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绪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何谓宗教思想

    一 宗教思想与宗教

    我们一提起“宗教”,便会联想到巍峨的庙宇,高耸的礼拜堂,以及一切有制度有组织的物质方面;殊不知那种有形式的物质宗教,都是根源于无形式的精神而来。这种无形式的精神,我们便可以叫它宗教思想。所以宗教思想,不必定有任何组织,任何制度,在原始人类以至于现代文明人中,日常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崇拜与神秘思想,都是属于它的范围之内。虽不必人人都有宗教的信仰,却不能说人人都没有宗教思想;即极端的唯物主义者,也有他对于某主义的信仰,这种信仰,也就是宗教思想的别一表现。本来Religion这个名词,它的意义,不是单指着有制度的组织而言,乃是包含一切人类心能中的崇敬。但是一译成“宗教”这个名词,便把原来的意义缩小了;所以一提到“宗教”,就变成有形式的组织,为一部分人所专有的了。现在我们所提起的“宗教思想”,是普遍的,无论哪一种民族哪一种人类都是具有的。例如中国古代的庶物崇拜、天祖崇拜以及一切命运祸福的信仰,虽没有现在那样流行的宗教形式,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宗教思想的自然表现。

    二 宗教思想与哲学

    任何人都能把哲学与宗教分别出一条界线来,就是说:“宗教是感情的,哲学是理智的。”但是我们假使研究到原始的时代,而它们俩不独是没有什么界线可分,简直是出于一个来源,而有母子的关系。后来,哲学虽然从宗教的母亲怀里宣告了自立,究竟还是有互相连贯的血统关系。在宗教思想中有属于哲学的问题,在哲学中也有宗教思想的质素。例如,对于本体问题的探讨与认识,虽有名词上的歧异,而所欲了解的对象却是一样的。再如,对于人生问题的解决,也是名异而实同。不过宗教思想只能知其然,而哲学则欲求其所以然,所以宗教还是感情的产物,先于哲学而有的。因为这种感情,是人类先天所固有的,就是从原始以来蕴藏在人类心灵中的崇拜精神,不是凭着理智和思考可以分析得出的。迨至人类的理智发展起来,不但宗教思想依着时代而有不断的变迁,更是由此分别出独立的哲学领域来,哲学与宗教便有显著的界线了。

    三 宗教思想与伦理

    人类对于自然所发生的宗教意识,大概含有伦理的意味,所以可以说伦理思想与宗教思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前者为人与人的正当关系,后者为人与大宇宙的正当关系。在原始宗教之中,本没有伦理道德可言,只知道祈山川以免水旱之灾,祭天神以求收获之丰;甚至杀孩以媚天神,祀天以求杀敌。厥后思想进步,宗教便从自私自利的动机中变为利人的伦理;于是认天帝为父,认人类为兄弟,对于一切自然现象,更研究其因果关系,分别善恶为正谊人道的标准。宗教思想既日益进步,伦理观念亦日益提高,乃把至高道德的标准,归之于所崇拜的对象;以为这个所崇拜的对象,便是一切伦理道德所从出的渊源。我们从历史上所见到的那些“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以及一切“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在伦理道德上有伟大价值的,莫不以宗教思想为其最大的原动力。故可以说宗教思想就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源。

    四 宗教思想与民族生活

    世界各民族因空间的关系,乃至有大同的生活;又因为生活不同的缘故,精神上的需要乃亦不能无别,所以一民族便有一民族的宗教了。而且一民族的宗教,正是其民族精神的表现:有强毅的阿拉伯民族,便会产生出富有团结和抵抗的回教;有物产富裕的印度民族,便会产生出神秘玄想的婆罗门与佛教;有屡受他民族压迫的希伯来民族,便会产生出信赖一神的摩西教与耶稣教;有宗法制度极发达的中华民族,便会产生出天祖崇拜的二神宗教。依此类推,即可知一民族的宗教思想,是与一民族的生活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换句话说,宗教思想乃是产生于一种生活的要求而来。

    五 其他

    如果我们要把宗教思想与各方面的关系一样一样地举出来,说来的话未免太多,又不是本书的主要问题;好像宗教思想与文化、与艺术、与政治、与学术等等,[4] 都虽有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只好付诸阙如了。

    末了,有一个紧要问题,我们应当了解的,就是到底“什么叫宗教思想?”现在可以用简单的话来说明一下:

    所谓宗教思想者,就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而表出自然的崇拜行为;从无意识的动作,进而至于理智的分析。”假使这个定义可以成立,那末,我们便可以研究到这种思想的起源和进步了。原始人们思想本极简单,对于自然界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便视为神而崇拜之。人类的智识既渐渐进步,思想亦渐渐改变,对于自然界精神界从前所不能了解的问题,也渐渐地明白起来,遂产生出世界不同的宗教,即同一宗教亦以时代的关系而有不同的理论。这可以证明宗教思想是依时代而进步的,研究这种进步的思想,那便是本书所注重的中心问题,所以称它为宗教思想史。

    第二节 中华民族与宗教

    一 汉族的来源

    汉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倡导者,谁也不能否认的。但是汉族究竟来自何方?却是研究民族文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应当先研究到汉族的来源。对于这个问题,讨论的人很多,有人承认是从帕米尔高原来的。所谓帕米尔高原,在新疆之西,就是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泰山诸大山脉发源之处,为中央亚细亚屋巅,《穆天子传》所称为“群玉之山”,《遁甲开山图》说“天皇被迹柱州昆仑下”,皇甫谧谓“伏羲生于成纪”,成纪按即甘肃秦州。根据这种理由,断定汉族的来自西方,[5] 像屠孝实的《汉族西来考证》(见《国故论丛》)、陈文涛的《先秦自然学概论》里,都是这样说法。但现在却有人发生怀疑,对于汉族西来说加以根本的否认。不过从宗教思想上考察起来,印度的婆罗门,犹太的摩西教,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尤其可怪的,世界一切伟大的宗教,大多发源于中央亚细亚。厥后同源异流,传布于东方的,与传布于西方的,遂分为不同的两大支流。讲到中国,汉族既蕃殖于黄河流域,受了气候及地势的影响,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华宗教。

    二 中华民族的特性

    一种民族特性的造成,莫不受地理、生活、气候的影响。中华民族既蕃殖于黄河流域,在这种气候严寒土地瘠薄的环境之中,非勤劳耐苦不足以图存,非谦逊柔和不足以相处,便造成一种注重唯生生活的民族特性;且因此而产生一种实践伦理的思想,屏绝杳渺玄想的生活。故在宗教思想方面,不若印度的虚玄,阿拉伯的强毅,[6] 希伯来的自尊,而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伦理化宗教。

    原始人民的生活,仅藉天然的鸟兽果实,逐水草而居;厥后由游牧而渐事耕稼,生活异常艰难,故诸夏民族的宗教思想,都切合于实际生活,而不入于抽象玄奥的范围。祀皇天后土所以祈物产的丰收,祀日月风雷所以祈免水旱的凶灾,一切崇拜的神明,大多关于农事者居多。迨至领土日渐扩大,淮水流域的东夷民族、江汉流域的荆蛮民族等东南玄理思想与佛教的虚无主义,侵入到原有思想之中,遂渐渐由纯粹的生活神崇拜而趋向到形而上的范围。不过这种原始生活神崇拜的宗教思想,至今犹有一部分的存留,这也可以证明中华民族的特性与宗教思想的关系。

    三 中华民族对于宗教的态度

    中华民族是不是宗教的民族?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论调:第一,说中国是个非宗教国。以为中国虽号称有儒、释、道三教,但都算不得宗教;梁任公尝说:“儒教之教,乃教育之教,非宗教之教。”儒家所宗的孔子,本不是宗教的教主,是春秋时一个大教育家。他生平所揭橥的学说,只限于现实的人生,并没有讨论到形而上的本体。而且他所说的天与道,修正了遗传的神权思想不少,表示他对于天的怀疑。

    至于一般人所称的道教,创始于汉代的张陵,依托老子之名,其实老子本不是宗教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纯粹是一种哲学的发挥。他的本体观念,虽然走入到不可思议的境界,但他却是一个唯物论者。他所提出的“自然”是属于机械的,并不承认天地间有什么有意志的上帝和神明。张陵戤着老子的招牌,用符箓来愚民,做黄冠逐食的法门。后来虽有许多派别,总其名曰道教,终究不过是一种法术,算不得纯粹的宗教。

    佛教是外来的,虽曾占有中国历史上的长时间,影响于人民生活非常之大,但是近今的大乘学者,却不承认它是一种宗教。欧阳竟无曾经说:“佛法非宗教,亦非哲学。”因为佛教并没有宗教必具的四种条件:(1)崇仰教主,(2)信从圣经,(3)谨守信条,(4)宗教仪式。这种高深的理论,普通钝根人原不会懂得;不过那些崇隆的庙宇,晨钟暮鼓的僧侣,是不是一种宗教的仪式呢?现在也不必去论它。但是佛教是外来的,算不得中国固有的宗教。

    第二,说中国是个多宗教国。这派的意见,与上说适成反比例。以为中华民族对于宗教信仰是极浓厚的,不独恪守着固有的自然崇拜,尤其宏量地接受外来的宗教。[7] 全体人民,莫不崇信天鬼;而且儒教的孔庙,佛教的庵院,道教的寺观,几乎无处不有。虽数十户集居的小村落,亦必有一混合式的庙宇,如近今所谓道德社、同善社等等,尤足为多宗教的思想表现。即普通家庭之中,亦各含多宗教的气味,一举一动,莫不带着宗教的色彩。所以说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上面的两种说头,在表面看来固然截然不同,但是从实际上观察,却可以说是一事的两面。譬如言天罢,在前一派人看来,用抽象的理气心性来估定它,偏重在主观方面。在后一派人看来,用具体的鬼神观念来承认,偏重在客观方面。两派的观念虽不同,而天之所以为天,却还是万古如斯的。我们从历史上考察,汉以前本没有具体的宗教,迨自佛教输入,道教创立,遂有制度的宗教出现。但是无论如何,宗教思想却是人人所同具的先天属性,原始人类即有不约而同的崇拜,从虞舜“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舜典》)等记载看来,[8] 即可以知道这些都是古代庶物崇拜的遗传,认为在一切自然现象之中,各有神灵为之主宰,于是有所谓群神,而群神之中又有天帝为之主宰,这是很显著的宗教根性,是无可讳言的。现在且看一看中华民族在宗教思想上的特点:

    1.中华民族在宗教思想上没有入主出奴的成见,信仰有绝对的自由,所以没有宗教上信仰的争端,外来的任何宗教,莫不宏量地容纳。[9]

    2.中华民族不很注重宗教上的限制,纯凭各个人的自由信仰;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几种不同的宗教,没有教权集中的流弊。

    3.中华民族政教分离得很早,古代政治虽不免含着神权的色彩,但政由天启的思想,在周代已经打破了。

    4.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受崇拜仪式所拘束,祭礼的规定,虽不免有徒重形式的流弊,但是儒家设礼,多含着政治和伦理的作用,与祈祷礼拜等宗教仪式不同。

    5.中华民族对天的信仰,虽有若干不同的见解,但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莫不承认天为至高无上的精神主宰,为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源。

    第三节 中华民族宗教的起源

    一 图腾崇拜

    图腾教(Totemism)是由印第安族的语言而来的,并不是一种有组织的宗教,乃是一种野蛮人中自然的迷信。他们信仰一类物质的东西或动物,是与社会及个人有密切的关系的。[10] 有宗族的图腾与个人的图腾的分别。所谓宗族的图腾者,即某一种族的人类,认其祖宗是出于某一种图腾,或即是某一种图腾的化身。其图腾为蛇为熊,或为牛为龟,则其族人必崇拜蛇、熊、牛、龟等物,而奉之为神。例如希伯来族当摩西出埃及后,其族人在旷野中造作金牛而崇拜之,承认牛就是他们的神。在野蛮的土人中,如印第安人、非洲人中,至今尚有这种崇拜。我们中华民族,在古书中虽然找不见多少材料,但是伏羲氏所本以画八卦的河图,与夏禹所本以作九畴的洛书,说是出于龙马灵龟。而且古书中记那些古帝王的形像,往往有什么蛇身人首、马首人身之类,是承认古代帝王是蛇或是马一类的东西变来的。即就古帝王的名氏,像尧、舜、禹,都是带点图腾的意味。又中国边境各省的名称,像闽、粤、等类,也有同样意味。《玄女兵法》说:“黄帝讨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见马骕《绎史》卷五所引)。这里所说的符,也是一种图腾的记号。后世以符为驱鬼而悬贴佩挂,都是这种图腾的遗传,好像中国人都以八卦为避祸的记号一样,有画八卦图于门上,有佩带《易经》于小孩身上,把八卦看作一种神灵,可以保护宗族及个人。这种普遍的思想,不能不说是古代图腾的遗物。

    讲到个人的图腾,我们一读江绍原所著的《须发爪》,不独看见中华民族的许多迷信,更是可以懂得这种宗教思想近于古代的图腾崇拜。好像个人的生肖:譬如生于子年的,其生肖属鼠,则以鼠为其保护神;生于巳年的,其生肖属蛇,则以蛇为其保护神:不独不敢伤害鼠或蛇,且将虔诚地崇拜之。北方人每多祀狐,南方人每多祀蛇,未始不是这种图腾之遗传。或者将初生之孩,寄名于蛇神或其他兽神的,认此孩乃属于蛇神或兽神,而有血统及亲戚的关系,便可以得其神的保护而易于长育。所以有欲表明这种信仰,题他的名字叫做阿猫阿狗之类。这样的思想在中国人民中极其普遍,我们现在也不暇枚举。

    再看古代的伟人,都有他所属的星宿:说某人属虎,则其人临死时必有虎出现;说某人属龙的,则其人生平必与龙有特别关系。孔子获麟,《春秋》绝笔,知死期的将至;汉高斩蛇举义,老妪痛哭,有“赤帝子诛白帝子”的话;而且史迁记汉高之生,太公见其妻与龙交。凡此种种,未始非图腾思想的遗物。

    二 庶物崇拜与群神崇拜

    世界宗教的起源,总逃不了图腾的崇拜,庶物的崇拜,而渐进于群神与天神的崇拜,演成为有组织的宗教。中国也自然不能例外。不过在中国关于这种材料不很多,而且许多记载古代事迹的书,大多数是不很靠得住的,现在我们姑且从历代相沿的祭祀中,略考见古代崇拜的情形。

    (一)崇拜日月

    《礼记·祭义》篇中说:“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这可见三代都是崇拜日月的,时间在夏正,就是春之始,因为春天生养万物,其功甚大,所以行郊祭以报答之。但是为甚么不祭天而祭日月呢?注谓:“天无形体,县象著明,以日为百神之王,配之以月。”可见古代的崇拜注重有形的物象。夏尚黑,故在昏黑时;殷尚白,故在日中;周尚文,故礼多而祭在朝夜。

    《祭义》又说:“祭日于坛(春分),祭月于坎(秋分),祭日于东(外祭),祭月于西(内祭)。”可见祭日配月,是三代通行的方法。但是三代的祭礼并不是三代独创的,当然是从古遗传下来的;虞舜时已有所谓“禋于六宗”,什么叫六宗?贾逵说:“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除了春秋二分特祭日月以外,又尝于郊祭、时祭、蜡祭、霜雪风雨不时之祭中附祭日月。

    (二)崇拜星辰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大宗伯是掌管祭祀天神地人鬼之礼的,用牛置柴上焚烧,周人尚臭,取其烟气之臭以薰神明,这与犹太古代焚牛焚羊献祭耶和华相同。这样的祭祀,一年中有好几次举行:或于冬至郊祭的第二天,或在孟冬之月祈求来年的时候,或在霜雪风雨不时的时候,都祭日月星辰。日月星辰,古称为三光,从中国的文字看来,凡属于崇拜或祭祀的字,都是从“”字,这是什么意思呢?字从二(即上字)从川(三垂),三垂就是表明日月星三光。可见崇拜在上的三光,乃是中国崇拜的起头。

    现在我们单从祭祀星辰一方面来讲,它的祭坛名字叫“幽宗”,因为星辰是夜里出现的,所以叫做“幽”。它的祭名叫做“布”,布是遍满的意思,星辰是遍满于天空的,所以叫做“布”。在无数的星辰之中,又祭“司命”、“司中”、“司禄”等特别的星,这几个星是居于文昌宫星中第四、第五、第六的地位,合称为三台,是为天柱。

    《周礼》中又有掌管祭祀星辰的专官,名叫保章氏的,他尝命令九州封域各祭其所属之星,如南方祭大火星荧惑、西方祭参星之类;掌王马之政的校人,他在小满节叫人祭房驷星。这都可以证明古代祭祀星辰的风尚。

    (三)崇拜风雨等物

    《周礼·大宗伯》中有“以槱燎祀司中、司命、师、雨师”的话,[11]  风师叫箕星,雨师叫毕星。《洪范》里说“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注曰:“箕星好风,毕星好雨。”由此看来,祭风祭雨,还是属于祭星的范围。不过还有一些分别,在祭礼上有大祀、次祀、小祀的不同,大祀用玉帛牲牷,次祀用牲币,小祀用牲;祀天为大祀,祀日月星为次祀,祀司中风雨为小祀。这种分别原不十分清楚,现在我们只能知道古代有风雨的崇拜,而且在风雨崇拜之外,又有云神、雷神的祭祀,云神、雷神又叫做丰隆屏翳,国家也设立专官管理这样的事情。

    (四)崇拜寒暑

    《周礼·春官》中有籥章的一等官,于“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12]  中秋迎寒亦如之”。籥是一种乐器,有两种:一种叫吹籥,似笛而短;一种叫舞籥,似笛而长。土鼓也是一种乐器,以瓦为匡,两面布以革。在迎寒逆暑的祭祀中,籥章这一等官,一面吹籥击鼓,一面歌唱《豳风·七月》之诗;所以在《豳风·七月》篇有“持籥而歌以迎暑神,仲秋之夜以迎寒神”等词句。[13]

    (五)崇拜社稷

    社稷是土穀之神。古代每二十五家建一社,名叫书社,书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