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龙榆生杂著 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清嘯集跋

    《清嘯集》二卷,卷首有康熙戊辰上元日古村項以淳序及受業門人新安成琯跋。上下卷並有“欈李項以淳長孺氏選輯”與“受業成琯葭律氏參訂”各一行,其爲康熙原刊本,自無疑義。

    據光緒重修《嘉興府志》卷四十二《人物志·列傳·隱逸》秀水縣國朝:“項觀國,字子濱,潛心理學,鍵户著述,造就弟子多成器。項以淳,字長孺,棄舉業,避地以自娱,號古村老圃,有《邨居集》、《蠹餘草》、《洗硯篇》、《秋水倡和詩》。”疑以淳當即出觀國門下,其輩分於同邑朱彝尊、李良年等當不甚相遠。而府志無一語及其詞,徧檢《浙西六家詞》原刊本,亦無一語及長孺者。料其人或果甘隱遯,絶不馳騖聲華,遂與朱、李諸氏,亦格不相入歟?

    成跋引古村之説:“學詞之家,須原本古樂府,得其轉折頓挫之力、婉曲宕逸之神,而後見之於詞,則抑揚抗墜,自中乎節,清濁高下,不失於律。若徒襲《花間》、《草堂》之膚貌,雖工爲繁麗,無當也。又見先生篋中有所選《清嘯集》一編,皆登覽、宴會,及行役、弔古與夫咏物、懷人之作,故或澹宕而飄逸,或凄愴以纏绵,而淫靡之曲,浮曼之音,絶弗之及也。”觀其所議論,證以所甄采,南宋以下諸家之作爲多,其言似與朱氏《詞綜》所標宗趣無殊,而一則以托興爲高,一則唯俊雅是尚,朱本大顯,而此集在若存若亡間。山谷詩云“文章藻鑒隨時去,人物權衡逐勢低”,可慨也夫!

    甲辰芒種節拂曉,龍元亮書於上海寓宅之小五柳堂。

    (收《龍榆生詞學論文集》)

    無著盦脞録跋

    《無著盦脞録》一册,歸安朱彊邨先生孝臧 手寫本。雜記有關宋元人詞事,附録顧圖河《與覺堂論書一百韻》,朱跂惠啓連 《三希堂帖題辭》十首,又《題内景經郁岡齋本》四首、《崔兔床詩》六首、《朱棣垞詞》二首、吴摯甫汝綸 所撰聯語二十三則,沈濤園瑜慶 、沈子培曾植 、陳伯岩三立 、秦晦鳴樹聲 、梁卓如啓超 、陳弢庵寶琛 、瞿子久鴻璣 等所撰聯語十三則,皆先生隨手抄撮,以備省覽者也。

    先生晚歲旅居上海,以鬻書爲活計,書作顔平原體,特稍偏側耳。又多與一時書法家往還,故頗留意此事。聯語流行於清代,中葉以後佳製益多。倘有好事者録而存之,以備中國文學之一體,於梁章鉅《楹聯叢話》之後,别撰鉅編,亦非絶無意義之作也。

    棣垞啓連 爲朱執信之父,其詩詞集未見刊行。此所録《高陽臺·庚辰冬粤秀山探梅》:“南雪都非,西園幾换,梅花底事還開。便解尋香,冷蜂猶自疑猜。春風除却何郎筆,算無人肯費詩才。恁相逢,不似孤山,不似瑶臺。  而今索向冰霜裏,任飛霙捲雨,没個人來。有限春心,年年寄與天涯。天涯又祇無歸處,漸東風不管塵埃。盡消凝,一段蒼烟,一片蒼苔。”《臺城路·雁來紅·時叔嶠將北赴禮部試》:“烟霄錦字書難寄,浮沉楚江無迹。冷逗楓霜,低縈茜水,都做滿園秋色。斜陽向夕。又看似非花,問誰堪摘。十樣西風,幾行南浦但相憶。  商聲又催怨笛。悵隨陽去遠,何處香國。冠幘鷄人,仙裳鳳侣,應有舊時相識。瓊枝露積。待煊染寒芳,更成消息。一點燕支,帶將歸塞北。”二詞頗見風骨,亦有興諷,他日徵存粤東詞學者所宜留意也,故特拈出之。

    兹當以此册并《彊邨晚年詞稿》、《彊邨雜綴》等手迹,寄獻浙江圖書館,爰綴短跋如上。

    甲辰芒種節,萬載門人龍元亮。

    (收《龍榆生詞學論文集》)

    彊邨晚歲詞稿跋

    《彊邨晚歲詞》一册,自《百字令·沈石田三檜圖卷郭季仁藏》以下至《清平樂·題所南翁畫蘭用玉田韻》共五十四闋,爲歸安朱先生晚居上海時手稿。其間除《高陽臺·過蒼虬湖舍》、《清平樂·何詩孫爲梅蘭芳畫長卷徵題》、《小重山》三闋,已由先生選入《彊邨語業》卷三外,餘則先生下世後,余徇諸朋舊之請,别録爲《彊邨集外詞》,刊入《彊邨遺書》中。

    先生晚歲以校刊唐、五代、宋、金、元人詞爲專業,每一種刊成,必再三覆勘,期歸至當,復就心賞所及,細加標識,其關捩所在,恒以雙圈密點表出之。雖不輕着評語,而金針於焉暗度。予於此學略有領會,所得於先生手校詞集者爲多。先生餘暇填詞,亦至矜慎。其酬應之作,多倩旅滬友好爲之,詩文亦復如是。雖親自録存稿,恒雜他人代筆。就予所知,錢塘張孟劬爾田 、仁和孫隘堪德謙 、長洲吴瞿安梅 、吴縣吴湖帆、閩縣黄公渚孝紓 等皆曾捉刀,其《清平樂·題所南翁畫蘭》一闋,則予承命爲之者也。

    予年三十,濫竽上海暨南、復旦各大學,爲諸生説詞。每於星期日,自真如走虹口東有恒路先生寓廬質疑請益。先生樂爲誘導,亦每以校詞之事相委。時旅滬詞流如番禺潘蘭史飛聲 、寧鄉程子大頌萬 、歙縣洪澤丞汝闓 、吴興林鐵尊鵾翔 、如皋冒鶴亭廣生 、新建夏劍丞敬觀 、湘潭袁伯夔思亮 、番禺葉玉虎恭綽 、吴縣吴湖帆、義寧陳彦通方恪 、閩縣黄公渚等二十餘人,約結漚社,月課一詞以相切磋,共推先生爲盟主。予年最少,與先生往還最密。屢欲執贄爲弟子,而先生謙讓未遑也。先生嘗語予:“生平不敢抗顔爲人師。除任廣東學政時所得士例稱門生外,不曾接受談詞者列弟子籍。有以此請,即爲轉介於臨桂況蕙風周頤 。”是時蕙風已早下世矣。會“九·一八”變起,東北淪於倭寇。鄭孝胥圖挾愛新覺羅·溥儀由天津潛往遼瀋。先生惄焉憂之,曾屬陳曾壽力加勸阻。先生病日篤,一日强起,邀予往石路口知味觀杭州餐館小酌,語及東北事,相對歔欷者久之。復低聲太息云:“吾今以速死爲幸。萬一遜帝見召,峻拒爲難。應命則不但使吾民族淪胥,即故君亦將死無葬身之地。”嗣是遂臥床不復能興。一日,予走謁先生於牯嶺路寓樓,既出所作《鷓鴣天·絶筆詞》見示,復就枕邊取生平所用校詞雙硯授予,因曰:“吾未竟之業,子其爲我了之。”遂以辛未十一月廿二日溘然長逝。其明年秋,其子容孺扶柩歸葬吴興道場山麓,予往臨穴焉。旋爲集貲,刊成《彊邨遺書》行世。轉瞬且卅年,屢經轉徙,先生手澤,幸未失墜。上海解放後,即以《彊邨語業》卷三手稿及先生手寫知好詞集若干種捐獻上海文物管理會,旋歸上海圖書館。頃以衰病日增,於敝篋中復檢出先生手稿若干册,因并寄獻浙江圖書館。略紀因緣如上,俾留心鄉邦文獻者有所考焉。

    一九六四年六月八日拂曉,萬載龍元亮謹跋於上海寓宅之受硯廬,時年滿六十二歲。

    (收《龍榆生詞學論文集》)

    跋槐廬詞學

    《槐廬詞學》一卷,臨桂龍繼棟松琴 撰,劉弘度教授永濟 四益堂精鈔本。存詞三十八首,補遺二首,未刊。

    槐廬爲翰臣先生啓瑞 子,舉人,官户部主事。因事革職遣戍,賴李鴻章力得放還。兩江總督劉坤一屬撰《圖書集成考證》,將用以進呈,爲開復之計。書成,曾用石版印百部,浙江圖書館藏有一部。中華書局縮印《圖書集成》,即據以附載,亦不詳作者名氏也。弘度姑母歸槐廬,因得鈔本二部。抗戰軍興,弘度由武漢大學轉徙湘、桂間,崎嶇入蜀。曾以一部寄存漢口大陸銀行保險庫。及美空軍轟炸日寇,銀行中彈被毁,書亦化爲灰燼。其一贈與廣西教育廳,並《經德堂集》版片,藏桂林石洞中,亂後不知存否?其他遺稿,亦由槐廬子付弘度,有《十三經地名今釋》,分經、史兩部份,經部業經寫定,史部則僅成《史記》、《前後漢書》、《三國志》,至唐代遂輟。弘度來書,爲予言之如是。

    此册爲廿數年前,弘度寄予,備載《詞學季刊》。會日寇犯淞滬,開明書店印刷所毁於砲火,不果刊出。槐廬與半塘老人生同里閈,又於光緒初同往北京,應禮部試不售,留京任職,每以填詞相唱和。弘度藏有二氏唱酬詞稿一册,即作於光緒六年庚辰前後,而二家集似皆未載。檢王氏《鶩翁集》僅《南鄉子》一闋,題有“槐廬書來”等語,豈以東西萍泊,爾後蹤迹遂疏耶?

    聞粤西有人方謀匯刊半塘全稿,因並以此本及王、龍唱和詞册寄獻南寧圖書館,倘得附刊,亦不朽之盛業也。

    一九六四年夏曆甲辰端午前一日,萬載龍元亮榆生謹跋。

    曩歲北流陳柱尊曾借録副,旋傳與蘇汝謙《雪坡詞》同時雕版行世。柱尊殁已十八九年,予未獲見所刊本也。甲辰處暑後一日記。

    (收《龍榆生詞學論文集》)

    王龍唱和詞册跋

    《王龍唱和詞》六葉,臨桂王幼遐鵬運 、龍松琴繼棟 手稿。計有半塘詞九首、槐廬詞二首。惟《大江東去》一首,确定作於光緒六年庚辰。二氏同在北京,此當一時遣興之筆。病中以刊本半塘諸集略勘一過,似皆未存稿,豈悔少作耶?武漢大學劉弘度教授永濟 曩年舉以見寄,不及載入《詞學季刊》。迭遘亂離,幸未散佚。兹徵得弘度同意,並以寄獻南寧圖書館,以永其傳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五年甲辰端午,萬載龍元亮榆生謹識。

    (收《龍榆生詞學論文集》)

    悔龕詞手稿跋

    《悔龕詞》手稿一册,江陰夏閏枝孫桐 撰。朱彊邨先生删定,刊入《滄海遺音集》中。彊翁下世後,閏枝先生續有所作,曾録寄白門,予爲補刻《悔龕詞續》一卷,擬並前集,别本單行。會予遘拘幽之厄,版片亦毁於國民黨劫收者之手,遂不復可問。病中於舊篋檢得此稿,因并紅印《悔龕詞續》及陳蒼虬曾壽 《舊月簃詞》足本,寄贈黄生永年,庶永保之,兼圖流布焉。

    閏枝先生與彊邨翁爲兒女親家,填詞早於彊翁,亦晚近倚聲家之工力深邃者。永年與同里閈,愛書如命。知獲此鄉先賢手迹及初印孤本,必倍加珍護也。

    甲辰端午日,龍元亮題記。

    (收《龍榆生詞學論文集》)

    詞總集考稿本題記

    此《詞總集考》十巨册,武進趙氏珍重閣手稿本。粗分爲十六卷:卷一,唐、五代、宋;卷二,宋;卷三,金、元;卷四,明;卷五至十,清;卷十一,近人;卷十二至十四,彙刻;卷十五,叢鈔;卷十六,合刻。所見傳世詞總集,大致幾備。初題《詞籍提要》,曾録若干,分載《詞學季刊》,此其最後手定全帙也。作者名尊岳,字叔雍,爲武進趙竹君鳳昌子,少曾從臨桂況蕙風周頤氏學詞,搜羅古今詞籍甚富。既爲其師校刻《蕙風詞話》附《蕙風詞》,復輯朱明一代詞三百餘種,自總集至别集匯爲《惜陰堂彙刻全明詞》,由南京姜文卿刻書處開雕,僅印樣本數十册以備覆勘,未及編定目次,印布人間也。叔雍以出處不慎,家遭籍没,所藏詞籍及明詞樣本,多轉入上海圖書館者。十六年前,脱身走海外,轉任新嘉坡大學講席。前歲以書抵其女妽,抱全稿見畀。謂此亦其父生平精力所萃,可略備研求詞學者之參稽,有願爲之整理保存者,削其名氏可也。病中涉覽一過,雖殊蕪雜,而網羅頗富,特以轉獻杭州大學文學研究室,附記因緣如次。

    甲辰秋日,籜翁。

    (收《龍榆生詞學論文集》)

    太古傳宗琵琶調宫詞曲譜殘卷跋尾

    《太古傳宗琵琶調宫詞曲譜》一册,清代康、乾間精刊初印本。卷首題毗陵鄒金生漢泉、茂苑徐興華紹榮同閲,古吴朱廷鏐嵩年、松江朱廷璋龍田重訂。殘存上卷,計收:

    黄鐘宫

    醉花陰 短棹輕帆下江水 趕蘇卿

    醉花陰 國祚風和太平了 賈仲明 賞燈

    絳都春序 團團皎皎 雍熙樂府 月下聽琴

    三十腔 喜遇吉日 雍熙樂府 慶壽

    仙吕宫

    點絳唇 三月韶光 楊文奎 四時景

    點絳唇 天淡雲孤 千金記 埋伏

    聚八仙 巴到西廂 投宿

    賞花時 休説功名皆是浪語 瀟湘八景

    步步嬌 暗想當年羅帕上曾把新詩寫 高東嘉 阻歡

    望吾鄉 爛熳春光 楊斗望 四景題情

    春雲怨 壽比南山 雍熙樂府 慶壽

    中吕宫

    粉蝶兒 寶殿生涼 盛世新聲

    粉蝶兒 憑着俺手摘星辰 千金記 點將

    粉蝶兒 創立秦都 詞林摘艷 大十面

    古調石榴花 顛狂柳絮撲簾飛 關漢卿 閨思

    粉蝶兒 小扇輕羅 貫酸齋 西湖十景

    粉蝶兒 三月鶯花 詞林摘艷

    粉蝶兒 錦繡全唐 邯鄲記

    好事近 東野翠煙消 高東嘉 春遊

    瓦盆兒 教人對景無言 鄭虚舟 閨怨

    越調

    喬合笙 喜得功名遂 彩樓記

    繡停鍼 蕩起商飈 雍熙樂府 題木犀

    正宫

    端正好 柳輕柔花嬌媚 楊彦華 春遊

    端正好 青藹藹柳陰濃 詞林摘艷

    端正好 翠圍屏鮫綃帳 王舜耕 金錢問卜

    端正好 享富貴受皇恩 詞林摘艷

    端正好 水晶宫鮫綃帳 雪訪

    端正好 我恰纔秋香亭上正歡儂 白仁甫 御溝紅葉

    花藥欄 新緑池邊 雍熙樂府 送别

    共二十九套。殆並當年流行之元、明舊曲,以琵琶伴奏演唱者也。予不及以他書細校曲詞,但就《點絳唇·埋伏》、《粉蝶兒·大十面》二套,以明刊本《詞林摘艷》校之,文字亦多出入。明季毛晉彙刊《六十種曲》本及近人鄭振鐸影印《古本戲曲叢刊》本《千金記》皆未見《點絳唇·埋伏》一套,亦不知所從來,爲可怪耳。

    予於十年前,偶從上海來青閣書店,以重值收得此册。雖殘缺下卷,而傳本絶稀,殊堪寶玩。以予調查所及,只北京圖書館藏有全本一部,殘存半部。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藏有影鈔本一部。其價值可想而知矣。

    全國解放以來,在我黨中央與毛主席英明領導下,大力提倡民族音樂,多方調查發掘,宋、元舊曲保存於各地方戲曲及民間藝人之手者,亦至夥頤。但或有聲無詞,或聲詞俱變,不易探索其源流嬗衍之故。倘得專家就此聲詞俱全之舊譜,與民間所傳琵琶曲調,參互比勘以求之,庶於推陳出新,發揚光大民族優秀傳統,不無裨助焉。

    今以捐獻上海音樂學院,作爲建立民族四學系之慶,幸讀者共珍視之。

    一九六四年五月,萬載龍元亮榆生題記。

    (未刊,據手稿)

    海日樓詩稿跋尾

    右嘉興沈乙庵先生《海日樓詩稿》一册,自《滬杭車中口號》以下,除重出三首外,得古近體詩四十首。多出他人代録,而經先生改定者。至《展墓出南門作》三首、《還家雜述》補二首、《北樓》四首、《彭剛直公尺牘》、《曾文正公尺牘》、《丁叔衡太守山水未完本》各一首,皆先生手筆也。

    先生以餘事作詩人,一時興到,隨取斷爛報紙、日曆或簡札封套、賓朋名刺,拉雜書之,往往令人莫辨首尾,且多無題,遂亦不易編次。先是曾由海寧王静安國維 爲寫定《海日樓詩集》一册,歸安朱彊邨先生并初刻《乙卯稿》次爲二卷,雕版行世。先生逝後,慈護悉取未刊各稿,並所録副乞朱先生爲之審訂。彊邨翁亦苦其爬梳不易也,又以轉託蘄水陳仁先曾壽 ,裹以緑色錦袱,旋後還之彊翁。當彊翁易簀時,予深恐其倉卒散亂,爰特請歸慈護。慈護後就商於會稽馬蠲叟浮 ,復命予爲理董之。予既就諸殘楮手録清稿二册,合之原鈔副本,還之慈護。慈護攜請平湖金籛孫兆蕃 一加排比,彙編爲《海日樓詩四卷》補遺一卷。予既屬門人鉛山朱居易重寫清本,復爲郵致陳散原、夏吷庵敬觀 、李拔可宣龔 、李證剛翊灼 諸先生,稍稍有所更定。散原老人爲作跋尾,分期載入予所輯《同聲月刊》從創刊號至十二號中。聞虞山錢仲聯萼孫 曾據以作注,徵求繁富,謀付書局印行未果也。

    此册珍藏行篋者廿餘年,特并手録《海日樓遺詩》二册,歸之浙江圖書館。附記因緣如上,俾來者有所考焉。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日拂曉,萬載龍元亮題記。

    (未刊,據手稿)

    海日樓遺詩鈔本跋尾

    右《海日樓遺詩》二册,嘉興沈子培曾植 撰。予於教授暨南大學時,應慈護託,取先生遺稿之寫在報紙、日曆、名刺、箋封諸廢紙上者,手爲録出,以供參校。忽忽且卅年,慈護墓已宿草,予亦白髮盈顛,頽然老矣!偶於廢簏中檢出,因並寄獻浙江圖書館,幸予保存之。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日拂曉,萬載龍元亮榆生附識。

    (未刊,據手稿)

    淛游吟草跋

    《淛游吟草》一册,共古近體詩五十八首,詞八首,未署作者姓氏。觀諸題有“下第出都”、“金華試院”、“嚴州試館”諸語,則其人蓋落第舉子,曾隨佐當時督學任者,歷往浙中各郡校閲試卷者也。册内附舒明阿題識一紙,有“飛卿麗藻,白石才華,詩詞壇中,獨樹一幟”之言,雖不無溢美,要亦一時才士之作也。

    集中佳句,有如《下第出都途中偶成》云:“野浮麥氣浪千疊,風動棗花香一林。”《秋郊晚眺》云:“遠浦夕陽雙去鳥,亂山黄葉一歸僧。”《傳聞》云:“漁丁狎浪先馳檄,犀甲防秋盡控弦。”《冷泉亭》云:“清花空色相,冷欲逼鬚眉。”《煉丹臺》云:“海天連莽蒼去聲 ,世界入塵埃。”《曉霽游開化寺登六和塔望江復沿江行數里由梵村至雲棲寺》云:“忽入竹深處,千竿萬竿直。山靈愛瀟湘,移置斯山側。”《由靈隱寺登韜光訪正罔上人》云:“意想不到處,山勢忽飛起。鼓興更窮幽,盤盤入雲裏。”皆清新雅健,琅琅可誦。詞如《一剪梅·江山船中同侣雲作》:“同坐江山小小船,纔過山邊,又過村邊。箇儂晚起試粧妍,嫂也同年,妹也同年。  細匀脂粉貼花鈿,乍近人前,忽遠人前。牕紗云幅薄於蟬,算是孤眠,卻是同眠。”亦足爲稽考當日地方風土者之助。至《東風第一枝·題宛蘭簪花圖》,眉端有“此闋刻入《吴中畫舫録》”九字,並記之俟考。

    余旅滬前後四十餘年,喜遊舊書坊,每遇殘編斷簡,輒感作者心血所寄,不忍令其湮没,遂收入篋中。此册有關浙中文獻,謹以贈之浙江圖書館。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五日,龍元亮榆生題記。

    (未刊,據手稿)

    彊邨詩存手稿跋

    《彊邨詩存》手稿一册,歸安朱祖謀古微 撰。原題《玉趺館詩存》,後又删定爲《彊邨棄稿》一卷,予爲刊入《彊邨遺書》。先生晚歲更名孝臧,號漚尹,又稱上彊邨民。詩多壯年時作,故仍署祖謀,從其實也。

    先生少時致力於五七言古近體詩,刻意學江西詩派,曾手鈔《山谷詩内集》、《山谷詩外集》二厚册,以備朝夕吟諷。又有《陳簡齋詩録》手鈔本一册,並藏余篋中。五十後遇臨桂王佑遐鵬運 於北京,始學填詞。既遘辱八國聯軍之亂,與半塘諸友集宣武門内所謂四印齋者,相與聯吟爲《庚子秋詞》及《春蟄吟》等集,乃益專意於倚聲之學,並以校刻唐五代宋金元人詞爲職志,卒刊成《彊邨叢書》四十册,爲研治詞學者之寶庫焉。晚歲不復作詩,而所爲詞,每從唐宋詩中樹骨,沈寐叟所稱白石道人“詩與詞幾合同而化”者,雖兩家取徑不同,咸能卓然有立,而感時撫事,慷慨悲涼,視白石殆有過之。

    今以手稿歸之浙江圖書館,并略記所聞如上。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五日,萬載龍元亮謹識。

    (未刊,據手稿)

    梡鞠録原稿跋

    右《梡鞠録》四卷,卷首署“無著盫戲編”,實爲歸安朱彊邨先生孝臧 手稿。蓋彙集清代諸名家詩文爲七言及八字聯語,以便爲他人書楹帖者。似曾有巾箱活字本印行,今已不易見及矣。

    先生自清季罷任廣東提學使,即引疾歸,初卜居於吴門聽楓園,旋寓滬濱,以鬻書自活,兼助校刻《彊邨叢書》之費,其用心殊苦。

    今以此稿歸之浙江圖書館,因附及之。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五日,龍元亮謹識。

    (未刊,據手稿)

    有樂堂韻語跋

    《有樂堂韻語》“有樂”亦作“有美” 一册,瀋陽曾培祺與九 撰,歸安朱彊邨先生手寫本。先生於友朋遺著,恒喜爲手録,以永其傳。此亦其一也。爰書數語,歸之浙江圖書館。甲辰孟夏萬載龍元亮榆生題記。

    (未刊,據手稿)

    歸安埭溪朱氏支譜跋

    此《歸安埭溪朱氏支譜》一卷爲予卅年前借鈔以備刊《彊邨遺書》者,謹以獻之浙江圖書館,俾他日治彊邨詞學者有所考焉。

    一九六四年五月,龍榆生題記。

    (未刊,據手稿)

    明季刊本東坡二妙集跋

    右《東坡二妙集》,明季曼山館刊本。計收《東坡先生尺牘》二十卷,共一千二百八十七通;《東坡先生詩餘》二卷,共三百三十六首。卷首有《蘇長公二妙集敘》,末署“辛酉秋仲西安方應祥題於秣陵之亭柏軒。”《尺牘》卷首題“瑯琊焦竑批點,茂苑許自昌校,錢塘徐象樗梓。”各通並於題下注發書所在地,受函者按先後編次,較《七集》之凌雜無紀者高出遠甚,殆坡翁下世後,其嗣子向諸通家徵集而來者,爲可貴也。《詩餘》卷首題“瑯琊焦竑編次,江夏黄居中訂正,茂苑許自昌校閲。”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中縫題《東坡二妙》,下署“曼山館”三字,或有或無,亦晚明金陵刻本之較精者。按辛酉當是明天啓元年公元一六二一 ,方應祥行實待考。焦竑字弱侯,江寧人,生嘉靖二十年辛丑一五四一 ,卒萬曆四八年庚申一六二〇 ,享年八十。焦氏在明文人中號稱淹博,撰述甚富。方序作於竑死之次年,則此編所稱“焦竑批點”、“焦竑編次”,當非僞托。

    二十餘年前,偶於上海福州路舊書肆中收得此本,藏之行篋,迭經離亂,幸未散亡。特牽塵冗,不及細校。閩中黄生任軻 曾借以勘《東坡七集》,多出尺牘一二百通。合刊《東坡詩餘》亦屬創舉。王灼《碧雞漫志》卷二稱:“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又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六《新軒樂府引》云:“唐歌詞多宫體,又皆極力爲之。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群馬空’氣象。雖時作宫體,亦豈可以宫體概之。人有言,樂府本不難作,從東坡放筆後便難作。此殆以工拙論,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詩三百》所載小夫賤婦幽憂無聊賴之語,時猝爲外物感觸,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者爾,其初果欲被管絃、諧金石,經聖人手以與六經並傳乎?小夫賤婦且然,而謂東坡翰墨遊戲,乃求與前人角勝負,誤矣。自今觀之,東坡聖處,非有意於文字之爲工,不得不然之爲工也。坡以來,山谷、晁无咎、陳去非、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吟詠情性,留連光景,清壯頓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語意拙直,不自緣飾,因病成妍者,皆自坡發之。”予以爲二家所論,是最能理解蘇詞者。南宋以來,豪傑憂國之士,除陳去非與義 、辛幼安棄疾 外,如岳飛、楊萬里、陸游等,亦莫不瓣香蘇氏,感時撫事,發爲歌詞,一以慷慨淋漓駘蕩縱恣之筆出之。乃宋刊蘇集,無兼收其詞,如秦觀《淮海集》之附《淮海居士長短句》者,此又特爲可怪也。今世傳《東坡詞》,以聊城楊氏海源閣舊藏元延祐庚申葉曾雲間南阜書堂刊本《東坡樂府》二卷爲最古。次爲南陵徐氏乃昌 積學齋舊藏影鈔本僊溪傅幹《注坡詞》十二卷《文獻通考》著録作二卷 ,予卅年前曾據以參稽歸安朱先生《彊邨叢書》編年本,纂次爲《東坡樂府箋》三卷。此外就予所見,惟海虞毛氏汲古閣《宋六十家詞》本《東坡詞》及光緒戊子錢唐汪氏重刊毛本,皆不分卷。同年臨桂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所收《東坡樂府》二卷,則據元延祐雲間本重雕者也。各本次第,皆有不同。此《二妙》本與延祐雲間本亦互有出入,容得暇細加比勘,亦思據以重撰《東坡樂府校箋》,俾世之愛讀蘇詞者有所考焉。

    一九六四年五月廿二日養疴上海南昌路寓樓之葵傾室,漫綴所聞如次。萬載龍元亮榆生題記。

    (未刊,據手稿)

    秋江集注題記

    《秋江集注》六卷,永福黄任莘田 著,長樂王元麟芝田 注,道光癸卯長樂王氏東山家塾刊本。黄氏别有《香草箋》,全作香籨體,清季有石印本,傳誦一時。閩人王鍇少喜吟詠,攜示此集。適予方病冠狀動脈硬化,症號“心肌梗死”,醫戒用腦,遂未暇細讀,率題數語還之。

    予年二十許,任福建集美學校國文教席,課暇頗嗜吟哦。休沐日常乘小汽船渡海汊,訪侯官陳石遺先生衍 於廈門大學,從問詩學源流。先生謂予所作絶句雅近吾鄉楊誠齋萬里 ,並爲朗吟其鄉先輩黄莘田《春日雜思》之前二首:“百折紅闌不見人,小池風皺緑鱗鱗。夕陽大是無情物,又送墻東一日春。”“橘花和露落青苔,鏡檻無風暗自開。涼月不知人已散,殷勤猶下畫簾來。”吟罷,惘惘若不勝情者。又亟稱黄氏偏工此體,當與王漁洋士禛 厲樊榭鶚 在有清一代,分鼎三足。忽忽且四十年,言猶在耳。當倭寇犯上海時,先生倉卒由吴門燕子橋聿來堂來滬,轉乘海舶返福州,予親送至十六鋪碼頭,登舟握别。旋傳先生以疝氣大作,注射嗎啡針藥過量,遂致不起。今先生墓木早拱,其所居三官堂號匹園者,傳已轉作尋常百姓家矣。瀏覽此集,至上述二詩,爲泫然者久之。

    《秋江集》中,多流連光景之作,專尚風神,無大起落,内容亦殊貧乏,殆一時風尚如此耳。

    甲辰孟夏,養疴上海南昌路寓樓之葵傾室,漫題。忍寒居士,時年六十過二。

    (未刊,據手稿)

    舊刻西廂圖題記

    舊刻《西廂圖》一册,自《遇艷》至《完配》凡二十葉,每葉後附鐫明季諸名家如陳洪綬、藍瑛、周復、李謨、關思、陳繼儒、諸允錫、李素□、李□□、孫杕、黄石、董其昌等所作山水、花卉、竹石之屬,刀法極妙,殆出徽歙名工之手,極堪寶玩。予廿年前從吴下祝心淵家,并其他圖籍若干種,以重值收得之。祝氏爲枝山後人,此亦其家世守之物,惜爲小兒塗抹,略有毁損,雖非完璧,要自稀有之珍也。一九六四年,甲辰孟夏之月,忍寒居士龍元亮題記。

    (未刊,據手稿)

    嵯峨天皇宸翰唐李嶠詩殘卷跋尾

    《嵯峨天皇宸翰唐李嶠詩殘卷》一大册,日本珂羅版精印本。原爲八木幸題贈蔣彬侯者,予偶於滬市收得之,珍藏行篋,亦逾十數載矣。

    此册除寫李嶠詩目半葉外,存詩二十一首。觀其運筆犀利奇矯,純用歐法,與彼邦宫内省所藏唐摹右軍喪亂諸帖,淵源莫二。前人論書法者謂定武本蘭亭敘爲率更手橅,真有鐵畫銀鉤之妙。證之嵯峨此册與喪亂諸帖,乃悟晉唐勝諦,惟東邦實得其傳焉。空海之學顔,嵯峨之學歐,並能得髓,洵爲海東奇蹟,愛玩莫釋,漫書數語如上。一九六四年五月,忍寒居士龍元亮榆生題記,時方養疴上海寓齋。

    (未刊,據手稿)

    蘄春黄氏切韻表跋

    《切韻表》一卷,蘄春黄侃季剛撰,予弱冠居武昌黄土坡時據原稿手録。中間轉徙流離,迭經兵燹,幸未失墜,忽忽四十三年矣!

    予五歲喪母,依先君贊卿轉徙於當陽、監利、鐘祥三縣,最後在隨州入小學。旋值辛亥革命,先君去職還鄉,教予讀姚氏《古文辭類纂》及《昭明文選》以至《論語》、《孟子》、《史記》、《杜詩》之屬,多能暗誦。弱冠始出遊武昌,從季剛先生習聲韻文字之學,即住先生黄土坡寓宅,并課先生季子念田讀《四子書》。未半年而武昌兵變,倉卒從先生避居城外長春觀。旋渡江居漢口。亂定,予以艱於資斧,遂辭歸。時先生年三十餘,罷講北京大學,鎩羽南下,任教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亦頗抑塞不自聊。講學餘暇,往往邀集同人玩麻將牌或渡江作冶遊,用資消遣。游罷歸來,即據案研朱墨,讀《説文解字》,取千年來有關許叔重之説,擇要録入眉端,或作種種符號以資識别。嘗語予自幼治許氏書,日夕以此自隨,輔以《爾雅》、《廣韻》,用力至專且久。予每見其夜深兀坐,一燈熒然,時或達旦方休。以此知專業之成,非積年累月,鍥而不捨,好之篤而習之勤,莫由倖致也。

    予既去武昌,索筆游厦門、上海,不十年而忝居上庠講席。先生亦離鄂東下,教授南京中央大學。予恒以春秋佳日,自滬往省先生於文昌橋寓居。先生旋築量守廬於鷄鳴寺臺城遺址,以庋生平所收圖籍,爲終焉之計。一九三五年暮春之月,爲先生五十初度,予與海寧孫鷹若(世揚)偕往祝嘏。廣濟劉博平(賾)亦自武昌來會。先生喜甚,招集浣花川菜館,旋復偕往太平門外看桃花。歡游屢日而散。是夏,予去滬,盡室徙廣州,先生亦常有書來。不料重陽後數日,先生即以中酒大嘔血。遽爾溘逝。聞訃凄然北望,不知酸涕之何從也。

    其明年秋,予復避亂北還。既爲先生刻所著《日知録校記》於吴下,後謀之臨川丁轂音,決由商務印書館將先生手批《説文解字》、《爾雅》、《廣韻》三種,用照相放大,朱墨套印,藉以傳世,兼資來者之考索,而議久不諧。倭寇旋犯金陵,向之所謂量守廬者化爲一片瓦礫,不堪回首矣。逾十數年而亂定,聞三書尚在念田手,一時亦斷印行之望。又傳金陵初陷,量守廬藏者移貯采石,并儀征劉申叔(師培)遺稿多種在焉,隨皆被盜散佚。有收得《量守廬日記》數十葉者,予曾借以録副。今又廿年,劫後餘生,亦不知遺置何所矣!

    此《切韻表》録於辛酉暮春,後附《切韻表刊誤》二紙,爲予居厦門時,晉江丘生(立)所制。丘生年長於予,曾從羅莘田(常培)受聲韻之學,頗有成就。莘田亦出黄先生門下,逝去忽又數年。丘生則一别卅六年,了無音息,亦不知尚在人間否。世傳章(炳麟)黄之學,不絶如縷,展卷爲之憮然。

    憶廿數年前,開明書店曾與先生家屬有約,將爲影印《量守廬日記》全稿及《切韻表》清本。《切韻表》曾用别一鈔本印行若干册,今亦不易重睹矣。

    病中偶檢此册,深感先生往年見厚之誼與先生治學之精勤,而五十著書,餘杭章君所以勖勉之者卒不廢有所就。年命迫促,信志士之大痛。畢生精力所寄,亦不在滅没中,白首門生,唯余一慟而已!率書所聞見,聊殺余悲。一九六四年五月三十日,元亮記於上海寓齋之葵傾室。

    (載《文教資料》1999年第5期)

    彊邨雜綴跋

    《彊邨雜綴》一册,歸安朱彊邨(古微)先生孝臧 手寫本。首録《王惕甫先生雜集屏障書》三十五則,皆唐、宋以來諸名家之名章隽語,以備爲人書屏幅者。次録《題沈羲明先生遺照》以下古近體詩三十七首,類皆題畫及應酬之作。又次録《馮君木撰聯》四十則,又次録《蒹葭樓詩》七律二首,七絶一首,摘句若干,附王病山《題馮君木逃空圖》七絶三首,沈曾植《菌閣瑣談》二十一則,李慈銘《越縵聯語》十八則,金香嚴、況蕙風等聯語十一則,陳散原三立 《金磷臾生壙銘》一篇,志盫《題畫》絶句七首,近人詞集目録及任廣東學政時所得士題名録各半葉。題名録共四十九人,以古應芬、汪兆銘、汪宗洙、杜之杕爲最著。

    按王惕甫名極,廣西馬平人,以詞名同、光間。馮君木名幵,浙江慈谿人,有《回風堂詞》,已刊入《滄海遺音集》。《蒹葭樓詩》作者黄節,字晦聞,廣東順德人,撰述甚富。王病山名乃徵,四川華陽人。越縵爲會稽李慈銘别號,有《越縵堂駢體文》及《越縵堂日記》等刊行。金香嚴爲秀水金蓉鏡,著作不詳。沈、陳、況三氏爲世所共知,不復疏記。

    先生自五十入京後,從臨桂王半塘鵬運 習倚聲之學,遂絶不作詩文,此册所存,疑皆倩人代筆。特《題徐湘蘋畫册》:“《絡緯吟》連《拙政詞》,鉛華洗盡見修眉。饒他才女論門□,大阮何妨小阮隨。《絡緯吟》徐小淑著。湘蘋實小淑從孫,人以方阮氏之有仲容。” “隴頭水咽窮荒恨,塞上秋生落葉愁。詩律居然到臣甫,何曾叉手作詞流。”“衰楊霜徧灞陵橋,每讀新詞意便消。賸有幽花供點染,可分秋雨到前朝?”“一朝詩史吴槎客,絶妙詞從卷尾題。好謝鍾情諸老輩,又添掌故小桐溪。槎客著詩話,自負良史。 ”以其有關閨秀詞人掌故,故特拈出之。

    甲辰芒種節,龍元亮題記。

    又《題缶廬畫葉》:“生面開煙光,太古含石理。胸吞彭澤雲,腕有清湘鬼。”“聞話鄣南山水佳,冷齋相對撥爐灰。薄田苦竹今何似?消盡江南獨客懷。”“酒醒忽憶龜堂句,但聽松風自得仙。那便蜿蜒霄漢去,空山猶有著書年。”“書畫皈依向一乘,世人誰識老聾丞?不須更把楊枝供,長作人間粥飯僧。”“並無一片雲來去,略有三間屋退藏。水漸清泠山漸瘦,幾人消受好秋光?”“石態手揖讓,樹影鱗之而。想見酸寒尉,科頭放筆時。”先生晚歲旅食淞濱,與安吉吴倉石昌碩 交至密,此諸絶句亦瘦硬近黄魯直,或出先生自製,故並録存之。

    元亮再記。

    (未刊,據手稿)

    菌閣瑣談卷上鈔本跋

    此嘉興沈寐叟曾植 遺著《菌閣瑣談》卷上一册,予任教厦門集美學校時,屬閩縣陳生雨亭從《國學專刊》中鈔出者。彊邨先生亦曾借録副本,略有校正。嗣從沈慈護家獲觀原稿,并曾録副,塵事牽率,未暇對勘也。其後常熟錢萼孫校輯《海日樓札叢》,復加割裂,非復二卷之舊,安得爲别刊單行本耶?

    《國學專刊》爲閩縣陳石遺先生衍 教授厦門大學時,與國文系學生葉長青等所編印,僅載《瑣談》上卷,旋即停刊。“菌閣”訛爲“茵閣”,江寧唐圭璋收入《詞話叢編》時,始據另一鈔本更正,但訛誤仍所不免。陳生甚富才華,字迹亦秀挺,予游福州時曾過其家,不幸短命死久矣。彈指卅七八年,病中撫此殘帙,爲惘然者久之。一九六四年六月八日龍元亮題記。

    (收《龍榆生先生年譜》附録)

    黄賓虹畫黄山圖卷題記

    《黄山圖》一卷,爲黄賓虹先生晚年傑構。其自題云:“黄山自湯口登文殊院,歷平天矼,望西海門,石筍林立,縹渺霞際,回首鰲魚洞、度仙橋諸絶險,俱在屨足之下。榆生先生文詞斐亹,詩中有畫,可奪化工。寫此一角,聊博大噱。庚寅,賓虹,年八十又七。”觀其氣象雄偉,筆勢磅礴,真可謂能以造化爲師者,並世畫師莫能與之抗手也。十七年前,曾裝鏡框,懸之白下寓廬。遭亂轉徙,曾託亡壻鄭吉勇空運至滬,幸未散失。頃偶於敝篋中檢出,略加裱褙,轉獻陳仲弘毅 元帥,藉供清賞。亦冀有好事者,見而懇求攝影,製版流傳,庶此名蹟允爲藝苑模楷,亦不負作者相知之意云。一九六五年中秋前九日,龍元亮題記。

    (未刊,據手稿)

    蘄春黄氏切韻表題記

    右《切韻表》一卷,蘄春黄侃季剛撰。予弱冠時遊武昌,從先生治文字聲韻之學,因獲録副。置篋中四十三年矣。先生畢生精力,萃於《説文》、《廣韻》二書,治許書尤勤篤,從十五六歲至五十之年,每夕必挑燈研索,至午夜始休。嘗語予,凡有關此書之古今圖籍,必於簡端細字簽注,并以各種符號標識。古文字聲韻之學,至先生而集其成,嘉惠來學,至今未已,世所稱章黄學派是也。先生年五十時,太炎先生勸以寫定專書,方擬著筆,遽以嘔血死。予曾商之商務印書館,將原書攝影放大,用朱墨套印,以廣其傳。議方定而倭難作,遂不克果。聞尚存其子念田處。頗望在此學術昌明之偉大時代,能爲及時印布,以期不没先生之畢生業績焉。一九六五年九月一日,弟子龍榆生題記。解放後以字行,又及。

    (未刊,據手稿)

    藍印本日知録校記跋尾

    此書刊於吴下,藍印二百本。倭寇犯蘇州,版片化爲灰燼,以是流布絶稀。其原稿於解放後,即送上海圖書館保存,謹以此册呈獻 毛主席。一九六五年九月一日,龍榆生。

    (未刊,據手稿)

    彊邨先生校點稼軒詞題記

    歸安朱彊邨先生清季僑居滬上,壹意於唐宋金元詞之校栞,既刊成《彊邨叢書》四十册,爲學詞者所共珍視。此晚歲校點《稼軒詞》二册,未及補刊,讀者憾焉。謹并先生校點《東坡樂府編年本》一册呈獻 毛主席。

    (未刊,據手稿)

    陳東塾先生手書團扇題記

    番禺陳東塾先生澧 爲近代嶺南第一通儒,畢生以講學爲業。書學米芾,亦蕭灑出塵。此團扇爲亡友鶴山易大厂舊藏,特以轉贈蕭向榮將軍,藉供清賞。一九六五年中秋前十日,龍榆生題記。

    先生於古今圖籍瀏覽至富,尤長於樂律聲韻詞章之學。其教人力排門户之見,及一切支離破碎之説,一以提挈綱領,深入淺出,務通古今之郵而以致用爲歸。以爲不如是而夸夸其談,徒使學者陷於迷惘,或且聞而生畏,適足促宗邦文化之消亡,更何有於發揚光大。百年前有此進步思想,爲可頌也。

    (未刊,據手稿)

    詞學季刊三卷合訂本題記

    曩以詞壇諸知好之贊助,創辦此刊。每期發行千册,頗有流傳域外者。出至第三卷第四號,排版未竣而倭禍作,開明印刷所燬於火,遂致斷絶。劫後僅存二部,既早以其一捐獻上海圖書館,頃復於敝篋中檢得三卷四號校樣若干葉,因併合裝爲三卷,亦遂成爲人間孤本矣。此諸陳跡將隨卷中作者之零落以俱盡,每誦毛主席“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之句,推陳出新之偉業,所厚望於來者矣。乙巳中秋龍榆生題記。

    (未刊,據手稿)

    章太炎黄季剛詩翰跋尾

    一九三五年,予應中山大學之聘,提挈老幼,盡室南行。行前分往蘇州、南京,謁太炎、季剛兩先生告别。承各書所作詩一紙見贈。章書《送日本川南領事移駐昆明》云:“海客今何往?西方有化人。寧爲桂家役,不作建夷民。柳暗蒼山霧,花明麗水春。金沙天險在,釣者莫垂綸。”黄書《壬戌京都清明》:“漂泊何心度佳節,小院晴光乍堪悦。偶因檢點識清明,祗恐多憂難拔絜。此都花事舊時衆,清游已惜無人共。幾家亭館變淒涼,廿載風塵仍澒洞。白日西暆流水遠,索居那畏青春晚。寄愁天上事難期,濺淚花邊悲豈遣。舊塋松栝隔雲山,鋒鏑縱横且未闌。坐羨巢林江上燕,六州破後尚思還。”未半載,而兩先生相繼下世,保兹片楮,屢經轉徙,幸未遺軼。自幸晚際偉大時代,不特兩先生所憂之事皆已一掃而空,且將進斯世於大同,深惜兩先生之不及見也!特爲合裝,轉獻 毛主席,而附誌始末如右。一九六五年十月一日國慶,龍榆生題記。

    (未刊,據手稿)

    張牧石夢邊詞序

    張子牧石從夏瞿禪教授處獲知予居止,自天津來書乞爲題《夢邊填詞圖》,并刻兩小印爲報。旋復寄示所爲詞數闋,屬撰小引。予方養疴淞濱,衰邁無能,何足以知牧石?聞牧石少嗜倚聲,初學淮海、碧山,嗣復沉浸於稼軒、夢窗之作,以夢邊自題其集,意謂欲追蹤君特而才力未逮,殆自謙之詞耳。自周止庵氏有《宋四家詞選》之輯,標舉周、辛、王、吴四家,領袖一代,又教人以“問塗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此説出而一時作者靡然響風,爲張皋文氏擴大門庭,大張常州之幟。而沉埋數百年之夢窗四稿,遂被倚聲家奉爲圭臬。清季王半塘、朱彊邨、鄭大鶴、況蕙風四氏競起評校而扇揚之,由是,北自幽燕,南逾五嶺,東瀕於海,西迄川黔,幾全歸籠罩,捨是輒爲朋輩所輕焉。末流乃有以“百澀詞心不要通”自相誇耀者見亡友大厂居士自題《雙清池館詞稿》, 又復專選周、吴僻調,一一依其四聲清濁而填之,謂不如是不足與言諧律也。彊邨先生嘗對予言,平生於吴詞致力特深,頗能窺知其奥藴,何必强人以此自限自苦爲也。又謂周選四家,碧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