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游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答。约一化始终五种论之。一根本妙。二枝末妙。三摄末归本妙。四绝待妙。五无粗妙。根本妙者。谓花严之会明一乘因果究竟法身。故彼文云。欲令众生生欢喜善故现王宫生。欲令众生生恋慕善故示双林灭。如来实不出世亦不涅槃。何以故。法身常住同法界故。二枝末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中之二目之为粗佛乘为胜。故称为妙。故此经云。唯一事实余二则非实。三摄末归本妙。即此经中所辨佛乘究竟圆满。故称为妙。四绝待妙者。上来三种妙是皆对粗明妙。未是好妙。然第四妙非粗非妙。不知何以目之强叹为妙。故是绝待妙也。

    问。何处有此绝待妙文。

    答。涅槃云对苦说乐乐还成苦。非苦非乐方名大乐。又云不因小涅槃名大涅槃。故智度论云。十八空为相待空。独空非相待空。既有待不待二空。宁无待不待两妙。又罗什学士道场惠观著法花序云。秤之为妙而体绝精粗。寄花宣微道玄像表。颂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二乘所以息虑补处所以绝。作序竟示罗什。罗什叹曰。善男子自不深入经藏。不能作如是说也。又注法花经云。非三非一尽相为妙。非大非小通物为法。故知绝待释妙。关河旧宗也。五无粗妙者即净土法门。故香积菩萨云我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即无粗也。唯有清净大菩萨众。谓有妙也智度论云。七珍世界纯诸菩萨。亦是其事。此五种妙即是次第。又摄十方三世诸佛净秽二土一切教门。

    问。已知此经辨正果妙亦得辨因妙不。

    答。有人言。此经明因未辨佛性。但明万善缘因成佛。望前三乘之因故名为妙。若望后涅槃佛性正因。未是妙也。今以十种文义推之。不同此释。一者大乘若有三则有三性。既道理唯一佛乘。所以唯一佛性也。二者若言此经但明善人有佛性恶人无佛性异涅槃经者。常不轻菩萨见增上慢四众恶人云。我不轻汝等。汝等行菩萨道。必当作佛。法花论释云。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悉当作佛以此推之。知非善人独有佛性。又譬喻品劝信文云。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得成佛道。此分明说一切成佛岂简恶人。三者若此经但有一乘名故不明佛性者。盖是未识一法多名故生此谬耳。涅槃云。佛性有五名。一乘则五中之一。又言佛性亦一非一。云何为一。一切众生同一乘故为一。云何非一。非数法故。则知佛性与一乘皆是异名。四引例释之。若言此经无佛性语即是未明佛性者。涅槃花严无八识之名。亦无变易生死之语。则涅槃花严应未明八识及二生死也。五者宝性论云。究竟一乘经说有如来藏及三宝无差别。此经既明究竟一乘。则知亦辨如来藏。故信解品云。而不为我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其证也。六者中论四谛品云。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无佛性终不得成佛长行释云。如铁无金性。虽复锻炼终不成金。若此经不明佛性。虽修万善不得成佛。七者天亲释金刚波若上已明佛性。况法花耶。八者涅槃经引摩诃波若云。我无我无有二相。此明众生无我与佛性真我更无有异。而大品已明佛性。况法花耶。九者夫见佛性方得常身。寿量品既明常。岂得此经不明佛性。十者人语难依圣语宜信。天亲法花论七处明佛性。一者方便品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尽诸法实相。论云诸法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体不变故。乃至释法师品云。知去佛性水不远故。以十种文义往推。即知此经已明佛性。即因门究竟谓因妙也。次释莲华经言。无名相法为众生故假名相说。欲令众生因此名相悟无名相。盖是垂教之大宗群圣之本意。所以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者。如大品云。一切众生皆是名相中行。今欲止其名相故。借名相令悟无名相矣。通而言。妙法与莲华皆悉是名相。故经云。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据别而言。妙法则是无名而名。莲花是无相而相。故此经之题法喻双举名相俱陈也。旧云。外国称分陀利。此翻为连花。今谓分陀利未必翻为莲花。涅槃经云。人中莲花人中分陀利花。既其两出似如为异。今谓莲花为通。分陀利为别。所以然知者之凡引五证。一涅槃经迦叶问云。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花。佛具举优钵罗花.波头摩.拘物头.分陀利四花答问。即知莲花通四华故举四华答之。二者大品经有文列外国四华。谓优钵罗拘物头波头摩分陀利花。此有文列此土四花。谓青莲花乃至白莲花。三者地狱经云。优钵罗地狱形似青莲华。波头摩地狱其形似赤色。拘物头地狱其形示黄色。分陀利地狱形以。白莲花。四者悲花经列四华云。分陀利者谓白莲华。五者谓法显传及天竺诸僧皆云。分陀利者白莲华也。故知莲华是通白莲华是别。又此华凡有三时。未敷之时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秤分陀利华即知分陀利是四色中是一色。三时中是一时。以其处中盛时荣曜备满足鲜白分明。以喻斯经也。

    问。即此法华有斯文不。

    答。妙音菩萨为弘通法花故。来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即知是白莲华。以八万四千法藏皆摄入法华。今欲示弘白莲华经故前现白华之相也。

    问。智度论云。陆生华中须曼那花为第一。水生中青莲花为最上。今何故乃举白华为喻耶。

    答。青莲华形相则妙故譬如来之眼。白华所况为胜。宜喻于此经。所以然者。欲辨此经其义明白。故以白华为喻。何以知然。此经二章瑞相皆辨于白。初段放眉间白毫相光。开乘方便门显乘真实义。次见宝塔品初又放眉间白毫相光。欲表开身方便门显身真实义。以此经开二方便示二真实义最显明故。举白花为喻。二者白是众色之中本。明一乘为三乘之本。故于此一说三。说三为一。令归于一法身一。法身垂于应迹说于应用。为令悟于法身。故初章以一乘为本。次段以法身为本。欲显二本之义故。以本色为名。三者驾御大车即是白牛。白牛喻平等大慧。无有漏之垢故秤为白。此经文虽七轴宗归大慧。故举白牛为喻也。

    问。无漏出何文。

    答。方便品云。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也。四者乃至普贤乘六牙白象护人通法。亦显菩萨所乘之法德无不圆累无不尽。故乘六牙白象王来也。

    问。于四花中何故不借余二为喻。

    答。屈摩罗时华犹未开形相未妙。喻昔来诸教未开方便门未显真实义。故不得喻于此经。迦摩罗时花既将落形好欲毁。喻法花后教已开方便门已显真实义。亦不得喻于此经。唯分陀利处中盛时形相可爱。喻于此经正开方便门正显真实义微妙第一。故华有三时。喻教有三种。故法师品云。已说今说当说中此法花经最为第一。

    问。何故举莲花为喻。

    答。略有三义。一者离喻。二者合喻。三者遍喻。言离喻者又有三义。一者此花不有而已。有则花实俱含。此经不说而已。说则因果双辨。故以莲花喻于因果。二者由花开故而实现。由言教故而理显。故以莲华喻于理教。是以经云其义深远其语巧妙。三者花未开而实未现花开则实方显未开方便门则真实相未显。开方便门则真实相方显。故以花开喻方便门开。实现譬真实相显也。次合譬者略明十义。一者此花从种而生。喻一乘必有其种。颂曰。天人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二者此花从微至粗。喻佛乘渐渐增长。颂曰。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三者此花增长满足出浊泥水。喻佛德无不圆累无不尽出离生死诸浊泥水。颂曰。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四者此花虽出泥水而不舍泥水。喻佛虽出四流之外不舍三界之中。颂曰。是时长者在门外立惊入火宅方宜救济。五者此花微妙鲜洁第一。如佛乘五乘中第一。颂曰。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六者此花为凡圣称叹爱敬。佛乘亦尔。为世间出世间凡圣称叹爱敬。颂曰。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叹供养礼拜。七者此华台叶具足。喻佛乘万德皆圆满。颂曰。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余法。八者此华诸佛菩萨而坐其上。大乘亦尔。为诸佛菩萨而住其中。颂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九者此花开合有时。喻一乘之法隐显有时。昔日即隐今日即显。颂曰。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十者劫初成时大梵天王坐莲华座。为一切众生之父。妙法莲华亦是三世诸佛根本。药王品云。如大梵王为一切世间之父。此经亦尔。为一切贤圣学无学人及发菩萨心者之父。普贤观经云。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种身从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槃海。所以方等生三种身者。由方等故了悟实相断诸烦恼。断诸烦恼故法身现。法身现故有应身有应身故有化身。有三身故说十二部经。说十二部经故有法宝。有法宝故有僧宝。故有三宝。故有世间三善道。故知法华是世间出世间本也。

    问。法华论释云何。

    答。论云。以佛乘出离二乘浊泥水故。喻如莲华。又云此花诸佛菩萨而坐其上。此经亦为令舍二乘鄙贱之人同得入一乘。与诸佛菩萨同坐妙法莲华之坐。故借莲华为喻。犹是十义中两义耳。三遍喻者大集经云。慈悲为茎。智慧为叶。三昧为须。解脱为敷。菩萨蜂王采甘露味。是故我礼妙法莲华也。

    第四辨教意门。南方五时说北土四宗论无文伤义。昔已详之。今略而不述也。夫论四生扰扰。为失虚怀。六趣纷纷寔由封滞。故知回流苦海以住著为源。超然彼岸用无得为本。但累果非一故息倒多门。或始终俱大。或初后并小。或始小终大。或始大终小。或一时之内大小俱明。或无量时唯辨一法。或说异法而前后不同。或明同法而初后为异。良由机悟不一故适化无方。不可局以五时限于四教也。所言始终俱大者。如涅槃云。我初成道已有菩萨曾问是义。与汝所问等无差别。故知后辨涅槃初亦辨斯教。初后俱小者。如智度论云。从初转法轮至大涅槃集作四阿含。即其事也。初小后大者。鹿园初说小乘。鹫山已去明于大法。初大后小者。菩提树下初说花严。后趣鹿园方明小教。一时之内大小俱明者。如智度论云。显示教门即波罗捺园说大小。秘密之法则双林明大小。或无量时明一法者。如智度论云。波若非一坐一时说也。或说异法前后不同。者如智度论云。须菩提闻法花经辨一切成佛。复闻波若明菩萨有退。故今问此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法花波若名为异法。而波若或在法华之前或在法华之后。故前后不同。

    问。何以得知在法华前说耶。

    答。智度论释三百比丘脱衣上佛云。有人言。十二年未制戒。即知波若在十二年已前说之。法华成道已来四十余年方乃演说。又信解品云明付财竟后方会父子。亦是波若在前法华居后。而向所引毕定品文即法花在前波若居后。或明同法而前后为异者。如五时同是波若之法。而仁王经云。二十九年说四种波若。第三十年说仁王波若。如是等事不可具陈。略举八条示圣教无方。不应限局五时及四宗之义也。

    问。若尔者则大小无分浅深浑乱。何得论明声闻菩萨两藏经开大小二种乘耶。

    答。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义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赴大机说称为大乘教。而佛灭度后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教名声闻藏。一切时说大乘者名菩萨藏。则大小义分浅深教别也。

    问。何以得知唯有两藏。

    答。中论云。前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后为已习行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故。智度论云。阿难迦叶结集三藏。弥勒阿难文殊结集大乘藏。地持论云。十二部经名声闻藏。方等经名菩萨藏。而大品.思益.法华.涅槃此四经。皆对昔小秤赞今日大。则知一化始终俱明大小二教也。

    问。此经云唯有一佛乘。云何乃立大小二耶。

    答。如来赴大小二缘故说大小二教也。虽说二教终为显一乘故。药草喻品云。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故知教无异表缘无异悟。然对异故明不异。在异既无则不异亦息。故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若守大小二藏及封执唯一乘者。此皆成一异两见。未悟本来寂灭。非学佛法人也。

    问。就法华始终有几种教。

    答。或一教二教三教四教乃至十教。言一教者。一切皆是一乘教。如药草喻品云。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以所表理既无二。能表之教亦一也。言二教者。谓大小乘二如上说也。言三教者。谓根本法轮.枝末之教及摄末归本。亦如前说也。言四教者。方便品偈文明于四教。谓四调柔。一以人天乘调柔令离三涂。次以二乘调柔令离三界。此二调柔令离界内惑也。三以自教调柔。令二乘人得口自说大法以自知教调伏其心。四以他教调柔。诸佛菩萨为其说大法令小入大。此二教使其离三界外小乘惑也。此四调柔二乘人令入一乘。为一乘之方便也。故信解品云。如富长者以方便力柔伏其心乃教大智也。言十教者。一者顿教。谓初成道时即以大乘顿化穷子。但根性未堪。是故息化也。二者渐教。从说人天乘乃至法华。皆是渐说大乘也。然顿教正化直往菩萨。渐教则化回小入大人也。就渐教之中复开二种。一世间教。即人天乘。如冷水洒面譬也。二出世间教。从趣鹿园说二乘教。终竟法华也。就出世间教中复有二种。一小乘教二大乘教。初趣鹿园说小乘教。从波若已去谓大乘教也。就大乘教中复有二种。一者自说大乘。即大品付财命说之事。二者他教。从大品已后诸方等教。佛与菩萨为小乘人而说大乘也。此二种教谓密说大乘。至于法花谓显教小乘人大法也。此之五双十教并现信解品文也。

    问。大品等但是渐说大乘亦是顿耶。

    答。凡有四句。一顿而非渐。则初成道为诸菩萨说花严教也。二渐而非顿。谓人天及二乘教也。三亦渐亦顿。即大品教也。为菩萨说大品。大品于菩萨为顿。以大品中具足明一切大乘法故。信解品云。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故名为顿。而命小人说于大法。为入一乘方便故。于小乘人名为渐也。四者非渐非顿者。上之三句并是教门。因此教门欲显无言之道。不可论其渐顿也。

    第五明显密门又开四别。一通就诸经论明显密。二别举大品对法花论显密。三就法花内自论显密。四料简之。总明经论显密者。大明一化凡有四门。一显教菩萨不蜜化声闻。即花严教也。大机已熟故显教之。小器未堪不宜密化。故罗烈珍玩正为宗亲。穷子躄地未堪授珍宝故。二显教声闻不蜜化菩萨。即三藏教也。诱引将顺正为二乘。更遣余人不蜜化菩萨。三显教菩萨蜜化声闻。即波若教也。严土化人正教大士。付财命说密化小心。四显教菩萨显化声闻。即法花教也。大士疑除故显教菩萨。罗汉作佛故显化声闻。此之四门即是次第。三句属菩萨藏收。显教声闻不蜜化菩萨属三藏教摄。然华严大品及以三藏当教明义唯有一辙。法花结会始终是则具足四门。

    问。若华严但显教菩萨不密化声闻者。则应但明大法。何故亦辨小乘。如贤首品云。或说声闻小乘门。或说缘觉中乘门。或说无上大乘门。乃至性起品中具说五乘之教。何由尔耶。

    答。总谈一化复有傍正四门。一正显真宝傍开方便则华严教也。为诸菩萨说究竟因果故正显真实。夫为菩萨必须化物故。亦令大士知三乘是权。故傍开方便。二正闭方便正隐真实。则三藏教也。不明三乘是权故正闭方便。不显唯有一乘故正隐真实。三者正显真实傍闭方便。则波若等教。明大乘究竟故正显真实。未开三乘是权故傍闭方便。四正开方便正显真实。即法花之教。以辨三乘是权故正开方便。明唯有一乘故正显真实。

    问。法花明三乘是权。可得显一乘是真实。大品未辨三乘是权。云何得显一乘是真实耶。

    答。法华对权显实。大品辨二乘为劣大乘为胜。故以大乘为真实也。

    问。何文辨法花与大品已明真实。

    答。信解品云。一切诸佛所有秘藏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实。故知大品已显真实。又大品自为菩萨说故。显佛乘是真实。未为声闻说佛乘故。不明三乘是方便。法花正为声闻人说佛乘是真实。故开三乘是方便。

    问。若大品明小乘为劣大乘为胜名已显真实者。三藏之教亦明二乘为劣大乘为胜。亦应已显佛乘是真实。

    答。大品等教正明大乘傍及小乘。故正显真实。三藏之教正明小乘傍及佛乘。故不正显真实。又大品教具足显了说佛乘。故正显真实。三藏之教虽明佛乘犹是隐覆之说。故不正显真实。何以知然。如三藏教明王宫实生双林实灭从凡得圣树王成佛。故法花云。长者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以是方便得近其子。此是说三藏教中佛明是方便。故知明小教虽明佛乘为胜。犹未显真实。此傍正四门三句属菩萨藏。正闭方便正隐真实属声闻藏。余经当教明义唯有一门。法华结会始终具足四句。此皆一途依信解品大判为言。众经更异文。亦有别余义也。第二大品对法华论显密。

    问。智度论第一百卷云波若非秘密法故付属声闻。法花是秘密法故付属菩萨。云何称秘密非秘密耶。

    答。秘密不秘密有二门。一以大乘为秘密。小乘非秘密。大乘甚深不妄传授故秤秘密。小乘浅近可随宜而说故非秘密。如智度论云。显示教中说罗汉断烦恼清净菩萨未断烦恼故不清净。秘密法中说诸菩萨得无生忍具六神通超出二乘之上故菩萨清净。此则以小乘浅近故非秘密。大乘甚深故名秘密。二者就大乘中复有秘密非秘密。如大论第百卷说。波若不明罗汉作佛故非秘密。法花明罗汉作佛故是秘密。

    问。法花明罗汉作佛。何故是秘密波若不明罗汉作佛。何故非秘密耶。

    答。法华明罗汉作佛甚深难解故是秘密。波若明菩萨作佛其义易解故非秘密。故智度论云。罗汉作佛至佛时乃解。论甚深者正可论其余事。龙树既云未解至佛时乃知。故罗汉作佛甚深难解。涅槃现病品偈云。如佛所说阿罗汉一切当皆至涅槃如是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不能知。故知罗汉作佛为难解也。

    问。罗汉作佛何故难解耶。

    答。此望昔教为言故秤为难解。以昔教明罗汉烦恼已尽不复更生。如无明糠脱故后世因中不复更生。今教遂明罗汉作佛故。于昔教为难解。

    问。昔教于谁为难解耶。

    答。正于声闻人为难解。故论云。大药师能用毒为药。小药师不能用毒为药。菩萨能解二乘作佛。如解毒为药。故法花付属菩萨。声闻但解菩萨作佛。如解用药为药故。波若付属声闻。不解二乘作佛。如不解用毒为药故。法华不付声闻。所以法华于声闻人为难解。

    问。若波若但明菩萨作佛未明二乘作佛。则波若教劣。法华明菩萨作佛复明二乘作佛。则法华为胜。何以得知然。智度论释问乘品列十种大经。法云经大云经法华经。如是等经中而波若最大。既称最大。则法华为劣。前后相违。云何会通。

    答。法华波若互有胜劣。若为声闻人明二乘作佛。则法花胜波若为劣。若为菩萨明实惠方便。则波若胜法华劣。所以然者。波若六十六品辨于实惠。无尽品已去二十四品明方便惠。此二惠是为十方三世诸佛法身父母。故净名经云。智度菩萨为母。方便以为父。一切诸导师无不由是生。既广明法身父母。故于一切方等经中最为深大。余经不正明此义。故不及波若。又波若广明实相。故于众经中最为深大所以然者三乘得道及以断惑辨忏悔重罪。此之三义悉依实相。而波若正广明实相。故三义得成。余经不正明实相。故有劣波若是以两经互有优劣。破龙树前后有于二文。

    问。此解何所出也。

    答。睿师小品序说波若法花二经互有优劣之义云。法华镜本以凝照。波若[穴/俱]末以解悬。解悬理趣菩萨道也。凝照镜本结其终也。终而不泯则归途扶蔬有三宝之迹拥惠不夷则乱绪纷纶有惑趣之异。是以法华波若相待以期终。方便实化[穴/俱]一以俟尽论其穷理尽性夷明万行。则实不如照。取其大明真化解本无三。则照不如实。照则波若。实则法华。故互有优劣。则其证也。

    问。若二经互有优劣。何故智度论复云法华是波若异名。

    答。波若法华同是正观平等大慧。显道无异故云法华是波若异名也。是以论云。波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今但约教为人故有差别。波若教明直往菩萨作佛。法花教明回小入大菩萨作佛。经约人不同而作佛无异。如长者大宅及以七珍始终无异。但付财之时未得说穷子是长者儿。委家业时始得会其天性以为付子之也。

    问。波若未明二乘作佛。得是不了教不。

    答。波若明菩萨作佛。此事显了。于时大机未熟故不得说二乘成佛。约此一边。亦得称为不了。

    问。若尔何得论释毕竟定品云。须菩提闻法花经明一切成佛。复闻波若辨菩萨有退。是故今问佛为毕定为不毕定。此问意审二经之同异。佛答云菩萨毕定。毕定者毕定成佛也。既明毕定成佛。则唯有一佛乘。不退为声闻则显无二乘。此意明波若同法华教。何得云波若未明二乘作佛。

    答。已如前通。波若非一时一座说。初分未明二乘作佛。故与法花异。后分明菩萨不退显有一无二。与法华大同。故不相违也。第三就法华自论显密。

    问。若法花显教菩萨显化二乘者。则法花是显了之教。始终应无覆相之说。若尔化城品明三千墨点犹为十六王子沙弥之位。寿量品明五百万亿阿僧祇世界末为微尘成佛已来复过是数。则寿量之佛是显了之言。十六王子便是覆相之说。何得一部皆显了耶。

    答。夫立教隐显要炉冶始终。今约一经大分四辙。一[雨/復]而不开。二亦开亦覆。三开而不[雨/復]。四不开不[雨/復]。[雨/復]而不开。初之一品嘉瑞交兴妙轮将转而未弊二权。犹隐两实。谓覆而不开。亦开亦覆者。始从方便品终竟法师品但明乘权乘实。所谓亦开。犹隐身权身实。秤为亦[雨/復]。故三千墨点始开结缘之始。十六数犹掩成佛之初。开而不[雨/復]者。即后分经也。俱废二权双显两实。则教无纤隐理无豪翳。致有十二深益八种嘉瑞。不开不[雨/復]者。夫借一以破三。三除而一舍。假修以斥短。短息而修忘故言穷虑绝。何实何权。本性寂灭。孰开孰[雨/復]理。超言外强秤妙法道玄像表假喻莲花。第四料简显密。

    问。小乘亦是说密一乘不。

    答。佛说小乘意在悟大乘。故说小乘亦是密说一乘也。

    问。小乘就何文是密说一乘耶。

    答。如云三乘人同得人无我同断烦恼同入无余。即是密说三乘同归一道也。

    问。大品唯付财。是密说一乘。更有余义耶。

    答。大品中明三乘人同是一如同入法性。即是密说三同入一乘。

    问。显说一乘为何人耶。

    答。为三种人。一者为不定根性声闻令入一乘。二者为练已定根性声闻令入一乘。三者为直往菩萨令知有一无三但进不退也。

    第六论三一义。此经始末论三一开会凡有十门。一者开三显一。二者会三归一。三者废三立一。四者破三明一。五者覆三明一。六者三前辨一。七者三中明一。八者三后辨一。九者绝三明一。十者无三辨一也。开三显一者。开昔三乘是方便示今一乘是真实。故云开三显一也。会三归一者会彼三行归一佛乘。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也。废三立一者。废昔三教立今一乘教。故云于诸菩萨前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破三明一者。破其执三异实之情以明一乘之道也。故文云唯有一乘法无三也。覆三明一者。如来赴三一两缘常有三一之教。昔则以三覆一。今则以一覆三。三前明一者。未趣鹿苑之说三前。寂灭道场已明一实之教。谓三前一也。三中明一者。从趣鹿苑说于三乘佛乘第一。缘觉第二。声闻第三。谓三中明一也。三后明一者。三乘之后法花教门以会彼三乘同归一道。谓三后明一也。绝三明一者。如无言世界。外则无言无示内则无虑无识。故不论一三而已。即以此为佛事故则复是一。故云绝一也。无三辨一者。如香积菩萨云。彼土无有二乘名字。谓无三辨一也。但有清净大菩萨众。谓有一也。前之五种就义论一也。后五种约时处前文不同教门差别。故开五也。

    问。云何名会三归一耶。

    答。欲识会三归一。先须知开一为三。开一为三者。昔指大乘之因说为小乘究竟之果也。今还指小乘究竟之果即是大乘之因。故名会三归一也。

    问。小乘人谓是究竟。为是迷因为是迷果。

    答。实是大因谓是小果。故是迷因也。

    问。一三有此十句。近远亦有十门耶。

    答。亦有十门。如寿量品文疏已出也。

    问。今明一乘。为是三中一为三外有一耶。

    答。此经始终具有二义。一者犹是三中一。所以然者。以叹五乘摄乘义尽。人天乘则摄世间乘。三乘摄出世间乘若尔则一乘犹是三乘中之佛乘也。故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此以一二三为数。则以一乘为一。缘觉为二。声闻为三。则知一乘犹是三中一也。又文云但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更无有余乘若二若三。此明以佛乘为一声闻缘觉二乘为余乘。故下文言更遣余人。则知余人属二乘也。既言无有余乘。则无缘觉之第二声闻之第三。故知佛乘犹是三中之一。此文其例甚多不须疑也。二者一乘非是三中之一。如信解品说。长者以方便力密遣二人。则以二乘为方便。脱珍御服著弊垢衣。方便附近子语令勤作。则佛乘亦是方便。则知三乘并是方便。今明一乘是真实。故知一乘非是三乘中之佛乘也。

    问。以何义故明一乘是三乘中佛乘。复以何义明一乘非是三乘中佛乘耶。

    答。欲明三乘摄出世乘尽故。对二乘之方便明佛乘是真实。故文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所以明一乘是三乘中之一也。就佛乘中复自开真应。昔为二乘人说佛方便身故佛乘是方便身。即以今教明佛身是真实故。真实之乘异方便佛。如师子座长者异著弊垢衣长者。以约今昔两教明佛有权实不同。是故一乘非三乘中之一也。

    问。此经中始末或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则三乘并是方便。又云唯此一事实余则非真。是则二方便。两文相违。何以通会。

    答。此二文犹是一义。无相违也。于一佛乘方便说三。次云一乘是真实二乘是方便。如人手内实有一果方便言三果。次第考论者。一果是实。二是方便。故说三说二并是方便犹是一义不相违也。

    问。为会三归一。为会二归一。

    答。此且犹是一义智度论云。于一佛乘开为三分。如人分一斗米为三聚。亦得合三聚为一聚。亦得会二聚归一聚会三会二犹是一义不相违也。

    第七明功用门。

    问。何故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障累内消祥瑞外发耶。

    答。昔有天竺僧弼法师云。此经有三义故胜。一者众经不泯三为一。此经独三泯。二持者现得六根清净。三普贤等诸菩萨亲乘六牙白象来护人通法。故障累内消祥瑞外发。今明不正有此三事。此经是众经之实体也。诸佛之秘密藏。融释大小该罗今昔。理致渊远超四句之表。有十事奇特出众经之外。言十事者。一者化主不可思议余经或释迦自说或四佛共谈。至如法花十方分身俱来法会。三世等觉同赴鹫山。是以文云。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如是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此谓现在佛集。多宝佛踊现明过去佛集。现在有十方佛。过去但明多宝者。法花论云。此以略摄广。明一佛之用总摄过去一切佛用。即与现在广略互现。诸大菩萨普会鹫山。谓当来佛集。以三世等觉同赴鹫山。大小诸经未有如斯之盛集。谓化主不可思议也。

    二者徒众不可思议。八方世界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各将侍者。又下方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从地涌出遍满虚空。乃至沙竭龙宫不可思议大士云集灵鹫山。虽复鹿园禀道之众鹄树闻经之宾。亦未有如斯之盛集之也。是谓徒众不可思议也。

    三者国土不可思议。灵塔踊现普集分身三变八方同为净土。乃至神力品云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至如仙人苑内匹此太遥。力士河边方斯亦远。是为处所不可思议也。

    第四者教门不可思议。如方广花严偈凡十万偈。摩诃波若数亦同然。如此等经尚以为多。至如大通智胜所说恒河沙偈。威音王佛所明二十千万亿那由他偈。所以辨其文多。意欲显其义广。是谓教门不可思议也。

    第五者时节不可思议。灯明佛说此经六十小劫。大通佛所说八千劫。妙光菩萨八十小劫。十六沙弥八万四千劫。释迦佛时踊出大士问讯之间五十小劫。说经之时当不可量也。所以辨说经时长。亦为显文多义广。是谓时节不可思议也。

    第六者神力不可思议。将开波若时。释迦独出现灵祥。欲震金鼓四尊共呈嘉瑞。未若斯经十方分身共现七种神力满百千岁然后摄之。是为神力不可思议也。

    第七者利益不可思议。如分别功德品明。闻经得十二种利益。始自无量恒河沙菩萨悟无生忍。终则八方世界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如调达药王妙音观音陀罗尼妙庄严王本事普贤劝发。总陈八品得道者不可具陈。谓利益不可思议也。

    第八者功德不可思议。从初至后叹法美人功德无量。如随喜品说。第五十人闻一偈随喜转教。胜于施四百亿万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一切乐具及令得阿罗汉果。是为功德不可思议也。

    第九者明乘权乘实不可思议。如三藏等教唯辨小乘。波若诸经但明大乘。未若法花说实归本泯寂异途。开会一三融释大小。使羊鹿无息驾之累。白牛有直进之功。是为乘权乘实不可思议也。

    第十者身权身实不可思议。余经或但明生法。或直辨三身。至如多宝踊现示真常应灭。分身向集表本一迹多。并开近显远囊括古今。使悟应灭难期知长短无二。令菩提心力坚固猛利念佛三昧倍复增益。是为第十身权身实不可思议也。后之二事盖是一经大宗。即以释前八事。所以有前八不可思议。有良由此经具开二权双示两实故也。

    第八弘经方法。

    问。寻如来出世善巧化人。四依菩萨妙能通法。末世凡夫云何弘经。

    答。法师品云。佛灭度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说是经者。当安住三法。一者入如来室。二者著如来衣。三者坐如来座。入如来室者。大慈大悲心是也。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具此三法然后以不懈怠心为四众说法。佛垂妙轨。宜可依之。慈悲有隐覆之功。喻之如室。柔和忍有障弊之用。喻之如衣。空理可以安心。目之为座。详此三门则为次第。大悲拔苦大慈与乐。盖是种觉之洪因弘道之本意。欲说妙法。宜前建此心。是故第一明入如来室。既于极恶之世欲弘穷善之道。必多留难。宜应忍之。是故第二明著如来衣。虽复慈悲外覆和忍内安。若无空观虚明则二行不成。何由悟物。是故第三辨坐如来座。内备三心外勤说法。则道无不隆人无不利。故令安住三法弘法花经。

    问。何故起慈悲名入如来室。

    答。譬喻品云。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则知此经明父母之道。父则有乐无苦。子则有苦无乐。今大悲拔子之苦。大慈与子之乐。令一切众生普皆成佛。故说法花经。末世法师既代佛弘经。亦宜学佛之行。是故慈悲名如来室。若为利养名闻胜他势力而讲说者。则不拔苦与乐。乖父子恩情。非弘佛乘之道也。

    问。何故柔和忍辱名如来衣。

    答。譬如稚子未有所知兼为恶鬼之所娆乱。如毁辱于父父则生愍恻。勤加救疗不起嗔心。此经既明父子之道。一切众生观力未成。为烦恼鬼之所娆乱。若毁辱于佛佛深生怜愍。以妙法花药勤救治之不生慎恨。末世法师既代佛弘经。亦应学佛和忍。若起嗔恨便与佛乖。非弘佛道矣。是故柔和忍名如来衣。

    问。法师品云。是法花经如来在世犹多怨嫉。况灭度后。何故说此经时多留难耶。

    答。世人云。良药口苦美言逆耳。此经废五种乘之异执立一极之玄宗。故斥凡呵圣排大破小。指天魔为毒虫。说外道为恶鬼。贬执小为贫贱。挫菩萨为新学。故天魔恶闻。外道逆耳。二乘惊愕。菩萨怯弱。如此之徒喜为留难。世间多怨嫉言。岂可虚哉。又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多起十恶业。小有人天之因起人天之因。尚少求二乘者转希。学佛道者弥复难得。所以然者。若不起凡见圣见。舍小心发大心。种中道善根。然后始得闻一乘极教耳。但众生皆有凡圣大小之障。闻说一乘。不能信受故喜为留难。

    问。何故知一切法空名坐如来座。

    答。毕竟空观者为成二行及辨弘经大宗。为成二行者虽有慈悲。若无空观者。则见有众生众生成缘。名凡夫慈。若无空观者则见有诸法成于法缘。成二乘慈。是以知一切法空。不见有众生及以诸法。而起慈者名无缘慈。无缘慈者谓如来慈。故以毕竟空观成慈悲行。若无空观而起忍者。则不成无生忍。亦非法忍。以有毕竟空观而起忍。则成无生忍及以法忍。故此和忍是如来忍名如来衣。次明毕竟空观成弘经大宗者。若无空观则破三著一。粗惑虽去细染寻生。以有空观虽复破三心不染一名无所得也。又药草喻品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知空为诸法之体。昔说五乘谓从体起用。今会五为一则摄用归体。故言终归于空。为诸法之体。今既弘法则宜识其体。识体故则识其用。体用具足方可弘经也。又但明三法者。夫为法师要具三事。一入讲堂。二被法服。三登高座。若无慈悲则不入讲堂。心不和忍便无法服。若无空观则不登高座。党阙此三事安可弘经。说法既具此三事。受持读诵等乃至四威仪三业皆须安住此三也。悉合此三门以为二义成十种法师。

    一者慈悲忍辱名之为行。观毕竟空秤之为解。谓解行法师。自有解而无行。有行而无解。无行无解。有行有解。前三可为弟子。后一方是法师。

    二者慈忍为福德。空观为智慧。谓福慧法师。是故经云具二庄严能问能答。

    三者大品经云。住于二法魔不能坏。一者知一切法空。二者不舍一切众生。若见有众生不知诸法空。即堕有边。为魔所坏。若知诸法舍于众生。则堕空边。亦为魔所坏。今具此二法。则远离二边常行中道。即魔不能坏。堪于后世为物弘经。谓难坏法师。

    四者净名经云。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是菩萨心。以修空观所谓自行。慈悲和忍所谓化他。具自行化他谓雄勇法师。

    五者知诸法空越凡夫地。具于慈忍超二乘境。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谓道行法师也。

    六者大品经云。菩萨住于二谛为众生说法。常行慈悲忍住于世谛。知毕竟空住第一义。以依二谛为物弘经。则所言不虚。谓诚谛法师。

    七者智度论云。解四悉檀则知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无相违背。今常行慈忍谓三悉檀。知毕竟空了第一义作四悉檀。为物弘经则识一切教无相违背。谓无诤法师。

    八者即此经云。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常行慈忍名之为定。知毕竟空目之为慧。以具足定慧为物弘经故。名具足法师。

    九者即此经云。又见佛子心无所著。以此妙慧而求佛道。以观毕竟空故不著生死。常行慈悲故不住涅槃。于生死涅槃心无所著。谓无所著法师。

    十者摄大乘论云。知诸法空名为菩萨。常行慈忍谓摩诃萨。谓菩萨摩诃萨法师。又安乐行品云。辨于四行亦示弘经模轨。具如文疏述也。

    第九明部党不同。此经有新旧二本。古本名正法花。炖煌同处沙门竺法护以晋太康七年或人云十年八月十日译出此经。授优婆塞聂承远。九月二日讫。张士明张仲政笔受也。新本名妙法莲花。罗什以魏秦姚兴弘始十年二月六日于长安大寺译出。亦云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于长安逍遥园译出也。即晋.安.帝时观睿二法师并云。弘始八年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译出斯经。睿公云。于时听受领解之僧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竭也。今谓十年翻译字之误也。罗什以秦弘始三年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弘始四年正月五日即就翻经。弘始八年八月二十日终于长安。不应十年更翻译也。又胡僧枝[彳*(苗/一/田/一)]魏甘露元年于交洲译出六卷。名法花三昧经。又沙门支道良晋代康元年抄译为五卷。名方等法花经。此二本南土皆无也。唯有一卷法花三昧经。又有一卷萨昙分陀利经。当别寻经目录也然晋有前后。昔有江右名为西晋。此经犹居外国自从无王度江左称为东晋。至晋安帝义熙中此经始度。然此经度江将三百年矣。

    第十明讲经原由。经既有二本。初讲亦有两人。汉地以竺法护为始。护公以永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康那律师于洛阳写正法花经竟。与法护口挍古训译出深义。九月本齐十四日于东牛寺施设檀会讲此经竟。日昼夜莫不欢喜。次新翻法花竟。道融法师于长安讲之。开为九辙。时人呼为九辙法师。自尔已后著述讲说者不可具陈也。

    法华游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