居士非眼刘道开纂述

    成都沙门离指方 示鉴订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无也)陈习。惟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环师谓。由绪为识阴。而生基为行阴见二阴深浅之殊。圆师谓。各命为别相。同生为总相。定二阴细粗之别。皆宜深玩之也)犹如野马(田间游气春晴伏地。可见状如水而光如焰。渴鹿认以为水。而实非水。即阳焰也)熠熠清扰。为浮根尘(浮根四尘谓肉身也)究竟枢穴。(门簨曰枢。门臼曰穴。皆动转之要处)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阴妄想。以为其本。

    此叙行阴始终之相也。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从前十种。若俱透过。或终始不起爱求。或魔来便能先觉。如是久久。想阴自有尽时。凡人寐中有梦。寤中有想。梦乃寐中之想。想乃寤中之梦。皆独头意识所为。想阴之体相也。若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皆灭。由寐无梦而寤无想。故寤寐一如。而性觉妙明。虚静不动。正如晴明太虚。纤云尽净。迥无所有也。且粗重尘影。即是法尘。全依想阴为体。今想阴既尽。尘无所依。故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而意识转成妙观察智矣。于是观诸世间大地山河。直如镜之照像。像来无粘。像过无迹。但虚受照应而已。夫浮想扰心。诚宿积难除之习气。所谓陈习也。今虚受照应。则已了无陈习。惟一觉明精真之体。湛然独存。此皆想尽之相也。彼三界众生。所以生灭无停者。其根元皆是行阴所迁。前三阴未破。则此根元终不可见。今前三尽除。第四自现。故生灭根元。从此披露。由见此根本。故能尽见十二类生。皆由此而生生灭灭也。虽未曾知十二类生各各受命之由绪。而十二类同生之基。已见其肇。若阳??光明。闪烁不定。熠熠然幽清扰动。为浮根四尘动转迁谢之枢穴。此熠熠清扰。正行阴之相。故名行阴区宇。喻之于水。想阴如大浪。行阴如细浪。识阴如无浪流水。真觉性体。如湛然不动之水。故行阴为分段根元。识阴为变易根元也。是则惟一精真。亦纵而许之。岂真精真也哉。行阴未尽之相如此。若行人将此清扰熠熠之元性。反入于元澄之体。收细浪之行水。归无浪之识海。而一澄元习。永绝行阴之重习。如波化为水。更不再起。此即行阴已尽之相。亦是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时也。如是之人。则能超众生浊。盖生灭不停。业识常迁。名众生浊。此浊本乎行阴。故行阴尽而超之也。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盖行阴密移。皆是幽隐细相。非若前三瀑流之粗。故知其本于幽隐妄想也。行阴将尽未尽之间。而十计生矣。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不遭邪虑。方得正知。破后二阴。名遍知矣)奢摩他中(即圆定发明也)诸善男子。凝(不动也。即始终不起爱求)明(不迷也。即魔来先觉)正(双承不动不迷。而头正尾正也)心。(用心如此)十类天魔。不得其便。(以上想阴尽也)方得精研(此下行阴现也)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隐密难见曰幽扰)清(微波轻动曰清扰)圆(十二同基曰圆扰)扰动元。于圆元中(圆元勒成行名)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违理背正之恶见。今现之解适与之同故。即堕彼论中。如后车蹈前车之故辙。同堕一坑堑也)。

    此下明行现十计而此先明计无因也。阿难。当知是得(云云)其便。良以想破之后。天魔无可奈何。不复更至。方得加功用行。精研穷究十二类生之根本。故十二类生根元。方得披露。元即行阴也。露则显见矣。于是观彼幽清之相。皆以圆扰动元。然虽观察动元。实未曾识得藏识种子。喻观水者。只见细浪之水。而未睹无浪之水。乃于圆元中。忽起异计。是人必坠入外道二种无因论矣。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生机发动之本。即指行阴破乃显意非尽也)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何谓二种无因。一者是人见前际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行阴披露。乘此定中眼根全分功德。彻见过去八万劫中。诸类众生。逐业流浪。死此生彼。湾环不断。而八万劫前。冥然无睹。妄计冥无所睹处为冥谛。为自然。为浑沌。不知己之见量有限。而便作是解。谓一切众生。皆八万劫前无因而有。由此计度。邪计而非正知。不了业道无始而非遍知。所谓依旧认贼为子。堕外道之邪觉。而迷菩提之正觉矣。二无因论。此其一。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此犹是详推过去。下方是倒定未来也)今尽此形(尽未来也)亦复如是。(决定其皆不改移也)而我本来不见菩提。(元不见其从菩提性起)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岳师云本字当是末字)无因。由此计度。失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见后际无因。何以故。是人于劫内类生。既见其根于劫外无因。则知生人生物。皆以无因为类生元本。且如乌非黑耶。鹄非白耶。人天非竖耶。畜生非横耶。而白岂待于洗成。黑岂由于染造。皆是自然而然。皆本无因。自八万劫以来。此理未尝改移。过去如此。则未来可知。然则自今以往。尽未来际。此理不移。亦复如是。且我于过去。元不见十二类生。从菩提性起也。云何后来。又有从菩提性起之事乎。是故当知一切物象。皆末无因也。八万劫尽。终成断灭。无因无果。返于冥初而已。由此计度。亡失正遍知。全落外道。迷菩提性。二无因论。此又其一。

    ○二种无因。皆由未见识阴。不能别见各命由绪。但是总相。见于多分众生。辄起斯计。如人总观闹市。但见人行。不见坐立。遂计行者是人。而坐立者非人也。若四果罗汉行开识现。便能别见各命由绪。终不执于自然矣。

    ○旧解无复改移。谓人物皆长时难变。玩文意。但重无因。何故又添不变。故知无复改移。但谓此无因自然之理。历久而不移也。学者详之。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二种无因。皆先世外道所立。违理背正之论。奈何行阴将开之时。而妄计堕此也哉。

    ○由彼不达善恶循业发现。妄计八万劫前。自然而有。八万劫后。自然而无。成断灭论。邪见中摄也。

    ○贺云。西域外道。自有一种无因论师。今此行人。忽堕其中。非谓此人自立无因论也。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此明第二计遍常也。阿难。是三摩中(云云)常扰动元。虽然穷至行阴。尚犹被覆。而未见其幽隐迁流。于未遍未常者。早计遍常。是人则坠入外道四遍常论。

    ○四种虽皆不离行阴起计。而前三皆兼穷他法。且以法之广狭。而分劫之多少。惟第四则无所兼。而亦不言劫量。此其别也。长水曰行阴生灭。相续不失。故名常。而所计四种。遍一切法。故名圆温陵曰。遍即圆也。故此标名遍常。而后结名圆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何谓四遍常论。一者是人想破行现。乘此心开。遂以穷研内心外境。本元自何而起。则见心境二处。皆起于无因。然所穷之法。粗略而狭。故其见量有限。即穷心境之修习。穷至二万劫外。冥无知见。但能知此二万劫中。所有众生。生灭循环。不曾散失。故不计劫外无因为断灭。唯计劫内相续为遍常。所以异乎前计。而为第一遍常论也。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想破行现。乘此心开。见万法皆从四大和合而成。故作意穷之。究极本元。则见四大种性。本来常住。依此修习。遂能洞照四万劫中众生虽有生灭。而四大之体常恒。元来不曾散失。则又计以为常。惟所穷之法。稍为详广。故其照劫数倍于前。而为第二遍常论也。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乘心开后。穷究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及末那七识。执受八识。将此八识之心。七识之意。六识之意识。其中本元由处。悉穷尽之。不知彼尚为行所覆。所谓本元由处。亦但行阴而止耳。限于七。而未至于八也。乃遂妄谓真常。依此修习。能观八万劫中。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本性常住。良由六八二识。皆以第七为生灭根元。故即计此生灭根元为常住性。如见细流。谓之止水。尚未望见八识真常流注。况菩提妙性乎。所谓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也。特以所穷八识法门。深广详切。倍前四大。故所知劫数。亦倍前人。而为第三遍常论也。

    ○问。行阴未开。岂能顿穷八识。答。八识但是此人乘心开后所用进修法门。彻固未彻。穷乃许穷。例如声闻穷四谛法。但尽生灭。岂能彻无作底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想阴更无再生之理。遂谓此流止运转。种种生灭。皆属想心。今已永灭。则不生不灭之理。自然属行。不复研穷观察。便计为常。比之第一。尚为浅劣。何况二三。故不复立能知之劫量。度其所知。必不逮于二万劫矣。此为第四遍常论也。

    ○温陵谓生理为行阴。则更无二字说不去矣。若行阴更无。又何有下之妄计耶。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此计常之故。非遍圆而计遍圆。非真常而计真常。故堕邪觉而失正觉。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奈何行阴将开之时。而妄计堕此也哉。

    ○此四皆计生灭为圆常。在边见中摄也。

    ○首楞严定。顿穷八识。今于想阴尽处。不了行阴微细生灭。妄认为常。岂顿穷哉。若了八识。何得异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易一坚字。较胜于前)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此明第三双计常与无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后。于自而己身。他而众生国土中。起邪妄分别者。是人坠入外道四种颠倒邪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盖平等性中。本无自他。而妄计自他。中道了义。本无偏执。而妄执两边。且首楞严王。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为正觉。今乃常与无常分计之。故成颠倒见也。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外道二十五谛中。名为主谛。谓一切法皆是我所悉以此神为主也)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中。真无常性。

    何谓常无常论。一者。是人观此妙明之心。周遍十方。湛然澄彻。量同虚空。以为一切法。皆以此神为主。谓之究竟神我。从是起计。我心遍于十方。凝明不动。而凡一切众生。皆自生自死于我心中者也。心无生灭。岂非常乎。众生生灭。岂非无常乎。无生灭之心。即自是常也。有生死之众生。即他是无常也。此一颠倒见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此舍自观他也。二者。是人不观己心。但观十方国土。自三禅以下。三灾所及处。计为无常。自四禅以上。三灾所不及处。计以为常。岂知所谓常者非真常。而所谓无常者。亦非种性乎。此二颠倒见也。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外道所计我相有三。一微细我。二广大我。三大小我。此微细我也。精言非杂。细言非粗。微言非着。密言非显)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此舍他观自也。三者。是人不观世界。但观我心。见此心精细微密。其难见有如微尘。虽然流转十方。而本性元无改移。心为身主。能令此身有生有灭。其无改移为不坏性者。即我性常也。其一切生死之身从我性流出者。即无常性也。岂知所观之心。细如微尘者。即是幽清常扰之相。行阴未破。岂能顿见真心哉。计常非。则计无常亦非矣。此三颠倒见也。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此观四阴而双计也。四者。是人知想阴已尽。见行阴密流。即此眼前行阴常流。便计为常。三阴已灭。便计为非常。此四颠倒见也。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四种计度。虽自他不定。总是一分无常。一分常。以此双计。堕落外道。迷失菩提。故名第三外道一分无常一分常论。行阴将开。而妄计堕此。可惜也已。

    ○此亦边见中摄也。

    ○贺云。此与四遍常异者。彼计一切俱常。此计自他之中。止有一分是真常耳。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此明第四计无边有边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于四分位中。起妄计者。是人则坠入外道四种有边无边论。

    ○经文不言无边者。或是省文。或可兼摄也。

    ○贺云。前二种计真常。此种计广大也。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行阴也)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何谓四有边论。一者。是人观行阴现在迁流。无有间断。遂计过去者已灭。未来者未见。名为有边。惟现在心。相续不绝。名为无边。此在无边际中。妄立边际。所谓刻画虚空也。岂知菩提之道。无去来今者哉。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此与前计相反。所谓回互倒计是也。前计过未为有边。似计无闻见处也。计现在为无边。似计有闻见处也。今却计劫内有闻见处为有边。以其限于八万之数也。计劫外无闻见处为无边。以其无穷极。而不可测知也。

    ○吴兴曰。后八万劫。亦合如前。今恐存略。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计自己神我。色来见色。声来听声。无不遍知。自谓唯我一人。得无边性。而彼一切众生。皆现我遍知之中。然我但见其人。曾不知彼之别有知性。是则彼人元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而已。岂知汝自不见。非彼人性有边也。且汝非人。安知人之有边哉。

    ○前后以物体有无名边。此以际畔有无名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者。是人穷究行阴。不了区宇未空。而遂谓真空寂灭之性。从有心路处。妄自筹度。谓众生身中。自想阴以前。半属于生。自行阴以后。半属于灭。推而至于世界一切所有。皆是半生半灭。生为有边。灭为无边。则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也。意取行阴空寂。为无边际之胜性矣。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此四种计度。或无边。或有边。总落外道。迷菩提性。以菩提性中。无分位。无边际故也。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行阴将开。而妄计堕此。可惜也已。

    ○此在邪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婆沙论。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不乱答者得生彼天。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也)矫乱(执拗而不顺理为矫。心无主正为乱。今详第一第四言皆两可。乱意为多。而终非顺理。亦兼于矫。第二第三言惟一偏。矫意为多。而终非主正。同归于乱也)遍计虚论(四种属于遍计执。故曰遍计。虚谓虚妄。非实也。执绳为蛇。妄之至也)。

    此明第五矫乱虚论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消行现之时。据彼定中所知所见。而生倒计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盖前计常与无常。边与无边。尚未至混肴。此则亦常亦无常。亦边亦无边。一向矫乱。此颠倒之尤者也。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是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凡言相续。必是前后相续。中间亦必有缺乏之处。如出入二息缺于中交。缺少即减也)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即各各灭也)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都观者。以观行阴也。别见者。别生八义也)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答中略举六义。皆两楹而答也)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即问义之人)遗失章句。

    何谓四种矫乱。一者。是人观变化之元。就上迁流有边处。名之为变。中间相续无边处。名之为恒。非随缘不变之旨也。以八万劫内所见处。名之为生。八万劫外不见处。名之为灭。非果生因灭之旨也。相续不断处。名之为增。中间所离处。名之为减。非不增不减之旨也。各各生处。名之为有。各各灭处。名之为无。非有无俱遣之旨也。以理总观行阴。而用心分别八义。若有求法人来。问义于我。即以两楹之说而混答之。生灭不定。有无不定。增减不定。时时错乱其语。令彼问义之人。遗失章句。或因其矫乱而自难忆持。故随闻随失。或因其是非不决。而翻疑平日旧习经论。丧其所守。皆遗失也。此一种。乱多于矫也。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二者。是人在无处观心。即从无处有个入路。便执一切法皆无。逢人来问。唯一字无以答之。而无之外。别无所说。此一种矫多于乱也。

    ○要识得赵州无字。所以不同于此者。在何处。便识得邪正之分矣。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玩经文与上节一例如何是字不同。若强解是字。毕竟不通。固知当是有字之误矣)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在有处观心。即从有处得个入路。便执一切法皆有。逢人来问。惟一字有以答之。而有之外。别无所说。此一种亦矫多于乱也。

    ○要知若是真实得底人。道有道无。总有出身活路。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即字之误)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四者。是人既见其各各有。又见其互互无。所见之境枝岐。能见之心惑乱。故逢问即答云。亦有即是亦无。如冰即是水也。亦无即是亦有。如水即是冰也。知见纷错。杳冥恍忽。中无定衡。故总归矫乱。而不可容其穷诘矣。此一种。又乱多于矫也。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行阴将开者。慎毋妄见而堕此也。

    ○此四种。邪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即行阴也)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此明第六计后际有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于无尽流之行阴。妄生计度。见行阴有相。并前已灭三阴。皆成有相。是人则坠入外道死后有相。发心颠倒。若真悟无生。了知初生本即有灭。则生前尚空洞而无相。何况死后。岂可妄计有相耶。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目前之色也)随我回复。(运用也)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何谓死后有相。行人或自坚持护养其身。云色乃是我。或见我性圆。能遍含国土。我大色小。而云我有色。或见彼目前之色。随我运用。云色乃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行中即是色中。色大我小。而云我在色。以现在之生有。推未来之死有。妄生计度死后有相。色阴既尔。三阴亦然。以四推之。则循环有十六相。此即六十二见中之四见也。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根触。(触犹碍也)。

    又从此转计。毕竟烦恼。一切染法。毕竟菩提。一切净法。既四阴是常。则知烦恼菩提。二性并行。各不相碍。故凡则决定凡。圣则决定圣。决无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之事。总为执定有相。故认确死常如此。亦迷于不变随缘之旨矣。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通结五阴。止在前四。虽在前四。义惟行阴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行阴将开者。慎毋妄计而堕此也。

    ○此亦边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此明第七计后际无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消行现之时。于前所除灭三阴中生计度者。是人则坠入外道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此与上计敌体相翻。故变有成无。盖上睹未灭之行阴。见其无尽。而因计前三并万法。皆当无尽。此睹已灭之前三。见其无相。而因计行阴并万法。皆当无相也。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纵有生理(指行阴也)而无受想。与草木同。(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质(通指四阴)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何谓死后无相。色为形。想为心。而受则双以连持色心。是人见其色灭。则形无所因矣。观其想灭。则心无所系矣。知其受灭。则无复连缀矣。三阴消灭如此。纵有行阴微细生理。而既无色受想。则亦与草木同其无知。而俱归断灭矣。此以断而推断也。且此四阴之质。现在生前者。尚无相之可得。云何死后更有诸相耶。此因生而推死也。因之推勘比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每阴各计现未二无。四阴故成八无相矣。

    ○问。此与前解中初生有灭等意。何以别乎。答。彼约即有而空。木自无生。前后一际。是佛正教。此约昔有今无。今灭后无。全是生灭颠倒邪计。何殊天壤哉。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又从此转计涅槃因果。皆依现阴而修。后阴而证。阴既叵测。修证何有。故涅槃因果皆空。且因果摄世间法。涅槃摄出世间法。涅槃因果空。则一切诸法皆空。徒有名字。而究归断灭。上因三阴而推行阴同灭。此因四阴而转计诸法皆同灭也。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行阴将开者。慎毋妄计而堕此也。

    ○此亦边见中摄也。通前计有观之。岂知菩提性中。不立一尘。不舍一法。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非不断灭。亦非断灭也哉。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此第八双计有无俱非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于行存中。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兼受想灭。见前三已灭。体相全空。于是双计有无。于存计有。于灭计无。自体相破。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破无。则成非无。破有。则成非有。是人坠入外道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受色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曷言乎自体相破也。是人于色受想中。正在灭境时。见行阴虽有。亦同于灭而非有。如暗使中。看皎洁之物。亦同暗而非皎洁矣。于行迁流内。正在扰动处。观前三虽无。亦同于动而非无。如动水中。看静定之影。亦同动而非静定矣。互破以成双非。正自体相破也。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如是循环。历四阴而遍计之。每于一阴。计此二非。合四阴而成八俱非相。于是随得一缘。皆成双非。非无。故言死后有相。非有。故言死后无相。此但穷尽四阴而已。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迁流也讹变也)。

    又从正计八非而转计之。谓万法无不皆然。其性迁讹。例皆死后有无。交相破夺也。于是心发通悟。而增广邪见邪解。其究归于有无俱非。虚实失措。何尝有一定哉。

    由此计度死后皆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以生存例死后。而谓死后俱非。尽未来际。杳冥恍忽。道有不得。道无不得。而皆不可道。职此之故。堕邪觉而迷正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也。良以未得真知灼见。揣摩仿佛。而创为此论。若真得见谛者。不妨道有道无。皆成妙论矣。

    ○此亦在邪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此明第九计七际断灭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于此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是人则坠入外道七断灭论。

    ○此之断灭。虽似第七无相。而起计不同。彼计现在无。故死后亦无。此单计死后断灭为无耳。

    或计身灭。(欲界人天)或欲尽灭。(初禅)或苦尽灭。(二禅)或极乐灭。(三禅)或乐舍灭。(四禅及四空)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何谓七断灭论。是人计此阴性。如无源之水。有流近而竭者。有流远而竭者。至近如人间即灭。至远如有顶方灭。故自身灭。以至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四洲。六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之七处。现前终归消灭。灭后必不复生。则止有现阴。而中阴与后阴全无矣。

    ○此方儒宗末流。恶闻轮转之说。亦是计此。然但计人间即灭。仍不许有六处也。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岂知菩提真性。亘古亘今。常住不断也哉。

    ○此亦边见中摄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此明第十计五涅槃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当想尽行现之时。于行阴念念生处名后后有。而起计度者。盖观见行阴念念相续。新新成有。故计其当有实果。必不灭无。是人则坠入外道五涅槃论。五涅槃者。不待灰断。即于现所生处。计此是果。其数有五也。

    ○此计与第六有相。大不相同。彼计死后有相。此计现所生处。即常住极果。旧言从彼流出。甚无谓也。

    或(或者不定之词。显非一人遍计五处。各随所见。各计一处而已)以欲界(如仙家计玉皇横统三十三天为玄都。上清之境。无生无死。不知此即六欲之帝释也)为正转依。(转生死依涅槃故曰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初禅苦恼不逼。今曰无忧。误错下苦字耳。按二句中间皆当有为正转依四字。而经家省文也)或以二禅。心无苦故。(二禅忧悬不逼。今曰无苦。亦错上忧字也)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何谓五涅槃论。或以六欲天上为真涅槃境。谓可转生死而依之。以彼初得天眼。普观天光。圆满明丽。超过日月。心生爱慕。故计此处是现涅槃也。或以初禅为正转依。以初禅苦恼不能逼故。或以二禅为正转依。以二禅忧悬不能逼故。或以三禅为正转依。以三禅欢喜毕具故。或以四禅为正转依。以四禅苦乐双舍。三灾不坏。不受轮回生灭故。凡此皆有漏天也。迷有漏为无为。妄计为离系自在之果。此误滥涅槃之真我也。以稍离下界之不安。遂计五处为安隐。此误滥涅槃之真乐也。以稍离下界之浊秽。遂计五处为胜净依。此误滥涅槃之真净也。如是循环妄计。惟此五处。为究竟极果。此误滥涅槃之真常也。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中。而妄计常乐我净。其颠倒为何如哉。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以现在受乐不待来生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岂知菩提涅槃。尚在遥远也哉。

    ○此亦邪见中摄也。通论十种。不出断常空有四字而已。前五属断常。后五属空有。第一断见。第二常见。第三双亦。第四第五推广双亦。第六执有。第七执空。第八双非。第九推广毕竟断空。第十推广毕竟滞有。若更以空有摄入断常。仍惟断常二见而已。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岐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即邪解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流。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木旁出曰枝。路旁出曰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此结劝覆护也。阿难。来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与用心交攻互战。故现斯邪悟。众生顽焉而正悟难发。迷焉而邪解易生。又不揣己之修证。至何地位。逢此心魔现前。以迷为解。辄敢自专。判决立论。且僭称圣位。成大妄语。堕极重狱。汝等必须将如来今日之语。传示于我灭之后。遍令末法众生。觉了斯义。而迷解分明。无令自心之魔。自作其孽。于以保持覆护正法。而消除灭息邪见焉。凡若此者。乃教其身心开觉真实了义。迥然不属于断常空有。然后于无上道。直修直证。不遭枝岐。盖遭枝岐。即堕外道矣。又勿令心之所求。得少为足。而以偃鼠鹪鹩之见自限。盖求少足。即落二乘矣。此二者。皆极果中途之险阻。心目洞开。不为所惑。乃堪为众生作成佛之标指也。教示之责。汝其勉哉。

    ○要知心正事正。心邪事邪。若未达一心。触途皆伪。正行亦成邪行。佛门变作魔门。若了一心。则无往不利。邪行亦成妙行。邪宗即是正宗。即如五热炙身外道一法。若了之。则胜热为无分别智??之门。若昧之。则尼干作大邪见严炽之解。是以法无邪正。道在变通也。

    ○贺云。十种狂解。皆是误认行阴为妙真如性。故有此异见耳。第一无因论。误认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也。第二第三遍常及一分常论。误认湛然常住也。第四边无边论。误认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后六种。误认如来藏。遂生空有二见。如第七死后无。及第九断灭。俱误认空如来藏也。第六死后有。及第十现涅槃。俱误认不空如来藏也。第五矫乱。及第八死后俱非论。乃误认如来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先德云。佛法中误了多少人。岂不然与。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即同生基也。基表生之根。机明动之始。其意一也)倏然隳裂。沉细纲纽。(亦指行阴言。幽隐深微。故曰沉细。生灭总要。故曰纲纽)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中有身也)酬业深脉。感应(即因果也)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每一阴现。如鸡一鸣。故色阴现如鸡初鸣。受阴现如鸡二鸣。至识阴现。则如鸡后鸣矣)顾瞻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按圆通此当闻所闻尽已得六消之时)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所谓各命由绪。即识阴也。显异前之总相。故曰深达)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界指情界。同有二解。一同者一也。言其消六和合。复一精明也。一同者空也。言其根尘既尽惟一空性也。此即已得六消犹亡未一。小乘涅槃正齐于此)精色不沉。发现幽秘。(精色不沉者。如晓天可辨色也。发现幽秘者。如具见暗中之物也。此是行除识现。如脱尽外衣方见最内贴体汗衫也)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即指类生。十二皆能牵引受生。故曰群召)已获同中。消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宝石青色甚坚。一切宝刀皆不能坏。惟鬼神有神通力者。能攻之为器也)内外明彻。名识阴尽。(行尽者。在七信位。齐小罗汉。识尽。乃十信满心住位初心。方以证入圆通。是知凡言罗汉获圆通者。皆指初住。以圆住齐于别地。是大乘罗汉也)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此总叙识阴始终之相也。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者。由前坚凝正心。十计不堕。功夫彻至。行阴自有尽时。行尽。则凡诸世间异生之性。所谓幽清动扰。而为同生基者。忽然隳裂其沉细纲纽。举结缚之深根。一旦解散。如冰裂为水。纲纽既裂。则三界诸趣。受生偿业之深脉。此感而彼应者。皆悬远隔绝矣。由分段生死既绝。而涅槃性天。将大明悟。如鸡乱叫。而天将晓。起视东方。曙色已微露也。前者行阴未尽。六根尚尔驰逸。今行阴既尽。无复迁流。则六根始得虚静。不复驰逸。于是内根外尘。化为一味湛明之境。而内不见有能入之根。外不见有所入之尘矣。根尘既消。业识始露。深达十二类生。各各受命元由。非复前之未通各命由绪也。既观其由。复能执守受生元本。故十二类中。不能牵召其受生。至此则断异生性障。证遍行真如。于十方情界。已获其同矣。然此才是初见佛境界。如见东方晓色方萌。已能发现幽秘中物。但所见佛境。如黎明时观物。非若大明当空。无不洞彻。以有一层识阴区局而宇覆之。故名识阴区宇。此识阴未尽之相也。若于群类既不能召。十方又获其同之中。更用金刚智力。消磨六门。使其分者合。壅者开。皆得成就。则见闻等六根。如邻之相通。可以互用。眼家能作耳家佛事。余四六然。迥脱根尘。清净无碍。而世界身心。内外明彻。如吠琉璃。成一圆融清净宝觉。非复发现幽秘之比。是识阴已尽之相也。夫受命之浊。本乎识阴。识阴已尽。则连持色心不断者。亦已断尽。故是人得超命浊。至此。方见受命之元。皆是罔象虚无。恍忽不真。总名颠倒妄想者。以为此识阴之本也。识阴既本于罔象虚无。其可误认之而起下十种之执哉。

    ○通议云。身心世界。皆识体所变。今观归识性。故云已获其同。

    ○莲师云。开合成就。古解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义犹未尽。愚谓合者。根门虽行布成六。而六处未尝不一。返流归源。喻如鉼镮钗钏。元是一金也。开者。六根虽圆融成一。而一处未尝不六。从体起用。门门相通。喻如一金而各成鉼镮钗钏也。开合自在。名为成就。然下节方在识中。何亦曰根隔合开乎。盖止曰合开。不曰成就。犹乍合乍分。乍开乍隔。不得互用。故第六节。亦但互用中得随顺而已。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既空行阴。是已灭生灭也。尚依识元。是寂灭未圆也。识阴即首卷所谓见精明元也。盖阿赖耶识已切近妙真如性。但尚有二种同别妄见。故曰未圆耳)。

    此第一因所因执也。行阴即是前楹。识阴即是后楹。而十执起处。正当此二之中。故十执皆以此科冠之也。阿难。当知是修定善男子。既已研穷照见行蕴是空。行空而识现。则前之行相。泯然没入于识海之中。盖元从识海腾跃而生者。自然反本还元。是则已灭清扰之生灭。超出分段生死。而变异生死尚在。于末后之寂灭。不带纤毫生灭之精。惟余一味寂常之妙者。犹未圆满。此正识阴未破。尚为所覆之象也。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

    大凡起执。必睹大定中殊胜之相以发端。今行空识现者。能令己身之六根。隔者合之。合者开之。则六根近于互用矣。又与十方诸类之有通觉者。其觉知通同吻合。如千灯共室。光通无二。则内外几于明彻矣。用能入于圆焉。而诸类遍含。入于元焉。而万化托始。盖四阴荡尽。归宿于斯。如诸浪已停。消落于海。斯非殊胜之相乎。然未离乎识阴区宇也。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此云黄头外道)所归冥谛(冥谛者。从冥生觉。从觉生我知。从我知生五唯量。从五唯量。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中间二十三法皆以神我为主。谓诸法从冥谛生。而神我即受用此诸法者也)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因所因者。妄立一因以为所因之地也。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耳)。

    夫入于圆元。固得其所归乎。然而终非真常也。良以识乃无明幻影。罔象虚无。毕竟非实。如人梦见依归得托之地。妄生庆幸。岂有真实哉。行人当此。更用金刚智力。消磨前去可也。若便于所归之中。立真常因。生胜妙解。而不求更进。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因者。依也。本非可依。而妄计能依之心。所依之境也。既堕此执。则黄头外道。立冥谛而归冥谛者。为其同类之伴侣。而迷佛菩提。不知正果。亡失知见。不知正因矣。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夫如是。是名第一立有所得心。成有所归果。向焉根隔合开。圆通将近。今则圆者偏。而通者隔。反违远矣。向焉于涅槃天。将大明悟。今则背涅槃城而不见矣。向焉觉心欲发。将为佛子。今则反生外道种。而断佛种性矣。岂知圆满菩提。究竟归无所得也哉。

    ○贺云。此误认获本妙心。常住不灭也。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上科已将识阴作所归果。故今所归二字。仍蹑前识阴也)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色顶魔王)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西域第十五外道。说三界中所有一切情无情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者。虚空是头大地是身。水是溺。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气。火是暖。与此方所言盘古生天地者略同也)。

    此第二计能非能执也。阿难。又善男子。于行空识现之时。若于所归之识阴。前但计为归托之性者。今复览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皆从我体流出。遂生胜妙之解。执我能生彼。彼不能自生。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正与摩醯首罗能现无边众生身遂谓一切众生皆我生出者。同一种类。故首罗为其伴侣。由此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如窥见海内生沤。而不知己身尚未离沤也。是名第二立我能作为心。成我能办事果。违圆通。背涅槃。生摩醯大慢之天。轻慢一切皆自我生。而成我遍我圆之种矣。岂知圆满菩提。自然造化生心也哉。

    ○上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