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观音玄义卷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皆为饶益一切众生。故一句结化他也。次解释者。始从人天乃至上地皆有慈悲。此语乃通不出众生法缘无缘。若缘众生众生差别假名不同。因果苦乐有异。尚不得入于法缘之慈。何得称普耶。若法缘无人无我无众生。从假以入空尚不得诸假名。何况是普。若无缘慈者。不缘二十五有假名。不缘二乘涅槃之法。不缘此二边。虽无所缘。而能双照空假。约此起慈名无缘慈。心通三谛称之为普也。别释者。若修众生缘慈者。观一法界众生假名。可不名普。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十法界交互即有百法界千种性相。冥伏在心虽不现前宛然具足。譬如人面备休否相。庸人不知相师善识。今众生性相一心具足。亦复如是。凡人多颠倒少不颠倒理具情迷。圣人知觉即识如彼相师。知此千种性相皆是因缘生法。若是恶因缘生法。即有苦性相乃至苦本末。既未解脱。观此苦而起大悲。若观善因缘生法。即有乐性相乃至乐本末。观此而起大慈。具解如大本。今约初后两界中间可解。地狱界如是性者。性名不改。如竹中有火性。若其无者。不应从竹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心有地狱界性亦复如是。地狱相者。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善观心者即识地狱之相。如善相师别相无谬。故名相也。体者以心为体。心觉苦乐故以当体。譬如钗铛环钏之殊。终以银为体质。六道之色乃异只是约心。故心为体也。乃至运御名力。缘山入火皆是其力也。作者为动曰作。已能有力即有所作。或作善作恶也。因者业是因也。缘者假藉为缘也。如爱润业因缘合也。果者习果也。如地狱人前世多淫。生地狱中还约多淫见可爱境。即往亲附名习果也。报者报果也。昔有淫罪今堕地狱受烧炙之苦。名报果也。本者性德法也。末者修得法也。究竟等者揽修得即等有性德。揽性德即具有修得。初后相在故言等也。地狱界十相性既如此。余九亦然。

    问。当界有十性相可然。云何交互相有。余界交互已难可信。云何地狱有佛性相本末耶。

    答。大经云。夫有心者皆当得三菩提。如仙豫杀婆罗门即有三念。又婆薮地狱人好高刚柔等义。虽在地狱佛性之理究竟不失。故知地狱界即有佛性。佛相者即是性德之相也。净名经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圣人鉴之冷然可别也。体者即是地狱界心实相理也。力者法性十力变通大用也。作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如师子筋师子乳也。因者正因也。缘者性德缘了也。果即般若菩提大果也。报即大涅槃果果也。本即性德。末即修得。等者修得相貌在性德中。性德中亦具修得相貌。故言究竟等也。大经云。雪山之中有妙药王亦有毒草。地狱一界尚具佛果性相十法。何况余界耶。地狱互有九界。余界互有亦如是。菩萨深观十法界众生。千种性相具在一心。远讨根源照其性德之恶性德之善。尚自冷然。何况不照修得善恶耶。如见雪山药王毒草。以观性德恶毒恻怆怜愍。起大悲心欲拔其苦。以观性德善乐爱念欢喜。起大慈心欲与其乐。此十法界收一切众生罄无不尽。缘此众生假名修慈。岂非众生慈普耶。

    问。地狱界重苦未拔。云何言与乐耶。

    答。众生入地狱时多起三念。菩萨承机即与乐因。故言与乐也。又菩萨能大悲代受苦。令其休息。余界苦轻与乐义可解。二法缘慈者。观十法界性相一切善恶悉皆虚空。十法界假名假名皆空。十法界色受想行识行识皆空。十法界处所处所皆空。无我无我所皆不可得。如幻如化无有真实。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众生云何强计为实。良以众生不觉不知为苦为恼。不得无为寂灭之乐。拔其此苦而起大悲。欲与其此乐故起大慈。净名云。能为众生说如此法。即真实慈也。若缘一法界法起慈者可不名普。今缘十法界法岂非普耶。是名法缘慈普也。三无缘慈者。若缘十法界性相等差别假名。此假则非假。十法界如幻如化空则非空。非假故不缘十法界性相。非空故不缘十法界之真。既遮此二边无住无著。名为中道。亦无中可缘毕竟清净。如是观时虽不缘于空假。任运双照二边。起无缘慈悲拔二死之苦。与中道之乐。如磁石吸铁。无有教者自然相应。无缘慈悲吸三谛机更无差忒。不须作念故言无缘慈悲也。行者始于凡地修此慈悲。即得入于五品弟子。观行无缘慈悲。进入十信位相似无缘慈悲入于十住。方是分证无缘慈悲。乃至等觉邻极慈悲熏众生。不动如明镜。无念如磁石任运吸铁。故名无缘慈悲。三谛具足名之为普。通至中道故称为门也。二弘誓普者。弘名为广。誓名为制。愿名要求。是故制御其心广求胜法。故名弘誓也。弘誓本成慈悲。慈悲既缘苦乐弘誓亦约四谛。若见苦谛逼迫楚毒辛酸。缘此起誓故言未度令度也。若见集谛颠倒流转迷惑系缚。生死浩然而无涯畔。甚可哀伤约此起誓故言未解令解也。清净之道众生不识。行此道者能出生死至安乐地。欲示众生立于此道。故言未安令安。灭烦恼处名为涅槃。子果缚断获二涅槃。约此起誓故云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生死因难识苦果易知。故先果后因。涅槃理妙须方便善。故先因后果。大经云。不解钻摇浆犹难得况复生酥醍醐。如此四意但一往。只迷心起业业即感果。欲识果源知果因集。制心息业则生死轮坏。烦恼调伏名之为道。修行不懈苦忍明发。子果俱断证尽无生。名之为灭。虽有四别终是一念。更非异法。四谛既尔弘誓亦然。次明普不普者。若凡夫既厌下攀上。约此立誓是不名普。二乘见三界火宅畏此修道。此乃见分段四谛亦不名普。若别教先约分段次约变易此亦非普。若圆教菩萨于一心中照一切苦集灭道。遍知凡夫见爱即有作之集。二乘著空即无作之集。故净名云。法名无染。若染于法。是名染法。非求法也。又云。结习未尽华则著身。即是变易之惑全未除也。大经云。汝诸比丘于此大乘未为正法除诸结使。即无作集也。乃至顺道法爱生亦是无作集也。是名遍知集。遍知苦者。以有集故即能招苦报。有作之集招分段苦。无作之集招变易苦。即知苦谛也。遍知对治苦集之道灭。从五戒十善不动不出。二乘四谛十二因缘。通至有余无余涅槃。通教亦尔。别教历别通至常住。不能于一道有无量道。不名普道。圆教中道即是实相。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修如此道名为圆因称为普道。故所得涅槃即是究竟常住。一切烦恼永无遗余。譬如劫火无复遗烬。故名普灭。所观四谛既周。缘谛起誓何得不遍。故称弘誓普也。私用观十法界性德修得善恶。而起弘誓论普不普。自是一节大义。与四谛语异故逭用之亦应善也。三明修行普。先明次第修行。次明不次第修行。具在大本行妙中。四明断惑普者。若从假入空止断四住惑。华犹著身。未为正法除诸结使。但离虚妄非一切解脱。若从空入假止除尘沙。不依根本而断亦不名普。若空假不二正观中道。根本既倾枝条自去。如覆大地草木悉碎。故名断惑普也。五入法门普者。二乘若入一法门不能入二。何况众多。若修历别之行阶差浅深。我唯知此一法门余不能知者。此亦非普。若入王三昧一切悉入其中。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营从复有营从。王三昧亦如是。入此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所谓三谛三昧。三谛三昧复有无量法门而为眷属。亦皆悉入王三昧中。故名入法门普。六神通普者。若大罗汉天眼见大千。支佛见百佛土。菩萨见恒沙佛土。皆是限量之通故不名普。何以故。缘境既狭发通亦小。今圆教菩萨缘十法界境发通。遍见十法界而无限极。三乘尚不知其名。何况见其境界。眼见既尔余例可知。神通妙中当广说。七方便普者。进行方便是道前方便。起用方便是道后方便。今正明道后方便也。若二乘及小菩萨所行方便入一法门。若欲化他齐其所得起用化物。道前道后俱非是普。圆教菩萨二谛为方便。收得一切方便。入中道已双照二谛。二谛神变遍十法界。而于法身无所损减。道前道后皆名为普。八说法普者。二乘小菩萨说法不能一时遍答众声。又殊方异俗不能令其俱解。大经云。拘絺罗于声闻中四无碍辩为最第一。非谓菩萨也。今圆教人一音演法。随类得解。以一妙音遍满十方界。如修罗琴随人意出声。故名说法。说法妙中广说。九供养诸佛普者。就此为二。一事二理。华严云。不为供养一佛一国土微尘佛。乃至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安禅合掌赞诸法王。以身命财一切供具。周至十方。譬如云雨供养诸佛也。理解者。圆智正观之心名为觉。觉即是佛义。万行功德熏修此智此智名一切。修功德资供此智。即是供养一切智。净名云。以一食施一切。故云供养诸佛普。十成就众生普者。譬萤火灯烛星月为益盖微。日光照世。一切卉木丛林遍令生长华果成就。外道如萤火二乘如灯烛。通教如星别教如月。成就义约。今圆教圣人慈慧饶润。冥显两益而无限量。华严云。菩萨不为一众生一国土一方众生发菩提心。乃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国土众生发心。成立利益一时等润。譬如大雨一切四方俱下。故名成就众生普。普门之义何量何边岂可穷尽。如净名之俦不能受持。今此观世音普门即对三号。观即是觉。觉名为佛。世音是境。境即是如。普门即正遍知。此之三义不可穷尽。若见其意则自在说也。私就普门品搜十普之义。证成此者。若如观音愍诸四众受其璎珞者。诸是不一之名。愍是悲伤之义。此即慈悲普。有慈悲任运有弘誓普义也。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即是净佛国土。岂非修行普。自既无缚能解他缚。自既无毒令他离毒。一时称名皆得解脱。皆是偏悉之言岂非断惑普。普门示现即是入法门普。方便之力即是方便普。神通力者即神通普。而为说法即说法普。多所饶益即成就众生普。分作二分奉二如来即供养诸佛普。如是义意悉在经文。故引以为证也。第二释体者。以灵智合法身为体。若余经明三身者。则单以法身为体。此品但有二身义。故用理智合为体也。只此智即实相理。何以故。若无灵智实相隐。名如来藏。今知权实相与理不二。如左右之名尔。若明实相体义。广出大本玄义。第三明宗者。以感应为宗。十界之机扣寂照之知。致有前后感应之益。益文虽广直将感应往收。如牵纲目动。所以用感应为宗。余经或用因果为宗。今品不尔者。因果语通从凡乃至上地。各有因果。能感所感既皆有因果。但经文意似不至此。机家虽有因果但以感为名。圣虽无因果但以应为名。则扶文义便也。感应义有六。一列名。二释相。三释同异。四明相对。五明普不普。六辩观心。具在大本。

    问。若言机者。是微善之将生。恶微将生亦是机不。

    答。然。

    问。机为是善为不善。若已是善何须感圣。若未是善那得言善之将生。

    答。性善冥伏如莲华在泥。圣人若应如日照则出。

    又问。若言机是关者。为善关不善关。若已是善何须关圣而成善。若非是善复何得关圣而成非善。凡圣条然何曾相关。

    答。善关于大慈恶关于大悲。故言相关。

    问。若言宜释机者。此乃是应家观机用与之言。那释感义。

    答。圆盖圆底互得相宜。

    问。为用法身应为用应身应。应身无常此则无应。法身若应此则非法身。

    答。法既言身何不言应。应身既称应何意不应。故俱应。

    又问。感应为一为异。若一感即是应凡便是圣。若异则不相关。

    答。不一不异而论感应。

    问。感应为虚为实。若是实者凡夫是实。实则何可化。若言是虚虚何所化。

    答。云云。以他。

    问。圣人是所感凡夫是能感。圣人是能应凡夫是所应。所感非是感所应非是应。云何言感应道交。

    答。所感实无感从感名所感。言圣人是所感。所应实无应。从应名所应。言凡夫是所应。还是感所为应能。应能为感所。亦是应所为感能。感能为应所。既无感应之实。亦无感应之异。不异而异者。圣没所感目为能应。凡没所应目为能感。故言感应道交。私难此语。若实无感应之异。今圣没能感凡没能应。何不圣没能应凡没能感。若如此则无凡圣之殊。若不如此感应便异何言不异。又感能无感能之实。而名感能者何不名应能。若应所无实何不名感所。若尔则无凡圣感应。若不尔则是异云何不异。又难。若以感能为应所感所为应能。此是自生义。若能应只是所应能感只是所感。还是自生义。若应能生应所感能生感所。能感生所感所感生能感。能应生所应所应生能应。皆是从他生。岂非他性义。若共生则二过。若离二堕无因过。

    问。若尔则无感应。

    答。圣人以平等无住法不住感。以四悉檀随机应尔。

    问。妄执之善能感不。

    答。妄执是恶亦得感。

    问。妄执既非一应亦为二。

    答。应本无二为缘何所不作。

    问。凡名凡僻。善则招乐恶则感苦。圣名为正。正则非善非恶非苦非乐。善恶之僻何能感非善非恶之正耶。

    答。正圣慈悲拔其善恶之僻。令入非善非恶之正。故有感应。

    第四慈悲利物为用者。二智不当用耶。

    答。二智语通今别附文。以盛明隐显之益。故以此当用尔。他释。法身冥益为常。应身暂出还没为无常。今明。法身常寂而恒照此理宜然。应身处处利益未尝休废亦是常义。若言有应不应以为无常者。法身亦有益无益故知俱是常无常俱有冥显。如日月共照一亏一盈。如来恒以常无常二法熏修众生。故言二鸟双游。而呼为常无常尔。譬如种植或假外日风雨内有土气暖润。而万物得增冥显两益亦复如是。此中应用王三昧十番破二十五有。以辩慈悲益物之用。具在大本玄中。

    问。观音利物广大如此。为已成佛。犹是菩萨。

    答。本地难知而经有两说。如观音受记经明。观音势至得如幻三昧。周旋往返十方化物。昔于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王名威德。化生二子。左名宝意即是观音。右名宝尚即是势至。往问佛何供养胜。佛言。当发菩提心。从如来初发菩提心。次阿弥陀佛后当成正觉。观音名普光功德山王。势至名善住功德宝王。又如来藏经亦云。观音文殊皆未成佛。若观音三昧经云。先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迦为彼佛作苦行弟子。二文相乖此言云何。乃是四悉檀化物。不可求其实也。第五明教相者。夫观音经部党甚多。或请观世音。观音受记观音三昧。观音忏悔。大悲雄猛观世音等不同。今所传者即是一千五百三十言法华之一品。而别传者。乃是昙摩罗谶法师亦号伊波勒菩萨。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逊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告法师。师云。观世音与此土有缘。乃令诵念患苦即除。因是别傅一品流通部外也。此品是法华流通分。既通于开权显实之教。令冥显两益被于将来。以十法界身圆应一切。使得解脱。圆人秉于圆法流通此圆教故。即是流通圆教相也。五味为论即是流通醍醐味也。

    问。文云。方便之力种种不同。说亦应异。何得是圆教相。

    答。就能说之人为圆。弘圆教遍逗法界之机。机虽不同不可令能秉法人随机而遍。例如佛于一乘分别说三。岂可令佛便是声闻缘觉耶。又付嘱云。若人深信解者为说此经。若不信者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既奉佛旨圆逗万机。种种不同只是流通圆教。又问。能说人圆于教亦圆。行人机异此人禀何教耶。若禀偏教与鹿苑人同若禀圆教机亦应。一答昔鹿苑佛未发本显迹。不会三归一。人法未圆。所禀方便不得称圆。今经已开显权实。虽是种种身本迹不思议一。虽说种种法为开圆道。于义无咎。

    问。上文云正直舍方便。此中那言以方便。

    答。上正显实故言其舍。此中论用故言示现。体用不思议一也。

    观音玄义卷下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