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槜李沙门 真界 纂注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通叙想灭行现也。浮动妄习。昼明则想。夕瞢则梦。汩乱性真。莫得而一。扰动觉明。莫得而静。故想阴尽者。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也。五阴前粗后细。故想尽则无粗重影事。虽观万象而无想念。故如镜鉴明。无黏无迹虚受照应。了无陈习。惟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也。行为万化生灭根元。故其相披露。则十二类生之元无不殚见。各命由绪。识也。同生基。行也。盖谓虽未能通其十二种类受命元由。已能见彼生类俱由行起。名此行阴为同生基。野马。阳??浮埃也。扰动幽隐。故譬野马。乍生乍灭。故云熠熠。无复粗影。故云清扰。虽无粗流逸相。既行阴未尽。则于根尘尚有微细流逸。故名行阴为根尘枢穴也。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至)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行阴以超众生浊也。行阴习扰成性。故称元性元习。能灭扰习。则归元澄之本。而迁流相尽矣。故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也。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故行尽则超之。行阴密移。曾无觉悟。故曰幽隐妄想。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至)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梦想消亡。寤寐恒一。故称正知奢摩他。又称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也。外魔皆因心召。故想尽凝明。则天魔不至。因无想覆。方得研穷行阴也。生类本。即同生基。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己行元也。由见生元披露。故发观观之。以于圆元中妄生邪计。故坠入二无因论。此总标所计也。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至)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生机全破者。由无想阴所覆。故得行阴披露也。乘于下。谓由定中发宿命通。乃令眼根彰此力用。业流湾环。行阴流转也。善恶业缘。唯识变造。是人八万劫外。尚不见行。何况于识。故从此来起无因计。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至)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由见。生灭根元。不达业理。谬执自然。遂谓人竟生人。乃至黑竟为黑。从八万劫无复改移。纵八万劫满。人还生人。乌还是黑。云何而有见菩提成菩提之事耶。故计一切物象。皆本于无因也。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至)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牒结二无因也。肇师云。外道末伽黎。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皆自然耳。正同斯计。当知诸见不出四句。谓断。常。双亦。双非也。上二无因。即断见。下四遍常。及一分无常一分常。乃至死后俱非。即后三句。余之所计。皆源流于此。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所计四种。遍一切法。生灭相续。而不失坏。故名遍常。结名圆常。圆即遍也。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是人于胜定中。以心境二法为所穷处。因修习故。能知二万劫中众生。循环不灭。故计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至)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此人定中。以四大性为所穷处。因修习故。能知四万劫中众生。生灭不失。故计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至)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六根及末那执受。即八识也。言六根者。举所依根。显能依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此人观中。以八识之性为所穷处。故能知八万劫中众生。循环不失。遂计为常。此认识神。而妄计为常也。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至)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今已永灭。则理中自然成不生灭。不知行阴即生灭元。此即生灭中计不生灭也。由此下。总结前四。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于自他境妄起倒见。其类有四。各计一分无常一分有常。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至)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而行者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我遍凝不动。而诸众生于中生死。遂计自为常。计他无常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至)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国土非一。行人既遍观十方。故见未坏者计之为常。见已坏者计为无常也。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至)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微尘。喻精微也。谓由心精密运。令身生灭故。计为无常。而心不坏灭。计为常。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至)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此就四阴以计常无常也。盖幻阴一体。迁流一相。因其见今妄昔。故以流者为常。迁者为灭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至)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以过者已灭。来者未见。故名有边。现在相续。故名无边。不知真际本非有边无边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至)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前以不见为有边。此以无闻为无边。乃回互倒计也。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至)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我能遍知一切众生。则一切众生现为我知。故我得无边性。由不能知彼人性遍。故计彼性以为有边也。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至)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因穷行阴。而心见筹度。故计一阴为半生半灭。根身器界一切皆然。此则以生为有边。灭为无边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以邪倒故。于知见中狂解不决。遂矫乱其语也。准婆沙论释。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辞。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故名不死矫乱虚论。今之邪人。妄谓得道。而中无主正。矫惑于人者。多类此四。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至)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于一生灭行阴。分为八义别见。谓变恒生灭增减有无也。用心别见。即异见也。答中略举六义。以所见而为所得。即以所见而答。故云亦生亦灭等。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互互无。即念念灭相也。得证者。悟一切法皆无也。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至)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各各有。即念念生相也。言无言是。皆不明答。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至)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言境枝者。枝如树枝。差互不一。由心亦生亦灭。故见境亦有亦无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无尽流。即行相续相也。以生灭灭生相继不绝。故计死后有相。或自下。谓由心颠倒故。固执色身。以色是我。此即色是我也。又谓我体圆遍色为我有。即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前缘。即目前之色也。色属我。即离色是我也。行中相续云我在色。即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于色作此四计。受想行阴亦然。故成十六相。皆计死后复有也。不计识阴者。以幽秘未现故。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至)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此旁计有为无为诸法。毕竟并驱者。谓烦恼菩提不相陵灭。皆后有故。言五阴者。从通结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阴性消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阴。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故成八非。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至)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前旁计诸法后有。此旁计诸法后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行存。有相也。受想灭。无相也。以前后相例。则存者终无。虽有非有。灭者曾有。虽无不无。四阴双计。故成八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至)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色等三阴。先虽是有。而今破尽。故云非有。例行亦尔。此四非有也。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者。若将行阴例前为无。现且念念迁流不断。此又非无。行既非无。前三亦尔。此四非无也。如是循环等。谓将四阴循历相例。一一皆见非有非无。今言有无者。有即非无。无即非有也。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此又约生灭流变以计俱非也。现见诸行迁变。生中无灭故非无。灭中无生故非有。由是通悟。一切皆非有非无。故云有无俱非。虚实失措者。谓诸法既非有无。岂可定其虚实。故云虚实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至)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后际下。释死后俱非之义。无可道者。言有不有。言无不无。现在尚尔。岂况死后不觉不知而可道耶。故计死后俱非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至)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身灭。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也。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谓七际事相。皆现前消灭。更无复生。终归断灭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至)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见行灭复生。名后后有。妄于五处计涅槃果。言转依者。谓转生死依涅槃也。或于欲界悟圆明理。遂以欲界即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禅极喜。四禅极舍。即转依处。是谓五现涅槃也。迷有等者。不知此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歧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汝等下。令弘宣人。将如来语遍为群生保持覆护。使魔不侵。孽不作。不堕邪歧。不取小证。而直登觉位。是谓作大觉王标指也。然则楞严垂教。待群生者甚厚。望行人者非轻。吾徒宜勉旃。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通叙行灭识现也。行为世间迁流之体性。扰动生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能隐晦性天。驰逸六根。汩扰内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故行阴尽者。生机纲纽。倏然隳裂。补特深脉。感应悬绝。而性天将大明悟。六根无复驰逸。以不驰逸。故内内湛明。以无枢穴。故入无所入。反动而静。深之又深。故云内内也。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兆。犹沈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鸡后鸣。惟余一阴。故云将大明悟。受命元由。识阴也。以行灭识现故深达。无枢穴故可观。无迁流故可执。不作业故不召。以见能变十方依正识体。故云已获其同。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秘之相已发现矣。此识阴之相也。然经中内内湛明之说。解自长水至于环师。皆以内内为止观深入之效。故云深之又深。因吴兴集解。谓内内或作内外。然亦未敢妄改圣经。厥后不知何人妄改。故遵经语及义海正之。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至)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识阴以超命浊也。群召同中。即十二类命元识阴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则见闻圆通。六根互用。由是外之世界。内之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尽之相也。性本一真。由尘隔越。性用之间。同异失准。名为命浊。故识尽则超之。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虚无颠倒妄想。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至)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识由行流。故行空则还元。既空行阴。则已灭生灭。尚依识元。故寂灭未圆。由于定中渐破识阴。消磨六门。故能令己六知根?合无隔。诸类觉性通融不二。能入圆元也。圆元。即融根隔通诸类之识元。若于所归圆元识阴。而立为真因。则堕因所因执。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娑毗外道。认阿赖耶识未形之前。冥然初相。为所归真因。正同此也。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堕所妄。所以违圆通背涅槃也。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览识元为自体。而谓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顶天王也。妄计我能现起无边众生。亦能非能类。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慢天。即摩醯首罗天也。不能谓能。故名大慢。遍圆者。计我体圆遍空界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以识元为所归依。故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则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以非常为常。故名常非常执。既计彼能生我。即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矣。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计果。由计妄识为不生灭。能生身心及一切法。故名倒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无所简择。故曰无择遍知。此以无知为知。故名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也。执一切觉。谓执一切有知。此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终虚谬矣。以无知为知。是倒知也。问。常说无情有性。无情作佛。何异此文邪执乎。答。不然。常住真心。一体不二。用诸妄想。依正乃分。是故众生草树。悉如空华。当知草树山河。皆是有情自心所变。故说有情有佛性时。即草树有性。说有情成佛时。即草树成佛。以心外无境故。华外无空故。波不离水故。执情不了。乃谓一一草木各各有知。遂说木死为人。人死为木。未明一体。谬计遍圆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则于定中才得随顺而已。因随圆互。便于圆化之中。妄计一切皆能发生胜果。谓火能显发光明。乃至尘能成就器界。遂则邪求邪观。而勤心崇事。执为能生胜果。而实不能。故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道之俦也。既迷真心。从物求冀。则因果皆妄。颠倒化理。名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观理不谛。误堕虚无。故于圆明识性之中。计皆虚无。于是绝灭群化。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无归执。舜若多。云空。言无想舜若。即执断空外道也。由执断空故。以圆虚无为因心。成空亡之断果。永灭依。即外道之涅槃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圆常。精圆。皆识元也。以精圆长不倾逝。遂欲固保其身与之并存。且身本无常。实不可贪。而妄贪坚久。自不知其非。名贪非贪执。阿斯陀。此云无此。即长寿仙也。彼虽延长。然终归坏灭。今此欲固妄身以求常住。故云趋长劳果。不应延而延。故云妄延。劳应作牢。声之误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以识阴为十二类生之命元。彼我互通。识阴若尽。众生命尽。我命亦尽。谁证真常。谁为所化。故便于定中化诸欲境。以留尘劳。不令销尽也。依此邪思欲证真常。而不知其非。名真无真执。吒枳迦罗。能化欲境自娱。即欲顶自在天类也。因其邪思。感生天魔。惟恣尘欲。名炽尘果。媛。美女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命明者。即识阴也。盖生灭由识。精粗由业。故依四谛分别决择。以苦集为粗伪。以灭道为精真。于是专修道因。求感灭果。以少为足。故居灭即休。斯特定性声闻上慢之俦也。此则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尔。精应者。即决择粗业。惟求精应。证于偏真。缠空趣寂而已。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至)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融净觉明。即识精也。虽无惑习。圆融清净而未离于识。故云觉明。若以此为深妙。立为果证。则定性缘觉独觉而已。此则圆觉?为因心。成湛明之滞果尔。以所觉止于圆融觉明。而定性不回。故名觉圆明不化圆种也。上陈五十魔境。皆是识情错解邪悟。未得正见者。拟心动念。皆堕其中。虽证缘觉辟支。犹为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所以觉皇苦口垂慈。剿心辨析。欲人之不迷不失也。然则如之何而可得也。当于五十位类。审谛观察觉已。心念不堕其中斯得矣。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至)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穷道失趣。故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故于未足中生满足证。所爱先习。即无始习气也。以所爱先习各有所偏。故休息归宁之地不一。是以前八依之。终堕恶道。后二依之。不成增进。最宜深防也。前防心魔。此防见魔。助道之要尽矣。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先圣乘此心开得道。后学固宜勉究也。识尽。则消磨六门。故诸根互用。从互用中。入金刚慧。发圆明心。即心开事也。直超信等。入如来海。归无所得。即得道事也。妙庄严海者。统众德。合异流。不严而严。无证而证之果海也。前称首楞严万行为妙庄严路。则趋此而已。然此云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者。即前云返流全一欲爱干枯干有其慧也。此云圆明精心于中发化者。即前云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也。此云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者。即前云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也。但前明依位渐修。此显一超直入。顿渐为异耳。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至)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总结五阴辨魔之意。使知深防也。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即定之慧也。觉明。谓妙觉圆明也。盖先佛世尊。由觉明分析止观微细魔事。故靡不委悉。行人识之。则心垢洗除。诸魔殄灭。直至菩提无乏少也。若诸下。为愚钝无知者。敕劝持咒以祛魔魅也。汝当下。诫令钦奉最后垂范。褫。犹丧也。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至)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此问五阴之本。及顿渐因界也。然如来将明五阴妄想。先示本无诸妄。故云精真妙明等。盖生死妄业。尘垢妄缘。真净性中既无所留。全因妄发。乃至虚空亦因妄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