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舍罪福品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典

    顶礼①佛足哀世尊②,于无量劫③荷众苦。

    烦恼④已尽习亦除,梵释⑤龙神⑥咸恭敬。

    亦礼无上照世法,能净瑕秽止戏论⑦。

    诸佛世尊之所说,并及⑧八辈⑨应真⑩僧。

    外?曰:“偈?言世尊之所说,何等是世尊?”

    内?曰:“汝何故生如是疑?”

    外曰:“种种说世尊相,故生疑。有人言韦纽天?(秦言遍胜天)名世尊;又言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天)名世尊,又言迦毗罗?人、优楼迦?人、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汝何以独言佛为世尊?”

    内曰:“佛知诸法实相?,明了无碍。又能说深净法?,是故独称佛为世尊。”

    外曰:“诸余道师亦能明了诸法实相,亦能说深净法。如迦毗罗弟子,诵《僧佉经》?,说诸善法总相别相?,于二十五谛?中,净觉?分,是名善法。优楼迦弟子,诵《卫世师?经》,言于六谛、求那谛?、日三洗、再供养火等,和合生神分?善法。勒沙婆弟子,诵《尼乾子?经》,言五热?炙身、拔发等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诸师,行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如是等皆是深净法,何以言独佛能说耶?”

    内曰:“是皆邪见,覆正见,故不能说深净法。是事后当广说。”

    注释

    ①顶礼:五体投地,以自己的头顶尊者之足为礼。

    ②世尊:音译为薄伽梵或者婆伽婆,原为婆罗门教对长者的尊称,佛教用此尊称佛陀释迦牟尼。

    ③无量劫:无量,多且大,不可计量之谓;劫,指世界的一次成毁。历经无数次世界之成毁,谓无量劫。

    ④烦恼:亦译惑。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指扰乱众生身心,使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作用的总称。

    ⑤梵释:梵天与帝释天。对人及其所处世界的总称,叫梵天。对一切有情欲者所处世界之主云帝释。

    ⑥龙神:龙具不测之能力,故称龙神。

    ⑦戏论:错误无益的言论。梵文中,戏论一词本身有增长衍生之意,既指现象世界,也指概念。译为汉文,语意双关。

    ⑧并及:敬僧云并及。

    ⑨八辈:即八圣,(一)指四向四果,或四向四得、八补特伽罗等,小乘佛教的修行果位。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二)指八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

    ⑩应真:又作阿罗汉、杀贼、不生、无生等,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

    ?外:指外道,意即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

    ?偈:文体之一,由固定字数的四名组成。也称颂、讽颂、孤起颂。主要有两种:一通偈,固定由梵文三十二音节构成;二别偈,共四名,每一名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可不定。

    ?内:佛教信徒称己为内,与外道相对。

    ?韦纽天:即遍胜天,大自在天的别名之一,生于劫初大水中,有千头两千只手,从其脐上生出大莲花,莲花上生出梵天王,梵天王生出八子,八子生出天地人民。古印度把他看作是开创天地的最高神。

    ?摩醯首罗天:作莫醯伊湿伐罗,摩醯伊湿伐罗等。摩醯为大,伊湿伐罗为自在,即大自在。位于色界顶上之天神名,八臂三眼,骑白牛,因其在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名。

    ?迦毗罗:全称迦毗罗大仙,乃数论外道之祖。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生而自然具备法、智、离欲、自在等四德,见此世间之盲暗沉迷,遂起大悲心,先为婆罗门阿修利说二十五谛之义,次为般遮尸诃说法,所说之法达十万偈,名为《僧佉论》。

    ?优楼迦:传为佛出世前八百年左右的仙人,是胜论派(古代印度的思想派别之一)的思想家。

    ?勒沙婆:勒沙婆仙外道即尼犍子,佛出世前盛行于印度的三种外道仙人之一,其意为苦行。

    ?实相:与真如、涅槃、性空、法性、无相、真性、实际、实性等概念义同。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均是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事物的真实的面貌,故称实相。

    ?深净法:指非常深刻纯粹的道理。

    ?僧佉经:即《数论经》,数论外道的经典。

    ?总相别相:一切有为造作生成之事物有总别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通于一切,故谓之总相,而每一具体事物又有其特殊形态,谓之别相。

    ?二十五谛:数论外道说明宇宙万有发展状况顺序的根本原理。

    ?净觉:清净的觉悟。

    ?卫世师:又译鞞世师,新称吠世史迦,同时又指古代仙人所作的经论,即《胜论》。远古之时,有外道出世间,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达到很高的智慧,其后继者不绝。

    ?求那谛:求那意为依,谛为真实不虚之理。求那谛即依谛,共有异、合、离、数、量、好、丑等二十一种性质。

    ?和合生神分:每日三次洗浴是灭罪,供养火则为生福,而神是恒常存在的,故灭罪与生福,同神结合。

    ?尼乾子:六大外道之一,裸形苦修、乞食而存。

    ?五热:外道的修行方法之一,即在火上烧烤身体。

    ?牛戒:牛是印度人心目中的圣物。外道以牛的合眼低头吃草为戒法,如此,则可死后得生天上。

    译文

    头顶着佛陀的脚行礼而为世尊伤痛,

    在无尽的成毁中担负着众生的痛苦。

    圣者已除去了俗情与染习,

    一切神灵都对他无比敬重。

    向无上的照亮人间的智慧致敬,

    它可使污秽变得纯净,让误见消泯。

    我们称颂且崇敬的佛陀和各位先觉,

    均是真正获得解脱的修行者。

    外道说:“偈颂所讲的世尊,世尊是什么呢?”

    释子诘问:“你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疑问?”

    外道说:“世尊有种种的说法,因此有疑问。有人说遍胜天叫世尊;又说大自在天叫世尊,又说迦毗罗、优楼迦、勒沙婆等仙人都叫世尊。你为什么只称佛为世尊?”

    释子答:“因为佛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他对世界的认识明白透彻,没有疑滞。而且可以宣谕深刻纯粹的教诲,因此,我们只称佛为世尊。”

    外道说:“别的派别的导师对世界的底蕴也有着深入的见解,也能讲出深刻的透彻的道理。比如迦毗罗的门徒,诵习《僧佉经》,论及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讲出了各种令人信服的道理,能够对宇宙的生灭成毁,以二十五种根本原理予以阐发,使人达到了悟,所以他们所言叫善法。又如优楼迦的门徒,念诵《卫世师经》,讲到了六谛,也深入细致到求那谛这样的程度。每日洗浴三次,供奉火神等,其对火神的供奉崇拜与他事结合,产生了消魔除障、神灵福佑的善法。再如勒沙婆的徒众,持诵《尼乾子经》,讲到了以炙烤身体、拔去头发等痛苦的修行方法,以获解脱,这也叫善法。另外,六外道各导师,或节食忍受饥饿、或投渊而死、或炙烤身体、或自己从高山上坠落、或在坟墓间缄默不语而长久站立、或持守牛戒等,这都叫善法。像以上列举的这些都是深刻纯粹的道理和修持方法,为什么说只有佛才能诵谕精微的道理?”

    释子答:“你说的都是错误的见解,却遮盖了正确的观点,所以不能以深刻纯粹的道理和方法来相称。对此,下面将为你详尽说明。”

    原典

    外曰:“佛说何等善法相①?”

    内曰:“恶止善行法(修妒路)②。佛略说善法二种,止相、行相。息一切恶,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

    “何等为恶?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③。身杀、盗、淫;妄言、两舌、恶、绮语;意贪、嗔、恼、邪见④。复有十不善道⑤,所不摄鞭杖系闭等。及十不善道种种罪,是名为恶。

    “何等为止?息恶不作。若心生,若口语,若受戒,从今日终不复作,是名为止。

    “何等为善?身正行,口正行,意正行⑥。身迎送合掌、礼敬等;口实语、和合语、柔软语、利益语⑦;意慈悲正见等。如是种种清净法,是名善法。

    “何等为行?于是善法中,信受修习,是名为行。”

    注释

    ①法相: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事物的性质、形状、名词、概念及其含义等等。一指真如、实相。此处指后者。

    ②修妒路:也作修多罗,文体之一。意为以线穿花使不散落。有两种,一指三藏中的经,一指简而又简的诠释文体,此处指后者。意译为契经、经本等,是说言教可以贯通法意,使不散失。

    ③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身、口、意,佛教称之为“三业”。业的本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身业即行动,身邪行即指身做坏事;口业即言语,口邪行即指说坏话;意业即思想活动,意邪行即指起坏念头。

    ④邪见:五见之一。执着于无因果的认识而不能自拔,是最为错误的认识。

    ⑤十不善道:指上所举身、口、意三业所犯邪行,其中以杀生和邪见为最。

    ⑥正行:真正的行业,意为可招致善报之因。

    ⑦利益语:语善为七善之一。实语、和合语、柔软语、利益语均为语善的内容。意即以极好、轻柔温存、和睦顺畅、尊慧等八音吐露、会理直说,悦乐菩萨之心。

    译文

    外道问:“佛宣谕的使人得益的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怎样的呢?”

    释子说:“佛陀的教诲是息恶行善(修妒路)。大致说来,佛宣谕的善的道理和方法有两种,一叫止相,一叫行相。灭绝一切罪恶,这叫止相。修习所有善道,这叫行相。

    “什么是恶呢?亲自去做坏事,说坏话,起坏主意。身做坏事包括杀生、偷盗、邪淫;口邪行则指随意说三道四,搬弄是非、骂人、讲淫秽下流的话;意的坏事是起贪爱、贪欲、怨恨他人、烦恼、偏执于妄见。还有十种不善的行为,还不包括鞭打和禁闭等。由十种不善的行为而产生的罪业,这就是恶。

    “什么是止呢?灭除罪恶永不生起。如果心里敬信,如果口说善语,如果身实行戒律,从今之后始终不再产生恶,这就叫止。

    “什么是善呢?身、口、意三者都做可得善报之业。自己迎送客人要合掌行礼、以礼相待等;说真话、说和睦顺畅的话、温存和悦的话、有益的话;心怀慈悲和正确信念等等。如是身、口、意种种清净,就名为善法。

    “什么是行呢?在这样的善法的指导下,信奉接受,修持实践,这叫作行。”

    原典

    外曰:“汝经有过。初不吉故(修妒路)。诸师作经法,初说吉故义味易解,法音流布。若智人读诵念知,便得增寿威德①尊重②。如有经名《婆罗呵波帝》③(秦言《广主经》),如是经等,初皆言吉,以初吉故,中后亦吉。汝经初说恶故是不吉。是以言汝经有过。”

    内曰:“不然。断邪见故说是经(修妒路)。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见气④,是故无过。复次,无吉故(修妒路)。若少有吉,经初应言吉,此实无吉。何以故?是一事,此以为吉,彼以为不吉,或以为非吉非不吉,不定故无吉。汝愚人无方便⑤,强欲求乐,妄生忆⑥想,言是事吉,是事不吉。

    “复次,自他共不可得故(修妒路)。是吉法不自生。何以故?无有一法从自己生故,亦二相过故。一者生,二者能生,亦不从他生,自相无故,他相亦无,二俱过故。凡生法有三种,自、他、共。是三种中,求不可得,是故无吉事。”

    注释

    ①威德:可畏为威,可爱为德,即是威德。

    ②尊重: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而不怠慢。

    ③《婆罗呵波帝》:经名,译作《广主经》。

    ④邪见气:内怀邪见,口宣于外,故称邪见气。

    ⑤方便:方,方法;便,便用。意为可以便利开启众生智慧的手段、方法。

    ⑥忆:心悬一处而不忘。

    译文

    外道说:“你们的经典有错误。起头就讲述诸恶,这是不吉利的(修妒路)。历史上的导师制作经典,没有起头是讲不吉的。因为,开始即讲经的好处,经的含义易于被人理解,可以使它广泛得到流行。如果有智慧的人阅读研究,就能够延年益寿,庄重可亲,笃学力行。如有叫《婆罗呵波帝》的经典,像这样的经,开头讲的都是福德,因为它开头就如此,所以它的中间和结尾,也都很好。你们的经典开口即言恶,所以不吉利,因此说你们的经有毛病。”

    释子说:“不对。这部经是扫除澄清错误的认识的(修妒路),当然没有过失。说它吉利不吉利,这是因心有邪见而有这样的判断,因此,它本身没有错误。再者,如果没有吉,经若稍稍有吉,经的起首就应说其吉,但这部经实在没有如此的吉。为什么呢?对于一件事,有人认为吉,有人认为不吉,还有的人认为不是吉也不是不吉,吉与不吉意见不一,所以无吉可言。你们愚蠢之人没有方便的意识,固执地追求快乐,荒谬地产生出对吉的执着之心,对事物总是下这事吉,这事不吉的判断。

    “其次,从另一面看,因为自、他、共是不能一起得到的(修妒路)。因为这种吉的事不会是自己产生的。何以见得呢?由于没有一个事物是能够从自己中产生出来,这也即言吉与不吉的错误所在。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成,二是能够生成。也不从他事物中产生,因无自相的缘故,所以他相也就不存在了。其次,继续推究下去以至无穷无尽,依然是因为生成中还有生成,同样是自、他不能共同产生,所以说,对吉与不吉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一切生成的东西有三种要素,自、他、共。从这三种要素中,找不到独立自存的吉与不吉,所以,没有吉事可言。”

    原典

    外曰:“是吉自生故,如盐(修妒路)。譬如盐自性咸,能使余物咸;吉亦如是,自性吉,能使余物吉。”

    内曰:“前已破故。亦盐相盐中住①故(修妒路)。我先破无有法自性生。复次,汝意谓盐从因缘出,是故盐不自性咸。我不受汝语,今当还以汝语破汝所说。盐虽他物合,物不为盐,盐相盐中住故。譬如牛相不为马相。”

    外曰:“如灯(修妒路)。譬如灯,既自照,又能照他,吉亦如是,自吉亦能令不吉者吉。”

    内曰:“灯自他②无暗故(修妒路)。灯自无暗。何以故?明暗不并故,灯亦无能照。不能照故,亦二相③过故。一能照,二受照,是故灯不自照。所照之处亦无暗,是故不能照他。以破暗故名照,无暗可破故非照。”

    注释

    ①住:四有为相生、住、异、灭之一。指事物形成后的相对稳定性。

    ②自他:自己与他物。自,对于作为而言,是自然之义,对于他而言,是自己之义。此处指与他对立的自己。

    ③二相:同相与异相,或总相与别相等。

    译文

    外道说:“这样的吉是它自身产生出来的,所以称吉。就像盐一样(修妒路)。以盐为譬而论,盐的本性是咸,它可以使别的东西变咸;正如同吉的东西一样,因其本性吉,故能使别的东西变吉。”

    释子答:“因为前面已指出了你的看法是自相矛盾。这也是盐的相状藏于盐中的缘故(修妒路)。我先批驳没有事物是从它自身的性质中产生。再次,你的意思是说,盐是从其相关的条件中产生的,因此盐不会有咸的自性。我不能接受你的意见。现在依你所说,来揭露、指出你的看法的荒谬。盐虽然是由别的事物和合而产生,但别的东西却不是盐,因为盐的相状本藏在盐中。譬如,牛的形相就不是马的形相。”

    外道说:“以灯为例(修妒路)。譬如灯,既能够照自己,又能够照他物,吉也如此。自己吉的话,也可使不吉的变吉。”

    释子答:“灯因为从其自身和他事物看,都是没有暗(修妒路)。如果是灯,自身当然没有暗。为什么呢?因为明与暗是不能并存的,如果二者并存,那么灯也就不具有照之能。从其不能照看,这也就说明自与他二相有不同,一是能够照,二是可被照,因此决定了灯不能自照。又因所照的地方也没有暗,故而不能照他物,因为使黑暗变光明才称为照,既然无暗可照使之变明亮,所以说不是照。”

    原典

    外曰:“初生时二俱照故(修妒路)。我不言灯先生而后照,初生时自照,亦能照他。”

    内曰:“不然。一法有无相不可得故(修妒路)。初生时名半生半未生。生不能照,如前说,何况未生能有所照?复次,一法云何亦有相亦无相?

    “复次,不到暗故(修妒路)。灯若已生,若未生,俱不到暗,性相违故。灯若不到暗,云何能破暗?”

    外曰:“如咒星故(修妒路)。若遥咒远人能令恼,亦如星变在天,令人不吉,灯亦如是。虽不到暗,而能破暗。”

    内曰:“太过实故(修妒路)。若灯有力①不到暗,而能破暗者,何不天竺②燃灯,破振旦③暗?如咒星力能及远,而灯事不尔,是故汝喻非也。

    “复次,若初吉余不吉(修妒路)。若经初言吉,余应不吉,若余亦吉,汝言初吉者,是为妄语。”

    注释

    ①力:能力,力量。

    ②天竺:又作身毒等,即今印度。

    ③振旦:又作震旦,古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

    译文

    外道说:“灯刚刚生成时候,就可以自照、照他(修妒路)。所以我没说灯先出现了之后,才可以照别的东西。其刚生成就可自照,也能够照别物。”

    释子说:“不是如此。因为一事物在其有与无之相还没分化时是不能获得的(修妒路)。刚刚产生的状态叫半生半不生。连生成都是不能照的,正如我们前面已论证的,更何况是没有生成即能有所照?其次,一事物怎么说它既有形相,又没有形相?

    “再次,因为是照不到暗(修妒路)。灯如果已经生成,如果还未生成,都照不到暗,因为违背了灯的本性。灯如果照不到黑暗,为什么说能冲破黑暗?”

    外道说:“正如施咒星术有杀伐的神奇功能(修妒路)。如果远远地念咒,能使很远的人产生烦恼,这也如同天上的星辰的变化,可以给人不吉利,灯也是这样的。即使不到暗的地方,但能消除黑暗。”

    释子说:“太离谱了(修妒路)。如果灯有能量可以不在暗处,却能消除黑暗的话,为什么不在印度点灯,来消除中国的黑暗?如同念咒可使星辰有力量去很远的地方影响人的命运,而灯却不能,因此,你的比喻是不对的。

    “进而言之,如果经的开头吉,但余下的不吉(修妒路)。如果说经的开头吉,那余下的应该是不吉;如果余下的是吉,你说开头是吉,这是你瞎说。”

    原典

    外曰:“初吉故余亦吉(修妒路)。初吉力故余亦吉。”

    内曰:“不吉多故,吉为不吉(修妒路)。汝经初言吉,则多不吉,以不吉多故,应吉为不吉。”

    外曰:“如象手(修妒路)。譬如象有手①故名有手,不以有眼耳头等,名为有眼耳头。如是以少吉力故,令多不吉为吉。”

    内曰:“不然。无象过故(修妒路)。若象与手异,头足等亦异,如是则无别象。若分中有分具者,何不头中有足,如《破异品》中说。若象与手不异者,亦无别象。若有分与分不异者,头应是足,二事与象不异故,如《破一品》中说。如是吉事,种种因缘②求不可得,云何言初吉故中后亦吉?”

    注释

    ①有手:象有七肢,以手胜故,从胜受名为有手。

    ②因缘:形成事物,引起认识和造就业报等现象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内在根据为因,外部条件为缘。

    译文

    外道说:“起首吉因此余下的也吉(修妒路)。那是因为起首吉具有的能力,能使余下的也吉。”

    释子答:“因为不吉的比例为多,所以吉的也变为不吉(修妒路)。由于不吉的比例为多,所以即使有吉的成分,吉利的也变为不吉。你们的经典起首讲吉,那么,更多的则是不吉。因为没有讲吉的部分为多,所以应吉的却不吉。”

    外道说:“如同大象的手(修妒路)。譬如,象的手很灵巧,所以俗称象‘有手’,不因为象有眼睛、鼻子、头而不说它有手。正因为这样,虽其少吉的能力的缘故,可使后面多的部分没有吉而有吉。”

    释子答:“不对。因为这将造成没有象的过失(修妒路)。如果象与象手不同,头、脚等也不同。这样的话,那么大象也就不会别有大象。如果每一部分肢体中分别具有其他的部分,为什么头中没有脚,如同在第四品《破异品》中所说。如果大象与大象手没有区别,这也别无他象了。如果部分与部分没有差异,头应该是脚,因为头和脚与大象没有差异,如同在第二品《破一品》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一类的吉事,从各种根据和条件中是找不出来的,怎么能说经的开头部分吉,因而其中间和结尾也吉呢?”

    原典

    外曰:“恶止止妙①,何不在初?”

    内曰:“行者要先知恶,然后能止,是故先恶后止。”

    外曰:“善行应在初,有妙果②故(修妒路)。诸善法有妙果,行者欲得妙果故止恶。如是应先说善行,后说恶止。”

    内曰:“次第法故先除粗垢,次除细垢。若行者不止恶,不能修善,是故先除粗垢,后染善法。譬如浣衣,先去垢然后可染。”

    外曰:“已说恶止,不应复言善行。”

    内曰:“布施等是善行故(修妒路)。布施是善行,非是恶止。复次,如大菩萨,恶已先止,行四无量心③,怜悯众生守护④他命,是则善行非止恶。”

    外曰:“布施是止悭⑤法,是故布施应是止恶。”内曰:“不然。若不布施便是恶者,诸不布施悉应有罪。复次,诸漏尽⑥人悭贪已尽,布施时止何恶?或有人虽行布施,悭心不止,纵复能止,然以善行为本,是故布施是善行。”

    注释

    ①妙:精微深远。

    ②妙果:殊妙的结果,即菩提涅槃之二,由妙因而致。

    ③四无量心:又名四等、四梵行。一、慈无量心,能给人以快乐之心。二、悲无量心,能解脱人苦之心。三、喜无量心,见人能离苦得乐,而生欢喜庆悦之心。四、舍无量心,舍却以上三心,而心无所存。

    ④守护:此处指守护心。以自己所见皆实而别人则非,如同其人守护财物。

    ⑤悭:对财产与教义深为耽着不能惠舍之心。

    ⑥漏尽:漏,漏泄、烦恼之异名;漏尽,以圣智断灭烦恼之谓。

    译文

    外道说:“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