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灵魂与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我常想要东西双方人相互了解其对方之文化,应该把东西双方的思想体系,先作几个清晰的比较。这一种比较,应该特别注重他们的相异处,而其相同之点则不妨稍缓。又应该从粗大基本处着眼,从其来源较远、牵涉较广处下手,而专门精细的节目,则不妨暂时搁置。如此始可理出一头绪,作为进一步探讨之预备。本文即为此尝试而作。

    在古代希腊人思想里,“灵魂”一观念,显占重要地位。毕太哥拉最注重的理论,便是一种轮回不朽说,他认为有一个灵魂可从此体转移而至彼体。直到柏拉图,亦有他的灵魂先在不朽论与后在不朽论,他亦认为一人之灵魂,可以有他的前生与来生。此亦依然是一种灵魂不灭的想像。与灵魂相对立者为“肉体”。肉体终归变灭,无法永生,而灵魂可以不朽。从此便引申出“感官”与“理性”之对立。感官属于肉体,理性本诸灵魂。从感官所接触到的世界,是一种物质世界,而理性所接触的世界,则是精神世界。由灵、肉对立又引申而有“精神”“物质”两世界之对立。这种二元世界观,实从二元的人生观而来。所谓二元的人生观,即认在肉体生命以外,另有一个灵魂生命。这一思想,开始甚早,似乎并不在希腊本土,而实在希腊的东方殖民地产生。这一思想开始便似带有东方色彩。(此处所谓东方,只指西方系统中之东方,最远及于印度,与本文主要之东方指中国而言者不同。)希腊与印度同属雅利安族,他们双方对于灵魂观与世界观,均有好许相似处,此等定有他更古同一的来源。

    这一种人生与世界的二元观,影响到希腊本土哲学。柏拉图的观念论,便从“现象”与“本体”之二元对立的观念下发展而来。希腊人虽是一种现世爱好的民族,但在柏拉图学说里面,已染有弃世寡欲的精神极为浓重。他深觉到在这个世界之外,应该另有一个世界,为此世界之本。如此则对现世界生活,到底免不了要抱消极态度。而在此世界中,物质与精神亦到底融不成一片,不免要永远有冲突。此后新柏拉图主义,便专从柏拉图学说中神秘的与禁欲的方面扩展。这种宇宙上的二元观,寻其根柢,还在人生之二元观。所以普罗太奴,新柏拉图主义者的代表,以有此身体为大辱,他说灵魂正为着身体之罪恶而在哭泣。此种灵、肉对立,理性与感官冲突的感觉,在斯多噶派的学说里更为显著。斯多噶派“理性”与“反理性”之区分,即等于柏拉图“超感觉”与“感觉”之区分。同样将人之理性与感觉划分,肉体人格之外,另有精神人格。伦理上之二元观,早为基督教宗教上之二元观导其先路。基督教之灵魂观念,同样是东方色彩,同样是灵、肉对立的二元观,因此可与毕太哥拉派、柏拉图、斯多噶派相融洽。从希腊思想转至基督教,其接榫处只在此。

    二

    自从基督教在西方宣扬开以后,西方人对于世界的二重观念,更为清澈鲜明。奥古斯丁的神之城,只在天上,不在地上。人生之终极,灵魂之救度,精神世界之重视,均为西方中古时代之特殊表征。这一趋势,直要到文艺复兴时期始有转变。文艺复兴,外面看是从基督教转返希腊,里面看则是从灵魂转返肉体,从天上转归地上,从精神观念转归到自然现象。自此以下的西方思想,似乎“灵魂”的地位逐渐降低,“心”的地位逐渐提高,西方思想界另有一番新生气。这或许是北欧新民族一种特殊精神之表现。但因思想传统沿袭已久,此下的思想路径,似乎仍摆脱不掉已往的旧轨辙。

    关于心的重要地位,其实在奥古斯丁的理论中已见端倪,不过到文艺复兴以后,更有进展。奥古斯丁虽知看重个人内心的地位,他还是说,在神的真理面前,人之内心仍只有被动。人心只是次要的,神才是主要,人的灵魂才是主要。中世以后的哲学家,渐渐认为人的心智可以自寻真理,而不在神的面前被动了。但大体论之,此下的哲学问题,仍然沿袭以前的旧路径。在人心方面,依然是取感觉与理性对立的看法。从感觉认识外界的便成了经验主义,从理性认识外界的便成了理性主义。在英国自罗吉培根以下,大体都算是经验主义。而大陆学者如笛卡儿、斯宾诺沙、来勃尼兹等,则为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派依然喜欢讲神,也一样要讲灵魂,也依然要走入二元的世界观。此种理论,依然不离中世纪经院哲学之旧倾向,依然带有古代神与灵魂之旧信念。既然仍不能不归极于此渺茫无稽的神与灵魂,则依赖理性与智识,有时尚不如依赖信仰转为直捷。因此理性派的学者,到底只成了一种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本由怀疑而来,终必仍归到怀疑而去,折衷是一种不彻底、不到家的办法。然而如英国 洛克、勃克莱、休谟一派的怀疑论,只靠经验实证,只认现象世界为真实,只在肉体感官上装置人生,全部人生只根据在各自的感觉上。因为故意要把灵魂观念排斥,遂致把人心的境界和功能也看得狭窄了。人心只是一个感受外界印象的机关,全部人生亦只是些印象与感觉。这一种人生观,实为大部分人类心理所不愿接受。接受了这一种观念,则人生太无意味。

    在英国思想界,常有一种奇异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抱彻底的唯物见解,但同时对宗教的传统信仰与习惯犹能依然尊敬恪守,如牛顿即其一例。然此种极端的唯物论与宗教精神之结合,只可说是英吉利土壤之特殊产物,非其他民族所能追随。因此英吉利思想可以安于经验主义与幸福主义的圈套里,而其他民族则仍不能不另寻出路。于是有近代的德国哲学。康德从休谟而起,其事正如古希腊哲人思想之后来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普通的概念与特殊的经验之关系,此问题乃苏格拉底以后希腊哲学上之中心问题。近代德国学派,亦依然要在英国派专重经验与感觉的上面安放一个共同的范畴。

    英、德思想之对立,大体犹如中古时期唯名论与实在论之对立,依然是西方思想系统上一个旧裂痕。康德思想并不能彻底消融西方思想界由来已久之对立形势,先在的我(即“灵魂”)并不能为经验的我所实验,但他却能约束经验的我;这依然带些理性派的神秘。康德哲学依然沿着西方感官界与理性界对立之旧传统,依然不能不有现象界与精神界之对立。因此从康德而起的,如费希脱之我与非我论,黑格尔之精神世界之发展论,大体说来,他们虽都想在唯心论的系统下求到世界之统一性,但到底还是摆脱不掉从来已久的思想界上之二元对立。这是从“心”的方面讲。若转从“物”的方面讲,一样有走不通之苦。近代西方的物质论者对于力的迷信,成为十九世纪哲学思想之特征。其实物质论者与宗教哲学并无二致,仅以本质观念代替神的观念,以力的主宰代替上帝的主宰;所谓不同,如此而已。因此自然主宰说与宇宙神造观,机械论与目的论,一样成为西方二元哲学衍变中应有之两大网罗,使西方思想界不陷于此,即陷于彼,有求出不得之苦。

    近代西方人常在外物的经验与内心的理性之对立中找不到妥当的出路,遂复转入生活意志一条路上去。此在德国,消极的如叔本华之幻想主义,积极的如尼采之超人主义,论其渊源,依然都以康德为出发点。叔本华对现世生活只想逃避,尼采则主张改造现世。他们的态度,显然都是极浓重的个人主义与现世主义者。个人主义与现世主义到底不能满足人类内心一种不朽与永生之要求。在英国方面则有达尔文。达尔文与尼采正可代表近代西方英、德精神之不同。他们的相同点,只在提高生活意志一方面。但意志的重要,在中世纪奥古斯丁亦复先已提到。意志亦如经验与理性一般,依然解决不了个人主义与二元哲学之苦闷。

    三

    上面我们把西方思想作一简单的概观。大抵西方人对世界始终不脱二元论的骨子,因此有所谓“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或“本体界”与“现象界”等之分别。这一分别,求其最原始的根柢,应该是从灵魂、肉体分立的观念下衍变而来。西方人对人生始终不脱个人主义,因灵魂本带有个人性。西方的伦理思想,从希腊直到现在,大体以个人之快乐与福利为宗极。即论宗教教义,灵魂得救、天国幸福,依然是一种个人主义。西方思想是在个人主义下面产生了二元的冲突。灵魂与身体为个人之二元,因此有感觉与理性之对立。从感觉有经验,由此而接触物质现象世界。从理性有思辨,由此而接触精神本体世界。人生的要求,决不肯即安于此肉体感觉短促的一生而止。因此经验主义、唯觉主义、唯物论各派思想,虽可由此造成极精细的科学与哲学,但终不能指导人生,满足人类内心之要求。人生终极问题,决不能就此而止。因此西方思想常要在对立下求统一,在个我的不完全中求宇宙与大我之全体;常在肉体感官低下部分之要求与满足下求解放,而追向灵魂理性高尚部分之体会与发展。

    然而在此处,理智的力量终嫌不够。在西方思想里,关于伦理一方面的成绩,最先使人感到脆薄,最不易满足人类内心这一部分之要求。于是因伦理思想上之失却领导权而使西方人不得不转入宗教。宗教在以信仰代替思辨。理性所不胜任的,只有付之信仰,以求暂时之安宁。但宗教愈走愈远,则信仰与理性及经验都要发生冲突。近代西方,遂不得不又从信仰转到意志。然而意志是否自由?若意志有自由,则此意志属于个人抑属全体?由此而下,依然是在个人主义与二元论之圈子内,依然没有痛快解决。

    这一个简略的说法,根本在从东方人的思想系统来看西方而见其如此。我们若本此观点,再把东方思想系统之大体简略一说,则上面所论,自将更易明晰。我们一面要用东方思想来明白西方,同时亦要用西方思想来明白东方。两面并举,庶可两面均达到一更明白的境界。

    四

    古代的东方人,在遗传至今的《诗》《书》经典及其礼节仪文上看,东方人似乎早先亦有一种灵魂观念,信有死后之灵魂,却没有详细说到生前之灵魂。死后灵魂则似乎只是一种鬼的迷信而已。鬼是否永生不朽,在东方思想下,亦不甚肯定,亦看不到他们有“灵魂再世”及“轮回”等说法。在此方面,本文作者另有专论,此处不详说。此下所欲说者,则为东方思想开始脱离灵魂观念之时代及其此后之变化。

    关于灵魂再世及轮回的说法,其背后实为透露了人类对自己生命要求永生及不朽之无可奈何的心理。此一要求,实为人类心理上一至深刻至普遍之要求。纵谓全部人生问题都由此要求出发,到此要求归宿,亦无不可。但对此问题之解决,则只有灵魂再世、轮回,或天国超升等几条路。若舍此诸端,试问人类肉体的短促生命,又从何处去获得不朽与永生?若人类生命根本只在此七尺肉体短促的百年之内,则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究何在?此实为人生一最基本绝大问题。此文下面所拟提出者,即为东方人在很早时期早已舍弃灵魂观念而另寻吾人之永生与不朽。此一问题,实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思想史里面一最重要的纲领。明白了这一义,才可明白中国思想之特殊精神与特殊贡献之所在。下面我们先把《左传》里鲁襄公二十四年关于“三不朽”的一番讨论略为说明。原文如下:

    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为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于世,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在这一段对话里,看出当时人对人生不朽有两个见解。一是家族传袭的世禄不朽,一是对社会上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这两个见解里,皆没有灵魂再世或超生的说法,可见中国人对灵魂观念在那时已不为一辈智识阶级所信守。因信人类有灵魂,遂牵连于在此世界以外的上帝及鬼神。但在中国 春秋时代,对天神观念皆已有极大解放,极大转变。关于这一方面的种种思想议论,载在《左传》者甚多,此处不拟详举。在此所欲讨论者,则为包涵在此两种不朽论后面之意义。

    第一种是晋 范宣子所说的家世传袭的不朽。此一说虽为叔孙豹所看轻,但在中国社会上,此种意见流行极广极深,此后依然为一般人所接受、所赞同,只把范宣子当时的贵族意味取消了,而变成平民化。人生底不朽,由家族爵禄世袭,变到家族血统世袭。《孟子》书上便说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便是打断了祖先以来不朽的连锁。可见春秋时代范宣子贵族家世的不朽说,到战国人手里已变成平民家世的不朽。只要血统传袭,儿女的生命里便保留了父母生命之传统,子孙的生命里便保留了祖先生命之传统。如此则无论何人,在此世界,皆有永生不朽之实在生命,不必以短促的百年为憾。

    至其高一层的,自然是叔孙豹所说的三不朽。三不朽内许多详细理论,留下再说。此处只先指出,在中国人的看法,人不必有死后的灵魂存在,而人人可以有他的不朽。家世传袭,可说是一种普通水平的不朽。在此普通水平的不朽之上,更有一种较高较大的不朽,则为叔孙豹所说之三不朽。我们用这一个观点来和西方思想作比较,则西方人的不朽,在其死后到别一个世界去;中国人的不朽,则在他死后依然留在这一个世界内。这是双方很显著的一个相异点。

    现在再进一步,所谓东方思想,死后依然想要留在这一个世界内,是如何样的留法。根据三不朽说,所谓立德、立功、立言,推其用意,只是人死之后,他的道德、事功、言论依然留在世上,便是不朽。所谓留在世上者,明白言之,则只是依然留在后世人的心里。东方人在人生观念上,一面舍弃了自己的“灵魂”,另一面却把握到别人的“心”来做补偿。人的生命,照东方人看法,似乎本来是应该反映在别人的心里而始有其价值的。故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若一个人独自孤零零在世上,绝不反映到他以外的别人底心中,此人虽生如死,除却吃饭穿衣一身饱暖的自我知觉以外,试问其人生尚有何种价值、何种意义之存在?反而言之,只要我们的一生,依然常在别人心中反映到,即使没有吃饭穿衣一身温饱之觉,其人生到底还是存在,还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所以一人的生命,若反映不到别人的心里,则其人早已虽生如死。一人的生命若常是反映在别人的心里,则不啻虽死如生。立德、立功、立言之所以称为不朽,正因其常由生前之道德、功业、言论,而常常反映到别一时代人的心里去。

    即如前举家世传统之不朽,后来儒家发挥光大,也看重在心的反映上。儒家论“祭义”,便是其明证。孔子说:“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可见祭之所重,并不重在所祭者之确实存在与否,此即灵魂问题。灵魂之有其存在与否,早已为当时的中国人所淡漠。祭之所重,只在临祭者心理上之一番反映。临祭者对于所祭者之心理上的一番反映,其事不啻为所祭者之一番复活。此层在《小戴礼记》中《祭义》等篇,发挥得十分透彻。我们在此可以说:西方人求他死后的灵魂在上帝心里得其永生与不朽,东方人则希望在其死后,他的生平事行思想留在他家属子孙或后代别人的心里而得不朽。这又是一个东西之异点。

    五

    上述叔孙豹与范宣子一段对话,代表了当时人的一种思想与见解。这一种思想与见解,直要到孔子手里才能组织圆成,而且又得到比叔孙豹与范宣子更进一步的发展。不朽与永生,本来是人类内心对其自己生命所共有之一种自然的要求与想望。现在既知道人的生命别无不朽,只有在别人的心里常常的反映到,便是真不朽。则期求不朽的,莫如希望别人的心常常的把我反映到、留念着。但到孔子手里,却把这一个期求,倒转来成为一种人生的义务与责任。所以《论语》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孝经》亦说显亲扬名是为孝道。这已不是父母祖先对其儿女子孙之一种希望与期求,而倒转来成为儿女子孙对其父母祖先之一种义务或责任。这一种义务或责任,依照孔子意见,也并非是从外强加的,而实为人心之自然内发的。如在婴孩少年,对着父母兄长便知孝弟。长大成人,其对人接物便知忠恕。孝弟忠恕都只是指的这一个心。此在《论语》里时时提及,又总而名之曰“仁”。仁便是人心之互相映照而几乎到达痛痒相关、休戚与共的境界。只以一人便可推知人人,只以一世便可推知世世。人人世世都把着这一个孝弟忠恕的心,即仁心,来互相映发,互相照顾。由是而有之一切,便是孔子理想中的所谓“道”。《论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说:“忠恕违道不远。”可见儒家所谓道,只在人心孝弟忠恕上。孝弟忠恕便是仁,便是一种人类心之互相映发、互相照顾,而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