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四十七(杂兽畜生部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七(杂兽畜生部上)

    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师子一(七事)

    ·象二(四事)

    ·马三(一事)

    ·牛四(四事)  ·驴五(二事)

    ·狗六(四事)

    鹿七(二事)  ·铭陀八(一事)

    ·狐九(一事)

    ·狼十(一事)  ·猕猴十一(六事)

    ·兔十二(一事)

    ·猫狸十三(二事)  ·鼠十四(一事)

    师子第一

    ·师子王为猕猴欲舍命一

    ·师子王有十一胜事二

    ·师子食象哽死木雀为拔得苏后遂忘恩三

    ·师子有二子为猎者所杀同生长者家得道四

    ·师子王堕井为野干所救五

    ·师子虎为善友野干两舌分身丧命六  ·师子等十二兽更次教化七

    师子王为猕猴欲舍命一

    过去世有一师子王。在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兽中之王。力能视护一切诸兽。山中有二猕猴。共生二子。时二猕猴问师子王。王若能护一切兽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余行求觅饮食。时师子王即便许之。猕猴留寄二子即舍而行。是时山中有一鹫鸟王。厥名利见。师子王睡。即便抟取猕猴二子处险而住。师子王即寤。即白鹫言。

    我今固请  见为放之  莫令失信

    生我惭愧

    鹫王答曰。

    我能飞行空  无畏过汝界

    若欲护二子  为我应舍身

    师子又曰。

    我今护二子  舍身如枯草

    护身而妄语  云何得称行

    说是偈已。即至高处欲舍其身。鹫王复曰。

    为他能舍身  则受无上乐

    施汝猕猴子  愿王莫自害(出大集经第三卷)

    师子王有十一胜事二

    师子王生住深。山大谷。方颊巨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眉高而广。口鼻渊方齿齐而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修脊细腰其腹不现。六牙长尾髦发光润。自知气力牙爪锋芒。四足据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相者。当知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颦申欠呿。四向顾视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一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二自试身力。三令住处净。四使子知处。五群辈无怖心。六睡者得觉。七诸兽不敢放逸。八诸兽得来依附。九调大香象。十告诸子息。十一庄严眷属。凡闻师子吼。水住深潜。陆行藏穴。高飞堕落。厩中香象振锁断绝失粪怖走。犹如野干。虽学师子至百千年。终不能作师子之吼。若师子子生始三岁则能哮吼。香山径有师子。飞鸟走兽绝迹不窥。一切畜生。师子为最(出涅槃经第二十五卷又大智论)。

    师子食象哽死木雀为拔得苏后忘恩三

    佛告目连。勇智菩萨。昔光明佛时作师子王。吾为梵志修于净行。时师子王晨朝跱立八处不动。奋迅身体便大雷吼。走兽伏住飞者堕落。然后乃起。旷野山泽案行属界求觅群兽。逢一象王杀而食之。脾骨哽咽死而复苏时告木雀。与吾挽骨。后若得食当相报恩。木雀闻之入口尽力拔骨乃得去之。时师子王后日求食大杀群兽。木雀在侧少多求恩师子不报。佛告目连。时师子王。以此偈报木雀曰。

    吾为师子王  以杀为家业

    啖肉饮其血  以此为常膳

    汝既不自量  脱吾牙出难

    还得出吾口  此恩何可忘

    尔时木雀。复以此偈。报师子曰。

    我虽是小鸟  识恩不惜死

    但王不念恩  自负言誓重

    若能小宽弘  少多见惠者

    没命终不恨  不敢有讥论

    时师子王竟不报恩。舍之而去。木雀自念。吾恩极重反见轻贱。今当追逐要伺子便。不报恩者终不行世。在在处处终不相离。时师子王复杀群兽恣意食之。饱便睡眠无所畏惧。时彼木雀飞趣师子。当立额上尽其力势喙一眼坏。师子惊起左右顾视不见余兽。唯见木雀独在树上。时师子王语木雀曰。汝今何为乃坏吾目。时彼木雀以偈报之。

    重恩不知报  乃复生害心

    今留汝一目  此恩何可忘

    汝虽兽中王  所行无反复

    从是各自休  莫复作缘对

    师子王者今勇智菩萨是。时木雀者今目揵连是(出菩萨璎珞经第九卷)。

    师子有二子为猎者所杀同生长者家得道四

    昔者山中有两比丘。闲居行道逮得神通。去之不远有一师子。产生二子养之稍大。欲行所索。持子寄二道人。窟边求食。或五日一还见。与道人相近附。遂复舍行。日月转久。后日道人各行不在。猎师遇之意欲射之。狩迸入林。猎师意念。此数与道人相依附。吾作道人被服。尔乃得之。岩窟中有留袈裟法衣。猎师著往师子所。师子谓是道人。喜共赴之。猎师打杀剥取其皮作裘卖之。道人行还不见师子子求之不得。定意观之知为猎客所杀。便以神足追而夺之。以为坐褥恒摩娑咒愿欲令解脱。未久复坐禅。观知趣何道。而为中国大长者家作双生子。始入胞胎其母未觉。道人问。长者何所渴乏。曰吾家大富唯乏儿子。道人语之。吾能使有儿。长者大喜尔为蒙恩。道人语曰。若必得子何以报恩。曰长大便当给道人为弟子。道人咒愿而去。从是遂觉有身。后生二男相似如一。年转八岁复来到其家。儿有宿缘自然爱敬。道人语长者。识昔约不。长者以本誓不得已。便以二儿各施道人。道人将作沙弥。精进未久亦皆得道。亦恒自坐皮上试共坐禅。观此皮神所生。便知是己身故皮。展转相照便共至师前。礼足谢曰。实蒙大恩(出譬喻经第五卷)。

    师子王堕井为野干所救五

    过去世近雪山下。有师子兽王。作五百师子主。是师子王后时老病瘦眼闇。在诸师子前行堕空井中。五百师子皆舍离去。尔时有一野干见师子王。作是念言。我所以得此林住安乐饱满肉者由师子王。今堕急处云何当报。时此井边有渠水流。野干即曰。以脚通水。水入满井师子浮出。时此林神而说。偈言。

    身虽自雄健  应以弱为友

    小野干能救  师子王井难

    佛言师子王者我身是。五百师子者诸比丘是。野干者阿难是(出十诵律杂诵卷第一)。

    师子虎为善友野干两舌分身丧命六

    过去世雪山下有二兽。一名好毛师子。二名好牙虎。共为善知识闭目相舐。是二兽恒得濡好肉啖。去是不远有两舌野干。作是念。我至二兽边言。我与汝作第三伴。汝听我入。师子虎言。随意两舌野干啖二兽残肉身体肥大。作是念。是好毛师子好牙虎。共为善知识更相亲爱。闭目相舐恒啖好肉。或时不得必当啖我。我先方便令心别离。语师子言。虎有恶心于汝师子。食啖皆是我力。师子言。云何得知。两舌野干答言。虎明日见汝时闭目舐汝毛者当知恶相。往语虎言。师子于汝有恶心言。有所食啖皆是我力。虎言。云何得知。答言。明日见汝时闭目舐汝毛者当知恶相。是二知识中。虎生畏想。是故先往师子所言。汝于我生恶心耶。师子言。谁作是语。答言。两舌野干。好毛复问言。汝于我亦生恶心耶。虎言不也。虎语师子言。汝若有是恶语者不得共作善知识。好毛言。是两舌野干有如此言。云何不喜共我住耶。即说偈言。

    若信是恶人  则速别离去

    当怀其愁忧  嗔恨不离心

    凡为善知识  不以他语难

    不信欲除者  若信他别离

    则为其所食  不信两舌者

    还共作和合  所怀相向说

    心净言柔濡  应作善知识

    和合如水乳  今此弊小虫

    生来性自恶  一头而两舌

    虎与师子验事实已。共捉野干破作二分(出十诵律二诵第三分又出四第九分文同又出弥沙塞律第六卷又出野干两舌经略同)。

    师子等十二兽更次教化七

    阎浮提外东方海中。有琉璃山名之为潮。高二十由旬具种种宝。其山有窟名种种色。是昔菩萨所住之处。纵广一由旬高六由旬。有一毒蛇在中而住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无死。高广亦尔。是昔菩萨所住之处。中有一马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善住。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羊修声闻慈。其山树神名曰无胜。有罗刹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阎浮提外南方海中。有颇梨山高二十由旬。有窟名曰上色。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有一猕猴修声闻慈。复有窟名口誓愿。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鸡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法林。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犬修声闻慈。中有火神。有罗刹女名曰眼见。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是三鸟兽。

    阎浮提外西方海中。有一银山名菩提月。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曰金刚。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猪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香功德。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鼠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高功德。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牛修声闻慈。山有风神名曰动风。有罗刹女名曰无护。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阎浮提外北方海中。有一金山名功德相。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为明星。广一由旬。高六由旬。昔菩萨处中。有一师子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净道。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兔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喜乐。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龙修声闻慈。山有水神名曰水天。有罗刹女名修惭愧。各有五百眷属。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是十二兽昼夜常行阎浮提内。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诸佛发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余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声闻乘教化一切鼠身众生。令离恶业劝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复还行。乃至尽十二月至十二岁亦复如是。故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兽亦能教化。是故他方菩萨。常应恭敬此佛世界。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睹见是十二兽。欲得大智大定大神通力。欲受一切所有典籍。欲增善法。是人当以白土作山。纵广七尺高十二尺。种种香涂金薄。薄之四边周匝二十尺。所散瞻婆华当以铜器盛。诸种种非时之浆置之四面。清净持戒日三洗浴。敬信三宝。离山三丈正东而立。诵如是咒住十五日。当于山上见初月像。尔时则知见十二兽。见已所愿随意即得。若能修行苦行即得。眼见是十二兽诸菩萨等。或作天像或作鬼像鸟兽之像。游阎浮提教化如是种种众生。若为人天调伏众生。是不为难。若为畜生调伏众生乃是为难(出大集经第二十四卷)。

    象第二

    ·象王供养佛一

    ·善住象王为转轮王宝二  ·象子生而失母为仙人所养三

    ·象猕猴鵽相敬四

    象王供养佛一

    佛独游行欲求静寂。到憍萨罗国波利罗耶娑罗林宝树下住。时五百群象。象行王恒在后。常得浊水残草。厌其群众独来树下。遥见佛。以鼻拔草蹈地令平。以鼻盛水洒尘草铺为座。屈膝请佛令坐。三月供养。佛知象意。即受其请。而说颂曰。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时象王。取好藕根净洗。授与世尊。如是三月(出僧祇律第十一卷)。

    善住象王为转轮王宝二

    有一象王名曰善住。身体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赤首身毛杂色。六牙纤佣。与八千象王以为眷属。住香山娑罗树下。娑罗树王有八千浴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凉以七宝为堑。五色杂华集间池内。象王念欲入池八千象应念而至。有持盖扇者。有唱赞前导者。或有象王洗尾背髀足者。有拔华根与王食者。有采华散王上者。八千象亦复洗浴共相娱乐。大小便利。诸夜叉鬼。移山林外(十诵律云阿耨达池有善住象王宫殿。增一阿含云。香积山侧有八万四千白象)释提桓因所乘最下象。转轮圣王乘之名曰象宝。金壁山中有八万岩窟。八万象止憩其中。身色纯白。头有杂色。口有大牙。齿间金填(出长阿含经第十八卷又出增一阿含楼炭经)。

    象子生而失母为仙人所养三

    往古世时。有闲居一象。生一子。堕地未久。其母终亡。去彼不远仙人所处。有威神。功德具足志怀大哀。遥见象子。其母命终才能举足。东西游洋不能自活。即时扶还所止。饮食之以水果。彼时象子。仁和贤善功德姝妙。乐于义理。既得安隐无有忧患。于时仙人卧起同处。身形转长衣毛鲜泽。则以水浆供养仙人其好果菰。然后自食。仙人愍哀观其德行爱念如子视之无厌。时天帝释即时发念。今此仙人志在象子倚念无厌。今我宁可别令愁感。时帝释示现试之化使象子忽然死地而血流离。仙人见象子死愁忧涕泣。余仙人闻来谏晓之。不能除忧。时天帝释住在虚空。为仙人说偈。时天帝释令象子活。仙人大喜。仙人者和尚身是。象子死者弟子是也。天帝释者则我身也(出佛说弟子过命经)。

    象猕猴鵽共为亲友四

    过去世时有三亲友。象猕猴鵽鸟(僧祇律第二十七今云巅多鸟)依一尼拘律树止。共相谓言。既同依此木宜相恭敬。猕猴鵽鸟共问象言。汝忆事近远。象言。我忆小时行此树齐画我腹。象与鵽问猕猴。猕猴答言。我忆小时此树举手及头(僧祇律云尿此树上)象语猕猴。汝生年多我。象与猕猴共问鵽。鵽言。我忆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树。我食果子来此便转即生此树。共相谓言。鵽生年多。象以猕猴置其头上猕猴。以鵽置其肩上。共游人间。从村至村。从邑至邑。常说偈言。

    若人能怀法  必敬诸长老

    现世有名誉  将来生善道

    时鵽说如是法。人皆随从法训流布。汝等于我法中出家。应更相恭敬。如是佛法流布。自今已去听随长幼恭敬礼拜迎逆问讯。时诸比丘闻佛教。诸比丘长幼相次恭敬礼拜(出四分律四分第三卷又出十诵律七法第六卷)。

    马第三

    婆罗醯马王为转轮王宝一

    马王名婆罗醯。宫殿住在大海洲内明月山。有八千马以为眷属。若转轮圣王出世。取最小者以为马宝。给王乘御(出增一阿含经)。

    牛第四

    ·大牛被卖走趣如来佛说往缘死得生天一

    ·水牛王忍猕猴辱二  ·二牛捔力牵载三

    ·迦罗越牛自说前身负一千钱三反作牛不了四

    大牛被卖走趣如来佛说往缘死得生天一

    有远方民。将一大牛。肥盛有力。卖与舍卫城人。城人买欲以杀之。在城门中与佛相遇。牛遥睹佛。心中悲喜。绝锁驰走人不能制。直趣如来屈前两脚。悲鸣泪出口自说言。大圣难遭亿世时有。唯垂弘慈一见济拔。佛言甚可。久远世时有转轮王。王四天下千子七宝。治以正法人民安宁。又有四德。视民如子民奉犹父。沙门梵志长者人民身未曾病。四域宣德彻于十方。王出游四方还欲向宫。逢见亲旧为债主所拘云。负五十两金系缚著树。王七宝侍从停住不进。怪之所以。报云。解之令去当倍卿百两。即解还家。其人数数诣王宫门求金不得。债主已避不知处所。遂在生死。周旋往来无数之劫。不偿所负至于今生。堕此牛中。债主所卖数千两金。时转轮王则我身是。其债主者此牛是也。佛为圣王保之为偿。竟不与之故来求救。佛告牛主。佛为卿分卫倍偿牛直。牛主不肯还欲得牛。佛复重告。吾称牛身斤两轻重与若干金。故不肯与矣。时释梵天悉俱来下。白佛。万千亿两吾等致之。将牛到祇洹中。七日命尽忽生天上。寻自忆识念佛功德。来还人间散华供养报佛恩德。佛为说经。即得立不退地无生法忍。乃还天上(出生经第四卷)。

    水牛王忍猕猴辱二

    过去世有异旷野。水牛王顿止其中。游行食草而饮泉水。时水牛王与众眷属。有所至凑独在其前。颜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异忍辱和雅行止安详。有一猕猴住在道边。见水牛王与眷属俱。心怀忿怒兴于嫉妒。便即扬尘瓦石。而坌掷之轻慢毁辱。水牛默然受之不报。行过未久。更有一部水牛王寻从后来。猕猴见之亦复骂詈扬尘打掷。后一部众。见前牛王默然不校效之。忍辱不以为恨。是等眷属过去。未久有一水牛犊。寻从后来。随逐群牛。于是猕猴逐之骂詈毁辱轻易。水犊怀恨不喜。见前等类忍辱不恨。亦复学效。去道不远大丛树间。时有树神游居其中。问水牛王。卿等何故睹此猕猴猥见骂詈。而反忍辱默声不应。水牛报曰。

    彼轻辱毁我  又当加施人

    彼人当加报  尔乃得抂患

    诸水牛过去。未久有诸梵志。大众群辈仙人之等从道而来。时彼猕猴亦复毁辱。诸梵志等。即时捕捉脚蹋杀之。于是树神即复颂曰。

    罪恶不腐朽  殃熟乃遭患

    罪恶今已满  诸殃不烂坏

    佛言。水牛王即我是。为菩萨时堕罪为水牛中王。常行忍辱修四等心。慈悲喜护自致得佛(出生经第四分)。

    二牛捔力牵载三

    过去有人有一黑牛。复一牛主为财物故唱言。谁牛力胜我牛者。若胜我输物。若不如者输我物。时黑牛主答言可尔。时载重物系牛车左。共相轻笑谓。黑曲角。以杖击之牵是车去。牛闻之即失色力不能挽重上坂。时黑牛主大输财物。是得物人后复更唱令。黑牛闻声即语其主。可答言尔。主言不能。所以然者。汝弊黑牛大输我物。今复作者输我物尽牛语主言。先在众前形相轻我。闻恶名故即失色力。是故不能挽重上坂。今授主语莫出恶言。在他前时便语我言。汝是好黑大牛生来良吉角广且直。主受牛语。即便洗刷涂角著好华鬘。系车右边柔濡爱语。大吉黑牛广角大力。牵是车去。是牛闻是柔濡爱语故即得色力。牵重上坂。时黑牛主先所失物更再三倍得之。是牛主得大利己心甚欢喜。即说偈曰。

    载重入深辙  随我语能去

    是故应濡语  不应生恶言

    濡语有色力  是牛能牵重

    我获大财物  身心得喜乐

    佛语诸比丘。畜生闻形相语。尚失色力。何况于人(出十诵律二诵第三卷出四分律初分第七卷略同)。

    迦罗越牛自说前身负一千钱三反作牛不了四

    昔大迦罗越出钱为业。有二人举钱一万。至时还之。后日二人复相谓言。我曹更各举十万。后不还之。有牛系在篱里。语二人言。我先世时坐负主人一千钱不还债。三反作牛犹故不了。况君欲取十万罪无毕时。二人惊怪会天已晓。主人出。二人说牛之语。主人即便放著群中不复取用。咒愿。此牛自今已后莫复受此畜生身。若有余钱一以布施。牛后命过得生人中(出譬喻经)。

    驴第五

    有驴挽车日行五百里一

    昔人有驴以用挽车。日行数百里。语其弟言。莫放驴使与驴相见。弟怪之自思念云。夫智者相得其则欢喜。谀谄相得其亦欢喜。物类相得无不欢喜。弟故放驴令得相见。亦不鸣咽相嗅不食。兄后驾之便卧不行。兄便大嗔截其毛耳。驴得苦痛复行如前。驴语大家。君弟放我见恶知识。我问何肥。答曰。给陶家公边负土。得恶道便卧不行。公便步担土去。放我道边食。得食好草归得刍谷。是以得肥。问何瘦。答曰。挽车日行五百里。饮食轗轲是以瘦耳。我瘦取谓放得肥。反见髡剃不敢复卧。乞得生活。主愍之放令解脱(出十卷譬喻经第八卷)。

    驴效群牛为牛所杀二

    群牛志性调良。所至到处。择软美草食。选清凉水饮。时有一驴。便作是念。我亦效其饮食。即入群牛。前脚把地触娆彼牛。效其鸣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