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5 五百欢喜丸喻

    原典

    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规①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诈语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②,用为资粮,以送于尔。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

    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至树下。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并及财宝,驱向彼国。

    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会于中路值于彼王。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共相斫射。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马及以珍宝来投王国。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时欣然,叹未曾有。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赐珍宝,封以聚落。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逾越旧臣?”远人闻已,而作是言:“谁有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技能。”旧人愕然,无敢敌者。

    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狮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狮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作是议已,便白于王。王闻是已,给赐刀杖,寻即遣之。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狮子所。狮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远人惊怖,即便上树。狮子张口,仰头向树。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狮子口,狮子寻死。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白于王。王倍宠遇。时彼国人率尔敬服,咸皆赞叹。

    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净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识;至他国者,喻于诸天;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洹,强断五欲并诸烦恼;遇彼国王者,喻遭值圣贤;国旧人等生嫉妒者,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便生诽谤,言无此事;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喻于外道无敢抗衡;杀狮子者,喻破恶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便得无着道果封赏;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其施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不净之施犹尚如此,况复善心欢喜布施?是故应当于福田所勤心修施。

    注释

    ①规,宋、元、明三藏俱作“频”。规,谋也。

    ②欢喜丸:梵文,一种饼,用酥、面、蜜、姜、胡椒、荜菱、葡萄、胡桃、石榴、桵子和合而成。

    译文

    从前有个女人,荒淫无度,欲情既已煽旺了,就嫉恶起自己的丈夫来。时时想着办法,计谋着要残害他,设了种种计策,却得不到下手的机会。恰遇上丈夫受聘出使邻国,女人设法偷做了毒药丸,欲用来害死丈夫,骗说道:“如今你要远行了,恐怕有吃不上东西的时候,我做了五百个欢喜丸,用作路上的干粮,就拿这送你吧!你若是出国进了人家的地界,饿了,就可以取出来吃。”

    丈夫听了她的话,出了国界,还没来得及吃掉,夜暗下来了,便停在林间,准备住一宿。因为畏惧恶兽,就上树去避,欢喜丸便忘记放在树下。就在这一夜,五百盗贼偷了国王五百匹马及诸多宝物,来到了树下。逃遁的缘故,都饥渴极了,见树下有欢喜丸,众贼拿了,各人吃下一丸去。药的毒力旺盛,五百个贼一时都死了。至天明,树上人见群贼死在树下,就以刀箭斫射死尸,伪装了一个场面,收领了鞍马和财宝,向国城驱赶而去。

    这时国王带了一群人马循迹逐来,恰好在中途遇上了。那国王问道:“你是什么人?哪里得的马?”这人答道:“我是某国人,在路上碰到这群贼,就与他们斫射起来。五百个贼如今都在树下同在一处死了,这才得了马和珍宝来投大王的都城。如若不信,可派人去查看杀贼的地方,满目疮痍呢!”国王即派亲信前去,果如其言。国王兴奋异常,叹说不曾有、不曾有。回到都城,便厚封爵位,重加赏赐,划了领地与他。国王的旧臣都生了嫉妒之情,进言道:“他是外方人,不可深信。对他的宠遇怎么一下子这样丰厚,封爵加赏竟然超过了旧臣?”外方人听闻了,说:“谁有勇气健力,敢与我比试一下,请到平旷之处较量一番。”旧臣愕然,没人敢站出来。

    后来这国的旷野之中有只凶猛的狮子,截道杀人,断绝了通路。那些旧臣就细细商议起来:“这外方人,自称勇健无敌,如今若是又能杀了那只狮子,为国除害,倒真是非凡的人了。”议罢,便去说给国王听。国王旋即赐给刀杖,派他去了。外方人受了命,硬是鼓起勇气,向狮子那儿行去。狮子见了,奋激鸣吼,腾跃而前。外方人惊怖万分,转身爬上树去。狮子仰头张口,盯着树上。这人慌乱急促之中,落了手中捉着的刀,恰好掉进狮子口中,狮子顷刻间死了。当时外方人大喜过望,急急地来对国王讲。国王倍加宠遇,国中人民顿时都敬服,赞叹不已。

    那女人的欢喜丸,譬喻以妄心求福报而行的不净施;国王派他做使者,譬喻导引人入正道的善知识;到得另一国,譬喻进入诸天;杀了群贼,譬喻得须陀洹道,坚定地断除了五欲及种种烦恼;遇上那位国王,譬喻遭逢圣贤;国中产生嫉妒的旧臣,譬喻诸外道见有智者断灭了烦恼及五欲,便进行诽谤,说没有这等事;外方人激励地说旧臣没人能是他的对手,譬喻外道无人敢抗衡;杀死狮子,譬喻破除恶魔;既断灭了烦恼,又降伏了恶魔,便得到无执着于事物之念的阿罗汉道果的封赏;常常惊怖退却,譬喻能以弱制强;那布施初先虽不存什么净心,然而,其布施时逢遇善知识便获得了殊胜的果报;不净施尚且如此,何况又是善心欢喜地行布施呢?所以应当在可以生长出果报来的福田上勤心修行布施。

    66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原典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①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注释

    ①安般数息:安般,梵文ānāpāna,或译安那般那,安是呼出气息,般是吸入气息,一心点数那气息,勿令忘失,就叫作数息观。

    译文

    曾有一位长者的儿子与一帮商人入海去采宝。这位长者的儿子对入海驾船的方法可琅琅上口,譬如到了大海的漩涡、洄流、礁矶激溅之处,应当这样把、这样整、这样停之类。他对大家说:“入海方法,我全知道。”众人听了,完全相信他的话。到得海中,没过多时,船师得了病,忽然之间,死去了。长者的儿子就接替了他,航至漩洄的急流之中,大叫着:“应这样把、这样整。”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到宝渚去,没多久全船商人都没水而死。

    世人也是这样,稍微修习了一下禅法、安般数息观和不净观,虽是记诵住了文辞,却不通其中的意思,也不了解修行的种种方法,妄自张扬说已深透地理解了,便胡乱传授禅法,使得一意精进的人迷乱了,失了自性清净心,颠倒错乱了诸法的殊别之相,经年累月都毫无收获,就像那位愚人,使得他人没于海中。

    67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原典

    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①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着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注释

    ①要:约。

    译文

    曾有一对夫妇,家有三块饼。两人各吃了一块,剩下一块,两人约定道:“若是谁说话了,定是不给他这块饼了。”之后,为了这一块饼的缘故,各各不敢言语。过了一会儿,有贼入室来偷取财物,家中所有,尽入了贼手。夫妇两人因为先前有约定,眼看着,不语。贼见他们一言不发,就在其丈夫的面前侵辱起他的妻子来。丈夫亲眼见了,也依然不说。妻子便大喊有贼,对丈夫叫道:“你这愚痴的人,怎么为了一块饼,眼看着贼这般也不喊?”丈夫拍手笑道:“咄!蠢婢子,我得定了饼,你没份了。”世人听了此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小名利的缘故,硬是装出静默的样子来,却受着虚假引致的烦恼,这种种恶贼的侵侮,丧失了善法,坠堕于三涂,都毫不怖畏。也不去觅求出离生死的正道,一意在五欲中耽着嬉戏,虽是遭了大苦报,也不以为祸患。就如那个为饼失财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68 共相怨害喻

    原典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①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注释

    ①毗陀罗咒:毗陀罗,梵文Vetāla,意为起尸鬼。先觅求一个全身死人,用咒语让他站起来,将刀放在他手中,叫他去杀人。要先办好一只羊、一棵芭蕉树。若是杀不了那个人的话,便回过来杀这羊、这树。否则的话,就回过来杀作咒术的人。

    译文

    曾有一人,与他人结了怨,愁忧不乐。有人问道:“你什么事儿这么愁苦憔悴?”他随即答道:“有人毁谤我,我无力还击。不知有什么方法可以报复他,就愁成这个样子了。”这人说道:“只有毗陀罗咒可以害他,但有一个过患,还来不及害他,却反而先害了自己。”他听罢,便大欢喜:“希望教会我。虽是要害及自身,只要能损害他,就行。”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出于怨恨的缘故,想觅求毗陀罗咒来害别人,终竟还没有害成,先被这怨恨害了自己,堕于地狱、畜生、饿鬼之涂中。就如那个害人反先害己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源流

    《经律异相》卷四十四引《譬喻经》:昔有一人于市卖毗耶鬼。欲买鬼者问索几许。鬼主言:“二百两金。”曰:“此鬼有何奇异,乃索尔所金耶?”曰:“此鬼甚巧,无物不为,计一日作,当百人。唯有一病,宜先防护之。”问:“为何等病?”曰:“此鬼欲使作时,昼夜使之,莫令停息。若无作者,便还害主。”主人顾金将归,令作田种,作田种竟,便使木作,木作竟,复使治地,作屋,舂磨,炊爨,初不宁息。数年之中,乃致大富。主人有事,当行作客,忘不处分。而鬼复欲作,无有次第,取主人儿内釜中,燃火煮之。比主人还,子以烂熟。伤切懊恼,知复何言。(《大正藏》第五十三册第二三一至二三二页)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坌人,尘不污彼,还坌于身。(《大正藏》第十七册第七二二页)

    69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原典

    昔有一人从北天竺至南天竺,住止既久,即聘其女共为夫妇。时妇为夫造设饮食,夫得急吞不避其热。妇时怪之,语其夫言:“此中无贼劫夺人者,有何急事,匆匆乃尔,不安徐食?”夫答妇言:“有好密事,不得语汝。”妇闻其言,谓有异法,殷勤问之。良久,乃答:“我祖父已来,法常速食,我今效之,是故疾耳。”

    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不达正理,不知善恶,作诸邪行,不以为耻,而云我祖父已来作如是法,至死受行,终不舍离,如彼愚人,习其速食,以为好法。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从北天竺到南天竺去,住得久了,就娶了那儿的女人做妻子。妻子给他准备了饭菜,他到手便急急地吞了下去,一点也不顾及它有多烫。妻子奇怪了,说:“这儿又没有强盗来抢,有什么要紧事,这般急匆匆地,不慢悠悠地细嚼徐咽?”他答道:“这里有秘密,不能告诉你。”妻子听了这话,以为有什么奇异的法术,便缠着问。良久,他方才答道:“自我祖父以来,常是速咽急吞,我如今是仿效他们,就这么快了。”

    世间的凡夫也是这样,不通达正理,不明晓善恶,做出种种邪行来,不以为耻,却说自我祖父以来已是这样的做法,便至死都依循着做下去,毫不舍离,就像那个愚人,效习着急吞速咽,以为是好的吃法。

    解说

    传统自是有好坏的,不可一概依循不违。

    70 尝庵婆罗果喻

    原典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①而欲食之,而敕之曰:“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咽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闻持戒施得大富乐,身当安隐,无有诸患,不肯信之,而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后可信。”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注释

    ①庵婆罗果:梵文āmra,即杧果。花多而结子甚少,有两个品种,小的一种生时青色熟时转黄,大的却始终是青色。

    译文

    曾有一位长者,想吃庵婆罗果,便派人拿了钱到他人果园中去买,吩咐道:“很甜美的,你就买来。”他就拿钱去买果了。果园主说:“我这树的果都很好,没有一个坏的。你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人说:“我要一个一个都尝了,才买。若是只尝了一个,怎知好坏呢?”随即取果一一尝了,拿回家来。长者见了,觉得厌恶,便都扔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听说受持戒律、进行布施可以得到大富极乐,身体会觉得安稳怡惬,没有烦闷狂躁之类的毛病,世人不肯相信,说:“布施得福,我真的得了,然后才可相信。”放眼望去,现世的贵贱贫富,都是先世业行所获的果报,却不知推一想十,以果求因,总怀着不信的心理,需自己亲身经历了方信。一旦命终了,就丧失了一切财物,如那个愚人,将果一一尝了,只好把一切的果都丢弃了。

    解说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也可参见本书《引言》,佛对梵志“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的回答。

    71 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原典

    昔有一人,聘取二妇,若近其一,为一所嗔,不能裁断,便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值天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堕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

    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堕三恶道,长处生死,丧其慧眼,如彼愚夫,为二妇故,二眼俱失。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两位妻子,若是亲近其中的一位,另一位就生气了,决断不下,便在两位妻子中间直端端地仰卧着。正值天下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堕落在他的眼中。因先有约定,不敢起身躲避,便使得双目都失明了。

    世间的凡夫也是这样,亲近坏朋友,习行非法的事,迷惑了身心,造作出恶业,堕于三恶道中,长处生死轮回,丧失掉慧眼,就好像那个愚人,为了两个妻子的缘故,使双目都失明了。

    源流

    《经律异相》卷四十四引《十卷譬喻经》卷三:昔有一人作两业,有二妇。适诣小妇,小妇语言:“我年少,婿年老,我不乐住,可往大妇处作居。”其婿拔去白发。适至大妇处,大妇语言:“我年老,头已白。婿头黑,宜去。”于是拔黑作白,如是不止,头遂秃尽。二妇恶之,便各舍去,坐愁致死。过去世时,作寺中狗。水东一寺,水西一寺。闻犍捶鸣,狗便往得食。后日两寺同时鸣磬,狗浮水欲渡,适欲至西,复恐东寺食好;向东,复恐西寺食好。如是犹豫,溺死水中。(《大正藏》第五十三册第二三一页)

    72 唵米决口喻

    原典

    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羞其妇故,不肯弃之,是以不语。妇怪不语,以手摸看,谓其口肿,语其父言:“我夫始来,卒得口肿,都不能语。”其父即便唤医治之。时医言曰:“此病最重,以刀决之,可得差耳。”即便以刀决破其口,米从中出,其事彰露。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作诸恶行,犯于净戒,覆藏其过,不肯发露,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决口,乃显其过。

    译文

    曾有一人到丈母娘家去,见她在家捣米,就去那儿偷了一把米含在嘴里。妻子来见丈夫,想跟他说话,而他满口含着米,唔唔地不应答,因为在妻子面前怕难为情,不肯吐弃出来,也就不说话了。妻子见他不说话,奇怪了,抬手摸看,以为他口肿了,便对父亲说:“我丈夫刚来,忽然患了口肿,都不能说话了。”她父亲随即叫来医生替他治疗。医生说:“这病极重,开了刀,方可治好。”就用刀决破了他的口,米从中泻了出来,事情败露了。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做了种种恶行,毁犯了清净的戒律,就把过错覆藏起来,不肯发露,堕入于地狱、畜生、饿鬼这类恶道中。就好比那个愚人,出于小小的难为情,不肯吐出米来,以刀决口,方显露出他的过失来。

    73 诈言马死喻

    原典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杀害众生,加诸楚毒,妄自称善,无恶不造,如彼愚人,诈言马死。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骑着一匹黑马入阵与敌作战,由于恐惧害怕,不敢战斗了,便用血污涂在面孔上,装出死的模样来,卧在死人中间。所骑的马便被别人夺走了,军队离去后,便想回家,就截了人家的白马尾回来。到了家,有人问他:“你骑的那匹马如今在哪里?为何不骑呢?”他答道:“我的马已死了,就拿了尾巴回来。”旁人说道:“你的马原本是黑的,尾巴怎么是白的呢?”他默然无答,遭到众人的嗤笑。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说自己积善行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而却杀害众生,鞭捶棒打,虚妄地自称行善,其实无恶不作,就像那个愚人,骗说马死了。

    74 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原典

    昔有国王,设于教法:诸有婆罗门等在我国内制抑①洗净,不洗净者,驱令策使种种苦役。有婆罗门空捉澡罐,诈言洗净。人为着水,即便泻弃,便作是言:“我不洗净,王自洗之!”为王意故,用避王役,妄言洗净,实不洗之。

    出家凡夫亦复如是,剃头染衣②,内实毁禁;诈现持戒,望求利养,复避王役;外似沙门,内实虚欺,如捉空瓶,但有外相。

    注释

    ①制抑:制,束缚;抑,压;意为必须。

    ②染衣:僧衣,以木兰等色染之,故名染衣。古印度平民一般身着白衣。

    译文

    从前有位国王,设立了一条教法:凡是婆罗门等教徒居住在我国内必须将身体洗净,若不洗净,则驱使他做种种苦役。有位婆罗门空提着澡罐,谎说洗净了。别人替他注了水,他随即就泻弃掉,说:“我不洗净,国王自己洗身去吧!”迫于国王的命令,为了避开苦役,就妄说洗净了,其实并没有洗。

    出家的凡夫也是如此,剃了头,穿了缁衣,内心其实毁了禁戒;装出持戒的样子来,企望得到利养,又避去国王的劳役。外形虽似沙门,内心其实充满了虚假和欺骗,就如提着空瓶一样,只有外相而已。

    75 驼瓮俱失喻

    原典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后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之人,世间所笑。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悕心菩提,志求三乘,宜持禁戒,防护诸恶,然为五欲,毁破净戒。既犯禁已,舍离三乘,纵心极意,无恶不造。乘及净戒,二俱捐舍,如彼愚人,驼瓮俱失。

    译文

    从前有个人,先是在瓮中盛了谷子。骆驼伸头进瓮中吃谷子,过后伸不出来了。如此,这人很是忧恼。有一位老人来对他说:“你不要愁啊!我教你怎样弄出来,你听我的话,必定能快快弄出。你应斩掉它的头,自然可出来了。”就采用了他的话,以刀斩头。既杀了骆驼,又破了瓮,如此愚人,世间所笑。

    凡夫愚人也是这样,一意向往正觉,志在求得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果,那么,就应该受持禁戒,防止种种恶行,然而为了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享受,毁破了净戒。既犯了戒,又舍离三乘,纵心极意,无恶不作。三乘和净戒,两样都丧失了,如那个愚人一样,骆驼和瓮都失掉了。

    76 田夫思王女喻

    原典

    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颜貌端正,世所希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颜色瘀黄,即成重病。诸所亲里便问其人何故如是,答亲里言:“我昨见王女,颜貌端正,思与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无疑。”诸亲语言:“我当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后日见之,便语之言:“我等为汝便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闻之,欣然而笑,谓呼必得。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不别时节春、夏、秋、冬,便于冬时掷种土中,望得果实,徒丧其功,空无所获,芽、茎、枝、叶一切都失。世间愚人修习少福,谓为具足,便谓菩提已可证得,如彼田夫悕望王女。

    译文

    曾有一个农夫,至京城游玩,见国王的女儿颜貌端正,世所稀有,便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渴望与她接近,又没有路径可以达到,便思念得面色瘀黄,遂即成了重病。亲友邻里便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答道:“我往日见及国王的女儿,颜貌端正,渴想着与她接近,不能办到的缘故,这就病了。我若是得不到,必死无疑。”亲友说道:“我们会替你想好办法的,让你得到她,先不要愁呵!”大家日后见了他,对他说:“我们为你想的办法以为是可以得到的,只是公主不肯。”田夫听了,欣然而笑,高呼着必可得到的,必可得到的。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不分别春、夏、秋、冬的时节,便在冬天将种子掷撒土中,祈望得到果实,却是白白浪费功夫,一无所获,芽、茎、枝、叶之类都不会有。世间的愚人修习了一点点福业,便以为圆满具足了,菩提道果已可证得,就像那位渴望得到公主的田夫一样。

    77 构驴乳喻

    原典

    昔边国人不识于驴,闻他说言驴乳甚美,都无识者。尔时诸人得一父驴,欲构其乳,争共捉之。其中有捉头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脚者,复有捉器者,各欲先得,于前饮之。中捉驴根,谓呼是乳,即便构之,望得其乳。众人疲厌,都无所得。徒自劳苦,空无所获,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外道凡夫亦复如是,闻说于道,不应求处,妄生想念,起种种邪见。裸形自饿,投岩赴火,以是邪见,堕于恶道,如彼愚人妄求于乳。

    译文

    从前,边远国家的人不认得驴,听说驴乳甚美,也都没有尝到过。当时一些人得了一头公驴,想捋挤它的乳来尝尝,便争着将它捉住。其中有捉头的,有捉耳的,有捉尾的,有捉脚的,又有捉生殖器的,各人都想先得,就上前去,吮吸了一番。其中有捉住驴鞭的,叫道,啊哈!这是乳了,随即捋挤起来,祈望得到乳汁。众人一无所得,疲厌了。徒然地劳苦了一番,毫无结果,遭到世人的嗤笑。

    外道凡夫也是这样,耳闻了修道的方法,却不知道怎样实行,在不应修求的地方,妄生出迷念来,形成种种邪见。于是裸露身体,自忍饥饿,投身悬崖,赴于火中,以为可以得道,由于这种邪见,便堕落于三恶道之中,如那些在公驴身上妄求乳汁的愚人一样。

    源流

    《大智度论》卷二十三:所求不以道,不识事缘,如角求乳,无明覆故。(《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二三二页)

    78 与儿期早行喻

    原典

    昔有一人夜语儿言:“明当共汝至彼聚落,有所取索。”儿闻其语已,至明清旦,竟不问父,独往诣彼。既至彼已,身体疲极,空无所获,又不得食,饥渴欲死。寻复回还,来见其父。父见子来,深责之言:“汝大愚痴,无有智慧,何不待我?空自往来,徒受其苦,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设得出家,即剃须发,服三法衣①,不求明师谘受道法,失诸禅定道品功德,沙门妙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虚作往返,徒自疲劳,形似沙门,实无所得。

    注释

    ①三法衣:一是僧伽胝,梵文,系三衣中最大的,所以称为大衣。此衣由许多布条缝合而成,所以又称杂碎衣、复衣。凡入王宫、乞食、说法时,须穿僧伽胝。二是郁多罗僧,梵文,系上衣,由七条布制成,所以又称七条衣。三是安陀会,梵文Artanvāsaka,系下衣或内衣,又称五条衣。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夜中对儿子说:“明日与你一道到那村落去,有些东西想去索取。”儿子听了,至次日清晨,竟不问父亲索取什么,独自直奔那儿去了。到了那地方,身体疲惫极了,却一无所获,又吃不着东西,饥渴得要命。随即又往回跑,来见父亲。父亲见儿子回来,训责道:“你这愚痴的人,没有智慧,为何不等等我?空空地来回跑,白白地受饥苦,被众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这样,倘若得以出家,就剃除须发,穿上三类法衣,却不向明师咨询道法,失掉了种种禅定道品的功德,沙门应有的妙果都失掉了。就如那个愚人一样,空佬佬来回跑,徒然受疲劳,外形虽似沙门,其实一无所得。

    79 为王负杌喻

    原典

    昔有一王,欲入无忧园中欢娱受乐,敕一臣言:“汝捉一杌,持至彼园,我用坐息。”时彼使人羞不肯捉,而白王言:“我不能捉,我愿担之。”时王便以三十六杌置其背上,驱使担之,至于园中。如是愚人,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若见女人一发在地,自言持戒,不肯捉之。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①发毛、爪齿、屎尿不净,不以为丑,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愧,至死不舍,如彼愚人担负于杌。

    注释

    ①三十六物:外相十二,发毛、爪齿、屎尿之类;身器十二,皮血之类;内含十二,赤痰、白痰之类。

    译文

    从前有一位国王,想入无忧园中欢娱嬉乐,吩咐一个臣子道:“你拿一张矮凳子来,放到园中去,我好用作休息。”当时那人羞于拿着一张凳子,便对国王说:“我不能拿,我愿背着。”国王便把三十六张凳子放在他背上,叫他担负到园中去。这样的愚人,遭世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这样,若是见到女人的一根头发在地上,便说自己持着禁戒呢,不肯去捡。后来受到烦恼的迷惑,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如发毛、爪齿、屎尿之类无一不拿,不觉得什么肮脏,也没有什么惭愧,至死都不肯舍弃,就像那个背着凳子的愚人一样。

    80 倒灌喻

    原典

    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医未至顷,便取服之。腹胀欲死,不能自胜。医既来至,怪其所以,即便问之:“何故如是?”即答医言:“向时灌药,我取服之,是故欲死。”医闻是语,深责之言:“汝大愚人,不解方便。”即更①以余药服之,方得吐下,尔乃得瘥。如是愚人,为世所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欲修学禅观种种方法,应观不净,反观数息,应数息者,反观六界②。颠倒上下,无有根本,徒丧身命,为其所困。不谘良师,颠倒禅法,如彼愚人,饮服不净。

    注释

    ①“更”,《丽藏》作“便”,今据宋、元、明三藏改。

    ②六界:又叫六大,地(骨肉)、水(血)、火(暖热)、风(呼吸)、空(耳鼻之孔空)、识(苦、乐)这六大假合起来,构成身体。

    译文

    曾有一个人腹部患病了。医生说:“需灌一下肠,才会好。”便去把各种灌具拿拢来,准备给他洗肠。医生离去的那会儿,这人取药吃了下去,结果腹胀得要命,无法忍受。医生回来一见,奇怪了,就问:“为什么会这样?”他答道:“刚才的灌药,我吃下去了,所以难受得要死。”医生听罢,狠狠责备道:“你这大愚人,不懂用法,从肛门灌的,哪是口服的!”随即又用另外的药给他吃了下去,方才吐了出来,病才好。这样的愚人,遭世人的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这样,想修学禅观的种种方法,应观不净的,反而观数息,应观数息的,反而观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的不净和假合。这样颠倒了上下,不了解其中的根本意义,就白白地把生命的大好时光无谓地耗费掉了,到头来还要被它困扰住。不咨询良师,颠倒了禅法,盲修瞎练,就像那个愚人饮服灌药一样。

    81 为熊所啮喻

    原典

    昔有父子与伴共行。其子入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①,来毁害我。”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当治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为彼虽着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注释

    ①耽毵:毛极长貌。

    译文

    曾有父子俩与伙伴同行。儿子入林,被熊咬了,抓伤了身体,急忽忽逃出森林来,回到伙伴们身边。父亲见儿子身体受了伤,惊讶地问:“你怎么会遭受这种伤害?”儿子告诉父亲:“有一种东西,身上的毛长长的,来毁害我。”父亲便执取弓箭,到林间去,见及一位仙人,毛发长长的,便挽弓欲射。旁人说道:“为何射他呢?这人从不伤害任何众生,应该去惩治那伤人的。”

    世上的蠢人也是这样,受了那虽身着法服而没有道行的人的辱骂,便去滥害善良而有德行的人。就好比那位父亲,熊咬伤了他的儿子,而去随意加害于仙人。

    82 比种田喻

    原典

    昔有野人,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郁茂,问麦主言:“云何能令是麦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粪水,故得如是。”彼人即便依法用之,即以水粪调和其田,下种于地。畏其自脚蹋地令坚其麦不生,我当坐一床上使人舆之于上散种,尔乃好耳。即使四人,人擎一脚至田散种。地坚愈甚,为人嗤笑。恐己二足,更增八足。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既修戒田,善芽将生,应当师谘受行教诫,令法芽生,而反违犯,多作诸恶,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

    译文

    从前有位农夫,来到一块田边,只见一片好麦苗,生长郁茂,便问主人道:“怎么能使这麦子长势旺盛?”主人答道:“把地整治得平平松松,又施上粪水,就这样旺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