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家之言,百种人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人生理想论即是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

    ————张岱年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

    生命的平衡

    ◎阴阳五行的智慧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中蕴涵了中国哲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它最初是源自古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总结,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又引申到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等,皆分阴阳。

    古人习惯用阴气和阳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事物的此消彼长。他们认为,蒸发上升的是阳气,沉滞下降的是阴气。阳气的季节,气从大地由内而外,促使万物生长;阴气的季节,气沉滞下降,万物凋零归根。这阳气和阴气是万物的根本,如果能相互平衡协调,则四季风调雨顺,不会偏衰;如果阴阳失衡,便会发生灾难。

    这种观点现在来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却解释了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父就曾以阴阳二气来解释地震的发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这也是史料中有关“阴阳”观念使用的最早记载。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阴和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作用,由此才会有此消彼长的现象,这也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史记·天官书》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认为,阴阳是促使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本,而五行则是构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

    五行,即木、火、水、金、土,这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木代表生长的物质;火代表可以散发热能的物质;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动的物质,可以循环;金代表坚固的物质。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属阳,水、金属阴,土是中性。

    顺着循环来,五行便会互相生发,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若逆着循环走,五行便会互相克制,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人用阴阳与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阐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阴阳与五行影响深远,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已经具有了崇高的地位,而正式将阴阳与五行相结合在一起的,是战国时期的邹衍。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同时,也是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发展的基础。

    ◎八卦的奥秘

    阴阳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周易》的成书。

    《周易》,也称《易》或《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古代帝王之学,人们常用它来预测未来、反映当前、决策国家大事。一直以来,各朝各代都有人研究《周易》,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商人更将其奉为一生必读之书。

    关于“周易”,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认为,“周”就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大学士孔颖达则认为“周”只是一个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对于“易”的解释就更是众说纷纭了。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易”是因蜥蜴而得名,只是一个象形字,是蜥蜴的俗称“变色龙”的引申义。

    而现代哲学家胡适则认为,“易”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天地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时时刻刻变化的。他还举了个例子:孔子在江边看到滚滚不绝的江水,不觉叹了一口气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便是“过去种种”。天地万物,都像这滔滔河水,才到了现在,便早又成了过去,这便是“易”字的含义。

    在这多样的解释中,虽然还没有得到定论,但《周易》书中涉及的诸多占卜知识,以及对事物变化规律的描述,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和自然哲学的依据。

    八卦,就是从《周易》中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传说八卦是上古时期伏羲所画,象征自然世界的八种物象,后来周文王将八个单卦两两相叠,又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卦。因此《史记》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后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周易》就是周文王所著。

    周文王,姓姬名昌,又称伯昌。商纣王时期,他还只是西岐的一个诸侯,人称西伯侯,因不满商纣王重刑辟暗、淫乐后宫,而被崇侯虎告发。崇侯虎对商纣王说:“西伯积德行善、政化天下,诸侯都心有所向,这将对大王您十分不利呀!”于是纣王下令将西伯侯姬昌囚禁在一个叫羑里的地方,不让他再回西岐。

    被困在牢狱中整整七年的姬昌,无以打发时日,便发挥自己平生所积累的学识,潜心研究易学八卦。他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出现在《周易》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六十四卦,留予后代子孙。

    其实,所谓的卦象,并没有吉凶之分,只是用来分析说明人们在顺境和逆境时,应采取的态度、行为和处事方法。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诸子百家中,无论是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黄帝内经》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

    ◎周易(二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周易·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周易·坤卦》

    【注释】

    [1]“天行”句:天体的运行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也应该发愤图强,永不停止追求的脚步。

    [2]“地势”句: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也应该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制礼作乐的能臣

    ◎礼仪之邦的起源

    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其封地在周地,所以世人尊称其为周公或周公旦。他是我国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儒学的先驱。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业。

    有着皇族血统的周公,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曾两度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之后又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执政,并制作礼乐,为周朝提出了成套的统治思想。

    姬旦从小就懂道理、知孝义,且多才多艺。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给父亲端茶,就像捧着很重的东西一样,十分谨慎。即使替父亲处理事情,他也小心翼翼,不敢独断专行。周公辅佐周武王把商朝推翻后,没多久周武王便因病去世了,武王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没有办法亲政,于是周公又开始替侄儿处理国家政务,通过摄政决断天下大事。此时的周公,为人处世果断坚决,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制定了许多安邦定国的制度。

    儒家学说中“礼”的概念,就缘起周公。为巩固政权,周朝迁都洛邑,周公在这里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并宣布了各种典章制度,正式册封了诸侯,这就是著名的“制礼作乐”。

    周公认为,“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礼仪规范,划分了等级并限制各阶层的权力;“乐”是配合礼仪活动而进行的音乐歌舞。所谓:“礼以分,乐以和。”礼强调的是分别,即“尊尊”,尊重应该尊重的人;乐的作用是感染众人和睦共处,即“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周公的礼乐制度对中华文明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从此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敬天保民

    周成王成年后,周公及时将国家政权交还给成王,甘为臣子,全心全意为周成王出谋划策,对于成王交代的事项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谨慎躬行。对于贤能的人才,周公唯恐失去。即使是在洗头发、吃饭的时候,只要他听到有贤士来拜访,便会挽起头发、吐出口中的食物来接待来人。

    鉴于商朝灭亡的教训,周公先后发布了许多公告。他告诫统治者,为政要注意“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有孝有德”“知小人之依”。周公认为,民情能够体现天命,君主要与人为善,考虑民众的感受,多行恩惠,少施刑罚,做“保享于民”的有德君主,才能被上天保佑,才能“享天之命”。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他的天命思想把“敬天”与“保民”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孔子的儒家学派,把周公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并将周初的仁政视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一代智者的道德修养

    ◎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齐国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齐国实行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便是被人称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史称管子。

    管仲与周王室同宗,也是姬姓,父亲是齐国的大夫管庄,不过,还在少年的时候,管仲的父亲便去世了,只有年迈的母亲仍在。家道中落的管仲,生活十分贫苦。为了谋生,他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从事当时被人们认为很低下的职业————商人。

    当时,管仲有个好朋友,叫鲍叔牙,他们两个人合伙一起经商赚钱,可是,管仲总是分给自己的多,分给鲍叔牙的少。鲍叔牙对此却从不抱怨,不过,当他听到众人在背后说管仲贪婪、不讲朋友义气时,他立即出面解释:管仲并不是贪图金钱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家境贫寒,尚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之后,管仲又做了很多工作,但都没有成功,鲍叔牙却从未认为管仲无能,而是安慰他说机会未到。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管仲多次对人讲:“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这就是“管鲍之交”的典故,后人常用来形容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后来,两个好朋友分别担任齐国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一时成为美谈,但两人各为其主,在齐国王位继承上产生了分歧。管仲为了助公子纠取得王位,险些箭伤了公子小白,却被公子小白以假死骗过,最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此时的齐桓公本打算任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推荐了管仲,自己甘愿听命于管仲……

    ◎贤相的安邦之策

    在孔子最佩服的前辈中,管仲就是其一。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到现在还是披头散发,处在蒙昧状态呢!管仲十分重视统治者自身道德的修养,认为在上者应“称身之过”“治身之节”。

    齐桓公拜相后,经常向管仲请教安邦治国的谋略。

    有一次他问管仲:“你有没有发现我身上有很多毛病?我喜欢打猎,爱喝酒,还好色……”

    管仲听后回复道:“这三样都不妨碍齐国称霸。”齐桓公很意外,紧接着管仲就说,“做国君有三件事不能做:第一,得贤而不能任;第二,用而不能终;第三,让贤人干事,而和小人一起议论贤者。”

    原来,管仲认为好猎、好酒、好色,不是没有危害,只是这三种“爱好”的危害性与后面所说的三件事相比,要小得多。这也体现了管仲的一些用人观念。管仲认为,作为一个国君要重视人才,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力;任用贤者要能够信任人,并且要用到底;对待贤才要公平,要有一个公正公开的价值评判尺度。与贤人谋事而与小人议之,管仲认为这是最不好的。

    同时,管仲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大意是说,只有满足了一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这个人才会学习并遵守法律和法规,受道德的约束。用现代哲学的话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从这一点来看,管仲的思想是属于唯物主义范畴的。

    此外,管仲还是早期法家思想的先驱。他从治民的立场出发,既强调法制的重要,主张“严刑罚”“信庆赏”,又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指出治民仅用刑罚“不足以服其心”,必须辅以德教,“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他的这些言论主要被辑录在《国语·齐语》一书中,另有一部《管子》传诸于世。

    顺其自然莫妄为

    ◎大道无形

    著名哲学家、曾任北大教授的胡适曾说:“中国哲学到了老子、孔子的时候,才可当得‘哲学’两个字。”作为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世人又称老聃,楚国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图书管理员。

    老子的详细事迹,已不可考,据传,孔子曾从鲁国来到周都,向他请教有关“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谓的礼,倡导它的人早就死了,就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留了下来。君子时运来的时候,就应当驾车出去做官,如果生不逢时,就应当隐居起来……

    “我听说,富贵的人会把钱财送给朋友,有德行的人会把箴言送给朋友,我不是什么富贵之人,便送几句话给你吧!当今时势,有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却给自身招来了祸患,主要是因为他们爱好讥讽别人,过分夸奖别人,还有就是自视清高、太过自傲。把那些骄气、欲望和做作的身段都放下吧,这些对君子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我能告诉你的也就这么多了。”

    孔子听后受益匪浅,离开周都后回到了鲁国,他的弟子纷纷上前请教:老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可以在天空飞,鱼可以在水中游,兽可以在大地跑。会跑的,能用网捕捉;会游的,能用钩子钓;会飞的,能用箭去射。但是,龙,我不知道该如何了,它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今日所拜访的老子,就好比一条龙!”

    由此可见,孔子对老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老子是最先发现“道”的人,他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将其作为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从而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这个“道”本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不容易解释明白,于是老子又从具体的方面出发,想到一个“无”。“无”即是虚空,它是不具有任何具体事物物质属性和形象的东西,但它的性质、作用,却处处和这个“道”最相像。

    老子认为万“有”生于“无”,所以把“无”看得比“有”重要。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好比车轮间有了圆洞,车才能行驶;器皿有了中间的空虚之处,才能盛放东西;门窗有了中间的空洞,才能让人进出;房屋有了空处,才能容人居住……他说,具体的事物要么“有”,要么“无”。“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不可能既“有”,又“无”。

    名实之争,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老子恰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第一人。他认为人之所以能认知事物,主要是“名”的作用。不过,他虽然知道“名”的用处,却极力崇尚“无名”。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他认为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都可以用“名”来表示,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而天地又是从“道”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来表达,所以“无名天地之始”。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朴素的辩证法是其学说的精华,主要见于《老子》这本书。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人创立道教后,将老子尊称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天神————太清道德天尊,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学说,以声匿迹隐、不求闻达为主旨。他在周都居住久了,见周朝的王道日渐衰微,便决定骑着青牛离开这里。

    函谷关令尹喜在夜观天象时,发现东方有紫气缭绕,越来越近,形似蛟龙,便知这是有圣人要来临的祥瑞,于是斋戒沐浴在此静候。

    几个月后,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尹喜见后惊喜万分,诚恳地请求赐教,好让老子的思想得以流传下来。老子见尹喜气宇非凡,学识和修养都非常不错,便留下了“五千言”,然后出关而去。至此,没有人再知道他的下落。而他留下的这“五千言”,便是《老子》一书,世称《道德经》。

    《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德经》,阐述了宇宙的根本和天地变化的规律;下篇《道经》,阐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进退的方法。书中包含了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才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是无为而无不为、以自身为法的本体存在。

    老子虽没有说过“无为而治”这句话,但他却是最早系统论述这一哲学思想的人。

    老子生活在一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小国不能自我保全,大国又互相争霸不止。他亲眼目睹了时势的此消彼长,又深受当时思潮的影响,知道以暴制暴、动用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而提出了“无为”“无事”“无欲”的政治思想。

    他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认为,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统治者个人私欲的膨胀,也就是“有为”政治。因为君主要满足自己的野心,所以才战祸连年,因为君主要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以才会增加赋税徭役……因而他强调君主要清心寡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这里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百姓有所听从,这样统治才能巩固。也就是说,“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无不为”。在此,他作了一个比喻: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鱼,不能过多地拨动,否则鱼就会被搅烂,这就是“无为”;可是,鱼还是要烹制的,国家还是要治理的,而且还要烹得好,治得好,这又是“为”。如果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其自然,便可以把鱼烹制得很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典故。

    老子还主张君主要以民为本。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是达官贵族得以存在的根本;无民,则国家无政权可言,是以有“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观点。

    除了对君主的要求,老子对常人也有一套人生修为哲学。他常劝人要知足,强调“不争”的好处。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泽被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名利,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却更接近“道”。所以,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居下,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只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也正因为这样,才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正是因为它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引申到统治者治理国家上,就是说:想要在上面治理百姓,就必须到百姓当中去;想要先于百姓享受,就必须身体力行先为百姓考虑。因为你不争抢,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什么能和你争抢的。

    《老子》对我国春秋以前古代辩证法的发展,作了历史性的总结,不仅是道家的主要著作,还为一些儒家和法家的人物所津津乐道。

    ◎老子(一则)

    其政闷闷[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5]?其无正[6]也。正复为奇[7],善复为妖[8]。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9],廉而不刿[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注释】

    [1]闷闷:迟钝、不清楚、不夸夸其谈的样子,含有宽厚宽泛的意思。

    [2]淳淳:淳朴厚道的样子。

    [3]察察:看得清楚,非常计较的样子,有严厉、苛刻的意思。

    [4]缺缺:狡诈,不满足。

    [5]极:终点、尽头。

    [6]无正:没有标准,不能下定论。

    [7]正:正常的。奇:奇怪的,奇特的,不正常的。

    [8]善:善良的。妖:邪恶的。

    [9]方:方正,有原则。割:坚硬,使人不舒服。

    [10]廉:清廉、自律。刿:伤害到别人。

    [11]直:正直。肆:胡作非为。

    [12]光:光芒,做事有个性、有锋芒。耀:刺眼、耀眼。

    用爱己之心爱他人

    ◎以德服人,顺应天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中,孔子是唯一一个生卒年可考的人。

    他一生的事迹,大多人都了解。他的先世为宋国贵族,其曾祖父为了躲避宋国的内乱,逃到了鲁国。父亲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母亲生孔子时,因曾在尼丘祈祷,所以起名为丘,因为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世人又称其“孔老二”。

    孔子年少时,家境不是很好,为了养家糊口,他做过很多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低贱的工作。他学无常师,曾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后来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他做过鲁国的司空,当他做上鲁国的司寇时,已经年近五十岁了。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他认为“仁”即“爱人”,仁,即是做人的道理。“仁者人也”,做一个人须要能尽人道,能尽人道,便是仁。因此,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即自己都不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那就不要以同样的言行对待他人。

    这就是所谓的“恕”。从积极方面说,就是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就是所谓“忠”。综合来讲,“忠恕之道”正是孔子推行为仁之方。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说起来很容易,实行起来困难,因为人们都是有欲望的,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宣扬天命论,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把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并列起来,认为三者都是可敬畏的,人的生死、贫富,以及成功、失败,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承认有天命,顺天命而行,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帮助保护了。

    《论语》记载,有一次孔丘病了,他的学生子路向“上天”祷告,请求帮助保护。孔丘病好后,问子路有这件事没有,子路说有。孔丘说:“丘之祷久矣。”意思就是说,他向来做事都是合乎礼的,他畏天命,顺天命,这就是祷告。他一直都在祷告,所以无需在有病时祷告。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72岁,这段话,讲了他70岁以后的精神境界:“从容中道,圣人也。”也就是说他的精神完全达到了自觉的程度。

    ◎教书育人,万世师表

    孟子说,孔子的时代是一个“邪说横行,处士横议”的时代,“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这个时代的大致情形,就是“天下无道”的样子。所以孔子才来回奔走,想要把无道变成有道。他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后来他见时势不合,根本没有行道的机会,便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事业,创造了一整套教学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强调“学”与“思”的重要性,总结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有效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学习时,首先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次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同时,学与思两者缺一不可。有学无思,只可记得许多没有头绪条理的物事,算不得知识。有思无学,便没有思的材料,只是胡思乱想,也算不得知识。

    在著述方面,孔子也有诸多建树,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并删定《礼经》《乐经》,为《周易》作序,还编修了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使其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贤人者七十二。现存的《论语》一书,便记载了他和这些弟子的对话问答,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史料。

    自西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世人认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赞誉其为“天纵之圣”“千古圣人”,后世又尊称其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论语(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为人谋[2]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5]不习乎?”

    子曰:“弟子[6]入[7]则孝,出[8]则弟,谨[9]而信,泛[10]爱众而亲仁[11]。行有馀力[12],则以学文[13]。”

    【注释】

    [1]三省:三,这里是多次的意思。古人对于频率密集,或是数量多,而且持续时间久的数字,都会用“三”来表示。省:检查、查看,这里是检查自己的作为,查找自己的缺点并改正的意思。

    [2]谋:谋的本义是考虑、谋划。这里当作办事讲。

    [3]忠:本义是尽心竭力,忠诚无私。这里是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够按照礼制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守信用。“信”被儒家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5]传:这里作名词讲,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6]弟子:这个词在文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生,另一种是年纪小,身为儿子或是弟弟的人。在这里,采用第二种解释比较合适。

    [7]入:古时候,父母和子女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入”就是进入父母的住处。

    [8]出:是相对与上面的“入”而言的,即走出自己的房间,或是出外求学。

    [9]谨:在《说文解字》中,“谨”被解释为“慎”。文中带有谨慎、少说话的意思。

    [10]泛:广泛。

    [11]亲仁:亲,亲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12]行有馀力:有剩余的精力、闲暇的时间。

    [13]学文:这里不单单指学习文字,还包括古代文献,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君子成人之美

    ◎孝义行天下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在16岁时拜入孔子门下,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

    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曾子,是鄫国太子的后代,先祖是治水有功的夏禹,姒姓。大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曲烈于鄫地,建立鄫国,后为莒国所灭,所以,其后代用去掉偏旁的“曾”为姓氏,表示离开故城之意,这也是“曾”被用为姓氏的开始。

    曾子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行著称,是有名的孝子,而其父曾点则被后人称颂为教子有方的典型。

    曾点,字皙,太子巫的曾孙,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拥有狂者的气质,行为不拘一格,敢作敢为。曾点对儿子寄予厚望,从小就对他严加管教,不仅传授他“六艺”知识,还常带他去田间劳作。

    一次,曾子在地里锄瓜,不小心铲断了瓜根。曾点认为他做事不认真,很生气,用棍子把他打倒在农地里。曾子起来后,没有丝毫怨言,还询问父亲是否因为教育自己,而气坏了身体。随后曾子又弹琴唱歌,向父亲表示自己身体健康,并没有受伤。

    这件事被后人传诵下来,于是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典故。此外,“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故事,讲的也是曾子孝行的事迹。

    曾子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勤学好问,遇到任何事理,都要千方百计地弄明白。孔子对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参也鲁”,意思就是曾子秉性质朴、憨厚。孔子曾问自己的弟子,他的思想怎样能做到“一以贯之”。曾子答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非常满意,认为曾子得到了自己的真传。

    作为后入门的弟子,曾子的思想学说比孔门其他弟子的学说成熟得晚,但他沉稳的性情与不懈的坚持,又使得孔子的学说得到了丰富与发展,比如“孝”与“礼”等思想就是在曾子时期发扬光大的。他说:“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

    除了主张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外,曾子还十分重视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他认为个人的修养与学习是分不开的,提出了“修齐、治平、省身、慎独”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他说:“我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很多次,是否竭尽心力去帮助别人了?是否对朋友真诚相待了?对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温习了?”

    和孔子一样,曾子也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认为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所以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德政的重任,入仕为官。但是他的仕途和孔子一样,充满坎坷。

    此时,他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把自己的主张应用于政治,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于是,他退居故里,专心讲学,晚年仍坚持践行孔子的思想,做到老年著书、病中教徒、守礼至终三件颇具影响的事。

    曾子离世前对弟子说:“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而小人爱人,则是没有原则的宽容,我能够合情合理地死去,还能有什么奢望呢?这就足够了。”

    一代“宗圣”曾子,在留下他对老师的敬仰和《大学》《孝经》等儒家传世经典后,就这样故去了。

    到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得到了空前发展,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儒家学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世儒家将他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并称为“五大圣人”。

    ◎《大学》《中庸》里的生存智慧

    《大学》和《中庸》都是《礼记》中的文章,相传《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

    《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中庸》同《易经》相似,但是没有《易经》影响大、涵盖面广。宋朝以后,它逐渐成为儒家学者的研读重点,很多儒学、理学的概念和命题都出自《中庸》。许多思想家也都坚持“中庸”的信条,开始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问题。

    这以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为主要代表。他们两兄弟竭力尊崇《大学》《中庸》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加之后来,南宋哲学家朱熹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直至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就是治国安邦的学问,后人将《大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之道”的总纲,意思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有关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是一步步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思想……思想端正了,才能完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完善了,才能让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有序了,才能国家安定繁荣;推而广之,达到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

    如果说《大学》是指导人实现政治理想的启蒙书,那么《中庸》便是指导人实现完美修养的启蒙书。《中庸》的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中庸”和“诚”这两个范畴上。

    何谓“中庸”?“中庸”并不是“中立、平庸”,而是“执中、中和”的意思。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的传承,是对儒家学者世代相传的“忠恕之道”的发展,其主旨在于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至诚”的境界。

    “诚”是充分表达个人的本性,所以《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的天性本来是诚的,若能依着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发展天性的诚,便是“教”,便是“诚之”的功夫。

    在儒家思想体系里,政治和伦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从论述的角度出发,两者却有不同的着重点。

    《大学》比较通俗平易,强调各种伦理规范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意义,实践性很强;《中庸》比较高深微妙,把这些伦理规范提升到了天人关系的高度加以考察,思辨性很强。

    《大学》和《中庸》都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著作,长处都在于方法明白、条理清楚。数千年来,这两部著作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初窥儒家之门的必读书目。

    ◎大学(一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身心品性。

    [3]致其知:使自己获取知识。

    [4]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后阶段:国家四分五裂,诸侯争霸。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守节没有改嫁,对他要求十分严格。

    最初,孟子一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便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有模有样。孟母听说后,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了。这个时候,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要接近好的人和事物,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孟母的教育,深深地影响了孟子。因为深信人性本善,所以孟子不主张被动和逼迫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只是要使这本来的善性充分发挥,因此提倡自觉自发的教育。

    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教育只是要保存这“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人性罢了。

    孟子还将教育比作“有如时雨化之者”,认为不耘苗不好,揠苗也不好,最好的是及时的雨露。也就是说,标准的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没有标准。

    他说:“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前人出了多少力气,才制定出这种种标准。我们用了这些标准,便是不劳而获了前人的益处,这才是标准的教育法,才是教育的捷径。

    总的来说,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认定个人不能单独存在,一切行为都是人和人相互关系的行为,都是伦理的行为。所以,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他还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凡是人力所不能做到的事,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

    孟子说:“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因此,他主张人应顺从地接受天的安排,做到“乐天”“畏天”“事天”,由此可见,孟子的哲学思想颇具客观唯心主义的味道。

    ◎仁政才是保障

    孟子师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一直是孔子学说和理想的强大支持者。他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仅游历于宋、滕、魏等国,还曾在齐国为卿。

    民心的向背是孟子十分重视的,因此,他的政治哲学带着很强的民权意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是说,百姓最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和谷神的重要性要低于百姓,而国君的重要性最低。因此,得到百姓拥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诸侯国的国君,得到诸侯国国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

    孟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政治观点,是因为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是“性善论”。孟子把个人看得十分重要,相信人生来都有一种不忍人之心和种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称“四端”。他认为,有的人可以扩充“善端”,加强道德修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