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名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州国第七

    【题解】

    州国,指州邑与封国。本篇一一解释了这些州邑与封国各自的得名之由,包括州名、国名、郡名,以及井、邑、丘等较小的行政区划之名。

    7.1 青州①,在东,取物生而青也②。州③,注也④,郡国所注仰也⑤。

    【注释】

    ①青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山东德州、齐河以东,马颊河以南,济南、临朐、安丘、高密、莱阳、栖霞、乳山等市县以北、以东和河北吴桥地。东汉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北)。

    ②取:采用,选用。

    ③州:古代行政区划名。

    ④注:集中,聚集。

    ⑤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注仰:同“属仰”。抬头注视,注目仰望。

    【译文】

    青州,在东方,选取植物青绿的特色而命名。州,得名于“注”,郡县和侯国注目仰望它。

    7.2 徐州①,徐,舒也②,土气舒缓也③。

    【注释】

    ①徐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地区。东汉治郯(今山东郯城)。

    ②舒:缓慢,从容。

    ③土气:土壤的性质。舒缓:从容平缓,舒展缓慢。

    【译文】

    徐州,徐,得名于“舒”,土壤的性质舒展平缓。

    7.3 杨州①,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注释】

    ①杨州:即扬州。或称“维扬”。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

    【译文】

    杨州,境内很多水面,水的波浪激扬。

    7.4 荆州①,取名于荆山也②。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③,南蛮数为寇逆④,其民有道后服⑤,无道先强⑥,常警备之也。

    【注释】

    ①荆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二省及河南、广西、云南、广东的一部分。

    ②荆山:山名。在今湖北南漳西部,漳水发源于此。

    ③警:戒备。

    ④南蛮: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数(shuò):屡次。寇逆:贼寇,叛逆。

    ⑤有道:谓政治清明(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后服:较迟降服。与“无道”(政治纷乱)对言。

    ⑥无道: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

    【译文】

    荆州,得名于荆山。之所以一定要选取“荆”作为名称,荆,得名于“警”,南方的民族屡次成为贼寇叛逆,那里的人民在政治清明时较迟降服,在社会纷乱时首先强横,需要时常警戒防备他们。

    7.5 豫州①,地在九州之中②,京师东都所在③,常安豫也④。

    【注释】

    ①豫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

    ②九州:传说中的中国上古行政区划。实际上只是当时学者各就其所知的大陆所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各家所说各州境界亦多出入。

    ③京师:泛称国都。东都:此指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故称。

    ④安豫:安宁快乐。

    【译文】

    豫州,辖地在九州的中央,都城洛阳所在地,经常安宁快乐。

    7.6 凉州①,西方所在②,寒凉也。

    【注释】

    ①凉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旗、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②西方:古人观念中的西部边远之地。

    【译文】

    凉州,西边地方的所处之地,寒冷清凉。

    7.7 雍州①,在四山之内,雍翳也②。

    【注释】

    ①雍州:东汉兴平元年(194)分凉州河西四郡置。辖秦岭以北、弘农以西诸郡。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建安十八年(213)移治长安县(今陕西西安西北)。

    ②壅翳(yì):隐蔽,障隔。

    【译文】

    雍州,处在四面的高山里边,障隔隐蔽。

    7.8 并州①,并,兼并也②,其州或并或设③,故因以为名也④。

    【注释】

    ①并(bīng)州:汉代以今山西及陕西的旧延安、榆林等府地为并州。

    ②并(bīng),兼并(bìng)也:原作“曰土无也”,据卢文弨、邵晋涵等校改。邵晋涵曰:“《御览》作‘并者,兼并也’。”

    ③或:有时。并:合并。设:建立,开设。

    ④因:依照,根据。

    【译文】

    并州,并,兼并的意思,这个州有时合并有时分设,因此根据这个情况用它作名称。

    7.9 幽州①,在北,幽昧之地也②。

    【注释】

    ①幽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蓟县(今北京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天津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

    ②幽昧:昏暗不明。

    【译文】

    幽州,在北方,是幽暗不明的地方。

    7.10 冀州①,亦取地以为名也,其地有险有易②,帝王所都③,乱则冀治④,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⑤。

    【注释】

    ①冀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和河南北端。

    ②有险有易:有乱有治。

    ③都:建都。

    ④冀:希望,盼望。

    ⑤荒:收成不好,凶年,歉收。丰:丰收。

    【译文】

    冀州,也是选取地方特点作为名称的,那地方有治有乱,是帝王建都之处,社会动乱了就希望得到治理,国力弱了就希望能够强盛,年成不好了就希望获得丰收。

    7.11 兖州①,取兖水以为名也②。

    【注释】

    ①兖(yǎn)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地区。

    ②兖水:即沇(yǎn)水。济水的别称。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至温县入黄河。又自荥泽复出黄河南,东流至山东琅槐(今广饶)入渤海。

    【译文】

    兖州,选取兖水用作名称。

    7.12 司州①,司隶校尉所主也②。

    【注释】

    ①司州:三国魏通称司隶校尉部为司州,辖区在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

    ②司隶校尉:旧号“卧虎”,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因率领由一千二百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而得名。主:主宰,主持,掌管。

    【译文】

    司州,它的得名是因为它是由监察官司隶校尉掌管的。

    7.13 益州①,益,阨也②,所在之地险阨也③。

    【注释】

    ①益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围(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川西部分地区)、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②阨(ài):同“隘”。狭窄,险要。

    ③险阨:险要阻塞。

    【译文】

    益州,益,得名于“阨”,所在的地方险要阻塞。

    7.14 古有营州①,齐、卫之地于天文属营室②,取其名也。

    【注释】

    ①营州:古九州之一。大致位于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青州东北、辽东等地。

    ②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卫:古国名。大致位于今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营室:星名。即室宿,二十八星宿之一。

    【译文】

    古代有营州,齐国、卫国一带的地方在天文上属于营室,就取了它的名称。

    7.15 燕①,宛也②,北方沙漠平广③,此地在涿鹿山南④,宛宛然,以为国都也⑤。

    【注释】

    ①燕(yān):周代诸侯国名,又称北燕。姬姓。周公奭之后,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城西南隅)。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

    ②宛:曲折,弯曲。

    ③北方:在我国多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平广:平坦广阔。

    ④涿(zhuō)鹿山:位于河北涿鹿东南。相传黄帝曾于此大战蚩尤。

    ⑤宛宛:盘旋屈曲、蜿蜒曲折的样子。

    【译文】

    燕,得名于“宛”,北部地区的沙漠平坦广阔,燕地在涿鹿山的南边,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把它作为国都。

    7.16 宋①,送也,地接淮泗而东南倾②,以为殷后③,若云滓秽所在④,送使随流东入海也⑤。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名。子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封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

    ②接:靠近,连接。淮泗(sì):淮河与泗水。泗水位于山东中部,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常与淮河连称。倾:偏斜,倾侧。

    ③殷:朝代名。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世因称商为殷。至纣亡国。

    ④滓秽(zǐ huì):污浊。

    ⑤随流:随着流水。入海:进入海洋。

    【译文】

    宋,得名于“送”,宋国地域靠近淮河与泗水而向东南倾斜,作为殷商的后代,好像是说渣滓污秽存在的地方,运送他们随着流水东到大海。

    7.17 郑①,町也②,其地多平,町町然也③。

    【注释】

    ①郑:周代诸侯国名。姬姓。本周西都畿(jī)内地,周宣王封弟友于此。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周平王东迁,郑徙于潧(zhēn)、洧(wěi)之上,是为新郑,即今河南新郑。

    ②町(zhèng):平地。

    ③町町:平坦貌。

    【译文】

    郑,得名于“町”,郑国土地大多平缓,平平坦坦的样子。

    7.18 楚①,辛也②,其地蛮多而人性急③,数有战争,相争相害,辛楚之祸也④。

    【注释】

    ①楚:周代诸侯国名。芈(mǐ)姓。始祖鬻(yù)熊。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yǐng,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②辛:辛苦,困苦。

    ③蛮:荒野遥远,不设法制的地方。泛称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性急:性情急躁。

    ④辛楚:辛酸痛楚。

    【译文】

    楚,得名于“辛”,那地方蛮荒遥远而人性情急躁,多次发生武装斗争,彼此争斗互相残害,是辛酸痛楚的祸害啊。

    7.19 周①,地在岐山之南②,其山四周也③。

    【注释】

    ①周:朝代名。姬姓。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周。都城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②岐山: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境。上古称“岐”。

    ③四周:四面环绕。

    【译文】

    周,地域在岐山的南边,那里的山四面环绕。

    7.20 秦①,津也②,其地沃衍③,有津润也④。

    【注释】

    ①秦:周代诸侯国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翳之后非子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东),作为附庸。秦襄公始立国,至秦孝公,日益富强,为战国七雄之一。春秋时全部占有今陕西省地,故习称陕西为秦。

    ②津:润泽,湿润。

    ③沃衍:土地肥美平坦。

    ④津润:滋润,湿润。

    【译文】

    秦,得名于“津”,那里的土地肥美平坦,有水滋润。

    7.21 晋①,进也,其土在北②,有事于中国③,则进而南也④;又取晋水以为名⑤,其水迅进也。

    【注释】

    ①晋:周代诸侯国名。姬姓。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尧之故墟唐,南有晋水,至叔虞子燮(xiè)父改国号晋。故址在今山西、河北南部、陕西中部及河南西北部。

    ②在北:在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洛邑(今河南洛阳)等京师之北或西北。

    ③事: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于:往,去。中国:京师,国都。

    ④南:南去,向南行。

    ⑤晋水:汾(fén)水支流。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译文】

    晋,得名于“进”,它的地域在国都的北边,有大事要去京师的时候,就向南进发;又选取晋水作为名称,而晋水得名是因为它的水流迅速前进。

    7.22 赵①,朝也②,本小邑③,朝事于大国也④。

    【注释】

    ①赵:周代诸侯国名。嬴姓。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赵烈侯与魏、韩三家分晋,建立赵国。疆域包括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部及河北西南部。

    ②朝(cháo):朝拜,进见。用于卑见尊、下见上。

    ③邑(yì):侯国。

    ④朝事:臣服。大国:古指大诸侯国。

    【译文】

    赵,得名于“朝”,赵国本来是个小的侯国,要朝拜于大的侯国。

    7.23 鲁①,鲁钝也②,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③。

    【注释】

    ①鲁:周代诸侯国名。姬姓。故地在今山东兖州东南至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

    ②鲁钝:粗率迟钝。

    ③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朴鲁:朴实鲁钝。

    【译文】

    鲁,就是粗率迟钝,鲁国境内有很多山和水,人的天性朴实鲁钝。

    7.24 卫①,卫也②,既灭殷③,立武庚为殷后④,三监以守卫之也⑤。

    【注释】

    ①卫:周代诸侯国名。姬姓。前11世纪周公封周武王弟康叔于卫。大致位于今黄河以北的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

    ②卫:防守,卫护。

    ③殷:即商朝。

    ④武庚:商纣之子,名禄父。武王克殷,封为殷侯。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霍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

    ⑤三监: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yōng),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bèi),由武王弟霍叔监之。一说指武庚、管叔、蔡叔。

    【译文】

    卫,得名于“卫”,在灭掉殷商以后,把商纣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由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视并防卫他。

    7.25 齐①,齐也②,地在渤海之南③,如齐之中也④。

    【注释】

    ①齐:周代诸侯国名。姜姓。故地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

    ②齐:通“脐”。肚脐。比喻当中,中央。《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

    ③渤海:海名。在我国东北,以山东、辽东两半岛环抱而成。亦称“北海”。

    ④如:原作“勃”,据吴志忠本校改。吴翊寅曰:“吴本作‘如齐之中也’。案:‘齐’即‘脐’字。《庄子·达生》篇:‘与齐俱入。’释文引司马注云:‘齐,回水如磨齐也。’《列子·黄帝》释文同,是‘脐’古作‘齐’之证。《汉书·郊祀志》:‘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苏林曰:‘当天中央齐也。’又《水经·淄水》注引《地理风俗记》云:‘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又《史记》索隐引《齐记》云:‘临菑城南有天齐渊……言如天之腹齐也。’‘勃齐之中’谊不可通,当改‘如’为是。”中:居中。

    【译文】

    齐,得名于“齐”,齐国的地域在渤海的南边,就像肚脐在肚子的中央。

    7.26 吴①,虞也②,太伯让位而不归就③,封之于此,虞其志也。

    【注释】

    ①吴:周代诸侯国名。也称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

    ②虞:通“娱”。下同。

    ③太伯:一作“泰伯”。姬姓。周太王长子。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他与弟仲雍同避江南,改从当地风俗,断发文身,建立吴国,成为吴国的始祖。让位:让出官爵或职位。归就:回归就位。原作“就归”,据吴志忠本、佚名校改。

    【译文】

    吴,得名于“虞”,周太王长子太伯让出职位而不回归就位,周太王就把他分封在这里,使他娱情乐志。

    7.27 越①,夷蛮之国也②,度越礼义③,无所拘也④。此十二国,上应列宿⑤,各以其地及于事宜制此名也⑥。至秦改诸侯、置郡县⑦,随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⑧,汉就而因之也⑨。

    【注释】

    ①越:周代诸侯国名。姒(sì)姓。春秋时兴起,战国时灭于楚。

    ②夷蛮:东夷和南蛮。古代中原地区对东方和南方各族的泛称。

    ③度越:犹“超过”。礼义:礼法道义。

    ④拘:拘守,约束。

    ⑤列宿(xiù):众星宿。特指二十八宿。疏证本曰:“郑注《周礼·保章氏》说十二次之分野云:‘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

    ⑥及:和。于:以,依照。事宜:事情的道理。

    ⑦秦: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原,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郡县:郡和县的并称。郡县之名,初见于周。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国内为三十六郡,为郡县制之始,汉初封建制与郡县制并行,其后郡县遂成常制。

    ⑧山川:山岳、江河。土形:地形。

    ⑨就:凭借,趁着。因:沿袭,承袭。

    【译文】

    越国,是东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超越礼法道义,没有什么约束。这十二个国家,上面对应天上排列的星宿,各自根据地域或依照事理而制作国名。到了秦代废除诸侯、设置郡县,根据它们所在的山河土地形势而设立地名,汉代依旧沿用了这些名字。

    7.28 河南①,在河之南也②。

    【注释】

    ①河南:即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汉魏故城)。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原阳、中牟二县以西,孟津、伊川二县以东,孟津至荥阳段黄河以南,汝阳、临汝、新密、新郑等县市以北地。

    ②河:专称黄河。

    【译文】

    河南郡,在黄河的南边。

    7.29 河内①,河水从梁山而南②,从雷首而东③,从覃怀而北④,郡在其内也⑤。

    【注释】

    ①河内:即河内郡。秦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卫辉)以西地区。在汉代有地狭人众之称。

    ②河水:专指黄河。梁山:指吕梁山。位于今山西西部,黄河与汾河之间。主峰在离石东北。昔日大禹治水,凿吕梁以通黄河,便是指此。原作“岐山”,据卢文弨、疏证本、朱彬校改。

    ③雷首:即雷首山。今山西的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涑水间,主峰在山西芮城西北。东:向东去。

    ④覃怀:今河南武陟以西、孟县以东地区。原作“谭首”,据吴志忠本、佚名校改。吴翊寅曰:“吴本‘谭首’作‘覃怀’。案:‘谭’即‘覃’之或体,各本作‘谭首’,涉上文‘雷首’而误。此据《禹贡》《汉·地理志》改,当从之。”北:向北去。

    ⑤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周制县大郡小,战国时逐渐变为郡大于县。秦灭六国,正式建立郡县制,以郡统县。汉因之。

    【译文】

    河内郡,黄河从吕梁山向南流,再从雷首山转向东流,又从覃怀地区向北流,郡就在这个弯子里。

    7.30 河东①,在河水东也。

    【注释】

    ①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秦汉时指以今夏县为中心的晋南。河东郡,战国魏置。后属秦。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

    【译文】

    河东,在黄河的东边。

    7.31 河西①,在河水西也。

    【注释】

    ①河西:汉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后,以其故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因地在黄河上游以西,地理上自成一体,政治上联系密切,故称“河西四郡”。

    【译文】

    河西,在黄河的西边。

    7.32 上党①,党②,所也③。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④。

    【注释】

    ①上党:即上党郡。战国韩、赵各置上党郡,其后韩郡并入赵,入秦后仍置上党郡。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上党地区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

    ②党:处所。

    ③所:处所,地方。

    ④党:原书无,据卢文弨、疏证本等增补。

    【译文】

    上党郡,党就是“所”。在山上,这个处所最高,所以叫作“上党”。

    7.33 颍川①,因颍水为名也②。

    【注释】

    ①颍川:即颍川郡。秦置,汉沿置。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辖境约在今河南中部及南部等地。《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②颍水:河川名。源出河南登封西境的颍谷,东南流经河南、安徽,至西正阳关入淮河。

    【译文】

    颍川郡,根据颍水取名。

    7.34 汝南①,在汝水南也②。

    【注释】

    ①汝南:即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②汝水:河川名。有南北之分。此指南汝河,为淮河支流。源出河南泌阳北黄山东,东北流经遂平之汝南、新蔡,汇合于洪河(古称澺水),又东南流出息县注于淮水。

    【译文】

    汝南郡,在汝水的南边。

    7.35 汝阴①,在汝水阴也②。

    【注释】

    ①汝阴:即汝阴县。秦置。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②汝水:此指北汝河,为颍河支流。源出河南嵩县外方山,经汝阳、汝州等县市,东至商水县入颍河。阴:水的南面。

    【译文】

    汝阴县,在汝水的南边。

    7.36 东郡、南郡①,皆以京师方面言之也②。

    【注释】

    ①东郡:秦置。汉因之。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约当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南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置。汉辖今湖北粉青河及襄阳以南,荆门、洪湖两市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重庆巫山。

    ②京师:泛称国都。方面:方向,方位。

    【译文】

    东郡、南郡,都是按照国都的方位命名的。

    7.37 北海①,海在其北也②。

    【注释】

    ①北海:即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分齐郡置。治所在营陵县(今山东昌乐东南)。辖境约当今山东潍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市县。东汉改为北海国,移治剧(今山东寿光东南)。

    ②海:此指渤海。

    【译文】

    北海郡,渤海在它的北边。

    7.38 西海①,海在其西也②。

    【注释】

    ①西海:即西海郡。西汉末于今青海附近置。治所在龙耆城(今青海海晏)。后因以为青海的别名。

    ②海:此指西北方的大湖或大池。

    【译文】

    西海郡,海在它的西边。

    7.39 南海①,海在其南也②。宜言“海南”③,欲同四海名④,故言“南海”。

    【注释】

    ①南海:即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治所在番禺(今广东广州)。秦、汉之际地入南越,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灭南越后复置。辖今广东滃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

    ②海在其南也:原作“在海南也”,根据上文“北海,海在其北也”“西海,海在其西也”以及下文“东海,海在其东也”之例改之。顾颉刚说:“谓‘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然则五岭之北岂为大海乎?南海一郡将孤悬海中乎?”

    ③宜:应当,应该。

    ④同:齐一,统一。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译文】

    南海郡,海在它的南边。应当说“海南”,因为想要使四海的名称一致,所以说“南海”。

    7.40 东海①,海在其东也②。

    【注释】

    ①东海:即东海郡。秦置。治所在郯(tán)县(今山东郯城)。楚汉之际也称郯郡。西汉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连云港赣榆区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

    ②海:先秦时期多指今之黄海,秦汉以后兼指今之黄海、东海。

    【译文】

    东海郡,海在它的东边。

    7.41 济南①,济水在其南也②。

    【注释】

    ①济南:即济南郡。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济南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历城、长清、章丘、济阳以及滨州邹平等地。景帝三年(前155)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

    ②济水:河川名。源出河南济源王屋山,南流注入黄河。亦称“沇水”。

    【译文】

    济南郡,济水在它的南边。

    7.42 济北①,济水在其北也②,义亦如“南海”也③。

    【注释】

    ①济北:即济北郡。

    ②济水在其北也:根据下条“济阴,在济水之阴也”之例以及济北郡的地理位置,疑当作“在济水之北也”。

    ③义:意义,道理。

    【译文】

    济北郡,济水在它的北边,道理也就像“南海”那样。

    7.43 济阴①,在济水之阴也。

    【注释】

    ①济阴:即济阴郡。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景帝中元六年(前144)从梁国分出,始为国,明年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东汉时期,济阴郡属兖州八郡国之一。

    【译文】

    济阴郡,在济水的南边。

    7.44 南阳①,在国之南而地阳也②。凡若此类郡国之名取号于此③,则其余可知也,县邑之名亦如之④。

    【注释】

    ①南阳:即南阳郡。秦置。包有河南旧南阳府和湖北旧襄阳府。汉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十堰郧阳区之间地。

    ②国:国都。阳:山的南面。

    ③郡国:郡和国的并称。取号:选取名号,命名。

    ④县邑:县城。如之:如此,像这样。

    【译文】

    南阳郡,既在国都的南边又在大山的南边。凡像这样的郡和国的名号是从地理形势方面选取的,那么其余的也就可想而知了,县城的名称也像这样。

    7.45 大曰“邦”①。邦,封也②,封有功于是也③。

    【注释】

    ①邦:古代诸侯的封国。

    ②封: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授给王族或有功的人。

    ③有功:有功劳、有功绩之人。于是:在此。

    【译文】

    诸侯的封国面积大的叫作“邦”。邦,得名于“封”,分封有功劳的人在这里。

    7.46 国城曰“都”者①,国君所居②,人所都会也③。

    【注释】

    ①国城:国都。都(dū):国都,京都。

    ②国君:天子或诸侯国之君。

    ③都会:会集,会聚。

    【译文】

    国都叫作“都”,它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会集的地方。

    7.47 周制①:九夫为井②,其制似“井”字也③。四井为邑④,邑犹悒也⑤,邑人聚会之称也⑥。

    【注释】

    ①周制:周代的制度。

    ②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井:井田。

    ③制:形制,样式。

    ④邑: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

    ⑤悒(yì):忧郁不安,亦即心中郁结。

    ⑥邑人:同邑的人。聚会:聚集,会合。

    【译文】

    周代的制度:九个成年男人耕种的田地为井,因为它的形制像“井”字。四处井田成为村邑,邑好像说“悒”,是同邑之人都来聚集结会的称谓。

    7.48 四邑为丘①。丘,聚也②。

    【注释】

    ①丘:古代区划田地、政区的单位名。

    ②聚:聚集。

    【译文】

    四个村邑成为丘。丘,得名于“聚”。

    7.49 四丘为甸①。甸,乘也②,出兵车一乘也③。

    【注释】

    ①甸(shèng):古代征赋划分田里、区域的单位。

    ②乘(shèng):车子。春秋时多指兵车,包括一车四马。

    ③兵车:战车。一乘:古时一车四马。

    【译文】

    四个丘成为甸。甸,得名于“乘”,要应征拿出四匹马的战车一辆。

    7.50 鄙①,否也②,小邑不能远通也③。

    【注释】

    ①鄙:边邑。

    ②否(pǐ):闭塞,阻隔不通。

    ③小邑:小的村落、城镇。远通:通达远方。

    【译文】

    鄙,得名于“否”,小的村镇不能通达远方。

    7.51 县①,悬也②,悬系于郡也③。

    【注释】

    ①县:地方行政区划名。周时已有县邑。秦统一六国后,始以郡统县,历代沿用。

    ②悬:吊挂,系挂。

    ③悬系(xì):悬挂系结。

    【译文】

    县,得名于“悬”,悬挂系结在郡的下面。

    7.52 郡①,群也②,人所群聚也③。

    【注释】

    ①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周制县大郡小,战国时逐渐变为郡大于县。秦灭六国,正式建立郡县制,以郡统县。汉代沿用。

    ②群:指人群。

    ③群聚:成群聚集在一起。

    【译文】

    郡,得名于“群”,人们成群聚集在一起。

    7.53 五家为伍①,以“五”为名也。又谓之“邻”②,邻,连也,相接连也。又曰“比”③,相亲比也④。

    【注释】

    ①伍: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

    ②邻:古代行政单位。五家为邻。

    ③比:周代地方的基层组织。

    ④亲比:亲近依附。

    【译文】

    五家成为伍,把“五”作为名称。又叫作“邻”,邻,得名于“连”,互相连接。又叫作“比”,互相亲近依靠。

    7.54 五邻为里①,居方一里之中也②。

    【注释】

    ①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此以二十五家为一里。

    ②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多用于计量土地。里:长度单位。古以三百步为一里。

    【译文】

    五邻成为里,处于方圆一里的范围之内。

    7.55 五百家为党①。党,长也②,一聚之所尊长也③。

    【注释】

    ①党:古代地方基层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

    ②长(zhǎng):尊敬。

    ③聚:村落。尊长:尊敬,尊重。

    【译文】

    五百家成为党。党,得名于“长”,在一个聚落里边奉为尊长。

    7.56 万二千五百家为乡①。乡,向也②,众所向也。

    【注释】

    ①乡:基层行政区划名。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②向:仰慕,归向。

    【译文】

    一万二千五百家成为乡。乡,得名于“向”,众人所归向的地方。

    释形体第八

    【题解】

    形体,指身体。本篇解释了全身多达一百零七个身体部位名称的得名之由。其解释的顺序,是先释表示全体的词,如体、躯、形、身,次释表示局部的词,如毛、皮、肤、肌、骨、肉等。就解释身体局部的词来说,先释表示身体上部的词,如发、眉、头、额,再释表示身体中部的词,如胸、腹、心、肺、要(腰),后释表示身体下部的词,如股、胫、脚、足等,自上而下,依序排列,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的系统认识。

    8.1 人,仁也①,仁生物也②,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③。”

    【注释】

    ①仁:仁爱,相亲。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②生物:生长万物。

    ③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立人,立身,做人。

    【译文】

    人,得名于“仁”,仁爱能够生长万物,所以《周易》上说:“立身做人的正道在于仁爱和道义。”

    8.2 体,第也①,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第也②。

    【注释】

    ①第:等级,次第。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

    ②表里:表面和内部。次第:依次。又指排比编次。

    【译文】

    体,得名于“第”,骨和肉、毛发与血液、表面和内部、大与小排列编次有序。

    8.3 躯①,区也②,是众名之大揔③,若区域也。

    【注释】

    ①躯:身体。

    ②区:区域。有一定界限的地方或范畴。

    ③众名:众物之名。揔:同“总”。聚合,汇集。

    【译文】

    躯,得名于“区”,是众物之名的聚合,就像一个地区那样。

    8.4 形①,有形象之异也②。

    【注释】

    ①形:形象,面貌。

    ②形象:形状,外貌。异:不相同。

    【译文】

    形,有形状外貌的差异。

    8.5 身,伸也①,可屈伸也②。

    【注释】

    ①伸:伸开,挺直。

    ②屈伸:屈曲与伸舒。

    【译文】

    身,得名于“伸”,能够屈曲与伸舒。

    8.6 毛,貌也,冒也①,在表所以别形貌②,且以自覆冒也③。

    【注释】

    ①冒:覆盖,蒙盖。

    ②表:外表。所以:用以,用来。形貌:外形,容貌。

    ③覆冒:蒙盖,掩蔽。

    【译文】

    毛,得名于“貌”,也可以说是“冒”,在外表用来区别外形容貌,并且用以蒙盖掩蔽自己。

    8.7 皮①,被也②,被覆体也③。

    【注释】

    ①皮:本指兽皮。带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

    ②被:覆盖。

    ③被覆:覆盖,掩蔽。

    【译文】

    皮,得名于“被”,覆盖掩蔽身体。

    8.8 肤,布也①,布在表也。

    【注释】

    ①布:铺开,分布。

    【译文】

    肤,得名于“布”,分布在外表。

    8.9 肌①,懻也②,肤幕坚懻也③。

    【注释】

    ①肌:肌肉,瘦肉。

    ②懻(jì):坚强,强硬。

    ③肤幕:皮膜。此指覆盖在肌肉外表的筋膜。幕,通“膜”。人或动植物体内的薄皮形组织。坚懻:坚牢,坚韧。

    【译文】

    肌,得名于“懻”,皮膜坚韧。

    8.10 骨,滑也,骨坚而滑也。

    【译文】

    骨,得名于“滑”,骨头坚固而光滑。

    8.11 胑①,枝也,似木之枝格也②。

    【注释】

    ①胑(zhī):同“肢”。

    ②木:原作“水”,据疏证本、黄丕烈、吴志忠校改。周祖谟说:“吴改‘水’为‘木’,是也。苏舆云:《御览·人事十六》引正作‘木’。”枝格:长枝条。

    【译文】

    胑,得名于“枝”,像是树木的枝条。

    8.12 肉①,柔也。

    【注释】

    ①肉:此指人体的皮肤、肌肉和脂肪层。

    【译文】

    肉,得名于“柔”。

    8.13 筋①,靳也②,肉中之力,气之元也③,靳固于身形也④。

    【注释】

    ①筋:肌腱或附在骨头上的韧带。

    ②靳(jìn):原作“力”,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误作‘力也’。案:‘力’声不近‘筋’,据下‘靳固’之言,当改为‘靳’,则音谊皆合矣。”靳,牢固,稳固。

    ③气:指人的元气,生命力。元:根源,根本。

    ④靳固:坚固,牢固,稳固。身形:身体,形体。

    【译文】

    筋,得名于“靳”,筋肉的力量,元气的根源,稳定在身体上。

    8.14 膜①,幕也②,幕络一体也③。

    【注释】

    ①膜:人或动植物体内的薄皮形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②幕:覆盖,笼罩。

    ③幕络:连绵牵络、笼罩蒙覆貌。一体:指整个身体。

    【译文】

    膜,得名于“幕”,连绵牵络、笼罩蒙覆于整个身体。

    8.15 血,濊也①,出于肉,流而濊濊也。

    【注释】

    ①濊(huì):水多貌。

    【译文】

    血,得名于“濊”,源出于肉,濊濊流淌。

    8.16 脓①,也②,汁厚也。

    【注释】

    ①脓:疮口溃烂所化的黏液。

    ②(nóng):浓厚。

    【译文】

    脓,得名于“”,脓液浓稠。

    8.17 汁①,涕也②,涕涕而出也③。

    【注释】

    ①汁:眼泪。

    ②涕:眼泪。

    ③涕涕:泪流的样子。

    【译文】

    汁,得名于“涕”,滴滴掉落的样子。

    8.18 津①,进也,汁进出也。

    【注释】

    ①津:汗水等体液。

    【译文】

    津,得名于“进”,体液进进出出。

    8.19 液①,泽也②,有润泽也③。

    【注释】

    ①液:原作“汋(zhuó)”,蔡天祜刊本作“汮(jūn)”,文义均不通。疏证本曰:“人身无所谓‘汋’者,‘汋’字盖误也。疑当为‘液’。”此说有理,但证据未足,现申说之:一、从字形上看,“液”字又写作“洂”,与“汋”形近,与蔡天祜刊本“汮”字形更近。《释名》全篇无“液(洂)”字而有“汋”字,可能多处“液(洂)”讹为“汋”。二、从读音上看,“液”为喻纽铎部,“泽”为定纽铎部,古音相近,符合《释名》声训条例。《释形体》同篇:“腋,绎也,言可张翕寻绎也。”以“泽”作“液”的语源,正如以“绎”作“腋”的语源。三、从文意上看,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