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同,彼则无见二。尔时义与识,岂能说彼等?

    若谓是余事者,破曰:白等明显之识,如何能显白等?应不能显,以自非明显故。此因决定,以若显义,识是明显。若识非明显,则无余众生皆非明显故。若谓由後识明显者,破曰:明明显白等之识,其能显应无穷,以要由他而明显故。又彼识如何以白色简别而忆念?(即回忆﹁见白色﹂之识。)应不能忆,以不知见与白色之系属故(能见根识与所见白义之连系)。何以故?以汝二法了知一时,不是第二故(识与境,忆识则不知境,忆境则不见识。)根本因决定,以决定谓见境者,则须见境识二者之系属故。若谓由见白色之识与白色相同,由余後心而见,於彼说见白色者。破曰:此即成立自证,以是同义之识故。(此後识既见前识与义相同,则证明前识亦自知也。)若能取相不了自事,如何能了他体?应不能了。若谓由与义相同而说领受者,亦不应理。彼如前已破除故。如何由彼念智而决定彼义与所见相同?应不决定,以彼义非先所取故。又解为先见义时,识非有故。若俱见义识,方可执为相同故。彼萨婆多师,应不俱见义与识,以彼亦不许识与义相同故。以许彼时,岂能说此是义此是识,而各别说彼等义与识耶?

    壬三、若是识体自证成立

    若是自事者,彼应能自显。若彼不显者,应不能显义。

    若谓白色明现,是缘白识之自事者,破曰:若尔,缘白色识应自明显,以汝所明现白色,是自体物故。又缘白识应不能显义。何以故?以不自显故。

    壬四、破自觉非现 分二:癸一、明自觉是现事,二、若是自觉不现太为过失。初又分二:子

    一、正说,二、破救。今初:

    诸非自了宗,不见一切义,说觉非现者,此於彼亦答。

    由依、缘、修别,而别异转者,苦乐欲等别,现成彼即觉。

    彼知除彼外,不知余少异。

    对诸说觉非自了之宗,所说应不见一切义之理,对诸说觉非由现量成立者,此亦答覆。以自觉若是不现事,则不能各别说义与识故。彼由现量成立之苦乐欲不欲等差别,即是觉性,以由所依根、所缘境及修习作意等差别,有适悦逼恼等差异转故。此苦乐等即成立自证,以有能领受,而彼领受汝之识,离汝之外,不知有余少许异体物故。

    子二、破救

    若由余了者,彼亦余所行。若彼生彼现.觉所了,非余。

    於余能缘者,亦定有此二。若非从彼生,亦非彼现者,

    彼觉应无境。若不取彼者,亦不缘诸总,彼非少许事,

    此於前已说。故彼现义者,离彼觉非余,现及自了成。

    若谓虽缘彼,而非现量者,义同,由何异?若由具不见,

    及一义等故,领受决定者,余毕竟不缘。领受别已除。

    诸瑜伽现量,领受他乐等,由领受相同,彼如彼逼恼。

    若时自现为.苦自体,则恼。非是缘彼识,尔时无彼过。

    以是一切识,缘、领受各异。同义是为缘,自显是领受。

    若谓其因不成,其苦乐等是由後起识所领受,以余後起识所了知故。破曰:若尔,彼苦乐等亦应是余人之觉所行所领受,以彼了知故。若谓彼乐所生及现彼乐之觉方能了知,非余觉所了者,破曰:能缘自身安乐之余人之觉,应了知自身之乐,以汝亦决定有从自身之安乐所生及现安乐之二事故。若谓此因不成,余人之识非从自身之安乐所生,亦非现为彼乐者。破曰:缘自身安乐之余人之觉,应成无境者,以彼不取自身之安乐故。若谓以安乐之总为所取义者,破曰:彼识应亦不缘安乐之总为所取义。前已说﹁彼总无少许实事﹂故。如是之觉,应是现量所成,及成立自证,以汝所现义,彼非离自体而为余体之觉故。(意为彼觉所现义,即是彼觉,非是余物。)若谓余人之觉,虽能缘自身之乐,然非现量,故非能领受。破曰:缘自身安乐之自他二觉,由何於自身安乐有是否现量之差异?应无差异,以同以彼乐为所取义故。若谓自身之乐,决定为自觉所领受,以彼具有应领受不见之业(即现在不能见,而必受报之宿业),及为与我一义而和合(似是胜论义),等摄是自在所欢喜故(自在派义)。他觉则不领受,因由相反故(谓不具彼业等)。破曰:若尔,则他人之觉应毕竟不能缘,以彼缘虑不具不见之业故。又彼乐等,由自他觉,有领受不领受之差别,不应道理,彼已破除故。又诸许瑜伽现量能领受他人安乐等之宗中,彼诸圣者如有苦者,应亦被痛苦逼恼,以与彼领受痛苦相同故。若谓由无不悦意境与根集合,故诸圣者不生彼所起苦。破曰:汝宗痛苦生起非是受苦。然彼圣者应领受苦,以生起缘苦之识故。外问:汝自宗云何?曰:彼诸圣者他人之苦非逼恼因,他人之乐非利益因,以非领受他人之苦等故。又诸圣者,他人之苦应不如是逼恼,仅是生起缘彼之识故。此因决定,以若是被苦逼恼者,则是自己现为苦之自体故。若缘彼非必领受彼,以是一切识之缘虑与领受各异,以与义相同,安立为缘义。领受彼体性,须自己明显生为彼体性故。

    癸二、若自觉是不现太为过失 分二:子一、应由因了知,二、明因非有。今初:

    复由无现量,觉应由因知。彼亦根义觉,或是前作意。除此因果聚,余系属非有。不见功能故。

    复次自觉,应由因而了知,以是量所成,而无现量成立故。若许尔者,则彼因应是根及义,或根觉,或先前作意。以须由因了知,而无余因故。若谓後因不成,以我意相合亦是因故。破曰:果法根识。除彼等三因缘外,非有我意连系之因,以不见彼有饶益之功能故。

    子二、明因非有 分二:丑一、成立根觉之因非有,二、成立意觉之因非有。初又分五:寅一、

    根等非因,二、显义非因,三、义法非因,四、觉法非因,五、果因非有。今初:

    彼误故非根,其义亦如是,觉、作意是识。彼亦不成立,不成则非因。

    彼四种因中,诸根如是义境,应非成立自身根觉之因,以成立彼宗之遍相错误故。彼觉与作意亦於自身成立觉之前,应非已成,以是识故。若许尔者,应非成立自身有觉之因,以於彼前未成立故。

    寅二、显义非因

    若显义是因,彼岂非是识?此除所显义。若显非领受,所显不定故。

    若许显义是因者,破曰:彼显义之觉,於自身成立觉之前,应非成立,岂非是识?即是识故。以此觉非是因之理,亦除遣觉所显义为因,以若非能显觉所领受,则彼觉所显不决定故。

    寅三、义法非因

    若许显即是.义之差别者。其无生灭义,全无少差别。

    许彼,识别别.应刹那坏灭。彼为知未知?若已知为因,

    尚未决断知,由何言彼知?未决断所知,如何知能了?

    所见非已见,则他应已见,全无有所见,於他所见中,

    有彼差别故,应了达自觉。故不待自法,从单独义法,非能比度觉。

    若许明显即义之某差别法者,破曰:外义应全无先不明显後乃明显之差别,以无生灭故。纵计有彼生灭,则彼外义应刹那坏灭,以各别引生自果识故。又彼义之差别,为以觉已知或未知者为因耶?若以觉已知为因者,则言彼觉已知由何量成?应不成立。以无量决断是知故。若许尔者,则彼觉所了知之显义,如何是自身中觉之能了?应非能了,以量未决断故。若谓非觉已见,而是所见义之差别,即彼为因者。破曰:余见声之盲人,亦应了知自身之眼觉,以眼都无所见,以有余耳识所见之差别显义故。(「所见非已见」等六句,是说若以余人或余识所见,便能证知自身有觉者,则耳识闻声,亦应眼识能见色。或由他人见色,亦应自能见色。是大过失。)(盛宝解此颂分为四层义:一、外云:所见显义,於自身觉未成立之前,非自量所见之显义,是成立觉之因;二、破曰:他人所见之显义,应是成立自身觉之正因,以明显义之差别是成立自身觉之正因,而彼於所立未成之前,量未见故;三、外曰:余人所见义,自全无所见,故非是因;四、破曰:由余人所见显义之因,应能了知自身之觉,以因之差别显义,於他人所见显义中亦有故。)又若不观待觉之自法,单从义法,不能比度觉,若以觉已知之义法为因者,则宗法不成。若以觉未知之义法为因者,则遍相错乱故。(盛宝则云:彼若量已成者,则自身之觉已成讫;若未成者,不能为因故。)

    寅四、觉法非因

    觉因是现量,自法离自觉,更有何余事?彼从同因生,由何与觉异?余生,彼错乱。

    若谓以觉自法如乐是因者,破曰:所有觉自法如安乐,应是现量所成,以是成立自身有觉之因故。应不许彼,以离自觉,非有余体故。若谓此因不成,是异物者。破曰:由何离自觉而是异物?应非异物,以与彼是从同因生故。若谓此因不成,是从余因聚生者。破曰:彼与觉之系属应错乱,以自觉是不现事,而与觉是从余因聚生故。

    寅五、果因非有

    色等五种境、诸根及能缘,除此非能表,彼之所余果。

    其中二超根,五义见色生,离於有余生,一亦无可知。

    如是若无知,言因乃乱说。纵有因不见,与彼共系属,

    如何能了达?故诸因非是,不见之能显。若说较彼因,

    先已成立者,彼复须余喻.所立,故无穷。故由觉成义,

    非由义成彼。彼未成,则义.无自成立故。现觉及从彼,

    见言及动等,不能比他心,不见属我故。

    若谓有成立自身根觉之果因者(即以果法作为成立宗法之因,初品已广说),破曰:彼应非有,以除色等五境、眼等五根、眼识五能缘识之外,全无余法能表彼根觉之果者(其实根境等,亦非根觉之果,不可用以作因而成立根觉)。彼等亦非成立根觉之果因故。彼中根与觉二法,超出根现量之境。其五义中,除见色根识能饶益外,余皆离生,无一可了知故。(此文很难解。似是各境只能生各识,不生余识。余识亦不从余境生,故五境不能作因成立有觉。尚待研究。)如是若言根等,是成立自身根觉之因者,实乃乱说,以无﹁量﹂了知故。若谓有言说等为因者,破曰:言说等如何能了知根觉?应不能知,以不见有与彼根觉共系属故。此因决定,以诸因者非不见系属之能显故。若谓先由彼因,於余人身成立彼觉,以为同喻者,破曰:成立自身有觉之同喻,应成无穷,以余人之觉是成立有觉之同喻,而成余人之觉,复须余喻所成立故。复次,是由觉成立义,应非由义而成立彼觉,以彼觉未成立,其义不能自成立故。又言说及身转动等,要以现量成立觉,次见从彼觉发生言说转动等,不能因此比度他身之心,以不见於我身与觉之系属故。

    丑二、成立意觉之因非有

    义因於意觉,非有成立故。

    意觉分别,非有由所取义为因而能成立,以所取义不成立故(意觉未有之前,亦无所取义)。

    辛三、由破他领受而成立

    汝觉由余觉,如何能明显?非明,体同故,由何能所显?

    境如何是显?於明,体转故。彼明彼体性,是自极明显。

    如是觉许觉,即成觉自证。非尔,境与觉,亦俱法相同。

    故我觉自己,由明体极显。余於彼体转,明显而极显。

    虽相同,不许.由彼显余觉,以自极显故。彼义体极显,

    喻如二灯烛。如灯与瓶等,依彼而广作,能所显名言。

    试问:汝之前觉如何由余後觉明显?若谓後觉能显前觉,以与彼生相同故。破曰:後觉与前觉由何是能显所显?应非能所。以与彼非明显体性相同故。若谓青境如何是明显?自不明故者。答曰:青境可说为明,以於能明根识转留行相体性故。彼能显根识,是自明显,以现起青色行相即彼体性故。如是若许後觉现起前觉行相者,则彼後觉即成自证,以现前觉行相故。若非如是自显者,则彼後觉应非显前觉,以境与汝俱非明显,法相同故。於我宗中,彼觉不须余觉所显,自是明显体性即极明显。余境则由於彼转留行相体性而明显,是明显性故。前後觉虽相同,然不许由後觉而明显余前觉,以是自体极明显故。喻如二灯烛,非能照所照。然能显义,以现起彼义之行相体性,极明显故。前後二觉应随一非明,以是能明所明故。喻如灯是能照,瓶是所照,依此可广作能显所显体性之名言也。由何而生忆念此见境之时,彼亦决定见余彼现义之识?以非唯由根境,便决定谓见义故。(忆念所见境时,亦必忆念彼现境识,要俱忆境识方能决定为见境故。)

    辛四、由能忆念亦成立自证 分二:壬一、正说,二、断诤。今初:

    念亦成证我。

    不仅由念成立二相,亦能成立证我(即自证)。如何成立?曰:现义之识,有能领受,以有念故。如色。由此因成立也。(领受即感受。)

    壬二、断诤 分二:癸一、诤,二、答。今初:

    若由余识证。

    若谓彼现义识由余识证。有能领受,是成已成。

    癸二、答 分二:子一、应无缘长音等,二、识应不向境转。初又分二:丑一、标,二、释。今初:

    缘长等不成,以无久住故。

    耳识应不能缘长音字等,以一一耳识不能缘,众多亦不能缘故。初因成立,以一一耳识不久住故。

    丑二、释 分二:寅一、破一耳识缘,二、破多耳识缘。今初:

    若住无次第,於觉顿现故。字无次不长。无互相杂乱,

    字分具次第,如何生无次?若先住至後,後声应增广。

    缘无次第故,後无具次觉。後境无住故,觉非自安住。

    自住,後亦彼,不灭无别故。字无次顿生,亦有此过失。

    一次功生故,功後後无义。诸字後显者,此过亦随住。

    若谓因不成立安住者。破曰:其闻长音字初分之觉,应顿现长音字诸分,以现彼分而无次第故。又彼觉应不能缘长音字,以无次第故。具足次第长音字分,如何能生无次第之耳识?应不能生。以是前後互不相杂之多分故。若谓前分住至後边生耳识者。破曰:是则至後时,声音应增长广大也。其听闻长音字末後分之觉,亦应不能次第缘长音字诸分,以非渐次而是顿缘字诸分故。其闻长音字初分之觉,闻字初分之後,应自不住。以於彼後,汝之境不安住故。若谓自安住者,破曰:彼觉後亦应不灭,以前既不灭,前後无差别故。若字无次第顿时生已长时住者,则彼长音字,後亦应不灭,以前既不灭,前後无差别故。亦有此过失。又生汝之後後功力,应皆无义,以用一次功力即圆满生故。若计诸字已完成後,由缘显者。破曰:则後能显亦应无义,以初功力已显讫故。此过依然存在。

    寅二、破多耳识缘 分二:卯一、出过,二、破救。今初:

    若多缘彼者,後觉领受彼,彼亦非缘长。故不念长觉。

    若谓先以众多耳识缘彼长音字,再由後识领受彼耳识者。破曰:是则缘长音字之觉,应无能领受者,以彼後识唯领受彼闻长音字最後分之觉,彼亦非缘长音字故(只缘最後分,非缘整个字)。若许尔者,应不念彼矣。

    卯二、破救 分二:辰一、破觉受渐生,二、破觉受顿生。初又分二:巳一、破杂生觉受,二、观察而破。今初:

    诸觉各异受,彼闻声不应.现为无间隔。结合亦遣除。

    若谓见间隔,误彼无隔者,则诵二短音,应误为无隔。

    若谓缘长音字诸觉,各别间杂领受,故无过失者。破曰:闻彼长音字声之耳识,应不能无间隔现起彼境,以汝前後之间,为余能领受物所间隔故。又彼耳识,亦非由转动速疾结合无间。以彼前已破除故。若谓虽见间隔,仍误为无间隔者。破曰:是则诵二短音字,如萨罗(海),亦应误为无间隔也。(然实不尔。)

    巳二、观察而破 分二:午一、破以根识结合,二、破以分别结合。今初:

    若根见间断,根不增无断,一切诸根觉,应皆颠倒故。

    一切字体边,亦住一瞬顷。彼亦渐连属,多微尘乃满。

    一尘转动时,最短时刹那。觉亦刹那故,渐次了解字。

    故字及色等,虽余觉间隔,现无间隔者,一切具倒义。

    若由根迷乱,余结合诸事,无表异错乱,是念。有分别,

    与言说系属,岂是明现者?已说根所取,非有声合者。

    若谓结合无间者,为由根识结合,抑由分别结合?初且非理。若诸根识见有间隔,则诸根识不可复增益为无间。若增益者,则一切根识应皆成颠倒故。诸长音字应渐次了解,以诸字与闻彼之觉,皆是多刹那故。一切字体性最短边际,亦安住瞬顷时量。彼复须渐与许多极微连属时间乃完满故。以一极微转动之时,亦许为时间边际之刹那,以是最短时间故。一切缘虑字及色等之根识,应皆成具颠倒义者,以被余觉间隔,而现为无间隔故。若由根识错乱,前後各异诸事结合为一者,如是根识,应是与言说相系属之有分别心,以是不能表示前後各异,而是误认为一之念故。若许尔者,汝岂是明现境者?应不明现也。以前已说「诸根所取,胜义非有声结合故」。

    午二、破以分别结合 分三:未一、正破,二、断诤,三、此理亦破余正理派。今初:

    若根见间隔,由分别合者。义与彼领受,现无间断者,若无正理害,由何言彼断?

    若谓诸根虽见间断,然由分别结合为一者。破曰:义及现义识彼之领受,由何说彼为间断?应非间断。以现无间断,无正理妨害故。

    未二、断诤

    若觉能定故,彼由何许尔?不见顿觉故。彼应如是现。

    彼等同类者,则功能决定。谓诸分别心,正解次第起。

    若谓前因不成,以二觉不顿生故。以前一一觉生後一一觉之功能决定故。试问:由何而许,二觉不顿生?若谓二觉无顿见故者,对彼当如是观察,觉领受应不间断,不见间断故。若谓二觉必无顿生,以契经说「无处无容二心俱生」故。破曰:如是契经,非显二觉不顿时生。意说彼诸觉於後同类一一饶益之功能决定故。谓正了解诸同类分别次第起故。

    未三、此理亦破余正理派

    诸於所见义,起认识分别,明显计为现。此亦遣除彼。

    声、卵及灯等,了知各异者,明现故,彼觉.如何是现量?

    故由於认识,不定字等一。若无忆先领,增益为彼法,

    则亦无了知,谓彼即是此。彼岂是根生?

    此说根识同类二识不顿生之理,复有余所为,亦为破除胜比者(胜比者、行者、正理派,同属一派)。以彼妄计认识根识所见义之分别,明了显现是现量故。如诸了解,声、卵、灯等前後各异者,认为是一之觉,应是现量,以有明了显现故。若言许者,如何是现量?应非现量。以误认前後为一故。(声等三喻:盛宝解为「声音前後,幻师之两卵,灯之前後刹那,各异诸事,谓即是此。妄分别为一之觉,应有明了显现,以认为是此故。若许者,应是现量,许明现故。许彼不应理。如何是现量?不应理故。」)又彼认识,应不能决定字等为一,是误认前後为一故。谓前者即此之识,如何是根生(非但不是现量,且非根生之根识)?应非根生,以若无忆念所受非色增益彼法,则汝不生故。

    辰二、破觉受顿生

    义与识领受,不许其顿生。义与识现相,不了达各别。

    诸现义之识,与单独外义,非一觉所取,应无别异故。

    无善知差别,领受善了解。诸义及义识,後如何别忆?

    诸义及义意,领受渐次生。则种种现相,诤过难拔出。

    谓了知青等,一相或一受,领受青现相,非有余领受。

    外曰:如我所许,缘义之识与领受彼识之能领受者,其体各异,可以顿生。如汝所许多识顿生者。破曰:缘义之识与缘彼识之能领受,异体顿生不应道理。以缘青义(识)与领受现青识之能领受,异体顿生,汝正理派自宗亦不许,亦不应正理故。汝自许「多识不顿生,是意之相」故。不应理者,以现青义之现青识,与现青识行相显现之觉(即现彼识行相之後念心),若是异体同时各别有者,须能了解,然非有如是了解故。若谓虽有彼二觉,然由一青行相觉执取为一,故不了解为异者。破曰:若着彼二觉为一者非是正量,则错乱觉虽执为一,然正量了知是异。若谓着二觉为一之心是量者,破曰:现青义之缘青识,与外单独青义,二者应无异体,以正量了知无异体故。(是就外计:执二觉为一之心是正量,正量所缘无误,故二觉应是一也。)又非由一青行相觉执取为一故,不可各各分别。以正量了解各异故。又青义与现彼青义之识,後时如何各别忆念?不应道理。以无对彼二由各别引起定智善了解之差别,而於彼二之各别能领受,善了解故。(要由善了解彼二之差别,乃善了解彼二之领受。由彼领受乃能忆念。今既无彼了解与领受,如何能忆念?故忆念亦应非有也。)此是显:为计「青色与现青识,二者为一不可分别」所说妨难,与计「能缘青色之现青识,与能领受彼识者,二者为一不可分别」之妨难相同也。义与义意之领受渐次生者,亦有此种种现相,诤论之过失,难以拔出。谓了解青等一种行相,或一种领受,而领受青色现相,非有余体领受故。(此说「青义与缘青义」之意,二者之能领受,亦非有异体渐次而生。若有则可见,而实不可见故。)

    子二、识应不向境转 分二:丑一、标,二、释。今初:

    由余识随领,彼亦见有念,彼由何领受?彼亦由余者,

    识了鬘连属,生此彼为何?若即前觉者,应不转余境。

    若谓彼前识由余识随领受者。破曰:於彼亦见有念,试问彼由何领受?若谓彼後识,复由余识领受者。破曰:如是由後识了知前识如鬘相连系者,试问复是谁生此後识?若谓即前识者。破曰:彼後识应不向余境转,以自亲因为所取义而领受故。

    丑二、释 分三:寅一、破後识单缘义,二、破俱缘识义,三、破虽无能受而於境转。初又分二:卯一、出过,二、破救。今初:

    成为所取相,能生因诸觉,後识何不缘,而缘取余境?

    能生缘我识,性决定内支,由何余外支,而能障碍彼?

    外义纵接近,亦非能障彼。余则境接近,全无领觉者。

    义非近分位,全无。以无本,觉念亦无故。此计噫妙哉!

    过去等分别,非有义接近,移转因无故,应无行於义。

    後识如何不缘能生诸觉,而缘余境?应不如是。以彼前觉,由成所取相而接近故。若谓由境接近,而障碍缘前觉者,破曰:决定能生缘我之识为自性之内支分,其他外支分何能为障?应不能障。外义纵近,於彼後觉缘前觉,亦不能作障故。倘若能作障者,则任何五蕴士夫,若境接近,应皆不能领受自觉,以全无不接近彼义之分位故。若许尔者,应亦不能忆念彼觉,以无根本领受故。若谓不遍者,无因而许有果,呜呼妙哉!缘过去等之分别,应永不行於义,以无向义转之因故。非有接近所取义故。

    卯二、破救 分二:辰一、破由识功能尽故而转,二、破虽是能生而非所取义故转。初又分二:巳一、正破,二、断诤。今初:

    若缘我生识,功能渐消尽,转向余境者。彼义觉何从?

    前觉功能尽,应不转於义。无前觉,非觉。着余义失能,

    未知生识故。异类虽顿生,由一极明心,使失功能故。

    非从阿赖耶,而生起余识。非尔,则意转.等,不待余意。意识如次生,亦成立相待。

    若谓前识,由能生缘我识之功能逐渐消尽,故转向余境者。破曰:彼转向义之觉,从何因而有?因应非有。以前觉之功能尽故。若许尔者,则应不向义转矣。根本因决定,以无先觉,则後觉不生故。如由贪着余色义,而失坏发生缘声耳识之功能者,则不见发生缘声耳识故。若谓由阿赖耶是一切转识之亲因,故意着色时,亦能生缘声耳识者。破曰:虽由阿赖耶能顿生异类诸识,然意增上贪着色之士夫,应不从阿赖耶生余缘声耳识,以由意增上贪着色极明利之一心,能使引生缘声耳识之功能失坏故。意於境转相等,则余後意应不相待,以非从前觉生後觉故。然後觉要待前觉,亦善成立。非仅由意着余色时不生余缘声耳识之理,已善成立,即由意识依而生,亦善成立故。

    巳二、断诤

    若意是一故,着余余不转,不生余识者。否,有顿生故。

    转同,一切时.同故,不解余。唯我意合生,亦应顿时生。

    从一,一所作,如何多见灯?渐次亦无能,後亦无别故。

    此说身、士夫。若从行决定,彼後从何生?若即从觉者,实尔是所许。

    胜论派计:意量如极微,是常、是一故,彼若入鼻根,着余香尘,则不住余根,故不生余识。非观待余有功能之同类识也。破曰:应非由意,是常一故,唯一一识生,以有时多识顿生故。又六转识於境转相等时,亦应除一境外,不了解余境,以一切时,唯有一意相同故。即如汝宗,应多识一时顿生,以常功能永不失坏,唯由我意常和合相应,而生识故。若谓从一能作意,唯作一所作,故唯一一识生者,破曰:如多士夫共观一灯,则不应有。以一能作唯作一所作故。又彼意渐生多识之功能亦应非有,以不顿生多识,後时亦无不同之功能差别故。此破常一意生识之理。对顺世派计大种常身能生多识,及数论派计常士夫(神我)受用多境。胜论派计常士夫为生识因,亦说能破彼等以常住法都不能作任何所作故。正理派若谓从我之功德行(胜论亦计我之功德行),决定唯一一识生者。破曰:彼生果非理,是常法故。若谓彼非常,是後生者,试问彼从何因生?若谓即从前觉生者。告曰:彼後识之因随立何名,实是从前觉生,观待有功能之前识而生後识,亦是吾宗所许故。

    辰二、破虽是能生而非所取义故转 分三:巳一、正破,二、破答,三、破异体功能。今初:

    所取由所取,是能生非余。能生即彼相。现,无非所取。无分无细等。

    若谓彼前觉虽是後觉能生,而非所取义,故後觉转向境者。破曰:所取义即由所取义门而为能生,非有余事,以能生识具同自行相,是所取义之相故。喻如现相,无非所取义之余能生义。若谓如现相由转成细分,便不作所取义,如是前觉亦有时不作後觉之所取义者。破曰:前觉应无转成细分之时,以是无方分故。

    巳二、破答

    失所取功能,非余能生体。有所取相者,除取,无余生。

    色等非如是,於觉无饶益。此除所取相,有何余定事?

    觉亦有彼故,彼亦住彼性。能取因、领受,是心所取相。

    色等及心法,观察所取相,是觉未净者。瑜伽证叵思。

    彼由微等体,取成非所取,色觉何先无?有何为後生?

    若缘自觉者,即应缘彼自,无间因之心,故不解余义。

    若谓前觉只失为後觉所取之功能,非失余能生体性,故後觉转向境者。破曰:其有所取相者,除所取义,无余能生。色等若非如是所取义,则於根觉更无直接饶益故。於彼色上,除所取相,余有何事决定为此根识之因?无是事故。即彼前觉,亦应安住为後觉之所取义,以前觉亦有能生後觉具同自行相之功能故。又彼前觉,亦应安住,为後觉之所取义,以是後觉之亲因及所领受故。此因决定,以彼缘自觉之亲因,及领受,即心所取义之相故。他曰:若尔,他心应非瑜伽现量之所取义,以非彼之能生故。若曰:此说色等由细分故非所取义,及说他心由非亲因,故非所取义。如是观察所取相者,是依未净慧者而说,以依异生说故。圣瑜伽师了解境界之理,如汝所解,异生不可思议,以如汝所解,诸分别觉不能思议故。若彼後觉缘自前觉者,则後觉应不了解余义,以缘彼无间因心为所取义故。此因决定,以彼色法由成细分等体性,先是所取,後成非所取义。而缘色等之觉,先无何细分?後有何生起?都无有故。

    巳三、破异体功能

    无一多功能,然说事本性,能作一多果。若非一生多,

    非有一生一,果从诸聚生。一亦成二聚,故说能作多。

    若谓前觉虽是後觉之亲因,然不须为所取义,以亲因与所取义之功能各异故者。破曰:非由功能体一异,而生果一多,以功能体虽无一多,而说由诸事体性能作一多果故。若谓一因非生多果,唯生一果者,破曰:应非从一因唯生一果,以诸果法皆从因缘合聚而生故。外曰:若一因中无异体多功能者,与经说「一亦作多」,则成相违。答曰:无违。虽是一因,然由入因缘合聚二者中,而说能作多果故。喻如色法,能俱生自同类,及缘色根识也。

    寅二、破俱缘识义

    若谓由余觉,缘义及前识。有现前後故,观察於一义,

    常渐见诵说,应成非渐次。一亦二二现,现了我彼故。

    若谓由其後识,俱缘义与前识,故後觉於境转者。破曰:常渐次见阿伊二字中,观察一伊字义之觉,应非渐次而是顿缘所诵阿伊二字,以是将前缘阿字之耳识及後伊字,俱现为所取义故。又一阿字,亦应於现量前现二二相,以於了我及了彼识二现量前,俱现为所取义故。

    寅三、破虽无能受而於境转

    若转向余境,非领受後者,如他所领受,应一切无受。

    若我受是现,他受非尔者,由何如是说?我受由何成?

    明因不成者,非许明所明,若不成明明,众生应皆明。

    若谓由最後觉向余境转,非所领受,故无无穷与不於境转二种过失。破曰:天授一切觉,应皆无能领受,以最後觉无能领受故。喻如他人所领受,自不领受也。若谓喻义不同,以我自所领受是现量所成,他人所领受非现量所成者。破曰:由何如是说领受之差别?不应正理。彼我自领受由何量成?不成立故。他问:若尔,为何说眼根为明耶(眼既不自明)?答曰:眼根自明不成,然可说为明,以是根识明之因故。许为明之根识,非自不明而能明。若自明不成而能明者,则此一切众生皆应成明故。

    释量论略解 卷第七(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