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章 社会危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代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完全从安禄山叛乱所造成的震荡中恢复过来。皇家世系的复位,看上去似乎给叛乱画上了句号,但再也没能恢复国家从前的繁荣。叛乱期间,中国丢掉了除安南之外的所有外国领地。八年内战(755——763),加之劫掠带来的损失、财富的毁灭和农田的弃耕,导致人口大量减少。在内战前夕,经过140年的和平时期之后,754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了相当于5200万人口的户数。到839年,复辟的王朝已经花去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时间抚平内战留下的创伤,人口普查表明,当时的人口总数不超过300万。

    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伴随着空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在唐代,国家在理论上依然是土地的唯一所有者。但在实际上,它只不过是个分配者而已。每个农民在达到成年的时候都会分配到一份农地,从七亩半到十五亩不等,这块地一辈子都是他的,还会得到一块不超过三亩半的所谓“地产”,除了这块地产他可以传给子孙外,其余土地全都不能转让。这些慷慨恩赐使得农民有责任承受捐税、劳役和兵役。当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分配地将会被收回,用于重新分配。只有官员才能获得大片的地产,而且————这一点甚至更重要————可以通过继承来保持它们。由此产生的大地主,则把他们的土地交给农业工人去耕种,支付给他们年度佣金。这些大地产,要么交给管家打理,要么出租给佃农。

    在8世纪中叶,农民的小片土地(在每个乡村,农民的生活都依赖于小块土地给耕种者的恩赐)突然消失了。安禄山的反叛使得帝国的财政彻底破产,而平定叛乱又使得不断增长的征兵成为必要。马伯乐写道,捐税、劳役和兵役变得如此沉重,而农村人口的债务又是如此紧迫,以至于大多数农民无视禁止卖地的法律,把他们的土地卖给大地主,成了佃农或农业劳工,确切地说,比农奴好不了多少。他们的小块土地就这样消失不见了,被那些大庄园给吞掉了。到了8世纪末,拥有土地的家庭不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五。中国现在只有一种农业无产阶级,而不是富裕的农民。

    贸易也衰败了。781——783年间,国家没收了每个商人的部分货物,为的是补充被内战耗空的国库。在执行完这些措施之后,都城长安————主要的商业中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来自印度及波斯的沙漠商队的目的地————荒芜得就像是遭受了蛮族的洗劫一样。政府的财政勒索是如此苛刻,以至于最终导致了骚乱。国家依然在对买卖双方、对每一种商业业务和交易征收极其繁重的苛捐杂税。例如,793年,来自四川的茶叶要交纳百分之十的税。

    革命的舞台已经搭好了。它终于在875年年底爆发了。其主要的发动者是一位心怀怨恨的知识分子,名叫黄巢,此人是一个智商很高、精力充沛而又肆无忌惮的人,是一次明目张胆的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叛乱在河北南部与山东的交界处爆发,这一地区一直是叛乱的发源地,从黄巾起义到义和团运动。这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地区,贫困的村庄散落在低洼的冲积土和黄土平原上,没有一英寸土地被浪费,但却容易遭受干旱和洪水的袭击,这些天灾毁坏谷物,导致可怕的饥荒。875年的运动是从一场农民暴动开始的,一些铤而走险的人揭竿而起,组成了“大军”打算四处劫掠。为了平定这次叛乱,政府采取了一个只会加剧动乱并使之普遍化的步骤。朝廷下令,让农民把自己武装起来,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手段。等他们刚一武装起来,那些被苛捐杂税逼得买田卖地的农民,还有那些被收税人弄得破了产的店主,便迅速地加入了叛乱者的队伍。

    黄巢把所有这些五花八门的成员联合在一起。数月之内,他扫荡了山东的部分地区以及富庶的河南开封平原。从那里,他领着自己的人马,挥师南下,劫掠了华南两个大港口:福州(878年)和广州(879年)。广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是“最大的外轮停泊港口,以及整个海上贸易的仓库”。阿拉伯的地理学者(他们把广州称为“广府”)告诉我们,那里有非常重要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侨居地,这些人有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穆斯林、基督徒、摩尼教徒和犹太教徒————他们是丝绸、瓷器、茶叶、樟脑、芦荟以及其他中国产品的出口商。当黄巢的人马到达的时候,广州人关上了城门,做好了抵抗围城的准备。黄巢提出了讲和的条件:朝廷任命他为广州节度使。大臣们拒绝了,“广州市舶宝货所聚,岂可令贼得之”。[1]他强行攻下了这座城市,屠杀了全城百姓,包括阿拉伯侨民,劫掠他们的货仓,从屋顶到地窖。“除此之外,他们还砍掉了整个地区的桑树,这样一来,在很长时间里就再也没有丝绸输往阿拉伯人的帝国。”(879年夏)。在此期间,黄巢叛军中的农民(北方各省的土著)被广州的热带气候折磨得够呛,大批大批地死于疟疾。他领着生还者回到了北方,攻占了都城洛阳和长安,洗劫了这两座城市,屠杀了城里的居民(880年12月20日和881年1月15日),而朝廷再一次溜之大吉,逃往四川。

    在穷途末路之时,唐王朝向一个被称为沙陀的突厥游牧部落求助。最初来自戈壁大漠的沙陀部落,后来在鄂尔多斯河套地区作为大唐的盟友而站稳了脚跟。当时,他们利用大唐的内战定居到了山西北部(878年)。他们的首领李克用[2]当时只有28岁,是他那个时代最富有同情心的人之一。这个突厥人的勇敢和忠诚,与唐朝衰亡这出大戏中其他主角的败德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朝廷向他求助,以便把他们从叛乱者的手里解救出来。他答应了,此后再也没有动摇过他对大唐事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