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刘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

    第六总观四。初正明二结示三彰益四显邪正 初正明二。初别观宝楼二总观四种 初别观宝楼四。初示数二诸天作乐三天乐悬空四乐音说法 初示数。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阁 众宝国者总召彼土也。一一界者准小本即池岸上。经云四边阶道上有楼阁等 二诸天作乐。

    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伎即乐人 三天乐悬空。

    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 如宝幢者言其量也 四乐音说法。

    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即赞三宝 二总观四种。

    此想成已名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承前楼观兼牒前三即为总观。若别若总各逗机缘。此观依报收无不尽。言粗见者即思惟也。下文若见此者即正受也 二结示。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 三彰益。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 破障除疑 四显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并如前释 次就后十观正报中四。初如来劝嘱二三圣现身三夫人为未来申请四如来广明 初如来劝嘱三。初劝听二许说三重嘱 初劝听。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如上观依意在观正故重劝嘱 二许说。

    佛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娑婆众苦非观佛三昧无由可脱名脱苦法。三界为苦器六道是苦报 三重嘱。

    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二三身现身。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前文光台现土令韦提见以为依报发请之端故云以佛力故见彼国等。今三圣共临以为正报发请之由故云因佛力故得见佛等。佛立空中二圣侍立。三圣立像斯为明据。阎浮金色犹不可比。则知其光不可尽见 三夫人为未来申请二。初见佛设礼二白佛申请。初见佛设礼。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 二白佛申请。

    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即白释迦也。菩萨存心不专为己。虽令我见意在未来 四如来广明 就下十观大分为四。如上已明今依次释 第七华座观二。初正明观行二总劝谛观 华座观者欲瞻尊境先观坐处。如对君上目视阶陛 初正明观行三。初总示依处二别列庄严三结示 初总示依处。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 华依于地。显是台座非池莲也 二别列庄严二。初华叶二华台 初华叶六。初色二脉三光四示量五显数六明珠光 初色。

    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 二脉。

    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 其文工巧故如天画 三光。

    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四示量。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二百五十由旬讨有万里 五显数。

    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 六明现光。

    一一叶间各有百亿摩尼殊玉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明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光形如盖下覆其地 二华台三。初明台体二台外校饰三台上宝幢 初明台体。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台 即莲心也。释迦毗楞即如意珠。出生无尽皆如人意故云能生 二台外校饰。

    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文列四宝。甄叔迦此云赤色宝。梵即翻净 三台上宝幢三。初明幢体二明宝幔三珠光 初明幢体。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 即上台面四向立柱。上擎网幔以覆佛顶 二明宝幔。

    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官 夜摩即欲界第三空居天。彼天华光庄严最胜故多取为比 三殊光四。初示数二珠光三光色四其色变现 初示数。

    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 二珠光。

    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 三色光。

    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 四其色变现。

    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其色变现为三。金台珠网华云也。更有别相故云随意等 三结示。

    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 结文可知 二总劝谛观五。初推本因二明由渐三教纯一离杂想四示益五简邪正 初推本因。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阿弥陀佛昔为国王遇世自在王佛弃国出家。法名法藏。发四十八愿。彼国依报境界身寿光明种种庄严一切果相皆愿所成。岂唯华座。寄此点示使知净土即佛愿体。愿由心发即佛心体。故知愿力理绝言思矣 二明由渐。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 不先华座则观佛不成 三教纯一离杂观。

    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一一观之贯下五种。花叶及幢皆有珠光。台不明光在文少略。镜中见面喻其无差 四示益。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灭罪除疑此是观佛最初方便灭罪犹少。次至像观灭罪乃多。后至佛观得无生忍即破无明 五简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解同前 第八像观二。初结前标后二正示观法 初结前标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观佛 众生无始未识真佛多见形像故使先观。以像表真观佛易就 二正示观法三。初通示想佛之意二正明想佛之法三结示 初通示想佛之意四。初明佛身普遍能应物心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体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而结劝修因须依果德 此一段经我佛如来欲明佛观故于像观之首先叙观佛之功。即是开示众生成佛要道。一经妙旨唯在此文。后学讨论宜须精究。此而不了余竟何言 初明佛身普遍二。初征二示。初征。

    所以者何 观佛其利安在 二示。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此中正说弥陀以法身体同故言诸佛。华严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明诸佛果证法身无所不遍。则与众生因地法身无二无别故。众生作想佛身随应。疏云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能入众生心想中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故。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如势至圆通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明佛常念众生。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此明众生不念有应无感也。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明众生念佛感应道交也。此实弥陀世尊同体大慈悲善根力随缘赴感应物垂形。不思议用。苟明此理佛入何疑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体。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就中初二句示心境相应。次三句显因成果相。下二句释成上义。是心者即指行者观佛之心。由观佛相相现心中。此心即具佛之相好。此据小身丈六为言。其功若此。若观八万四千相好心具亦尔。教令观佛其功若此。众生依教修因感果始于此心故云是心作佛。恐谓修成佛从外得。只由此心当体是佛故使建修无不果满故云是心是佛。若不尔者生彼国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当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莲胎孕质即是此心是证菩提不从他得矣。三举彼果德令信因心。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号之一也。出世法无不究尽。深广无际故喻如海。佛德无边略举遍知以摄余者。果人万德皆心想生。意勉下凡专勤修习功不虚矣 四结劝修因须依果德。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只由观佛功德高深故劝系想。前则通举诸佛。此则别指弥陀结归今经正意。故云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即十号中略举三号。委释如别 二正明想佛法三。初别明三像二总明三像三显益 初别明三像二。初弥陀像二二菩萨像 初弥陀像三。初见像色相二见国土庄严三诫令谛观 初见像色相。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以像表真从易至难故。若画若雕随人见熟即以为境。坐彼华者即前华座 二见国土庄严。

    见像座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 即前依报 三诫令谛观。

    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观掌中者言其明了也 二二菩萨像又二。初观华座三观形像 初观花座。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 如前莲华者即佛所坐者。据菩萨身计应须减 二观形像。

    想一观世音菩萨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亦作金色者即菩萨身同前佛色 二总明三像二。初眼见胜境二耳闻说法 初眼见胜境又二。初三像放光二遍见三像。初三像放光。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 三像放光光色照树 二遍见三像。

    一一树下复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遍见三像无处不有 二耳闻说法二。初众音说法二忆持不忘 初众音说法。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流水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 水光树禽风鼓乐器并如前示。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故云妙法 二忆持不忘。

    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有合者名为粗相见极乐世界 谓所闻之法不乖教典故云合也。修多罗此翻契经。违教即妄合法犹粗。对下三昧以分粗妙 三结示。

    是为像想名第八观 准上经文明列三像。或谓二菩萨无像观者未知何意 三显益。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文有二。一除罪障二近三昧。即下佛观像观若成真身必见故云现身即得 第九佛观二。初蹑前起后二显所观境 初蹑前起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此与像观皆有蹑前起后次第之文。意使正修不容异彻。自昔科为真法身观。今准下结云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必应指彼弥陀果佛色相即法身耳。下二菩萨其例颇同 二显所观五。初正明二结益三劝修四结观五简辨 初正明三。初示身相二彰言略三示所证 初示身相七。初显身色二示身量三眉毫量四眼色量五毛孔量六明项光七相好 初显身色。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百千万亿夜摩天喻其大也。阎浮金言其自体也 二示身量。

    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佛身无量机见有殊。文中所举假以数量显非数量。欲彰佛身不可定故。即下文云如前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又云或现大身满虚空中。举此证前知无限量。蠡杯酌海丈尺量空。是可得乎。喻可见也 三眉毫量。

    眉间白毫右旋婉转如五须弥山 右旋婉转其状如珠。一须弥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高亦尔。五须弥共一千六百八百八十万里。疏引宝性论佛眉毫方圆三百六十万里。疑是误算一须弥也 四眼色量。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一大海八万四千由旬四大海共三十二万六千由旬 五毛孔光。

    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光即身光也。一一毛孔光如须弥。演即流也 六顶光。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百亿大千言其量也。化佛菩萨即应现也 七相好。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丈六之身则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今弥陀身相好光明三量八万四千则其数无量不可算矣。下示光明遍照摄生。即是弥陀慈悲心体。问不念佛人佛光摄否。答念与不念光无不摄。但念佛者与光相应摄取往生定无退堕。智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楞严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但子于母有忆不忆耳。又如盲人在日轮下日无不照盲者不见。不念佛人亦复如是 二彰言略。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其光相好兼上身项二光。化佛即圆光所现。言不能尽忆想方见。心眼即意思也 三示所证二。初观一佛二观佛身 初观一佛。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见多佛者法身体同。念佛三昧从此得名 二观佛身。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见佛心者身为心相故佛无一切心唯有大慈悲。慈者与乐悲即拔苦。众生无尽佛大慈悲亦无有尽。智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慈。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二法缘慈。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对治。三无缘慈。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后一据理体前二约事用。今举无缘义收三种。谓诸佛心不住有无不依三世。平等大慧常照法界。以此摄生生无不摄。不由缘起故云无缘。即前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是也 二结益。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舍身他世生彼土已即证无生。故知此观若成则上品上生明矣 三劝修二初劝观二教入处 初劝观。

    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智者即自修观之人。依前观法即是谛观。以修此观往生得忍功深利大故劝系心。故般舟经众生问佛何因缘故得生此国。弥陀答言。以修念佛三昧得生彼国也 二教入处二。初观一相二观一佛 初观一相。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多相自具者眉毫一相总诸相故。若据经文即观五须弥量故云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即知非丈六眉毫 二观一佛。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多佛授记者皆蒙印可授记作佛 四结观。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一切之言或总指所见诸佛或别在弥陀诸相。二释并通 五简辨。

    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文可解 第十观音观二。初结前标后。二正示观法 初结前标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复当观观世音菩萨 二正示观法四。初示境二结观三劝修四简邪正 初示境九。初观身二观光三观冠四观面五观臂六观手七观足八指同九简辨 初观身三。初身量二身色三顶髻 初身量。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二身色。

    身紫金色 三顶髻。

    顶有肉髻 二观光二。初顶光二身光 初顶光二。初光量二光中变化 初光量。

    顶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 二光中变化。

    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如释迦者丈六身也 二身光。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五道众生合修罗故。菩萨垂形五道救苦众生故于光中现其色相 三观冠二。初观体二冠中化佛 初观体。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毗楞伽即摩尼珠也 二冠中化佛。

    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冠中化佛以表带果而行用 四观面。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五观臂。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六观手。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七观足二。初举足相二下足相 初举足相。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 轮有千轮号千辐轮 二下足相。

    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即踏莲华金刚摩尼二宝所成 八指同。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 九简辨。

    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二结观。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真实色身即应身也 三观修四。初指前劝观二彰功力三举闻以况四教次观。初指前劝观。

    佛告阿难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 当作是者即上诸相不可异故 二彰功力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不遇诸祸除现难也。除无数劫罪破往业也 三举闻以况。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闻名获福如普门品广说 四教次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从上至下以为次第 四简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解同前 第十一势至观四。初观行相二结示色身三彰益四双结 初观行相三。初身相二行相三坐相 初身相五。初身量二观光相三观天冠四观肉髻五指余相 初身量。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 如观音者亦八十万亿那由他也 二观光相二。初顶光二身光 初顶光。

    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 百二十五由旬计五千里此即光体照则倍之 二身光三。初示色量二有缘得见三因光得名 初示色量。

    举身光相照十方国作紫金色 二有缘得见。

    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修此观者即有缘人 三因光得名二。初从光立名二从威势为名 初从光立名。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因见菩萨一毛光即见十方诸佛光。从光立名 二从威势为名。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以光照众生拔苦与乐。从威势为名。无上力者即十力也 三观天冠三。初华二台三台中现土 初华。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 二台。

    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 三台中现土。

    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四观肉髻二。初色相二瓶光变现 初色相。

    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 钵头摩此云赤莲华 二瓶光变现。

    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五指余相。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谓面臂手等 二行相二。初十方震动二动处庄严 初十方震动。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 二动处庄严。

    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他方动处宝华高显与极乐无异 三坐相二。初国土动摇二分身说法。初国土动摇。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即本国也 二分身说法。

    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具举上下含摄中间诸佛刹土。三圣化身来集填空说法化导 二结示色身。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 同前所辨 三彰益。

    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即是破障 四双结。

    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结前观音势至二观。不处胞胎等者脱娑娑苦生佛净土宝莲孕质永绝胞胎。从顶至足总摄身相故云具足。文牒二名故知双结 十二十三两观前观依报第六总观。今此普杂亦即总观三圣。普观则先观自身后见依正。杂观则唯观正报大小不同。先别后总摄机斯足。对文可见 第十二普观三。初示观相二结名义三彰感应 初示观相二。初想自身二明普见 初想自身二。初蹑前二起后 初蹑前。

    见此事时 二起后四。初起心往彼二莲中跏坐三想花开合四花开光照。初起心往彼。

    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二莲中跏坐。

    于莲华中结跏趺坐 三想花开合。

    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四花开光照。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 二明普见二。初圣众满空二依正说法 初圣众满空。

    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佛菩萨者即三圣也 二依正说法。

    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水鸟树林依报说法。及诸佛者正报说法。仍须合教以验真妄 二结名义。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双结依正故得普名 三彰感应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三圣常来安慰印可 第十三杂观三。初拣机二示观法三结示 初拣机。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若欲者则拣非欲不预此法也 二示观法二。初观佛一观二菩萨 初观佛五。初先观小身二后观大身三举像况真四身量不定五指余诸相 初先观小身。

    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顺此方机故观丈六。不言坐立应是立像 二后现大身。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愿力故有忆持者必得成就。

    先所说者指前佛观。凡夫心劣虽不能观。仗佛愿力有想必成 三举像况真。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想像获福观真可知 四身量不定。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 佛无大小随机有异 五指余诸相。

    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金色圆光如前佛观。宝莲即花座观 二观二菩萨二。初示同异教令辨识二明随侍以显须观 初示同异教令辨识。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身同众生即彼徒众中下二辈形相全乖。诸大菩萨则有相滥。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等。但观首相可辨二圣。观音冠有立佛势至髻有宝瓶 二明随侍以显须观。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助佛行化即影响众由常随侍故必观之 三结示。

    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三圣不同大小有异故云杂想也 十四已下三种观彼徒众。三辈九品并所观境。因明生相人多惑之。今谓文中所叙并是已生彼国之人。当本修因感果之相以为三种近观之境。又云为令识位有上中下即是大本三品也。今谓大本三品皆标发菩提心。可对今经上三品耳。中下二品则非所对。况复因行与今全别。寻经校之方知不尔。今明上三品即彼菩萨众也。中三品即彼声闻众也。下三品即彼人民众也。三辈九品摄尽彼方圣凡之众。又复三辈各分高下如后具明。第十四上辈有五。一发菩提心大乘心也。二解第一义大乘解也。三修行诸行大乘行也。四深信因果大乘信也。五回向往生大乘愿也。如此五法上三品中出没互见。上品上生具五。经明三心三行是也。上品中生有四。唯缺大行。经云善解义趣是也。上品下生有三。缺于解行。经云但发无上道心是也。若无第一不为上品。若无四五即不往生。故上三品即摄补处不退初心诸大菩萨也 第十四上辈三。初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 初上品上生三。初标二释三结 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二释四。初修因二感胜缘三见已得生四生后益 初修因二。初发三心二修三行 初发三心。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发三心者菩提心也。亦名无上道心。一至诚者。求佛菩提决定坚固至佛不移也。二深心者。于大乘法闻思修习至佛不已也。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云深也。三回向发愿所修功德普施众生至佛无尽。若对三聚初即摄律仪无恶不断故必至诚。二即摄善法无善不修故必渐深。三摄众生无生不度故必回施。若对三佛初是断德法身佛也。二即智德报身佛也。三即恩德应身佛也。果有三佛因必三心。不可缺一。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