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胥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仍要选出一人专门服杂役。大概胥吏之所以敢于做坏事,有三个原因:第一,胥吏仰仗官府的势力,乡民不敢对他发难;而服差役的人知道,我今年为难别人,难保别人明年不会为难我。第二,胥吏是官府的人,另一方是普通百姓,二者不是同一类人,自然也不会互相顾惜;而差役与乡民却是关系平等的同一类人,互相之间就没有可以怕的了。第三,胥吏长久地在官府为职,他们根基深厚、关系网盘根错节,不容易打破;而差役则是临时充任,手段生疏,不敢玩弄法律营私舞弊。因此尽管坊长、里长也和胥吏一样在官府供职,但乡民却并不认为坊长、里长有什么危害,这就是差役与雇役的区别。

    治天下者亦视其势,势可以为恶,虽禁之而有所不止;势不可以为恶,其止之有不待禁也。差役者,固势之不可以为恶者也。议者曰:自安石变法,终宋之世欲复之而不能,岂非以人不安于差役与?曰:差役之害,唯有衙前,故安石以雇募救之。今库子、解户且不能不仍于差役,而其无害者顾反不可复乎?宋人欲复差役,以募钱为害。吾谓募钱之害小,而胥吏之害大也。

    【译文】

    治理天下的人应当善于观察形势,有的形势可以让人做恶,即使屡次禁止也禁不了;有的形势不能让人做恶,即使不严禁也会止住。实行差役制就是使人们不能有做恶的形势。有人说:自王安石变法以后,整个宋代都想恢复差役制度却没能实现,难道不是人们不认可差役制吗?我认为,差役制的弊端只有衙前,所以王安石采用募役法进行补救。如今的库子、解户尚且不能不沿袭差役,那些无害的差役反而还不能恢复吗?宋代人想恢复差役,认为募钱法对百姓有害。我认为募钱法的害处还小,而胥吏的害处更大。

    何谓用士人?六部院寺之吏①,请以进士之观政者为之②,次及任子,次及国学之应仕者。满调则出官州县③,或历部院属官,不能者落职。郡县之吏,各设六曹,请以弟子员之当廪食者充之。满调则升之国学,或即补六部院寺之吏,不能者终身不听出仕。郡之经历、照磨、知事④,县之丞、簿、典史⑤,悉行汰去。行省之法⑥,一如郡县。

    【注释】

    ①寺:衙署,官署。

    ②以进士之观政者为之:让在中央各官署观察政事的新进士担任。《明史·选举志二》:“使进士观政于诸司,其在翰林、承敕监等衙门者,曰庶吉士。进士之为庶吉士,亦自此始也。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者仍称进士,观政进士之名亦自此始也。”

    ③满调:任满。

    ④经历:地方衙门中所设属官,掌出纳文书的属吏。照磨:各衙门掌卷宗、钱粮审计事务的属吏。知事:经历的副职。

    ⑤典史:知县的属官,掌缉捕、监狱之事。如无县丞、主簿,则典史兼领其职。

    ⑥行省: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译文】

    什么是任用士人呢?六部各衙门的吏职应当由观察政事的进士担任,其次由任子担任,再次是由国学里应该授官的人员担任;任期满了就出任州县官,或迁转担任各部的院属官,没有能力的人就免职。郡县中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其吏职由学校中应该给予廪食的生员担任。任期满了之后就升入国学,或补六部衙门的属吏职,没有能力的人终生不许出仕。郡府的经历、照磨、知事,县府的丞、簿、典史等官全部淘汰。各行省的办法也参照郡县办理。

    盖吏胥之害天下,不可枚举,而大要有四:其一,今之吏胥,以徒隶为之①,所谓皇皇求利者②,而当可以为利之处,则亦何所不至,创为文网以济其私③。凡今所设施之科条,皆出于吏,是以天下有吏之法,无朝廷之法。其二,天下之吏,既为无赖子所据,而佐贰又为吏之出身④,士人目为异途,羞与为伍⑤。承平之世,士人众多,出仕之途既狭,遂使有才者老死丘壑,非如孔孟之时,委吏、乘田、抱关、击柝之皆士人也⑥。其三,各衙门之佐贰,不自其长辟召,一一铨之吏部,即其名姓且不能遍,况其人之贤不肖乎?故铨部化为签部⑦,贻笑千古。其四,京师权要之吏,顶首皆数千金⑧,父传之子,兄传之弟,其一人丽于法后而继一人焉⑨,则其子若弟也,不然,则其传衣钵者也⑩。是以今天下无封建之国,有封建之吏。诚使吏胥皆用士人,则一切反是,而害可除矣。且今各衙门之首领官与郡县之佐贰,在汉则为曹掾之属?,其长皆得自辟,即古之吏胥也。其后选除出自吏部,其长复自设曹掾以为吏胥,相沿至今,曹掾之名既去,而吏胥之实亦亡矣。故今之吏胥,乃曹掾之重出者也。吾之法,亦使曹掾得其实,吏胥去其重而已。

    【注释】

    ①徒隶:刑徒或狱吏。此喻指胥吏地位低下,行为不端。按,明代选拔胥吏的主要方式有佥充、罚充、告纳三种。佥充是由政府出面挑选三十岁以下的识字的农家子弟,以及马户、军户等特殊户籍的子弟充任胥吏。罚充,即各种犯了错误或业绩考核不达标的官员、生员或考生被罚充任胥吏。告纳则是地方上家境较殷实的农民向政府缴纳一笔钱买得一个吏员身份。

    ②皇皇求利:惶急地追求私利。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惶恐不安的样子。皇,通“惶”。

    ③文网:法网。济:成。

    ④佐贰: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

    ⑤士人目为异途,羞于为伍:明朝自成祖后规定胥吏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算不上士人,受到读书人的歧视。

    ⑥委吏、乘田:管理粮仓与畜牧的低等官吏。抱关、击柝:守门打更的小吏。委吏、乘田是孔子曾做过的官,先秦时的侯嬴、秦汉之际名人张耳(入汉后为鲁王)、陈馀都做过看门小吏。《荀子·荣辱》又说:“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说明这些古代的低等小吏都可以由士人担任。

    ⑦铨部化为签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孙丕杨任吏部尚书,创立了抽签法,以决定官职,想以此避免权贵请谒之弊。时人嘲笑吏部为签部。《国榷》卷七十七:“吏部尚书孙丕扬立掣签法…每阙书一签纳筒中,选人自探得之,一时称公,识者不谓然也。其后猾胥择善阙,上下其手,不复能诘,时号‘签部’。”铨部,指吏部,其主要负责官吏的任免、考课、调动等事务。铨,量才授官。签,即抽签。

    ⑧顶首:顶承胥吏等职位所需的钱。

    ⑨丽:谓依法、按事实施加刑罚。

    ⑩传衣钵:泛称师徒传授继承。源于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以衣钵相传,作为传法的信证。衣钵,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引申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曹掾:汉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曹主官的通称。正,称掾,副则为吏。曹,分部门办事的官署或衙门。

    【译文】

    胥吏对天下所造成的祸害不可胜数,然而最主要的有四个方面:第一,如今的胥吏由品行不端的下等人担任,就是所谓的急于贪财求利之徒,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他们无所不至,而且还设计圈套以谋求私利。如今所设的法令条文都出自胥吏之手,所以天下只有胥吏的法,而没有朝廷的法。第二,天下的吏职既然已经由无赖之徒所占据,而辅佐官员的副官又是吏职出身,科举正途出身的士人将他们看作异类,不愿意与他们为伍。天下太平的时候,士人众多,而出仕的途径非常狭窄,致使许多有才的士人最后老死丘壑之间,而不像孔子、孟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凡是委吏、乘田、抱关、击柝这样的小官都由士人担任。第三,各衙门的副官,不是官长自行辟召,而是全部由吏部铨选出来的,可是吏部对于他们的名姓都不能全部知道,更何况是考察这些人是否贤良呢?所以吏部变为了签部,留下千古笑柄。第四,那些京师官署中有权力的胥吏职位,顶承一个职位要花费数千两银子,父亲传给儿子,兄长传给弟弟,一人被法令制裁,而后继的一人,则是其子或其弟,不然就是继承其衣钵的弟子。所以,如今虽然没有了世袭的诸侯,却有世袭的胥吏。如果胥吏都由士人担任,那一切都可得以改变,而胥吏的害处也就可以革除了。如今各衙门的首领官与郡县的副官在汉代时都属于曹掾,其长官可以自行征召任命属官,这就是古时候的胥吏。后来,官员的选拔、任用都由吏部负责,而各衙门长官又自己设立曹掾作为胥吏,一直延续至今,而曹掾之名已经消失了,而胥吏的实际身份与职能也消亡了。所以,现在的胥吏就是过去的曹掾的改头换面。我的主张,其实是使曹掾名副其实,而去除胥吏重复的职位而已。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