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章 明清书势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因如此,在对“学”古人方面讲,那是“学”得远远不够的。不能深入地、刻苦地学古人,怎能尽古人的底蕴呢?再则他的腕力很弱,用笔多是侧锋,必要的提按,往往随便带过去,因此不论是楷是草,只要字大些,就立刻显得卑靡了。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他的短处。

    不过,尽管他有这些短处,但他书中那种潇洒出尘的风神、变化无端的形态,实在开出一时的新派。他这一派好古的人们看去总是得到真传的;在爱新的人们看去直是将明朝一代刻意模拟阁帖的死圈套打碎而另以生动的新鲜作风与人相见,使人心眼为之一开。因之不论在当时和他齐名的邢侗或米万钟,都远远敌不过他。他的书迹甚至流传到外国。还不止此,他的影响一直扩大下去到后来的清朝乾隆年间而不见衰退。同样的原因,他这种卑弱的轻率的书派也同样使清朝初盛时期的书法不振。

    至于清朝一代的书法,除了受董其昌的影响之外,接着便又转入赵孟頫的复振,实际上都不能越出帖学的范围。到了乾隆年代是爱新觉罗政权对内防嫌最厉害的年代。一般学者被文字狱治得怕了,学术界整个钻进琐碎的考据圈子内。自此之后,金石学大为兴起。古碑志出土日多。书法也直接受到影响。虽然帖学已等于嚼甘蔗渣,不能引人兴趣,但金石文字的日多,气象也为之一新,加之以泾县包世臣的书法理论,也起了引导的作用,这是从道光、咸丰以后逐渐抬头的书法潮流。这样便一直发展到宣统末年碑帖杂糅的混乱局面了。清朝的书苑大势和明朝不同的地方是明朝只是帖学专行,而清朝却多出一条碑学的波澜来。

    但是清朝又有与明朝相同而变本加厉的地方。那第一件便是台阁体的腐蚀作用比明朝厉害得多。有清一代书法,几乎可以说完全是受了这一重伤而抬不起头来的。第二件便是笔法的中绝,这又是馆阁体的结果。由于馆阁体是以帝王一人的喜爱为转移,甚至写字也要模仿皇帝的字形,古人正确的笔法就不能不中绝了。此外又有一件是羊毫笔的盛行。这是由于工具的改变,使得笔毫的弹力幅度起了根本变化,以致纵使追求古法,也不可能得到满意的成果。平心而论,羊毫笔有它的功能,并且经清朝人的苦心摸索,也开出一个新天地来。不过新天地中的建设不能十分美备而已。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清朝始终不曾出来一个领袖群伦的大书家。所以整个清朝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

    明·黄道周《山中杂咏》

    清·傅山《临柳公权圣慈帖》

    明末清初的书家如黄道周、傅山、王铎、王时敏、宋曹、冯班、祁豸佳、恽寿平、沈荃、米汉雯、姜宸英、朱彝尊、严绳孙、陈奕禧、汪士、何焯等人都是属于明朝书派的,不想多说。

    我们以为到了张照才是清朝人的字。张照写字从颜鲁公、米芾两家下手,非常用功。他尤其对于米书几乎每个字的结构都记熟了。在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他的功力。但正是因为他是馆阁体的第一流,因为他是代“乾隆御笔”的,所以永远抬不起头来,永远是俗书。刘墉是潜心书学的。他的造诣在清朝书家中无疑是一特出的大家。他入手学赵孟頫,但却上追苏米和颜鲁公,更上要问到魏晋的路了。他尤其善于运用董其昌的方法而不留形迹。然而他的精力全都用到字形上去。因之结构的巧丽令人叹服;但离笔法还远。翁方纲,力学欧虞,仅存间架。包世臣骂他是“钞胥之工者”未免太过。他实际上是一个考订家、文学家,而难说是一个书家。王澍,虽用功而格局太小,较翁王稍后的有一个吴荣光,造诣是很特出的。梁同书曾主张写字不要貌为古人的。他用羊毫自在地写出他所要写的字,不拘于古人,却也时有古人骨力,尤其能写大字。这是他的特长。王文治,也是写羊毫的。他喜欢学李北海,又加上一些张即之的意趣。这样在字形上好像秀逸,但笔法却佻浮了。这以上的几人,都代表当时在朝的大名家。其余如姚鼐、袁枚,书品甚高,但影响较小,不必多所叙及。

    在这种代表朝廷缙绅的之外,更有郑燮、高凤翰、丁敬、金农等一类人,可以代表在野的书家。他们有一共同点,即是反馆阁的方向。他们的字形参用古篆隶结构,不问笔法,流为一种狂怪的姿态。虽然狂怪是短处,但古趣是长处,并且他们是最早开启学古碑风气的。尽管造诣不高,影响不大,以时代论,是不可埋没的豪杰之士。

    在这时期出来了一个书法理论家的包世臣。他的书法造诣很浅。他对于笔法瞎摸了一辈子,最终还是说错了。然而这些都不能淹没他在清朝书苑转移风气的广远影响。他写了一本《艺舟双楫》,是他论书法的专著。他提出了他认为正确的执笔方法。这在当时大家都在暗地里摸索中绝的笔法时代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他从此建立了“包派”,风靡久远。他又推举出一个书法模范邓石如,作为他理论的证佐。邓石如是包的老师,确是一位卓绝的大书家。邓在用羊毫写篆隶的成就上,直至今日还没有敌手。关于邓氏在书法上承先启后的成就,非几句话可了。

    清·郑燮《四言联》

    在这时期一直到民国初期,写篆隶的北碑的风气一天天广阔了。自邓石如起,有程瑶田、黄易、钱坫、钱伯坰、张惠言、孙星衍、蒋仁、伊秉绶、桂馥、吴大澂、李文田、赵之谦等人,皆是在篆隶或北碑中想开辟新路的书家。这里人才辈出,在篆隶方面确乎胜过明朝的。此外还有一个专学颜字的钱沣,传到后来就是翁同龢,造诣都高。他们这一派字法也很流行,一直传到民国年间成为卑俗字体的代表。

    清·吴大澂《峿台铭》

    我们以为清朝最后的一个特出的书家是何绍基。他是一个豪杰之士。他不能不信而又不信包世臣的那些说法。他苦心孤诣去摸索执笔的方法。他自己为了强迫自己必须悬起腕来,发明了一个回腕执笔的方法。这方法是不合于人体生理的。因此,他每写一次就要出一身汗。但他意志坚定地决然长久用这种方法写下去,并且他用的是羊毫。他竟然人定胜天,从一个错误的方法中,获得了神奇的结果。这是由于勤学苦练,虽走了弯路而仍能成功的好例证。他的天才横溢,功力深厚,有清一代的羊毫笔到他才集大成而收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凭这一点他是一个开辟书苑新天地的英雄。他对于六朝碑版,尤其北碑无一不学。他的规律是“横平竖直”四字。他到六十岁才起始写篆隶,然而他所写的篆隶竟成为一种新派。他的横平竖直规律的变化,使得他的行草书惊矫纵横、奇气喷薄,令人不能不服。以二王的法度说来,他好像是隔远了的,但实际上,他反而更近。

    清·何绍基《论书》

    自何氏以后,书派的趋向愈加复杂。这里不能不提到包世臣以外的一个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康有为是一个文笔酣畅淋漓的人,他的文章常常光辉四射炫人眼目,读者容易被那精彩的文句吸引。他写了一部《广艺舟双楫》。这部书是继承包书而作的,虽然理论并不正确,但文笔远胜包书。因此民国年间,爱写字的人未有不受这部书的影响的。

    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们试一回顾,即可对于自二王以来的书家见到一个继承的大略。他们几乎都有了一番可歌可泣的遭遇;他们的学习也呈现了可敬可爱的精神;他们书法的业绩为我们祖国累积了丰富的艺术宝藏。这一切使得我们感动羡慕,供给我们取法,增加我们艺术的修养,坚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我们虽然与他们不生在同时,我们虽然在许多方面与他们有差异,但我们仍然觉得他们的脉搏是和我们共起伏的,如同他们正在和我们共呼吸一样。但是,我们比他们更幸福。他们在梦寐里想看想学的材料,永远得不到,或者有了这样,缺了那样。我们则几乎样样都有。以往几十年书苑凌乱混杂的情况过去了。一切条件都说明现在是中国书法大兴的前夕了。毫无疑问,在书法上,我们都有极灿烂的未来,问题只在怎样努力使它实现!大家努力!

    清·康有为《楷书五言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