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呕吐

    (附吞酸 吐蛔)

    陶(左) 胃有停饮,不时呕吐。水为阴类,非阳气旋运,不能消化。拟半夏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两方出入。

    制半夏(三钱) 上广皮(一钱) 川桂枝(四分) 公丁香(三分) 广藿香(三钱) 淡干姜(四分) 白蔻仁(七分后入) 白茯苓(五钱)

    右 身热气冲呕吐。木不条达也。

    冬桑叶 粉丹皮 金铃子 制半夏 生薏仁 新会红 制香附 赤白苓 白蔻仁 砂仁沈(右) 脾虚木旺,木侮胃土。中脘作痛,甚则呕吐,大便时泻时止。脉左关弦。木郁土中,久恐延膈。

    上徭桂(四分饭丸先服) 缩砂仁 茯苓 白蒺藜 枳壳 上广皮 制半夏 煨天麻 香橼皮左 和胃中阴阳,呕吐仍来。苔灰舌白。从苦辛进退之。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川桂枝(四分) 炙黑草(二分) 人参须(七分) 枳实(八分) 淡干姜(五分)

    川雅连(五分) 白茯苓(三钱) 生姜汁(一匙)

    左 镇逆平肝,诸恙暂退。而日来气复上冲,甚则呃忒,间有呕吐。风木上干。再壮水以涵风木。

    熟地(四钱炒松) 牡蛎(五钱) 土炒白芍(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 橘白(一钱) 大麦冬(三钱)

    磁石(三钱) 半夏曲(一钱五分盐水炒) 白蒺藜(三钱)

    陈(左) 食入辄作呕吐。脉两关俱弦。肝阳冲侮胃土,久恐成膈。拟苦辛通降法。

    制半夏(一钱五分) 淡干姜(三分) 茯苓(三钱) 土炒白芍(一钱五分) 川雅连(五分) 代赭石(三钱)

    橘红(一钱) 旋复花(一钱五分绢包) 枳实(一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二诊 脉弦稍平,呕吐略减。的属肝阳逆犯胃土。再和中镇逆,苦降辛开。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代赭石(四钱) 土炒白芍(一钱五分) 沉香曲(一钱五分炒)

    旋复花(二钱包) 淡吴萸(一分五厘) 川雅连(五分同吴萸炒) 炒竹茹(一钱五分)

    三诊 呕吐虽减,仍未能止。木克胃土,以致清浊混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制香附(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炒香甜杏仁(三钱) 沉香曲(一钱五分炒) 炒竹茹(二钱)

    橘皮(一钱) 白蒺藜(三钱) 来复丹(八分开水另下)

    四诊 大便通调,三日未经呕吐。胃中之清浊,渐得分化。药既应手,再守前意。

    川雅连(五分) 炙黑草(二分) 广皮(一钱) 淡干姜(四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川桂枝(四分)

    白茯苓(三钱) 枳实(一钱) 炒竹茹(一钱) 来复丹(六分先服)

    五诊 苦降辛开,分化清浊,胃中之阴阳渐和,呕吐渐定。药既应手,未便更章,但猛剂不宜久投耳。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炙黑草(四分) 川雅连(四分) 枳实(七分) 川桂枝(四分) 白茯苓(三钱)

    淡干姜(三分) 竹茹(一钱水炒) 白芍(一钱五分土炒) 来复丹(六分先服)

    另拟一方备服。

    制半夏(一钱五分) 川雅连(四分) 炙甘草(三分) 茯苓(三钱) 橘皮(一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淡干姜(四分) 吉林参(另煎冲七分) 焦麦芽(二钱)

    右 呕吐大减,涌涎亦定。的是高年五液皆涸,三阳并结也。前方踵进。

    南沙参 川贝母 生扁豆 藕汁 活水芦根 川石斛 天花粉 甜杏仁 梨汁二诊 交节又复呕吐。三阳并结,既入重地,不易履夷也。

    川石斛 白蒺藜 北沙参 半夏曲 单桃仁 扁豆衣 梨汁 藕汁 姜汁韭汁 牛乳 盐水炒竹茹右 浮游之火渐平,而食入辄作反逆。此胆胃不主下降,肝阳从而浊升。再降胆胃。

    制半夏 炒枳实 甜杏仁 白蒺藜 陈胆星 茯苓神 上广皮 竹茹 山栀(姜汁炒) 陈关蛰 大荸荠左 中阳不足,阳气不旋。呕吐复作。再辛温以助阳气,而运浊邪。

    制半夏(三钱) 橘皮(一钱) 鲜生姜(二钱打) 川桂枝(四分) 淡吴萸(四分) 茯苓(四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炒枳实(一钱) 竹茹(一钱五分) 伏龙肝(八钱煎汤代水)

    二诊 攻下之后,中阳不复,痰水渐次复聚。间数日仍作呕吐。只宜缓以图之。

    于术炭(二钱) 茯苓(五钱) 竹茹(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淡吴萸(四分)

    猪苓(二钱) 盐煨姜(二钱) 来复丹(一钱药汤送下)

    左 中脘作痛,甚则呕吐。脉象沉弦。此水饮停聚胃府。当缓以攻之。

    二陈去甘草 制香附 延胡索 白蒺藜 高良姜 瓦楞子(醋炒)

    红芽大戟(八分) 白蔻仁(一钱三分) 公丁香(一钱) 黑白丑(各一钱五味研末为丸)

    右 体丰多湿,湿盛生痰,痰阻胃府,中州窒痹。呕吐痰涎。宜苦辛通降。

    川雅连(姜汁炒三分) 制半夏(三钱) 淡干姜(六分) 云茯苓(五钱) 广陈皮(一钱) 薤白头(三钱)

    炒枳实(一钱) 竹二青(一钱生姜汁炒) 上湘军(四分) 公丁香(三分) 黑白丑(各二分)

    白蔻仁(四分五味研末分二次服)

    二诊 呕吐不止,中脘板滞。脉象沉弦。还是痰阻胃府,不能通降。再拟苦辛开降,参以芳香化浊。

    川朴(一钱) 川雅连(四分) 炒竹茹(一钱) 白蔻仁(七分) 茯苓(五钱) 橘皮(一钱)

    制半夏(三钱) 淡干姜(五分) 生姜汁(一匙) 太乙丹(三分磨冲)

    左 胃有停痰,胃阳不展。至暮辄作呕吐。脉象沉弦。恐延反胃之证。

    制半夏 淡吴萸 白蔻仁 云茯苓 猪苓 广陈皮 鲜生姜(二钱打) 太乙丹(三分磨冲) 伏龙肝(煎代水)

    缪(左) 呕吐止而复作。胸中之阳气不克转旋。再进辛温。

    川桂枝(五分) 制半夏(三钱醋炒) 茯苓(七钱) 白蔻仁(七分) 公丁香(三分) 广藿香(三钱)

    淡干姜(五分炒) 橘皮(一钱) 猪苓(二钱) 伏龙肝(一两煎代水)

    缪(左) 呕吐时作时止。舌苔薄白,并不浓腻。大便数日方行。脾得阳始运,胃得阴乃和,高年液亏胃阴不足,所以宜通宜降者,转滞而转逆矣。

    人参须(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炒香甜杏仁(三钱) 白檀香(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竹二青(盐水炒五分) 白蜜(二钱)

    右 食入片刻,即吐出酸水,面现青色。询系失恃后悲苦所致。肝火郁极,故作酸也。

    桑叶 丹皮 郁金 制香附 山栀(姜汁炒) 左金丸张(左) 脉证相安。至暮腹满,酸水上涌。营滞不行,土郁湿困。不能急切图功。

    制半夏 白蒺藜 台白术 公丁香 茯苓皮 广皮 淡吴萸 晚蚕砂 炒蒌皮 建泽泻 禹余粮丸(一钱五分开水先服)

    吴(媪) 风阳较平,眩晕大减,而余威未靖,吞酸涌涎,时止而仍时作。再养肝熄肝,参苦辛以制心火,而佐金气以平肝木。

    阿胶珠 杭白芍 黑豆衣 池菊 茯神 炒杞子女贞子 潼沙苑 左金丸李(左) 经云、心为汗肺为涕,脾为涎,肝为泪肾为唾,是为五液。今起居如常,而时吐涎沫,胃纳不旺。显属脾胃两虚,不能约束津液,以丸药缓调。

    炙绵 (三两) 炙黑草(五钱) 缩砂仁(四钱) 煨益智(七钱) 广陈皮(七钱) 奎党参(四两)

    浓杜仲(三两) 炒于术(二两) 炒山药(三两) 炒杞子(三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炒淡姜渣(四钱)

    炒范志曲(一两) 广藿梗(一两五钱) 泽泻(一两五钱) 白茯苓(三两) 焦麦芽(二两) 炒扁豆(二两) 炒萸肉(一两五钱)

    上药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三钱。

    姚(右) 头痛眩晕,甚则呕吐涎水,腰胁酸楚。脉濡左滑。此肝阳挟痰上冲胃土也。

    制半夏 天麻 甘菊 白蒺藜 丹皮 钩钩 广皮 炒枣仁 茯苓神 石决明 水炒竹茹虞(右) 头痛较退,而呕吐之后,涎沫上涌,长沙所谓肝病吐涎沫者是也。风翔浪涌,都缘肝阳上升,胃土被克,致胃中不能约束津液。再和肝胃。

    金石斛 杞子 代赭石 白蒺藜 炒半夏曲 茯苓 钩钩 桑叶 丹皮 盐水炒竹茹涎清因肝阳者用代赭,与胃寒涌涎者异。若肝气呕吐,又必痛也。(清儒附志)

    某 口吐涎沫,胃气虚不能约束津液也。吐沫而仍口渴,胃阴虚而求救于水也。舌萎苔黄,胃气不治而虚浊反行攒聚也。气阴益亏,又复夹浊,用药顾此失彼,且恐动辄得咎,惟仲景大半夏汤取人参以补胃气,白蜜以和胃阴,半夏以通胃阳,试进之以觇动静。

    人参(一钱) 白蜜(五钱) 半夏(三钱)

    廉(左) 呕吐数日,至昨忽然偏右胀满,上则中脘,下则少腹,尽行板硬,一时之间,气从上逆。幸未几即平。然食入仍呕,并吐出蛔虫,口渴频饮。舌苔糙白,脉象虚弦。肝木横逆之余,胃土有升无降,阳明之液暗亏。恐呃忒致厥。

    川连(五分) 炒乌梅(五分) 炒川椒(二分) 金石斛(五钱) 金铃子(一钱五分) 吴萸(二分)

    杭白芍(二钱酒炒) 制半夏(三钱) 白蒺藜(三钱) 红石榴子(百粒) 枇杷叶(二片去毛) 鲜竹茹(盐水炒一钱)

    卷十

    噎膈

    (附反胃)

    宋(左) 呕血之后,食入哽阻。瘀滞胃口。恐成噎膈。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五灵脂(三钱) 制香附(二钱研) 单桃仁(三钱) 炒枳壳(八分)

    瓦楞子(五钱) 炒苏子(三钱研) 炒竹茹(一钱五分) 降香(一钱五分劈) 上湘军(一钱五分好酒浸透炙枯后入)

    左 食入哽阻,痰涎上涌。胃阳不运。噎膈重证,势难治也。

    薤白头(三钱) 川雅连(四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白檀香(三钱) 淡干姜(六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 上沉香(三分) 公丁香(三分二味研末先调服)

    沈(左) 中脘作痛,食入哽阻,去冬曾解坚黑大便。良由瘀滞胃口。势成噎膈。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薤白头(三钱) 乌药(一钱五分) 荆三棱(一钱) 瓦楞子(五钱打)

    单桃仁(三钱打) 蓬术(一钱) 黑白丑(各七分) 旋复花(二钱包) 五灵脂(三钱)

    左 脘痞者久,食入哽阻。涌涎气瘀交阻。噎膈重证也。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瓦楞子(一两) 制香附(二两研) 薤白头(三钱) 旋复花(二钱包)

    制半夏(三钱)

    五灵脂(三钱酒炒) 益智仁(一钱) 乌药(一钱五分) 生姜汁(一匙冲)

    胡云台方伯 年逾花甲,阴液已亏,加以肝气不和,乘于胃土,胃中之阳气不能转旋。食入哽阻,甚则涎沫上涌。脉两关俱弦。噎膈根源,未可与寻常并论。姑转旋胃阳,略参疏风,以清新感。

    竹沥半夏(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 川雅连(五分) 淡黄芩(一钱五分) 淡干姜(三分) 白茯苓(三钱)

    桑叶(一钱) 池菊花(一钱五分) 白蒺藜(一钱五分) 白檀香(一钱劈)

    二诊 辛开苦降,噎塞稍轻然。左臂作痛,寐醒辄觉燥渴。脉细关弦,舌红苔黄心剥。人身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土喜燥,阳土喜润譬诸平人,稍一不慎,饮食噎塞,则饮汤以润之,噎塞立止,此即胃喜柔润之明证。今高年五液皆虚,加以肝火内燃,致胃阴亏损,不能柔润,所以胃口干涩,食不得入矣。然胃既干涩痰从何来。不知津液凝滞,悉酿为痰,痰愈多则津液愈耗。再拟条达肝木,而泄气火,泄气火即所以保津液也。然否即请正之。

    香豆豉 光杏仁 郁金 炒蒌皮 桔梗 竹茹 川雅连(干姜六分煎汁收入) 枇杷叶 黑山栀 白檀香三诊 开展气化,流通津液,数日甚觉和平,噎塞亦退。无如津液暗枯,草木之力,不能久持,所以噎塞既退复甚。五脏主五志,在肺为悲,在脾为忧,今无端悲感交集,亦属脏燥之征。再开展气化,兼进润养之品。

    光杏仁(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黑山栀(三钱) 竹沥(七钱冲) 姜汁(少许冲) 炒蒌皮(三钱)

    白茯苓(三钱) 枳壳(五分) 炒苏子(三钱) 大天冬(三钱) 池菊花(一钱) 白檀香(八分) 枇杷叶(去毛四片)

    四诊 开展气化,原所以泄气热而保津液也。数日来舌心光剥之处稍淡。然左臂仍时作痛,噎塞时重时轻,无非津液不济,胃土不能濡润。咳嗽多痰,亦属津液蒸炼。肺络被灼,所以脏燥乃生悲感。再化痰泄热以治其标,润养津液以治其木。

    白蒺藜(三钱) 黑山栀(三钱) 光杏仁(三钱) 淮小麦(六钱) 池菊花(一钱五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炒蒌皮(三钱) 生甘草(三分) 大南枣(四枚劈去核) 盐水炒竹茹(一钱)

    接服方 鲜生地(五钱) 天花粉(一钱五分) 大麦冬(三钱) 甜杏仁(三钱) 生怀药(三钱) 白蒺藜(三钱) 焦秫米(二钱) 青果(三枚打) 梨汁(一两温冲)

    蒋 嗜饮损伤中阳,气不施化。食入哽阻,痰涎上涌。脉滞,苔白质腻。噎膈重证,图治维艰。

    代赭石(四钱) 白茯苓(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竹茹(盐水炒一钱) 旋复花(一钱) 炒苏子(三钱) 白桔梗(八分) 枳实(八分) 左金丸(七分入煎) 竹沥(八钱姜汁三滴冲)

    郭(左) 肠红痔坠日久,营液大亏。食入于胃,辄哽阻作痛。脉两关弦滑。此胃阴枯槁。噎膈重证,何易言治。

    金石斛 北沙参 杭白芍 生甘草 焦秫米 白蒺藜 半夏曲 活水芦根师云、另取小锅煮饭,饭初收水,以青皮蔗切片铺于米上,饭成,去蔗食饭。(清儒附志)

    二诊 脉滑而弦。舌心作痛,食入胃中,仍觉哽痛。胃阴枯槁,未可泛视再拟金匮大半夏汤法。

    台参须(另煎冲七分) 制半夏(三钱) 白蜜(二钱同煎与参汤冲和服)

    此方服七剂。煎成以滚水炖,缓缓咽下。汤尽再煎二次,煎蜜用一钱五分。

    三诊 脉左大于右,阴伤不复之证。食入哽阻,胃阴尤为枯槁,未可泛视。前拟金匮大半夏汤法,当无不合,即其意而扩充之。

    台参须 制半夏(与白蜜同煎与参汤和服) 左金丸(四分煎汤送下)

    四诊 食入哽痛渐定,脉弦稍平,而肠红连日不止。肝火内燃,胃阴枯槁,肝胆内藏相火,肾开窍于二阴,铜山西鸣,洛钟东应矣。

    台参须(一钱) 制半夏(二钱) 白蜜(三钱同上法) 细生地(四钱) 龟甲心(五钱) 地榆炭(三钱)

    炒槐花(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丹皮炭(二钱) 左金丸(四分)

    孙(右) 中脘不舒,按之坚硬胀满,甚则气逆如喘。脉两关弦滑。此抑郁动肝,肝气冲入胃中,将成噎膈重证,非旷怀不能为功。

    钉赭石 炒苏子 制香附 淡吴萸 旋复花 薤白头 炒枳壳 砂仁 沉香(三分磨冲) 槟榔(二分磨冲)

    殷(左) 食入之后,气辄上冲,遂即呕吐痰水。询知前曾呕吐紫黑,便有血水,痰或青色,乃自下焦肝肾而来,胃之下口,痰瘀阻之。防膈。

    制半夏 川连 单桃仁 台乌药 当归须 土炒赤芍 干姜 川桂枝 酒炒延胡索二诊薤白头 橘皮 制半夏 旋复花 茯苓 延胡索 枳实 代赭石 台乌药 扁鹊玉壶丸(一钱二分先服)

    三诊 膈食不下,中脘有形,数日以来,呕吐紫黑瘀血,大便亦解黑物,前云瘀血阻塞胃口,于斯可信。

    无如瘀虽呕出,而中脘偏左,按之仍硬,足见结滞之瘀,犹然内踞,是血膈大证也。治之之法,若瘀一日不去,则膈一日不愈,兹以化瘀为主,以觇动静。

    山甲片(一钱干漆涂炙令烟尽) 五灵脂(三钱酒炒) 瓦楞子(四钱) 延胡索(二钱) 山楂炭(三钱)

    台乌药(一钱五分) 当归尾(二钱) 桃仁(二钱) 土鳖虫(五枚去头足炙)

    又 湿痰瘀滞,聚于胃口,以致饮食不能入胃。前进化血行瘀,胸肋胀满。良以瘀阻不宣,行之不能,则两相阻拒,所以转觉胀满也。血膈大证,极难图治,拟以丸药入下。

    五灵脂(二钱酒炒) 川郁金(一钱五分) 西血珀(七分另研) 大黄(二钱酒炒) 土鳖虫(十六枚去头足炙) 单桃仁(一钱五分) 生蒲黄(一钱) 延胡索(二钱) 山甲片(一钱)

    上药共研细末,以韭汁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

    右 朝食暮吐,物不变化。脉沉细,苔白质腻。中阳不旋,反胃重证也。

    制半夏 淡吴萸 公丁香 橘皮 竹茹(姜汁炒) 云茯苓 炮黑姜 广藿香 伏龙肝(七钱煎汤代水)

    卷十

    泄泻

    章(左) 向有肠红,兹则每晨便泄之后,仍见干粪胃气日行困顿。脉左虚弦,右濡滑,关部三十余至一动。此由肝阴不足,脾气虚损,肝不足则血不收藏,脾亏损则鼓旋乏力。由是而水湿之气,不能分泄,混入肠中,所以每至黎明,阳气发动之时,水湿之气,傍流而下。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虚则胃弱,理固然也。

    拟连理汤出入。

    野于术(土炒二钱) 上广皮(土炒一钱) 云茯苓(四钱) 川雅连(姜汁炒二分) 防风根(一钱炒) 炒薏仁(四钱) 炮姜(五分) 滑石块(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荷叶边(二钱)

    二诊 温脏清腑,注泄已止。右脉濡滑较退。的是中气虚而脾土之阳气不足,肝阴亏而大肠之湿热有余。刻下大便溏燥不调。脾气未复耳。前法参入分消,盖祛湿即所以崇土也。

    野于术(土炒) 炒薏仁(四钱) 整砂仁(四粒) 真建曲(二钱) 防风根(一钱炒) 云茯苓(五钱)

    木猪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炮姜(三分川连一分五厘炖冲入)

    三诊 右脉滑象渐退,溲亦渐利。湿热有外泄之机。特胃纳不醒,当和中芳运。

    炒于术 制半夏 真建曲 生熟薏仁 炒谷芽 云茯苓 上广皮 广藿梗 省头草 泽泻乔(左) 停饮日久,清浊升降不行,胃中窒塞,向有呕吐,兹则便泄,色必深酱。是水饮之气,郁而化热,在胃上则兼辛金之化,其水兼寒,在胃下则兼丙火之化,其湿兼热,亦定理也。降阳和阴,冀其升降清浊,各循常度。是否即请裁用。

    制半夏 云茯苓 淡干姜 瓦楞子 川雅连 生熟草 人参须 川桂枝某 迷睡已退,然大便溏泄,此痰泄是也。

    制半夏 南楂炭 炮姜 木猪苓 熟附片(二分) 上广皮 范志曲 泽泻 焦白术又 少阴气至但欲寐。进理中加附,大便亦渐坚实。前法再参补气。

    西党参 炮姜炭 猪茯苓 熟附片 泽泻 野于术 炙黑草 玫瑰花 生熟谷芽某 便泄气撑,以泄为快。脾弱则木旺,土衰则木贼。恐非草木可以为功。

    吴萸 金铃子 南楂炭 广皮 郁金 砂仁 杭白芍 白蒺藜 广木香 香橼皮 青皮(醋炒)

    左 外寒束缚里热,挟积不化。由头痛发热,而至腹痛水泻,每在清晨。至今泻虽暂定,而腹痛未止,浊积必然未化。脉细关弦。拟调气运中以磨化之。

    制川朴 上广皮 云茯苓 范志曲 砂仁末 制半夏 枳实炭 广木香 焦白术 香薷 川连 炮姜右 久泻不止,足胫带肿,舌心光剥无苔,寐则干咳,心悸健忘。心脾两虚,旋运无权,致传化失职。恐成肿胀。

    西党参(三钱) 扁豆衣(三钱) 白茯苓(三钱) 炮姜(三分) 炙黑草(三分) 野于术(二钱)

    益智仁(八分) 炒薏仁(四钱) 猪苓(二钱)

    左 头痛身热便泄。邪郁而气机下陷也。

    煨木香(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羌独活(各一钱) 茯苓(三钱) 上陈皮(一钱)

    砂仁(后下七分) 桔梗(一钱) 前胡(一钱五分) 柴胡(五分)

    二诊 头痛已止,身热便泄未定。再调气泄湿。

    川朴(一钱) 蔻仁(七分) 藿香(三钱) 猪茯苓(各二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广皮(一钱)

    通草(一钱) 滑石(四钱) 枳实炭(一钱) 木香(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三诊 身热已退,便泄亦减。再为疏通。

    制川朴 范志曲 南楂炭 台乌药 茯苓 青陈皮 枳实炭 煨木香 炒薏仁某 嗜饮多湿,湿困脾阳。大便泻利。脉象濡软,舌苔淡白。宜理脾温中。

    于术(土炒二钱) 范志曲(一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炒黄干姜(四分) 葛花(一钱五分) 白蔻仁(三粒) 砂仁(三粒) 煨木香(五分)

    右 脉滑便泄如前,小溲欲解不爽。湿郁腑中,水液渗入大肠。再参分利。

    葛花(一钱五分) 于术(二钱) 羌活(一钱) 广皮(一钱) 滑石(三钱) 煨木香(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通草(一钱) 云苓(四钱) 防风(一钱) 猪苓(二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二诊 便泄稍减,小溲亦畅,腰府作酸。湿犹未清,而脾胃之气,久已暗损。再为兼顾。

    野于术(一钱五分) 破故纸(盐水炒三钱) 云茯苓(四钱) 羌活(一钱) 煨肉蔻(五分研) 菟丝子(盐水炒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防风(一钱)

    右 上则嗳噫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协和肝脾,即所以固其胎息也。

    砂仁 制香附 淡吴萸 苏梗 茯苓 杭白芍 防风(炒) 香橼皮 木香 广皮某 每至阴分,则肠鸣便泻。此脾虚而湿郁气滞。恐变胀病。

    大腹皮 生熟薏仁 川朴 木香 泽泻 煨姜 炒椒目 广皮 草果仁 炒冬瓜皮 猪茯苓某 胃主盛纳,脾司运化,脾虚湿热内蕴,失健运之权。合夜腹满,清晨得泄方适。湿热无彻底之日,则脾土无再复之期,可虞也。

    白术炭 整砂仁 泽泻 范志曲 生熟薏仁 白茯苓 木猪苓 广皮 川雅连(姜汁炒)

    某 木郁不克条达,气分攻撑不平。土被木克,运化无权,寅卯之交,依然便泄内热。脉细弦数。营液日耗,恐入损途。

    制香附 土炒白芍 沉香片 上广皮 砂仁 白蒺藜 生熟木香 淡吴萸 川雅连(吴萸同炒)

    杨(童) 便泄不止,时带红腻,临圊不爽。脾虚湿热郁阻肠胃。再苦辛通降。

    生于术(一钱) 淡黄芩(酒炒一钱) 酒炒白芍(一钱) 六一散(三钱包) 白茯苓(三钱) 生熟草(各二钱) 土炒陈皮(一钱) 香连丸(四分入煎) 广木香(四分) 炒枳壳(七分)

    汪(幼) 久泻不止,阳气不运,以致四肢逆冷,神迷如寐,呕吐切牙。脉形沉细。土虚木旺,将成慢惊,切勿轻视。方请儿科先生商政。

    台参须(另煎冲五分) 橘红(八分) 炙黑草(二分) 煨天麻(一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熟附片(四分) 炮姜炭(四分) 白茯苓(三钱)

    屠(右) 腹痛甚则便泄,泄甚热。气有余,便是火,洵哉。

    金铃子 香附 辰茯神 钩钩 炒酸枣仁 白蒺藜 天麻 炒白芍 砂仁 沉香片金(右) 暑湿浸淫脾土,土不运旋,气湿不能分化。水泻口渴,舌淡白而喜热饮,中脘不舒。宜调气分化。

    川朴(一钱) 六一散(三钱包) 缩砂仁(五分) 藿香(三钱) 白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鲜佛手(一钱五分) 煨木香(六分) 猪苓(二钱)

    二诊 调气分化,水泻已止,口渴亦减。再调气以通津液。

    六一散(三钱包) 生于术(一钱) 猪苓(一钱五分) 沉香曲(一钱五分) 建泽泻(一钱五分) 薄官桂(三分) 鲜佛手(一钱) 鲜荷梗(去刺尺许) 茯苓(三钱) 砂仁(盐水炒研后入四分)

    聂(左) 素体湿甚,兹则由胀满而致便泄,色如败酱,得泄转松,然中脘有形,气冲嗳噫,胃呆少纳,时易汗出。脉象濡软而滑,苔白质腻,口味带甜。此由湿热内蕴,脾土不能转旋,水谷不能分化,尽注于肠,肝木从而暗动。恐致呃忒。拟和中运脾,兼泄府浊。

    六一散(三钱包) 省头草(二钱) 炒红曲(一钱) 土炒陈皮(一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白茯苓(三钱)

    广木香(四分) 小温中丸(三钱) 川雅连(四分吴萸二分煎汁拌炒)

    二诊 投剂之后,解出极为秽臭,府中之浊,得从外泄,而自利仍不稀疏。昨尚和平,今又腹中胀满,甚致有形上冲,直抵中脘,则恶心嗳噫,最为难堪,抚之摩之,其形方能降下。口甜干腻,苔白转黄,脉象转滑,关部独弦。湿热内蕴,清浊之气,不司升降,土气既滞,木气遂郁,致横暴之气,肆逆莫制。望六之年,恐正不胜病。金匮厥阴篇中每用苦辛酸,即遵其旨。

    川雅连(六分) 生甘草(三分) 淡子芩(酒炒一钱五分) 车前子(一钱五分) 杭白芍(三钱) 白茯苓(三钱) 生熟木香(各二分) 土炒广皮(二钱) 淡干姜(三分) 省头草(二钱)

    许(右) 脘痞嗳噫已退。大便带泄,气坠于下也。

    广木香(五分) 砂仁(后入七分) 泽泻(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香橼皮(一钱五分) 广陈皮(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吴萸(三分白芍同炒) 茯苓(四钱) 枳壳(一钱)

    二诊 中州已舒。腹痛便利。再理气分消。

    砂仁(后入七分) 木香(五分) 茯苓(四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乌药(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吴萸(五分) 鲜佛手(一钱五分) 范志曲(二钱) 川朴(一钱) 猪苓(二钱)

    王(右) 少腹胀满,腹中不和,痛泄止而复作,面色微浮,足跗带肿。肝强土弱,木乘土位。拟柔肝培土,以御肝木。

    于潜术(一钱五分木香三分煎汁炒) 炒木瓜皮(一钱五分) 炒黑当归(二钱) 土炒白芍(一钱五分) 炒防风(七分) 炙黑草(五分) 菟丝子(盐水炒三钱) 上徭桂(去粗皮研后入三分)

    二诊 面浮已退,色稍华泽,腹中痛胀略松,而便泄不止,泄时气甚酸秽。肝为刚藏,在五行为木,在五味为酸,木旺土衰,即此可见。再培土抑木。脾弱则生痰,以化痰参之。

    奎党参(三钱) 炙甘草(四分) 广陈皮(一钱) 炮姜(五分) 炒于术(二钱) 淡吴萸(四分)

    云茯苓(三钱) 制半夏(三钱) 杭白芍(三钱与吴萸同炒) 伏龙肝(七钱煎汤代水)

    林少筠太守 肾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辄暴迫而注者是也。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属木,木气旺时,辄乘土位也。疑似之症,将何以辨之哉。盖肾泄是命火衰微,而无抑郁之气,故暴注而不痛。

    肝病而木旺克土,则木气抑郁,多痛而不暴注。以此为辨,可了然矣。诊见脉象右尺细弱,左尺小涩,两关右弱左弦,两寸右微左部略搏。是水亏木旺,心肺阴液不足之象。数载以来,常带晨泄,泄必作痛。今泄止而至寅卯木旺时,犹尚作痛。此以近时借烟性提挈,肝木虽不致克土,而气虚不克鼓舞,故肝木升发之令,未复其原,仍是一屈曲抑郁之局。人身法天地,水火阴阳升降而已。阴中无阳,是谓独阴。阳中无阴,是谓独阳。独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脏阴而腑阳,脏升而腑降。肝、藏也,阴也体阴者其用阳,故其气宜升。脾、藏也,亦阴也惟肝升而脾藏之气得与俱升。肝藏之气上升,则与少阳胆木交合,而心血以生。脾藏之气上升,则与阳明胃土交合,而胃液以长。于是胆府之气,下交于厥阴肝脏,而相火以化。

    胃府之气,下交于太阴脾土,而脾阳以资。今木克脾土,日以郁陷,升生之令不行,其气不能上交于少阳,而反抑伏于太阳,太阳膀胱为寒水之府,水中有木,其屈曲郁勃之气,与寒水之气相激,宜为痛矣。

    然木不升发而抑伏太阳,似不当有头晕耳鸣目昏肝阳上升之候。曰、不然。肝木之气,不能上升,而与胆交,则胆不降矣。胆为甲木,甲木逆,亦化风也。总之,木不升发,则心血不生,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胆不能下化相火,胃不能下降而资盛纳。心血亏,胃液薄,脾阳虚,相火微,能无于腹痛而外,诸病百出哉。

    调治之计,必使水中之木遂其升发,上与少阳交合,于是脏腑之介降,皆复其常,而生生之机不息。拟以青皮引至厥阴之分,而以柴胡升发木郁,使肝经之气条达上行。而又恐升动胆木,故以白芍酸收之品,摄入肝经。青皮引之入其地,白芍摄之不使出其地,自与胆无涉矣。青皮破气柴胡散气,故以人参坐镇,制其破性散性。第取青皮之引入厥阴,柴胡之升发木气,俾之扶疏条达,而无偏胜之弊。当否正之。

    柴胡 青皮 人参 白芍

    卷十

    痢

    沈(右) 痛泄者久。今年风木在泉,秋冬以来,正当旺气在木,痛痢日剧。自夏徂冬,泄痢辄带鲜血,五日来腹痛尤甚,痛起之时,竟有不能支撑之势。饮食入胃,上则痞阻,下则欲泄,心中怔悸,有难以名言之苦,其尤甚之时,似觉心神蒙混,耳鸣头晕。其痛于少腹为重。脉细而两关俱弦。按少腹两旁属肝,居中为冲脉。今冲气不和,肝木偏亢,其横暴之气,郁怒冲突于中,所以一痛而其重若此也。夫抑而下者为气,升而上者为阳,阳气鼓荡,则心神为之摇撼,所以有懊 莫名之状也。惟于夏秋之间,便中带血,此必有湿热参杂其间。此时痛势剧盛若是,惟有伐肝和营,或足以制其暴戾之性。向有喉证,药难飞渡。

    仿徐氏上下分治之法,汤丸并进,冀其不致痛极发厥为幸。

    杭白芍(二钱甘草三分煎收) 白蒺藜(三钱) 甜广皮(一钱) 炒当归(二钱) 醋炒青皮(一钱) 黄柏炭(八分) 川连炭(三分) 上徭桂(五分后三味研细米饮为丸烘干开水下)

    二诊 昨投温脏清腑,伐肝和营,自夜间至午,痛稍和平,而不能大定。其痛甚之时,以手按之,则势稍缓,显不在实痛之列。大便自利,犹然带血,心中热辣,时有难名之苦, 杂而不能食。脉两关俱弦,左寸虚微,尺部细涩,苔白浮糙。良以血去太多,木失涵养,致虚肝肆横,下克脾土,上撼神舍,中流渐无砥柱,木乘土位,久而不复,延致入损之症也。再拟柔肝之体,而以和胃兼之。

    清阿胶(二钱) 乌梅肉(五分) 半夏曲(二钱) 茯苓(三钱) 淮小麦(五钱) 生地炭(四钱)

    淮山药(四钱) 当归炭(二钱) 橘白(一钱) 大枣(劈开四枚) 川雅连(三分吴萸汤炒) 杭白芍(二钱炙草三分煎汁炒)

    三诊 投阿胶梅连汤出入,痛势减轻,利下较爽,圊数亦疏。苔虽稠浓,而苔上之糙尽化,脉缓热退。其为脾阴亏损,肝木势横,可以概见。药既应手,再扩充之。

    清阿胶(二钱) 茯苓神(各二钱) 炙乌梅(五分) 生熟谷芽(各一钱五分) 当归炭(二钱)

    川雅连(醋炒三分) 炒山药(四钱) 石榴皮(炙一钱五分) 牡蛎(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龙眼肉(四枚) 杭白芍(二钱炙草三分煎汁炒) 橘白(一钱)

    四诊 投药之后,下利已减至二次,然未及二日,圊数又至五七次之多,色仍紫赤。良以湿热之邪,留恋于肠腑屈曲之处,不能得楚,而脾阴早已暗伤。差幸肆横之木渐平,剧痛大定。惟心中一痛,辄下鲜赤,心脾兼亏,致营液渗溢。再参补益心脾。

    吉林参(七分) 广木香(三分) 半夏曲(盐水炒二钱) 盐水炒橘白(一钱) 朱茯神(三钱) 炙乌梅(三分) 远志肉(甘草汤炒五分) 生熟谷芽(各二钱) 当归炭(二钱) 酸枣仁(二钱炒) 真阿胶(一钱五分) 土炒白芍(二钱)

    五诊 叠进补益脾阴,柔和肝木,下痢顿止,痛亦若失,胃亦渐开。半截病魔,却于旬日,殊出望外,可庆可庆。惟舌苔未化,心中仍似有烦热之意,脉细弦微数。还是湿热未清之象。再从育阴之中,兼清湿热。

    炒丹皮(二钱) 黑豆衣(三钱) 炒女贞子(三钱) 蔷薇露(一两) 茯苓(四钱) 金石斛(四钱) 广橘红(一钱) 炒半夏曲(二钱) 鲜谷露(温冲一两) 川雅连(四分干姜二分煎汁炒)

    金(左) 疹回之后,饮食过节,致腹痛泄泻,身复发热。转痢则重。

    淡黄芩(一钱五分) 煨葛根(八分) 桔梗(五分) 生甘草(四分) 南楂炭(三钱) 枳壳炭(一钱) 范志曲(二钱) 木香(五分) 白茯苓(三钱) 炙内金(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二诊 升泄陷里之邪,痛痢仍然不止,里结后重,色白如冻,间带赤腻,脐下拒按不纳不饥,热退不楚。

    脉象滑数,舌红苔白。停食阻气,遂令风邪湿热,尽趋于下,转成痢疾。两次病伤,何堪经此波折。再拟苦辛开通法。

    淡芩(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广郁金(磨冲二分) 真建曲(三钱) 楂炭(三钱) 枳实(一钱)

    茯苓(三钱) 磨木香(三分) 生草(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