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 一松大师 说

    语溪门人 灵述 记

    五自尔时世尊去。明耳根圆通之文也。大分为三。初正陈。即尔时等。二结答。即佛问等。三出名。即世尊等。初又四。初尔时去遇佛受教。二初于去依教修观。三忽然去观成入证。四世尊去由证起用。

    初遇佛受教中。菩萨名观世音者。此与法华不同。彼在佛灭度后弘通妙经。取十界音以为观境。化他边说。此在了达闻性最初方便。取闻根性以为观境。自行边说。故下有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等云。其观既成。即以此观以立其名。是为观世音也。又观世音辅弼弥陀。摄持此界众生往生净土。所以长在娑婆世界。以其有无缘大慈与一切众生乐。有无缘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又其所修耳根圆通与此界众生相应。所以观世音与娑婆世界有缘也。于时下所师之佛也。我于下所受之法也。古佛号观世音者。亦观闻性以为因行。其观既成。亦即此而立名也。然而古佛也作此观。今人也作此观。则知此法古今不二。因果同源。所以如来既以此而彰果德。菩萨亦此以而显因行。人虽有二。同名观世音也。彼佛教我等者。此中之闻思修亦与他经不同。他经闻即闻法。思即闻法领解。修即依解起行。今言闻等则不然也。闻者即此闻根以为观境。了达闻根之性当体是圆满而非缺陷。是通达而非壅塞。是常住而非迁变。了无生灭可得者也。思者解得闻性是圆满而非缺陷等了无生灭之相。修者既解闻性是圆满而非缺陷等了无生灭之相。即此不生不灭理境。还起不生不灭观智。如是虽有能观之智。全境以为智也。虽有所观之境。乃全智以为境也。境智一如。能所不二。无非圆通常住如来藏心妙真如性。而三摩地自得成就。故云彼佛等也。又即于彼佛教我之时。便可以立观也。既有法音以为所闻流入耳根。必有闻性以为能闻还闻法音。达得这种闻性元不生灭。发为妙观而观照之。无非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从此久久行持。自得深深证入。如是则与彼佛教我等更觉亲切。

    二依教修观分三。初标举。初于等也。二释成。所入等也。三结显。生灭等也。

    初中。初于等者。谓初心闻其教。即依教而修。其外也拣非动静之尘相。其内也拣非分别之识心。唯是闻根之中。故云闻中。这种闻根本来圆满而非缺陷等者全体不生灭相。所以下有十方俱击鼓十处一齐闻等云。向为缘逐声尘。翻圆满为缺陷。乃至翻常住为迁变。全是生灭之相。所谓顺而出之以成生死欲流。今以不生不灭之妙观。还观不生不灭之妙境。即其缺陷等三全体圆满等三。所谓逆而入之以证涅槃性流。故云入流。既是法性。诸相咸离。故云亡所。合而言之。故云初于等也。只此标举中。入流亡所四字。自首卷已来摄无不尽。所以如来如是问。菩萨如是说也。何以见得摄无不尽。流之一字既是法性。前来为阿难显真心中常住真心。显真见中寂常真见。此是一真一切真。摄无不尽也。又五阴乃至十八界。全体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是一有一切有。摄无不尽也。又始于地大终乎识大。当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是一中一切中。摄无不尽也。又为满慈说空如来藏非则十界俱非。说不空如来藏即则十界咸即。说空不空如来藏双非而十界俱双非。双即而十界皆双即。此是全空全假全中不思议三谛。亦摄无不尽也。又请行已来。第一决定。依不生不灭圆湛性成。第二决定中。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又摄无不尽也。此就流字摄无不尽如此。又入之一字。不思议之妙行也。如奢摩之真空三摩之妙假禅那之圆中。及满慈之歇即菩提。真非外得。及请行已来第一义中旋湛之旋。第二义中入一之人。而摄无不尽也。此就入之一字摄无不尽又如此。又亡所二字乃是破妄。如奢摩中。破妄心也。七处无所依之所。三处无能依之体。破妄见也。既破缘尘分别。又破第二月见精。及离是非大小舒缩和合不和等相。三摩中。五阴三科咸离虚妄生灭等相。禅那中。地等七大皆非因缘自然等相。及满慈妄之所起。四大相陵。妄本无因。狂心若歇等相。及请行已来第一决定中决择五阴生死根本。第二决定中审观六根烦恼根本。皆摄无不尽也。此就亡所二字摄无不尽又如此。就当文释成而言。一入闻性之流。声尘之所亡矣。一入观智之流。闻性之所亡矣。一入能空观智之流。观智之所亡矣。一入重空之流。能空观智之所亡矣。所以入流亡所四字。若后若前。若远若近。若妄若真。若理若行。摄无不尽。若非如来之所证即菩萨之所修。又非菩萨之所修即如来之所证。安得是最初方便圆通妙门之若是也。

    二释成中。亦可分四。初所入等。入闻性流亡声尘所也。二如是等。入观智流亡闻性所也。三尽闻等。入谛理流亡观智所也。四空觉者。入重空流亡谛理所也。然四文中。各有二字为吃紧者。余皆助显而已。初中之既寂。二中之渐增。三中之不住。四中之极圆。是也。

    初云所入者。有谓。即上亡所之所入流之入。此亦不然。所者乃虚字。所入者。盖指所显法性之流。既寂之寂。应与下文寂灭二字照应。云既寂者。意谓前来闻性逐乎妄尘。今既圆照。自得圆显。不复如前生灭。当下已是真寂。故云既寂。则知既寂二字。圆通已到手矣。下去不过释其既寂及其亡所所以而已。云动静等者。向之根尘相对互相交结。今既已入法性之流。前之声尘动静二相自不生起。故云动静等也。小乘中。动而有声方谓之闻。静而无声便谓不闻。大乘中。声动固闻。声静亦闻。以其性常耳。是为入闻性流亡声尘所也。次云如是者。即指所入之闻性也。此时工夫益进乎先。能观之智渐明所观之境益显。故云如是渐增。到此不唯止所闻之声尘。能闻之闻性亦不可得。故云闻所闻尽。是为入观智流亡闻性所也。三云尽闻等者。谓上闻性虽亡。能空之智仍在。今虽闻性已尽。犹不住于尽闻性中。从是而进。并能观之觉亦亡。唯一所显谛理。故云觉所觉空。是为入谛理流亡观智所也。四云空觉等者。上之观智之所既亡。所显谛理无少缺陷。故云空觉极圆。然止于此亦未殊妙。乃更进之。并其谛理亦重遣之。故云空所空灭。是为入重空流亡谛理所也。如是则流无不入。所无不亡。所以释成止释成入流亡所四字而已。若以此四合五卷解结之文。初二文。即彼之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第三文。即彼之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第四文。即彼之解脱法已俱空不生也。若夫下之寂灭二句。即彼之是名菩萨等也。三结显中。寂灭二字。一往而论。内无五住烦恼谓之寂。外无二种生死谓之灭。今言生灭等者。谓自入闻性亡声尘已来。重重遣去。传传增进。乃生灭之已灭矣。而不生不灭之寂灭现乎前耳。然应前之四文次第升进。论其生灭。自入闻性为生亡声尘为灭。乃至入重空为生。亡谛理为灭。更而言之。如声尘虽亡闻性尚在。犹生灭也未得寂灭。如闻性虽亡观智尚在。犹生灭也未得寂灭。如观智虽亡谛理尚在。犹生灭也未得寂灭。到此中来。重重遣尽。方是寂灭非生灭也。故云生灭等耳。现前二字。须看稳当。非谓向之所无今才得有谓之现前。乃本性具。向迷不现。今既悟明得显露耳。

    三观成入证中。忽然等者。既云生灭灭已。乃惑无不破。又云寂灭现前。德无不显。则六道之世间及四圣之出世间。了不可得。而超越之。目其惑破理显。不执乎有。则超越于六道矣。不执乎空。则超越于二乘矣。不执乎中。则超越于菩萨佛矣。所谓非则十界俱非。故云忽然等也。又不碍十界宛然俱在。以其惑破理显。所有之六道六道妙有。所有之二乘二乘妙有。所有之佛菩萨佛菩萨妙有。所谓即则十界俱即。故云十方圆明。初殊胜云上合等者。本觉妙明乃诸佛之所证得。即观音之所具有。今既寂灭现前。而具有者亦证得矣。如是诸佛之所证证无所证证观音之所证。观音之所证亦证。无所证证诸佛之所证。因果虽殊。所证无二。故云上合等也。理体既同。慈力亦尔。诸佛所有无缘大慈遍缘法界众生。今之观音亦能有之。故云与佛等也。二殊胜众生中下。亦应有本妙觉心一句。今不言者。以众生虽具全体在迷未证得故。问既是十界。而止云六道者何也。答合而观之。上合下合而必有中。中即菩萨。上即佛也。但缺二乘。以二乘人已断见思已证偏真自谓究竟。不复知有佛之可仰己之可悲。故略耳。与诸等者。悲即悲恨。仰即仰慕。其众生也流转生死海中最为苦恼。其诸佛也高超涅槃山顶甚为安乐。悲恨自己之生死。仰慕诸佛之提拔。观音欲拔其苦。亦同众生悲恨及夫仰慕。故云与诸等也。有云。悲属众生。仰属观音。若尔是异非同耳。则知观音不唯本觉妙明是证得。慈之与悲皆证得也。

    四由证起用分三。初三十二应。世尊去也。二十四无畏。世尊等也。三四不思议。世尊等也。初又三。初世尊下总举。二世尊下别示。三是名下结归。

    初总举中。如幻等者。二闻字即不生不灭之闻性也。熏是熏习。修是修治。以不生不灭之闻性为熏习。是为闻熏。以不生不灭之闻性为修治。是为闻修。闻性之具者也。既是闻性而为熏修。终日熏修而无熏修可得。又不妨熏修宛然。是为如幻。又声尘乃至谛理等所。不拟则已。拟之则亡。是为金刚。以是之法调直众生。是为三昧。闻熏闻修是法。幻与金刚是喻。法喻合明。故云如幻等也。入诸国土者。观音既在等觉。分证寂光土矣。盖从寂光应三土耳。以其三十二应不出十界。十界之中。若应菩萨则入实报。若应二乘则入方便。若应六道则入同居。故云入诸国土。

    二别示分二。初出世身。二世间身。初又四。初佛身。二独觉。三缘觉。四声闻也。

    初佛身中。云诸菩萨者。菩萨通乎别圆二教。故称曰诸。入字进字现字皆将成未成之时也。下去皆然。别人证但中为无漏。圆人证圆中为无漏也。别人但不漏落二边。故是但中。圆人不漏落次第三谛。故是圆中。即以无漏为胜解为现圆也。别人为说次第法。令断十二品无明。而解脱变易生死。圆人为说圆融法。令断四十品无明。亦解脱变易生死。盖别人以证与圆同为胜解现圆耳。菩萨能现佛身者。现在虽是菩萨。过去已是正法明如来。以佛而现乎佛。自不应难。又初住尚能百界作佛。况等觉之深位现佛身而又何难。然所应之菩萨。别未入地。圆未登位。例如凡夫法师尚为等觉菩萨说法破最后生相无明。今等觉菩萨现佛身为别圆说法。而入地位。更复何难。如是。是以明显不必以别圆现藏通佛为释耳。以所应者是别圆非藏通故。

    二独觉中。云寂静妙明者。即法华云乐独善寂求自然慧也。为说十二因缘。令其顺观生起逆观还灭而断见思也。虽是缘觉。既当现身为说与佛世者不异。故应尔尔。若独宿孤峰观缘悟道。自属出无佛世。不待说法得解。今义不然。故作十二因缘令观逆顺也。

    三缘觉中。断十二因缘等者。谓顺观生起逆观还灭也。说法同前。

    四声闻中。得四谛等者。谓观上下二界两四谛下三十二行最后苦下空之一行得证见道者也。修道入灭者。若得见道之时。还应重虑缘真进修道位证灭谛也。又可暖顶至上忍似解已生。解得苦不能迫集不能招道不能通灭不能证也。虽得似解真理未显。还须修三十七品道谛而入证于灭谛也。

    二世间身分三。初天身。二人身。三八部。初又二。初王天。二属天。初王天即色欲二天也。

    初梵王中。三欲字。有人俱作互欲之欲看。此不然也。上下二欲是乐欲之欲。欲尘之愿是五欲欲耳。五欲是烦恼之本。散动之因。其欲明悟五欲之欲非小不使有犯。不犯五欲无他。止欲身根清净。故云欲心等也。以其厌离欲界苦粗障。乐欲梵天净妙离等。为说戒善及禅定也。

    二帝释中。欲为天主等者。以帝释为欲界之主。能统六天也。若就本天而言。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二。其居中间以为主耳。

    三自在天。欲界第六天也。

    四大自在天。即色界顶天。三目八臂身骑白牛手执白拂者也。

    二属天中。四天王者。亦是天属。有云既是天王。何云为属。此亦不然。以其是帝释之外臣。故云属天。今云王者。是本天称。谓其能护世耳。

    二人身分三。初俗众。二法众。三杂众。

    初俗众。人王中。乐为人王者。王即往也。能令天下往而归之。然人王有四。大者金轮等四。乃至小者谓之粟散。犹如粟之散细甚言其多耳。长者中。世间推让者。以其年高德长为世之推举所让耳。居士中。爱谈名言者。谓欲谈道论德著书立言也。以欲谈道论德化导于现在。以欲著书立言垂范于未来。此乃有德而无位者。故称居士。又清心寡欲以道自居。亦称居士也。宰官中。爱治国土者。三台宰辅等也。剖断邦邑者。郡伯邑长等也。婆罗门中。爱诸数术者。此是仰观星象推步盈虚等也。目其观星象推盈虚。自能趋吉避凶。故云摄卫自居。

    二法众。比丘中。持诸戒律者。应兼沙弥菩萨而言。盖欲成比丘。止持比丘戒耳。比丘尼中。诸乘戒者。即五百戒也。以其女人淫染难伏故。其戒倍比丘耳。

    三杂众。女主中。内政立身者。谓其小学等书无不通晓。妇道闺仪无不具足者耳。言家国者。大夫以降皆称为家。王候以上皆称为国。女主者。天子之后也。夫人者。邦君之妻也。命妇者。以夫荣而贵者也。大家者。家应作姑。乃后妃师耳。童男中。不坏男根者。一生不行淫欲者也。童女中。不求侵暴者。既是处女。不欲适人者也。因其不欲适人。父兄宗族逼其适人。是为侵暴。彼虽侵暴唯自不适。不以侵暴为侵暴。故云不求侵暴。

    三八部分二。初正明八部。二出人非人。

    初中。乐出天伦者。生天元非为乐。皆由福力所致。福若尽时还当堕落。犹如仰箭射虚空。力尽终堕落。所谓假饶生得非非想不若西方归去来。故乐欲出天伦耳。诸龙者。多种不同。有护世者。有护日月者。有行雨者。如梁论所明。更有多种。故云诸也。

    二中。为乐人修人者。说法亦说戒善也。

    三结中。是名等者。以其所现虽三十二不出十界。此之十界。介尔一念法尔具足。随缘感应称机显发。是为之妙。虽现如是之身并不为彼所染。是为之净。然此十界一念能应者。总由念有性善性恶。若欲现佛界。即性善之所现也。若欲现九界。即性恶之所现也。虽有善恶。总是性具。以其证得全体妙用。故称皆以(云云)及无作妙力耳。下之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皆应以此意为结显。

    二十四无畏。亦分三。初世尊下总明。二一者下别示。三是名下结归。

    初总明中。云无作妙力者。以其全性起修全修归性。不假造作称性施设。有是力用。故云无作妙力。令诸等者。身。即下文知见旋复观听旋复等也。心。即下文断灭妄想心无杀害等也。总而言之。我证圆通入三摩地。所有身心无不遍乎法界。故能令彼众生于我身心得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也。有云。无畏属众生。功德属菩萨。不必分看。总由菩萨具不思议悲仰自得能令众生离苦得乐也。故云无畏。既令离苦得乐必有功德。故云功德。别示分为十四。次第可见。十四文中。皆应者下有由我二字。令诸众生下有观其音声一句。今止初后有者是略文也。然在讲者应补足之。

    初众苦无畏中。由我等者。意谓何以有此无畏。皆由我菩萨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而有之耳。故云由我。所以下去皆应有也。不自观音者。不以耳根逐乎声尘也。以观观者。唯以观智观乎闻性也。以不自观音闻根不缘乎境矣。又以观观者闻性得返乎真矣。则知一切众生所有一切苦恼。皆因以根缘乎尘。尘复交乎根。根尘交结了无休息。以故致有烦恼恶业果报三障之苦恼也。菩萨不自观音。且又以观观者。不唯远乎苦恼。亦且得乎圆通。故云由我等也。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此。是以能令法界之中凡有苦恼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自得根不缘尘。尘不入根。根尘二相两不相偶。妄所得亡。真性得显。所有三障苦恼自当得解脱也。故云令彼等也。观其音声。若详言之。虽在众生。必当备知观道。若略言之。唯其云观其名号音声。义在其中也。以以则知。观其音声在众生边说。若夫法华在菩萨边说耳。

    二火灾无畏中。知见等者。应知此中单论见根。知之一字乃带言耳。然人之见闻觉知。交乎内外四大。其见属心。心既属火。则眼之见。亦属乎火以此之眼见一切色。其始也而为分别。其既也而为贪爱。分别贪爱皆是烦恼。即有烦恼火。有了烦恼火定造恶业。便有恶业火。既有烦恼恶业定受果报。遂有果报火。所以烦恼火通二乘行人。恶业火通六道凡夫。果报火通至乎初禅。此就逐妄说也。若今菩萨知见旋复。不唯不逐乎妄。亦且得显乎真。真性显现之处。烦恼火即是般若。恶业火即是解脱。果报火即是法身。当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有何真妄之可得耶。故云知见旋复。此菩萨之自行也如此。以故能令法界之中凡有三障火之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得破妄心显真性不复为三障火之所烧也。设若有时入者。菩萨慈力而为摄护之。其火自不能为烧耳。故云令诸等也。应知其火而言大者。世间之火止烧色身报命。若烦恼等火能烧法身及夫慧命。故言大也。下之大水则亦然耳。

    三火灾无畏中。观听等者。观听即观闻性。不逐乎声尘也。旋复。旋其闻性复归乎真性也。如是所有烦恼恶业果报三障之水。当体即是般若解脱法身三德。无非如来藏性。总是妙真如性。故云观听旋复。此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此以其闻性既复。能令法界中凡有三障水之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观听旋复不复为三障水所溺也。设若有时溺者。菩萨慈力而摄护之。其水自不能为溺耳。故云令诸等也。

    四鬼国无畏中。断灭等者。妄想乃是杀之机。妄心乃是杀之心。若杀机杀心不起。而杀因杀缘不远。则知众生常为冤债仇对。良由杀机杀心两未能断。今之菩萨。自昔已来。所有杀机而断灭之。及夫杀心亦断灭之。永不为冤债之仇对矣。无非一法界明净之理体也。故云断灭等也。此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此既明净理体遍乎法界。所有众生皆我理体。是以能令法界之中有杀机杀心之众生观其名字之音声者。自得断灭妄想。心无杀害。所有冤债尽为解脱。自不入乎鬼国也。设有入时。菩萨慈力而摄护之。其鬼自不能害耳。故云令诸等也。

    五刀兵无畏中。闻熏等者。应知一切众生常遇刀杖毒加。皆因妄根逐乎妄尘。随处交结自不能舍。是以感种种刀杖之果报。今言熏闻等者。上闻字是妄闻。下闻字是真闻。熏者以妙智熏习妄闻。成者以妄闻成就真闻。故云熏闻成闻。从来全妄运用六根各各隔碍。今真闻之既复。六根亦为销落。故云六根销复。声尘虽有去来全体空寂。今六根之销落亦如声尘全体空寂。故云同于声听。所谓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也。此菩萨之自行之成就也如此。是以能令法界之中有刀杖被害之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能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而彼之刀杖悉段段坏。故云能令等也。设若有不坏时兵戈毕竟来加。菩萨慈力而为摄护纵割其身。犹如割水而无害也。亦如吹光而不动也。既如割水吹光。虽加犹不加耳。故云使其等也。

    六鬼暗无畏中。闻熏等者。要知一切众生各具元明自性。尽法界无不圆照。尽法界无不圆显。翻作蒙蔽而不彰则为幽矣。以故法界众生皆是幽暗。今云菩萨则不尔也。于不生不灭之闻性。起不生不灭之观智。还熏不生不灭之自性。久久行持。深深证入。本来精一元明从此而显。元明一显还发妙智。妙智之力遍乎法界。令法界中所有幽暗悉皆破坏而不复全矣。故云闻熏等也。此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以。诸暗性者。即药叉等也。菩萨妙智遍照法界。而药叉等自不能全。是以能令法界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能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而药叉等幽暗者自不能近。设有近时。菩萨慈力而加护之。莫说为害。则目亦不能视。故云能令等也。

    七枷锁无畏中。音性等者。从来所听之音为妄所转。今得音性圆销妄尘亡矣。即前之亡所也。由来能听之听亦为妄转。今观听返入者真性显矣。即前之入流也。如是根尘双亡。能所不二。无非清净本然。总是周遍法界。故云音性等也。此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此。既根尘也同一法界。是以能令法界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能音性圆销观听返入。而一切禁系枷锁所不能着。故云能令等也。

    八劫贼无畏中。灭音等者。要知一切所有闻性同乎法界无不周听。奈由无始已来为彼音声妄尘所染。所有闻性则亦妄矣。今之菩萨。以观智力。灭其妄尘。圆其闻性。闻性既圆已遍法界。妄尘既灭亦遍法界。若根若尘无非法界。则其所证慈力亦应遍乎法界。故云灭音等也。此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此。如此慈力既遍法界。法界众生皆我慈力所摄。是以能令法界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灭妄音而圆闻性。根之与尘无非法界。纵往险阻之路。贼亦不能害也。故云能令等也。

    九贪欲无畏中。熏闻等者。要知众生所有闻性真体圆离乎声尘也。良由内之闻根为媒。引乎外之声尘妄贼。劫夺真性家宝。家宝从此而失。唯此菩萨微妙观智。熏习不生不灭之闻根。而闻根离乎声尘。则声尘妄贼不能劫夺真性家宝。故云熏闻等也。此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此。还能令法界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能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而圆离乎一切贪欲也。故云能令等也。

    十忿恨无畏中。纯音等者。要知一切众生忿恨不舍。皆因根尘交结两不相舍。若能根尘相亡。忿恨自得远离。又知所有声尘本来元清净者。皆由妄根奔逸则亦翻为虚妄。今之菩萨。既能了达纯是性音非妄尘也。既外无妄尘。内亦无妄根。根境当下圆融无非清净本然。自无根之能对。那有尘之所对。故云纯音等也。此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此。还能令法界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能根境圆融无能对所对。所有忿恨悉远离也。

    十一明暗无畏中。销尘等者。一切众生本有性觉元明。皆由涉乎妄尘。元明隐而不现。今之菩萨。三智圆观三谛圆显。所有前尘销落。元明遂得返复。如是若身若心唯一清净法界。了无彼此可得。犹如琉璃之照明无不明彻。犹如琉璃之通达无一留碍。故云销尘等也。此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此。还能令法界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得销尘旋明犹如琉璃无异。所有取相之昏及夫无知之钝。更有无明之障性等诸阿颠迦悉永远离。故云能令等也。阿颠迦此云无善性。又云不乐。以无善性不乐涅槃为修行故。

    十二求男无畏中。融形等者。从来所有六根无不遍周法界。皆由逐乎妄尘。闻性真体便失。形质遂为留碍无复融通。菩萨唯以一心三智微妙观照。了达闻性当体不生不灭。前所失者今已复矣。闻性真体一旋复之前留碍者亦融通矣。故云复形等也。从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劳动乎道场便能涉入世间。亦不坏彼世界。所谓以法界合法界。若彼若此同一法界。那得有动及有坏耶。故云不动等也。于是不离当处便能供养微尘诸佛。不离一念便能为诸法王之子。供养诸佛福德也。为法王子智慧也。福之与慧悉皆圆满。法门能事无可加矣。故云能遍等也。此菩萨之自行成就也如此。还能普令法界之中有求男子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当得菩萨。融其形质。复其闻性。道场世界互相涉入。供养诸佛而修福。为法王子而修慧。所以福慧之男自得遂愿诞生。故云能令等也。

    十三求女无畏中。六根等者。菩萨耳根既证圆通。余根则亦圆也。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故云六根圆通。既曰六根圆通悉能明照无碍。故云明照无二。以其圆通无不包括。故云含十方界。以其明照不二无不了达。故云立大圆镜。虽含十界。所谓万法当前一尘不立。乃空则俱空之真空如来藏也。又立圆镜。所谓森罗万象法尔齐彰。乃有则俱有之不空如来藏也。合而言之。故云空如来藏。以真空如来藏能含十界。于微尘如来所有秘密法门自能承顺受领。又以不空如来藏立大圆镜。于微尘如来所有秘密法门自能承顺无失。合而言之。故云承顺等也。又可立大圆镜不思议能观之观智也。空如来藏不思议所观之理境也。此乃境智一如能所不二之者。以智如境。于微尘如来法门自堪承顺受领。以境如智。于微尘如来法门自复承顺无失。言承顺者。微尘如来之所说所证即观音菩萨之所修所悟。观音菩萨之所修所悟即微尘如来之所说所证。若因若果平等不二。则果人所有秘密法门因人自应领受无失。是为承顺耳。此菩萨之自行如此。既能承顺如来而不违背。则有坤仪之柔德矣。又领受法门而不散失。则有妇道之能事矣。是以能令法界之中有求女之众生观其名号之音声者。亦当如菩萨。六根圆通。照明无二。含十界。立圆镜。承顺法门。受领无失。所以爱敬有相之女自得遂愿诞生。故云能令等也。

    十四称名无畏中。亦可分三。初此三下叙诸圣之教化。二由我下明自己之妙用。三能令下明平等无异也。诸圣教化云此三等者。若夫出世圣贤。不待言矣。如其世间圣贤。莫非出世圣贤之教化现耳。其一曰孔子。以仁义礼智垂范于世者。于佛教即儒童菩萨也。故无行经云。今之儒童彼之仲尼。其二曰老子。以清净玄虚垂范于世者。于佛教即迦叶菩萨也。故无行经云。今之迦叶彼之老聃。其三曰颜子。以聪睿明敏垂范于世者。于佛教即净光菩萨也。故无行经云。今之净光彼之颜回。以此则三教同源而异派耳。但门庭各别施设不同。是以佛宗云。说能诠法化转物心谓之教。濡宗云。教者效也上行下效为之教。道宗云。处无为事行不言教。据震旦对印土而言如此。其余例知。故云此三等也。自己妙用云发妙耳门者。以其闻性元是不生不灭之圆通。常令还证得本有不可思议之者。故云发妙耳门。然后等者。前来未得耳根法门。一为分别即着贪爱。既证耳根圆通。所有身心自不分别。而能周遍法界。自不贪爱。而能含容法界。乃大小相融。一多无碍。不可心思及夫语议。故云然后等也。

    平等无异中。能令等功德无异。我一等名号无异。由我等正明无异之所由也。意谓我之所修所证之圆通。人虽一多。圆通不异。圆通之体唯一藏性。那有一多之分彼此之别。所以持我名号之功德。与持彼诸名号之功德。乃平等平等不二不二也。法华普门品之较量同此意也。

    三结归中。是名等者。通结十四无畏也。单结第十四亦可总一圆通法门广被法界一切众生。故云福备众生。

    三四不思议分二。初总明。世尊等也。别二示。一者等也。

    初总明中。无作妙德者。犹如一月在天影临万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自然感应道交。不可以心思语议者耳。

    二别示分四。次第可见。四中皆先明证得。后明妙用也。初令得大自在。由我等证得也。故我等妙用也。证得中。上妙字是能观之观智。下妙字是所观之闻性。以闻性即生灭元不生灭。即此闻性。发为不生不灭之观智以为观照。则不生不灭之闻性当体显现。如是所观之闻性也是即生灭是不生灭。不可心思语议者。能观之观智也是即生灭是不生灭。不可心思语议之者。合而言之。故云妙妙闻心。向来闻性不显。闻根缘乎声尘。今日闻性既显。妄尘之所自亡。故云心精遗闻。如是一根返源六根解脱。故云见闻等也。到此法尔六根互用无非圆融法界。故云成一圆融。无惑不破。无障不除。而功德法财无不具足。故云清净宝觉。若以此文合前依教修观。初获下即初于等之标举也。心精下即所入等之释成也。成一下即生灭等之结显也。妙用中。故我等形教也。能说等声教也。下之所明虽止是形。未有现形。而不说法。故双标耳。妙容及秘密神咒。皆由全体证得。还从性具发现。所以云容是妙容咒是秘密神咒也。首云烁迦罗者。此云坚固。即金刚坚固不坏者也。臂云母陀罗者。此云印纹。以其臂上有印纹故。目云清净宝者。以其五眼一眼中见故。其头也为六根之总。表显法身。其臂也有提拔之功。表显解脱。其目也有照明之德。表显般若。皆云八万四千者。即所破八万四千烦恼乃至八万四千生死全体三德发是大用耳。以其首即法身。是以欲令法界之中一切果报众生全体证入无上法身妙德。故现首八万四千也。以其臂即解脱。是以欲令法界之中一切恶业众生全体证入无上解脱妙德。故现臂亦八万四千也。以其目即般若。是以欲令法界之中一切烦恼众生。全体证入无上般若妙德。故现目亦八万四千也。或慈下总成也。若柔弱之众生。即现慈容而摄受之。故云或慈。若强暴之众生。即现威容而折伏之。故云或威。若散心之众生。即施定力而抑制之。故云或定。若昏昧之众生。即施慧力而照明之。故云或慧。如是之若慈若威。若定若慧。皆是不思议之妙用救护众生。故云救护等也总明。中云无作妙德。此云得大自在。其致一耳。

    二令无畏可知。

    三令舍悭贪中。皆令等者。令一切众生舍诸受也。若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悉皆不受。不受不受而亦不受。如是所有悭贪无不破矣。故云皆令等也。

    四令满所求中。我得等者。有人疑云。既得佛心。证于究竟。何更供养诸如来耶。殊不知佛还供佛。自有二意。一者众生修行顺流而进。菩萨已证逆流而出。逆流出者更欲广其行耳。以故供佛。二者所得究竟。于究竟中但得分证。故不云直证究竟。而云证于究竟。更当行行进乎极果。以故供佛。故云我得等也。

    二结答中。我从等者。以其返闻闻性是为缘心闻性既显。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从此起为妙用。应以三十二应者。即现三十二应。应以十四无畏者。即现十四无畏。应以四不思议者。即现四不思议。称性施设。随机显现。不假造作。无待勉强之者。是为自在。故云我从等也。因入等者。相即性也。闻性既入性相。不二。故云入流相。

    三出名。世尊等。谓彼佛因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乃至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故即授记号为观世音也。

    四尔时世尊去。现瑞印可之文也。分二。初尔时下印前。二即时下印后。

    初中。于师下总印二十五圣之圆通也。何以见得总印诸圣。以其五体放光是为五矣。既曰同放。彼此交互则成二十五矣。所以是总印也。则知二十五种圆通。若此土若他土。若因人若果人。无不修此。无不证此。以故自土之佛放光。灌于彼土之佛顶及诸菩萨之顶。彼土诸佛放光。还灌此土佛顶及诸大士之顶。正表种种圆通法门生佛一如自他不二今古同源师资平等者也。林木下别印观音菩萨之圆通也。林木等。表一得耳根圆通遍法界皆是般若。所谓性声真空性空真声。故云林木等也。交光等。表既得耳根圆通遍法界皆是法身。所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故云交光等也。是诸等。明大众之得益也。大众既见能印之瑞相。即得所印之圆通。故云是诸等也以耳根圆通名金刚三昧故。印后中。即时等。表从第一义天发起不思议妙行以成功德法财也。青黄亦白。表四十位也。间错纷糅。表位位以耳根妙行而经历也。十方等。表从四十位进成七常住果也。以七常住果体遍法界故。此娑等。表生灭灭已也。唯见等。表寂灭现前也。梵呗等。表既得耳根圆通法门必常流通此法。令当来后世天上人间各各修证性具法耳。

    五于是如来去。文殊简选之文也。分三。初于是去如来告敕。二文殊去文殊受命。三于是下大众获益。初又二。初告证无优劣。于是等也。二敕简有所以。我今等也。

    初中。告文殊为简选者。以文殊了了见佛性具有权实智。必能达诸圆通法门谁合当机阿难及夫后世众生。以故如来敕文殊也。彼等等者。意谓诸圣所修。似有优劣实无优劣。似有差别实无差别。何以故。虽有从析色而入者。有从体色而入者。有从次第而入者。有从圆融而入者。则其所入同一藏性。以其圆融而入者圆中藏性。次第而入者但中藏性。体色而入者含中藏性。析色而入者离断常中藏性。譬如多人同登一堂。一堂之上元无中边。但登者不无左右前后异耳。故云彼等等也。

    二中。阿难开悟下应句。当犹对也。意谓二十五行之中。谁堪对现在当机之根器者易得成就。及堪对当来后世众生之机宜者易得成就。故云我今等也。则知诸圣圆通元无优劣及乎差别。但欲逗当机与众生。所以须简选耳二文殊受命分二。初文殊下经家叙相。二觉妄下文殊正简。

    初叙相中。承佛神力者。在诸圣既各呈修证。在如来又谓无优劣。乃文殊简去二十四法。唯取耳根圆通。设非如来威德神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