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難至十八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提要:本難舉心與小腸爲例,論述五臟五腑之邪互相干犯所出現十種不同的脈象變化。凡在本臟脈位見他臟之脈象爲邪干本臟或邪干與本臟相爲表裏之腑。脈象甚者爲臟邪干臟,脈象微者爲腑邪干腑。

    十難曰:一脈爲十變者,何謂也?

    然,五邪剛柔相逢〔1〕之意也。假令心脈急〔2〕甚者,肝邪干〔3〕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濇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濇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藏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爲十也。

    〔1〕 五邪剛柔相逢 “五邪”指臟腑失調之病氣。滑夀云:“謂五臟五腑之氣失其正而爲邪者也。”“剛柔”指臟腑。腑屬陽爲剛、臟屬隂爲柔。“相逢”即下文“相干”之意。虞庶曰:“於本位見他脈。故曰相逢,干也。”

    〔2〕 急 弦緊的脈象,是肝膽的本脈。

    〔3〕 干 侵犯。《説文·干部》:“干,犯也。”

    按語:一、本難在五臟脈象定位及定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由於臟腑之間病變的相互影響而出現的十種變化。並列舉心脈爲例以説明之,餘者可依次類推。其中提示了五臟邪相干者,其脈象甚,五腑邪相干者,其脈象微。實際上,臟腑病相互影響及傳變的關係,甚爲複雜,其脈象的變化亦非常繁多。必須脈證互參,客觀分析,不可拘泥。

    二、關於五臟脈位問題。五難以切脈時用力輕重作脈位深淺分部。十八難以寸關尺三部分部。查本難有“心脈沉甚”,如果按五難的浮沉分部法就難以理解了。因此,此處當以寸關尺分部爲是。

    三、關於五臟脈象問題,本經有多處談及,内容大同小異。兹將本經中有關五臟脈象,列表如下:

    續表

    十一難

    提要:本難指出脈動出現歇止的原因,是由於臟氣竭盡之故。根據四難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和隂吸陽呼的理論,説明最先竭盡的當爲腎氣。

    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藏無氣者,何藏也?

    然,人吸者隨隂入,呼者因陽出〔1〕。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藏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1〕 吸者随隂入,呼者因陽出 與四難“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同義。肝腎在下,爲隂,故隨隂入,心肺在上,爲陽,故因陽出。

    按語:一、臨床中歇止脈的出現,其病機有多種情況,應結合臨床見證,加以具體分析,不能僅憑幾動一代,即斷爲何臟無氣或腎氣先盡。

    二、四難云:“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本難以“吸者隨隂入”“今吸不至腎,至肝而還”,從而判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説明病者於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的同時,兼有吸氣短淺的症候,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八難曰“腎間動氣”爲“呼吸之門”,是呼吸雖爲肺所主,而氣之本則在於腎。脈因氣動,今吸氣不及腎,不滿五十動而止,故知腎氣先盡。張介賓云:“凡病將危者,必氣促如喘,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蓋其真隂絶於下,孤陽浮於上,此氣短之極也。醫於此際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滅者,良可哀也。夫人之生死由乎氣,氣之聚散由乎隂,殘喘得以尚延者,賴一線之氣未絶耳,此臟氣之不可不察也。”(見《類經》卷五第四注)張氏之言,頗有參考價值。

    十二難

    提要:本難討論治問題。指出對五臟脈象所反映的虚證與實證,錯地應用絶陽補隂,絶隂補陽的治法,由此而導致病人死亡者,是醫者犯了實實虚虚,瀉不足益有餘的原則性錯。

    十二難曰:經言五藏脈已絶於内〔1〕,用鍼者反實〔2〕其外;五藏脈已絶於外,用鍼者反實其内。内外之絶,何以别之?

    然,五藏脈已絶於内者,腎肝氣已絶於内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藏脈已絶於外者,其心肺氣〔3〕已絶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絶補隂,隂絶補陽〔4〕,是謂實實虚虚〔5〕,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1〕 五藏脈已絶於内 “絶”,乏也。《吕氏春秋·季春》:“振乏絶”高誘注:“行而無資曰乏,居而無食曰絶。”在此引伸爲微弱之甚。由於五臟之氣虚損已極,反映爲脈象極爲微弱,指端難以感覺到,稱之爲“脈絶不至”。“内”指脈的深層,爲肝氣與腎氣所行之部;下文的“絶於外”之外,指脈的淺層,是心氣與肺氣所行之部。(見五難)“絶於内”爲重按不得,“絶於外”爲輕按不得。

    〔2〕 實 動詞,充實之意。《禮記·表記》:“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疏:“實,猶充也。”在此引伸爲補。《靈樞·熱病》:“實其隂以補其不足者。”

    〔3〕 心肺氣 “氣”原作“脈”,蒙上“五藏脈”而。今改。與上文“腎肝氣”相合。

    〔4〕 陽絶補隂,隂絶補陽 陽爲外,指心與肺;隂爲内,指腎與肝。

    〔5〕 實實虚虚 “實實”,前一“實”字爲動詞,指用補法;後一“實”字爲名詞,指實證。“虚虚”,與“實實”相對,前一 “虚”字爲動詞,指瀉法;後一“虚”字爲名詞,指虚證。

    按語:關於五臟之氣絶於内、絶於外的治問題,《靈樞·九針十二原》亦有論述,可參閲。

    關於“實實虚虚,損不足,益有餘。”句參閲本書八十一難。

    十三難

    提要:本難討論了脈診與色診、尺膚診以及聞診、問診等診法應當相應參照的問題。指出如有不相應的情況出現,根據五行所屬,相生者生,相勝者死。最後舉肝病之色脈不相應者爲例,以具體説明見何種脈爲相生,何種脈爲相勝。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1〕者,即死;得相生之脈〔1〕者,病即自已〔2〕。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爲之奈何?

    然,五藏有五色〔3〕,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内〔4〕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黄,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濇而短;色黑,其脈沉濡〔5〕而滑。此所謂色之與脈〔6〕,當參相應也。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7〕;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濇,尺之皮膚亦濇;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五藏各有聲色臭〔8〕味,當與寸口、尺内相應。其不相〔9〕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濇而短,若〔10〕大而緩,爲相勝;浮大而散,若〔10〕小而滑,爲相生也。

    經言知一〔11〕爲下工,知二〔11〕爲中工,知三〔11〕爲上工,上工者十全〔12〕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1〕 相勝之脈、相生之脈 言根據五臟及色、脈的五行所屬,分析其相克相生關係。如肝色青,得心脈爲木生火,得腎脈爲水生木,兩者均爲相生之脈。得肺脈爲金克木,得脾脈爲木克土,均是相勝之脈。餘類推。

    〔2〕 自已 自愈也。《廣雅·釋詁一下》:“已,癒也。”

    〔3〕 有五色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八十一難》“有”下無“五”字。

    〔4〕 尺内 指前臂内側從腕横紋至肘横紋的皮膚。亦稱“尺膚”。

    〔5〕 濡 《佚存》本作“濇”。

    〔6〕 色之與脈 “色”上原有“五”字,蒙上“五藏有五色”而衍。律以上文問句“色之與脈當參相應”可證。今删。

    〔7〕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 徐大椿曰:“《靈樞》謂,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今去大小而易數字。數者,一息六七至之謂,若皮膚則如何能數?此必傳寫之,不然,則文義且難通矣。”丁德用曰:“數即心也,所以臂内皮膚熱也。”丁氏將“數”字釋爲熱,於醫理言尚通,姑從之。

    〔8〕 臭 《廣韻·宥韻》:“臭,凡氣之總名。”在此言鼻竅感知之氣味。《禮記·月令》:“其臭羶”。孔穎達疏:“正義曰:通於鼻者謂之臭。”《書經·盤庚》孔疏:“古者香氣穢氣皆名爲臭。”

    〔9〕 相 《本義》、《集覽》本并無。

    〔10〕 若 或也。《周禮·地官·稍人》:“若有會同師田行役之事。”賈公彦疏:“或有或無云若,爲不定之辭也。”

    〔11〕 知一、知二、知三 指色、脈、尺膚三種診法。能掌握其中一種爲知一,二種爲知二,三種爲知三。

    〔12〕 全 《説文通訓定聲·乾部》:“全字亦作痊。”“全”爲“痊”之古字,愈也。《周禮·天官·醫師》:“十全爲上。”鄭玄注:“全,猶愈也。”

    按語:本難指出診察疾病應對病人的面色、脈象、尺部皮膚,以及聲、臭、味等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參照,辨證分析,以判斷預後,這是診斷疾病的一項重要原則。但文中所舉具體内容及例子,只能領會其精神,不可機械地搬用。

    十四難

    提要:本難主要討論二個問題:一、脈的遲數至數所主病證及其預後。以一息四至曰平,增者爲至脈,減者爲損脈。損脈的病有輕重程度不同,反映在皮毛、血脈、肌肉、筋骨等機體各個層次出現虚減、痿弱的症候。可根據五臟所屬,進行調治。二、提出“脈有根本,人有元氣”,突出尺部脈的重要性。

    十四難曰:脈有損至〔1〕,何謂也?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2〕,四至曰奪精〔3〕,五至曰困〔4〕,六至曰命絶,此至之脈〔5〕。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困〔4〕,四呼一至曰命絶,此謂〔6〕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7〕,損脈從上下〔7〕也。

    損脈之爲病奈何?

    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8〕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虚少〔9〕,不能榮於五藏六府〔10〕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爲肌膚〔11〕;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12〕;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13〕。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温;損其肝者,緩其中〔14〕;損其腎者,益其精〔15〕。此治損〔16〕之法也。

    〔1〕 損至 “損”有減少之意。《廣雅·釋詁二下》:“損,減也。”在此指脈搏次數較正常人減少。“至”,衆多。《孟子·滕文公下》“而禽獸至”趙岐注:“至,衆也。”在此指脈搏次數較正常人增多。

    〔2〕 離經 離開常道、常法,“經”,常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傳》“禮之經也”疏:“經,訓常也,法也。”滑夀曰:“離經者,離其經常之度也。”

    〔3〕 奪精 《素問·通評虚實論》:“精氣奪則虚。”王冰注:“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

    〔4〕 困 原作“死”。《太平聖惠方》卷一辨損至脈法作“困”。按,作“困”爲是,本難後文“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雖困可治”可證。據改。“困”,猶危也。王充《論衡·解除》:“病人困篤”,言病情危篤。

    〔5〕 此至之脈 “至”原作“死”。《句解》、《本義》本、《脈經》卷四第五、《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等并作“至”。按,作“至”爲是。與下文“損之脈”相對應。今據改。《本義》、《千金翼》“脈”下并有“也”字,與下文“損之脈也”相對應。

    〔6〕 謂 《句解》、《本義》本、《脈經》并無。

    〔7〕 下上、上下 “下上”言病自下向上傳變。即症狀出現程序由骨→筋→肌肉→血脈→皮毛。“上下”言病自上向下傳變。即症狀出現程序由皮毛→血脈→肌肉→筋→骨。

    〔8〕 皮聚 “聚”,收縮之義。《玉篇·部》:“聚,歛也。”徐大椿《難經經釋》:“皮聚者,枯而縮也。”皮聚則皮膚表面呈褶狀。如老年人多見之。由於皮膚缺少彈性,鬆弛枯憔所致。

    〔9〕 虚少 《玉函經》崔嘉彦注引《難經》無“少”字。

    〔10〕 五藏六府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五藏”下無“六府”二字。

    〔11〕 飲食不爲肌膚 《本義》《集覽》本“不”下并有“能”字。《聖濟總録》卷八九虚勞贏瘦·卷一八五補益總論引《黄帝難經》、《普濟方》卷一二二引《難經》并同本難。

    〔12〕 不能自收持 “收持”,用手取物執物也。《廣雅·釋詁》:“收,取也。”《素問·皮部論》“名曰樞持”王冰注:“持,謂執持。”在此引伸爲肢體的動作。“不能自收持”當是筋弛縱,運動功能減退或喪失。

    〔13〕 至脈之病也 原作“至於收病也”。文義難通,與上文損脈相對應者,當爲至脈。今據《句解》改。

    〔14〕 緩其中 “緩”,是治法,使其緩和也。吕廣曰:“肝主怒,其氣急,故以針藥以緩其中。”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15〕 益其精 《脈經》卷四第五、《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精”下并有“氣”字。

    〔16〕 治損 《句解》本作“損至”。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1〕。脈來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爲適得病,前大後小〔2〕,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2〕,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3〕;滑者傷熱;濇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爲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爲死脈也〔4〕,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着床〔5〕。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6〕,呼吸再,至〔7〕,名曰無魂〔8〕,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9〕,名曰行尸〔10〕。

    〔1〕 有呼吸再,至 滑夀曰:“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謂。疑衍文也。”《難經集解》云:“張千里曰:呼吸再至四字,伯仁以爲與上文“再呼一至,再吸一至,重出。不知此四字當讀再字句,至字自爲句。蓋謂再呼再吸,脈方一至,並非重衍。”(見光緒十三年《桐鄉縣志》卷二十四臧夀恭《張夢廬先生别傳》)。按上下文義,此説有理,今加標點句讀。再呼再吸一至,即二息一至。

    〔2〕 前大後小,前小後大 前後指寸口脈的關前關後。關前爲寸,關後爲尺。

    〔3〕 腹中痛 “腹”原作“胸”。《濯纓》本、《句解》、《本義》、《集覽》本并作“腹”。虞庶注:“病在三隂,隂主於内,故腹中病也。”是虞注所據本亦作“腹”。據改。

    〔4〕 爲死脈也 《脈經》卷四第五引“爲”下有“十”字。

    〔5〕 猶當着床 《脈經》校注:“猶當一作獨未。”“着床”,卧床不起。

    〔6〕 再呼一至 《本義》、《集覽》本、《脈經》“至”下并有“再吸一至”四字。“再呼一至”即一呼一吸脈一至。

    〔7〕 呼吸再,至 《集覽》本、《脈經》并無。滑夀云:“此四字見前衍文”。參閲注〔1〕。

    〔8〕 無魂 指嚴重的失神狀態。《靈樞·本神》:“魂傷則狂忘不精。”

    〔9〕 行 動也。《易·乾·傳》“天行健”孔達疏:“行者,運動之稱。”

    〔10〕 行尸 病人已至瀕死階段,雖尚稍能活動,而意識盡失,根本已絶,猶似行尸。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爲害〔1〕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2〕,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3〕有根本,人有元氣〔4〕,故知不死。

    〔1〕 無能爲害 《脈經》卷四第一作“無所苦”。

    〔2〕 譬如人之有尺 《集覽》本“譬如”與“人之有尺”互倒,義較勝。《普濟方》第三册引唐·杜光庭《廣成先生玉函經》“尺”下有“脈”字。

    〔3〕 脈 《脈經》卷四第一作“木”。

    〔4〕 元氣 亦稱“原氣”。《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云:“一國之君,其猶一體之心也……布恩施惠,若元氣之流於皮毛腠理也。百姓皆得其所,若流血氣和平,形體無苦也。”又同書《王道》云:“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元氣由精血所化,藉三焦之氣爲之别使,而通達全身。元氣系於命門,爲人體生氣之原。參閲第八難、三十六難、三十八難及六十六難。

    按語:原文有治損之法而無治至之法。分析文義,第一段損脈與至脈,雖有遲數之分,而曰離經,曰奪精,曰困,曰命絶等,兩者都相同,所異者在於至脈從下而上,損脈從上而下,即病證的發展,損脈自皮毛起,至骨而死;至脈自骨起,至皮毛而死。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各爲五臟所主,故治五臟損之法,亦即治五臟至之法。徐大椿曰:“言治損而不言治至者,蓋損至之脈,雖有從上下,從下上之殊,而五者之病狀則一,故言治損,而治至之法亦備矣。”文中五種治損之法,對臨床治療有一定指導價值。

    十五難

    提要:本難討論脈象受四時變化的影響而與之相應的問題。提出四時的正常脈象爲春弦、夏鈎、秋毛、冬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運用各種比喻,以描述四時太過與不及的病脈和死脈的脈象形態,並據以診斷疾病的預後吉凶,强調四時脈均以胃氣爲本,突出了胃氣的重要性。

    十五難曰:經言春脈弦,夏脈鈎,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

    然,弦、鈎、毛、石者,四時之脈也。

    春脈弦者,肝〔1〕東方木也,萬物始生〔2〕,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

    夏脈鈎者,心〔1〕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3〕,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鈎。故其脈之來疾去遲〔4〕,故曰鈎。

    秋脈毛者,肺〔1〕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2〕,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虚以浮,故曰毛。

    冬脈石者,腎〔1〕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5〕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

    此四時之脈也。

    〔1〕 肝心肺腎 《素問·玉機真藏論》新校正引“越人云”無此四字。

    〔2〕 萬物始生、萬物之所終 春季草木萌生,故曰“萬物始生”。秋季成實,故曰“萬物之所終”。《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王冰注:“木主發生應春,春爲生化之始。金主收斂應秋,秋爲成實之終。”

    〔3〕 盛 《本義》、《集覽》本并作“茂”。

    〔4〕 來疾去遲 “來去”指脈的來去。言脈的每次搏動過程中,脈波由起始至高峰爲“來”,由高峰至終了爲“去”。

    〔5〕 盛 《集覽》本作“極”。

    如有變奈何?

    然,春脈弦,反者爲病。

    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强,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虚微,是謂不及,病在内。氣來厭厭聶聶〔1〕,如循〔2〕榆葉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3〕曰病;急而勁益强,如新張弓弦曰死。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4〕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