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严说通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巴郡居士非眼刘道开纂述

    成都沙门离指方 示鉴订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三字。若据他经。即是佛身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若据经显义。是指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如来藏心言也。由此心体。含吐十虚。弥纶万有。为大觉最尊最胜之顶法也。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者。不变名如。随缘为来。小乘如而不来。凡夫来而不如。唯我大觉。亦如亦来。故名如来。独知独见之谓密。出生圣果之谓因。磨炼治习之谓修。忘心默契之谓证。无不究尽之谓了。不落言思之谓义。谓大觉依此顶法为因。而实修实证。障尽惑空。因穷果满。能事已毕。更无余事。一义皆了。更无余义。故曰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者。首楞严。此云究竟坚固。谓始从干慧。以至等觉。皆以此顶法为因。而修万行。分断无明。分证真理。上历圣位。踏佛阶梯。以至事事得成坚固也。除诸佛菩萨。其余出世小果。治世圣贤。虽亦各有悟入。依稀仿佛。窥见一班。类皆坐在相似觉中。以不能空五蕴。销六根。尽五住。超二死。未超心量。未至圆极故也。经者。常也。作终古之常规。为佛灯之后焰故也。

    ○一大。二佛顶。三如来密因。四修证了义。五诸菩萨万行。六首楞严。七经也。第一大者。称赞之词。具洪阔。包含周遍。众多。深奥。元始。恒常。超胜。八义。二佛顶者。法华为佛全身。此经为如来顶。显斯经为法华中精要之义也。三如来密因者。如为本觉。来为始觉。本始究竟。名如来也。曰密因者。取如来在凡夫时。于六根门头。顿悟圆湛不生灭妙明真心。此心为四科七大根本实性。具足三如来藏。全体大用。本来是佛。岂惟但是因性。亦乃即是果性。以诸如来无别所证。乃至证时。更无毫发增添。所谓从初发心。即成正觉也。所以为最密者。以此即是二根本中真本。所谓识精明元。菩萨涅槃。元清净体。佛言一切众生。不成无上菩提。皆为不达此本。错乱修习。至后偈中。又言常不开演。足显根中所具如来藏性。乃是难测难知。最深最密之法。经文首从请定。至四卷身意轻安。得未曾有。即此密因也。然此一段。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妙奢摩陀。以此三如来藏性。即是自性本定。而顿悟了达于兹者。即微密观照故也。四修证了义者。以前段全彰自性本具。天真现成。然既曰密因。岂碍修证。是故虽歆藏性之已知。更喻华屋之未入。由是开决定义门。示解结次第。盖必解六结而越三空。方为了义之修。获二胜而发三用。方为了义之证。然谓之了义者。有二义。一者。用根不用识故。盖用识。则以生灭为本修因。如蒸沙作饭。毕竟不成常住菩提。故非了义。用根。则以不生灭性为因地心。如依金作器。决定能成无上菩提故。为了义。又用根已为了义。而特选耳根。更为。了义中之了义。以其超二十四圣而独妙。为十方三世诸佛一路涅槃之要门也。二者。从性起修。因该果海故。盖依密因无修证果海中。不妨幻修幻证。故修而无修。非事相之染修。证而无证。非新成之实证。故为了义。而非不了义也。经文自四卷后半。请华屋之门。直至七卷前半百灵护咒。即此了义也。然此一段。即是阿难所请妙三摩提。以此耳根圆通。为第一如幻三摩提故也。五诸菩萨万行者。诸菩萨。即本经分证诸圣五十五位之数也。万行者。即诸位中历修之行。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以至等觉。其行应无有量也。此之万行。蹑前了义。而更进深玄。要之根抵于三如来藏。而归极于无障碍法界。经文自七卷后半阿难请位。至末结经名以前。即此万行也。此一段。即阿难所请三名中妙禅那也。六首楞严者。大定之总名也。圆含上三别目。而为一定全体。当知此定迥不同于常途止观。盖常途止观。全属功夫。此则不尔。涅槃经。佛自释首楞严云。一切事究竟坚固。而古德即明其彻法底源。不动不坏。细详其旨。分明取自心本具为首楞严。何曾取起心对境止观为定哉。七经者。是诸经通题。至于文词之妙。本于如来精义巧辨。而加以房相润色之工。极为华藻流丽。妙含无尽。观者研味。自当得之。

    ○贺中男云。经中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大佛顶也。得元明觉不生灭性。为因地心。即密因也。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即修证了义也。二十五圆通。五十位真菩提路。即诸菩萨万行也。

    ○大定有三义。一曰。此是妙定。正以本性自具。天然不动。不假修成。总在迷位动中。其体本然。故称为妙。不然。何以为彻法底源。不动不坏之定哉。据此。则凡不即性。而别取功夫为止观者。皆不妙之定也。二曰。此是圆定。正以此定不但独取自心不动。乃统万法万事。皆悉本来不动。为一定体。不然。何以为一切事不动不坏之定耶。据此。则凡不兼万有。而独制一心者。皆不圆之定也。三曰。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纵在迷位。尚本不曾动摇。开解之后。岂有出退。当知此定自发解起行之后。直至历位成佛。终无退出。何况有坏。不然。何以为究竟坚固之定耶。据此。则凡有入住出。纵经长时。皆不为大定也。一经科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序分第一(有通序别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序经之意若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彼一时也。佛在舍卫城。祇陀太子林中。须达布金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此诸人者。皆是无欲漏。无有漏。无无明漏。回心大阿罗汉。而非定性声闻可比者。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试以大阿罗汉之德言之。以言其自利也。安住如来宫殿。掌握如来法印。能行法王令。能绍法王位。谓之佛子住持。而于欲有。色有。无色有。则善超之。盖小乘以出三界为超。不名为善。今则即三界而出三界。非若昔日之畏三界如牢狱也。自利之德如此。以言其利他也。能于十方国土。成就三千威仪。成就已。亦成就人。非若昔日之耽寂灭。而不肯成就众生也。又能助扬佛化。转大法轮。荷担家业。妙堪如来付托之遗嘱。非若昔日之不堪受是法也。又能身严心净三聚之戒。言为世法。行为世则。而大范乎三界焉。非若昔日之戒有漏缺。不能为法于三界也。又能应身无量。度脱众生。非若昔日之胶柱鼓瑟。无方便也。于以拔济未来众生。堕见刺者拔之。溺欲泥者济之。使之超越乎污根之尘。牵心之累。而不落陷阱焉。非若昔日之唯为一身。如獐独跳也。利他之德如此。此之谓回心佛乘之大阿罗汉也。

    ○钟伯敬疏云。严净毗尼一语。该上下文义。毗尼。戒律也。在身曰严。在心曰净。六卷之四清净明诲。七卷之安立道场。总蹑于此。见善超诸有。及弘范三界。数句。皆以此为根本。盖以此经以戒为重故也。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健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离沙陀等。而为上首。

    其名维何。曰大智舍利弗。此云鹙子也。曰摩诃目健连。此云采菽氏也。曰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即舍利弗之舅长爪梵志也。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云满慈子也。曰须菩提。此云空生也。曰优波离沙陀。此云尘性空也。是诸罗汉。各有过人之能。出人头地。故为上首焉。

    ○法华言授记成佛。却从二乘说来。而卒于一乘。故开经叹德。先言声闻。而后及于菩萨。楞严言最初方便。拣却二乘声闻缘觉。直斥之为错乱修习。列于十种邪见之末。盖楞严始终止谈上乘。不及其余。故叹德处。直从无漏大阿罗汉说起。已是极顶之谈。法华如宰相功成身退。追叙其作秀才孝廉。假途托迹之由。楞严如蒙养初学。其父师便教以立志作宰相。勿令豫作秀才孝廉之想。所谓修证了义也。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坐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不特此也。又有无量独觉缘觉之辟支。真穷惑尽之无学。并其研真断惑之初心。同来佛所。不谋而至。不约而亲焉。是时也。适当诸比丘九旬坐夏。日满解制。恣其自陈。以考九旬德业之日。十方菩萨。恣问决通心之所疑。钦奉如来摄物之慈。折物之严。且将更求密修密证之了义焉。即时如来。敷展坐具。宴然安居。为诸会中。宣示幽深秘奥之法。于是法筵清净之众。皆闻所未闻。而得未曾有。似迦陵鸟之仙音。遍彻十方世界。恒沙菩萨。闻如来音声。皆来聚集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盖此菩萨。表根本智。为择法眼也。

    ○休夏自恣者。比丘当初夏时。即结制禁足安居。不令乞食名休夏。亦名坐蜡。自恣者。是期满解制之日。即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也。自知有过。恣其自陈。自不知过。恣任僧举。正是严净毗尼之义。益显戒为重矣。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于是有舍卫国胜军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于宫掖之中。自己迎接如来。广设珍羞无上之妙味。敬之至也。又敬师及弟。兼复亲延诸大菩萨。而城中复有福德俱隆之长者。清净自居之居士。同时饭僧。佛以不能遍及也。乃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以慰众心焉。通序竟。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诸弟子既已分应斋主矣。唯有阿难。自恣之前。先受别方之请。远游未还。无暇列于众僧之次。当其远出既无上座。及阿阇黎。而防闲轨范之无人。及途中独归。不列僧次。则是日无供矣。即时阿难。乃执持应量之器。于所游城。挨门而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未曾饭僧行施者。以为斋主。无问或净或秽。自刹利之王家。以至旃陀罗之屠家。方行我平等之慈。不择微贱。惟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之功德焉。殊不知才有求心。便有分别。既有分别。便有净秽。有贵贱。安能一目平等视之哉。故知初求二字。便是阿难走作处也。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国门。严整威仪。肃供斋法。

    所以发意行乞者何也。盖阿难已知如来世尊。曾诃须菩提。及大迦叶。皆为阿罗汉。一则舍贫从富。一则舍富从贫。而不均平。今我钦仰如来昔日之语。故发是意。一以开阐平等无遮无碍之慈。一以度众人生疑生谤之口。盖专向贫家。则富者疑。专向富家。则贫者谤也。惟其如是。故于高门悬薄。次第循乞。经彼城外之隍。徐步国门之内。严整威仪。而肃恭斋法焉。观此行履。便是可入净。而不可入秽。可入佛。而不可入魔。可比丘。而不可菩萨。视金刚经中。如来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举动。自然中节。毫无勉强。不啻天渊之隔矣。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婆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尔时阿难。因乞食之次。既无拣择。不觉经历淫女之室。遭大幻术摩登伽。此云本性妓女者。用金头外道所传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逼近抚摩。将毁戒净之体焉。由尊者求心未歇。作意未忘。心未曾平。见何曾等。乃欲平等行慈。竟遭毒手。故知非得事事无碍者。断不能入泥入水。平等行慈矣。

    ○钟疏云。阿难所发之心。正是耻小慕大。宛然方等法相。如人出门应举。期中首选。中途遇盗。遇盗自遇盗。首选自首选。岂可以遇盗之故。云不当期首选耶。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生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如来方在王宫。如彼淫术所加。阿难有难。于是斋毕速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见佛不遑说法。异乎常仪。故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是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无善不具。故曰百宝。无恶不摧。故曰无畏。光中出生千叶宝莲。示此智光。为万行之本也。有佛化身。结跏趺坐。示此智光。为诸佛之母也。佛不自说咒。令化佛宣说神咒。示此咒心。是不动智。必是不动佛说也。乃敕文殊师利大智慧人。将咒而往。以此咒力。加之淫根。如汤销冰。如明破暗。故令摩登淫火顿歇。阿难戒体如初。提撕奖劝。归来见佛焉。此上别序也。序分竟。

    ○正宗分第二

    大科为二。一是菩提涅槃根本。一是生死流转根本。

    初科复分为四。一见道分。二修道分。三证道分。四结经分。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此下见道分也。古人得一指头禅。终身用之不尽。阿难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能免离摩登伽难。故知博学多闻。若不真修实证。尽落鬼家活计。及对境风一吹便倒。皆由平日学力有余。道力不足。故因误堕而陡然发愤。正如苏季敝裘还乡。不得不刺股揣摩。以图卿相也。阿难既见如来。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此一恨字。便是获法身之前矛。向后悲泪痛责。皆从此恨流出。故道人不可无此一恨也。从外入者为多闻。从内出者为道力。道力未全。多闻何益。于是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果觉。必用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之因心。梵语奢摩他。此云止。梵语三摩。此云正定。或翻等持。梵语禅那。此云静虑。此三者。是大定之共名。而首楞严王。即此三名之总目也。意谓此大定之名。我已熟闻。但不曾悟。不曾修。不曾证。不得其用。故为魔力摄持。不能自脱。始信多闻无益于己。然我虽蒙如来授记作佛。若不修因。终难得果。十方如来。悉由此三。得成正觉。不知如来最初用何方便。何由而得开悟。何由而得证入也。于是复有恒沙菩萨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佛圣旨。

    ○按佛下答奢摩他者。盖取本具不动摇。不生灭。周圆之心。开解照了为义。即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为奢摩他体。乃性具即定之慧也。三摩提者。盖即摄前开解性定。而契入之。行起解绝。寂定为义。即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三摩提体。是性具即慧之定也。禅那者。盖即于契入之后。深位之中。双蹑前之定慧。中中流入。历位渐证。至于究竟为义。亦即于正因佛性。略兼缘了二因为禅那体。乃性具双融之定慧也。当知三名下。各有最初方便。如奢摩他中。以悟见是心为初方便。而以了识非心为最初方便。三摩提中。以反闻自性为初方便。以入道场为最初方便。禅那中。以十信为初方便。以干慧地为最初方便。是则见道一分。为答奢摩他。修道一分。为答三摩。证道一分。为答禅那。今经三处。显然各有单标三名。遵佛明言。判佛文义。不易之定论也。

    ○正脉悬示云。三者决定不用天台止观。以见道一分。原是如来开示众生本有真心。性具妙定。始自眼根指出。展转通贯万法。仍令圆悟万有。总一如来藏性。显其未及加修。而人人早先具此楞严妙体。但惟教其悟明此之性海。以为后文圆通入处而已。本不曾立观门。教修习也。而诸家瞢然。强安三观。则是前文全说修门。何阿难又有华屋之喻哉。当知斯经所以大异于众典者。正以其指心在根。斯定之所以大异于诸定者。由说自性本定也。若谓前文是说修门。全障性定。且有碍后耳门妙修。全无用处矣。故知阿难所请奢摩他等。乃是大定之共名。又于奢摩他上。加一妙字。正简不妙。良以诸乘皆言定。不简则滥彼诸定故也。是则自性本定。不取修定明矣。诸师于未指耳行之前。预立三观。以杂乱人心。譬如国王将有事于东征。遣一使臣。宣传敕命。召集诸将。宣示庙谟。使臣妄传诸将。速往西征。久之。王问诸将何以不至。使臣对以彼日传命。西征久矣。王大震怒。深怪使臣。错传此命。此亦如是。佛欲专令行人修耳根圆通。如王将有事于东征也。乃先开其妙解。令悟根性。以为圆通入处。如王先欲宣示庙算神谋。以决东征之胜也。注家于未说圆通之前。辄立三观。令其修习。如使臣妄传王命。指东为西也。嗟今沿习既久。业楞严者。无不搜索三观。但是借经为敲门瓦子。而正惟发明天台止观而已。毕竟令观意独明。而经意障尽。何迷锢支离。一至于是哉。

    ○钟疏云。奢摩佗。常翻寂静。三摩。翻观照。禅那。翻寂照不二。请词冠以妙字。乃妙奢摩佗。妙三摩。妙禅那也。妙则举一即三矣。故后文或单说三摩。直以三摩为大定也。或单举奢摩佗。例亦如是。旧解分配天台三止观。而正脉驳之。致天台后裔。操戈不已。予谓楞严时。未有天台。纵使义合。止可取以为证。岂可径以天台作楞严正解也。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既请大定。为成佛之因矣。世尊即当答之如何是奢摩他。如何是三摩。如何是禅那。不如是答。而反诘其最初发心者何居。盖妙之一字。是如来自证法门。向人轻吐不得。且阿难正当初发愤时。又不可即施峻厉法药。故先逆探其病源。而安慰之曰。汝我同气。情均天伦。非他人可比。夫他人请问。亦必尽情吐露。岂有天伦同气。而反不尽情向汝道者哉。但汝问我成道最初方便。我却问汝出家最初发心。夫世间至恩至爱。莫如父母。而汝当初发心。于我法中。有何所见。顿将深恩重爱。一时割舍。而投我出家乎。先德云。末后牢关。不离最初一句。故阿难如是问。世尊亦如是答之。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此初陈众生知见也。阿难承问。而白佛言。如来问我见何胜相乎。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我常自思维此相非是世间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浓血杂乱。安得发生三十二相之胜净。琉璃映彻之妙明。而同紫金光聚乎。以我见相。合我思维。生渴仰心。是以顿舍恩爱。而从佛剃落也。阿难被世尊一问。将底蕴尽情吐出。却被三十二相。一时换却眼睛。岂知能见所见。皆属依他。尽是虚妄耶。又从见相处。用心思惟。分净分染。生爱生憎。厌粗浊而欣净明。皆是识心分别计度。夫染相不忘。故为魔转。净相不忘。又为佛转。虽魔佛有异。净秽差殊。无非知见立知。总是合尘背觉而已。

    ○此中所说见相。是三细中之转现。思惟。即六粗也。为一经之发脉。故下文先破六粗。次显三细。次显如来藏心。次第紬绎。方见深旨也。

    ○三细者。即根本无明之惑也。一业相。即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二见相。见初动之相也。亦名转相。谓依初动之业识。转成能见之相也。三境界相亦名现相。由前转相。则境界妄现也。六粗者。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也。又三细者。一自证分。二见分。三相分也。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此双标真妄为一经之纲宗也。如来见阿难说见相。说思惟。讨得??柄在手。遂姑纵之曰。善哉。阿难。汝见三十二相。便能割爱出家。岂非世间决烈大丈夫事。何善如之。第此一念厌染爱净。正是众生知见。正从发润二种无明流出。生死相续。皆由于此。汝等当知。一切三界众生。从无始劫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相续不绝。非有他故。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统此一心。在纷扰而不变异曰常。在生灭而无去来曰住。在幻妄而不烂坏曰真。在万法而不动摇曰性。在污浊而不染曰净。在欲气而不昏曰明。汝等有此心体。胜净妙明。本周法界。而不知。反认如来胜净妙明形体映彻之相。以为奇特。而生渴仰。非妄想而何。由汝日日所用者。皆用此妄想。此想不是汝之常住真心。是汝生死根本。汝乃错用此心。认贼为子。故有生死轮转耳。

    ○如说云。阿难慕佛妙定。而此妙定非识心所修。必须先悟此识非心。别求真心。故下文由浅入深。渐次开示。自此至卷末。总是破妄显真。然有毕竟破者。如说鍮石非金。破尽不用也。有不毕竟破者。如说矿中有金。欲其销出真金。因显而破也。经中于识。全破其妄。譬说鍮石非金也。于根。多显其真。少破其妄。譬说矿中有金。不可离矿而觅金也。于阴入处界。一一妄破显真。则鍮不能混金矣。于七大。全显其真。则纯金而非鍮矣。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此勉其直心答问也。汝既欲研究无上菩提。真欲发明自性。应当真心吐露于我。有疑直问。有问直答。不得半吞半吐。藏头露尾。若尔。便成委曲相矣。彼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内心既直。外言亦直。心言既直。内外一如。如是乃至终于妙觉。始于干慧。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则生死可以直超。妙庄严海。可以直入矣。

    ○净明经云。直心是道场。先德云。拟心思量。早是曲了。台山婆子。见人问路。便云。蓦直去。若有一毫委曲。便落众生知见。即遭枝岐。下文云。狂心自歇。歇即菩萨。此直路也。不成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外道天魔者。此曲路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此细审众生知见也。尊者索头。已在世尊手里。故捻定见相发心。重翻问端曰。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时。将甚么物去见。生渴仰时。又是谁去爱乐。尊者若向此处。识得谁何二字。一生参学事毕。争奈不分缁素。信口答云。如是观见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而投佛出家耳。岂知目即眼根。心即意识。眼见心知。便是众生知见。生死根本耶。

    ○此承见相发心。出心目二字。以为谈经之柄。下文重重开示。不过翻众生知见。为佛知见耳。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我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此细审众生知见所生处也。由阿难认定见者是眼。爱者是心。不知生死颠倒。正坐于此。故世尊就上一拶。鞠其所起之处。乃告阿难。汝既认爱乐三十二相者是心。见三十二相者是目。便当识此心目所在。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染污之尘。扰乱之劳。且汝认心认目。已着贼了。譬如国被贼侵。发兵讨除。要先知贼所依之处。然后塞其去路。绝其资粮。捣其巢穴。斩其首级。则边境肃清。烽烟自息。今使汝流转生死。不由外物。元是自己家亲作祟。自劫家宝。若欲以奢摩他神兵除之。必先知其处所。我今问汝。唯汝能知之心。与能见之目。今何所在乎。由尊者病根深厚。故世尊将其病源。一一审究明白。方始对??发药也。

    ○虽心目双举。而意惟破心。非心目并破也。缘此双徴微意难知。以致诸家误谓破心之后。次当破目。遂将显见之旨。尽成破见之宗。千载迷根。实基于是。岂知根识元不相离。而眼中见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体。众生日用不知。但惟认识为心。随识轮转。甚可哀怜。故佛双举。以观阿难取何为心。阿难果但以见为眼。而终取爱乐为心。于是极破非心之后。所指妙明之心。依旧即此能见之性而已。岂有他哉。

    ○钟云。经文明言使汝轮转。心目为咎。故问惟心与目。今何所在。则如来所徴之心。乃贼也。非心也。妄心也。非真心也。既谓之贼。则宜不知所在。如人为盗所劫。岂能知盗之所往所在。而为之巡缉乎。阿难此时。若真知妄心为贼。则自然答以不知所在。而直请真心矣。惟其受用妄心。极力护庇。见如来指之为贼。口虽不言。心却不信。历历指其七处所在。若云既有所在。岂可遽谓之贼乎。观后文云。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又云现以缘心。??所瞻仰。则曲护妄心。认贼为子之本情。乃始招出。佛历言无有是处。而后文直斥云。此非汝心。正言此心之为贼而非子。不必求其所在也。若是常住真心。则在七处亦可。不在七处亦可。无在而无不在亦可矣。旧解不曰破心。而曰徴心。谓三如来藏。亦不能加于七处之外。是以所徴者。即为常住真心也。似是之言。叛经不小。

    ○贺云。七处破心犹云七处破识。非谓此识果有一定处所。阿难不知。而佛独知之也。正以此识本无处所。众生迷为有处。故随执随破。节节欲其悟此识本无处所。而令其疑此妄识耳。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祗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此是尊者初呈枪法执心在内也。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二生中。除了无色。以其空散而无身相。又除无想。以其土木而无心相。其余十种异生。有身心相者。同将识心。居在身内。且我纵观如来明净修广如青莲华瓣之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肉眼粗浮之根。日杂色香味触之四尘者。祗在我面。是则自圣至凡。莫非眼在外。而心在内矣。我宁不知如是识心。实居我身之内乎。尊者虽是伶牙俐齿。旁若无人。殊不知脑门已是着地。即今三尺童子。试问其心。即以手指胸。而曰在内者。此由父母胎中受形之始。吸取赤白二滴为身。便有此执。不待教而自能。谓之俱生无明。亦谓之坚固妄想。故牢执此身。为心之宅舍。若瓶鹅井蛙。终不能出。更不知身反在于心中。若大海之一沤也。故尊者亦同此计。若使尊者向心目所在一问处。识得地头。便与世尊把手共行。优游觉海。安得复有下文种种妄执耶。

    ○只此一计。凡一切众生。所以囚系胎狱。挃梏肉身。乃至三涂汩没。受无量苦。展转不能自脱者。皆由于此。世间邪师。犹言身为房舍。心是主人。甚可病哉。

    ○钟云。心在身内。乃一切众生寻常所执。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余六。但因佛一时破夺。逼成转计耳。

    佛告阿难。汝今现在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尊者执心在内。以为必然。如壮士鼓气。上冲牛斗。世尊是一切智人。洞见肺腑。不与分文析句。展疏牒科。就将目前浅近易了之事以反诘之。令他亲口答出。无处躲闪。然后用法窟法爪。生擒活捉。故先审定内外之境。告阿难言。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阿难答云。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若祇陀林。实在堂外。堂在林中。林在堂外。则内外之境定矣。次复审定先后之见。问云。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答云。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园林。先见内。而后见外。则先后之见。无容紊矣。次复审其见外之因。问云。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答云。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因户牖开豁。而得见外。则见非无因矣。世尊三问。尊者三答。一一皆落世尊绻缋中。向下即用其语以破之。所谓执子之矛。刺子之盾也。

    ○世尊七处。多以见发难端。亦含见性是心非眼之意。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先示大定之体为开佛知见之根本也。阿难始问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世尊反诘其最初发心。验其知见是真是妄。而阿难果用识心。取著有相可见之如来。却迷自己无相可见之真佛。如来复诘其缘三十二相时。将谁见而将谁爱乐。尊者答以目见而心乐。如来复徴心目所起之处。尊者确然执定此心在色身之内。至此。则阿难贼身已露。赃物现存。无隐讳处。今欲进而破之。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以示慈愍摄受之意。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意谓此大佛顶。周遍含容。无法不具。无行不圆。然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见见。为菩萨父。为诸佛母。即我三十二相。皆是此中所现形像。云何反认此在色身之内耶。今汝欲研无上菩提。开佛知见。要先识此无见顶相。则不奢摩而自成奢摩。不三摩而自成三摩。不禅那而自成禅那。谓之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又谓之首楞严王。诸三昧中。最为尊上。菩萨得此三昧。则万行具足。念念可以证真常。头头可以到究竟。十方如来。依此一门。超出妙庄严果海。不遭枝岐。更无委曲。又何患畜闻之过误。道力之不全耶。于是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问。此中不标奢摩禅那。而独标三摩提者。何故。答。此三摩提。即下文所指大陀罗门。诸三摩提妙修行路也。奢摩由此而悟。禅那由此而证。故曰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以除此一门。别无修行之路。即古观音如来。亦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也。

    ○三摩提。此云等持。既是诸定共名。亦是全定总号。不比阿难所请三名中之三摩提。彼是总中之别也。大佛顶等。方是此定不共之号。一经所说。全为此定。随便寄居于此耳。

    ○钟云。阿难启请大定。佛先破其缘心。此是首次破心。问答未竟。急示以有三摩提云云。盖以镇压其乍复之魂。安慰其初问之意。如穷子见父。先告以家宝。使预知衣食有地。惊定气平。然后徐徐推问。以终七破之文。后详大定。非惟心肠甚慈。抑亦语次甚妙。一有字可想。如云汝所请三摩提。已有在此。不须忙也。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与一门深入相应。一门深入。因也。一门超出。果也。由大定趋入。故谓之路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心。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此破心不在内也。佛又重伸问难。而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然后远瞩园林。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先见堂外者乎。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而能见林泉者。未之有也。佛言。阿难。今汝所计。即是在堂不见如来。而能外见林泉者矣。何以故。若汝灵知之心。在六根门头。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而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者。尔时先合了知身内之物矣。可有众生。先见身中腑脏。而后方观外物者乎。夫心肝脾胃。身中之最深者。容许不见可也。至于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身中之肤浅者。诚合明了矣。如何深浅都不知耶。若汝心灵。必不能内知。云何又能知外耶。不内知而知外。此与在堂不见如来而能外见林泉者何异。吾于必不内知。而知此心决定不在身内矣。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只此一破。有缘者。即当惊悟绝倒。非佛妙典。何常闻于他书有说心不在身中者乎。奇哉。真狮子吼也。

    ○心肝脾胃。深处也。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较浅。然总属身中之物。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此第二执心在外也。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今悟知我心。果不在内。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请以灯喻。譬如灯光。若是然于室中。则是灯必能先照室内。而从其室门。后及庭际。渐次照去。亦犹心居身内。必先见。内而后见外也。今一切众生。既不见身中。而独见身外矣。是则亦如灯光居在室外。则不能照室也。是义决然明白。将无所疑惑。而同佛了义之谈。得无谬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世尊是大手宗匠。左来左转。右来右转。这边那边。无可不可。在内在外。皆可扫除。亦将一喻相酬。所谓投桃报李。得马还牛也。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于室罗筏城。循乞形段之食。及归祇陀林。我已宿斋矣。汝观此比丘。当一人食时。可使诸人尽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皆是阿罗汉。子缚虽尽。果缚尚存。不能合众人为一体。安能一人食。而令众人饱也。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此正破心不在外也。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者。夫身心相外。则彼此了不相干。故应心所知者。身不能觉。身所觉者。心不能知。如阿罗汉之躯命不同。彼不饱此。此不饱彼矣。我今示汝兜罗绵细香霜色之手。汝眼见时。心分别是手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我眼见时。心分别也。佛告阿难。眼见是身之知。心分别是心之知。二知同时。曾无两体。与阿罗汉之分彼分此者不同。即此相知。云何乃判心在身外耶。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阿难点个纸灯与世尊相见。却被世尊一吹顿灭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当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此第三计潜根也。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在身外。内外不成。我今思惟。当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殆潜伏眼根里乎。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眼根随见。随即分别。今以琉璃喻眼。以眼喻心。琉璃合眼。而不碍眼见。与眼分别。如眼根合心。而不碍心见。与心分别也。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而见外者。岂无故哉。既已在根。根非在内。宜乎其不见内也。既潜根内。根如琉璃。宜乎其瞩外而无障碍也。是则只一潜根。而从前二义。俱无缪矣。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常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伏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此正破心不潜根也。世尊将错就错。而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时。只见山河。亦见琉璃否。阿难言。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时。实见琉璃也。佛乃破之云。汝心为眼根所合。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喻中眼见山河。亦见琉璃。法中既是心见山河。亦应见眼矣。而云何不见哉。若使心能见眼。眼即反为心家所缘之境。不是能生之根。则汝所计彼根随见。随即分别。义不得成。是犯自语相违之过矣。若使心不见眼。眼何故又见琉璃。又犯法喻不齐之过矣。如是。则二俱不成。云何汝计潜伏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阿难捧出琉璃碗子。与世尊斗富。又被世尊碎成齑粉矣。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此第四双计内外也。初计在内。佛以不见脏腑为破。次计在外。复招身心相离之难。又计潜根。且乖琉璃笼眼之喻。阿难乃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之身。脏腑在中。窍穴居外。良以有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由有窍则明。故开眼见明。即应见外。不必责其身心相外矣。由有脏则暗。故闭眼见暗。即同见内。不必要见心肝脾胃矣。内外若成。又非独潜根里。如此。则可免前三者之过矣。然不知此义当与不当。盖因三次负堕。故未敢自信也。

    ○钟云。由有窍则明。故开眼见明。由有脏则暗。故合眼见暗。见明即名见外。见暗即名见内。虽内外并列。乃借见外形见内。仍归最初在内之执。故佛下文唯破见内耳。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此破见暗名见内也。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此暗相若与眼对。则此暗相。在汝眼前。云何成得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若许眼前之暗。即是内之脏腑。即当不须合眼。但居暗室中。无日月灯光之处。此眼前之暗。即是汝之三焦六腑矣。然岂有此理哉。若此暗相不与眼对。云何眼前又见黑暗。如是。则眼与暗相。对与不对。皆不成内矣。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今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且汝言见暗为见内者。得无曰。所对之暗。不是外对身外之暗。乃是内对身中脏腑之暗耶。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即是眼能反观矣。既能反观。即当合眼开眼。二俱能之可也。今合眼见暗。独能返观身中。当开眼见明。何不返见其面乎。若开眼时。既不能返观己面。则合眼时。亦不能返观身中。而内对不成矣。若谓开眼见明之时。亦能见面。则此了知心。及与眼根。皆在虚空中矣。汝本计心仍在内。又何成在内耶。且心眼既在虚空。则应虚空即是汝体。汝身反不是汝体矣。汝若执言。离体见面。不妨仍是自体。即当如来亦离汝体。亦见汝面。亦应是汝之身耶。且汝心眼既在虚空。已有觉知。则汝此身。应无知觉。必汝执言。身自有觉。空中之眼。亦自有知。则汝一身。应有二知。一在虚空。一在己身。既有二知。则汝一身。应成两佛。有是理乎。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单结见内。足见此计同在内矣。要知计内。计外。计潜根。与双计内外。亦未常不是。但阿难执迹生情。故问处句句成病。世尊随方解缚。故答处句句成药。古德云。会得。则死句皆成活句。会不得。活句皆成死句。神奇化为臭腐。臭腐复化神奇。实无定法。此上四计。皆因世尊云何知外一句。钩动阿难。故尊者舍一执一。所谓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向后三计。知见已穷。复牵引世尊所说性相深义。引蔓抽条。妄生计度。不知是则总是。非则总非也。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维。即思维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此第五计心在随所合处也。阿难言。前此皆我之臆见也。我常闻于佛矣。佛昔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维。世尊所说心法相生。即此能思维者。实我心性。此心随与那一法合。即随那一法生。何必定在内外。及与中间三处乎。不知世尊所谓心法相生。正谓心法皆从业识变起。同时妄有。如两束芦。互相依倚。离心无法。离法无心。非谓心能生法。法能生心也。尊者缪认心法相生。故计随合随生。先引世尊所说者为证据。欲以杜如来之口。岂知如来浑身是剑。触之即死。毫不容情哉。

    ○阿难亦非谓心必有体。正谓心无体而能合。合即心之所在。下文正辩有合者必有体。无体则不能合。无合则无所在也。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此正破心不随合也。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所谓合者。如盖合函。必彼此有体。然后可合。今汝思惟之心。元是浮想。实无自体。既无自体。则无合处。若谓无体而能合者。则于十八界外。更加一界。于六尘外。更加一尘。是皆无体虚名。同于龟毛兔角。凭何义以论合乎。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有出入。必有内外。既有内外。便合见内见外。复蹈前非。岂能随合而随生乎。

    ○随合随有。奔逸昏扰。何异野烧。乃犹认作真心。曲尽世人迷态。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阿难一闻见内见面之语。反生疑难。意谓眼可名见。心可名知。见者是眼。心知非眼。今以心为见。恐不合义。佛破之云。见者眼也。能见者。心也。今且以汝喻心。以门喻眼。门虽通见。须有门内之汝。而后有见。若谓眼能自见者。设如汝在室中。即同无汝。而门能自见否乎。是知眼虽通见。亦须眼处有心。而后有见。若无有心。而眼岂能见乎。必谓徒眼能见者。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矣。若见物者。又不名死矣。是则徒眼不见。可见知见皆属于心矣。岂可妄分见属于眼乎。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夫法有定相。心无定体。正如水上葫芦。按着便转。日中宝石。色无定形。安有定体哉。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者。我且问汝。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一体者。四肢共一心体也。多体者。四肢各一心体也。又汝心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遍体者。一心满于四肢也。不遍者。一心不满于四肢也。若四肢共一心体者。则应拔一毛而群毛皆动。触一肢而浑身咸觉矣。若浑身咸觉。则挃又应无定在。若挃有定所。则又不成一体矣。若多体者。则又成多人。以一人惟有一心。多心即成多人。以多人而各分一心。各分一体。此多体之中。何体为汝也。若遍体者。同前挃一肢而四肢咸觉矣。若不遍者。当汝触头。而并触其足。若头知而足不知。可名不遍。今汝却又不然。触头头知。触足足知。可云不遍乎。然则心体非一非多。非遍非不遍。元无定体。既无定体。则不随有定之法合可知矣。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阿难将个东瓜印子。卖弄聪明。又被世尊撇向大洋海底去矣。

    ○钟云。非一体。非多体。非遍体。非不遍体。总是无体。无体安得有合。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外不相知不字。当是又字之误)。

    此第六计中间也。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真实本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内者。不在根也。不在外者。不在尘也。如我思惟。第一计中。内无所见。第二计中。外又相知。内无知故。明不在内。身心相知。明不在外。以外之相知。复内之无见。不内不外。意者此心当在根尘两楹之中间乎。不知世尊所言不在内外者。正言心无定在。非谓心在中间也。才唤作中。即有定在矣。

    ○妄心无体。则不在。真心周遍。则无所不在。不滞一处。原是三不在。阿难引二缺中。以立己论。合佛旨也。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