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兵制(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⑨输:即漕运。

    【译文】

    有人说:卫所制度变为招募制度,这是不得已才实行的变革;招募制度变为将领屯兵制度,却是大势所趋,而不是制度。考察卫所制度,并非不完善;一个卫所的士兵足够守一个卫所的土地,一支军队的田地足以满足一支军队的用度,卫所与屯田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后来军队消耗增大,没有人耕田,而屯田生产的粮食又不够,加之增派来的客兵,坐等吃饭的人多,而囤粮又不足,于是只能增加百姓的田赋,又用盐引来换取粮食,再从京师银库中拨军饷运往,卫所制度就这样遭到破坏了。定都北京之后,每年漕运的粮食达四百万石,十二总领一百四十卫旗军十二万六千八百人,按年度轮流运输,这些军士发有月粮,有行粮,一人得到了两人的粮食,即每年就有二十五万三千六百不耕田而要吃饭的军队。这是卫所之制又被漕运所破坏了。

    中都、大宁、山东、河南附近卫所①,轮班上操②,春班以三月至八月还,秋班以九月至二月还,有月粮,有行粮,一人兼二人之食,是岁有二十余万不耕而食之军矣。此又卫所之制破坏于班操者也。一边有事则调各边之军,应调者食此边之新饷,其家口又支各边之旧饷。旧兵不归,各边不得不补,补一名又添一名之新饷,是一兵而有三饷也。卫所之制,至是破坏而不可支矣。凡此皆末流之弊,其初制岂若是哉!

    【注释】

    ①中都:明代以安徽凤阳为中都。大宁:大宁都指挥使司,原为北平行都司,洪武二十年(1387)置,治在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西),次年改称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复称大宁都司,并迁于保定府(今河北保定)。

    ②轮班上操:明成祖时,每年都调发京师周围及中都卫所的士兵赴京操练,分为春季、秋季两班。《明史·兵志一》:“岁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兵番上京师隶之。”《明史·兵志二》:“中都、山东、河南军分春秋两班,别为一营,春以三月至,八月还,秋以九月至,来岁二月还。”

    【译文】

    中都、大宁、山东、河南这些京师附近的卫所,每年分班轮流到北京操练,春班是三月到北京,至八月返回;秋班是九月到北京,次年二月返回。这些操练的士兵有月粮,有行粮,一人兼得二人的粮饷,每年就有二十余万不耕田而要吃饭的士兵。这样卫所制度又被班操所破坏了。一个地方发生战事,要调动其他边镇的军队支援,调发的士兵在这边支领新饷,其家人又在原来所属的边镇领取旧饷。被调发的士兵不归队,而各边镇又不得不补充兵额,补一名士兵还要增添一名士兵的新饷,这是一个士兵名额就耗费三份军饷。卫所制度至此已被破坏得无法支撑下去了。这些都是后来发生的弊端,难道卫所制度的初衷就是这样的吗?

    为说者曰:末流之弊,亦由其制之不善所致也。制之不善,则军民之太分也。凡人膂力不过三十年①,以七十为率,则四十年居其老弱也。军既不得复还为民,则一军之在伍,其为老弱者亦复四十年,如是而焉得不销耗乎!乡井之思,谁则无有?今以谪发充之②,远者万里,近者千余里,违其土性③,死伤逃窜十常八九,如是而焉得不销耗乎!且都燕二百余年,天下之财莫不尽取以归京师,使东南之民力竭者,非军也耶?

    【注释】

    ①膂(lǚ)力:体力。

    ②谪发:指因罪而远戍的人。

    ③违其土性:此指水土不服及生活习惯不适应。土性,指某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性。

    【译文】

    我认为:卫所制度后来的弊端,也是由制度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制度的不完善,在于士兵与百姓区分得太明显。一般人身强力壮的时间不过三十年,以人活七十岁为标准,那么有四十年都是处于老弱阶段。兵既然不得返回为民,那么一个士兵在行伍中,其为老弱状态的时间也有四十年,如此看来,军队怎么能不被削弱呢?思念故土,谁没有呢?现在,参军如被发配一般被迫离开故土,远的离家达万里之遥,近的也离家有千余里,士兵水土不服及生活习惯不适应,所以在战争中死伤逃跑的人常常达十之八九,这样军队怎么会不被削弱呢?而且定都北京二百余年,天下的财物都被汇聚到京师,让东南地区百姓财力枯竭的,不是由军队所导致的吗?

    或曰:畿甸之民大半为军①,今计口而给之,故天下有荒岁而畿甸不困,此明知其无益而不可已者也。曰:若是则非养兵也,乃养民也。天下之民不耕而待养于上,则天下之耕者当何人哉?东南之民奚罪焉!夫以养军之故至不得不养及于民,犹可谓其制之善与?

    【注释】

    ①畿(jī)甸:京师附近的地区。畿,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甸,古代京城郊外的地方称“甸”。

    【译文】

    有人说:京师附近的大部分百姓都为士兵,如今按人口来供养,那么即使是在灾荒之年,京师地区也不会困苦,这就是明知其毫无益处却又不可改变的原因。我说:如果这样,那就不是供养士兵,而是供养百姓。天下的百姓不耕种而等待政府来养活,那么天下耕田的又应当是谁呢?东南地区的百姓有什么罪过呢?由于供养士兵的缘故而不得不供养百姓,这还可以称得上是好制度吗?

    余以谓天下之兵当取之于口,而天下为兵之养当取之于户。其取之口也,教练之时五十而出二,调发之时五十而出一。其取之户也,调发之兵十户而养一,教练之兵则无资于养。如以万历六年户口数目言之①,人口六千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则得兵一百二十一万三千八百五十七人矣;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则可养兵一百六万二千一百四十三人矣。夫五十口而出一人,则其役不为重;一十户而养一人,则其费不为难;而天下之兵满一百二十余万,亦不为少矣。王畿之内,以二十万人更番入卫②,然亦不过千里;假如都金陵③,其入卫者但尽金陵所属之郡邑,而他省不与焉。金陵人口一千五十万二千六百五十一,则得胜兵二十一万五百④;以十万各守郡邑,以十万入卫,次年则以守郡邑者入卫,以入卫者归守郡邑,又次年则调发其同事教练之兵,其已经调发者则住粮归家,但听教练而已。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计之,二十岁而入伍,五十岁而出伍,始终三十年,止历七践更耳⑤,而又不出千里之远,则为兵者其任亦不为劳。国家无养兵之费则国富,队伍无老弱之卒则兵强。人主欲富国强兵而兵民太分,唐宋以来但有彼善于此之制⑥,其受兵之害,未尝不与有明同也。

    【注释】

    ①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明神宗年号(1573——1620)。户口:计算一家为户,计算人数则是口。

    ②更番:更换,轮流。

    ③假如都金陵:黄宗羲主张以金陵为都,参看《建都》篇。

    ④胜兵:精兵。

    ⑤践更:轮值。

    ⑥彼善于此:意思是说,那个或者比这个好一点,但实质相差无几。语出《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译文】

    我认为天下士兵的数额应当按人口征发,而供养天下士兵的费用应当按人户收取。按人口征发的具体方法,就是操练的时候,每五十个人选二人,调遣征发的时候每五十个人中选一人。按人户收取费用的具体方法就是每十户供养一个调发的士兵,参加操练的士兵则不需要百姓供养。例如,以万历六年的户口数目而言,其人口数为六千零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人,那么可以得到士兵一百二十一万三千八百五十人;其人户为一千零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户,那么可以供养士兵一百零六万二千一百四十三人。每五十个人中出一人,兵役不算繁重;每十户供养一个士兵,其负担也不算太重;而天下士兵人数达到一百二十多万,也不算少了。京师附近,派二十万人轮流来戍卫,然而征发范围也不过千里;假如定都金陵,那些来戍卫的都属于金陵所辖的郡邑,而其他各省不必参与。金陵人口数目为一千零五十万二千六百五十一,那么可以得到精兵二十一万零五百人,用十万士兵守卫郡邑,用十万士兵戍卫金陵,第二年则以守卫郡邑的士兵戍卫金陵,以戍卫金陵的士兵守卫郡邑,再一年则调发其一并操练的士兵。已经调发过的士兵则停发粮饷回家,只是需随时听从操练。五十人中出一人当兵,而又每四年才服役一次,如果以一人来计算,这个人二十岁参军,五十岁而退伍,前后当兵三十年,也只轮换服役七次而已,而且其服役的地方又没有千里之远,那么即使是作为士兵,其任务也不会太过劳苦。没有养兵的花费,国家就会富裕;军队中间没有老弱之兵,军队就会强大。君主想要国家富裕、军队强大,而又把士兵与百姓截然分开,自唐宋以来确有某种兵制稍好的,但受军队众多拖累之害的又未尝不与明朝相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