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讲 宗教体验的各种形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得纯洁,不再自负,世界也会变得和谐。

    知性发展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自己扼杀自己。为帮助自己而产生的知的功能,反而会成为杀害自己的凶手。那么知性是如何扼杀自己的呢?从宗教角度看,就是将一个原本完整的物体分成了两个。今后还会出现更多方式,最根本的就是一分为二。以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现在是左顾右盼、畏畏缩缩,毫无豁达自在的潇洒。这样的人与死无异。一个人如果审视自己如同照镜子一样客观,可以说这个人就死掉了。

    孔子听弟子说一日三省时说道:“两次足矣”。想得太多,则会过犹不及。有人说,莎士比亚像日本的近松,他拥有一双看破人生的慧眼。莎翁曾说过这样的话:“反省会遮蔽清澈的心,会让我们看不到未来。”中国有句老话:“断而敢行,鬼神避之。”所谓“断而敢行”,意为一旦做出决定便立即付诸行动就会畅通无阻。俗话称之为“疯狂的力量”。疯狂中没有分别,只认准一个方向,所以力大无比。酒醉不乱性,也是同一个意思。不要去在乎这个人怎么做,那个人又做了什么。如同过独木桥,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岸不去看脚下,即便有些摇摇晃晃,也可安抵对岸。如果有了分别,就会因心中恐惧而无法过桥。有人会从高塔跳下自杀。当我们登到高处时双脚时常会发抖,还会突发奇想从高处跳下去。这会不会就是跳塔自杀的原因呢?为了自杀而爬上高塔的行为会让人感到有些奇怪。从高高的塔上跳下去一定很抓众人眼球,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可以说自杀是为了炫耀。现实中出于虚荣、为引人注意而选择跳塔的虚荣心理是存在的。我站在高处时,常常会有想跳下去的冲动。或许有些人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什么企图,只是想跳就跳下去了。按照这个思路,醉汉过桥时就可以顺利通过。疯狂的人也许需要分别,但现在我们是在说分别不好的一面。醉汉过桥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当然,这不能成为一定要喝醉的理由。心念专一就会顺利到达目标地。当我们分心并顾及其他时,反应和动作就变得迟钝。功能迟钝后,人就会死亡。上战场也是一样。有人在战争中立了大功而一举成名。其实,只要有某种动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子弹朝你飞来时没有人不害怕。事后回过头来想一想,当时无论你害怕与否,都必须往前冲。战争中不是敌死就是我亡。决心这样一下,任务就只有一项————向前冲。这样反而可以气定神闲超常发挥,表现也一定是非常出色的。无论是在旁人眼中,还是在自己回首往事时,都会感叹当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出色的表现。可悲的是,这样的现象不可持续。只会是随时发生并随时消失。经常听说有一些人开始时风光无限,不久又日落西山了。

    《忠臣藏》故事中的四十七位武士剖腹自杀,表明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做了一个了结。如果重回世间,不知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失败;漫长的岁月中又会发生什么事。为顾全他们一生的名誉,不如在当下结束生命。所以选择了剖腹自杀。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不能因为有过一时的荣耀就必须放弃余生。因此,这个故事只能作为例子说说而已。

    宗教总会伴随着迷信

    宗教总会伴随着迷信。科技的进步也消灭不了迷信。欧美各国即使在科学发达时期,迷信依旧存在。在科学还未发达的中古时期就存在的迷信,在科学发达的18~19世纪依然存在。我相信直到今天迷信依旧存在。我在二十几年前去法国的寺院时看到过一段记载,内容如同去浅草寺参拜观音时许的愿:如保佑我考试合格,愿为寺院捐赠石瓦或修缮损坏的柱子。考试真的通过后,许愿者就出钱修建了某处。这好像在稻荷神社的祈愿:请神灵保佑我心想事成。如能如愿,发愿为神社新建鸟居(注:即神社牌楼)。稻荷大神如果想要鸟居,就必须要帮助许愿人实现愿望,否则就会白白损失一个新鸟居。这就是迷信。

    请愿的人和被祈求的神之间是什么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实现愿望或不能如愿等,都一无所知。所以,可能别人如了愿自己却落了空。更不知道甲如愿后乙跟着去祈求可否如愿以偿。不知道是否因人而异,也不知道应当具备什么条件。这也是迷信。

    在科学领域,如天气预报是要有明确条件的。无论下雨还是刮风,只要条件具备,一定会下雨、刮风。如果是迷信,就不会知道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只好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去许愿、欺骗、愚弄他人。迷信不同于科学,科学需要明确所需的条件,找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加以解决和无法解释的分界线。科学虽然在进步,但仍有人企图以未知的条件为前提去实现心愿。这样的欲望就是迷信。

    科学的进步尚未能消除迷信。无法根除迷信是因为有下述这样的人存在。当听到别人说“在这里建房子、挖井、搭建厕所会不吉利,因为方位不好”时,即使不信风水,也会开始担心耗费了大量财力反而会招引来不吉利的事情。会尽量避开“不吉利”的地方修建厕所挖井、建房子。虽然不解其中奥妙,仍会尽量避开风水不好的地方。这种人就是妥协性功利主义者。

    迷信需要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据我观察,即使在科学知识产生以后,科学对所需的条件也开展了诸多研究,迷信却依旧存在。原因在于人类拥有超越科学的本能。迷信的依据存在于科学领域之外,扎根于比科学更深的地方。根只要不断,迷信就不会消失。无论科学如何发展,都不可能断除迷信。很多人组织破除迷信的集会,四处宣传要破除迷信。参加活动的大多是不迷信的人。迷信的人要么不去,要么去了也不会放弃迷信。在活动中能够做到破除迷信的人,大多是不迷信或基本摆脱了迷信的人。这种活动对破除迷信没什么作用。能够起些作用的人往往不去参加这类活动。生了根的迷信,可以去掉一些根茎,但斩草除根是不可能的。科学的力量来自已知的内容,科学会将事物一分为二。科学就是在一分为二的过程中产生的。迷信和宗教则不然,它生根于无分别中。这是科学的力量所无法做到的。科学的力量不可触及、无法做到的部分就是无分别。宗教和迷信产生于无分别。宗教和迷信都有很危险的部分,所以需要我们加以仔细研究,从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宗教不单单包含感情,还有知性的元素

    人们认为,人的力量无法达到的地方就是佛或神。所以会去求神拜佛。人们总是希望所有人类自身力所不及、考虑不到、无法弄懂的事情,都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变化。于是产生了迷信。迷信源于不知道、弄不懂,这让科学也束手无策。这是宗教的依据。人总有不知道的事情。知的出现,照亮了迄今的无明、不觉。使我们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无明、不觉。但知也有不能及的部分,有很多问题仅靠知是无法解决的。知达不到的地方会有不安。青少年时期是充满理想的,由于不安的存在,人们总是要为消除心中不安而大费脑筋。理论也有行不通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将一个整体分成两部分后,对它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总是会有不知道的部分。知道不是绝对的,只有在不知道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以一个事物为基础,制作出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两个事物就是二,它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分开的。能够计算出是两个,因为本源是一。所以,二来自一。我们一定要注意,这里的一是一分为二的,而不是数数时的一。一不是二中的一,不是数学,是作用。既不是一也不是其他,是一直在做功的功能。这才是一。如此想来,从一发展为二时的一,当然是指无法分别时的功能。如果这种功能已经成为一体,说明已经完成了一分为二的过程,那么,从已经分别后的“一”中根本无法产生出真正的功能。这里所说的一,是未分别的一,不是相对于二或三来说的一。那么怎样才能想出这个一呢?这个一是无法想到的。如果捕捉不到这个一,就无法安心。由此看来,智慧可以说是为了让人类迟钝而产生。开始时为了获得知而产生了智慧。智慧出现后会朝着发挥作用的方向发展。当知独立后,我们就会发觉知的产生只是为了把人变成傻子。人没有眼睛,就没有想看到的欲望。事实上,没有眼睛的人才会有想看见的欲望。并非因为有眼睛,我们才想去看到什么。而是想要看见,所以才有了眼睛。有了眼睛后,我们看到了山峰、河流、山川草木、芸芸众生。春有春色,秋有秋景。可惜的是在看到景色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社会的错综复杂,产生了要这、要那的欲望。眼睛不知道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多少烦恼。同时,眼睛也让我们获得了众多的精神慰藉。看来,不看、不听、不说真的会省去很多烦恼。古人云:“知字是忧因”,意思是识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

    知发挥作用后,会让我们回首往事。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生出了许多烦恼。从宗教角度讲,如果佛祖诞生后什么都不说就好了。一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不知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烦恼。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自然是好事,但坏事也随之而来了。分别的形成是一件大好事,同时也是一件坏事。它要求我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有个明确的说法。要求哲学必须彻底发挥知的作用去解决一切问题。其实,哲学不仅只是道理还包含有实践,如果哲学没有实践经验作基础就不会有生命。在这一方面,宗教比哲学更有力量。宗教不是无穷尽地追寻与实践分开的玄妙部分,而是要退一步去看某一方面。退一步观察非常重要,必须要这样做。退一步回到以前,并不是往回走很远,而是退到适当的程度。回到可以说“我不是回来了吗?”的地方就好。只要我们退到了可以这样说的程度,就是退回到了最合适的地方。只要能够证明我们退回来了即可。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宗教的依据。这个地方叫“无分别的境界”。有些人说:宗教是感情。虽然宗教和感情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感情上无法理解的事情,通过宗教就变成可以理解的了。真正有过宗教体验的人,分析他们的心理后就会发现他们虽然嘴上说不知道,其实是知道的。在这里不明白等于明白。这样看待宗教人士比较贴切。如果说不知道就是知道,则说明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果这种说法成立,说明宗教中不单单包含感情,还包含知性的元素。人类是必须要跨越懂和不懂这一难关的,所以不能将宗教仅仅看作是感情问题。

    努力寻找防止宗教被误解的方法

    下面我们的话题要转向本能。宗教是肯定本能的,或者说宗教发挥了本能的作用。宗教在发挥本能作用的过程中是伴随着危险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刻思考,需要得出更加深入、透彻的结论。佛则会对佛教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按照现在这样笼统、大致的观点理解佛教,很难避免在宗教中出现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这是宗教本身具有的弊病。纵观历史上的宗教就会发现,宗教在某一方面会展现出严肃的姿态。如同佛祖修行时表现的那样:树下石上坐禅、坚持难行苦行。在另一方面则相反,为所欲为,没有限度,甚至会杀人。这样的行为有些甚至变成了宗教仪式。这给佛教增添了许多危险因素。大乘佛教在这方面尤其需要注意。

    大乘佛教中有菩萨。菩萨化身成各种形态去救度众生。观音菩萨有三十三应身。佛教中有“应身”。法身佛显现的不是肉体而是法体,会根据众生的需求现身出各种形态。因为菩萨是应信众需求现身救度,所以如果信众要求女人,就会现女人身,这是十分危险的想法。在日本,普贤菩萨就是这样。普贤菩萨的坐骑是象,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狮子威武勇猛,有战胜一切的本领。所以文殊菩萨手持宝剑。普贤骑的是大象,大象很温和,可以包容万物。普贤菩萨骑在大象上象征着可以包容万物。

    经常可以看到现女人相的“普贤骑象图”。博物馆常常会举办这类的展览,所以看到这类作品的机会也很多。普贤菩萨为什么现女相来度化众生呢?女性通常象征着色欲。当然,历史上女性伟人也层出不穷,但现女身相的普贤菩萨是出现在男性本位的世界中的。如果女性今后得到选举权,可能会统治男性。如今是男性为主,制定法律、建立社会制度等都以男性要求为准。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但当时是男性为主,所以普贤菩萨应男人要求现女人身去度男性。从男性角度看,这更适合男性的宗教哲学。所以,当时男性为主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被认可。这对大乘佛教是十分危险的,一定要多加防备。否则一些人即使做了坏事也不会承认。用禅僧的话说“这样做是为了度化众生”。如果做好事去度化人的话,事后既不说好也不说坏也就算了。一旦做了坏事,如果说既没做坏事也没做好事就相当危险了。人有很多缺点,必须想方设法控制住它们。在这方面大乘佛教相当有危险性。“酒醉不违本性”这句话既有宗教的妙味,同时,也存在着被误解的危险。充分展示宗教妙味的同时,更要努力寻找防止宗教被误解的方法。我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但一定要推进宗教思想架构的建设。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