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严说通卷之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巴县居士非眼刘道开编缉

    成都沙门离指方 示鉴定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此广陈耳根圆通以当此方之机欲人专修于此也。二十四圣。次第陈毕。尔时观世音菩萨。乃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恒河沙数劫前。有佛出世。名观世音。源远流长。名号与逗机之教相应也。我时于彼佛前。乃发菩提心。一者善心。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也。二者悲心。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三者直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既发大心。须秉圣教。彼观世音佛。教我三慧。一从耳根中闻性。非同多闻之闻。闻经解义。全用耳识。及耳家俱意识也。一从百不思之正思。非同遍行思。及思善思恶之邪思也。一从无所造作之正修。非同一切善行。及种种功行之邪修也。从此三慧。便得和身入此大陀罗尼门。更不落于岐经迂路矣。彼修行者。不秉圣教。惟恣己意。或信邪师。岂免劳而无功哉。

    ○问。初卷已斥思惟是妄。何故此中复用思耶。答。前之所以斥者。以阿难一向认此思惟为真。不肯放舍。是认贼作子。故须斥破。欲其识贼而求真子也。今之用此思者。是知其为贼。而借贼以杀贼。转祸为功也。且二十四圣所修。门虽不同。要其用心观察。皆用此思。若无此思。无下手处。故二十四圣下手功夫。皆在观音一门显发。譬如油蜡作灯烛。不用火点。终不明也。若谓不假思惟。直下离心意识参究。则此一门。似是单为上上根说。其或根器稍钝。不免借思而入。若下根人。既得闻思。又必尽力于修。方能得入。是则闻思修为浅深同说法。彰彰明矣。但不可用乱思邪思。若用乱思邪思。终不能入。故曰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又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也。

    ○此下自初于闻中起。至寂灭现前止。乃详陈次第解结修证。为入圆之正行。而一经之至要。盖上之发心是愿。而此为依愿之行。其愿不虚也。上之秉受是教。而此为依教之修。其教不负也。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我既发是心。而秉是教矣。然起修下手之功何如。夫所谓从闻思修之闻性。本惟藏识心海。一体而具六用。在眼为见。在耳为闻。乃至在意为知。今取第二。故曰闻中。我初于此闻中。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专注以闻自性。是为入流。盖顺闻奔声外注。谓之出流。反闻照性内注。故谓之入流也。亡者。脱也。所者。声尘也。既惟内旋闻性。便于诸声尘。一切不缘。是为亡所。盖根结全由于尘。故尘亡而结乃可尽也。此所兼动静二尘。而此则先脱动尘也。

    ○闻中二字。拣非肉耳之中。又非耳识之中。乃平吞万相。尽空法界之中。亦即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也。若于经中。未即了然。可于静坐中。体认的当。行人当五更起坐。夜气清明。其籁初动之时。一念不生。觉此闻性。廓然而圆。朗然而照。山壁不隔。海暗不昏。大小远近音声。鉴彻无遗。乃至微风动树。足履鸣阶。亦所不昧。假如东方数里之外。洪钟发响。固历历分明。西方同时数里之外。群鼓喧声。亦琅琅不昧。如是乃至南陌悲号。北里笑语。车轮马足。一一俱现圆闻之中。如影现大圆镜中。毫发无隐。至于寂然无声时。则闻静愈无边际。到此始知妙性本具。不是修成。但是平日以乱心缘虑。遮障孤负。不自觉耳。入流者。旋转闻声之闻。以反闻自性也。亡所之所。即是动静二尘。动谓有声。静谓无声。今初先亡动尘。然有二种。一者屈曲声。谓有意味者。如言语屈曲之类是也。二者径直声。谓无意味者。如风水鸟兽钟鼓等声是也。此屈曲声。复有二种。一者世俗屈曲。二者道理屈曲。世俗复有二种。一者无力。二者有力。无力有。谓评品古今文章事物。他方昔日不干己事。但恣散乱。无增长烦恼之力。故云无力也。有力。谓说诸欲境。令心起贪。说诸不平。令心发怒。背面毁誉。当面称讥。一切利害之言。令人不觉。嗔喜陡发。忘失正念。此皆世俗屈曲也。道理屈曲者。如说内外邪正道理。乃至法门宗说。玄妙意趣。令人不觉。随言生解。拟议思量。亦是寻声流转。最障本闻。所以宗门于佛祖言教。如生冤家也。行人首先于此诸屈曲声。一切不缘。惟以内向闻性。湛然朗然。安住不动。则粗显分别。永息不起矣。至于水流风动。钟鸣鼓响等。一切径直之声。更是难亡。须是入流功夫。细心专切。久自亡尽也。问。反闻功成。岂一切诸声。如醉睡中。皆昧然不觉耶。答。非也。诸声任有。行人但惟圆照闻性。不漏落流注于声而已。更以喻明。譬如有人眩水。不能自渡。赖人牵之而过。彼人教其仰面视天。不得一息视水。若一息忘教视水。随即漂溺。此亦如是。反闻自性。犹如视天。不复循声。如不视水。更无流转之患。犹无溺水之患也。是知声不可除。而但当反闻尝切。亦如水不可除。而但当仰天专切也。问。诸声不实。既如梦幻。销落之后。毕竟一无所闻。则道成者。皆如聋人耶。答。不然。此非真灭。但以销落聚闻之根。暂沉枯寂。不久心闻洞开。遍满虚空。所谓发本明耀。必将上闻有顶。下闻无间。乃至最近。虫行蚁斗。素所不能闻者。皆当闻之。何况余声。如聋之疑。鄙劣甚矣。问此之入流亡所。但于静坐时习之耶。亦于涉事时习之耶。答。若但取于静坐。何用详辨屈曲等声。正须动静一如。方成大定耳。问。静坐易忘。今即不问。假如有人涉事。访一故人。于路用功。但惟反闻自性。而余声悉不取着。正当闻性湛然。忽于中途。隔墙闻彼故人言语。此声不循。则废其访问之事。若循之。岂不成流转耶。答。此声许寻。不成流转。偈云。众生迷本闻。寻声故流转。若于寻声时。不迷本闻。此但寻声。岂能流转也。问。请分流转与不流转之相。答。汝正反闻自性时。有当寻之声现前。一味寻之。而闻性全成迷昧者。此即流转。若当寻声时。而闻性分明依然不昧。此但暂寻即还。亦谓之得用即休。何得同谓之流转耶。以此为例。凡涉诸事。皆当准此思之。大抵初心静习时。得力为多。静定若成。渐能涉事不昧。若初学静定未成。而遽希涉事不昧者。良难也。问。涉事不昧。既曰良难。则初学反闻。恐难理事两全。答。世谛之人。宁废理以图全事。修行之人。宁废事以图全理。今初心修进。谁要你依旧精研世事。务求两全耶。当知反闻入手之人。虽处世间。惟求省事省言。日用家常。腾腾任运。得静且静。万不得已。一事一言。用了即休。且正当用时。分毫不昧。即言差事差。不顾不悔。惟图反闻无间。心便怡然。问。祖师何言这边那边。都不缺用。答此是大亡已久。绝后再苏。死中复活。方能各臻其妙。非谓初心便能如是也。问。此节旧解多补天台三止观。今何不用。答。三观初心。不离六识思惟而入。今经首废六识不用。将何入三观耶。斯经圆融妙理。全是藏心本具。详在奢摩他中发挥。而行人未修之时。先成圆解。及至修时。行起解绝。但一反闻。极为简便。不劳广立止观。宗门所谓单刀直入是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上方离动结此则动静二结兼除也。盖动除静现。自然之理。加功双遣。自然之势。夫既入流亡所矣。然初虽亡所。而所岂易亡。初虽入流。而流岂易入。虽云努力一念不生。未免动静间发。心心收摄。非寂静也。至此。亡所而所无不亡。入流而流无不入。群动俱寂。收摄情亡。亡所入流。二俱成静。由是而知前之亡所。且惟亡动。今之既寂。乃是动结已除。静结方显也。既寂之后。加功进力。反闻功夫。展转深切。以至寂静亦亡。则动静二尘。迥然双脱矣。

    ○问。亡动即是亡声。而声尘与闻性。如黑白相违。易于分辨。故亡之则易。至于静尘。与闻性相顺。闻性至静。而静尘亦静。俱无边际。俱无分别。亡之恐不易也。答。但患闻性未能了见分明。若了然自见。安有混淆之理。良以闻性是心。静尘是境。心则灵知不昧。境则冥顽无知。境自境。心自心。如尔为尔。我为我。有何难分。譬如世俗凡夫。一入深山无入之处。皆能了别山中寂静。其实于己闻性。丝毫不觉。及至闹市。其静全失。以前静境。全是山静。离山不复有静。所谓静尘也。若能一味反闻。则性静恒在。居山居市。其静不易。则真闻性也。是则闻性本与静尘无干。及闻专切者。亡之甚易。何难之有哉。大抵亡动之后。别无伎俩。只是功夫纯熟。自然增进。至此。则位当圆之初信。而于二乘。则齐初果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上全以亡尘此方以脱根也。因前图作亡尘方便。故立能所二闻。令其闻根而亡尘。如是渐增。加功进行。尘相既尽。外无所对。则根亦不存。能闻之闻机。与所闻之闻性。二俱除灭。故曰闻所闻尽。是则初解三结先得人空矣。

    ○问。既全以根性增明。而方以双亡动静。令复将根性亦亡。岂不全成断灭耶。答。但以尽根。那云灭性。问。根与性为二耶。答。根如冰。性如水。冰水本无别体。故非二。然冰结而隔。水融而通。故非一矣。今言根尽。但如冰融。岂如水涸。

    ○问。前言二尘亡后。惟觉闻性极为寂静。湛无边际。今尽内根。复作何相。以别于此。答。前作方便。脱彼二尘。故暂执闻性为内。二尘为外。背外向内。宛然内根恒在。故闻曰中。流曰入。皆内相也。及至二尘荡忘。已无外相。既不对外。内相渐消。以至泯然豁然。无复内外。即根尽之相也。若约三空考之。到此即得人空。盖前此以根对尘。尘为他相。根为我相。排他立我。背他向我。我相宛然。至是根尘俱泯。能所两亡。无复自他。惟一法性。故曰人空。定位当至七信齐于别之七住小乘四果阿罗汉位也。又当知此是菩萨高证圆之七信。但约断见思。证人空。谓齐小之四果。非真实同罗汉也。如世之进士初品。暂同吏员极品。岂真名位与之全同乎。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此脱觉观也。尽闻之后。根尘迥脱。湛一无边之境现前。是为所觉。而照此境之智。则为能觉。尽闻若住。则智境恒对。能所仍存。终为胜进之障。惟加功进行。透过斯境。不钝滞于此。则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二俱空寂。泯然无复对待矣。此望后为断法执微细流注分别也。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此脱重空也。觉所觉空之空。是谓空觉。即重空之智也。此重空之智。初起未圆。则能空所空。二俱宛在。今空觉极圆。则非惟所空智境息灭。而重空之智亦复随灭。如以木钻木。火出。则二木俱尽矣。此望前为断法执俱生定位。当圆之十信。齐于别之十住。准三空则次解二结成法解脱矣。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此后解一结俱空不生也。夫动静根觉空灭六结。要之皆生灭心也。初解动灭静生。次解尘灭根生。三解根灭觉生。四解觉灭空生。五解空灭灭生。到此。若住最后灭相。则当为灭相所覆。恒处俱空。应是一种顶堕细障。故百尺竿头。更须进步。然此不复更劳着力灭除。但无住着之心。以俟一刹那顷。本理现前。则此之灭相。即迥脱矣。

    ○所谓寂者。非对动之寂。从无始来。本自不动之寂也。所谓灭者。非对生之灭。从无始来。本无生之灭也。此是本觉理体。如来藏性。真如实际。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亦名大寂灭海。亦名大光明藏。实乃真心全体。而万用皆具于中。此理现前。则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根隔合开。六根互相为用。而下之一切胜用。皆从此发矣。约其所至之位。应在初住。离分断一分无明。分证一分真理。而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四十四地功德。隐然具足。其与别教初地。位虽言齐。而历别之与圆融。实天地悬隔矣。

    ○次第解结修证境。

    ○此下详演所获殊胜也。上是圆通因行。此乃圆通果用。问。因行为修道之要。理宜详演。而文何甚略。果用待功成自显。似应且略。而文何甚详。答。此经如来与菩萨相同。如来自四卷后半。至五卷前半。合有一卷经文。详脱解根修习圆通。至为委悉。而所以说果用者。祗云山河大地应念化为无上知觉。又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辞甚略也。今菩萨说行若详。则应重如来所示。说用若略。则无补如来关文。二俱非妙。故应因行略而果用广。广略皆适其宜矣。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吴兴作悲字)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六道众生亦应有本妙觉心四字。不重标耳。下三十二应。申同慈力也。十四无畏。申同悲仰也)。

    因行既足。果用以生。正当顿断无明。顿证真理时。一刹那顷。忽然超越世间。而不为界内有缚。超越出世间。而不为界外空缚。但见寂照含空。十方圆明。即得二种殊胜功德。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同体。又与如来同一慈力。与佛同用。盖本妙觉心。人人本具。故才证即上合也。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之同其悲仰。盖菩萨所证。即是众生同禀。故证此理者即能与众生同忧患。曲成而不遗也。所谓二种殊胜者如此。

    ○悲。谓哀求拔苦。仰。谓希圣与乐。同一悲仰。即易经与民同患之意。

    ○前由因明立所。遂起三种相续。此由入流亡所。遂获二种殊胜。立所。是迷根。亡所。是悟本。立所。是约最初一念迷根。为最细。亡所。是约最初下手工夫。为最粗。以迷时从细至粗。悟时从粗入细。迷悟转换之机。不出立亡二字。然此所字。尤为难除。自初卷心目所在为发端。其后展转所破者。只一所字。曰立所。曰亡所。曰闻所。曰觉所。曰空所。以出一所。即入一所。所之一字。真贴体难刮之垢。实微细我法二执之根也。直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而所相方尽矣。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初假二闻故如幻)闻薰(此闻字。指闻性本觉之体。言薰者。所谓本觉内薰也)闻修(此闻字即旋倒闻机之闻。始觉之智。言修者。以此反闻进修圆通也)金刚三昧。(终成一性故如金刚)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此标承授受出三昧名以彰妙应也。世尊。由我往劫。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以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得佛之体。与佛如来同慈力故。同佛之用。体用兼具。令我身成三十二应。随机赴感。入诸国土。而无刹不现焉。

    ○三十二应者。现十法界身。圆应群机也。开之有三十二。合之惟四圣六凡。摄尽群类。菩萨随机赴感。如月印千江。然众生希应者。须竭妙感。若无妙感。固不可妄议慈应之不周也。

    ○钟云。声尘本空。闻性常住。于常住中。一切声尘。及于万法。悉皆如幻。以此如幻法门。始于闻中薰习。终于闻中修证。无作而作。作实无作。随缘应用。本体如如。此三昧者。名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乃三十二应之本也。

    ○贺云。楞伽有三种意生身。一三昧乐意生身。此当八地。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此当九地至等觉。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此由等觉入妙觉位。圣种类身。一时俱现。观音三十二应。正当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胜解者。因行已极所起证悟之智也。现圆者。智证将彻未彻将圆未圆也。圆字作满字释之。若入相似三摩地。进修中道无漏。则分真胜解现圆。乃至若修金刚无漏。则究竟胜解现圆也)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问菩萨何能现佛身耶。答如镜已明形对像现。臣家之镜。王苟临之。岂无王像问等觉菩萨。岂假初住现身说法耶。答天魔现为佛像。鞠多尚乃致礼。况初住菩萨妙理所现。等觉虽尊。孰敢不仰)若诸有学(三果以前贤位圣位俱属有学)寂静妙明(乐独善寂求自然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名独觉)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观缘悟道。知迷胜性。由十二缘于是断之。缘断而胜性现矣)胜妙现圆(胜妙即胜性也)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见道一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证生空理)修道入灭(初果后进断三界八十一品俱生。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应求四圣乘竟)若诸众生。欲心明悟(深达淫淫欲为苦之本)不犯欲尘(不独人间粗獘之色。即他化之乐亦不乐)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梵王色界天主。说法者。如金光明云。大梵天王说出欲论是也)令其解脱。(令其离欲尘而生梵世也。是虽舍求皆具。而更重希求。即同下成就也)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金光明云。释提桓因种种善论是也)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六欲四洲之十方也)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此云他化自在。梵语婆舍跋提。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为欲界顶天主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能至他界)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即色顶摩醯首罗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是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统论诸天。皆举一以该其余。梵王似局初禅。而实该四禅。帝释似局二欲。而实该六欲。二自在别举魔天。以二魔不在正天之属。故更举之。但阙四空。以此论现身而四空不乐身相。故不为现也)若诸众生。爱统鬼神(八部之属)救护国土。(摧魔护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四王各有八将而韦陀为上首是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四王似应科入天主。今文列于将后。想译者之误。世界即须弥各面一切国土也)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那吒之类)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应求诸天竟)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自金轮至粟散皆人王也。粟散小邦之王。如粟之多也)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问世之平人有妄志帝王者矣。亦现帝王身与之说遂心之法耶。答此必有德怀仁不忍世乱。发愿世世为有道之主。以理邦国。菩萨为其现所欣之身。与说生贵之因及帝王德业。以薰隔生之种而已。岂教以篡夺之术哉。后放此)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为人所推让也)我于彼前。现长者身(具十德为长者。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故为族姓之主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博闻强识以道自娱。如此方王通邵雍之类)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三台辅相)剖断邦邑。(州牧县长)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以上三科。似此方儒教所摄)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如此方郭璞。华陀之类。医卜杂伎所摄)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婆罗门此云净行。四姓之一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自十戒以至进具二百五十戒也)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自五戒进具至五百戒也)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此云近侍男)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此云近侍女即堪任近侍比丘尼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内政立身(女正位乎内。故曰内政。贵而能勤。富而能俭。故曰立身)以修家国。(闺门为万化之原。故关于家国治乱)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天子之后)及国夫人(邦君之妻)命妇(妻因夫荣)大家(如曹世叔之妻班昭之类)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一生不犯女色者)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终不出嫁)不求侵暴。(纵有强暴亦不从也)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今其成就。(应求人趣竟。此皆菩萨调而应。偶而会。竿木随身。逢场作戏。所谓同事摄也)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此下八部。阙迦楼罗。乃译文略之也。今但七部。此七趣者。虽皆具神通福德威权。然均名恶趣。各有苦恼。故多欲脱去为人。以希进修也)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上乐入故令其成就。此乐出故亦令成就也)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如龙树化五百龙众俱受具戒之类)若有药义(此云轻?即夜叉也。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在天也)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菩萨亦现身者。以菩萨面夜叉心不隔一线故)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乾闼婆(此云香阴。帝释乐神也)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阿修罗(此云无端正。以女美而男丑也)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菩萨亦现身者。以瞋化瞋也)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形似人而头有角。天帝丝竹乐神也)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大蟒腹行者)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如迦毗尊者为蟒受三皈。听讫现老人素服而去。足显菩萨龙蛇混杂无定名亦无定相也)(应现八部身竟)若诸众人。乐人修人。(此现在人中。而求舍身之后。复得人身世世进修者)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休咎精明等)无形(空散销沉等)有想(鬼神精灵等)无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问无想既属土木金石矣。为说何法而得度耶。答菩萨应化神妙莫测。别有方便。说亦非以口说。而听亦不以耳听也)(按三十二应。无越十界。于十界中。独无菩萨并地狱身者。或曰观音已是菩萨。何须更现。地狱苦重不可度也)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薰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此结名也。上来如是应现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所以然者。皆以三昧闻薰闻修。若朝曦散彩。明镜现形。不劳精力。不费心思。缘对自现。初无作为。故曰无作妙力。逐浪随波。泛应曲当。故曰自在成就。无所往而不可现矣。

    ○释成上与诸佛同一慈力竟。

    ○三十二应。比普门品微有不同。然本体是同。不妨互有阙存耳。依正法华。具现菩萨界身。准释论。亦化地狱也。

    世尊。我复以此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此标承三昧名字及悲仰为无畏之本也。无畏。约众生言。盖遭难者。正在怖畏之中。而蒙救得脱。即无畏也。功德。约菩萨言。救生脱怖。实菩萨最妙功德也。世尊。我今以上同慈力。获三十二应矣。又复以此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证得众生同体大悲。故众生悲苦仰乐。我即拔苦与乐。若有遭苦难。处怖畏。而一称我名。即蒙救脱。不生怖畏。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如此方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也。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一苦恼难。八难之中此一为总。下七为别也)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薰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摇。六者闻薰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夜叉见前)罗刹(可畏)鸠槃茶鬼(厌魅)及毗舍遮(啖精气鬼)富楼那(热病鬼)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如土地不见洞山。鬼使不见主事僧是也)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此令众生得八难无畏也。何谓十四。一者。由我不随声尘所起知见。惟旋倒闻机。反照自性。是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我既与众生同体。当我如是观时。即摄众生以同观。故能令十方苦楚其身恼乱其心之众生。一心称名。即各各随其音声而得解脱。是虽我观其音声也。即谓以众生观众生可也。以众生一我也。是则苦恼总难无畏矣。二者。见为火因。故见业父。则见猛火。当旋闻声脱时。见亦旋而与色脱。是谓知见旋复。不复召火。故能令一心称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火烧难无畏矣。三者。听为水因。故听业交。则见大水。今以观为听。而闻根旋复。不复召水。故能令一心称名者。设为水漂。水不能溺。水溺难无畏矣。四者。杀害是鬼因。今返闻时。内灭妄想。外除杀业。心无杀害。便不召鬼。故令称名众生。入鬼国而鬼不能害。则鬼害难无畏矣。五者。当反闻时。全以本觉真闻。内薰妄闻。而成就真闻性。故令六根销复。皆同耳根。所谓一根反源。六根解脱也。既六根同于声听。声听无形。即是全身泯于无形。无形岂复有受刃处。故能使称名众生。临当被杀。彼人之刀。段段自坏。即使挥其兵戈。亦如割水吹光。于我不受刀兵之本性。纤毫无动。所谓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也。而刀兵难。又何畏乎。六者。闻薰功极。内莹发光。光遍法界。则诸鬼神阴隐幽暗之物。以向暗背明为性者。岂能堪此光耀而自全乎。故能令称名众生。自药叉以至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菩萨摄身光所掩。如枭鸟夜视昼盲。罗刹向日不见也。而鬼见难。又何畏乎。七者。当反闻时。音性圆销。尘泯矣。观听返入。根灭矣。根尘两销。则内无所系。外无所缚。离诸尘妄。以此妙力。加被众生。能令枷锁不能羁系。而枷锁难。恶足畏焉。八者。当反闻时。灭音而解脱声尘。圆闻而证极根性。尘灭。则无复外敌。性圆。则咸归内融。故一切处。遍生慈力。以此慈力。加被众生。能令碜心毒人化为慈悲眷属。无复恶心相向。故虽经险路。而贼不能劫。而盗贼难。又何畏焉。众生所得八难无畏盖如此。

    ○问。菩萨见闻旋复。与众生何预。而令彼称名者即脱水火何耶。答。昔蔡顺之母啮指而顺心痛。岂非母子同体而相通乎。凡夫尚能如此。况证同体大悲者。而疑其不能如是耶。

    ○心无杀害。虽鬼国可入。可见鬼所得而乘者。皆好杀人也。世人有为鬼所著。而遍信师巫邪说。多杀牲以祈禳者。其能免于害乎。

    ○贺云。不自观音者。不存一毫我见。即上文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等也。以观观者。以圆通之观观之。即上文如幻金刚三昧。下文圆融清净宝觉也。

    九者薰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音但诠于耳家所对之境。未诠诸过。尘则诠于染。蔽二过。故纯音无尘。谓音虽不坏。而已离染蔽之过。即心境一如也。或音字是闻字之误)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此云无善心)永离痴暗。

    此令众生得三毒无畏也。九者。反闻离尘。迥脱于色。故能随色现色而色不能劫。如水现影。如镜现像。影像安能劫水镜哉。以此无贪妙力。加被众生。能令多淫众生。远离贪欲。而贪毒无畏矣。十者。纯一圆音。了无染蔽尘相。根尘融为一法。既无能对之根。亦无所对之尘。夫瞋生于敌对。无对所对。则瞋恚无由而起。以此无瞋妙力。加被众生。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而瞋毒无畏矣。十一者销昏翳之妄尘。旋精明之妙觉。故外而法界。内而身心。如净琉璃。朗彻无凝。以此无痴妙力。加被众生。能令一切具足见惑之昏。具足思惑之钝。具足无明之性障。及诸阿颠迦。痴之最重者。皆永离痴暗。而痴毒无畏矣。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此令众生得二求无畏也。夫求男女者。有何所畏。畏其终不得也。菩萨遂其所求。即脱其不得之畏矣。十一者。融形复闻浑身成一圆融清净宝觉。若身相不融。则此身非彼。彼身非此。安得不起而遍。如月印千江乎。由身相既融。故能不动道场。遍一切处。供养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绍继法王。有男之道。又福慧两足。有男子德。故能令无子众生。于我求男者。即诞生福德智慧之男。而求男者。无畏其不得矣。十三者。反闻功极。六根圆通。眼如耳。耳如鼻。皆可互用。而明照无二。含育十方如来妙宝王刹。由明照无二。故立大圆镜。以显无像不现。由含十方界。故立空如来藏。以明无物不容。唯含。故能承顺法门。惟明照。故能受领无失。承顺即坤仪也。受领即女德也。故能令无子众生。于我求女者。即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而求女者。无畏其不得矣。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此令众生得称名无畏也。持名者何所畏。而说无畏。盖持名者。或恐其功德不胜。而怀尤豫。或遇持名多者。而惧其不及。皆畏相也。今持菩萨名者。迥脱此二畏。故亦曰无畏矣。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有百亿日月。今现住此世界中诸法王子。共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之多。其随自实行。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他权行。顺彼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有能尽持此名号者。功德当无尚矣。然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只在耳根一门发妙。能令一身应无量身。一心应无量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自在无碍。具足万圣法门。则知六十二亿恒沙菩萨所证。皆不离我法界海慧耳。故持我观音一名。与彼共持诸法王子名号者。此二人较量功德。等无有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多寡不齐。何以令持者功德。正等无异哉。由我修习耳根一门。得真圆通。故诸圣虽多。仅能敌我一人也。盖此方众生。耳根利故。爱道者多。所以观音化胜。余根钝故。爱道者少。所以诸圣化劣。是则行位虽齐。对机有异。而持名功德。坐此正等矣。众生称名无畏又如此。

    ○菩萨显然自任惟我得真圆通。可见余圣所得非真。文殊之拣。不过重明此语而已。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此结名也。如上种种。是名十四施无畏力。非但脱其怖畏。兼复全其福德。而我之福。皆备于众生矣。

    ○释成下与众生同其悲仰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此陈四不思议也。前虽显明上同下合。皆是随机。犹有限量。犹可心思言议。此更充其圆极之量。则不容拟议矣。然上皆标从三昧。尚约因心。此则直承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已涉果地。当是等觉境界也。世尊。我又获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圆修圆证。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至妙。故不可思。至神。故不可议。任运自在。非有为作意所成。故曰无作妙德也。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反闻之闻。即始觉。自性之性。即本觉。始本合一。二俱成妙。故曰妙妙闻性也)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此云坚固不坏)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切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此云印)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此明一身现多不思议也。夫二十四圣所证圆通。一一皆妙。而我所证耳根圆通。是一切圆通根本。为妙中妙。一者。由我初获此妙妙闻心。惟一心精。脱尽根相。故令见闻觉知。不各局于本根。而不能分隔。复还一真法界之体。成一圆融清净宝觉。交彻互用。无障无碍。为一为多。无所不可。故我能于一身之中。现众多妙容。于众多妙容。说无边秘密神咒。是诚不思议矣。何谓妙容。如首为六用之总。臂表提接之悲。目表照了之智。皆妙容也。但众生浑身手眼。迷而不知。俱成业用。自我得之。如春入律。如月行空。信手拈来。俱成妙用。以首言之。自现一首。以至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以臂言之。自现二臂。以至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以目言之。自现二目。以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既应尘劳之数。亦应对治尘劳。具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其中或施慈以摄善人之心。即欢喜相也。或彰威以折邪魔之胆。即忿怒相也。或定以杜散动之门。即澄敛相也。或慧以破无明之窟。即开照相也。首臂目。皆具四种差别。故能泛应尘劳。曲施诱迪。随感而应。无不如心。救护众生。得大自在焉。形能如此。咒可例知。亦应具此四种矣。

    ○若论妙容。初住即应能现。或数之多寡不等耳。经谓帝释亦能现千首眼。而揆其本位。正当圆之三住。意可类推。

    ○钟云。众生迷此觉性。六根现八万尘劳。菩萨悟此觉性。全体彰八万德用。如不信菩萨德用。但观自己六根尘劳妄想。念念纷飞。还有涯量否。

    二者由我闻(闻即闻性)思(思即入忘功夫)脱出六尘。(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此明各身各形不思议也。二者。由我用闻思之功。脱出六尘。如声度重垣。无所滞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对各机而现各身。诵一一咒。于各身而说各咒。其一一身。一一咒。皆以无畏施诸众生。而脱其怖。故令十方微尘国土众生。悉皆称我为施无畏者。名遍尘刹。皆救苦之功特胜也。

    ○问。此与十四无畏何别。答。十四无畏。但令众生称名自脱。未论现形说咒。岂混同哉。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此明过化不思议也。三者。由我修习耳根一门。本妙圆通。已得清净本根。于六尘境。毫无恋着。悉能舍施。以舍感舍。故所游世界。皆过化存神。亦令众生。舍其身所珍宝。悉以施我。求我哀愍受之。而为施作佛事焉。夫众生悭心。最为难破。舍心最为难发。今所过即感其破悭乐舍。是诚不思议威神所使然矣。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此明供养不思议也。四者。我既初获如来藏心。登于究竟。已入妙庄严海。佛法宝藏既开。具无量福慧。手中能出无量珍宝。能以此种种珍宝。所谓衣鬘香灯。拟妙高而同四海者。供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皆以等心至心。悉同供养。如国城妻子。谓之外财。长寿身命。谓之内财。能令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乃至求长寿得长寿。是以财施也。三昧涅槃。属于法施。求三昧得三昧。如一果二果。以至三贤十圣等。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虽如来至尊极果。尚与成就。是以法施也。盖我观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故生佛同供。财法二施。如此。而供养真不思议矣。

    ○四不思议中。前三尚是等觉。第四自称佛心究竟。仿佛妙觉极证矣。问。初住圆通。何滥深位。答。圆人一地。具四十二地。功德无遗。初住既尔。位位皆然。不足疑也。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此结圆通也。佛问圆通。我从耳根一门深入。反闻功成。六根应拔。寂灭现前。圆照三昧。故得上同诸佛。下化众生。随缘施设。无不自在。溯其最初之因。惟是入流亡所。为起手功夫。以是得三摩提。成就菩提。圆成果地修证。所谓圆通。斯为第一。世尊。彼佛观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是初住始证之时。已见师资道合矣。由我观听十方圆明。如声度垣。如月印水。故随感随应。而观音之名。遍满十方世界。是既证之后。又见感应道交矣。名实相孚。声称周遍。我获圆通。岂偶然哉。

    ○按观音三昧经。及大悲经。并云此菩萨。过去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又悲华经。说往昔宝藏如来。授不瞬太子记名观世音。然则悲华与今经。皆覆本垂迹之名耳。今得圆通。即太子后身也。

    ○大众各说已竟。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表全身吐露也)远灌十方微尘如来(以自果彻他果也)及法王子诸菩萨顶。(以自因彻他因也。然惟灌顶者。表此圆通之理最为殊胜无上之法也)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表圆通现前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也)是诸大众。得未曾有。(言相互显喜极而彻悟也)一切普获金刚三昧。(显首楞严王即是金刚宝觉平等法界也)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揉。(华分品色所以表行也)十方虚空。成七宝色。(宝具光明所以表智也)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表万象俱融也)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表一性究竟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表圆通法乐无乎不在也。四卷富楼那所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正欲睹此境界而令始现前矣)。

    此佛现瑞应也。盖众圣各述圆通。则华屋诸门悉启。故佛复现瑞以应之。是诸圣以言显。而如来以相显。总欲众生承言玩相而发悟也。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此敕文殊选择圆通也。独命文殊者。以其为寂场之大智。诸会之法眼也。于是如来。既现瑞已。即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人所修所证。均称方便真实。然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及前后差别。盖千迳九逵。王城不二。迟速巧拙。至处均齐耳。我今欲令阿难开发大悟。不知此二十五行中。谁可对阿难之机者。且不但当现在一人之机。兼我灭后。此界众生。欲入菩萨乘之真因。求无上道之极果。必从何方便门。乃对其机。得易成就耶。盖当机常修。但取一门。故不可不拣。尔文殊具择法眼。其为我仔细披剥。拈出妙门。以嘉惠后学可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起座顶礼。尊师命也。承佛威神。求加被也。是虽果后大人。而顺仪彰轨如此。可以警我慢之流矣。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此发源开选也。偈曰。欲求返妄归真。当明从真起妄。且诸妄何由而起哉。原夫吾人之性。以知觉为体。故取于觉。以深广为量。故取于海。此觉海性。湛寂而澄。无诸起灭。洞鉴而圆。无诸偏蔽。既圆且澄。总名觉性。而此觉性。本来自妙。不假作为。亦无方所。良由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遂立方所。所既妄立。而照用之本性遂亡。如云起必障于日。此即依本觉而成业识也。

    ○觉海指体言。标体大也。澄圆指相言。标相大也。元妙指用言。标用大也。此三大为诸妄所依。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此明万法生起也。既迷性觉而成业识。遂迷性空而成顽空。故曰迷妄有虚空也。由是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复立无情有情二种世界。故曰依空立世界也。以取一分浮虚乱想。凝结而无知者。以成器界。故曰想澄成国土。以取一分浮虚妄想。凝结而有知者。以成根身。故曰知觉乃众生此即依无明业识。生起相见二分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此明万法还灭也。夫此迷妄之空。大而无外。本非微劣。而以大觉较之。更大无量。此空生于大觉之中。如海中一沤。遂成至微劣矣。空尚如此。况有漏微尘国土。悉以虚空建立者。其眇小当何如耶。然则此沤若灭。则包界外之虚空。尚归本无。况从虚空所生欲有色有无色有。而能独存耶。本由至虚。故可速灭。所谓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也。

    ○问。方彰生起。何以遽谈还灭。答。还灭即是归元。今选根深入。正谋归元之路。故备彰生起之虚。还灭之易。以发其端耳。

    ○钟云。觉海性澄圆二句。即二卷中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也。圆明照生所二句。即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也。迷妄有虚空。至皆依空所生八句。即引起尘劳。起为世界。静成虚空是也。沤灭空本无二句。即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是也。一部楞严。横竖发明。头头凑着。如镜交光。亟须着眼。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此正明根之当选也。夫万法可以还灭。已识归元之路。若得归元。理惟是一。觉性固无有二。但欲入此无二觉性。则方便固有多门。如京畿是一。入路多岐也。若是圣人。全证此性。则法法圆融。事事无碍。故或憎或爱。或苦或乐。无非皆是入理之门。不得拣择。若初发心人。欲入三昧。而得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则定有迟速之不同。如顺此方之机为顺。逆此方之机为逆。顺则速。而逆则迟也。岂可不选择哉。譬则趋京之路。迂直千差。岂皆捷径。亦不可不择路而趋矣。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