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章 大汗忽必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哥哥的去世使得他登上了王位,这一年,忽必烈43岁。到目前为止,他是成吉思汗最卓越的孙子。他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像他著名的祖父一样,一个优秀的军事领袖,以及一个精明的政客,他的身上,既有本民族的强壮品质,又有由于有意吸纳华夏文明所带来的优势。在蒙哥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围攻长江边上被汉人所占据的城市武昌。接着,为了腾出手来,他与汉人缔结了停战协定,立即赶回了北京。接下来,他继续向北,去了他在上都的夏日住地,那里位于今天的多伦淖尔附近[1]。正是在那里,1260年5月6日,他拥兵自立,自称大可汗。

    忽必烈的即位,并没有得到家族的承认。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也在蒙古的哈拉和林自称大可汗,事实上,正是为了与弟弟争斗,忽必烈才如此突然地与汉人休战。两兄弟之间的战争(以蒙古为战场和主要赌注)持续了4年。最后,1264年8月,被击败的阿里不哥向忽必烈俯首称臣。

    一旦从家族竞争中脱身而出,忽必烈就能够继续他对大宋帝国的征服了。宋度宗(1265——1274)把他的信任交付给了一帮运气不佳的政治家,他们总是让那些通常勇气可嘉的将领的努力付诸东流。不过,蒙古人花8年多的时间才结束了汉人的抵抗。对湖北的襄阳与樊城这两座姊妹城市的围攻,用了4年多的时间(1268——1273)才取得成功。守军表现得异常顽强,当陆路被封锁的时候,他们一度通过小船来获得补给,多亏了两位大胆的船长,他们成功地驶向了汉江,在这次辉煌的英勇行为中,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接下来,蒙古人把他们的弩炮兵和石弩投入了战斗,这些石弩由那些在他们的军中效力的维吾尔技师和阿拉伯技师建造并操作。这样的炮击终于击败了英勇的守军,这两座城市的陷落,使得蒙古人能够经由汉江下游到达长江中游地区,接下来,他们从武昌出发,沿长江顺水而下,直逼南京。到1275年年底的时候,所有的蒙古大军全都会聚到了宋朝的首都临安(杭州)。

    杭州城陷入了一片混乱。度宗皇帝是个有着很高文化修养的人,但却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他把军国大事托付给了一位无能的大臣————贾似道,此人唯一的政策就是威吓将士们。度宗去世的时候,贾似道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让一个4岁大的孩子登上了皇位(1274年)。在此期间,长江下游的战略要地一个接一个落入敌手。最后,摄政王贬黜了贾似道,但已经太迟了:杭州城被围。守军于1276年2月底开城投降。蒙古将军伯颜进入这座伟大的城市,把儿皇帝送到了忽必烈那里。忽必烈以不同寻常的仁慈对待他年幼的俘虏。在给了他一笔退休金之后,忽必烈做了法兰克人对墨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那些被废黜的王子通常所做的事情————把他培养成了一名僧侣。这位大宋王朝的继承人,47岁那年在一座佛寺中平静地离开人世。据马可·波罗记载,皇太后在退出红尘、进入一座尼庵之前,也同样受到了有礼貌的对待。这显示了蒙古人自从成吉思汗时期以来已经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在两代人的时间里,这个半野蛮民族已经达到了更古老的文明民族的水平。

    还有广东地区留待征服,在那里,残留的汉人爱国者们聚集到了那位被废黜的儿皇帝的哥哥的周围。抵抗运动的中心广州得以坚守了很长时间,于1277年陷落。最后一位宋朝的王位觊觎者是个8岁大的孩子,被保护在忠心耿耿的英雄张世杰的船上,几个季度以来,他居然能够一直隐藏在广东沿海的一些偏僻海港。但蒙古人百折不挠,他们组建了一支装备优良的舰队,在广州西南的崖山岛附近把汉人的小型船队给团团包围了起来(1279年4月13日)。对于大宋的忠臣们来说,这是个灾难性的日子。更快的中国小船成功地突破了敌军的包围圈,但皇帝乘坐的船太笨重了,没能及时跟上。皇帝的一位随从出现在他的面前,严肃地说:“陛下的劫数到了。您应该随它一起结束自己的生命。您的兄长像个懦夫一样投降了,不要再重复这样的耻辱。”说着,他抓过那孩子抱在胸前,纵身跳入了波涛之中。至于勇敢的张世杰,当一场飓风刮到他的战船附近的时候,死神似乎擦肩而过。但他拒绝靠岸,而是爬上了船的主桅楼,点燃一炷香,对天大呼:“我张世杰,已经把这条命交给了大宋王朝。而现在,他们当中最后一位也死了,如果他们的目标依然存有希望,如果皇帝的牺牲应该流芳百世,那么,就让老天爷留我一条性命,让我可以继续为他们效力。不然的话,我已经活够了。”就在这一瞬间,一阵旋涡吞没了他的小船,他消失在滚滚波涛里。

    第一次,整个中国全部落入了外来侵略者之手,忽必烈终于在中世纪早期的入侵者们失败的地方获得了成功,他实现了无数代游牧民数百年来的模糊梦想,这是从吉尔吉斯大草原到满洲森林的每一个蒙古包居民的梦想。幸运的是,由成吉思汗开始、忽必烈完成的这场征服,缓慢得足以让它最危险的结果得以减轻。对中国的征服,从成吉思汗最初对甘肃的唐古特人的王国的入侵,到宋朝最后的舰队被忽必烈的水军所消灭,让战无不胜的蒙古人耗去了不下于74年的时间(1204——1279)。当这个艰巨的任务大功告成的时候,汉人发现,那些征服自己的人,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一个穿着野兽皮毛、只知道烧杀掠抢的游牧蛮族————而是几乎和自己一样的蒙古人。

    事实上,尽管忽必烈汗————成吉思汗的孙子————征服了中国,但他本人首先就已经被华夏文明所征服。他的胜利使得他能够实现自己的永恒野心: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天子”,把蒙古帝国变成华夏帝国。终于,这条路变得清晰可见了,随着大宋王朝的消亡,他成了这个1500年的古老帝国的合法主人。这种中国化的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尽管忽必烈是蒙古的主人,但他已经不再生活在那里了。1260年,忽必烈定都北京;1267年,在那里,在古老的中都城的东北方,他开始修建新的城市————大都,也就是蒙古人所称的“汗八里”————可汗之城,马可·波罗把它拼作Cambaluc。

    作为蒙古人的大可汗,忽必烈不得不在亚洲发动几场战争。成了中国的统治者之后,他声称有权得到远东其他国家的效忠。朝鲜(它或多或少一直在跟他的前任们对着干)承认了他的宗主权,但他派往日本(1274年和1281年)和爪哇(1293年)的战船与远征军却没有成功。大草原的勇士们对大海而言完全是门外汉;他们不得不依靠汉人和朝鲜士兵,但这些人只是在强迫之下才为他们效力的。1281年9月15日,驱散蒙古舰队的一场台风,结束了忽必烈征服日本的努力。在印度支那,他也栽了跟斗;1283年、1285年和1287年派去攻打安南王国(今天的东京湾及安南北部)及占婆王国(今安南南部)的部队,全都遭遇了灭顶之灾,因为,那些来自西伯利亚边陲的勇士,大批大批地死于东京湾的气候。然而,这些挫折后来并没有阻止安南、占婆与缅甸承认元王朝的宗主国地位。当忽必烈为争夺大可汗的头衔和对蒙古的占有而被迫与他的一位名叫海都的堂兄弟兵戎相见的时候,一场更为严重的冲突就一触即发了,海都在艾比湖附近统治着塔尔巴哈台和准噶尔。

    忽必烈成了“天子”,接纳了华夏文明,让蒙古人的帝国越来越汉化,并把自己的住地从哈拉和林迁到了北京,这一切,都让他的很多依然忠诚于本族传统、大草原的生活习惯和游牧精神的蒙古臣民感到不满。这些心怀不满的人首先聚集到了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身边,他们曾支持阿里不哥称王,但没成功。在阿里不哥被打败之后,这些人在他的堂兄弟海都那儿找到了新的王位觊觎者,他也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在偏僻的西部继续过着游牧祖先们的那种野蛮生活。这匹大草原上的狼,与忽必烈这个中国化了的定居的蒙古人完全相反。1267年,他成功地从忽必烈的手中夺取了对突厥斯坦的宗主权,这个地方当时被称为窝阔台汗国,因为它是分封给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的领地。1275年,忽必烈试图收复突厥斯坦,但未能成功,而且,1277年海都险些把蒙古从他的手里给夺去了。10年之后,海都组成了一个反对他的新的诸王联盟,从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满洲。1288年,已经72岁高龄的忽必烈,在一场艰难的军事战役中粉碎了这一联盟,这场战役是在满洲打的,马可·波罗有过详细的记述。但最终除掉海都的任务,却留给了他的继任者————铁穆耳大可汗(1301年)。

    简而言之,作为蒙古人的大可汗,忽必烈远远没有获得普遍的成功。尽管他能够保持对蒙古的完全占有,但他的堂兄弟们却统治着突厥斯坦和俄罗斯南部,拒绝承认他的宗主权;只有他的弟弟旭烈兀的家族(他们统治着波斯)依然是他忠诚的诸侯。他的同族给他带来的所有麻烦,都要归因于这样一个事实:他放弃了祖先的生活方式,成了一位中国皇帝。

    而作为中国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可以说十分成功,正是在这个地位上,他当得起马可·波罗的赞美:“就臣民、土地和财富而言,他是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人。”没有哪位天子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比那位可怕的成吉思汗的这位孙子更认真。他的“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治愈了百年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在宋王朝崩溃之后,他不仅保全了这个垮台王朝的制度和行政团队,而且还尽一切所能去获得在职官员的个人支持。他所征服的,不仅仅是土地,而且还有民心。他有权获得最大光荣,或许他并非整个中国的第一个征服者,但是他让这个国家平静了下来。

    在经过如此大量的破坏和毁灭之后,这个国家处于非常可怜的境地,其间发生的事情,从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某些端倪。1125年左右,中国有20882250户,按照通常的人口比率计算,这相当于大约一亿人口。1290年,人口减少到不足13196206户,这相当于5900万人口。为了恢复这个国家的繁荣,必须在各个方面做出艰巨的努力。

    忽必烈非常关心交通问题,对于这个辽阔帝国的行政管理和食品供应来说,这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他修复了御道,给其中大部分御道栽上了树,沿着御道每隔一段距离修建了商旅客栈。他把蒙古的邮政系统(驿站)扩展到了中国,这一系统赢得了马可·波罗与和德理[2]的赞美。20余万匹马被分配给各个驿站,据说就是服务于这一系统。为了向北京供应食物,并把稻米从长江下游运出,忽必烈着手在扬州与北京之间修造工程浩大的运河。这条在忽必烈治下修造的皇家“大运河”,其大部分河道今天依然在使用。为了抵抗饥荒,他恢复了“国家保险”措施,这是宋代在开封时期的国家控制法规————这套法规跟鼎鼎大名的王安石的名字是连在一起的。像王安石一样,忽必烈也颁布了“最高限价”的诏书。在收成好的年头,余粮将被国家收购,储存在公共粮仓里;在粮食匮乏、价格上涨的时候,这些粮仓就会被打开,谷物免费发放[3]。此外,公共救助体系也得以重组,1260年的一篇诏书,命令各地总督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生活必需品[4]。1271年的一篇诏令建立了慈善制度,定期向贫困家庭发放稻米和稷粟。马可·波罗说,忽必烈本人每天要供养大约3万名穷人。

    蒙古人的行政管理,最大的缺陷就是它的财政。在宋代的制度中,忽必烈发现了纸币的作用,这种纸币也叫钞,由被赋予银锭同等价值的债券和息票所组成。忽必烈拓展了这一业务,使之成为其财政政策的基础,马可·波罗评论道:“你完全可以说,大可汗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炼金术士。”————因为蒙古人发现了真正的“点金石”,发现了用桑树皮做成的票据生产黄金的技艺。1264年,忽必烈颁布了一道诏令,规定了所有主要日用品的纸币价格。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这是一部通过确立最高限价来控制市场的法律;从财政的观点看,它是一部固定钞票汇率的法律。忽必烈的第一位财政大臣、伊斯兰教徒赛典赤·赡思丁(祖籍布哈拉,卒于1279年)把票据的发行保持在了合理的限度之内;但到了他的后任们的手上————先是来自河中的另一位穆斯林阿合马,然后是维吾尔人桑哥————一些不健康的实践开始施行。这两个人都执行了一项无限制的通货膨胀政策,很快就导致纸钞贬值。为了筹款,他们只好求助于重复兑换和对苛捐杂税的垄断。阿合马1282年被人暗杀,死后遭忽必烈贬责;桑哥因为盗用公款而被处死(1291年)。1309年,在忽必烈的第二位继任者、大可汗海山(武宗皇帝)的统治下,阻止已发行钞票贬值的努力被放弃了,新的票据被制造出来,但这些钞票也依次贬值。

    最后,元王朝被迫恢复了历代所使用的金属货币,但是,要想维持财政危机的持久状态而没有民意的反弹————这种状态是忽必烈统治时期(1260——1294)和他的孙子铁穆耳统治时期(1295——1307)的显著标志————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持续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货币的连续贬值,其结果就是市场的不稳定,这一切,不能不让蒙古人的政权在中国的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大的中心城市以及福建与广东地区的港口城市变得威信扫地,在这些地方,大多数城市人口————从马可·波罗所盛赞的强大行会到和德理所注意到的小店主————都靠商业或银行业为生。14世纪中叶,正是在这一地区,开始爆发反对蒙古政权的普遍起义。

    我们刚刚已经看到了,两位穆斯林大臣接连掌管帝国的财政。无独有偶,与蒙古人治下的土地所有制大有干系的也是穆斯林。

    当蒙古人征服金国的时候,他们在华北发现了一套跟古代中国大不相同的土地所有制。在蒙古人之前统治华北的两支鞑靼人的势力————契丹人(10、11世纪的辽国)和女真人(12世纪的金国)————已经迫使大量的汉人地主沦为农奴,为的是形成大片的领地赏赐给他们自己的贵族。1183年,蒙古人征服的前夕,农奴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金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据记载,总数为6158636的人口中,有1345947名农奴或奴隶。

    当蒙古人在华北取代女真人的时候,也占有了为金国贵族的利益而编组起来的所有封地和农奴。在华南,从前的大宋帝国,蒙古人也以类似的规模没收土地;成吉思汗部落的诸王,甚至包括低级贵族(那颜、把阿秃儿)的成员都被赏赐了一块很好的领土作为他们的私人财产。为了让中国的经济重新走上正轨,结束全面劫掠的时期,他们作出了以很高的利率向汉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