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爱琴海岸的淳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在一个收割期收获了所有西洋学术的果实,无论在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科学方面,工艺学方面,经济学方面和其他一切包括于现代精密法则的文化者。

    ————林语堂 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整个宇宙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天、地、山、水,各种生物,形形色色慢慢展开,最后才有人类,有我。人之有生,正如万物一样是自然而生的。

    ————梁漱溟 曾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爱智慧的源头

    早在希腊文明兴起之前,人类文明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发展了几千年,并向四面八方传播。但是,这种文明始终缺少一种因素,并最终由希腊人将其补上。希腊人对纯粹知识的探索和成就都非常伟大,现代的数学、科学与哲学都起源于希腊;他们编写内容翔实的历史书,思考生活和世界,不受前人思想的牵绊。

    哲学,虽然并不完全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从希腊开始的,但希腊人的哲学成就的确无与伦比。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

    希腊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哲学流派,当属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

    城市米利都,是富饶的港口和商业中心,公元前494年,米利都被波斯攻陷,丧失了它在爱奥尼亚的文化中心地位。但米利都的哲学家们,却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米利都学派大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是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被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他们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总是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

    智者的顿悟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是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尽管他身上科学家的气息要比哲学家的气息浓厚。

    泰勒斯还是公认的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因为他第一次提出了“实际的本原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他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米利都。那里经济繁荣,但是因为有很多奴隶,使得穷人与富人之间矛盾激烈。不过,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希腊非常普遍。

    他非常崇尚水,甚至认为大陆是漂浮于水之上的。他还认为磁石能吸引铁是因为磁石内部有灵魂,并由此推断万物内部皆有神。虽然这些观点有些粗糙,但是对以后的哲学思想启发意义重大。

    关于泰勒斯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几个很有趣。

    当时的人们看到泰勒斯不好好赚钱,经常去探索些没用的事情,而且只要一有点钱就去旅行花掉了,所以都说学哲学没有用。有一年,泰勒斯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观察天象,预测第二年橄榄会大丰收,便用自己的全部积蓄租下了全村的榨橄榄油机器。等到第二年,橄榄果然丰收,人们纷纷来向他租借榨油的机器,他因此大赚了一笔。由此证明了哲学家并非人们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有智慧的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泰勒斯便是如此,他更乐于追求值得追求的东西。“赚钱?如果我想赚的话,我随时可以比别人赚得多,只不过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一天晚上,泰勒斯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满天星斗,璀璨耀眼。他预言道:第二天会下雨。

    正在他预言会下雨的时候,脚下有一个坑,他没有注意到,结果直接掉进那个坑里,差点摔了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把我救起来,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

    于是,人们开始争相笑话他:原来是个只知天上事,不知脚下发生什么的哲学家啊……

    但是两千年以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所以,泰勒斯的伟大不在于他取得的成就,而在于勇于探索的精神。

    和谐就是一切

    无论是解说外在物质世界,还是描写内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没有数学!

    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的,是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生于爱琴海东部的萨莫斯岛,自幼聪明好学,曾在名师门下学习几何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他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他把数理解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

    因为有了数,几何学才有了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了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从五个苹果、五个手指等事物中抽象出了“五”这个数。这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事,但在当时的哲学和实用数学界,却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实用数学方面,它使得算术成为可能。在哲学方面,这个发现促使人们相信数是构成实物世界的基础。

    毕达哥拉斯曾旅居埃及,后来又到各地漫游,很可能还去过印度。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了解了许多神秘的宗教仪式,还熟悉了它们与数的知识及几何规则之间的联系。

    有一次,毕达哥拉斯应邀参加一位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如宫殿般的餐厅铺着一层正方形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而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哲学家却在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地砖。

    当然,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地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他拿了画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地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地砖的面积和。他很好奇,于是再以两块瓷砖拼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为边画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五块地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

    至此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中国被称为“勾股定理”,被记载在《周髀算经》里。总之,那一顿饭,这位古希腊哲学大师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地面。

    旅行结束后,毕达哥拉斯返回家乡萨莫斯岛。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后来迁往位于南意大利的希腊港口克罗顿居住。在这里,他创办了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这个学派的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他们认为,对几何形式和数字关系的沉思能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而音乐却是净化灵魂从而达到解脱的手段。不可否认的是,毕达哥拉斯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不仅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是由他开创的,他还将数学与自己思想中的神秘部分结合在一起,这也导致后来数学与哲学一直存在一种奇特的关系。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辩证法的奠基人

    赫拉克利特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的,却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

    有人问他为什么保持沉默,他回答说:“为什么?好让你们去唠叨啊!”

    虽然这些逸事不完全可信,但这足以表明希腊哲学家已经开始脱离公共事务,只是赫拉克利特还没有完全脱离政治而已。

    当爱非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时,他气呼呼地说:“爱非斯的每个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给尚葆其天真的少年。”为此,他号召人民站出来,一起保卫法律,铲除暴虐。

    据说,他在隐居时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后来得了水肿病。他到城里找医生,用哑谜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便跑到牛圈里,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里的水吸出,结果无济于事……

    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偏重神秘主义,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神秘主义。他认为万物的本原都是火,世界万物是由火产生的,消亡时又都要复归于火。他说:“这个万物同一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他还认为,人的灵魂是由水和火两部分组成的,火代表高尚,水代表低贱,因此灵魂应该是干燥的。醉酒令人快乐,但也会导致灵魂变湿,如果变成水就代表这个灵魂死掉了。

    赫拉克利特的这些理论与尼采类似,都透露着一股高傲。可以看出他认为人应该自己掌握命运,并反对纵欲享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很有影响的一句名言,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这次踏进河里,水流走了,下次踏进河里时,又流来新的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种“万物皆动”“万物皆流”的思想,使赫拉克利特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他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冷可以变热,热可以变冷,湿会变干,干会变湿……对于赫拉克利特的这种观点,恩格斯曾总结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又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虽然赫拉克利特的这些辩证法思想还带着朴素的直观性,但在当时却是非常深刻的,为人类认识的发展,为希腊以至整个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深远的前途。列宁称赞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论自然(节选)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如果说幸福仅在于感官的快乐,那么,牛吃到饲草时是最幸福的。

    驴子会选择饲草,而舍弃黄金。

    很多人不反省自己所遇见的事,即使因此受到教训也还是没有认真地思考,他们自己却总认为自己了解了。

    人们离世之后的遭遇,既不是人们所期待的,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

    渊博的知识并不能让人变得智慧。否则,它早已使赫西奥德、毕达哥拉斯以及色诺芬尼和赫卡泰变得有智慧了。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那就是认识那驾驭万物的思想。

    灵魂的边界你是找不出来的,即使你走遍每一条大道也找不到,它的根源隐藏得特别深。

    我们有没有走过同一条河流。

    时间是一个玩色子的儿童,他掌握着一切。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海水是最清洁的,又是最不清洁的:对于鱼,它是能饮用的和有益的;对于人,它是不能饮用的和有害的。

    万物不变都是一

    ◎感觉不过是幻觉

    巴门尼德,生在爱利亚一个被尊敬的富裕家族里,不过关于他生平的记载却很少。亚里士多德也只是将他的一些经历作为传说:巴门尼德曾做过色诺芬尼的学生,在爱利亚学派中是一个出色的人物。

    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是巴门尼德思想传播的黄金时期。柏拉图的记载中说,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曾经拜访过巴门尼德,受益匪浅。

    巴门尼德认为“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而且感官是骗人的,他还把大量的可感觉的事物都斥之为单纯的幻觉。他相信,唯一真实的存在就是“一”。这与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一生万物,一是对立统一”的观点是不同的。举例来说,赫拉克利特认为“冷”的对立面是“热”;而巴门尼德显然认为“冷”仅仅意味着“不热”,“黑暗”仅仅意味着“不光明”,没什么对立之说。

    他所想象的“一”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上帝。巴门尼德似乎把它认为是物质的,而且是占有空间的,因为他说它是球形,但它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的全体是无所不在的。

    在通过思想与语言进行哲学推断的哲学家中,巴门尼德是最早的一位。从他流传下来的言论来看,他认为人的思想和言语都有一个载体,如果在这一时间和另外一时间想到或者谈到同一样东西,那就说明这件东西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变化,如有变化的话,就说明这不是同一样东西。他还有这样一个推论:如果你用语言提到某事物,这种事物就一定存在,而且不仅在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永远都存在。

    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显然是有漏洞的。比如说人们常提到的麒麟,它只是人们虚幻、杜撰出来的,原本不是真实存在的,怎么能说人们用语言描绘出来了,这个事物就一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呢?

    有人说是巴门尼德创造了逻辑,实际上他从语言和思想中提取的,只是一种遵循逻辑的形而上学。人们现在回想起某件事物,回想是现在发生的,而回想的对象则不是现在存在的。回想是在大脑中对过去的事物进行重读,而过去的事物依旧在过去,并没有随着回想而来到现在。因此,他提出要避免产生这种错误的唯一办法,就是比这种错误的逻辑走得远一点,看得也远一点。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

    我乘坐着的驷马高车载着我向前进,随我高兴,极力驰骋。

    后来它们把我带上举世闻名的女神大道,这条大道指引着求知人走遍所有的城镇。拉车的马儿十分聪明,欢快地载着我前行,少女们为我指点出途径。

    那火热的车轴被磨得滚烫,在车轮的毂臼中发出笛啸似的声音,因为它的两端被旋转的车轮带着,飞速地翻腾。

    这时,太阳的女儿们迅速走过,离开了黑夜的宅所,掠过头上的纱巾,把马车赶向光明。

    少女走过的地方,矗立着一座大门,把白天和黑夜的道路划分,上边有门楣,下边有石头的门槛;这天门上巨大的双扉闭得紧紧,保管启门之钥的是狄凯,那专司报应的女神。

    少女们用恭维的辞令央告这位尊神,机灵地劝她同意把插牢的门闩拿开。

    于是这大门就像打呵欠似的打开了,两根嵌着钉子的黄铜门轴在一根接着一根转动。少女们驱着马匹驾着车辆笔直地走进门来,女神亲切地将我接待,握着我的右手,对我说了这番话:

    啊,青年人,你在不朽的向导和马儿的陪同下,来到我的门庭,十分欢迎!把你领上这条大道的不是恶煞(因为这条大道离去人间的小径的确很遥远),而是公平正义之神。

    你应当学习一切事情,从那坚贞之心的感人真理,到毫不包含真理的凡夫俗子的意见。

    尽管意见不尽相同,但你还是要加以甄别,因为只有通过彻底的全面钻研,才能对假象作出判断。

    不过,你要使你的那些真知灼见远离凡夫俗子的意见,不要让那些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逼上这条路。不要仅仅以茫然的眼睛、嘈杂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

    你面前只剩下一条道路,可以放胆遵循。

    真理之路。

    让生活快乐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是原子论的创始人,他出生在希腊东北方的工业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商之家。

    阿布德拉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丰富,因此德谟克里特从小就见多识广。小时候,他做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非常专心,经常把自己关在花园里的一间小屋中,一次,父亲从小屋里牵走了一头牛,他都没有察觉。

    德谟克里特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刻意在这方面培养自己。有时,他会到荒凉的地方去,或者一个人待在墓地里,来激发自己的想象。

    德谟克里特成人后,来到雅典学习哲学,后来又到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地游历,前后长达十几年。他在埃及居住了五年,向那里的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他还曾在尼罗河的上游逗留,研究过那里的灌溉系统。在巴比伦,他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回到故乡阿布德拉后,他担任过该城的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在艺术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经常性的外出旅行,让德谟克里特花费了父亲留给他的绝大部分财产。而他又整天忙于写作“荒诞”的文章,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家族中有人认为他发了疯,有些人甚至企图占有他的财产。他们控告他浪费祖产、对家族中的事不加理会,把好好的园子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

    根据该城的法律,犯了这种罪的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但是,聪明且能言善辩的德谟克里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

    “在我的同辈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也探索了最遥远的地方;在我的同辈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也听见了更多有学问的人的演讲;在我的同辈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为埃及丈量土地的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

    德谟克里特的学识和他的雄辩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征服了阿布德拉。法庭当即判他无罪,与此同时,阿布德拉还把他当成城市的伟人,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给他建立了铜像。

    在哲学方面,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因此,他把感性认识称做“暧昧的认识”,把理性认识称为“真理的认识”。

    此外,他还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道德可教,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应该以鼓励和说服为主。他也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要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每天都有新思想。

    之后的很多哲学家都受到了德谟克里特学说的影响。哲学家们总是想要了解这个世界,并乐观地认为这并不难,是这种乐观让他们大胆地去假设、论证。他们的态度使得他们充满朝气,并敢于冒险,对自己好奇的一切东西都勇往直前。

    心是事物唯一的因

    虽然不能与之前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以及巴门尼德相比,但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历史上也相当重要,是他把哲学带到了希腊。

    他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出生在爱奥尼亚的克拉佐美尼,之后被请到了雅典,在那里生活了30年。据柏拉图的记载,阿那克萨哥拉是一位科学家,同时还有很高的演讲水平。

    当时的雅典人是对他抱有偏见的,拒绝阿那克萨哥拉的文化入侵。曾有人想推翻他,开始陷害他的朋友。再加上当时的立法是允许检举违反宗教的行为的,于是阿那克萨哥拉遭到雅典人的检举,最后不得不离开雅典。人们检举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曾说过一句话————太阳是块发热的石头,月亮是土。

    回到家乡的阿那克萨哥拉,创办了一个学院。按照他的遗嘱将每年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定为学校假日。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每一件事物都是由更小的事物组成的,表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它包含其他事物最多时的状态。他反对虚空论,认为至少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他认为生命的一切都是由心支配的。除了心之外,其他事物都是由其他更小的事物组成,只有心是最纯粹的。其他事物中可以包含心,但是心只包含自己。他还认为心有无穷的力量,能支配一切生命,包括自己。

    心不但支配生命,还操纵一切。它策动了万物的运动,并最终将轻浮的事物展现在表面,而将沉重的事物藏在心底。在善良方面,人的心与动物的心是一样的。人类最大的优势在于长了一双灵巧的手,得以将心中的智慧展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心只是事物的一种因,但并不是唯一的。阿那克萨哥拉则偏执地认为它是唯一的,于是很多解释也就显得牵强。

    阿那克萨哥拉的学说没有受到宗教元素的影响,充满了科学和理智。他本人是一个无神论者,不相信有天意。这一点上,他不像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影响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又影响了柏拉图,把大量的宗教元素掺入到希腊哲学中。

    尽管阿那克萨哥拉不是水平最高的哲学家,但就将哲学带到雅典这一点来说,他还是十分伟大的。

    精神上的助产士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个很复杂的人物。

    他出生于雅典,一生中都在辩论,还教授青年知识,但这一切并不是为了钱。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并且总是衣衫褴褛,赤着脚走路。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平时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而且从来没有喝醉过。

    早年,他继承了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才开始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

    他在雅典大街上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柏拉图在《申辩篇》里面塑造了这样一个苏格拉底:自信、洒脱、崇尚理智。从他对死亡的看法来看,他相信灵魂不死,并坚信在另一个世界中会有更好的生活。

    作为公民,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告,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时间是公元前399年。

    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一直被看做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与耶稣、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在当时,他也已经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他用灵魂控制着自己的肉体,抵制着欲望,就是爱情也是“柏拉图式”的。

    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非常暴躁,有人问他为何要娶这样的女人为妻。他笑道:“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呢?我能忍受这样凶的人,那天下人还有谁不能做我的朋友呢?”

    他的这句回答,实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学问和智慧:即使是一个很坏的人,他也能成就别人的修养。这与基督教认为品德与知识没有关系,无知的人也可以心灵纯洁的观点是对立的,这一区别一直延续至今。

    苏格拉底还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那些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没必要实行抽签选举式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流传于世,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但是内容却大相径庭。所以,关于他的生平和学说,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不懂哲学的人只能看到影子

    ◎乌托邦的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他原姓阿里斯托克勒,因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取了“柏拉图”一名,在希腊语中,“柏拉图”就是“宽阔”的意思。

    柏拉图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起初,他打算继承家族传统而从政,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随即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周游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勒尼等地以寻求知识,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在40岁时,他结束旅行返回了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谟创立了一所学园————阿卡德谟学园。据说,柏拉图特别重视数学,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内”。学园因此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主要学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乌托邦,最早的乌托邦出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二是理念论,用来解决各种问题的;三是灵魂不死论;四是宇宙起源论;五是他的知识观。

    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是从巴门尼德的学说中,汲取了永恒和万物不变的思想,后来又从赫拉克利特那里学到了世间没有什么是不变的观点。他将这两种思想合在一起,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知识来自理智,而非感官。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人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性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人们所看到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描述不出来的。

    才思敏捷、研究广泛的柏拉图,在阿卡德谟学园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有《理想国》《苏格拉底的申辩》《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留于世。

    ◎最“好”的政治制度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这篇对话由三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他提到一个理想国,也就是最早的乌托邦;第二部分讨论哲学家的定义,因为他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第三部分中主要讨论各种体制的利弊。这里他先假设出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国家,然后再去讨论它身上哪些美属于正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乌托邦的大致轮廓。

    他认为这个理想国中应该有三种人:普通公民、士兵、卫国者。卫国者的人数要比另外两种少得多,但是只有他们有政治权力。其他两种人中特别优秀的孩子可以得到提拔,卫国者中非常差的人可以被降级。

    柏拉图主要讨论了卫国者这一阶级,他从教育、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考虑了如何才能使卫国者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无论哪个方面,他都提出了许多建议。

    第一个方面便是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品质,既要勇敢,又要有礼。青年们被允许接触的音乐和书籍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就连给孩子讲故事也只能讲官方规定的故事。

    在经济方面,柏拉图主张实行共产主义,每一名卫国者只有一处小房子和简单的食物,没有其余个人财产。人们之间没有贫富之分。这一切都是为了理想国中的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个阶级。甚至,柏拉图认为朋友之间也要实现共产主义,包括妻子、孩子。他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女孩也应该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同样能成为优秀的卫国者,也同样可能成为优秀的战士。

    神学方面,理想国中政府制造出来的神话都是为了蒙骗公民。柏拉图说过,撒谎是政府的特权。比如他们用抽签的迷信方式安排婚姻,欺骗公民。柏拉图希望有一些神话能蒙蔽欺骗所有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这些思想后来影响到了哲学,出现了万物不变和无物不变的争论。这便是柏拉图笔下正义的根源。可见,这样的国家是僵硬的,没有生气的,它会在城邦之战中取得胜利,但不会在科学和艺术上取得成就。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寄托着创造者的理想。什么是“理想”呢?它不同于对吃喝方面的欲望,并且与个人以及现状没有关系。可以说,理想就是理论上的、与现状没有关系的一种愿望,而且这种愿望不是个人的,而是希望大家共有的。比如人人有饭吃,人人待人友善,等等。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存在差异的,存在差异就会产生矛盾。解决这种矛盾,轻则由个人根据感情决定;严重的则发动战争解决。科学的事情可以用事实说话,但是伦理上的事情则不可能,只能化身为最原始的争论。

    柏拉图认为自己能证明国家是好的,但是有一些民主主义者认为国家是坏的,还有一些人认为,你觉得它是好的它就是好的,你觉得它是坏的它就是坏的。但是在当时,大家都相信柏拉图的观点。人们常常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来代替真理,可惜这是错误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很糟糕。他反对柏拉图将家庭取消、大家一起过集体主义生活的主张。柏拉图觉得让孩子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便会像对待父母那样对待任何人,反之父母也一样。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共同的爱便是共同的忽视,对每一个人都好,其实便是对每一个人都不好。

    柏拉图的理想国并不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只是一个幻想,它的许多规章制度是经过斯巴达验证过的。当时殖民地非常自由,柏拉图及其追随者要是想去西班牙沿海地区建立起一个理想国是完全可行的,可惜他并没有这样做,这也导致这种政治实验最终变得彻底不可能了。

    ◎理想国(节选)

    苏: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就像我所说的,有两个王,一个统治着可认知的世界,另一个统治着可看见的世界————我不说是“天界”,免得你以为我是在随意使用术语————你是一定懂得这两样的:可看见的世界和可认知的世界。

    格:是的,我懂。

    苏:那么,就请你用一条线来表示它们吧:把这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把这两个部分的每一个部分,按照相同的比例再分成两个部分。如果第一次分好的两个部分中,一个部分等同于可见世界,另一个部分等同于可知世界;然后再对比第二次分好的部分,用来表示清楚和不清楚的程度,你就会发现,可看见世界区间内的第一部分可以代表影像,即我首先指的阴影,其次是在水里或是平滑固体上所反射出来的影子或其他相似的东西,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格:我明白的。

    苏:再来说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它的影像,它是第一部分的实物,它就是我们周围的动物以及一切自然物和全部人造物。

    格:好,就这样吧。

    苏:你是否认可,可看见的世界的这两个部分的比例是表示真实性和不真实性程度的比例,而影像与实物之间的比例正如意见世界和知识世界的比例呢?

    格:是的,我认可。

    苏:那么,请你再进一步研究一下可知世界的划分方法吧。

    格:那是怎样划分的呢?

    苏:是这样划分的:这个世界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里面,灵魂把可看见世界中的那些自身具有影像的实物作为影像;研究仅仅是由假设出发,而不是由假设上升到原理,是由假设下降到结论。在第二部分里,灵魂则相反,是从假设上升到高于假设的原理;不再像前一部分那样使用影像,而仅用理念,完完全全用理念来研究。

    格:我不太明白。

    苏:这样的话,我们再换个方式试一试,让我先作一些序文式的解释,这样你就会明白了。你应该知道,研究几何、算术以及这类相关学问的人,首先要假设偶数与奇数、各种图形、三种角和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他们把这些都看做已知的,看成绝对的假设,他们关于这些东西的假设,是不需要对任何人作任何说明的,这些东西是自己或他人都明白的。他们就是从这些假设出发,通过首尾呼应的推理达到最终他们所要的结论。

    格:是的,这我明白。

    苏:你也应该明白,虽然他们使用各种可看见的图形,研究它们,但是在他们的思考空间里并不是这些图形,而是这些图形所比拟出来的东西。他们所讨论研究的并不是他们画出来的某个特别的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