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九難至二十七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尺五寸推算,隂蹻起於跟中,至目内眥,相當於七尺五寸之數,因此認爲當指兩足隂蹻脈。滑夀亦云:“人兩足蹻脈指隂蹻。” 《靈樞·脈度》與《太素》卷十隂陽蹻脈所述蹻脈循行路線,亦只言隂蹻。但爲什麽只計隂蹻,不計陽蹻?並没有説明任何理由。故亦有認爲蹻脈爲陽蹻脈者。如熊宗立云:“今十二經與督、任、陽蹻之脈,長短丈尺之數,共合得一十六丈二尺。”熊氏也没有説明爲什麽計陽蹻而不計隂蹻的理由。鑒於本難原文“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既未明確其爲隂蹻或陽蹻,以上兩説又均無確實依據,實難肯定孰是孰非。考《靈樞·脈度》:“蹻脈有隂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隂。當數者爲經,不當數者爲絡也。”楊上善注云:“男子以陽蹻爲經,以隂蹻爲絡。女子以隂蹻爲經,陽蹻爲絡也。”脈長十六丈二尺既爲經脈長短之數,不包括絡脈在内,因此在計數時,男子只計陽蹻,女子只計隂蹻,兩者長度相等,故蹻脈只計二條。

    二十四難

    提要:本難分述五臟手足隂經氣絶時出現的症候及其預後,並總述三隂氣絶與六陽氣絶時的垂危證候。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隂三陽氣已絶,何以爲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隂氣絶,即骨枯。少隂者,腎〔1〕脈也,伏行而温於〔2〕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却〔3〕,肉濡而却,故齒長而枯〔4〕,髮無潤澤,無潤澤〔5〕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足太隂氣絶,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6〕,肌肉不滑澤〔6〕,則肉滿〔7〕,肉滿則唇反〔8〕,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足厥隂氣絶,即筋縮〔9〕引卵與舌卷〔10〕。厥隂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隂器而络於舌本。故脈不榮,則筋縮急,筋縮急〔11〕即引卵與舌,故舌卷〔12〕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13〕。

    手太隂氣絶,即皮毛焦。太隂者,肺也,行氣温於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皮節傷〔14〕,皮節傷則皮〔15〕枯毛折,毛折者則毛〔16〕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手少隂氣絶,則脈不通〔17〕,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18〕,故面黑如梨〔19〕,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三隂氣俱絶〔20〕者,則目眩〔21〕轉,目瞑〔22〕;目瞑者爲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23〕。

    六陽氣俱絶者,則隂與陽相離。隂陽相離則腠理泄〔24〕,絶汗〔25〕乃出,大〔26〕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27〕。

    〔1〕 腎 原爲“冬”字。《太平聖惠方·骨極方論》作“腎”。虞庶注:“今足少隂腎脈已絶,是故一經相失……”是虞注所據本亦作“腎”。又據下文“厥隂者肝脈也”、“太隂者肺也”例之,作“腎”爲是。據改。

    〔2〕 温於 《靈樞·經脈》、《脈經》卷三第五、《甲乙》卷二第一上并作“濡於”。下句“骨髓不温”“温”亦作“濡”。《外臺》卷十六骨極論引扁鵲曰作“濡滑”。

    〔3〕 却 爲“卻”的俗字,退也。《廣韻·藥韻》:“卻,退也。却,俗。”在此引申爲萎縮之意。

    〔4〕 齒長而枯 《靈樞》、《脈經》卷三第五、《甲乙》卷二第一、《外臺》卷十六骨極論引“枯”并作“垢”。齒長因齒齦萎縮,而使牙齒顯得較長。

    〔5〕 無潤澤 三字原缺。律以上下文例,據《句解》、《本義》、《集覽》本等補。《脈經》、《外臺》引并無“潤”字。

    〔6〕 不滑澤 《靈樞》作“軟”。《脈經》卷三第三、《甲乙》卷二第七、《外臺》卷十六肉極論引并作“濡”。

    〔7〕 則肉滿 《靈樞》“則”下有“舌萎”二字。《靈樞》、《脈經》、《甲乙》、《外臺》引“肉”并作“人中”。下句“肉滿”同此。按,從下句“唇反”觀之,“肉”當指人中部位之皮肉。“滿”即腫滿。

    〔8〕 唇反 “反”義同“翻”。《詩·周南·關睢》:“輾轉反側”。因人中腫滿,故口唇内翻。

    〔9〕 縮 《靈樞》作“絶”。《甲乙》卷二第一作“弛”。

    〔10〕 引卵與舌卷 《甲乙》無。《脈經》卷三第一、《千金》卷十一第四、《外臺》卷十六筋極論引“舌”下并無“卷”字。“卵”指隂囊、睾丸。

    〔11〕 筋縮急 三字原缺。律以上下文例,據《句解》、《本義》、《集覽》本、《脈經》、《甲乙》等補。《靈樞》、《外臺》引并無“縮”。

    〔12〕 故舌卷 《靈樞》、《甲乙》、《外臺》引“故”下并有“唇青”二字。

    〔13〕 辛日死 “死”下原有“筋縮急”三字。蒙上衍。據《濯纓》本、《句解》、《本義》等删。

    〔14〕 即皮節傷 《句解》、《脈經》卷三第四,“即”并作“則”。《甲乙》卷二第一“傷”作“著”,下句同。皮節,言皮膚、關節。

    〔15〕 皮 《靈樞》、《脈經》卷三第四、《甲乙》、《外臺》卷十六氣極論引并作“爪”。

    〔16〕 毛 《脈經》、《千金》、《外臺》引并作“氣”。

    〔17〕 脈不通 《脈經》卷三第二、《外臺》卷十六脈極論引“通”下并有“少隂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十二字。

    〔18〕 色澤去 《靈樞·經脈》作“髦色不澤”。《脈經》、《外臺》引并作“髪色不澤”。

    〔19〕 面黑如梨 《本義》“面”下有“色”字。《靈樞》、《脈經》、《外臺》引“梨”并作“漆柴”。《本義》、《集覽》本、《甲乙》卷二第一“梨”并作“黧”。丁德用曰:“梨字當作此黧字。”是丁注所據本原作“梨”。“梨”“黧”聲同而通。《説文通訓定聲·履部》:“梨字亦作黧。《字林》:黧,黄黑也。”

    〔20〕 三陰氣俱絶 《靈樞》、《甲乙》、《千金》卷十九第四、《外臺》卷十六精極論引“三”并作“五”。《甲乙》無“氣”字。《千金》“絶”下有“不可治”三字。《外臺》引“絶”下有“不可療”三字。

    〔21〕 眩 《靈樞》、《甲乙》、《千金》、《外臺》引并作“系”。

    〔22〕 目瞑 《靈樞》、《甲乙》作“轉則目運”。《千金》、《外臺》引并作“轉則目精奪”。“瞑”閉目也。《説文·目部》:“瞑,翕目也。”《爾雅·釋詁》:“翕,合也。”

    〔23〕 爲失志……目瞑也 《句解》“瞑”作“眩”。《靈樞》、《甲乙》“爲失志”十五字作“爲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十四字。《千金》、《外臺》引并作“爲志先死,遠至一日半日”。“失志”,喪失意識。《素問·評熱病論》:“狂言者是失志”。

    〔24〕 腠理泄 《靈樞》、《甲乙》“理”下并有“發”字。

    〔25〕 絶汗 病危或瀕死前汗出如珠,着身而不流,或汗出如油不止,稱爲絶汗。《素問·診要經終論》“絶汗乃出”王冰注:“絶汗,謂汗暴出如珠而不流,旋復乾也。”《靈樞·經脈》:“六陽氣絶,則隂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絶汗乃出。”

    〔26〕 大 《句解》作“汗”。

    〔27〕 夕占旦死 《句解》“死”字下有“此之謂也”四字。“占”預卜、測度。《説文·卜都》:“占,視兆問也。從卜口。”

    按語:一、本難首提手足三隂三陽氣已絶,何以爲候?但在答語中,手足三隂獨缺手厥隂氣絶的内容。《靈樞·邪客》云:“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二十五難亦云:“手少隂與心主别脈也。”可見手厥隂心包與手少隂心兩者在疾病方面有一致性。故本難言手少隂氣絶之候,實已包括手厥隂氣絶在内。

    二、本難所舉某經氣絶之候,僅局限在五臓所主的形體組織。如足少隂腎主骨髓,足太隂脾主肌肉,足厥隂肝主筋,手太隂肺主皮毛,手少隂心主血脈等。未有其他症候。

    二十五難

    提要:本難討論人體内經脈與臓腑之總數。經脈有十二,臓腑有十一。其中多餘的一經,即手心主包絡之脈。同時提出了心包與三焦俱有名而無形的見解。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

    然,一經者,手少隂與〔1〕心主别脈也,心主與三焦爲表裏,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1〕 與 猶“謂”,此處不作連詞用。王念孫曰:“與,猶謂也。《大戴禮·夏小正傳》:獺獸祭魚,其必與之獸,何也?曰:非其類也。與之獸,謂之獸也。”(《經傳釋詞》引)少隂謂心主别脈,參見前難按。

    按語:關於三焦的問題,參閲六十六難按。

    二十六難

    提要:本難提出十五絡的具體内容,即十二經脈各有一絡,陽蹻之絡,隂蹻之絡及脾之大絡。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然,有陽絡,有隂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絡也;隂絡者,隂蹻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按語:十五絡亦見於《靈樞·經脈》,十五絡又稱十五别,其内容與本難略有不同。

    二十七難

    提要:本難討論了奇經的概念及名稱。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1〕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2〕。何謂也?

    然,有陽維,有隂維,有陽蹻,有隂蹻,有衝,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3〕者,皆不拘於經〔4〕,故曰奇經八脈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

    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5〕,天雨降下,溝渠溢滿〔6〕,當此之時,霶霈妄行〔7〕,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1〕 奇經 是十二經以外,功能相異的一類經脈。《集注》楊注:“奇,異也。此之八脈與十二經不相拘制,别道而行,與正經有異,故曰奇經也。”

    〔2〕 不拘於十二經 《集覽》本“不”上有“皆”字。《脈經》卷二第四無此六字。

    〔3〕 脈 《史記·倉公列傳》正義引《八十一難》無。

    〔4〕 不拘於經 《集覽》本“於”下有“十二”二字。

    〔5〕 不然 《脈經》卷二第四作“不虞”。

    〔6〕 溢滿 《句解》、《集覽》本并作“滿溢”。

    〔7〕 當此之時,霶霈妄行 《本義》“行”作“作”。《脈經》卷二第四此兩句互倒。義較明。“霶霈”,雙聲連語,亦作“滂沛”“滂霈”,大水湧流貌。以此比喻人身經脈中氣血流行。

    按語:“奇經八脈”的名稱,首見於本難。在《黄帝内經》中,亦有關於任脈、督脈等八條經脈的論述内容,涉及經脈的循行路線、生理功能、病理證候及治療取穴等多方面,但資料零星,缺乏系統性論述,散見於《靈樞·五音五味》、《素問·骨空論》等十餘篇經文中。本經從二十七難至二十九難所述内容雖較簡單,却把任脈、督脈等八條經脈集中歸納,總稱之曰“奇經八脈”,並指出其不同於十二經脈之功能特點,使奇經理論系統化,成爲經絡學説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對古醫經中有關奇經理論的一次總結。後世不少醫家對奇經八脈進行專題研究,或寫成專著,顯然是受本經的影響。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