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勇第五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本篇就关于抗击匈奴战争的问题继续展开辩论。大夫主张继续使用武力,甚至仿效曹刿劫盟的做法,提出“诚得勇士,乘强汉之威,凌无义之匈奴,制其死命,责以其过”,“因以轻锐随其后,匈奴必交臂不敢格”的办法,以期克敌制胜。文学则重弹“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的老调,认为这才是“不可攻之城,不可当之兵”。

    大夫曰: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1),尺八匕首不足恃也(2)。秦王惮于不意(3),列断贲、育者(4),介七尺之利也。使专诸空拳(5),不免于为禽(6);要离无水(7),不能遂其功。世言强楚劲郑,有犀兕之甲,棠溪之铤也(8)。内据金城,外任利兵,是以威行诸夏,强服敌国。故孟贲奋臂,众人轻之;怯夫有备,其气自倍。况以吴、楚之士,舞利剑,蹶强弩(9),以与貉虏骋于中原?一人当百,不足道也(10)!夫如此,则胡无守谷,貉无交兵,力不支汉,其势必降。此商君之走魏(11),而孙膑之破梁也(12)。

    【注释】

    (1)荆轲:战国时齐人,历游卫、燕,好读书击剑。燕太子丹客之,欲令劫秦王,返诸侯侵地。不可,因而刺杀之。荆轲持秦亡将樊於期首,怀匕首及燕所献督亢地图以行。至秦,献见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轲以匕首掷秦王,不中,遂遇害。见《史记·刺客列传》。

    (2)尺八,原作“三尺”,今据卢文弨说校改。战国时一尺约合今七寸,尺八约合现在一尺二寸。

    (3)惮,《史记集解》引作“操”。

    (4)“者”字原脱,据《史记·刺客传·集解》引补。此文言秦王,与上文言荆轲,句法相俪,上文正有“者”字。列:同裂。裂断,分成两断。贲:孟贲。育:夏育。都是战国时卫国的勇士。

    (5)专诸:春秋时吴勇士,曾替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使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即阖闾)。事详《史记·刺客列传》。

    (6)禽:同“擒”。

    (7)要离:春秋时吴勇士。公子光既弑吴王僚。僚子庆忌以勇闻,时在卫。光忧之,使要离往刺之。要离至卫,诡言请与庆忌俱渡江回吴,夺光之国。既至江中,拔剑刺之,中其要害而死。事见《吕氏春秋·忠廉篇》。

    (8)棠溪:古地名,出利剑。见《史记·苏秦传·正义》:“故城在豫州偃城县西八十里。”铤:金属铸造的兵器,这里指剑而言。

    (9)蹶强弩:用脚踏强弩的机关。

    (10)《战国策·韩策》:“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还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史记·苏秦传》同,即此文所本。

    (11)商君之走魏:商鞅在公元前340年,用计战胜魏军,俘魏公子卬,迫使魏国割河西之地与秦讲和。后魏国迁都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故“魏”又称“梁”)。

    (12)孙膑之破梁:公元前341年,齐国大将孙膑率军和魏国作战,用计引诱魏军追击,当魏军到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险要地带时,立即加以包围,一时万弩齐发,全歼魏军,俘虏魏将庞涓和魏太子申。

    【译文】

    大夫说:荆轲多年谋算刺杀秦王,但没有成功,因为依仗一尺二寸的匕首是不行的。荆轲刺秦王时,秦王起初畏惧是因为出乎他的意外,但他以裂断孟贲、夏育的勇气,凭着五尺长的利剑,杀死了荆轲。假使专诸赤手空拳去刺杀吴王僚,免不了被抓住;要离不凭借江水,他也不能刺杀庆忌。那时人们都说楚国强大,郑国也很有力量,因为两国有犀牛皮制的盔甲,有棠溪的利剑。两国国内有坚固的城墙,对外打仗依赖锐利的兵器,因此威震中原,强迫敌国降服。所以大力士孟贲光是挥动空拳,大家都会轻视他;胆小的人如果有防备,他的勇气自然倍增。何况以吴地楚地的勇士,挥舞着利剑,张开强弩,与匈奴厮杀在中原呢?一人抵挡百人,这是不消说了!如果这样,那北方的匈奴就无可守之山谷,无可战之兵,他们的力量是不能和我们对抗的,其结果必然是投降。这就像商鞅使魏国割地给秦国,孙膑战胜魏军一样。

    文学曰:楚、郑之棠溪、墨阳①,非不利也,犀■兕甲②,非不坚也。然而不能存者,利不足特也。秦兼六国之师,据崤、函而御宇内,金石之固,莫耶之利也③。然陈胜无士民之资④,甲兵之用,鉏耰棘橿⑤,以破冲隆⑥,武昭不击⑦,乌号不发⑧。所谓金城者,非谓筑壤而高土,凿地而深池也。所谓利兵者,非谓吴、越之铤,干将之剑也。言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⑨,莫之敢攻,莫之敢入。文王是也。以道德为■,以仁义为剑,莫之敢当,莫之敢御。汤、武是也。今不建不可攻之城,不可当之兵,而欲任匹夫之役,而行三尺之刃,亦细矣!

    【注释】

    ①墨阳:韩地名,其地出好剑。见《淮南子·修务篇》及《史记·苏秦传》。今地未详。韩都新郑,为故郑地,故曰“郑之墨阳”。

    ②■(zh^u):同“胄”,头盔。

    ③莫耶:好剑名。相传吴王阖闾使干将造剑二把,一曰干将,一曰莫耶。见《吴越春秋》。

    ④士民:奴隶制贵族最低层的人。这里指军队。

    ⑤鉏耰,见《和亲篇》注释。棘:通“戟”。橿(jiang):锄柄。

    ⑥冲隆,见《险固篇》注释。

    ⑦《汉书·杨胡朱梅传赞》:“临敌敢断,武昭于外。”师古曰:“昭,明也。”则“武昭”为汉人习惯用语,指装备精良,旗帜鲜明,即所谓军容甚盛之意。这里是秦兵军容甚盛,但不能出击。

    ⑧乌号:良弓名。见《汉书·郊祀志上》及《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

    ⑨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译文】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