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峰集卷之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奉化郑道传著)

    经济文鉴别集(下)

    [君道]

    宋

    太祖(姓赵。名匡胤。宣祖第二子。以火德王。都汴。在位十七年。)

    帝即位之初。长虑却顾。以为唐末以来五十年间。帝王凡八易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皆由藩镇太盛故也。于是。以知州易方镇。命文臣知州。各置通判。又命朝臣彊干者出为知县。以分节制之权。而革藩镇之弊。又以从容杯酒之间。解诸将兵权。于是。藩镇不可除之痼疾。一朝而解矣。其所以削平僭乱。崇重儒术。制兵法。抚士卒。理财赋。恤刑狱。抑奢侈者。人君之道备矣。究其所以然者。岂无所本哉。帝尝闻道理最大。此一言足以为植国之根本。而其正心修身之学。实有非他人所能企及者。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因谓左右曰。此如我心。小有邪曲。人皆见之矣。朱文公称太祖不为言语文字之学。而其方寸之地正大光明。直与尧舜之心合。诚哉。是言也。佗如事周太后如母。养少帝如子。逮以寿殂。保全功臣。俾皆老死牖下。其忠厚之至。有可言者矣。至于遵母后遗教。不以天下私其子。竟以授其母弟。孝友之道又何以加于此哉。吁。太祖吾无间然矣。

    太宗(炅。宣祖第三子。在位二十二年。)

    帝践阼未数年。陈洪进(旧本脱进字)表献漳泉。钱俶表献吴越。刘继元以河东降。可谓继太祖之志而成混一之功矣。帝自即位之初。首重监司之权。以制藩镇。置三司使。以理财赋。命宰相则必以正而不以邪。命参政则竟为他日之贤相。重台谏。作敢言之风。置经筵。远奸邪之习。谨循吏之选。严赃吏之诛。贡举则罢势家以取孤寒。爱民则作戒词以遗州郡。宽税限。禁淫刑。赈饥困。抚流亡。恤刑狱。崇儒术。似兹善政。史不绝书。可谓太平有道之令主矣。所可惜者。太祖之崩。不能无疑。德昭之死。又非其罪。廷美之卒。由于赵普。逮太祖宋皇后崩。群臣不为成服。其于人伦之间。不能不有歉焉耳。至于储贰之建。决于寇准之一言。为天下得人。何以尚此。

    真宗(恒。太宗第三子。在位二十五年。)

    首诏学官。讲书讲易。可谓知以圣学为急者矣。严牧守之选。崇节俭之化。开敢言之路。绝贡奉。禁献珍禽奇兽及诸祥瑞。修贡举。建学校。恤民隐。皆视祖宗家法。又从而充广之。可谓贤主也欤。若夫西北二边之事有可言者。于西则待以姑息而失事机。于北则将帅有拥兵不进者。有丧失师旅者。贷之而不斩。宋之武功不竞。自军法不严始。仁厚信有馀。国势不期而渐弱矣。及契丹再入寇。京师震恐。群议纷纭。帝用寇准策。不为浮议所惑。驾幸澶州。契丹骇怖。乞和之不暇。虏既退。自是不敢复寇边。所恨者。帝不悟钦若之谗。待准浸衰。竟至罢相。又听其请。封禅天书之事乃起。呜呼。真宗之相。前有吕端,张齐贤,李沆,吕蒙正,毕士安,寇准。皆君子也。后有王钦若,陈尧叟,冯拯,丁谓,曹利用。皆小人也。吁。以数君子成之。不见其有馀。以一小人败之。不见其不足。相道有关于君德之成败如此夫。

    仁宗(祯。真宗第六子。在位四十二年。)

    帝天性仁孝。终丧有哀戚容。不忍预宴乐。帝未有嗣。曹后劝选宗子养宫中。于是以皇兄允让之子宗实养于后所。是谓英宗。宋贤后以曹氏称首。亦帝之能以刚制欲。无闺门昵比之私。有社稷长久之虑也。帝当守文之时。承平日久。边境少事。及西夏叛。以范仲淹为陕西转运使。夏人相戒曰。毋以延州为意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契丹乘间遣使索地。以富弼使契丹。责以大义。契丹主服之。人谓弼不屈虏庭。乃平日学问之功也。然弼临行谓帝曰。主辱臣死。臣敢爱死。此所以不屈之本也。夷简罢。富,杜,韩,范在二府。王素,欧阳脩,蔡襄知谏院。宋之得人。斯为盛矣。未几奸党交恶。百计毁之。仲淹,弼,脩等相继罢去。自此正人再逐。庆历之政衰矣。然执中虽以刚愎。相及罢。遂相文彦博,富弼。搢绅相庆。其后琦相脩副而社稷之托琦卒以身任之。虽其间用舍不常。而得人之效亦可见矣。嘉祐初。元帝感风眩。彦博召内臣史志聪问帝起居状。对以宫禁事不敢泄。叱之曰。帝暴疾。系宗社安危。不令宰相知上起居。欲何为耶。自今疾势增损。宜一一见白。自是禁中事。宰相无不知。帝不能省事。二府议定。即称诏行之。此古者大臣统近习总百官之职业也。帝得疾。中外忧之。微彦博尽忠调护。使奸庸处之。祸有不可测者。初欧阳脩,吴奎,吕景初等议立皇子。上之疾也。宰相亦劝立嗣。可之。定议立宗实。诏稿已具。疾瘳中寝。范镇曰。天下事有大于此乎。见琦曰。不及今定议。异日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莫敢言矣。琦乘间极言。遂降诏立宗实为皇太子。明年二月帝。崩。仁宗可谓至仁之主。大辟疑必谳上所活岁以千计。不食烧羊则曰。可不忍一夕之饥而启无穷之杀。或献蛤蜊则曰。一下箸费钱二十八千。吾不敢也。北使言加兵高丽则曰。百姓无辜屠戮。遂寝兵。内出通天犀。救京师之疫曰。朕岂贵异物而贱百姓哉。或以苏辙对策过直请黜之。曰。求直言而弃之。天下谓何。又好学崇儒。扶植斯道。上承一祖二宗之心。下开濂洛道学之懿。尤为盛美。经筵谓侍臣曰。朕盛夏未尝少倦。但恐卿等劳耳。诏州县皆立学。于戴记中表出中庸大学二篇。以励儒臣。是已开四书之端矣。噫。若帝者。存心制治。粹乎无以议矣。

    英宗(曙。仁宗从兄濮王第十二子。在位四年。)

    帝初立。以忧危得疾。举措失常。诏请皇太后权同听政。内侍任守忠等。造言交间。宰相韩琦力救之。明年五月。上康复。琦取十事禀上。裁决悉当。琦即诣东殿覆奏。太后每事称善。琦请太后撤帘。窜任守忠。正其交间之罪。帝自临政以来。所用皆君子。处宰执之地者首得琦。次得弼。与参政之列者前有脩后有槩。居经筵则有吕公著,刘敞。擢谏职则唐介为中丞。吕诲为知杂。范纯仁,吕大防为御史。宋朝用君子之盛。惟治平为然。可以见帝知人官人之道矣。

    神宗(顼。英宗太子。在位十八年。)

    帝以大有为之资。欲变法创治。以强朝廷之势。首用王安石变新法。其议新法不便者。如司马文正,赵清献,范忠文,程明道,欧,苏二文忠诸君子。皆为之斥罢。其所见用者。皆新进生事之徒。天下不胜其弊。莫不怨之。安石虽退。其徒蔡京,吕惠卿,章惇,蔡确等相继用事。至于靖康。祸乱极矣。呜呼。安石毋庸论也。当神宗朝。濂溪周子倡明道学。两程夫子从而和之。道学之盛益大以肆。上以续孔孟千载不传之秘。下以开后人万世无穷之学。实光前而绝后也。同时如康节邵子,横渠张子,司马温公。又为理学之渊薮。卓卓乎其不可及者。呜呼。使天不生安石于其间。而使诸君子以斯道相天子。以成就其大有为之志。吾知其跻世道于唐虞之盛矣。奈之何其不然也。惜哉。

    哲宗(煦。神宗太子。在位十五年。)

    帝即位。太皇太后同听政。甫十岁。临朝庄严。首相重臣司马光,吕公著。先后为左仆射。罢新法十馀事。朝野喜之。元祐八年已前。号称善治。其所设施举措。皆出于宣仁圣烈皇后。而司马公,吕公等赞成之力也。

    后杨畏等上言。神宗更法。以垂万世。乞早讲求以成绍述之。畏疏章惇,惠卿等。温伯,李清臣等乞召惇为相。纳之。清臣中书侍郎。温伯左丞。绍述之说。清臣唱之。温伯和之。群小用事。贬逐司马光等三十三人。至诬宣仁皇后潜图废立。欲废之。噫。安石变法之祸。止于一时。而引进小人之祸。终于一代。人知汴都亡于徽宗之宣和。不知已兆于哲宗之绍圣也。悲夫。

    徽宗(佶。神宗第十一子。在位二十六年。)

    即位。首相韩忠彦。复邹浩官。范纯仁以下二十馀人并收叙。追复司马光文彦博等官三十三人。召范纯仁安。置章惇罢蔡京。亦一代之贤君也。惜其虽相忠彦而参以曾布。布谕赵挺之建议绍述。自此击元祐旧臣而国论一变矣。京凡四入相首尾二十馀年。小人相继秉政。而蔡京,王黼又小人之尤者也。其于众君子也。排摈追仇。无所不至。再夺司马光等官五十馀人籍。元祐末上书人。刻御书党籍于端门凡一百九十人。又窜任伯雨等一十四人。窜黄庭坚,程颐除名。迨纯仁,苏轼,程颐,商英,陈瓘,安世诸公卒而善类凋尽。举朝无一君子。纯是小人。而蔡京实为之首。时承平既久。帑庾充溢。京倡为丰亨豫大之说。专以淫侈荒亡导其君。土木神仙之事以次而作。朱勔起花石纲而东南为之大困。童贯广宫室而期门之事起。又作万岁山。竭国力六年而后成。崇尚道教。以帝王之尊。加道君之号。何以异于梁武佞佛哉。夫小人道长则宦官当权。开边生事而盗贼夷狄之祸亦以次而起。必然之势也。至以宦者童贯为元帅。与金约夹攻辽。辽地未得而金兵已犯阙矣。噫。观绍圣以来群凶接迹。以扫灭善类。其意不过欲报怨耳。不过惧其复进夺己权宠耳。亦不必如是之酷也。然其心本生于患失之私。而其祸乃至于丧邦之惨。哀哉。故君子之存心于公私之辨。不可不谨。

    钦宗(桓。徽宗太子。在位二年。)

    帝当金兵犯阙之时。即位于祸乱已极之馀。信不可为矣。而未尝无尚可为之机。当是时。李纲议定城守策。以忠义劝励士卒。人心差强。诸道勤王之兵尚有数百万。熙河经略姚古。秦凤经略种师道等兵至。号二十万。师道入见曰。彼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人境而能善归乎。此非可为之机欤。奈何李邦彦专主和议。帝亦是之。邦彦恐纲,师道等成战功。因其小败。百计毁之。虏需犒军金银牛马币帛。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亲王为质。康王构如北京。所求皆与之。凡围京城三十三日。既得三镇书及亲王即去。纲,师道等请临河阨关要击败之。邦彦不听。令诸将护出境。非金能全师以归。乃国贼邦彦曲全之。以善其归也。纲度金虏必再至。上备边御敌八事。谏议大夫杨时亦以为言。不听。邦彦虽罢。纲亦出外。金虏再至。不交一战。京城陷二帝虏。诸王公主后妃姬嫔以至宰执官僚数千馀人。俱为所获。至立异姓易国号。呜呼痛哉。

    高宗(构。徽宗第九子。都临安。在位三十六年。)

    二帝北狩。即位于南京。首召李纲为右仆射。则相得其人矣。命宗泽留守东京。则将又得其人矣。二公志在恢复。而潜善,伯彦等志在退保。水火之性固已不同。而帝则思慕父母之念。不能胜其畏惰偷安之心。此汪黄之谗易入。而纲,泽之计不行也。其后秦桧以请还梓宫为辞。首倡和议。取位宰相。嗜利之徒从而和之。奸佞得志。忠良摈戮。武备废弛。士气沮丧。虽以张浚之忠义。岳飞之武勇。不能成恢复之功。卒至浚出而飞戮。呜呼痛哉。惟其因娄寅亮之一言。以太祖之后为嗣。当内禅之时。揖逊之举。曾无系恋。太祖在天之灵。可以慰矣。而其所以为中兴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者。不在是欤。

    孝宗(慎。太祖之后秀王子。在位二十七年。)

    即位之初。张浚入对。除江淮宣抚使。帝曰。旧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浚曰。人主以务学为先。人主之学。以一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浚见上英武。力陈和议之非。于是加浚少保。时虏将等屯虹县灵壁。浚谓必为边患。当及时扫荡。浚入奏。下诏亲征。命浚兼都督荆襄。会浚将显忠,宏渊不相能。师溃。浚上疏待罪。上下罪己之诏。贬浚官。改宣抚使。上召浚子栻。谓之曰。朕待魏公有加。不为浮议所惑。可以见帝委公之笃矣。未几。金师移书议和。求唐,邓,海,泗四州。宰执急于求和。帝召浚至行在。为右相。仍都督。竟不以四州与虏。观此则帝复雠之志。何其决也。不幸思退等力主和议。百计毁浚。浚一出而幸灾者蜂起。归罪于浚。思退谕虏以重兵胁和。周葵,王之望,洪遵无非袭桧之所为。一浚岂能胜百桧哉。孝宗恢复之志。虽不得遂。而隆兴,乾淳之治则不可诬矣。节用爱民。好学勤政。听言好谏。重道崇儒。疏斥宦官。严饬赃吏。帝王众善。能兼有之。真宋室之贤主。独其末年。陈贾请禁伪学。以攻朱熹。使邪正混淆。贻祸滋蔓。深为可惜也。

    光宗(惇。孝宗第五子。在位五年。)

    帝绍熙改元之次年。感疾不豫。时留正,葛邲左右相。赵汝愚同知。朱熹安抚淮南。寿皇崩。帝疾不能执丧。中外忧惧。汝愚白太皇太后。奉皇子嘉王即位。人以为光宗以疾亟立宁宗。汝愚同姓之卿之力居多焉。

    宁宗(扩。光宗长子。在位三十年。)

    帝以赵汝愚为相。朱熹为讲官。君子在侧。荐进善类。相与养成君德。修明政事。可庶几矣。奈何韩侂胄以一小人。自以为有定策功。夤缘秉权。逐汝愚出朱熹。而善类相继窜逐。呜呼。斯道之不幸欤。抑宋之不幸也。

    理宗(。宁宗次子。在位四十年。)

    帝即位临御四十年。表章理学。使濂洛,紫阳之道。大明于天下。传之后世。庙号曰理。固其宜也。然国势积弱之馀。或者谓诸儒理学。竟莫能以扶颠持危。不一再传而遂亡。嗟夫。周公没。圣贤之道不行。孟轲死。圣贤之学不明。孔孟能使道之明。犹不能必道之行也。况周,程之在熙宁,元祐。朱文公之在乾淳,庆元。以至真文忠之在端平。未尝略得君而行政也。小人尽接迹而久于柄用。诸儒或早谢而终以阨穷。乌可以道之不行。国之不竞者。责之哉。

    度宗(睿。理宗侄福王子。在位十年。)

    权奸柄国。穷饕极恶。迄于幼主德祐之元年。天命有归矣。

    元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国语曰成吉思。立二十二年。)

    帝既立。功德日盛。诸部皆慕义来降。再征西夏。自将南伐。分兵三道并进。右军循太行而南。左军遵海而东。帝自将中军取燕南山东河北五十馀郡。命木华黎等取金未下州城。遂亲征西域。帝深沈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定西域。

    太宗(窝阔台。太祖第三子。立十三年。)

    帝立。自将南伐六年而金亡。七年。伐宋。帝有宽弘之量。仁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华夏殷富。庶民乐业。行旅不赍粮。时称治平。

    定宗(贵由。太宗长子。立三年。)

    立三年而崩。自乃马真氏称制以来。法度不一。内外离心。而太宗之政衰矣。

    宪宗(蒙哥。睿宗拖雷长子。立九年。)

    少从征伐。屡立奇功。刚明雄毅。沈断寡言。不乐燕饮。不好侈靡。

    世祖(忽必烈。睿宗第四子。国语曰薛禅。立三十五年。)

    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爱养民力。每遇灾伤。免租赈饥。惟恐不及。用能以夏变夷。混一区宇。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成宗(铁穆耳。世祖之孙裕宗真金第三子。国语曰完泽笃。立十三年。)

    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惟其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阃。外则委于大臣。然其不致于废坠者。则以去世祖未远。成宪具在故也。

    武宗(海山。顺宗答剌麻八剌之长子。国语曰曲律。立五年。)

    承富有之业。慨然欲创治改法以有为。故其封爵太盛而遥授之官众。锡赉太隆而应赏之恩薄。至元大德之政。于是稍有变更云。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顺宗次子。国语曰普顾笃。立九年。)

    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亦留心释典。尝曰。明心见性。虽以佛教为先。然修身治国。儒道为大。又曰。儒者之所以可尚者。以能维持三纲五常之道耳。平居服御质素。澹然无欲。不事游畋。不喜征伐。不崇货利。事皇太后终身不违颜色。待宗亲勋旧。终始以礼。大臣亲老特加恩赉。有司奏大辟。每惨恻移时。其孜孜为治。一遵世祖成宪云。

    英宗(硕德八剌。仁宗嫡子。国语曰格坚。立三年。)

    自即位励精图治。委任丞相拜住。釐革弊政。以御史大夫铁失贪污不法。议诛之。事泄遂为其所弑。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显宗甘麻剌长子。立五年。)

    铁失弑英宗。迎立晋邸。帝立即诛铁失。以正弑逆之罪。

    明宗(和世?。武宗长子。国语曰护都笃。立八月。)

    即位八月暴崩。

    文宗(图帖睦尔。武宗次子。国语曰礼牙笃。立五年。)

    立五年而崩。

    宁宗(懿璘质班。明宗第二子。立一月。)

    在位四十三日。年七岁而崩。

    顺帝(妥驩帖木儿。明宗长子。立三十六年。)

    沈湎酒色。不恤政事。在位三十六年。而天命归乎大明矣。

    高丽国

    太祖(王建。金城太守隆之长子。在位二十六年。)

    幼而聪明。龙颜日角。宽厚有济世之度。梁贞明四年。诸将以弓裔无道。奉太祖即位。其设施也。好生恶杀。信赏必罚。推诚功臣。存恤疲民。甄萱父子相夷则伐而取之。金傅君臣来附则礼以待之。以契丹之强而侵伐与国则绝之。以渤海之弱而失地无归则抚之。屡幸西都。亲巡北鄙。其志盖欲复东明旧境而后已。草创更始。虽未遑于礼乐。而其宏规远略。深仁厚泽。固已培养五百年之国脉矣。(按此以下至恭让王。采用李齐贤赞及史臣赞。)

    惠王(武。太祖长子。在位二年。)

    智勇绝伦。从讨百济有功。太祖益重之。晋天福八年五月。奉遗命即王位。王规谮王两弟。王不致之罪。顾使居左右。其免于袖刃壁人之谋。可谓幸也。(按旧本。谓下脱幸字。考本文填补。)时去太祖弃代甫耳。规之不义而得众。已能如汉魏之曹马耶。其未有以窜殛之。何也。呜呼。小人之难远也如此。其可不戒哉。

    定王(尧。太祖第二子。在位四年。)

    性好佛多畏。晋开运二年九月。受惠王遗命即位。王以人君之尊。步至十里所浮屠之宫。以藏舍利。又以七万石谷一日而分赐诸僧。一遭天谴。丧心生疾。所谓君子求福不回者。亦尝闻其说耶。疾既大渐。能以宗社付之亲弟。不使如王规者觊觎于其间。是亦可(按旧本。可下有谓字。而考本文删去。)嘉也已。

    光王(昭。太祖第三子。在位二十六年。)

    生而岐嶷有大量。及即位。礼待臣下。明于听断。恤孤寒。重儒雅。王之用双冀。可谓立贤无方乎。冀果贤也。岂不能纳君于善。不使至于信谗滥刑耶。若其设科取士。有以见光王之雅有用文化俗之意。而冀亦将顺以成其美。不可谓无补也。惟其倡以浮华之文。后世不胜其弊。取士用诗赋论三题。不策问时政。观其文章。髣髴唐之馀弊云。

    景王(胄。光王长子。在位六年。)

    温良仁厚。不好嬉游。光王末年。谗邪交兴。狱囚盈溢。至置假狱。人人危惧。王虽在东宫。亦见疑阻。及即位。悉取前朝谗诉之书焚之。中外大悦。王作田柴之科。虽有疏略。亦古者世禄之意也。至于九一而助。什一而赋。与夫所以优君子小人者则未之及也。后世屡欲治之。终于苟而已矣。盖不以经界为急。挠其源而求流之清者。何可得也。惜乎。当时群臣。未有以孟子之言。讲求法制。启迪而行之也。

    成王(治。太祖第七子。在位十六年。)

    天姿严正。器宇宽洪。景王寝疾传国。辞不获即位。立宗庙定社稷。赡学以养士。覆试以求贤。励守令恤其民。赉孝节。美其俗。每下手札。词旨恳恻。而以移风易俗为务。及乎契丹意在吞噬。遣将来侵。夙驾西都。进兵安北。(按安北。今安州。)即寇准澶渊之策也。未老而树继嗣。为国家之虑长矣。临绝而惜肆赦。达死生之理明矣。所谓有志而可与有为者非耶。呜呼贤哉。

    穆王(诵。景王长子。在位十二年。)

    性沈毅善射御。千秋太后淫乱。通于金致阳生子。王不能防闲于初。子母俱罹其殃。社稷几至于亡。呜呼。宣让(按宣让。穆王谥号。)之不幸也。抑非不幸也。

    显王(询。太祖之孙。在位二十二年。)

    幼聪悟仁惠。敏于学。工词翰。及即位。和好强国。偃革修文。薄赋轻徭。登崇俊良。修政公平。置民安辑。内外底宁。农桑屡稔。侍中崔冲所谓天之所兴。谁能废之者。岂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