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十四難至七十二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豐水東注”疏:“注,謂入河。”“俞”通輸。喻經氣由此轉輸。

    〔4〕 所行爲經 “行”流通也。《漢書·溝洫志》:“禹之行河水。”顔師古注:“行謂通流也。”喻經氣經此流通向前。

    〔5〕 所入爲合 由淺層至深層爲“入”。“合”,會聚。《吕覽·遇合》:“合大夫而告之。”高誘注:“合,會也。”《詩·民勞》:“以民爲逑。”毛傳:“逑,合也。”鄭箋:“合,聚也。”喻經氣聚合而充盛。

    〔6〕 其 《本義》無。

    按語:在經氣運行過程中,井、滎、俞、經、合五俞穴各有特點。因此,在治療上亦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它們所主治的病證,也有所不同。如七十四難有根據四時季節變異及邪在不同臟腑而分刺五俞。《靈樞·順氣一日分爲四時》亦有根據病變情況而分刺五俞的。如“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於音者取之經……以飲食得病者取之合。”《素問·水熱穴論》記載了針刺各俞穴的不同作用。如“取俞以寫隂邪”,“取合以虚陽邪”,“取井以下隂逆,取滎以實陽氣”。可見五俞穴所主治的病證是多方面的。本難僅舉其一二而已。故《本義》引謝氏曰:“此舉五臟之病各一端爲例,餘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舉臟足以該之。”

    六十九難

    提要:本難討論針刺補虚瀉實的治療方法。根據病情的虚實,和五行母子相生的規律,提出“虚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不實不虚,以經取之”和“當先補之,然後瀉之”等治療原則。

    六十九難曰:經言虚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虚〔1〕,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虚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2〕。不實不虚〔1〕,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病〔3〕,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1〕 不實不虚 《句解》、《本義》、《集覽》本并作“不虚不實”。《太素·經脈之一》楊注引《八十一難》“實”作“盛”。

    〔2〕 當先補之,然後瀉之 《本義·闕總類》:“八字疑衍。”滑壽云:“先補後瀉,即後篇陽氣不足,隂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隂之意。然於此,義不屬,非闕即衍文也。”按:此説供參考。

    〔3〕 正經自病 “自”下原有“生”字。衍。《太素·經脈之一》楊注引無“生”字。本書第四十九難有“是正經之自病也”句,亦無“生”字。今據删。

    按語:“虚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治療原則,各家注釋在具體應用中,有不同意見。一、根據經脈所屬臟腑的五行屬性。如徐大椿云:“母,生我之經。如肝實瀉心經也。子氣衰則食其母益甚。”二、根據本臟經脈五俞穴的五行屬性。如丁德用曰:“此經先立井、滎、俞、經、合,配象五行,即以十二經中各有子母遞相生養,然後用針補瀉之法也。假令足厥隂肝之絡中虚,即補其足厥隂經合,是母也。實,即瀉足厥隂經滎,是子也。”按以上兩説,當以第一説爲是。據原文所述,“自取其經”之俞穴,乃用於“不中他邪”之“正經自病”。由是逆推其理,則“虚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用於“五邪所傷”之病,虚則補其母經,實則瀉其子經。

    七十難

    提要:本難討論春夏人氣在上,當淺刺,秋冬人氣在下,當深刺的原則,及如何進針引氣等刺法。

    七十難曰:經言〔1〕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春夏必致一隂〔2〕,秋冬必致一陽〔2〕者,何謂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隂者,初下鍼〔3〕,沉之〔4〕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陽也〔5〕。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内鍼〔3〕,淺而浮之〔4〕,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内之隂也〔5〕。是謂春夏必致一隂,秋冬必致一陽。

    〔1〕 經言 《本義》無。

    〔2〕 必致一隂 必致一陽 “必”原作“各”。《古本難經闡注》、《難經章句》、《難經會通》等諸本均爲“必”。本難下文答語,亦作“必”字。按,作“必”爲是。又《集注》丁曰:“所以經云春夏必致一隂,秋冬必致一陽也。”是丁注所據本亦作“必”。今據改。致,《廣雅·釋詁一上》:“致,至也。”《孟子·離婁下》“可坐而致也。”趙注:“致,至也。”〔1〕有一瞬、片刻之意。“隂”即在下腎肝之部。“陽”即在上心肺之部。句解參見注〔5〕。

    〔3〕 鍼 《本義》作“針”。按,“針”爲鍼之俗字。

    〔4〕 沉之 浮之 《古義》“沉”上有“深而”二字,以與下文“淺而浮之”相對。此説可參。“沉之”“浮之”均言針法。“沉之”爲深刺,“浮之”爲淺刺。

    〔5〕 引持之陽也 推内之隂也 “隂”“陽”二字原互倒。上“必致一隂”“必致一陽”而。今乙正。“引持”、“推内”均爲針刺手法。“引”,由深部提針至淺部。《素問·離合真邪論》:“候呼引針。”王冰注:“引,謂引出。”《説文·手部》:“持,握也。”“引持”意謂提引針而不出針。“推内”謂將針推插至深部。“之”通“至”。《詩經·鄘柏舟》:“之死矢靡它。”鄭箋:“之,至也。”《靈樞·經脈》:“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原文提示之針法,言春夏宜淺刺,但初下針時,應先深刺直至腎肝之部(參閲四難、五難文),是謂“春夏必致一隂”。待得氣後,立即提針至淺處心肺之部,即將經氣“引持之陽”。秋冬宜深刺,但初進針時,宜先淺刺,是謂“秋冬必致一陽”。待得氣後,立即將針推至深部,即將經氣“推内之隂”。故楊玄操曰:“引隂以和陽”“内陽以和隂”。虞庶亦曰:“取一隂之氣以養於陽。”“取一陽之氣以養於隂。”據此,原文“隂”“陽”二字倒亦明矣。

    按語:在多變的自然環境中,人體的經氣運行,亦隨季節變化而有升降出入的變動。因此針刺治療也應當與之相應。春夏陽氣升浮,故宜淺刺。秋冬陽氣潛藏,故宜深刺。這是中醫人與自然統一整體觀點在針刺治療方面的具體體現。

    七十一難

    提要:本難討論“刺滎無傷衛,刺衛無傷滎”的針刺治療原則。並介紹刺衛用卧針和刺滎用攝按散氣等針刺手法。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榮無〔1〕傷衛,刺衛無〔1〕傷榮,何謂也?

    然,鍼陽者,卧鍼而刺〔2〕之。刺隂〔3〕者,先以左手攝按〔4〕所針滎俞之處,氣散〔5〕乃内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1〕 無 通“毋”,禁止之辭。《靈樞·營衛生會》:“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太素·營衛氣》作“奪血者毋汗,奪汗者毋血”。

    〔2〕 卧鍼而刺 《句解》“卧”下無“鍼”字。“卧針而刺”即沿皮刺,亦稱横刺。進針後與皮膚平行,針體平卧於皮下,故曰卧針。

    〔3〕 刺隂 《聖濟總録》卷一百九十一經脈統論引經曰“刺”作“針”。與上“針陽”一致。

    〔4〕 攝按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九“攝”作“捻”。“攝按”,同義複詞。《集韻·屑韻》:“攝,按也。”即在俞穴部位用手指按揉。

    〔5〕 氣散 《太平聖惠方》“氣”上有“候”字。

    按語:以左手攝按,候氣散乃内針的手法,亦見於《内經》。如《靈樞·刺節真邪》有“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虚,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素問·離合真邪論》有“不足者補之……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凡此均屬催動經氣的輔助手法,可資參考。

    七十二難

    提要:本難討論迎隨補瀉以調經氣的針刺手法。指出迎隨乃是根據隂陽經脈營衛流行往來之逆順而取穴。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1〕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隂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2〕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隂陽者,知其内外表裏,隨其隂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隂陽。

    〔1〕 迎隨 是針刺手法。迎隨即逆從、逆順之意。《説文·辵部》:“逆,迎也。”段注:“逆、迎,雙聲通用。”《説文·辵部》:“隨,從也。”《廣雅·釋詁一上》:“隨,順也。”迎隨的手法,參見按語。

    〔2〕 知 《本義》本作“以”。

    按語:迎隨針法亦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迎而奪之,惡得無虚。隨而濟之,惡得無實。”《靈樞·終始》:“瀉者迎之,補者隨之。”本書七十四難内容與《靈樞》同。可見迎爲瀉法,隨爲補法。

    迎隨補瀉的具體刺法,説法不一:一、有以經氣始至時進針爲“迎”,經氣去時進針爲“隨”。如丁德用云:“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内針,出而捫其穴,名曰隨而濟之。”二、有以瀉其子爲“迎”,補其母爲“隨”。如丁德用曰:“又補其母亦名隨而濟之。瀉其子亦名迎而奪之。”三、有以吸氣進針,呼氣出針爲“迎”。呼氣進針,吸氣出針爲“隨”。如丁德用曰:“又隨呼吸出納其針,亦曰迎隨也。”四、有以疾病隂陽、營衛晝夜運行之逆順以分迎隨。如《集注》楊曰:“迎者逆也,隨者順也。謂衛氣逆行,榮氣順行。病在陽,必候榮衛行至於陽分而刺之。病在隂,必候榮衛行至於隂分而刺之。是迎隨之意也。”五、有以三隂經三陽經走向與針芒方向相逆爲“迎”,相順爲“隨”。如張世賢云:“凡欲瀉者,用針芒朝其經脈所來之處……乃逆其針以奪其氣,是謂之迎。凡欲補者,用針芒朝其經脈所去之路……乃順針以濟其氣,是謂之隨。”六、後世有按經氣流注臟腑時辰進行針刺分爲迎隨。如楊繼洲云:“迎者,迎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於肺,卯時氣來注於大腸,辰時氣去,注胃。肺與大腸此時正虚,而濟補之也。餘仿此。”(見《針灸大成》卷四·經絡迎隨設爲問答)此外尚有以針體捻轉方向,或進出針疾徐分迎隨者。本書所述迎隨之意義亦有不同。如本難言榮衛流行經脈往來之逆順。七十九難則言補母瀉子之迎隨。由此可見“迎隨”意義及手法種種不一。故“迎隨”者,實際上可理解爲補瀉手法之總稱。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