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卷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义甚广博。章句无尽无边。而广多劫中其义不可说尽意也。

    文云。一一名实尘滴之佛无极者。是约有能说佛菩萨之无量无数义。示此所说真言所摄之能诠名句所诠实义不可数尽义也。

    文云。是故诵持讲供则拔苦与乐修习思惟则得道起通者。示修行此般若之得益之深重义也。此有粗细内外诸种种之行。可悉之也。

    文云。甚深称诚宜可然者。总结叹德也。

    文云。余教童子次聊撮纲要释彼五分者。示是秘释兴起由来也。

    文云。释家虽多未钓此幽者。是示此秘释之殊胜不共义也。

    文云。翻译同异显密差别并如后释者。是示于此第三总显略仪分中。而略第五翻译不同异本义等。而不明之由也。

    文云。或问云般若第二未了教何能呑三显之经者。是就第三总题略解分中。是当第问答显义中之是其问也。此难问意。即是当法相宗学者所成疑难也。难意云。依解深密经说者。于三时教中。是般若经即当第二时未了说之经也。而何于未了义经则为明彼第三时之中正显了义经所说甚深妙义耶云也。问。以何所由知尔耶。答。花严经探玄记第一云。日照三藏说云。近代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法师。一名戒贤。一名智光。神解超伦。声高五印。群那稽颡。异部归诚。大乘学者仰之如日月。独步天竺。各一人而已。以所承宗别立教不同。谓戒贤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三种教。初佛初鹿苑说小乘法。虽说生空。然犹未说法空真理。故非了义。即阿含等经。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自性说诸法空。然犹未说依他圆成唯识道理。故且非了。即诸部般若等教。第三时中方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唯识二谛。方为了义。即解深密经等。又此三位各以三义释。一摄机。二说教。三理显。且初唯摄声闻唯说小乘唯显二空。三普摄诸机通说诸乘具显空有。是故前二摄机教理各示有阙。故非了义。后一机无不摄。教无不具。理无不圆。故为了义。第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猛。近禀提婆·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且立三教。谓佛初鹿园为诸小根说小乘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时中为彼中根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识道理。以根犹劣未熟。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于第三时为上根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云云)加之辨中边论云。是即契中道者。谓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云云)今见此说。是般若经可类摄第三时显了说也。又依智度论说者。于大般若经有共教不共教般若。此二种般若中。共般若者不了义也。不共般若了义也。今唯思此两说处。当戒贤论师门人破难智光论师所立义意也。

    文曰。如来说法一字含五乘之义一念说三藏之法何况一部一品何匮何无者。是答说分也。此答说分意显然也。谓一字含五乘之法。一念说三藏之义。是如彼魏菩提留支三藏一音教。谓一切圣教唯是如来一两所润等。又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云云)。

    文。龟卦爻蓍含万象而无尽者。是举一法摄多之傍比例也。龟卦者龟甲之筮是也。爻蓍者是又示说易筮之法。是含容众多义之比例也。大师请来表曰。含理者也。三爻能敷者也。十翼若阙缘系。龟文何益(云云)又悉昙字母释云。譬如易一●中具含万象。龟十字士悉知三世(云云)●字是卦字或作也。爻字是卜筮义也。故字镜云。爻(爻平第反。[爻*力]也。卦名也。易筮六爻也。云云)蓍者字镜云。蓍(蓍卦脂反。信也。蒿也。四声玉编云。音尸神草也灵者用之。文。今私云。易筮所用有草名也。蓍者此草名也。)类聚和名云。苏敬曰。蓍音尸。和名女卜。以茎为筮者也(云云)。

    文曰。帝网声论呑诸义而不穷者。亦是举一法摄多法之傍比例也。帝网者。十住心论第九云。然帝释天珠网者。即号因陀罗网也。然此帝网皆以宝成(云云)宝明彻递相影现涉入重重。于一珠中同时顿现随。即示竟无去来也(云云)声论者。大疏第七云。此如因陀罗宗者。因陀罗是天帝释异名。帝释自造声论。能于一言含众义。故引以为证。世间智慧犹尚如此。何况如来于法自在耶(云云)。

    文曰。难者云若然者前来法匠何不吐斯言者。外人疑难之辞也。难意云。吾本朝从传流佛法以后至于今日。若干人师或权者或实者。皆博览一代释典。弘隆诸宗教法人人。其数不可称计也。而如此明德龙象等未曾传此秘密真言法教也。而仁者独何建立此秘教耶云也。

    文云。答圣人投药随机浅深者。是答说也。如法华经云。诸佛如来随其所住。乃至以道受乐等(文)同三卷云。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乃至以种种缘令得正见(云云)。

    文曰。贤者说默待时待人者。示说教与时机相应及不相应义也。如法华第一云。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云云)又说默待人义者。如维摩经说也。三十一类菩萨以言说说不二法门。净名一人默说而表示不二法门之道理。是即悉皆有其时机得益也”

    文曰。吾未知者。是示自卑下意辞也。此明鉴知时机义。是则许让诸佛得自达神力大菩萨。是诸佛等乃所证知也。不能凡夫二乘所知云也。

    文。可言不言者。是总举契当正理及应顺机根之说教。与不契当正理及不应顺机根之说教之二种义也。契当正理教说者。是必为人所可说教法也。又能应顺于所被机根法教。亦必为众生可说之也。以此义名为可言义也。若虽契当正理。若不能应顺于机根者。不可说之也。若强说之。即为成不言之失也。可言者是善说也。故可依用。此善说言也。不言者是不善说也。故于不善说者不可依用之云也。问。若虽契正理法。于不能应顺所被机法者。为不可说之言也。

    次不言不言者。于不契当于正理。及不能应顺于机根法者。不可说之云也。谓不言(イフマシキヲハ)不言(イハサレトイフナリ)。

    次文。不言言之失者。若用不应言之言教时者。为有咎云也。问。若不相应于所机根其说法者。是何样说法耶。答。如二教论云。是犹覆方底于圆盖。愿其能令极功力于寒冰求其飞焰。何其愚哉(云云)问。此可言不言等一行文句。云何可讲训之乎。答。可言不言(イフヘキトイフマシキトニ)不言不言(イフマシキヲハイハサレトナリ)不言言(イフマシキヲイフコト)之失者。是若有人于不可言法强用言之时。示有过失咎义也。是谓不可作非法之说法也。有作如法说法义。大意如迦叶佛所说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云云)以此说意逆次可配知其可言不言义意也。不言不言者。契善调伏自心也。问。其知人之断者指谁人乎。答。佛菩萨是也。以是人即名智人也。所说最胜知人者。唯是可取得无上佛果人是也。故法花第一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等文)又第三云我是一切知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者。即是意也。问。用可言之说法者。有何胜利益耶。答。如法花第三云。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乃至渐得入道(云云)是文明机可言义也。问。若不应机之不言之说法损物意云何。答。法花第一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说。乃至增上慢比丘将堕于大坑。又云。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乃至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者。是明应机之说法有利益义。与不应机说法有损义。准之可知也。问。于佛灭度后恶世末代时。流行真言总持教。是岂非宣说不言法咎耶。答。真言总持教法。是于救济恶世众生。实有广大利益用故。佛菩萨教末世众生令流行此总持密教给。是有其处也。契经有文说也。问。其契经说文云何。答。六波罗密经云。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怛缆藏。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奈耶藏。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核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着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密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使得消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又云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苏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云云)依此经文说可知。于恶世像末世时。而流布真言教法。必有利益义明白也。于前四味经教者。当此恶世。此世未当。返不相构众生根。唯真言总持教相构恶业深重众生之灭罪之谋方法也。所以此法也。傍论问。如六波罗密经说者。于释尊所真言总持教既以是法被付属金刚手菩萨也。而何故入楞伽经云。我乘内证智妄觉非境界。如来灭后未来当有人。大惠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出现八百年。住寿三百岁(云云)二教论云。我乘内证智者。是则示真言秘密藏(云云)然则是有此相违咎也。答。佛灭度后于八百年中。龙树菩萨出现世。而所弘行真言教。是大日尊所传真言教也。释尊被付属金刚手菩萨真言教。是释迦所说真言教也。而其源是一种无二无别也。大日尊同又亲被付属金刚手。金刚手转流之。其第二转被付属龙树菩萨也。故无相违咎也。但于末世流行真言教条者。是为被灭一切众生重罪等故。是则当可言义也。问。以二乘圣者可开有智人处耶。答。准维摩经意者。不可开之也。谓富楼那尊者为大乘机人说小乘法故。蒙净名居士之呵责等此义也。有维摩经中也。问。鉴知所被机根之熟未熟应机非应义唯佛菩萨所为妙业也。而云何大师乍示现凡夫相。而被弘宣真言密教耶。答。大师是勘其本地即第三地菩萨也。而为利生故暂示现凡夫身相给。故以本地智慧力而鉴察众生机根。而随时宜而被弘宣其相应之秘密教法。即其妨难也。谓权实无隔事。犹如影不离形。波不隔水。故于实相摄权。以假令归真。而以权身弘宣密教。有何妨哉。问。以何文证得知大师第三地菩萨耶。答。青龙大和尚说宣故。吴殷纂云。今有大日本国沙门。来求圣教。皆令所学可如写。此沙门是非凡徒。三地菩萨也。内具大乘心。外现沙门相(云云)依此说文知。大师实第三地大菩萨也。上来第三总题略解问答分辨了。次可辨第四外题广解分释分也”

    文云。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者。是别就此第四门而先牒本经题是也。

    文云。就此题额有二别梵汉语别故者。是总表示此心经之题号之有梵汉交杂义也”

    文云。今谓说至胡汉杂举者。是更牒文而总分梵汉两说也。

    文云。说心经至九字胡号者。是分文字而配释梵汉两土语也。问。以何义云梵语云汉语云胡语耶。答。梵语者是五天竺国之名字语言也。天竺所用名字语言。是梵王所传故。名之梵字云也。西域记云。梵王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寓物令成。随事转用(云云)梵者是清净义也。梵王是修得离欲清净行故名梵王也。汉语者是振旦国之名字语言也。而佛法初传弘后汉明帝代故。对是时即振旦国名字语言即呼云汉字也。胡语者是或梵语之异名也。字母释云昔后汉明帝梦金人云。彼摩腾·竺兰以此文来传振旦。字非篆隶。语隔梵汉者。此义(具如下辨也。)旧人师等呼梵语亦云胡语。今依其旧说故。今依用为胡语之说也。如悉昙字记云。古谓梵书曰胡文者。案西域记。其阎浮提地之南五天竺。远承梵王大分四姓。通谓之波罗门国。佛现于其中。非胡土也。而雪山之北傍临葱岭。即胡人焉。其字无有异。良以境邻天竺。文字参涉。所来经论咸梵箧。而风俗则敕习。其文粗有增损。自古诸佛经多于彼获之鱼鲁郓浠直曰胡文谬也(云云)今谓。以先可知此胡与梵两语差别义也。

    文曰梵名曰下。是列梵语之名目也。

    文曰。初二字圆满觉者之名。是释佛字之名义也。以能说主名之圆满觉者。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云圆满觉者也。问。此心经佛说者。何故般若三藏所翻心经云。尔时有菩萨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应观五蕴性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云云)见是此经正文。即此心经是不佛自所说也。而何云佛说耶。答。于此可有多种会释也。一者于佛会所说法者。假令若菩萨说。若声闻说。余人天等说。皆名佛说也。如胜鬘经等类也。如此菩萨等。此皆承佛敕能宣说之故。名为佛说无失也。又解云。观自在菩萨即名佛也。或分证佛也。或过去已成佛也。故云佛说无失也。又解云。此心经之说主说处众多差别也。或时舍卫国给孤独园说也。是如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说也。又如般若三藏所译心经者。是于鹫峰山佛自说之等也。故知有众多异本经也。或佛自说云。或是菩萨说云也。然此今所释心经。是约佛观自说义故。名云佛说无失也。

    文曰。次二字开悟密藏施甘露之称者。是于说字之梵语而释其字义也。开悟者是示此甚深义之能诠文也。密藏者示所诠义也。是真言等也。施者化他之业用也。问。此甘露者何义耶。答。以观妙有真空而开悟中道义。名甘露义也。依对治偏有偏空执病之为妙药故。名云甘露也。

    文曰。次二字就大多胜三义者。付其梵语示释大义也。大者是大小相对义也。以大乘义即是简小乘法之微少义也。大乘法即为教理行果广大甚深也。示小乘法是为其教理行果浅近微少义也。多者是多少相对义也。以大乘广多义简小乘边少义也。是于教理。行果显示有大乘之广多义与小乘边少差别故也。胜者劣相对义也。大乘是教理行果广大而为殊胜也。小乘法是此四法即为狭少下劣也。

    文曰。次二约定慧树名者。释般若义也。般若者此云智慧也。此言智慧是取修慧也。非取闻思二慧也。是即一切种智及一切智智也。

    文曰。次三就所作已辨为号者。是释波罗蜜多义也。是以菩萨之六度四摄广大行已成就已具辨。以为所作已辨也。波罗蜜是翻云到彼岸也。是即所作已辨义也。如显幽抄云。摩诃般若波罗者。即是所至到义。蜜多者是能至能到义。想名为彼岸到。翻为到彼岸。即是六到彼岸也。此六总名为波罗蜜多。总名为度也。即如般筏越生死河也(云云)又云。六度万行称之为乘者。即是六度是波罗蜜多也。有往来运载之用名为乘也(云云)。

    文曰。次据处中表义者。释心义也。此心者是中心义。是肝心义也。是坚实心义也。是非取外虑心义而已也。

    次二以贯线摄持等义者。此有二义。一者线义。谓以糸筋贯花也。谓以文[糹*壽]而贯义綖也。又以文即是摄持义趣令不散失故。云摄持也。等者是等取绳是墨。常恒法轨等是也。

    文曰。若以总义说皆具人法喻斯则大般若波罗蜜多菩萨之名即是人者。是明约人义得名也。是则约此经题目。于上来者。别别分字解释之。至此下文者。是约总相而配释人法喻三义也。人者是以云此大般若波罗蜜多者。以是名字则为人之名号也。故陀罗尼集经第三卷。于大般若菩萨像者。以此菩萨人非直名大般若菩萨耶。依此经说故疏主造。此约人释也。约法名字者。是般若波罗蜜多者。六波罗蜜中第六智慧波罗蜜多之行法是也。菩萨所修行法也。约喻义者。于此有别义与通义也。且约别义者。谓波罗蜜多者。此曰到彼岸也。今勘般若心经诸家所释。谓波罗蜜多译曰到彼岸(云云)此到彼岸者。是约譬喻得此名也。谓譬如度大海江河之时。从此方岸而到彼方崖岸也。菩萨亦以大般若之智慧之舟筏。而度生死大海之此岸。而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故借世间舟筏浅喻则显示于出世法深义。即用到彼岸喻之也。故云大般若波罗蜜多者。以是义成譬喻之名称也。

    文曰。此菩萨具法至三摩地门者。是标此大般若菩萨内证之所备能诠名字真言与所诠实义之二法也。

    文云。一一字即法者。是示真言字之所表示义是为甚深法门也。皆以是趣入佛慧之门户云也。

    文云。此一一名皆以世间浅名表法性深号者。是以世间所用假立之文字言说而表示离言绝相真如实相法性理云也。

    文云。即是喻者。是明总通喻义也。谓释前标示以大般若波罗蜜多之名字即为喻义意也。谓如次世间浅卑名字而表示世间假之事义。而亦以世间浅近名字而表示出世间之深义云也。以是则为大般若心经名字之譬喻义也。

    文云。此三摩地门至鹫子等说之者。是总结此第四分也。上来是门第四别题广解分释分毕也。从下是明第五翻译不同异本分也。

    文云。此经数翻译者。是标此翻译不同义也

    文云。第一罗什至所说本是者。是明翻译不同之中。先初正出今所释经本之译人也。是后秦代鸠摩罗什三藏之所译者。是今释家所解释也。言鸠摩罗什者。此云童寿也。问。诸家目录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一卷。为罗什三藏译(云云)而今所释经本是何经本耶。答。古人云。罗什所译般若心经有五本不同(云云)而今所释经本是不彼大明咒经欤。此心经是别本经也。今此所释经题正云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故也。问。于近代世间所流布般若心经本者。谁人所译经耶。答。是虽似玄奘所译经本。而与彼经本颇有不同事。故可知其他本也。又虽似罗什所译。是今所译经本若是他本欤。今所译经本行数十四行(云云)是于世所流布本是十七行也。又于题目无佛说字也。所以知其他本也。又解云。于今世所流布经本者。是若是罗什所释本之上。有后代人取舍其文言而改易少少文句欤。故知是非偏罗什本。亦非偏玄奘本也。问。若尔者改易何文言耶。答。先于题号。是省略佛说二字。直言摩诃等十字也。(一)又改观世音号而易安观自在名字也。观音者义狭少也。且用音声一种而为境界故。观自在者义广备十自在用故也(二)改五阴名而易安五蕴名(三)改舍利弗名而易安舍利子名(四)已上四事是后代人所改易欤。问。何故后代人改易之耶。答。或用音韵和顺之言音故更改易之。或用义旨易了知之名字故更改易之也。问。音韵易和顺故改易之者。其义何。答。言五蕴者。是阴言是颇似强涩矣。蕴言是最和柔也。舍利弗与舍利子亦如是也。又有题了易解名字。阴密难解名字也。而后代人能知如是差别而改易之无失也。用如是等二种好良名字。是后代三藏玄奘·义净等诸明匠深智人。能鉴察天竺与唐土言辞差别而所建立。强设其翻译名字。因之后代人能能了知分别此由。而改前代树词而易安后代好辞也。又至于省略佛说之题者。又非无其由也。谓此心经是说主众多而不同也。或佛自说。或观世音菩萨自说也。有此不同故。但总言摩诃般若心经。而别不明说主。左右意最是也。又是于主教。若佛自说。若菩萨所说。若声闻所说。若人天畜等所说。若于佛前蒙佛加许而所宣说辞教义。皆为佛说。故后后代人得此意。于罗什经本而削舍佛说言。而但言摩诃等也。于蒙佛加许说。而以菩萨人天等所说皆为佛说义。是有智度论说也。问。若尔罗什本十四行。今世所流行经本十五行也。如何可会耶。答。今会云。若以十八字为一行时。此经本有十四行文。若以十七字为一行时。此经本既有十五行文也。故无相违失也。

    文曰。次遍觉三藏至后无功能者。第三明玄奘所译经本不同罗什本相也。

    文曰。次大周义净至后加功能者。第三明义净所译本不同前二本相也。

    文云。又法月及般若至序分流通者。第四明两三藏异翻异相不同也。

    文云。又陀罗尼至罗什同者。是辨此彼同相义。而助成今所释之罗什之本殊胜义意有也。

    文云。言般若心者般若心名者。是则释心字义也。此心义是有肝心义。有指要真实义也。不取解虑义也。故陀罗尼集经三曰。般若大心陀罗尼咒曰。跢经他(一)揭帝揭帝(二)波罗(二合不同)揭帝(三)波罗僧揭谛(四)菩提莎诃(五云云)依此经本文今疏主成此释也。问。般若三藏所译之般若心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一切苦厄。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欲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等(云云)今见此等傍经文。即可知此心经是别会说也。所以不可谓抽从大般若经中之略出经本也。而何言或云略出大般若经心等耶。答。是盖出古人异解。而示释心义也。问。此或云者。是指谁人耶。答。案其义趣。是当法相宗之学者所说欤。此说意云。第二时教于鹫峰山等四处十六会大般若经中。抽其大经中之肝心。而为此般若心经云也。

    文曰。可谓之蛇鳞者。是示抽出同大般若经中之少分要义而名心经之比例义也。意言。如泥蛇现身若得成就身时。不改旧蛇身之鳞而为龙之鳞也。此心经亦尔也。已上古人说也。但三论宗门人智光论师等意云。是心经不如第二时诸部般若教义。而虽云似明诸法毕竟义。而于今心经者。双说空有二义也。是不同明诸部般若所说空义也。但于今经者。无说唯空之过失云也。故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者。是意也。此义方非似蛇变成龙之鳞同义也。问。以蛇身不替生。而乍蛇成龙义。出从何文耶。答。都良香之探要集云。蛇无羽登白云者。是盖不此义耶。问。心经不别会说者。理尽说欤。为当如何。答。一往义也。是是别会说理尽义也。如陀罗尼集经者。佛别于给孤独园说般若心经种种真言印法。最众多广大故也。又如般若三藏所译心经云。一时佛在耆阇崛山。说此般若心经等(云云)所以知别会说也。问。文殊是于般若即为能证之本主。若然者文殊自可说般若心经也。而何故般若三藏所译心经。言观自在菩萨说心经耶。答。文殊与观音同体异名也。观音说般若心经无失也。大师法花略释云。文殊则观音妙惠(云云)文殊者是观音之智之体也。观音是文殊之智用也。是即大悲心也。此悲智不二义也。如法宝涅槃经疏云。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总以智为体(云云)约智之用义故言观音说心经也。以此说可会释此义也。实虽文殊可云说心经。今依大悲用义边。而为利他说法故。观音云说心经。有此处也。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卷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