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 宋代文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总论

    宋代文学在文学史上是很难分析的。虽然每代文学都有其复杂的现象,但取它各部分观察而分析之,在它的中心,都有其可通之处。现在论宋代文学,从空间上观察,宋代文人在地理上的分配,与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以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勉强分为三部分,历史上这三部分产生文人的繁盛,是自北之黄河流域,而至南之长江流域,再至于珠江流域。但就宋以前的历史上文人来论,北方文人比南方多,宋代却不如此。宋代文人以福建、江西为多。唐代以前的江西文人,只有陶渊明等一二个人,唐代福建有欧阳詹等一二个人。到宋代的文人,却多在这二省产生。江西文人以临川为多,如二晏父子,如谢逸、迈兄弟,欧阳、王、曾,二刘(敞、攽)兄弟,黄庭坚、姜夔、石孝友、杨万里等。福建有杨亿、柳永、朱熹、刘克庄、严羽、谢翱。(参看铃木虎雄《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人地理分配表》,但此书错误很多,江西下唐人有谢小娥,是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居然弄进这里边来。大概日本人研究中国的文学、经学、史学、哲学,题目都很新颖有趣,而内容却多靠不住。)宋代文人比较以闽、赣为最多,而粤又少,到后来广东也渐渐地多了。这里可以证明,中国文学发展,在历史上是自北而南的。

    至于从宋代的政治上论,宋代名义上虽然是统一的国家,实则是南北朝对峙的局面。自唐末藩镇割据之后,中国北部都沦亡于胡人,中华民族又一次南迁。五代分裂时,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出,讲起来真是痛心。当时外族最强盛者,为契丹族建立之辽。石敬瑭割去燕、云十六州后,又称胡人为父,河北尽属辽。宋袭周祚,建都在汴京,并吞南方各国,而对北方的辽人,竟无力把他们驱逐出去。

    辽地居东北三省。西界蒙古。分五道,上京道临潢府,现在内蒙古地(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中京道大定府,现在的辽宁南部;南京道就是现在的北平;中京道就是现在辽宁辽阳府;西京道,山西大同府。当北宋全盛时,山西、北平是外族的地盘。自辽衰弱后,金人代兴,竟深入中国的开封。金人南侵,徽、钦北狩,成了南渡偏安的局面。金人的北京路,就是大定府,即辽人的中京道。中都路,即大兴府。南京路,是开封府。东西二路,是辽人的东西二京。南宋与金人以淮水为界。由黄河以北沦入异族,进而到淮水以北沦入异族,以至元人吞并中国。在这点上看,宋代整个一朝,始终都是被外族侵凌的。所以宋人和外族关系和唐人的大大不同。唐人是利用外族来振兴中国。唐代开国是借突厥的力量,他的中兴是假回纥的兵力。唐代之亡是内乱的亡,非关外族。所以唐、宋二代对于外族的观念大大不同,唐人和外族是相亲善的,宋人和外族是相仇敌的。唐人的文化是大亚洲的文化,宋人的文化是纯粹中国的文化。关于唐、宋的文化,从各方面加一比较:

    (一)建筑 建筑最可代表全民族的精神。唐代的楼阁,都是瑰玮嵯峨,现在虽然看不到唐代的建筑,但在模仿中国建筑的日本西京,大概还可得到印象。宋人的建筑和唐代不同,其楼阁多平实宽博,如翘角,唐人是飞卷上腾的,宋人却是平朴的。在这点上看,唐人的精神是丰活向外发展,宋人只是实事求安的。

    (二)图画 唐人以壁画最佳,如吴道子的画。这派是由印度传入的,到宋则壁画不见。由此也可得知中西交通的阻绝。唐人南、北宗画都是取实体的,宋人的画却是抽象的。倒有所谓院画者,是学古代的画。宋代士大夫的画,都寓以抽象的笔意。唐人画尚华丽纤细,宋则不然。如宋之文同墨竹,以一笔挥洒为佳。苏轼的画竹也学他。再如画梅,五代徐熙的梅也是先落墨(见李梅庵先生藏本),后傅色。后之杨元咎(补之)的画梅,则是水墨。宋人之画雨,是一丝下来,唐人以粉于弦上洒散。及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泼墨。总之,宋人的画,可分两派。一种是院画派,为学习唐人之旧画;一种是士大夫寓有妙趣理想的画,是中原画的特色。而唐人的画,却是受印度画影响的画。

    (三)书 唐代书重碑刻,宋人重帖。所谓碑,是规矩的。帖,是书札。有宋太宗时之淳化阁帖,徽宗时之大观帖。宋代书家能碑者殊鲜。至于宋代的石刻也不同,自秦至唐皆立碑,而宋人则于小石上题名。宋人不重视能品,而重天趣。重能品,则其人个性强硬刚直;重天趣,则近于颓放了。

    (四)宗教 唐代对任何宗教都能容纳,如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宋代除了佛教外,其余宗教都不能存在。就佛教来说,也可分数点来谈。以供奉言,自六朝及唐人皆好造像,宋人则好造石幢,多刻《陀罗尼经》,雕刻佛像很少。从宗教学术上言,唐代佛教,各宗皆盛,法相宗为玄奘法师远行自印度求来,难能可贵。宋代独盛行五代开端的永明寿禅师之净土宗,经历元明而到现在,此派以白手求参悟。总之,唐人的佛教,是印度的佛教,宋人的佛教,是中土的佛教,此佛教之所以衰颓,而成为乡愿的佛法。

    宋人一方面拒绝外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又把外来在中国久占势力的文化,汇合融化了。如佛、儒的结合,而产生了宋代的理学,如陆九渊的理学本于禅宗,周敦颐虽入于道,但也熏染着佛学。可以看出宋人的学问,是把外来实在的文化,化成了中国的玄虚的、求其自然妙谛的文化,这是宋代宗教思想的特色。

    (五)学术 宋代特有的学术,就是理学。如周、二程、张、朱五子之学。以经学之义疏论,从前经书的注疏,皆遵守古人的旧论,到宋代学者就不然了,多推翻旧学,以求新解。起初有北宋的刘敞,后来有王安石以及朱熹的解诗,非议及小序。又指出梅氏之伪作古文尚书。欧阳修也疑《易·系辞》非孔子作。凡对于一种学问持怀疑的态度,能促使学术昌盛。由于宋人为学是趋向于批评的。在诗,到宋人则有诗话。在史,有欧阳修、宋祁共修之《新唐书》,欧阳修之《五代史》,司马光之《通鉴》,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郑樵之《通志》。这些史书,虽是叙事,而注重在事的背景,求政治之得失,实在是近于批评的。

    至于文学方面,是以散文为中心,而显出四通八达的变化。唐诗人与宋诗人不同者,唐代诗人只有诗,虽然有文,不过一二篇。宋代的诗人就不同了,诗人往往兼散文大家。这里还要说到中国散文的发展问题。它是和争辩密切联系的。中国散文最发达的两个时期,一为战国时代,一即宋代。战国时代,国与国的争辩,墨家与儒学以及各家与各家的争辩,都促使散文发展,并达到极盛阶段。到了汉代,国家政局安定,思想统一,没有什么争辩,散文自然不会发展,那争辩的散文,一到汉代,变化为汉赋。宋代也是一个争辩的时代,它可以追踪战国,其发达的原因,可如下述:

    (一)外患 宋代虽然是统一的国家,而紧急的外交连续着,实在是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北宋和辽的交涉,每岁纳币。南宋之于金,在高宗、理宗二代之论议和,都是极须用文字来传递两国意见。

    (二)学术 宋代有名的理学,在宋史上立个道学的名称。周敦颐的道学,是接近老庄思想。张载的关学,却有点似耶教(唐有景教)。朱熹的道学问,陆九渊的尊德性,是近于佛家,都有语录的散文,是白话的。而朱、陆在学术上之争辩,因此散文也大见曙光。

    (三)政治改进 王荆公施行新法。要宣传他的主张,也须用散文来使全国人民都明白的。

    (四)党祸 北宋之元祐,南宋之魏阙,朝廷争辩用散文。士大夫亦有门户之见,二程之洛党,苏轼之蜀党,刘安世之朔党,各派之攻击是非,也须用散文。

    (五)科举制度 唐代诗人所以那么多,因为进士科考的是诗赋,人人都为诗赋。宋代诗赋之外,又有策论经义(见《宋史·选举志》)。宋人考经义,是在王安石相神宗行新法时。以六经文一二句为题,令人发挥议论,称为墨义。清代的四书义,五经义,皆源于宋代的墨义。大抵唐人重实学,宋人重定论,唐人感情胜,韵文发达,宋人理智胜,散文发达。也可以说唐代诗是女性的,宋代文是男性的。现在又联想到一件事,就是晋人名好用“之”字,如羲之、献之等说不尽的“之”。宋人却好用“老”“翁”“叟”,如陆放翁、魏了翁、吕渭老、陈尧叟等。

    综而言之,观察宋人文学,应以散文为中心,如下图的分析:

    就这表分析的而论宋代文学:

    (一)赋 真正足以代表一代文学的,有一定的起点时间,是常在开国数十年以后。汉代已有证据,宋代也这样。宋代文学起点,当在仁宗年间,前此的太祖、太宗、真宗数十年,不过沿习晚唐之旧。现在说到赋,赋体成立在汉代,而明人把赋分为四类:

    古赋————汉魏

    俳赋————六朝

    律赋————唐朝

    文赋————宋代

    宋人之赋,如欧阳修之《秋声赋》,苏轼之前后《赤壁赋》,是散文化的赋了。至于钱惟演之《春雪赋》,模仿谢庄辈之赋,那是西昆派,犹有晚唐余风。

    (二)诗 宋诗所以成为宋诗者,三个时期有特色:庆历、熙(宁)(元)丰、元祐。这三时期的诗,多是议论诗。

    (三)词 词可以说是宋代诗的化身,因为诗多实质,词则不然。如欧阳修与王安石的词,也免不了丽艳语。至若辛弃疾词,那竟是散文化了。

    (四)四六 宋代的古文,当推崇欧、曾、王、苏,而此数公,虽极端反对当时的声偶文章,却又工擅此体。就各人的文集中看,他们的声偶文,亦与其古文相等。因为自唐以来,制诰表章,以及州县之判牍,都是用四六文,可以说这四六文是官体文。至元始用白话,明清仍之。唐、宋人虽是治罪之辞,也要声调铿锵。故当时诸公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是必定需要四六文。同时盛行的散文,极端反此四六,所以诸名公巨手,皆把四六文散文化,既不能反官体文章,特地把四六文疏淡化,和杨亿辈的四六文大不同,此可名之为“宋四六”云。

    (五)说部 宋人说部,多是笔记,以及诗话之类。

    (六)语录 语录之源出于释氏禅宗,宋代理学诸公讲学,或其门人为之记录,集而成此语录。

    (七)诨词小说 诨词小说,始于唐末,至宋代而特兴,若茶楼酒肆皆有说书人,或引史事,或传事实,以诨谐口吻绎演言之。及南宋而有文字记载,如《宣和遗事》之类,此盖亦散文之变相也。

    (八)散文 讲到宋代散文本身,很难找到较好的纯宋文选集,如清代顾宸的《宋文选》,收集宋文十余家,可是竟难得到。吕祖谦所选的《皇朝文鉴》,今称为《宋文鉴》,这是宋人所选的宋文。关于文章选集,前乎此者,有姚铉之《唐文粹》,这是宋太宗时选的,颇推崇韩文。宋祁之《新唐书·文艺传叙》,出自姚手,姚以此故特选唐文。他因为有崇韩的偏见,所以选的唐文未能尽唐文之佳篇而选之。吕氏出于朱熹的门下,这时期宋代文学已固定,所以选宋人之文能尽宋文之佳者,这是研究宋代散文的绝好材料。宋代散文重要的是古文,如果要研究宋代古文,可以读王葆心所选的《古文辞通义》。王氏湖北罗田人,先生于有宋以后之文集说部,无所不读。对于宋以后古文之系统,说得十分精详。他把古文定义分为两种。一种直接的,是推衍前代;一种逆受的,是恢复更前。例如初唐诗,不离宫体诗,是直接的。昌黎韩氏的恢复西汉古文,是逆受的。非但古文如此,诗词亦然。宋代的古文也这样,当太祖、太宗之时,一切皆沿袭晚唐、五代余风,这是因为五代旧臣犹存在着。如徐铉是南唐入宋的,精小学,大小徐本之《说文解字》,是他两兄弟著的,有《骑省集》。李后主词尤为世所称诵,又精研文选。北宋的编集文章,是着重于词藻的,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此风朝野相沿,在各种笔记中,都可看到人手一本《文选》的味道。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说:“《文选》烂,秀才半。”所以当时西昆体诗流行极盛,这是一时风气。而西昆诗为世诟病,以为涂饰绮丽。不过,讲它的风格不高可以,讲到体与用上,那就不对了。这是不知文学的。不但西昆体如此,各种文学都是这样。所以吕祖谦选的古文,西昆体的赋也选上。西昆体的赋,可以举二例来代表,一是钱惟演的《春雪赋》和杨亿的《谢赐衣表》。至于《秋声赋》、前后《赤壁赋》,那是仁宗以后的作品。

    西昆体作者多南方人,如杨亿、钱惟演、舒雅、崔遵度、刁衎等,北人附和的有刘筠、陈越等。西昆之文,源出温、李,在文学史上,仿佛初唐王、杨、卢、骆的地位。杨亿生于太祖开宝七年(九七四),当真宗天禧四年(一〇二〇),和刘、钱并列齐名。此派诸公,或知制诰,或翰林学士。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得不做四六,亦竟以此风行一时。虽然西昆体之名,实在是当时轻薄他们的人加上的,所以当时有“优人挦扯”之戏。而散文之作,则始于姚铉,铉生开宝元年(九六八),是宋代推崇昌黎的第一人,但力量非常薄弱。到仁宗庆历前后,反对西昆体的,渐渐增多了。人多是北方人,如石介(泰山派)在他的《怪说》(《宋文鉴》卷一〇七,有上下二篇)下篇直斥杨、刘辈云:“……穷研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是指《春雪赋》及杨亿《谢赐衣表》二篇。在这一点,我们要明白,宋代西昆和古文之争,不过是辞藻疏密问题。我们看自汉及唐的文章,每句的组织,字多至六字、十字的非常少见,文多工整,而石介的《怪说》,文句非常长,都是散句。在这点可以证明仁宗以前的文,是直接推衍前代。仁宗以后的文,是恢复更前的。宋代古文可分为三派来论。

    (一)柳开 宋人古文直接学韩的,始自柳开,有《河东先生集》。其文粗豪通俗,但他能享盛名,因为他有反西昆的大功。与柳开相激励,提倡此风气者有六人:高弁、李迪、贾同、陆参、朱頔、伊淳。

    (二)穆修 是合柳开而尊崇韩氏的,并刻了《韩文公集》(是刻韩集的第一部)。穆氏的文章用单笔,当时也是转西昆风气的,并影响后来的三苏父子兄弟。

    (三)尹洙 有《河南先生文集》,继他而起提倡古文的,有欧阳修。这时期是宋代文学的本身。

    欧阳修文不如曾、王,诗不如苏、梅,而有那样大名头,因为是言文法的先声,况且他门下江西方面有王、曾,蜀派有三苏氏。苏门三人又占当时很大的势力,而大苏又长于议论,对于当时的政治,也有沉痛的言论,终遭党祸。宋代的党祸,等于清文字狱。对于大苏文字禁止,好像清人的禁钱牧斋书。可是宋人竟以不能读苏公文为很可耻的。到南宋更加推崇苏文,南宋有谚语云:“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南宋人所以能这样着重苏文,是因为他对北宋政局注意。及南渡偏安,士大夫对时局都抱着隐忧,所以对于苏文,都同情欣赏,如胡铨(对金主战)、朱熹辈,又如永嘉之叶适(《水心集》)、永康之陈亮(《龙川集》,有策士气)。原来南宋文可分二派:一派主议论而不问文法,为江左派;一派很注重文法,为江右派。如刘辰翁的《须溪集》,是评点文开山祖。

    以上所说的,是宋文可分为派别而言的。至如宋祁(《宋景文公集》)和欧公同时修《新唐书》,现在《新唐书》中的列传,就是子京的文章。他兄弟二人,都极推崇韩文公,这可从他的《新唐书》昌黎传中看出来。但世推崇欧公者多,而于宋公却鲜闻,这因为欧公门生多,会有大魄力宣传。韩文多难识字,宋文也这样,而欧公多平淡易读,只要有五百字,就能作此种古文,也可说是一位古文家了。又江西刘敞(原父),有《公是先生集》。司马光有《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叙事不在太史公下。明中叶鹿门茅坤,有《唐宋八大家文钞》,后来一班学古文的都将此八家文奉为圭臬了。更有那艾千子的选文,也可知道明人、宋人为文的风气。末了,我们可以得一个最好的结论:韩昌黎古文,把复笔化为单笔,而欧公更进一步,化难而为易了。

    宋诗

    宋诗从分期上言,和宋文同样,也可以仁宗时作为中心。西昆体极盛后,梅圣俞起,开宋诗的风气。现在把宋诗分二方面言:一种西昆体,一种反西昆体。

    (一)西昆体 西昆之诗,是衍袭前代的,有《西昆酬唱集》,同样的题目,有许多人的诗。现在《西昆酬唱集》只有二百三十首,多是宫体五七言律诗。有名的如杨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刘隲、刁衎、任随、张咏、钱惟济、丁谓、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刘秉等十七人。就中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是他们的领袖。以上诸人,都生在太宗、真宗中,和仁宗之前,是在庆历之前的。所谓西昆体,是“取玉山策府之意,命之曰西昆酬唱集”(见集序)。兹举出杨亿《汉武》和《泪》二首,以见其一斑。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溥金掌费朝餐。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汉武》(见《汉书·东方朔传》)]

    锦字梭停掩夜机,白头吟苦怨新知。

    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拭袂时。

    汉殿微凉金屋闭,魏宫清晚玉壶欹。

    多情不待悲秋意,只是伤春鬓已丝。

    以上二首诗,可见西昆体诗的纤艳绮丽。

    (二)非西昆 西昆和非西昆二派的不能相下,由来已久。我们试反观建安以来的诗风。当正始玄风极盛,为文采暗淡理胜的时代。到太康中,诗又丰艳焕然。在中国文学史上,诗风方面,总是正始、太康的风气相交替。在散文方面,是《史记》和《汉书》相盛衰。自颜、谢以来,太康诗风弥漫一时,声偶宫体依此演进。到盛唐一变诗风,主恢复建安,实是正始诗风复兴。前有李白、杜甫,后有韩愈、白居易,到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出,是又把太康诗风复活。经过了五代、宋初、西昆,一直到仁宗庆历时,就又弃太康而返正始了。

    文学风格不外二种,一曰情采,一曰风骨。《文心雕龙》在《风骨》篇说得非常精确:“……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那么西昆诗是采乏风骨,非西昆诗是风骨乏采了。

    庆历派诗风是倡自王禹偁(元之),有《小畜集》,是和西昆派同时的人物。宋人推崇杜诗,是始自王氏,有句云:“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又《赠朱严诗》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继王之后,成了宋诗的本身。宋诗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时期:

    (一)庆历(仁宗) 欧、梅,宋诗萌芽。

    (二)熙丰(神宗) 王、苏,宋诗成熟。

    (三)元祐(哲宗) 黄、陈,宋诗烂熟(江西派)。

    再把宋诗人生卒年代看一看,如下表:

    (一)庆历 这时期的诗风,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关键时代。讲到这派的文学,世人都推崇欧,其实他的诗不如梅、苏,词不如晏氏父子,文不及王、苏,但他能代表这时代,因为他是领袖,能集许多同派的文人。这派最早的人是梅尧臣,有《宛陵集》。他生于宣城(晋谢朓太守的治地)。他的诗,也许有点学谢朓。这期诗人,一方面极力求古,一面力变诗的向来风格。他和西昆派不同的是:疏和密,浅狂和深婉,大道和宫体。

    西昆诗没有个性的表现,而此派的诗,则尽见性情。此派多古诗,少律诗,但又好作七言诗。至于七绝诗,自然脱不了言情范围。王士祯有云:“唐、宋诗之所同者,惟七绝耳。”此期欧、梅二人,方之唐之韩、孟近是。至于苏舜钦,也是庆历中重要的人物。梅诗冲淡,苏诗放纵。苏舜钦一生没有得意过,曾放逐岭南,废居苏州,后买沧浪亭以居,故他一生不平之气尽见于诗中,多似昌黎。他的菱溪大石诗,和欧公唱和的,表现出当时士大夫的怀抱及他们的生活。庆历时诗,大多数学韩。到王安石时,始推崇杜甫。当时诗,都有同样的规格,下半段总是寄意,写自己的怀抱。

    (二)熙丰 这期是北宋诗成熟时代,诗人多是出欧公门下,而这时诗坛的领袖,却有二位,是王安石和苏轼。荆公门下有王令,著有《广陵集》。王令才气纵横,但他很早夭亡。苏公门下苏辙有《栾城集》,文同有《丹渊集》,以至清江三孔(文仲、武仲、平仲)。苏公门下的诗人,可以说像雨后春笋那么多,各都崭然露头角。现在说这两位领袖的大概。

    王安石公诗源出于杜子美,有《临川集》(李璧雁湖的注本)。王诗清新隽逸而有骨硬强傲气,宋人称之为拗相公,在他诗中确可看出。但七绝仍似唐人抒情。

    苏轼 当时能和王荆公相抗衡者,东坡一人耳。荆公深高,东坡则渊博明晓,二公于诗诸体皆擅长而精工,而东坡七古七律尤有高趣。自宋以后,注东坡的诗,颇不乏人,施元之注特佳。东坡性情宽博,虽数遭贬斥,颠沛流离,而处之泰然。

    (三)元祐 这时期熙丰诗人东坡尚存,已是晚年了。此期诗人最多,多是出苏公门下,其系统如下:

    秦观 少游本是一个词人。宋人以文入诗,少游却以词入诗,不失词人本色,有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可看出他的诗像词,所以金人元好问嘲之云:“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论诗绝句》)少游词是人所称道,诗却寂然无闻,这是自然的。

    晁补之 作品影响不大,不多述。

    此期诗的代表作者,是黄庭坚和陈师道二人,可就二人而言之。宋人之诗,到了苏、黄、王已是阔大到极点,到此期,已不能再走其他的道路,只能在修辞上推研。所以说它是烂熟时代,盖亦宋诗之末期。

    黄庭坚 山谷于宋诗中,在今日固称一大家,但不能如王之深、苏之大。只是在诗句之磨炼方面和晚唐的作诗风气相同。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图,以黄为宗,因黄是江西分宁人。自黄以下,有二十五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德操、僧且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颙、王直方、僧善权、高荷。但是诸人的诗,现在多已不可得,就中有许多是江西人,但如陈师道、二潘又非江西人。所谓宗派者,推崇黄山谷一人耳。于此可以看出宋人好立门户。方回所选律诗有《瀛奎律髓》,所谓“一祖三宗”,他的系统是:

    陈师道 陈、黄齐名。他的诗干涩枯淡,这人的性情耿介,不与人同,好闭户寂寂苦吟。他的苦吟,在文学史上的诗人是找不到第二个的。后山的诗是处处求异的,但究非风雅可诵。

    此外,还有两位江西籍诗人:

    杨万里(廷秀) 诚斋虽出于江西,但能别开生面,言浅意深,耐人寻味,称诚斋体。

    姜白石 七绝最佳,是南宋诗的特色,他的诗多作于太湖附近。

    讲宋诗到南宋又是一种局面。北宋诗是以西昆体为对象,南宋诗却以江西诗派为对象。南宋的诗可分三派:

    (一)后江西诗派

    (二)反江西诗派

    (三)遗民诗派

    (一)后江西诗派 宋室南迁,一班老诗人还在,如陈简斋、孙觌(鸿庆居士)等。简斋入南宋,他的诗比后山清秀。至于纯粹的南宋后江西诗派诗人,当推陆游。

    陆游是南宋的诗人第一。他诗的来源出自江西诗派。放翁受学于曾几(茶山),曾出于韩驹(子苍)之门。子苍见江西诗派图。但陆诗的豪放,又非江西诗派能够拘束的。南宋诗人有范(成大)、陆并称,或是尤(袤,字延之,无锡人,现诗集已不能得)、杨、范、陆并称。就诸人中存诗之多,无出放翁上者。非但在当代,从古以来诗人存诗之多,亦无有能超出此翁。放翁晚年寄意山水田园,意境冲淡和平,然此究非放翁本来面目。放翁原来是一个慷慨激昂的人,可以比晋朝的陶靖节先生。读他的诗似虚灵静寂,但看到他的骨背里,却是非常腾动的。因为此翁生于北宋,遭亡国之悲。长于南渡偏安局中,国运疲弊。翁诗常谕人勤于戎马疆场。在当时的士大夫多是无为苟安,而翁却始终对国事关怀。少年从戎,同词人辛稼轩可相仿佛。他的《示儿》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忠愤爱国之怀抱,至死不变。

    (二)反江西待派 这时期的诗人,对于议论叫嚣的诗,忽生反感,倡言唐诗。但主倡言唐诗中,又有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唐诗派,永嘉四灵是其尤者。一种是批评派,当推严羽(沧浪)。

    甲、唐诗派 唐诗派的永嘉四灵是: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此四子皆好作五律。以中晚唐诗为规范,又学贾岛、姚合的苦吟。四灵与江西诗派中的杨诚斋是先后辈。四灵诗在南宋风行一时,又叫江湖诗派。因为他们是在野的隐士,有《江湖小集》。这派诗不发议论,白描素写情景。是小诗,不能成大篇。所以律诗可观,但没有什么个性表现。

    乙、批评派 严羽是一个批评家。在《樵川二家诗》中,可看到他的诗,但他的诗,不如他的诗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