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录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可见知见唯汝一心。岂妄分眼见心知乎。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至)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冠注 此复拈上文。心若有体一义。作四分破之。承上云。汝心若必有体。为是一体多体。遍体不遍体。若一体者。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处。若挃处有在。定非一体。若多体者。有一心体则成一人。有多心体则成多人。于多人中。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一体。挃一支而四支咸觉。若不遍者。止在一支。当尔挃头而亦挃其足。若头觉而足不觉。可言不遍。今头足并挃。必尔并知。又非不遍。然则心体尚无定在。岂有随合随有之处耶。是故下。结破语。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至)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冠注 此计心在中间也。阿难但知引证。而不知谈实相者。是说万法唯心。不随妄执。直指真实本相而言。岂同浮想识心乎。反领前非。而作思惟。谓心若在内。应有所见。又无所见。心若在外。应不相知。今又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故。在外非义。外既相知。内复无见。当在中间。彼虽言中。而中相尚迷。佛先审定中相在身在境。后推破之。意谓若在汝身。而身有中边二义。在边则不名中。在中则同前在内。仍当见内。若在身外之处。而处有表与无表二义。无表则中相无所标准。表则亦无定方可观。盖表体尚无定在。岂心有一定之中相。而不杂乱乎。表中标竿也。凡立标以显中位。曰表。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至)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夫凡看此等经文。要知非难为难。勿得望空凿实。然而语虽变幻。于中线路。隐然络然。若虚非虚。但循文销释。妙趣天然。若强援证据。徒成赘语。岂独不成一片。反作七穿八孔。当观阿难所引佛语。曾无一二当可。世尊并不究其来历。亦不问其差讹。唯了眼前公案。虽系折辩。其实直捷。又如阿难所执之心。世尊岂不知是第六识。岂不知为前尘影事。未及缘熟。自不与之说破。若乃伎痒知识。未免扪风扑影。不顾其当与不当。契与不契。唯图展其所有。而残经剩论。余歌冷颂。甚者。诸子百家纷然杂出。譬诸庸医修药。料愈多。而病尤深。夫何益哉。

    冠注 此一答一破之词也。阿难答曰。我所说中。非身处二种。如世尊(云云)。阿难一时两引证据。则前后矛盾。而亦不自知。盖佛处大乘时。说真心实相如如不动。无在而无乎不在。岂谓不在内外而在中间乎。佛在权乘时。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谓根境为缘。以生妄识。而互无体性。如本经后文云。幻妄称相是也。又岂与实相真心无异乎。然此应置之勿论。况复解释佛语。谓眼有分别。而指定根属内身。谓色尘无知。而指定尘属外境。谓识生其中。而指定心在两楹之间。以显中相。嗟夫谬矣。堕矣。故世尊乘隙。审定阿难曰。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中之心体。为兼根尘二种。为不兼耶。遂辩破之曰。若兼二者。汝道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者。一定眼是有知之根。一定色是无知之物。汝心自是有知之体。而复兼在根尘之中。是体与根。皆系有知。虽兼而不必论矣。但无知物色。与有知心体。二者兼在一处。则有知无知。岂不互相杂乱乎。若必执言。二者虽兼不妨。物色犹自非知。而心体犹自有知。未尝杂乱者。则是虽相兼。而未相合。若汝心体与外物既如此。与内根亦复然。即当以一心体两分而立。半与根敌。半与尘敌。然则心体既非定一。依何为之中位乎。若兼二不成。是不兼根尘。汝道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若汝心体不兼根。则非属有知。若不兼尘。又非属不知。然则如为父母。子自何生。根境既不为缘。则心之体性。自何而有。心体尚无。依何以显中相乎。是故下结破语。以兼二破阿难。是蹑眼有分别二句作赃证。以不兼二破阿难。是蹑眼色为缘二句作赃证。物体杂乱句。且除却根说。物非体知句。眼上句转出来。以分释不杂乱义。成敌两立句。又跟物非体如句推出来。以此例彼。仍提起根来。方作三法破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至)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冠注 此计无著为心也。阿难愈授愈谬。不知世尊昔日为四大弟子。常言觉知分别心性者。正说思惟妄心也。不在内外中间。俱无所在者。正为破妄无体。令识本真也。犹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无。妄心无处即菩提。岂谓有妄心。而但无所在乎。况复释成佛语。谓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且不敢自决。唯曰。则我无著。名为心否。盖阿难不知分别心性。随境生灭。亦无实体。反认心实有体。但不着一切。嗟嗟不着一切。早着忘了也。然将名为心否之语。较前实居身内之语。则知阿难名言宿习。销过半矣。非佛方便。焉能如是。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至)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冠注 此破无著名为心也。世尊欲破其计。先牒其语。次则标名一切。犹云汝所谓一切者。即世间之虚空。及水陆飞行。诸所有象。种类虽多。总名一切。遂辩破之曰。汝谓无著一切者。为有汝心在言无著耶。为连汝心亦无。言无著耶。若心亦无。则同龟毛兔角矣。汝心既无。以何名为无著。此当用一喻可明。譬如我有个瓶瓯在此。容许说这瓶瓯。不著于案上。岂连瓶瓯。亦无脱空。说个不著于案上。而不著者。果何物也。若有心言不著者。则不可名无。何以故。若心无相。则同龟毛兔角之无。固不可脱空说无著。若非无相则心有。相心相一有。则着在一切物上。云何以无著名心无相。下双结上有无二义。是故下总结破语。有无皆指心言。旧说指一切物言。岂前标明水陆等。而后复论其是有耶。是无耶。为在之在字虚说。犹云有心在此乎。则在之在字。是言心在物上了也。盖心必即物以显相。岂可离物以言相乎。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至)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冠注 此旧谓责躬请教之文也。夫凡有所执着。有所倚傍。有所分别。有所憎爱取舍。皆名言妄想耳。故七番徴究。处处皆斥为非。使阿难绝断思惟。于一切处无可傍副。一切心无可跟究。一切言教无可恃赖。一切意解无可图度。则知见消磨。名言灰灭。而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立可承当。岂非楞严大定乎。阿难当面蹉过。只得再申启请。尔时阿难至而白佛言。乃经家标叙请教之仪也。最小之弟者。四王生八子。唯阿难最小也。意谓因霟同气。而居最小故。得蒙如来慈心爱惜。由慈爱故。虽今出家。犹恃娇怜。不复努力。所以徒尚多闻未得无漏。故被魔咒所摄溺于淫舍。然且不知何故而至于此也。今蒙如来开示。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故有轮转。始知所以未得无漏。而为魔所溺者。当由不知真心实际之所诣。然我等今欲诣进真际。尚迷途路。愿佛慈哀。指示奢摩他。为诣真际之捷迳。万一由此而证真际。纵值恶知见。如娑毗罗摩登女者。自能使之魔心顿歇。正念现前。岂不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乎。作是语已下。亦经家所叙文。娇怜即慈爱也。倾渴者。如渴思饮也。翘伫者。如鸟张望也。钦敬也。阐提云信不具。弥戾车云恶知见。是一串义。犹云令诸信不具者堕坏恶知见也。应上娑毗等文最亲切。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至)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冠注 此放智光以示真际也。佛与众生。同一真体。而权实二智。无不具足。众生不觉。举目成碍。佛能大觉。触境皆通。然根本智光。即六根而超六根也。故世尊先放肉髻顶光。以显超出六根之最上乘法。因机教不偶。复俯尊就卑。从眼耳鼻舌。放此智光。亦显一真法体不出六根。但众生日用而不知。纵有世智聦敏者。凡所见谛。未出阴阳至理。必曰天动地静。阳明阴暗。以德合天地。智齐日月。然亦不出第八识之见相二分。纵亲证之。亦是理障。唯佛乃能转识成智。故从根本智。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则千日隐其明。大地虚其质。而见相二分翻为智用矣。故令十方世界合成一界。十方菩萨不离本座。承听法音。然微尘国土。曾无毫许间隔。诸大菩萨曾无顷刻不面。但情生智灭。根境妄分。于器世界。不能超越。而妄成隔绝。今仗佛光。炳然见之。而反为奇特。若根尘识灭。本光透露。乃一种平常耳。凡佛说法有权有实。而放光则权实并彰。若上根利智。一见此光。一睹此事。即获本真。证无生忍。此光岂非实法乎。若中下之根。必待说法。而后悟者。先假此光。发起信根。而后闻法。始可深入。则此光又属权乘矣。然佛光非有权实。而权实唯机有耳。六震者。动踊震起吼击也。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至)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恶叉。西域毒树名。聚者。谓彼毒果。生必三同一蒂。喻惑业苦三。生必咸聚也。魔罗。此云杀。谓戕害正修也。劫魔。此云长时。尘劫者。以微尘记彼劫数。言极长时也。一切众生下。指泛尔凡夫。而不知修行者。诸修行下。指修行而不得根本正智。不能证极果者。皆由下。有结前起后义。犹如煮沙下。极喻上错乱修习者。云何句。徴上文以起下文。要与阿难一身。敌体指出二种根本。使他立见真际。然真际。即在第八识中。故谓识精元明。精者。不杂也。谓真如虽随缘成识。而不变性。曾未点染也。元者。自本而出曰元。明。指用言。此元字。与上元字少异。上元字。即本字。是真如本体。此元字。已在识中。虽不受点染。不妨与本体有一间耳。此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虽即前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生死根本。虽即前用诸妄想。而于中自有不同处。前是泛指一切众生。以晓阿难。且但曰不知真心。用诸妄想。尚未言及根本。此因阿难请问真际所诣。故先自修与不修者。渐渐说及阿难。向他一身中。敌体指出二种根本。故先标其名。后指其体。又且则汝二字。何等紧确。然虽真妄双指。要重真边。一则令识本真故。二则阿难独问真际故。真根本中。只重识精元明一句。若阿难知得第八识。则真际菩提等。自在其中矣。宁有不由第八识。而证真常者哉。是故虽言惑业苦。及错乱修习。以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一概不重。但要知得识精元明。则无法不在此中。无一样人不从此流出。如对法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所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是也。夫识精元明。离了六根六识。亦无处觅。故后文观河不变者。识精也。如第二月者。识精也。见非是见。以至六解一亡者。皆识精也。盖此识精在眼。而尚未杂色者。即名见精。在耳。而尚未杂声者。即名闻精。乃随根立名。亦无定名。但于一根中知此识精。则去真性不远矣。故向后多寄见精。以指真际也。由是众生下。双结迷真执妄也。

    冠注 此为阿难敌体。指其真心实际也。初因启请得成菩提之禅定方便。即为并标真妄。以至七番破妄。令契真常。迷而未悟。重请真际。佛即放光现瑞。虽全体举出。彼犹不识。今复开示曰。谓诸众生。从无始来。迷己真心正智。随无明流。起颠倒惑。由惑有种种。造种种业。由业熏种。自有苦果。相续不断。夫惑业苦三。生必同聚。如恶叉果生必三同一蒂也。非特众生。即诸修行者。亦不得根本正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或唯厌业果。而欣寂灭者。谓之二乘。或迷自本真而求道心外者。谓之外道。或修有漏善戒而取善果者。谓之诸天。或耽护欲境而恼害正修者。谓之魔罗。此等皆因不知真妄根本。误妄为真。盲修瞎炼。犹如煮沙作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可见妄非真因。不成真果。亦若沙非馔本不成馔也。然此真妄根本不在别处。则汝阿难身中。立可得见。盖生死根本者。第八识中根本无明也。攀缘心者。前七识也。菩提者。根本智也。涅槃者。真如理也。正智契真理。智理一如。本无能所。故名元清净体。总指不变真如。全体大用也。识者。第八识之妄分也。精者。第八识中。元有不变真如。自本明而出。谓之元明。言虽居染位。不受点污。指第八识之真分也。识精元明。总指真如随缘。成第八识也。本识能生见相二分。见为能缘。相为所缘。以妄缘妄。而不能缘及真性。故曰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夫元清净体。与生死根本。非有二体。非定一体。真如无始。无明亦无始。为真如具随缘不变二义。无明具成事体空二义。然真如随缘。即为成事无明。而无明体空。即为不变真如。盖真如即如来藏性。但一念随缘。为成事无明。而无明中自有不变真如。故曰。真妄和合。成第八识。由第八识。有见相二分。见分即前七识。相分有亲有疏。亲即五净色根。疏即浮根色身。及外六尘等相。若第七识执我。第六识随尘分别。前五识领纳前境。根境相偶。以现行熏种子。使第八识受熏持种。即是用前七攀缘识心为自性。亦是第八识为无始生死根本。因果循环。轮回不息也。若根境不偶。前五识不领受前五尘。第六识不随法尘分别。第七识不执我。则现行渐灭。种子渐消。使第八识渐至湛不摇动。复还真精元明。渐尽根本无明。转识成智。即为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矣。观此则岂独阿难敌体本真。是菩提果。凡诸众生各各圆满。但为根尘不脱。令诸妄识遍缘一切。不能返观自性。故迷真执妄。遗此本明。然既曰本有真明。何遗之有。常在六根门首。无须臾离。而但不能觉耳。止因不觉。堕入凡愚诸天外道等趣。是不当堕而枉堕者也。枉者屈也。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至)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冠注 此举拳验见令知真际也。承上云。汝曰不知真际所诣。而复问奢摩他者。是以奢摩他为诣真际之路。意谓愿出生死。而诣真际。必要先知其路也。我今为汝指出真心实际。当不劳举步。立可至之。而汝可能至之乎。即时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而三番审试。一则举拳语阿难言。汝今见否。阿难唯答言见。二则曰。汝何所见。阿难唯答。见光明拳。曜我心目。三则曰。汝将谁见。阿难又唯答曰。我与大众。同将眼见。嗟夫世尊要使阿难。于一眼根中。直证真常。而阿难全然未醒。然此三转语中。不无缓急。第一转语。问曰见否。唯答曰见。尚未见得。次则问何所见。正要立见功效。唯答曰。拳曜心目。则病源深固。实难疗治。而世尊婆心切切。更问汝将谁见。又唯答曰。同将眼见。在世尊则一步一紧。在阿难则寸步不移。斯缓急之别。智者审之。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至)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冠注 此再徴妄心而直破之也。世尊先牒而后问。牒曰。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即问曰。目在汝面。我可见之。今以何者为汝之心。当我拳之光曜耶。将心来我看。此乃世尊极力为人处。与初祖为神光曰。将心来与汝安同意。若阿难被此深锥痛劄。猛然有醒曰。求心了不可得。则奢摩他路亦不必矣。争奈阿难仍行旧路。以前七处推穷寻逐之。能推者认为己心。殊不知前自述思惟爱乐者。即此心也。世尊所判。用诸妄想。及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亦皆此心也。故世尊振声一喝。咄此非汝心。虽然世尊下此一喝。要非偶然。必待因缘时至。而后施之有益。盖阿难被世尊在处斥之为非。又于举拳后。连加转语。以搜索之。方说得能推者三字出。若正在推穷寻逐时。尚不知何名所推之处。亦不知何名能推之心。而彼时纵与之千喝万喝。岂特无益。即彼亦未必惊愕如此。斯当详之。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至)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冠注 此一问一答。以显能推者非真心也。阿难被世尊一喝。即矍然惊愕。离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可见阿难一向唯知有此。今闻说此非心。自觉骇然。阿难既索其名。佛即直示本名曰。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意谓汝指所谓能推者。是因前五根所对色声香味触。而前五识领纳前尘。落于其中。使汝思惟想心。缘彼尘相。虚妄暂现。岂有实体哉。由此妄想惑乱汝之真性。犹如窃汝之贼也。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误认为心。亦若认贼为子也。既认贼为子。则于真子不复求觅。岂不失汝本有真常乎。由其所认非常住真心。故受生死轮转诸趣。亦若念念贼子。而常被窃夺也。前所云使汝轮转心目为咎者。此心也。云发兵讨除。要知贼之所在者。斯正贼之所在也。前所见之佛相魔相。及一向多闻者。皆此所谓前尘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至)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冠注 此述疑求示也。阿难虽闻世尊明示能推者。名前尘虚妄想相。而不能摆脱。且更加拟度。谓必不能外此心。而别为用也。故历叙有生以来。造善作恶。凡所用处。皆是此心。凡有功能。皆出此心。若此发明。非我心者。我乃同诸土木矣。何则。除此之外。杳无别心可得也。云何如来说此非心。一闻此说。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者。虽蒙如来说此非心。名前尘虚妄想相。尚未开悟。惟垂大悲。更为开示也。夫阿难陈白本怀。亦为大地众生说法。即此观之。则知作善作恶。唯此第六识心。最为殊胜。而凡夫瞢然不知。二乘人虽知而不觉其妄。反以此为主人公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至)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凡亲证实受无生之理。唯自知之。向人极力形容不出。故曰忍。诘。追问也。本体无垢。曰清净。处染不染。曰妙净。湛寂虚灵。曰明心。物各有性者。犹言物物一太极也。世物从心现起者。犹言统体一太极也。然斯约第八识现见相二分。而成世间法也。若约真心言之。则心如明镜。而十法界依正二报。皆镜中影像耳。举草叶等者。以微小况粗大也。举虚空者。以无形况有形也。而自无体。亦况显之词。犹云所现之物。尚各有体。而能现之心。岂反自无体乎。决言真心。必定有体也。

    冠注 此示真心有体。以释其惊疑也。世尊见阿难惊惧疑惑。故先安慰而后开导之。无生忍者。即楞严大定。即如幻三昧也。谓证此则于三界内外。并不见有少法生。有少法灭。于一一法。当体如如。而忍可于心。言不能表。众生不能证入于此者。皆由误认前尘虚妄想相。故于此忍。永隔而不能入。佛将破生灭以显无生。故于师子宝座。摩顶安慰阿难而告之言。如来寻常说万有诸法非别所生。唯一真心之所现起。以至十法界中因果。谓之正报者。及十法界中。微尘国土。谓之依报者。莫非因一真心以成其依正之体。不特此也。若诸世间。凡所有者。如山河大地。乃至极细微者。或一草一叶。一缕一结。诘其根本元流。咸有体性。岂独细而有形者。纵令大而无形之虚空。亦有豁达无碍之貌。以此观之。则世出世法。有情无情。若大若小。凡有一物。必具一体。何况清净妙净明心。乃能现世出世法。范围天地。曲成万物。而凡所体性。皆从真心现起。而能现之心。岂反自无体性乎。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至)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法尘分别影事。指过去说。前尘分别影事。指现在说。虽心因尘有。尘亦因心有。为破妄心。只重心边。尘边不可说出。事业者。谓尘是心所司之事业。如言五官相似。事已成。曰业。业初与。曰事。敕。教也。揣摩工夫。向后八还处始见。此处兼举六知根。六现行识。亦只重第六意根。意识也。内守幽闲等。只宜浑说。不可定指何等果位。我非敕汝等。恐阿难罔然无措。未免离波求水。故使他。即妄求真也。

    冠注 此示真妄之别。令舍妄趣真也。世尊虽示真心有体。阿难执妄不移。故曰。汝坚执不舍者。名分别觉观。即六知根。所了知性。即前六识之现行。皆因现前六尘引生。而自无实体者也。若汝必定执为真心。则此分别心。即应离诸色等六尘及依尘所司事业。别有全性。毫无亏欠。许为真心。然此非难辩。立可甄别。即如汝现今承听我法。此则因我说法之音声。而有汝之分别。若离我之声。自无汝之心。既离声尘。而无体性。岂为真心乎。非特此现行六识。不是真心。纵将此名了知性的六识。现行。息灭更灭了。名见闻觉知之六知根。而于暂息尘劳处。内守幽深闲静。虽为禅定寂境。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何以故。能守者。制伏之心。所守者。幽闲之境。此心此境。因昔随尘而分别显。今离尘而寂静。正是过去法尘所遗落之影事。尚不得名真。况汝现前随尘生灭者。即欲认为真乎。然我今亦非教汝执吝此心。定非汝心。但教汝就于分别觉观心。微细揣度摸索。是真耶。是妄耶。离尘有体耶。离尘无体耶。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汝真心。若离前尘无分别性。斯即前尘分别影事。若汝所执之心。是因前尘而有者。则前尘体性。元非真常不变者。若能生之尘变灭时。则所生之心。即同龟毛兔角矣。心既随灭。则汝法身亦同断灭。更使何心修因而证无生法忍乎。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至)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冠注 此申释上文以诱进当机也。阿难闻息灭六识。犹为尘影。又令揣摩心体。为有为无。则默然无辩。而生平所执为心者。亦不知果有体耶。果无体耶。杳无可据。如人失其所有也。世尊见阿难一无所辩。则知胸中余习亦将尽矣。故更激之。意谓岂独认前尘缘影者。未出生死。即世间诸修学人。由欲界而入四禅。由四禅而入灭想定。是由九番次第。始入灭想定也。然虽想念息灭无。乃禅定所制。非尽灭想心也。若念此禅定念寂乐。不复前进。则不得漏尽成大阿罗汉。斯等皆由不知此第六识心乃生死之关键。若凡夫瞢然不知。则随此起惑造业。固堕分段生死。若定性小乘。执此妄心不起处。误为真实涅槃。亦堕变易生死。可见凡坚执妄想者。必受轮转。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无漏圣果也。此不得漏尽者。指方入灭想定。犹未尽灭想心。特定力制住不起耳。与前内守幽闲者相似。对阿难说者。是以胜况劣。有激进义。九次第定。前八凡位。后一圣位。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至)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冠注 此倾诚悔过以请真心道眼也。阿难闻入灭想定者尚堕生死。则信妄非真。重悲痛责。长跪白佛曰。自我从佛发心出家以来。曾未精修。唯恃佛威神。且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是我同源共派。必以慈恩。惠我三昧。岂知纵乃天性之亲。而彼此身心。本不相代。今蒙如来见斥见呵。将我一向希望本心。尽情打落。上因恃佛娇怜故。恃佛威神故。所以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自今观之。不修自己真心。而望人代替者。譬如富人之子舍父逃逝。甘为穷子。而从人乞食也。今日乃知佛力不可恃。多闻亦不可恃。虽有多闻。若不精修净行。与不闻等。若徒闻而不修者。亦如闻人说食。而不疗己饥。闻之终何益哉。世尊。我等今者。但能闻而不能修者。被烦恼所知二障所缠缚故。不能解脱二障者。良由不知自己本有寂常心性。而恃赖于人故。与舍父逃走甘为缺食亏衣穷身暴露而无所栖藏者。无以异也。虽蒙如来指示妙净明心。至今迷覆。虽蒙指示。非眼能见。至今瞢翳。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阿难此番感悟。痛自悔责。兼陈二障者。良由上闻灭想定人尚在生死路途故也。二障者。烦恼及所知也。亦名事理二障。亦名见思二惑。亦名分别我法二执。名异而体同也。二障所缠者。不能解脱也。本不动摇曰寂。本无生灭曰常。心乃了了无穷之用也。性乃生生不息之理也。空有不羁曰妙。体用鉴彻曰明。道眼简非肉眼。真妄显现。决择分明。直见道体。曰道眼。又物不能碍曰妙。物不能混曰明。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至)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如来随处放光。总显根本智。而根本智。即常住真心也。卍者。彼方万字也。佛胸前有万德吉祥纹也。光从此出。表根本智。万德圆备。明烁万有。用等河沙也。幢乃摧邪立正。即破妄显真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以妙字贯下。犹云获妙微密性。妙净明心。体用皆言妙者。言三德秘藏。不纵不横。超出偏小故也。于真心之体。曰微密者。谓十地见之。如隔罗縠。故曰微。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曰密。于真性之用。曰净明者。谓此心即智也。污不能染。境不能蔽。而灵照卓然。即妙明心也。清净眼者。对境而离。称理而观。周遍一切。不著有无。即道眼也。

    冠注 此先放智光。后示心眼。总为阿难发妙心。开道眼也。世尊三次放光。自是随机感应。亦有深浅不同。盖最初放顶光之后。说大佛顶。则所显所说。皆迥出根尘之最上乘理。要使阿难立地成佛。不由行布。阿难构副不上。重请真际。佛自面门放光之后。指二种根本。其所显所说。虽落一层。以屈尊就卑。亦要阿难悟此最上一乘。亦不离六根门头耳。奈彼亦不能构副。而尚曰二障所缠。观兹机缘。非从梯航。不能证入。是故如来再落一层。从胸卍字。涌出宝光。意谓即六根而超六根者。即在此也。汝不知此。即不知其有心矣。岂有人而不知有心乎。吾一知此。吾一证此。而从此流出本有光明。无色不备。无碍不通。不动一尘。而周遍法界。即十方世界所有宝刹。而刹中所住如来。及如来所有无见顶相。以此一光。莫不灌摄。岂特十方如来。若圣若凡。情与无情。平等融通。即汝阿难。及诸大众。平等贯彻。故曰。汝请发妙明心。开我道眼。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云云)。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至)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冠注 此辩验阿难之迷悟也。世尊既建法幢。为阿难开发真心道眼竟。但未知领悟何如耳。故拈前语。叠发三问。以详审之。一问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二问云何成拳。三问汝将谁见。此虽拈前见拳之语为问端。而实在暗探见三十二相之病源。阿难并无迁改。一曰光明因清净所生。用答光明因何所有也。二曰我实眼观。用答汝将谁见也。三曰屈握示人故有拳相。用答云何成拳也。此曰清净所生。即前云非欲爱所生也。既曰眼观。依旧肉眼。非道眼也。阎浮檀金此云胜金。须弥南面有此檀树。果汁入水。砂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佛身之色似之。赩。赤??也。又传此金有破暗之光。故佛身之色如之也。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至)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冠注 此以拳例见也。阿难陈白二障后。虽睹法幢。不妨仍认肉眼为见。而杳不知其见性。则不能顿悟真常矣。故世尊只得向第二门头。少开方便。故曰。我今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亦问之曰。譬如我今有手。则成我拳。若无我手。则不成拳。例如有眼。则成汝见。若无汝眼。则不成见。其理义是同是异。阿难疾答无疑言。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例同如来既无佛手。亦不成拳。事义相类。然佛据理而问。阿难据事而答。理须智了。事起妄知。阿难出语。似有分晓冷处。亦当着眼。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至)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冠注 此以拳见不齐而显见性无亏损也。承上云。汝谓事义相类。则不然也。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无。彼无眼者。非见性之体用全无。但无浮根。而似用稍不显耳。于体性曾未亏欠。汝试于途询问盲人(云云)。前尘自暗者。谓明暗色空。皆眼家尘相。即浮根既坏。不能现色。亦为暗相。故此前尘但指对见之暗相言。若概指前尘。则有眼人。于白昼时。亦同见暗矣。见何亏损。指见性言。即真见。而真见即真心也。后文自见。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至)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冠注 此执盲人无见也。阿难一向坚执。眼见心知。至今未化。骤闻无眼能见。未免迷闷。故犹强辩云。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世尊引一有眼人。处于暗室。所见暗相。与无眼人所见暗相例同。以诘阿难。是同是异。阿难认定有眼无眼所见暗相。曾无有异。世尊向下。以灯例眼。以证其谬也。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至)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冠注 此引灯例眼。以显见性也。承上云。据汝所言。有眼无眼虽异。而所见黑暗是同。则有眼人处于暗室。唯见全黑。亦不成见。若以汝论之。无眼人全见前黑时。必不成见。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定名眼见者。则彼暗中有眼之人。全见前黑时。亦不成见。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何以故。无灯时与无眼者无异故。若灯见者。灯能有见。即属有情。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眼事也。是故当知。汝所谓能见者。妄见也。夫妄见要假根尘相缘。而后成见。离前根尘。则无见性。汝执眼能见者。不出此也。若据汝所执。而灯但能显色。指能见者。是眼非灯也。我所谓能见。非妄见也。离前根尘。自有体性。故说无眼亦能见。若依我所说。而眼但能显色。指能见之性。是心非眼也。故在眼根。则以日月灯为助缘。在见性。亦以浮根为增上缘。若汝知此见性。非道眼而何。若了见性即真心。非妙明而何。世尊虽以见性是心指示真心。而显真心。未离眼中之见性。阿难纵能信。而未能悟。盖一向但知能见是眼根。今谓能见非眼根。但知有眼方名见。今谓盲者亦名见。但知见明见色为见。今谓见暗亦为见。且世尊前言。见相思惟。非我真心。今谓眼中见性。即是真心。是故口已默然。心未开悟。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夫见性是心者。谓统体一真心。不妨在眼名见性。在耳名闻性。以至六根中。随处立名。而抑非一非六。且一不必合。六不必分。犹云捏不成团。拨不开也。两处如是二字。皆指定之词。谓阿难指眼能见。世尊指性能见。虽复下。皆经家所叙之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至)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鹿园者。古国王养鹿之地。五比丘者。佛初为太子出家时。父王命随侍者。父族三人。一阿鞞。此云马胜。二?提。此云小贤。三拘利。华言未详。或云即摩诃男。似是长子之称。母族二人。一阿若多。此云解本际。亦曰憍陈那。又曰陈如。即其姓也。此云火器。亦事火之族也。二迦叶。此云饮光。共五比丘。而阿若多为最先发解者也。菩提。大乘极果也。罗汉。小乘权果也。皆指佛初转法轮时言。所指客尘者。单取昔所说之喻。不必拘溺昔所喻之法也。若必以昔日所转之四谛法。配合此经中义者。乃刻舟求剑之流也。

    冠注 此更垂方便。令先悟者导之也。阿难前陈二障所缠。请示心眼。世尊即放心光。全体托出。以至向眼根中。指出见性。谓之真心。阿难尚默然未悟。世尊只得将机就机。令彼即向二阵处。究竟真心。故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云云)。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至)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冠注 此陈那自陈最初悟境。以答世尊也。如来初成道时。为陈那等五比丘。初转四谛法轮。开示客尘烦恼。而陈那先解。斯一段语。唯取客尘二义。客喻见惑。尘喻思惑。亦应阿难所说之二障。若详细喻明。当谓见惑粗重。数数造业。流转诸趣。曾未停息。故以行客投寄旅亭等。喻如诸有众生迁灭流转也。以自无所往主人。喻如纵破见惑压伏妄想者。即将意识为主人公。然未免认住与不住为两个也。思惑幽深微细。虽暂息妄想。若内守幽闲者。而但见其光影。故以新霁清旸升天。喻如广大智。以隙中之光。发明空中诸有尘相。显旷野处。不见尘相。喻如粗心散乱时。不能见此思惑。苟能暂息尘劳。而智光稍有一线之明。始于身中。照见微细思惑也。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喻如思惑未破。无明未尽者。未证广大真空。不了生即无生也。然若论唯与下文张本。不过辩定客尘二字。以明动静也。佛言如是者。但印其所说。于昔时无异也。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至)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冠注 此以所见辩动静也。因上陈那答出客尘主空。以显动静分明矣。世尊要使阿难即客尘悟主空。故以手开合。辩问之曰。汝今何见。阿难具实而答。我见如来百宝轮掌。在大众中。一开一合。世尊即究之曰。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之手有开合。为是汝之见有开合。阿难唯答。我见宝手众中自开自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世尊见阿难。似悟非悟。极力提掇曰。汝看动者谁乎。而静者又谁乎。如此等语。要令阿难当下直取。了客处即主。尘处即空。即动即静。即妄即真。奈阿难唯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不见有静。谁为无住。斯是阿难以动为境矣。世尊明知。此见性二字。自佛口角边认来。动静二字。从陈那脚跟下转出。虽未透彻。较前认浮根为能见。以暗相为不见。又觉清楚几倍矣。故将错就错。聊暂印可。再作方便耳。然佛言如是者。唯许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二句。将近乎理。故聊自印可。意谓见性从来无动。今何说静。而静尚不可说。岂有动乎。此中要看谁动谁静一语。阿难明言。手有开合。见无开合。佛岂不知而复问何者是动。何者是静耶。请着眼看。百宝者。贵重之称。轮掌者。佛之手足中心。各有千辐轮相故云。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至)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冠注 此从疏至亲。引向一身中辩动静也。上因对境而分动静。虽云谬误。恐有内外之辩。故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于阿难左右。令阿难左右顾盻。而问之曰。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唯答。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说个头自摇动。则谬之甚矣。若头能自动。与眼能自见。有何差别。且死人亦有头在。可能动否。世尊婆心太切。恐彼惊愕。放宽一步。但究之曰。汝盻佛光。左右头动。为汝头动。为复见动。阿难仍旧答曰。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阿难又以动为身矣。上文境动见静。而在迷者。犹可遮辩。此在一身中。认头自动。而见不动。是一身中有个动的。又有个不动的。此乃凡小口吻耳。世尊依旧。将就放过。聊且印可。令彼安隐一二。再作方便耳。要知世尊命陈那。答客尘二字。要令识取客尘即主空。孰知到此但如客尘与主空有动静之不同耳。若知非风幡之动。乃仁者心动。则近之矣。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冠注 此领陈那之语。寄大众之名。以实责阿难。乃大权方便也。意谓陈那已悟尘处是空。离客无主。决不离动取静矣。若复有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宜知尘即是空。以不住者。名之为客。当知客不离主。汝观阿难。但言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岂知头自摇动。即见无所动乎。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岂知手自开合。即见无舒卷乎。若了头自摇动。即见无所动。云何汝今但以动为身耶。若了手自开合。即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但以动为境耶。由汝分头分见。辩境辩心。认动认静。故从始至终。用此念念分别之心。生灭不停。反遗失其不生不灭之寂常真性。非颠倒行事而何。盖由性心失真。认物为己。所以轮回于颠倒之中。无停息之时。然此轮回非从天降。亦非人与。乃自取流转耳。凡失念念生灭。认物为己。二乘迷己为物。遗失真性。斯中兼有之也。虽然此事。若悟后的人。头头法法拈来。即是未悟者。实难开口。使阿难认定。头动即是心。复为前尘影事。若离头动觅见性。又是波外求水。除是向世尊问手有开合。见有开合处。别行一路。不上他钩饵。始得解脱去也。然非己分中流出。则又不可也。

    楞严讲录卷第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