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大持明金刚上师阿

    阇黎耶莲花金刚藏班智达吴润江居士讲授

    金刚乘弟子 顾寂曜  笔录

    尔时上师入甚深三摩地,安住于四叶莲花月轮上。前叶表开佛知见,入普贤菩萨三摩地,由大圆镜智放光觉照;后叶表示佛知见,入虚空藏菩萨三摩地,由平等性智放光;左叶表悟佛知见,入观自在菩萨三摩地,由妙观察智放光;右叶表入佛知见,入虚空库菩萨三摩地,由成所作智放光。觉照已,安详而起,讲授本经。

    (一)释题

    此经即六百卷大般若经中之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全经共有六种译本:

    1、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四年在草寺译。

    2、菩提留支于元魏时在永宁寺译。

    3、真谛于陈朝广州制止寺译。

    三经同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达磨笈多于隋朝住东都上林园时译,

    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5、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返国文帝迎于西京弘福寺译,

    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6、义净于天后证圣乙末还国,至睿宗景云二年译,经名与奘师相同。互有详略,而以罗什译本为最通行。

    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各抒所见,缤纷庞杂;复经梁昭明太子划分为三十二分,更觉支离破碎,徒增画蛇添足之感。

    「般若」华语「智慧」,众生本具。本无名相语言,为晓初心,言诠有三因地:

    (1)实相般若,即心体妙理,属一心体大,正因佛性,果上即法身德。

    (2)观照般若,即心光妙智,属一心相大,了因慧性,果上即般若德。

    (3)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即心法妙用,属一心用大,缘因善性,果上即解脱德;所谓三德秘藏者也。「摩诃般若照,甚深解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常圆。」故唯一心圆满具足。

    「波罗蜜多」乃梵音,华语「离生灭,渡登彼岸」。参阅「心要经」注解三。此经为禅宗传法家业,六祖一闻经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即开悟,自应以六祖之注解为准则。

    斯经者,深妙殊绝: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故目下讲解亦从心地法门而言。本人修持此经四十年,近始全部融会贯通,悟其精髓。兹择其心要重点发挥,约分六节讲解:

    一、发菩提心──(A)广大心──空门。

    (B)第一心──非空非有门。

    (C)常心──亦空亦有门。

    (D)不颠倒心──有门。

    二、生清净心──一心净信。

    三、般若本义──一心三观,重点在自觉(真如门)。

    四、般若广义──分三组各有四门,广释共计十二门,重点在觉他(圆觉门)。

    (A)发心门、修行门、菩提门、涅槃门。

    (B)有门、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

    (C)归性门、随相门、唯心门、无碍门。

    五、明体──(原文漏译「应观法界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四句)

    六、显用──乘愿再来,普度众生,详见六如偈。

    (二)正释经文

    一、发菩提心品第一节(从「如是我闻」至「若菩萨存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须菩提请问世尊下列四大问题众生修行步骤:

    (1)云何启发?(经文简略)

    (2)云何应住?

    (3)云何修行?(经文简略)

    (4)云何降伏其心?(「降伏」语气较重,改为「摄伏」较为适当。)

    佛答:应先

    (1)启发四种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A)广大心──空门──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色、无色,若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悉皆普觉普救。

    (B)第一心──非空非有门──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C)常心──亦空亦有门──(无始无终)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D)不颠倒心──有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2)云何应住?

    佛答:「不住于相而修六度万行。」即修空观,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离一切相;了悟真空无法可得,无言可说。譬如布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时内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中不著所施之物相,三轮体空,福德不可思量,其余五度亦如是。

    (3)云何修行?

    修假观,观一切相如梦如幻,不取不舍。

    (4)云何摄伏其心?

    修中观,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假观),不应住非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此句简略属空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观)。譬如明镜当前,物来即显即现,物去不留不染。

    二、生清净心品第二

    即由妙行无住分第四起,至庄严净土分第十止。此品主旨在令人断疑生信。「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其方法为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有门──指有形有相人物境,通常谓「六欲」。

    不应住喜、怒、哀、乐、爱、恶、欲生心──七情。

    不应住过、现、未来一切法生心──空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心。

    (注)有形有相──人物境指六欲,属外境。

    无形无相──一切相对之事,如过、现、未来属内心。

    法为中境──内外境事齐现,谓之法。

    三、般若本义品第三──广释修「一心三观」

    即由无为福胜分第十一起,至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止。

    (属自觉真如门)

    华严经云:「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浅言之:

    (A)外觉(澄心):离一切有相,修假观。守六根,净六尘,尘相假,于一切法远离生灭相,即「于境无心,于心无境。」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如梦如幻,妄想不行,返染还净,回归实相,前六识清净矣。

    (B)内觉(住心):离一切空相,修空观。静心内观过、现、未三心不可得,五蕴悉如幻──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化──即「于事(无形无相)无心,于心无事。」寂静如虚空,妄念不起,泯识归性,七识末那清净矣。

    (C)直觉(摄心):双离二边,修中观。摄心内证,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不住空有,离相寂灭,深得真空无相之妙,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所谓「三际二边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八识各种妄用不行,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