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开悟或得到新的观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9]他回到老婆心切的黄檗那里,回了他一巴掌。我们或许会想:“真是傲慢鲁莽啊!”但是临济的粗鲁是有理由的,也无怪乎黄檗挨了一巴掌还很高兴。

    德山宣鉴禅师大悟以后,把他视为珍宝而随身携带的《金刚经》疏钞堆到法堂前,一把火给烧掉。他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10]

    前面提到马祖和百丈看到一群野鸭子飞过,百丈却被马祖扭鼻子,第二天:

    马祖升堂,众纔集,师出卷却席,祖便下座,师随至方丈。祖曰:“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师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祖曰:“汝昨日向甚处留心?”师曰:“鼻头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师作礼而退。[11]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开悟在一个人的心灵里产生了什么变化。比丘们在省悟前显得多么的无助啊!他们就像迷失在沙漠里的旅人。但是在大悟以后,他们却又像是专制的君王,他们不再是任何人的奴仆,他们是自己的主人。

    在上述的评论以后,我们说明一下所谓“悟”的心眼开启的几个要点:

    (1)人们经常想象禅修即是经由沉思产生一种自我暗示的状态。从上述的各种例子可以证明这根本是个误解。开悟并不在于经由密集的观想而创造出某个预先假想的状态。它是得到一个省察事物的新观点。自从意识开展以来,我们习惯以某种概念和分析的方式去响应内在和外在状态。习禅则是要一举打破这个基础,在全新的地基上重建原来的架构。因此,习禅显然不是要去默观形而上学或象征性的句子(它们也是相关的意识的产物)。

    (2)如果没有先开悟,是不可能观照禅的真理的。“悟”是突然意识到一个梦想不到的全新真理。它是在积累了许多知见以后的心智的剧变。这个积习已经到了稳定性的极限,整个体系崩塌掉,一片新天地却因此展现在眼前。水到了冰点顿时结成了冰,液体突然变成了固体,再也无法自由流动。正当一个人觉得他的整个存在已经山穷水复的时候,“悟”冷不防地袭向他。在信仰上,它是个新生命;在知性上,那则是得到一个新的观点。原本世界笼罩着难看的二元论,以佛教的术语讲,就是幻相,而今它却仿佛换上了新装。

    (3)“悟”是禅的存在理由,没有了它,禅就不是禅了。因此,所有的功夫,无论是事上或理上,都是以开悟为目标。禅师没有耐心等待“悟”自己随兴而至。他们急切地帮助弟子们悟道,于是以看似无法理解的动作,为弟子们创造一个心境,可以更有系统地走上开悟之路。至今大部分宗教和哲学的导师用过的知性阐述和教诲,都无法产生他们所要的效果,而他们的弟子也更加往而不返。当佛教初传中国之时尤其是如此,印度抽象的形而上学传统,以及复杂的唯识学体系,让务实的中国人不知道该怎么去把握佛陀的教法大意。菩提达摩、六祖、百丈和其他古德,都注意到这个事实,于是很自然有了禅学的主张和开展。他们认为开悟比读经看教、依经解义重要,甚至认为“悟”即是禅。因此,禅而没有“悟”,就像没有辣味的胡椒。但是太过执着于开悟经验,也是禅师们要呵斥的。

    (4)禅对于“悟”的重视,更能突显“禅”不同于印度或中国其他诸宗里的“禅那”体系,所谓的“禅那”,是指对于某个思想的静虑或观想,在小乘佛教里,主要是观想“无常”,在大乘则是观“空”。当身心安顿而泯然无寄,体认到绝对的空寂,一念不生,亦无无心之念。换言之,当意识领域里涤荡一切心理活动形式,心如万里无云的虚空,一片蔚蓝,这就是究竟的“禅那”境界。我们或许可以说那是出神或狂喜,但绝不是禅。在禅里头,必须有“悟”,必须有心灵的剧变,摧破知见的习气,为新生命奠定基础,必须有新的感官的觉醒,以梦想不到的新的观察角度去省察原来的事物。在“禅那”里则没有这些东西,因为那只是心的静虑法门。“禅那”本身当然有其价值,但是不能被等同于禅。

    (5)“悟”并不会像某些基督教神秘主义者所主张的见到上帝本身。禅自始即明白坚持其主题,亦即洞察受造世界的全体大用。他们或许会看到造物者忙着捏塑它的宇宙,或者是离开它的工厂,但是禅会继续它自己的工作。它并不依赖造物者的支撑,当它找到生活的理由时,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五祖法演禅师曾经举起手问弟子们为什么把它唤作手。[12]如果我们知道理由,我们就省悟了,而那也就是禅。神秘主义者的上帝仍然是有迹可寻的东西;当你有了上帝,那就排除了一切“不是上帝”的东西。这是自我设限。禅要绝对的自由,甚至要摆脱上帝的羁绊。“无所住”是这个意思,“说个佛字三日漱口”也是这个意思。禅并不想要呵佛骂祖,而是它体会到名字言诠的不足。药山惟俨禅师上堂说法,不发一语便下座回到方丈里去。[13]百丈禅师“行数步,退身而立,展开两手”[14],则是他对于同一个原理的解说方式。

    (6)“悟”既不是什么槁木死灰的心态,也不是病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说起来,它其实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当我说到心灵的剧变,或许有人会认为禅是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这是天大的误会,却也很不幸地是大部分有偏见的评论者会主张的理由。正如赵州说的“平常心是道”,门是向里开或是向外开,端看门的铰链怎么调整。即使是一眨眼,一切都会变得很不同,你会悟道,既完美又正常。不仅如此,你也会得到全新的东西。你的心识活动会以全然不同的基调去运作,更自在、更安详,比以前经验到的一切东西都更加法喜充满。生命的调性会改变。在悟得禅的时候,你会有恢复生命力的感觉。春天的花看起来更美丽,山泉也更清冽晶莹。依主体的革命而转的心境,我们不能说它是“病态”。如果说生命能够更加喜乐,而且涵摄整个宇宙,那么在“悟”里头一定有什么很宝贵而值得追寻的东西。

    注解:

    [1] 见《五灯会元》卷第四。

    [2] 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另见《古尊宿语录》卷十六。

    [3] 见《云峰悦禅师初住翠岩语录》,另见《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一。

    [4] 见《五灯会元》卷第三。

    [5] 见《五灯会元》卷第二十。

    [6] 见《五灯会元》卷第九。

    [7] 见《五灯会元》卷第十七。

    [8] 见《禅林类聚》卷十七。另见《五灯会元》卷第三。“僧问:‘南泉路向甚么处去?’师拈起镰子曰:‘我这茆镰子,三十钱买得。’曰:‘不问茆镰子,南泉路向甚么处去?’师曰:‘我使得正快。’”

    [9] 见《传灯录》卷第十二。

    [10] 见《五灯会元》卷第七。

    [11] 见《五灯会元》卷第三。“卷却席”:一般意味着上堂开示结束。

    [12] 见《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三十九。“五祖演展手问僧曰:‘因何唤作手?’颂曰:‘何故唤作手,衲僧难开口。拟议自颟顸,可怜太蒙斗。’(佛眼远)”

    [13] 见《五灯会元》卷第五。“师久不升堂。院主白曰:‘大众久思和尚示诲。’师曰:‘打钟着。’众纔集,师便下座,归方丈。院主随后问曰:‘和尚既许为大众说话,为甚么一言不措?’师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争怪得老僧?’”

    [14] 《白云端和尚语录》卷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