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六曰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出自《溪山琴况》中的“迟”况。全文均摘抄自“迟”况,“迟”况中关于“气候”之说在本篇中强调不够,故本篇“徐”的含义容易让读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缓慢的概念上。“音生运指,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摘自“迟”况“希声之始作”;而“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续而复断,因候制宜,自然调古声希,渐入渊微”,摘自“迟”况“希声之寓境”。最后引用严天池的诗句,严氏是万历时人,正是此诗句完全推翻了《十六法》文字作于明洪武年的说法,查阜西先生写有《〈蕉窗九录〉是伪书》和《是〈十六法〉剽窃〈二十四况〉》两文,编入《查阜西琴学文萃》中。

    古人以琴涵养性情,故名其声曰希,常于徐徐得之。音生运指,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续而复断,因候制宜,自然调古声希,渐入渊微。严道徹诗①:“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其于徐意,大有得也。

    【注释】

    ①严道徹:从严天池名“澂”来看,“徹”字当作“澈”。严澂,字道澈,号天池。译文从之。

    【译文】

    古人借琴来涵养性情,所以称琴声为“希”,常在徐徐慢弹之间得其趣味。琴音在运指之时生出,在弦上从容自如地游荡,琴人需要将其划分出“气候”,按“候”而下指,以使其与音律相合。或是章句舒缓,或是快慢相间,或是断而复续,或是续而复断,根据曲中之“候”来调节自己的演奏,自然曲调古雅而取声精希,逐渐进入琴乐的深微之境。严道澈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他在“徐”上是非常有心得的。

    附录

    万峰阁指法笺

    【题解】

    徐上瀛的琴学著作除了《溪山琴况》以外,还有《万峰阁指法笺》与《左右手二十势图说》。相比起偏重于“形而上”之审美层面的《溪山琴况》,后两者更偏重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文献有限,我们不知道《笺》与《图说》究竟写成于何时,但从《笺》最后署名的“娄江青山父徐谼”来看,其书当成于明亡之后(陆符在明亡之甲申年十月为《大还阁琴谱》所做的序文中有言:“今解褐不事武举,将以琴隐,遂更名谼。”)尽管《笺》自序似乎暗示该书曾得到单独刊行(《图说》的情况未知),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两部作品,则都附录于康熙年间蔡毓荣所刊的《大还阁琴谱》。

    在内容上,《万峰阁指法笺》和《溪山琴况》颇多相互印证之处,很多指法的解释是对《溪山琴况》的进一步阐明(在本书注释中也多用《笺》以证《琴况》);但从审美旨趣来看,《笺》有更为强烈的崇雅黜俗的倾向。例如在自序中,青山就很明确地提出“殊不知悦耳之音者乃俗音也”,以“悦耳”为“俗”,其明快程度可以说远远超越了《溪山琴况》。站在今人的立场上,我们很容易觉得青山的想法略显狭隘,但从《笺》中所描述的当时琴坛的实际状况来看,青山内心的愤愤之气其实是不难理解的:“今人多误认焦尾为上,岳山为下,欲注七徽二分,反注八徽七分,每每太多。此亦无师妄用之徒,误人不浅。”从今天的琴人整体水准来看,恐怕不会出现这类太过低级的错误;而以此来反观明清之际青山所处的琴坛生态,或许就会对其愤懑之语产生更多的同情。

    从琴学发展史来看,《万峰阁指法笺》有两点贡献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正如青山自己所说:“就其抹挑勾剔之类,不过是其粗迹,可得而易知也。而其所以抹挑,所以勾剔者,不可得而易知也。而况所以不易知者尤复多端乎?”在青山之前的琴谱中,尽管减字谱谱字的解释已经产生了很多变异,但对谱字的解释多只停留在指法完成程序的层面。例如“”这一指法,明代前中期的《新刊发明琴谱》中就只写“擘也,用大指甲肉相半向外触弦曰‘’,向徽曰外曰出”。而《笺》的解释则远远超出了指法程序:1.对谱字的识读(早期琴谱中“”多读作“擘”,而在《笺》中则读作“劈”,这一读法一直沿用至今);2.对指法程序的解释(“大指向外出弦”);3.对程序运行的细节性描述,包括动作和音响效果(“大指竖起,靠弦而出,与诸指弹声无异”);4.对该指法之使用理由的解释(“盖因六弦与一应,七弦与二应,相去已远,间勾不及,故用大指为便”);5.对当代琴坛的批判(“人皆用仰擘,以讹传讹,令大指仰天擘弦,击于琴面,声则粗厉重浊,有何意趣可取”);6.对读者的期许(“同调者幸勿误之”)。尽管在青山之后的清代琴学著作中,某些指法的细节性要求得到了进一步地阐述,但以全面性、系统性而论,则很少有著作能够超越《万峰阁指法笺》的成就。

    其次,在《万峰阁指法笺》的自序中,青山指出之前琴谱中的音位记录存在着不够明确的问题:“今吾人学琴,曾不辨其谱之何若。如二、六两弦音本于七徽之九分也,而他谱则曰‘八上’;三弦之小间勾音本于十徽之八分也,而他谱则曰‘十一’。”所谓“分”,即把两徽之间的距离十等分,并从右徽开始向左计算距离,“十徽八分”即表示置指于自十徽至十一徽间的十分之八处。这种表述方式的精确程度无疑远超前人————翻阅明代前中期的琴谱,在记录徽间音位时其表述相当模糊。例如,如果曲谱某处出现“七八”的音位表述,其意只是在七徽八徽之间取音,但七徽八徽之间音位甚多,“七八”可能是七徽三分、也可能是七徽六分。又如青山自序中所提出的“八上”在很多曲谱中也可能是指七徽六分,同名异音、同音异名的情况在早期琴谱中大量存在,很容易对初学者造成困扰。在减字谱中明确记录徽分的记谱方式,《万峰阁指法笺》及《大还阁琴谱》的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端。另一方面,在徽分记录明确之后,后人也能够通过这些徽分记谱,从而对《大还阁琴谱》中涉及的律学进行深入探讨。例如谱中《樵歌》《炎凉操》等曲目,谱字“十八”与“十一”并用,这或许是作者对于音律的使用上有所区分,刻意为之;《樵歌》中谱字“十二半”,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个按音位置须低于十二徽的强调。总而言之,青山对徽位的准确性记谱做了一个开端明示,自此之后的清代琴谱多采用了青山的徽分记谱法,这是《万峰阁指法笺》在琴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自序

    古人作琴操以传后世者,盖有谱之可考也。而谱之所繇①,悉本于指法而成。予于琴操既已著之谱矣,则指法安得不亟讲乎②?然就其抹挑、勾剔之类,不过是其粗迹,可得而易知也。而其所以抹挑,所以勾剔者,不可得而易知也。而况所以不易知者尤复多端乎?汉唐以前姑勿问矣,余只见臞仙谱所遗指法简略殊甚③,所谓粗迹者是已,乌知指法之中尤复有多端之妙乎④?

    【注释】

    ①繇:通“由”。

    ②亟:急切,立刻。

    ③臞(qú)仙: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1378——1448),别署涵虚子、丹丘先生,晚自号臞仙。善古琴,编有《神奇秘谱》。又善戏曲,编有《太和正音谱》。

    ④乌:哪里,如何。

    【译文】

    古人之所以能创作琴曲传诸后世,是因为有琴谱可供研考。而琴谱都是由指法构成的。我既然已经将琴曲写成了琴谱,那又怎能不同时解释指法呢?但抹挑勾剔之类的名称不过是指法的粗略称呼,很容易就能了解。而如何抹挑,如何勾剔的方法,却并不容易明白。更何况之所以不能明白的原因又尤为复杂呢?汉唐以前暂且不论,我只看到臞仙谱中所留存的指法非常简略,仅仅是所谓的粗略名称而已,又怎知指法中存在丰富多变的妙处?

    尝约指之抹挑勾剔之类皆有秘法①,不得其法,则茫然不知其妙。则虽弹至终曲,究于何处觅精微之致哉?今吾人学琴,曾不辨其谱之何若②。如二、六两弦音本于七徽之九分也,而他谱则曰“八上”;三弦之小间勾音本于十徽之八分也③,而他谱则曰“十一”。大都如是者,不可尽述。至于抹挑勾剔有顺逆向背之别④,而他谱则用指皆左⑤,历历可证⑥。此则不知注谱之理者也。迨夫指法毫不谈其如何以妙、如何以精⑦,而终日昧昧然以弹之⑧,得一邪靡悦耳之音,则忻自称快⑨。殊不知悦耳之音者乃俗音也,人则反以为美。嗟乎!古音不复,琴道渐衰,郑卫之声滔滔皆是⑩,世道人心概可知矣。此则不知指法之妙者也。

    【注释】

    ①约:总结。

    ②何若:如何。

    ③小间勾:“间勾”指法在不同的琴谱中有不同的含义,“三弦之小间勾音”在《大还阁琴谱》中表示的是五弦散音(右手用“挑”)和三弦十徽八分按音(右手用“勾”)的应和。

    ④向背:正反。

    ⑤左:差错。

    ⑥历历:清晰分明。

    ⑦迨夫:迨,至于。夫,发语词,无意义。

    ⑧昧昧(mèi):昏乱,糊涂无知。

    ⑨忻(xīn):心喜。

    ⑩郑卫之声:代指俗乐。

    【译文】

    我曾经总结抹挑勾剔之类都有秘法,如果不得其法,那就会茫然不知其中的奥妙。这样一来,即使弹完整曲,又能向哪里寻求精微的意趣呢?现在我们学琴都不会辨析其琴谱究竟如何。如二、六两弦的按音当在七徽九分处,而其他谱会写作“八上”;三弦的小间勾音当在十徽八分处,而其他谱则会写作“十一”。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不能一一说明。抹挑勾剔有顺逆正反的分别,而其他琴谱的用指都有差错,处处皆是。这些琴谱的作者都不明白标注琴谱的道理。很多人不在指法上讲求如何能妙、如何能精,而只是整天昏昏然地弹琴,学会一首靡靡悦耳的琴曲就觉得非常开心。却不知道悦耳的琴曲只是流俗的音乐,人们却反而认为它很美妙。唉!古代的雅乐不能恢复,琴中的正道逐渐衰微,到处都是郑卫之声,世道人心也就大致可以想见了。这都是因为不知道指法的奥妙啊!

    兹余也,于琴谱多究理,于指法常辩难①,故少得其理与趣,而间尝以识之②,私心以为秘于笈而不可示人也③。一日友至,见余谱之指法,愕然曰:“世之忽于琴也,忽于谱之与指法也,琴道几绝矣!然天之不欲绝此道也,赖有此书之传,可为垂世。幸付之剞劂④,公诸同人,以俟夫琴道之中兴也欤⑤!”余谢之曰:“此书也,皆余之所心得而纪之者,若云传世,则吾岂敢。”

    娄江青山父徐谼撰⑥

    【注释】

    ①辩难(nàn):辩驳问难。

    ②间:空闲时。识(zhì):记录。

    ③笈(jí):书箱。

    ④幸:希望。剞劂(jī jué):刊刻。

    ⑤俟(sì):等待。

    ⑥娄江:此指江苏太仓。谼:音hóng。

    【译文】

    我会经常探究琴谱的条理,也会对指法多有辨析,所以稍稍明白其中的原理和意趣,空闲时曾将其加以记录,自认为应当秘藏起来而不能给别人看。一天有朋友来,看到我所谱写的指法,惊讶地说:“世人对琴、对琴谱与指法非常荒疏了,琴道几乎都要断绝了啊!但是上天不希望琴道断绝,幸好有此书传承琴道,可以流播后世。希望能将其刊行,让同道之人都能看到,而期待琴道的中兴!”我感谢他,说:“这书所记录的都是我的心得,如果说要传世,那真是不敢当。”

    娄江青山父徐谼撰

    右指法

    旧注指法甚简,毫无精意示人。兹以心得秘诠①,明阐其旨,殊为要诀②。况考谱之义,全赖指法,舍此曷能喻之③?

    【注释】

    ①秘诠:秘诀,秘解。诠,解释。

    ②要诀:秘诀,诀窍。

    ③喻:了解,明白。

    【译文】

    前人解释指法很简略,完全没有传达出精深的内涵。我在此用心得秘解来明确地阐述指法的要旨,这是很关键的诀窍。何况钻研琴谱靠的全是指法,不了解指法又怎么能了解琴谱呢?

    凡用指之例①,向徽曰“外”曰“出”,向身曰“内”曰“入”。据此,则知指法之所繇矣②。

    【注释】

    ①例:规矩。

    ②繇:通“由”。

    【译文】

    大凡用指的规矩,向琴徽的方向称为“外”“出”,向身体的方向称为“内”“入”。由此就能知道指法的使用依据了。

    劈:大指向外出弦曰。大指竖起,靠弦而出,与诸指弹声无异。盖因六弦与一应,七弦与二应,相去已远,间勾不及①,故用大指为便。今人皆用仰擘②,以讹传讹③,令大指仰天擘弦,击于琴面,声则粗厉重浊,有何意趣可取?同调者幸勿误之④。

    【注释】

    ①间勾不及:六弦和一弦、七弦和二弦之间距离较远,食指“挑”六弦或七弦后,中指“勾”一弦或二弦时有所不便,所以通常会改用大指“劈”六弦或七弦,而用中指“勾”一弦或二弦。

    ②擘(bò):拨弹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为擘,引申为弹奏。元熊朋来《琴谱·指法》:“指法擘、托有二说,琴家以大指抬弦为擘,反为托。”

    ③以讹传讹:把本来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开去,越传越错。

    ④同调者:志趣相投的人。

    【译文】

    劈:大指向外出弦称为“”。大指竖起,贴着弦出音,和其他手指弹弦出声没什么两样。因为六弦和一弦对应,七弦与二弦对应,两弦的距离比较远,用食指、中指间勾的方式够不到,所以用大指会比较方便。现在人们都用仰擘,以讹传讹,让大指朝天拨弦,弦碰击在琴面上,声音显得粗厉重浊,这有什么可取的意趣呢?希望同好之人不要产生错误的理解。

    托:大指向内入弦曰。惟不多用。

    【译文】

    托:大指向内入弦称为“”。只是“”不多用。

    抹:食指向内入弦曰。凡值一弦两弹,则用先抹后挑;如一弹,止用挑①,不用抹也。用抹之法,必以正出,不可斜扫,又不可太重,使弦扑面。常在一徽内出声,庶获清健之音。如下三四徽而弹,则音出太柔而不堪听矣。今人必于三四徽外弹者,比比皆是,此其通弊,而渐成锢疾也②。余曰:今人抚琴,皆自以为妙矣,独于右手,俱不能上徽内弹,至有下四五徽而不觉者。即自居名家,人安得许之?

    【注释】

    ①止:只。

    ②锢(gù)疾:同“痼疾”,积久难治的疾病。

    【译文】

    抹:食指向内入弦称为“”。遇到两次弹同一条弦的情况,就用先抹后挑;如果弹一次,就只用挑而不用抹。用抹之法,一定要中锋出指,不能侧锋斜扫,又不能用力太重,让弦碰到琴面。需要保持在岳山到一徽的范围内下指,才可能弹出清健的声响。如果到三四徽以下弹的话,那出音就太过柔懦而不好听了。现在琴人多喜欢在三四徽以外下指,比比皆是,这是他们共同的不足,而逐渐成为难以改正的弊病。我认为:今人弹琴都自以为高妙,只是右手都不能上到一徽以内来弹,甚至有下到四五徽而不自知的。这样的人即使自称名家,他人又如何能够同意?

    挑:食指向外出弦曰。挑之精义,别有秘诠,名曰“悬指”。今人皆傍弦挨抚,音出多溷浊①,何可言妙?惟是挑以甲尖,从空悬落,于弦中一下而虚灵无碍②,始得清健之音也。若下三四徽弹者,则其声已近委靡,又焉能得此清响?

    【注释】

    ①溷(hùn)浊:浑浊不清。

    ②虚灵无碍:松活灵动而没有滞碍。

    【译文】

    挑:食指向外出弦称为“”。“”这一指法的精义有特别的秘解,称为“悬指”。今人弹琴都贴着弦下指,出音多浑浊不清,谈得上什么高妙呢?只有用甲尖作“挑”,从空中高高落下,在弦上一弹而过,虚灵无碍,这样才能弹出清健的声响。如果是下到三四徽弹,那么出来的声响会萎靡不振,又怎能发出清健之音呢?

    勾:中指向内入弦曰。勾贵甲肉相半。今人但知左大指欲用甲肉,不知勾亦为然也。勾如纯甲,则声出多浮而暴。法以中指尖带肉抵弦,重抵轻出,先肉后甲,而得声者必至中至和也。又须一徽内勾弦,则亦得中和之声。亦不可太下而弹,致音柔懦不振①。语又云“弹欲断弦”者,固取其下指坚实,不使失于轻浮耳,殊不知过重之病,反见杀伐之声。吾故曰:重抵轻出,才得坚实之中和也。

    【注释】

    ①柔懦不振:绵软而萎靡之貌。

    【译文】

    勾:中指向内入弦称为“”。“勾”以甲肉相半为佳。今人只知道左手大指按弦需要甲肉相半,不知道“勾”也是如此。如果“勾”全用指甲,那么出来的声响往往浮躁而暴厉。正确的方法是用中指尖带着一点指肉抵在弦上,重抵轻出,先肉后甲,这样得到的声响必然最为中和。又必须在一徽和岳山之间“勾”弦,这样才能得到中和之声。下指的位置又不能太靠下,这样会导致出音柔懦而不挺拔。前人所谓“弹欲断弦”固然是要求下指坚实,不让出音失于轻浮,但却不知下指过重的弊病,反而会表现出杀伐暴厉的声响。所以我认为:重抵轻出,方能获致既坚实又中和的出音。

    剔:中指向外出弦曰。剔不可太刚,太刚则暴;指又不可太深,太深则浊。今人往往以指着琴面剔出,则非暴即浊矣。故法以肘腕平悬,令指得活泼之机,然后用甲尖正正剔出,则声可得清和之致也。又不可令指着弦而剔,使其遏住前声①,不得联络②,亦是用指之病。但以指勾弦之后,虚虚剔出乃嘉耳。

    【注释】

    ①遏(è):阻止,禁止。

    ①联络:联贯。

    【译文】

    剔:中指向外出弦称为“”。“剔”不能太刚硬,太刚硬就显得粗暴;下指又不能太深,太深就会使出音浑浊。今人往往是让手指触到琴面上再剔出,那么出音就非暴即浊了。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将肘和腕平平悬起,让手指能够处于放松灵活的状态,然后用甲尖以中正的状态“剔”出,这样声音就可以有清和的意趣。又不能让手指贴弦之后再“剔”,这样会遏止前声的余响,使乐句不能联贯,这也是用指的弊病。只要用手指“勾”弦之后,虚虚“剔”出才好。

    勾剔:谱内勾剔连写用此。

    【译文】

    勾剔:琴谱内“勾”“剔”连写时用这个谱字。

    打:名指向内入弦曰。一二弦散声常用。亦取不轻不重,但若勾声一般,无有异也。故打者乃名指勾弦之属名耳。有友误认“打”字之义,将名指用力打下,貌甚不雅,可发一噱①。

    【注释】

    ①噱(xué):笑。

    【译文】

    打:名指向内入弦称为“”。常用于一二弦的散音。也需要不轻不重,就像“勾”声一样,没什么区别。所以“打”是以名指勾弦的名称。有朋友错误理解了“打”字的意思,将名指往弦上用力打下,模样很不雅观,可发一笑。

    摘:名指向外出弦曰。摘多用于滚与轮间。详见后。

    【译文】

    摘:名指向外出弦称为“”。“摘”多用于“滚”和“轮”的指法中。详见后。

    历:食指连挑二弦,取轻疾之声,又云,度也,即历也。

    【译文】

    历:食指连续“挑”两弦,要求弹出轻疾之声,又称为“”,即“度”,也就是“历”。

    撮:挑勾并下,两弦同声,或勾劈同声,俱曰。或一按一散,或俱按俱散活用。惟贵两声相约而同,勿令参差①。亦不可太响,太响则近喧闹。但将两声隐隐和同,至匀至实,则清雅可听。

    【注释】

    ①参差(cēn cī):不齐貌。

    【译文】

    撮:“挑”“勾”一起下指,两弦同声,或“勾”“劈”同声,都称为“”。或是一按音一散音,或都是按音、都是散音,灵活运用。两声必须要同时出,不能参差不齐。也不可以太响,太响就近乎喧闹。必须让两声隐隐呼应,出音非常均匀而坚实,那就清雅动听了。

    反撮:撮用挑勾者,反之则抹与剔;劈勾者,反之则托与剔也。

    【译文】

    反撮:用“挑”“勾”的“撮”,反过来就是“抹”“剔”;用“劈”“勾”的“撮”,反过来就是“托”“剔”。

    搯撮三声:此结束声也。左大指爪起为搯①。假如名指按七弦十徽,大指于九徽间一搯,右即一撮,次二搯,右又一撮,总名曰搯撮三声。计之则三搯二撮也。

    【注释】

    ①搯:音tāo。

    【译文】

    搯撮三声:这是收束乐句时的声响。左手大指抓弦而起就是“搯”。假如无名指按在七弦十徽上,大指在九徽的位置“搯”一声,右手接着“撮”一声;又“搯”两声,右手又“撮”一声,总名为“搯撮三声”。算下来共计三“搯”二“撮”。

    叠涓:一弦两声,用抹勾急弹也。先抹后勾,取相连之声。

    【译文】

    叠涓:在一条弦上用“抹”“勾”急弹两声。先“抹”后“勾”,要求声音相连。

    滚:名指摘弦向外,自七而连至二。或从按处起,则不拘于七弦,然其止处必至于二弦也。取前重后轻,声如雷之隐隐则妙。其秘法在善用名指筋力:曲其上节,固其下节,练就坚劲,推摇不动,而后下指,则磊然可听矣①。

    【注释】

    ①磊然:形容坚实清晰的声音。

    【译文】

    滚:无名指用“摘”的指法从七弦到二弦连续向外拨弦。如果是从左手所按的弦开始,那就不一定始于七弦,但一定是到二弦结束。取音须先重后轻,像隐隐的雷声才好。其中的诀窍在于善于使用无名指的筋力:弯曲上部指节,坚固下部指节,练就坚实的劲力,不会轻易摇动,然后下指时就磊然可听了。

    拂:食指抹弦向内,自一而连至七,或从按处止,亦不拘定七弦,但必从一起也。不可太重,以致暴响;轻轻拂来,连而勿断,则得其趣矣。

    【译文】

    拂:食指从一弦到七弦连续向内“抹”弦,或是结束在左手所按的弦上,也不一定限于七弦,但必然是从一弦开始。下指不能太重,而导致声响暴厉;轻轻而拂,声音连贯而不断裂,就得到其中的意趣了。

    泼剌:可分可合,有单泼止用、单剌止用者。法以三指并而为用。先令食、中、名三指屈曲其节,中指稍出于食指,名指稍出于中指,以作斜势,一齐入弦,轻轻一拂,曰;又令三指屈节,食指稍出于中指,中指稍出于名指,亦作斜势,一齐出弦,重重一扫,曰。其手指来往名曰“游鱼摆尾势”,貌取隽雅可观①,声取清健可听。不可太重,太重则煞起②;不可太轻,太轻则柔嫩。但若风入松头,众响匀和而无煞声,则嘉也。手更不可离琴,离琴则势失猛,惟傍弦出入,斯可矣。今人多有捚拳入胸为者③,粗鄙之极,可为绝倒④。

    【注释】

    ①隽雅:谓高雅脱俗。

    ②煞:煞声,暴厉的声响。

    ③捚(zhāi):用手掌托起。此处用同“捏”。

    ④绝倒:大笑而倾倒。

    【译文】

    泼剌:可分可合,有单“泼”只用“”的,也有单“剌”只用“”的。方法是把三个手指并拢来运用。先弯曲食、中、名三指的指节,让中指略出于食指,无名指略出于中指,以倾斜的姿势同时往内拨弦,轻轻一拂,这称为“”;再弯曲三指的指节,让食指略出于中指,中指略出于无名指,同样以倾斜的姿势同时往外拨弦,重重一扫,这称为“”。这样的手指往来称为“游鱼摆尾势”,样貌要优雅可观,声音要清健可听。下指不能太重,太重就会产生暴厉之声;也不能太轻,太轻就过于柔嫩。应该像风拂松端,所有的声响都匀和而没有煞声才好。手也不能离琴太远,离琴太远的话下指时很容易力量过于猛烈,必须靠着弦下指才好。今人往往会捏拳向胸口而作“”,粗鄙至极,实在可笑。

    摘泼剌:名指摘弦之一二,以泼剌也。

    【译文】

    摘泼剌:无名指“摘”第一、二弦之后再作“泼剌”。

    搯泼剌三声:如前搯撮之法,用左一搯而右一泼,左二搯而右一剌,亦结声。

    【译文】

    搯泼剌三声:和之前的搯撮之法类似,左手“搯”一下、右手“泼”一下,然后左手“搯”二下、右手“剌”一下,也是用于收束乐句的声响。

    即用“伏”字:无声也。其用在一二弦上,三指剌出,随以掌下罨定弦声①,无形迹可见,使其自然不响为妙。剌又不可多弦,弦多则声长;独一二弦声,则清劲洁□耳。

    【注释】

    ①罨(yǎn):覆按。

    【译文】

    即用“伏”字:“”而没有声音。该指法用在一二弦上,食、中、名三指“剌”出后,随即用手掌覆按在弦上,遏止余音,必须不显露痕迹,让琴弦自然不响才好。“剌”又不能用在很多弦上,弦多的话余音就会过长;只用在一二弦上,才会有清劲健爽的音效。

    打圆:一挑一勾,先得二声,少息,即急作二次,得四声,后复慢挑一声以完也。或用一劈一勾者,亦如是法。盖打圆之妙处,全在急作四声内得力,声欲明亮,弹欲匀和,机欲圆活,无一毫阻碍为贵。今人挑多重,勾多轻,不得匀和,故不能出其圆音也。宜细审之。

    【译文】

    打圆:“挑”一下“勾”一下,先得两声之后稍作停息,随即快速重复两次“挑”“勾”,得四声,然后再慢“挑”一声以作收束。或用一“劈”一“勾”,也是这样的方法。“打圆”的奥妙全在快弹的四声必须弹好,声音应该明亮清晰,指力应该均匀谐和,节奏应该松圆灵活,没有丝毫的阻滞才好。今人“挑”的时候往往过重,“勾”的时候往往过轻,无法匀和,所以不能弹出圆妙之音。对此应当仔细揣摩。

    圆娄:间一弦,用勾抹同声。欲其齐下,勿为偏重。

    【译文】

    圆娄:间隔一条弦,用“勾”“抹”的指法同时出声。应该同时下指,音量上也不要有所偏重。

    背锁:同弦上用剔抹挑连弹三声。

    【译文】

    背锁:同弦上先后用“剔”“抹”“挑”连弹三声。

    短锁:同弦上先抹勾慢弹二声,少息,加背锁得五声。

    【译文】

    短锁:同弦上先用“抹”“勾”慢弹两声,稍作停息,再加“背锁”共得五声。

    长锁:同弦上先抹挑,慢弹二声,少息,加短锁得七声。有用九声者,觉太烦,勿用。

    【译文】

    长锁:同弦上先用“抹”“挑”慢弹两声,稍作停息,再加“短锁”共得七声。也有人会用九声,我觉得太繁琐,所以不用。

    散:左不按而弹,谓之散声。

    【译文】

    散:左手不按,只用右手弹弦,称为“散声”。

    轮:名、中、食三指屈而向外出弦,急得三声。其法以名居后,中稍前,食又稍前,要夹紧三指,摘剔挑次第而出①,如有力,势方妙。

    【注释】

    ①次第:依次。

    【译文】

    轮:弯曲名、中、食三指向外出弦,快速地弹出三声。方法是把无名指放在后面,中指稍前,食指再稍前,必须夹紧三根手指,依次作“摘”“剔”“挑”而出,力度足够,声势才好。

    半轮:用名、中二指,如前法。

    【译文】

    半轮:用无名指和中指,和之前“轮”的方法一样。

    全扶:泛音用。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拂得声。如实音用之意。

    【译文】

    全扶:用于泛音。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拂弦而得声,和实音中用“”类似。

    半扶:用食、中二指如前法。

    【译文】

    半扶:用食、中二指,方法同前。

    鼓:剔挑同弦二声。以大指款中、食二指①,先中后食,逐声击出。要一按一散,取两弦如一之声,又名双弹。别谱或书字,或书字,即是也。今本谱止用字。

    【注释】

    ①款:扣。

    【译文】

    鼓:在同弦上“剔”“挑”得二声。用大指扣住中、食二指,先中指后食指,相续弹出。如果是两弦一按一散的情况,就弹成两弦如一声,又名“双弹”。其他琴谱或者写成“”,或者写成“”,其实都是“”。现在本谱只用“”字。

    如一:一按一散,剔而同声。取两弦音叶处用之①。假如左按七弦七徽六分,右剔一声,与散六弦同声也。

    【注释】

    ①叶(xié):协和。

    【译文】

    如一:两弦一按一散,同时“剔”出一声。用于两弦之音相互应和之处。例如左手按在七弦七徽六分,右手连同六弦散弦一起剔出,两弦同时发声。

    再作:从前句再弹一遍也,曰“从头再作”,谱用字。或从第几字起再弹一遍,即将字傍用一,曰“从勾再作”。谱用字。

    【译文】

    再作:把前句再弹一遍,称为“从头再作”,琴谱中用“”字。或从第几字开始再弹一遍,就在该谱字边加一个“”符号,称为“从勾再作”,琴谱中用“”字。

    索铃:如滚之式。左按七则挑七,按六则挑六,次第往前一路挑去。或自七徽斜至九徽者,或自九徽斜至徽外者,有如铃之索声,磊磊落落①,无参差之疚,而得调匀之妙者为美也。

    【注释】

    ①磊磊落落:拟声词,形容坚实而清晰的声音。

    【译文】

    索铃:类似于“滚”。左手按七弦,右手就“挑”七弦;左手按六弦,右手就“挑”六弦,依次往前一路作“挑”。有的是从七徽斜到九徽,有的则是从九徽斜到徽外,磊磊落落像是连续的铃铛声,没有参差散乱之病,而能有调和均匀之妙的声音就是好的。

    凡注谱写七上、八上者,系上徽之一分。此或值罨,或指上下其音有不定,方可用之。如临正音,要凿然不动①,必写出几徽几分,如六二、六四、七九、六九、四三、四七、八三、十八之类是也。如有用过徽以叶音律者,亦是上一分下一分之类。

    【注释】

    ①凿然:确定的样子。

    【译文】

    凡是在琴谱上标注“七上”“八上”的情况,都是指在该徽以上一分。这在或是遇到“罨”,或是遇到该音在弦上变动不定时才可以用。如果是音律中的正音,则必须确定无疑地写出几徽几分,如“六二”“六四”“七九”“六九”“四三”“四七”“八三”“十八”之类就是如此。如果有为了与音律谐和而用“”“”偏过徽位的情况,也是“上一分”“下一分”之类。

    今人多误认焦尾为上①,岳山为下②,欲注七徽二分,反注八徽七分,每每太多。此亦无师妄用之徒,误人不浅。

    【注释】

    ①焦尾:琴上部件名,这里指琴尾方向。

    ②岳山:琴上部件名,这里指琴头方向。

    【译文】

    今人多误将焦尾的方向视为“上”,将岳山的方向视为“下”,想要标注的是“七徽二分”,却反而标注了“八徽七分”,这种情况相当常见。这类人也是缺少师承、妄而自用之辈,误人不浅。

    左指法

    凡指按徽,必须取准,而徽之分数尤为要,少差一分,则不和矣。又必按弦坚实,法当用力不觉。故云按如入木,专言用力也,但妙在不觉耳。

    【译文】

    大凡手指按于徽位都必须精准,而徽位的分数尤为重要,稍微偏差一分就会无法谐和。手指按弦又必须坚实,其方法是应当用力而不觉。所以说“按如入木”,这专门说的就是用力,但要不感觉是在用力才算高妙。

    绰注:指自下绰上按弦曰绰,指自上注下按弦曰注。徽有阴阳①,弦有顺逆②,非绰注,则音不和也。又有用绰注稍过于徽而音始和者,此正阴阳之谓也。知此则无虑其音不和矣。阅谱者须以慎之。

    【注释】

    ①徽有阴阳:从下面“此正阴阳之谓也”来看,徽之“阴阳”与音高的准确性相关。为何会“稍过于徽而音始和”?一个原因是古人多以散音按音调弦(而非今天琴人常用的泛音调弦),这就有可能产生调音不精确的情况,由此按弦的手指必须要在理论徽位的偏上或偏下位置才能达到谐和的音高。另一个原因则是岳山的高度问题。在弹奏泛音时,弦的张力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左手只需点在准确的徽位上即可;但一旦弹奏按音、将弦按在琴面上,则从岳山到手指所按之处的琴弦就会因为岳山的存在而产生张力的变化,这时要获致准确的音高,往往反而需要稍稍偏离理论上的徽位。具体偏离多少,则与具体的琴有关,无法一概而论。由此,在演奏琴曲时,演奏者往往需要随宜添加一些绰注才能找到准确的音高。徽之“阴阳”或许指的正是相对于理论徽位的偏高偏低的实际状态,这也是徽位音准与绰注手法的内在联系。或以为“徽有阴阳”乃指明徽暗徽,即以琴面十三个徽为明徽,以徽间音位为暗徽。但一来琴谱中的“暗徽”多指泛音(如《碣石调幽兰》中就有“无名当暗徽”的说法),与绰注无关;二来即使可以指按音的徽间音位,则“用绰注稍过于徽而音始和”的说法也同样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明徽暗徽为何会与“绰注”存在内在联系?很多徽间音位离徽颇远,为何又只是“稍过于徽”即能音和?故不取明暗徽的解释。

    ②弦有顺逆:在《溪山琴况》的“和”况中徐青山说:“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若绰者注之……则不顺”,据此,则所谓弦之“顺逆”当即指绰注之顺逆。在不影响音位的情况下,为何绰注不能随便使用?这可能关系到个人对琴曲的审美,但也可以简单一点理解为指法的顺与不顺的问题。比如说在琴曲《秋风词》中,从六弦九徽上到六弦七徽之后,下一个音接的是五弦九徽,这时候用“注”的手法会很自然地从六弦七徽过渡到五弦九徽,而如果用“绰”则会相当别扭。

    【译文】

    绰注:手指按弦自下而上滑动为“绰”,自上而下滑动为“注”。徽有阴阳之分,弦有顺逆之别,如果不讲究“绰注”,就不能产生谐和的音效。又有借助“绰注”稍稍偏离徽位才能使出音谐和的情况,这正是所谓的阴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用担心出音会不谐和了。阅读琴谱的人对此必须留心。

    吟:吟者,按弦取音,在指按处往来摇动,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即收于本位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①,致有音韵。

    【注释】

    ①吟哦:有节奏地诵读。

    【译文】

    吟:“吟”是指按弦取音时,手指在所按之处来回摇动,上下不超过三到四分。摇动的幅度先大后小,一转一收。大概摇转四五次后就回到本位收束。次数少了会有所亏缺,多了则过于繁复,所以需要恰到好处,而以松圆虚活、完整饱满为标准。“吟”无论是缓是急,都必须圆满如吟哦之状,由此才能产生韵味。

    绰吟:即随随也。如谱字上有字、下有字者即是。又云落指吟也。间有操内用之者,例写字,谱虽少用,亦不可偏废。

    【译文】

    绰吟:即边“”边“”。谱字上有“”字、下有“”字的就是“绰吟”,又称“落指吟”。在琴谱内偶有使用的,例写为“”字。虽然琴谱中很少用到,但也不能偏废。

    注吟:即随随也。亦如前说。

    【译文】

    注吟:即边“”边“”。也和前面的解说相同。

    游吟:指乘绰上声就退下,复绰上,又退下。约二次,取二音。指似游荡意,有如双撞而放缓者。或名荡音,亦是也。

    【译文】

    游吟:手指随着绰上而退下,再绰上,再退下。一共来回两次,取两音。手指像是游荡的感觉,类似于放慢速度的“双撞”。也可以称之为“荡音”。

    细吟:指吟紧细,音出圆绽者佳①。

    【注释】

    ①绽:饱满。

    【译文】

    细吟:手指紧细地“吟”,出音以圆活饱满为好。

    急吟:紧而迫促。

    【译文】

    急吟:紧急而迫促。

    缓吟:慢而宽和。

    【译文】

    缓吟:缓慢而宽和。

    缓急吟:一弦两弹,俱用吟者,欲分先缓后急。

    【译文】

    缓急吟:同弦弹两次,都用“吟”的情况。该指法是为了分清先慢后快。

    双吟:一弦两弹,俱用中和之吟者注此。不注缓急。

    【译文】

    双吟:同弦弹两次,都用速度中和的“吟”的标注。不标注快慢。

    往来吟:假如按弹九徽,随上八吟,即下九,又上八吟,再下九是也。

    【译文】

    往来吟:例如左手按于九徽而弹,顺势上八徽“吟”,随即下到九徽,再上八徽“吟”,再下到九徽,就是“往来吟”。

    飞吟:其说二。有一上二下者:以按处论之,则从按处一上,复下按处,又一下,为二下也。假如按在七弦九徽,一上八,即下九,又下十是也。有二上二下者:从按处二上,即二下,到按处止也。如按在七弦九徽,一上八,一上七,复下八,又下九是也。《万峰阁谱》必用细注,不混写。

    【译文】

    飞吟:有两种说法。有“一上二下”:以左手所按之处而论,从所按之处上滑一个音位后,又下滑到之前所按之处,再下滑一个音位,这就是“二下”。例如左手按在七弦九徽,上滑到八徽后就下滑到九徽、再下滑到十徽。有“二上二下”:从所按之处两次上滑各一个音位后,随即两次下滑各一个音位,到之前的所按之处结束。例如按在七弦九徽,上滑到八徽,再上滑到七徽,又下滑到八徽,再下滑到九徽。《万峰阁谱》一定会有详细标注,不会混写成“”。

    愚秘诠云:大指按弦有二位:下位近甲处,须用甲肉相半;上位在大指节中,纯用肉也。名指按弦亦有二位:下位在肉,上位在节。惟中指则当纯用节。节中有骨高起,取其按弦出音清实。名指当间用节。名指可连管两弦,上节搯起,下位即可按别弦。此过弦之法,甚为便捷。习琴家不可不知也。

    【译文】

    我的秘解是:大指按弦有两个位置:下位近于指甲之处,必须用指甲指肉各半;上位在大指的关节上,完全用指肉。无名指按弦也有两个位置:下位在指肉,上位在指节。只有中指则需要完全用指节。指节中有骨凸起,这能使按弦出音清亮坚实。无名指在有些情况中应当用指节。无名指可以同时控制两条弦,用上位的指节作“搯起”时,下位的指肉就可以按其他弦。这是过弦的方法,相当便捷。学琴的人不能不了解。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①。音取阔大苍老,亦以恰好圆满为度。大都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②,各有所宜。

    【注释】

    ①急烈:猛烈,剧烈。

    ②古劲:犹苍劲。

    【译文】

    猱:手指在所按之处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