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鉴稽古略续集(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十二月封诸王。柏为湘王。桂为豫王。柍为汉王。植为卫王。

    庚申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谋逆伏诛。因是罢丞相等官升六部。分理天下庶务。改大都督分左右前后中五都督 宋濂卒。年七十二。公博极群书名满天下。文传四夷。而于佛老之言尤深研究。所著有潜溪集芝园集龙门子无相誊语等书。传于世 四月。命群臣各举所知以备任用 五月甲午。雷震谨身殿大赦 诏曰。朕以非德托以万姓之上。奉天勤民于兹十有三年矣。不期宰辅失职。四奸擅权。使贤愚陷于不义。朕思创业之艰难。念守成之不易。首除奸恶。锄根剪蔓。爰及余党。然刑戮之际不无过焉。甚非上帝好生之德。乃于是月初四日申时分雷震谨身殿。朕甚惧焉。于是赦天下罪者。除十恶不赦。外其余已未发觉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 六月诏曰。朕荷上天眷祐。君主华夷十有三年。仓廪盈府库充。皆吾民之所供也。今民未苏诏告有司。今洪武十三年。天下秋粮尽行蠲免 授建昌僧官谕曰。天下大道惟善无上。其善无上者释迦是也。固大慈忍。志立大悲愿心。行无所不至。化无所不被。论性原情谈心妙理。洁六尘之无垢。净六根之无翳。去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以乐人天。斯行斯修而历劫无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宫。既舍金轮而犹苦行于雪岭时。道成午夜。明心相符。朕观如来以己之大觉。而欲尽觉诸法界众生。其为慈也大。其为悲也深。可为无上者欤。世人宿有善根者皆慕佛力。寰中之修者甚广。今建昌僧某。博修佛道善驭僧民。其方士民。仰僧善道感化人淳。既内附之诚理。宜授以建昌府僧纲司云 辛酉洪武十四年创编赋役黄册。余带曰畸零册。颁五经博士于北方学校 始定翰林院官制。为正五品衙门 上谓廷臣曰。夫道之不明。由教之不行也。夫五经载圣人之道者也。譬之粟菽布帛。家不可无人。非菽粟布帛则无以为衣食。非五经四书则无由以知道理云。今以五经颁赐使其讲习。夫君子知学则道兴。小人知学则俗美。他日收学。亦未必不本于此。

    雪牕禅师 讳悟光。字公寔号雪牕。成都人。姓杨氏。以三昧力入智慧海。初说法于白马寺已。而住育王天童四会说法。虞文清公赞。为佛果一枝凤毛麟角。洪武十四年记。

    南堂禅师 讳清欲。字了庵。南堂其号也。姓朱氏。台之临海人。住及开福本觉灵岩三刹。有三会语录。行世。

    悦堂禅师 讳颜。以东屿正嫡。住昆山东禅。转吴门万寿。升虎林南屏。遂陟双径。有四会语录行世。

    古鼎禅师 讳铭。临济十五世孙。四坐道场将示寂。谓其徒曰。观世音持莲华至矣。安坐而逝。荼毗舌根齿牙数珠不坏。五色舍利无数。国史危先生为之碑。有四会语录行世。

    蒋山寺住持仲羲奏。迁蒋山寺及宝公塔于东冈。改赐寺额曰灵谷寺。榜外门曰第一禅林。命度僧一千名。悉给与度牒。赡僧田若干顷。

    六月二十四日。礼部为钦依开设僧道衙门事照得。释道二教流传已久。历代以来皆设官以领之。天下寺观僧道数多。未有总属。爰稽宋制。设置僧道衙门以掌其事。务在恪守戒律以明教法。所有事宜开列于后。

    一在京设置僧录司道录司。掌管天下僧道。精选通经典戒行端洁者铨之。其在外布政府州县。各设僧纲僧正僧会道纪等。司衙门分掌其事。

    僧录司掌天下僧教事。

    善世二员。正六品左善世右善世。阐教二员。从六品左阐教。右阐教。讲经二员。正八品左讲经。右讲经。觉义二员。从八品左觉义。右觉义。

    道录司掌天下道教事。

    正一二员。正六品左正。一右正一。演法二员。从六品左演法。右演法。至灵二员。正八品左至灵。右至灵。玄义二员。从八品左玄义。右玄义。

    各府僧纲司掌本府僧教事。

    都纲一员从九品 副都纲一员。

    各府道纪司掌本府道教事。

    都纪一员从九品 副都纪一员。

    各州僧正司。僧正一员。道正司道正一员。各掌本州僧道事。

    各县僧会司僧会一员。道会司道会一员。各掌本县僧道事。

    一各府州县寺观僧道并。从僧录司道录司取勘置文册。须要开写某僧某姓名年甲某布政司。某府某州某县籍。某年于某寺观出家受业某师。先为行童几载。至某年某施主披剃簪戴。某年给度开报。

    一供报各处有额寺观。须要明白开写本寺本观。始于何朝何僧。何道启建。或何善人施舍。

    一僧道录司衙门。全依宋制。官不支俸。吏与皂隶合用人数。并以僧道及佃仆人等为之。

    一僧道录司体统。与钦天监相同出入。许依合用本品伞盖。遇官高者即敛之。

    一各处寺观住持。从本处僧道衙门举保。有戒行老成。谙通经典者。申送本管衙门。转申僧录司道录司。考试中式具申礼部奏闻。

    一各府州县未有度牒僧道。许本管僧道衙门具名申解。僧纲司道纪司。转申僧录司道录司考试。能通经典者。具申礼部奏闻出给。

    一在京在外僧道衙门。专一简束僧道。务要恪守戒律阐扬教法。如有违犯清规不守戒律。及自相争讼者。听从究治。有司不许干预。如犯奸盗非为。但与军民相涉。在京申礼部酌审情。重者送问。在外即听有司断理。

    壬戌洪武十五年。前太子正字晋。府长史桂彦良入朝。献万世太平治要十三事。上嘉纳之 三月初六日。曹国公钦奉圣旨。天下僧道的田土法不许买。僧穷寺穷。常住田土法不许卖。如有似此之人。籍没家产钦此 四月二十二日准吏部咨。除授各僧道录司咨。本部知会 僧录司 左善世戒资 右善世宗泐 左阐教智辉 右阐教仲羲 左讲经玘太朴 右讲经仁一初 左觉义来复 右觉义宗鬯。

    四月二十五日。礼部为钦依开设僧道衙门事。今将定列本司官员职掌事理。开坐前去仰照验遵依施行。

    一戒资掌印 宗泐封印 凡有施行。诸山须要众僧官圆坐署押眼同用印。但有一员不到。不许辄用。差放者不在此限。

    一戒资提督众僧坐禅。参悟公案。管领教门之事 一智辉仲羲亦督修者坐禅 如玘守仁。接纳各方施主。发明经教。

    一来复宗鬯。简束诸山僧行。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并掌天界寺一应钱粮产业及各方布施财物。置立文簿。明白稽考。其各僧官职掌之事宗鬯皆须兼理 考试天下僧人能否。公同圆议具实奏闻。

    五月二十一日。礼部照得佛寺之设。历代分为三等。曰禅曰讲曰教。其禅不立文字。必见性者方是本宗。讲者务明诸经旨义。教者演佛利济之法。消一切现造之业。涤死者宿作之愆。以训世人。本月二十日。本院官钦奉圣旨。见除僧行果为左阐教。如锦为右觉义。前去能仁开设应供道场。凡京城内外大小应。付寺院僧。许入能仁寺。会住看经。作一切佛事。若不繇此另起名色。私作佛事者。就仰能仁寺官问罪。若远方云游看经抄化。及百姓自原用者不拘是限。钦此出榜晓谕。应赴寺院僧人钦遵施行。

    谕钟山寺僧敕曰。且佛之为教也善。其大也溥被生死。仲尼有云。西方有大圣人。不言而化。不治而不乱。可谓能仁矣。云何大觉金仙。又赞之以能仁。以其不绳顽而顽化美善而善光。其行苦而不苦。其心素而弗素。虽俦雪岭之孤灯似白昼之单影。目星见性超出尘沦。复有人天之说四十九秋。其演也妙备载大藏。未尝有诉逋逃于廷。致愆于水火者耶。况昔禅祇树千二百五十人。从逋逃者未闻。仲尼有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今僧佃逃未审节用。而致然耶。抑爱人而有此耶。若非此而有此。则府谓僧云。当自善来。若论以如律。恐伤佛性。如敕奉行。

    论僧纯一曰。昔释迦之为道。孤处雪岭。于世俗无干。及其道成也。善被两间灵通上下。使鬼神护卫而听德。故世人良者愈多。顽恶者渐少。所以治世人主。每减刑法而天下治。斯非君减刑法。而繇佛化普被之然也。所以柳子厚有云。阴翊王度是也。尔沙门纯一既弃父母以为僧。当深入危山结庐以静性。使神游三界。下察幽冥。令生者慕而死者怀。景张佛教。岂不修者之宜。世人因是而互相仿效。虽不独处穷居。人皆在家为善。安得不世之清泰。因尔僧之所及也。尔不能如是上下朝堂。欲气力以扶持。意在鼎新佛寺。集多财以肥己。孰不知财宝既集淫欲并生。况释迦之非大厦而居六载。大悟心通。方今梵像巍巍。楼阁峥嵘金碧荧煌。华夷处处有之。此释迦之所感若是欤。集财而建造欤。尔僧无知不能修内而修外。故不答特役之。今脱尔行。命有司资路费。往寻名山悟善己道以善人。他日道必烛寰区。可不比佛之为道哉。

    六月丙戌。皇后马氏崩。后性勤俭服御不多费。谓诸王妃公主曰。生长富贵当知蚕桑之不易。当为天地惜物也。上以威武治天下。后尝济之以宽仁。至是崩。年五十一。上恸悼终身不复立后 九月葬马皇后于钟山孝陵。谥曰孝慈皇后(永乐加谥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云)诏选高僧分侍诸王。命僧道衍往燕府。住持庆禅寺。按道衍即姚广孝也。姑苏人。幼出家为僧。好读书工诗文。遇异人传术能知人休咎。及善术数之学。太祖择名僧辅诸王。文皇帝时为燕王。广孝自请于文皇曰。殿下若能用臣。臣当举一白帽子与大王戴也。既而文皇自求广孝于太祖许之。盖王上加白乃皇字。是时广孝。已知燕邸异日之。必有天下为皇帝矣。洪武未靖难兵起。皆广孝之谋也。永乐初。繇僧录司左善世。径擢太子少师辅导东宫。复其姓名。竟不蓄发娶妻卒。封荣国公谥恭靖享太庙。按姚广孝之遇文皇。犹刘基之遇太祖。皆佐命天界非偶然也。广孝在燕侍文皇时。天寒甚。文皇出一对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广孝应声曰。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文皇大喜。后举兵令择日。至期疾风暴雨。文皇谓曰。出师大风雨此兵家之忌也。孝曰。殿下是个龙正。要大风雨方助得势头起。果验。

    癸亥洪武十六年。吴沈等进精诚录。先是上谓沈等曰。朕阅古昔圣贤其垂训立教。大要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亲。君能敬天。臣能忠君。子能孝亲则人道立矣。然其言散在经传。未易会其要领。尔其以三事以类编辑。至是书成上之。赐名曰精诚录。五月二十一日早朝。僧录司官于奉天门钦奉圣旨。即今瑜伽显密法事仪式。及诸真言密咒尽行考较稳当可为一定成规。行于天下诸山寺院。永远遵守。为孝子顺孙慎终追远之道。人民州里之间祈禳伸请之用。恁僧录司行文书。与诸山住持并各处僧官知会俱。各差僧赴京。于内府关领法事仪式。回还习学后三年。凡持瑜伽教僧赴京试验之时。若于今定成规仪式通者。方许为僧。若不省解读念且生。须容周岁再试。若善于记诵无度牒者。试后就当官给与。如不能者发为民钦此。

    谕天界寺善世诸行人。吾闻。释迦之教务靖。不喧时洗心。而涤虑去五欲之魔。清六根之本。虽不至六通圆觉之果。其报也必在将来。所以修行者磨厉也。行者行也。功者造积也。凡云修行者先置验不速。又将不期然而然欤。今之修者期验欲疾。茫然久之心不耐已。虑不隔尘。世之有者念无不在。由是而失道迷宗。愆重嵬山。信之乎迩来。左善世右善世左觉义欲不绝而事生旷致伽蓝之有鉴使犯宪章。斯非他人讦告。亦岂朕之不理。然自作为定业。将欲以难去。实艰以解分。是何行哉。皆不务靖。而好喧生事自取者也。行人悟焉。

    甲子洪武十七年春。颁行科举成式三年一大比。自是遂为定制 访求德行声名著于州里之人。再验年貌书判进呈 谕天界寺不律僧戒泐复曰。志所以崇声名立节义去浮沉。凡丈夫举此。必欲出类拔萃而异仄陋也。又智用之。而知无不知。以之而觉。觉无不先也。岂有过去茫然而不追者乎。斯二志智在天地间。生而知之者善用。教而知之者善守。若生而不知教而不成。类乎禽兽者也。又何屑屑询其所以然乎。尔戒泐复者。所致之地渐佛之场。所修者出世之道。及今之所以甚于处俗。妒忌之恶忿于蚖蛇。亵于觐佛不另禽兽。所以舁而上殿周旋佛前。斯果顶礼乎。当此之际志智全忘。生死无知死生亦无知。前敕住持果如是乎。曾闻。生死也死生也云何。盖生非死死非生。豁然还有觉乎。今茫然无知。其所以然。且今之罪报也。人神共怒。为集金帛构是非。要虚名不立实效。甚蛱蝶之寻芳游蜂之捕蕊。若蚍蜉之慕膻腥于车渠马足之间。不顾网罗轮蹄之厄。尔本清蝉翅霄汉。丽天风饮高露。而乃故低飞而掠残花啖味。甚于蜂蚁蝶乎。今之罪也。在奏愆匿愆。观喜怒乘颜色及盗众僧用。特愚朕以饰己非。斯身亡有日矣。然死虽有日。未施行于法司。

    乙丑洪武十八年二月。魏国公徐达卒。年五十四。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上亲为祭文。亲制神道碑记享大庙 敕建鸡鸣寺造浮图五级。祠宝公岁遣官祭祀。初西番僧星吉鉴藏居是山。至是为辟院。命为僧录司右觉义 三月十八日。本部官于武英殿钦奉圣旨。僧录司右觉义如锦病故。恁礼部办素祭去祭祀他。钦此。令祠部备祀。库支价买祭物去祭祀 诏曰。呜呼罪盈自己。蠹政害民。朕为民设官。为民造福。必欲除奸。复生奸甚扰害吾民。实朕不才之所致。今诏天下。凡吾良民。怜朕不敏以居君位。书不云乎。天位艰哉。寝食不安以图民康。仰天俯察求治奸贪愈增。若此人心为之奈何。自诏之后凡扰吾民者大赦不赦 七月诏曰。呜呼天位艰哉。朕自即位以来十有八年。不遑暇食以抚生民。奈何内外之臣数用弗当。实在予一人以致上天垂戒。灾于万姓水旱相。仍今闻。山东北平雨水愆期。农艰栽种岁苗有亏。诏书到日。今岁秋粮尽行蠲免。有司如命毋扰吾民云云 九月谕曰。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先王之世。野无不耕之民。室无不蚕之女。水旱无虞。饥寒不至云云 九月命蜀王阅武于中都。王太祖第十子也。讳椿最有贤德。博通经艺旁及释典。上所钟爱呼为蜀秀才。王至中都首辟西堂。以读书自娱。阅武余暇。召儒臣李叔荆苏伯衡及名僧来复辈。与之讲道论文。殆无虚日。复建宝训堂。尊奉祖训及前代帝王经典。命来复记之。又命来复作正心观道崇本敬贤四箴。以自警。

    僧来复字见心。豫章人。通儒术工诗文。一时名士皆与之交。与文僧宗泐齐名。上闻召见之。后以赋诗忤上意被刑。有蒲庵集行世。

    十一月十八日。本部官于太庖西钦奉圣旨。僧录司左讲经如玘病故。了恁礼部祭祀他钦此。祠部备祭。库内支价。办祭物件。完备祭祀 十一月二十一日。本部官于奉天门钦奉圣旨。左讲经如玘今日下葬。恁礼部官便去。祭祀钦此。令礼部侍郎章祥致祭。仍御制祭文 御制祭如玘文。呜呼业海茫茫济彼岸者鲜矣。尔如玘驾般若舟。举楞严桌建圆觉樯。假华严风扬大集帆。昨朝柁宽帆饱倏焉。彼岸噫果操舟之善耶。尔如玘冒风涛而有此耶。今业海尔济舟楫犹存。孰备善尔舟傲风于业海。如斯济岸就。不日乘尔某之舟。有此之济。非独如是。其拯溺者既多。朕观营般若之舟。施普度之道。岂徒然哉。今也期当空相绝迹。去来所有庶馐。尔其享焉 附赓玘太璞韵。花逢夜雨晓看妍。实蕊凋时阶不喧。试问老禅幽得处。谓言物外有青天。

    续原教论 翰林待诏沈士荣撰。上卷七篇曰。原教论观心解。内教外教辨。执迹儒者。参禅辨。论禅辨。作用是性解。下卷七篇曰。名儒好佛解。自私辨。庄老异同辨。错说诸经解。较是非得失辨。三教论。诸师人物雄伟论。其序云。夫情智相违而后有教。识趣相违而后有辨。故分别是非。所以立教。不辨何以立理哉。昔人欲理之明。乃设虽以为问答。使读之者了然不疑。今儒者疑难于佛。必当辨之。所以立教明理也。昔诸佛出世。诸大菩萨化为外道。各执异说问难于佛。如来乃破其邪执。立如是义。说如是经。则诸教皆由论辨而起也。若唐宋大儒。各执所见疑难于佛。毁訾排斥。或有甚焉。亦或菩萨化身儒门。故尔相违。使有以辨之以彰至理欤。果亦未造佛之阃域。实有所疑欤。自是以来数百年间。以儒名者之。于佛教或为敬信为非议。毁赞不常。是非莫辨。使至道不明。诚可悲矣。士荣自知愚陋。所学不及先儒之万一。又未得吾佛证入之门。伏念二教之相违久矣。而智者则默然而不为之辨。坐视求学之士。循习旧闻。或生诽谤丧内学之家珍。伤名教之根本。故不自揆度。辄以其所非斥之言。具录于前。为之辨解于后。著论三篇解五篇辨六篇。通十四原其异同谓之论。释其疑惑谓之解。明其是非谓之辨。理学君子幸决择而去取焉。固不碍于圣贤之学也。时洪武乙丑季夏上弦。建安沈士荣谨序。

    御制谕翰林待诏沈士荣曰。古智人有为身而修身。吾不知修者谁也。或曰。身为神而修。或云神为身而修。因是之辨惑之而更惑之。果身修神欤。抑神修身欤。吾不知二修之道。但见古人遗迹。询及儒释道三宗。必欲达之以妙己虚灵。呜呼善哉君子。虽未至三宗之奇。有心若是。岂不谓学之足矣。聃云。居善地心善渊。今之人顽肯匠斯三宗者。岂不全妙己之虚灵者乎。此即智人也。

    护持朵耳思乌思藏。诏大矣哉大觉金仙。行矣哉出无量历阿僧。下兜率生梵宫。异哉雪岭之修。世人过者乎。天上人间经劫既广。忍辱愈多。方成佛道。善被人世。法张寰宇。人有从斯道者。天鉴神扶身后同游于佛境。若违斯道而慢佛者。则天鉴神知羁困地狱。与鬼同处。直候拂石劫尽而方生。其斯忧乎苦乎。一念同佛则百祸烟消化为诸福。今朵耳思乌思藏两衙地方诸院上师。踵如来之大教。备五印之多经。代为阐扬化凶顽以从善。启人心以涤愆。朕谓佛为众生若是。今多院诸师亦为佛若是。而为暗理王纲与民多福。敢有不尊佛教而慢诸上师者。就本处都指挥司。如律施行毋怠。

    丙寅洪武十九年。敕天下寺院有田粮者。设砧基道人。一应差役不许僧应。

    六月诏天下。行养老之政。谕曰。尚齿所以教敬。事长所以教顺云云 八月初八日。礼部奏据僧性海等。告给护持山门榜文。钦奉圣旨出榜与寺家。张挂禁治诸色人等。毋得轻慢佛教骂詈僧人非礼搅扰。违者本处官司约束钦此。钦遵出给榜文。颁行天下各寺。张挂禁约 八月十六日。本部官于奉天门钦奉圣旨。云南僧人性海等回还。与他递运船只。钦此咨兵部。钦遵施行 谕云南僧游方。金仙之教甘心寂寞。成在苦空故。修道者多栖岩屋树。落魄林泉玩霄壤之明月。吟清风于松下。置身物外。沦世事如太虚。若是者乃修之宣之。尔云南僧修者不辞万里之遥。欲觉因缘十二。若止京师而师云南。又何知。天台之景两浙之美。高僧之渊薮。特敕往游。阅诸名山。廓尔方寸。睿尔神灵。异时一归演华言于金马。论风景于碧鸡。时乃道冠点苍。神游八极。快矣哉 十二月御制大诰。三篇成颁示天下。

    恕中禅师 讳无愠。字恕中。别号空室。临海人也。族姓陈。母林氏。依径山元叟端禅师出家剃度。于昭庆律寺受戒。谒灵岩芝公一元灵公。一一扣问详切。既归径山居择木寮。后见大白砥公竺元道公。以看狗子无佛话发悟。颂曰。狗子佛性无。春色满皇都。赵州东院里。壁上挂胡芦。又曰。此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决不在语言文字上也。师性爱静隐。虽两住名山。皆甫及三载而退。后日本国主。以水晶数珠峨山石。研为贽请命太祖。祈师往化。师以老病竟辞。弟子居顶迎师住于鄞之翠山。四方之扣谒者无虚日。求偈语者甚众。是年七月十日。书偈曰。七十八年无法可说。末后一句露柱饶舌咄。端坐而逝。至十二月望日。葬于唐嶴之原。有二会语录。拈雪窦拈古。续大慧竹山颂。古山庵杂录。净土诗偈颂等若干卷。行世。

    幻隐禅师 讳慧明。号幻隐。字性原。父项。母陈氏。七岁发疽。忽失所在。求得之则曰。四童子舁我至此。识者知。为天神所祐。后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萚山。又谒径山元叟端公端问。东岭来西岭来。师指草鞋曰。此是三文钱买得。端曰。未在更道。师曰。某甲只如此。和尚作么生。端曰。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蕴曰。才涉思惟皆为剩法。是年示寂。寿六十九。腊五十八。

    木庵禅师(聪)觉初禅师无逸禅师

    丁卯洪武二十年。御制尚书洪范成。命赞善刘三吾序其后 浙江布政及苏州等府。编汇田土方圆四至鱼鳞图册成 二月上躬耕籍田。遣官享先农。礼成宴群臣于坛所。谕之曰。耕籍古礼也。一以供粢盛。一以劝农务本也 四月十一日礼部尚书崔等。复奉圣旨。将戒牒颁行天下。重出晓谕。谕善世禅师板的达曰。禅师自西而东。朝夕慕道。务在济人利物。朕观禅师之立志也。努力甚坚。其岁月之行也甚深。故得诸方施供。善者顶礼。恶者欢心。前者东达沧海。而礼补陀。旋锡钱塘而暂禅天目。西游庐岳。中国之名山。遂禅师之意已达。复来京师。驻锡钟山之阳。日禅岩穴。禅师之所以玄中。仰观俯察。志在神游八极。惟神天昭鉴。

    戊辰洪武二十一年。迁僧录司于天禧寺。试经度僧给与度牒 三月十四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等。于中右门钦奉圣旨恁。僧录司行文书各处僧司去。但有讨度牒的僧。二十已上的。发去乌蛮曲靖等处。每三十里造一座庵。自耕自食。就化他一境的人钦此 四月二十六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等。于奉天门钦奉圣旨。灵谷天界能仁鸡鸣等寺。系京刹大寺。今后缺大住持。务要丛林中选举有德行僧人。考试各通本教。方许著他住持。毋得滥举钦此 五月乙酉。五色云见。刘三吾进曰。云物之祥。征于治世。舜之时兴于诗歌。此实圣德所致。上曰。古人有言。天降灾祥。在德诚使吾德靡悔。灾亦可弭。苟爽其德。虽祥无应国家之庆。不专于此也 以庶吉士解缙。为监察御史。缙吉水人。天性英悟。七岁能赋诗。日记数千言。十八乡试第一。连登进士。草封事凡万言以进。未几遣归。

    己巳洪武二十二年春。上以天下无事。悯诸将老。欲保全之。诏从公侯各还其乡。各陛辞赐赉有差 七月初三日。本部官于华盖殿钦奉圣旨。鸡鸣寺老僧官。陕西带来的番僧汉僧。教二部做与绵布僧衣。钦此移咨二部。造办僧衣三十六名。每名绵布僧衣一套。每套三件。共一百八件。进赴内府给去讫 八月增设僧司。举选通佛法的僧发来考试。除授他去钦此 八月十七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于奉天门钦奉 圣旨。天界寺只作善世。为额钦此 授善世禅师诏曰。佛教肇兴西土。流传遍被华夷。善世凶顽。佐王纲而理道。今古崇瞻由慈心而愿重。是故出三界而脱沉沦。永彰而不灭。尔劳心愿重。特加善世禅师。以神善道统。制天下诸山。绳顽御恶。於戏佐王纲而理善道。愿力宏深。体斯之行。无往不复。戒哉戒哉。

    天渊禅师季芳禅师

    万峰禅师 讳时蔚。号万峰。永嘉人。金姓。母梦白气亘天。生时有光满室。襁褓见僧辄微笑合掌。七岁依演庆寺升公出家。十六剃度。十九受具。谒虎跑止岩请益。复至天台访无见睹公。后归止岩处决择。为堂中第一座。后岩以法衣拂子顶相并偈付之。三筑精蓝题曰圣恩。三十年道风遐布。师示得法人偈曰。慈悲无念花开果熟。因地分明慧宝致嘱。清彻源源一派流。千古万古来相续。又语曰。如今末法将沈。须向水边林下钁头边。接引一个半个。阐扬吾道报佛恩德。不可扳缘高贵。轻篾下流。逐妄追名迷真惑道。切宜仔细。遂跏趺说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悬崖撒手。杲日当天。言毕而绝。

    庚午洪武二十三年。诏求仙人张三丰。了不可觅。召其弟子丘玄清至。与语悦之。授官与室。爵不受。

    辛未洪武二十四年。定生员巾服之制。襕衫用蓝色。绢布为之。宽袖皂线绦。软巾垂带。由是士子衣冠。绰有古风焉。

    申明佛教榜册 六月初一日钦奉圣旨。佛教之始。自东汉明帝夜。有金人入梦。是后法自西来。明帝敕臣民愿崇敬者许。于是臣民从者众。所在建立佛刹。当时好事者。在法入之初。有去须发而舍俗出家者。有父母以儿童子出家者。其所修也。本苦空寂寞。去诸相欲。必欲精一己之英灵。当是时佛教大彰。群修者虽不能尽为圆觉。实在修行次第之间。岂有与俗混淆与常人无异者。今天下僧寺。以上古刹列圣相继而较者。佛之教。本中国之异教也。设使尧舜禹汤之时。遇斯阐演。未审兴止何如哉。今佛法自汉入中国。历历数者一千三百三十年。非一姓为君而有者也。所以不磨灭者为何。以其务生不杀也。其本面家风端在苦空寂寞。今天下之僧多与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等其教而败其行。理当清其事而成其宗。令一出禅者禅。讲者讲。瑜伽者瑜伽。各承宗派。集众为寺。有妻室愿还俗者听。愿弃离者听。僧录司一如朕命。行下诸山。振扬佛法。以善世仍条于后。

    一自经兵之后。僧无统纪。若府若州。合令僧纲司。僧正司。验倚郭县分。僧会司验本县僧人。杂处民间者见其实数。于见有佛到处。会众以成丛林。清规以安禅。其禅者务遵本宗公案。观心目形以证善果。讲者务遵释迦四十九秋妙音之演。以导愚昧。若瑜伽者。亦于见佛刹处。率众熟演显密之教。应供是方足孝子顺孙报祖父母劬劳之恩。以世俗之说。斯教可以训世。以天下之说。其佛之教阴翊王度也。

    一令下之后。敢有不入丛林。仍前私有眷属。潜住民间。被人告发到官。或官府拿住。必枭首以示众。容隐窝藏者流三千里。

    一显密之教轨范科仪。务遵洪武十六年颁降格式内。其所演唱者。除内外部真言。难以字译。仍依西域之语。其中最密者。惟是所以曰密。其余番译经及道场内。接续词情恳切交章。天人鬼神咸可闻知者。此其所以曰显。于兹科仪之礼。明则可以达人。幽则可以达鬼。不比未编之先。俗僧愚士。妄为百端讹舛规矩。贻笑智人。鬼神不达。此令一出。务谨遵毋增减。为词讹舛紊乱。敢有违者。罪及首僧及习者。

    一令出之后。有能忍辱不居市廛。不混时俗。深入崇山刀耕火种。侣影伴灯。甘苦空寂寞于林泉之下。意在以英灵出三界听。

    一瑜伽僧。既入佛刹已集成众。赴应世俗。所酬之资。验日验僧。每一日每一僧钱五百文。主磬写疏召请三执事。每僧各一千文。

    一道场诸品经咒布施则例(各项经寸数目不录)。

    一陈设诸佛像。香灯供给。阇黎等项劳役钱一千文。

    一凡僧与俗斋。其合用文书。务依修斋行移体式。除一表三申三牒三帖三疏三榜。不许文繁别立名色。妄费纸札以耗民财。

    一今后所在僧纲僧正僧会去处。其诸散寺应供民间者。听从僧民两便。愿请者愿往任从之。僧纲僧正僧会。毋得恃以上司。出帖非为拘钤。假此为名。巧取散寺民施。从有缘僧。有道高行深者。或经旨精通者。檀越有所慕。从其斋礼。毋以法拘。

    一瑜伽之教。显密之法。非清净持守。字无讹谬。呼召之际幽冥鬼趣。咸使闻知即时而至。非垢秽之躯。世俗所持者。曩者民间世俗。多有仿僧瑜伽者。呼为善友。为佛法不清。显密不灵。为污浊之所污。有若是。今后止许僧为之。敢有似前如此者。罪以游食。

    七月初一日。本部官于奉天门钦奉圣旨。恁礼部出批。著落僧录司。差僧人将榜文去。清理天下僧寺。凡僧人不许与民间杂处。

    八月十八日。手敕著善世天禧能仁三寺僧官宗泐等。明早有雨不要来。若无雨天晴。早赴奉天门钦此。

    复原禅师 名福报。字复原。台之宁海人。俗姓方。母张氏。于杭之崇福寺出家。谒石湖美公于净慈落发。参经山原叟得旨。出世慈溪芦山。迁四明之智门。洪武初。驰召道行沙门。与以中日章赴京馆天界寺。屡入内庭应答称旨。留三年赐还。补处径山。上堂云。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及化之日。忽拍手曰。呵呵呵。大众是甚么看取。竟寂。寿八十四。塔于寂照右冈。六月四辰。

    澹居禅师 讳至仁。字行中。号澹居。又号熙怡叟。番阳人。姓吴。侍报恩寺真牧纯公得度。自幼识见卓颖。指空上人叹曰。再世人天师也。令参元叟。留侍香掌外记。叟喜谓曰。仁书记。虎而翼者也。出世德章崇报万寿等刹。宋学士称之曰。虎丘尊者名浮屠。见性炯如摩尼珠。洪武初。皇上问以鬼神之理。师以佛旨为书而对。上悦。临终索纸书偈而逝。寿七十四。腊六十七。三月十九忌辰也。

    全室禅师 讳宗泐。字季潭。号全室。台之临海人。族姓周。父吉甫。母葛氏。幼辄跏趺坐。八岁从笑隐欣公学法。十四剃度。二十受具。欣公开山龙翔。师与俱。寄意词章。尤精隶古。后谒元叟于径山掌记室。出世水西。迁中竺升双径。次五十五代。诏师与演福法师大璞玘公。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点简藏经。制献佛乐章。往西域求法。得庄严宝王文殊等经。授僧录司善世。掌天下僧教。建凤阳槎峰圆通庵。辟一室曰松下居。赐天界住持。引见赐诗。有泐翁去此问谁禅。朝夕常思在目前。后赐归槎峰。诗云。寂寞观明月。逍遥对白云。汝其往矣。渡江示疾。谓众曰。人之生灭如海一沤。沤生沤灭复归于水。何处非寂灭之地也。言已唤侍者曰。这个聻。侍者茫然。师曰苦。遂逝世。时九月十四日也。寿七十四。荼毗舍利塔于天界。附欣公之右 高皇帝。有赐师免官说(载皇明护法录)又御和诗一百四十五首。称泐翁。成祖有御制像赞 赐中顺大夫 得法弟子湛然性一宗钦。

    古拙禅师 号祖庭。松陵人。母持净戒。生不知荤。幼背法华。十岁日诵一部。十三投日铸寺。出家剃染受具。首谒石屋。南参古梅老人。续然三指。九载切磨廓然瞥地。行诣白云。留为众首。后遁迹韬光岩壑三十余年。有平生最爱隈岩谷。二十年来懒放迎之句云。

    梁寅 字孟敬。临江人。家贫力学。一时名士多与之游。上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寅与焉以老病辞归。结屋石门山。称梁五经。年八十二。

    壬申洪武二十五年。试经给僧度牒 敕僧录司。行移天下僧司。造僧籍册。刊布寺院。互相周知。名为周知板册 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薨。谥懿文 九月立嫡长孙允文为皇太子。以方孝孺为汉中教授。孝孺台州宁海人。聪颖绝伦。双眸炯炯如电。读书一目十行俱下。乡人呼为小韩子。宋濂谓曰。子之文非当世之文也。太祖谓皇太子曰。此庄士也。又曰异人也。后建文末狥忠 冬上患热病危甚。诸御医进药皆无效。俄有赤脚僧。诣阙下云。天眼尊者及周颠仙。遣进药视其药。一曰温凉药。一曰温凉石一磈。其方用盆盛石磨药。注之沉香盏以服。上服之。服在未时间。至点灯时遍体抽掣。药之效也。其药味香如菖蒲。而盏底凝朱。红彩迥异。是夜病愈。精神日强 十二月初六日。僧录司左善世夷简等。于奉天门钦奉圣旨。各处有通佛法性理高僧。访问得几人。取将来善世寺。住钦此 十二月二十一日。钦依关领清教录一百四十五本。发与各处僧纲司。依本刊板印造。俵散所属寺院僧人。

    琉球 在海东南。自福建梅花所开漾。顺飙利舶七日可至。其俗以盈虚为晦朔。以草木为冬夏。人皆去髭黥手。羽冠毛衣。无礼节好剽掠。至此遣子弟来学。夷习稍变。奉正朔设官职。被服冠裳。陈奏表章。著作篇什。有华风焉。

    日本 即古倭奴国。海中诸夷倭奴最大。西南至海东北。大山国主。世以王为姓。地分五畿三岛。又有附庸百余。拘邪韩最大。唐初更为日本。其俗男子魁头断发黠面文身。妇人被发屈紒跣足。间用履。其喜盗。轻生好杀天性然也。物产金银.琥珀.水精.琉黄.水银.铜钱.白珠.青玉.苏木.胡椒.细绢.花布.螺[虫*朋].漆器.扇.犀象.刀剑.铠甲.马。交市华人。喜得童女。绵绮丝绵磁针 时入贡不诚。

    彭享 在东南海岛中。并山多平原。禽兽希少草木繁茂。沃土宜谷。饶果蔬。其俗上下亲狎无寇盗。男女椎髻好诵佛经。煮海为盐。酿榔为酒。产片脑诸香花锡物 遣使奏金叶表文来朝。

    百花 在海中。依山为国。国中有奇花嘉树。民俗饶富尚释教。产红猴.黾倚.玳瑁.孔雀.倒挂鸟.胡椒 时国王遣使来贡。

    卜烟 帖木儿。鞑靼别部。去甘肃一千五百里。其地广袤千里。居无城郭。以毡帐为庐舍。产骡马牛羊。至是来朝。

    杨维祯。号铁崖。戴方巾见上。上问。此巾何名。对曰。四方平定巾。上喜。彭友信以贡至京。遇上微行。口占红霓诗云。谁把青红线一条。和云和雨系天腰。命续之。友信应声曰。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驾玉桥。上大悦问其籍。命翌辰候于升桥同入朝。友信如言。候久不至。遂入朝。上召友信上殿前问故。具以实对。命为北平布政使。

    癸酉洪武二十六年。严震直述浦江郑济。及同里王勋二家。累世同居。家世孝友于上。特诏褒异。除二人左右春坊庶子 正月初三日。大龙兴寺住持僧祖俊等。赴京贺正辞回。司礼监官鲁梯传圣旨。住持僧赏五锭。散僧每名二锭。教礼部补本钦此 赐西番国师诏曰。佛教兴于西土。善因博被华夷。虽无律以绳顽。惟仁心而是则。大矣哉。妙觉难穷。昔从斯道者顿悟三空。脱尘沦而出苦趣。永离幽冥。使生者怀而死者慕。岂不圣人者欤。迩来西番入贡。有僧公哥监藏巳藏卜。乃昔元八思巴帝师之后人云。踵师之道深通奥典。独志尤坚。化愚顽以从善。起仁心以涤愆。虽是遥闻。特加尔圆智妙觉弘教大国师。统治僧民。名当时之善人。永为教中之称首。於戏寂寞山房。俦青灯而读诵。观皓月以吟风。叠膝盘陀之上。草衣木食。方契善符。

    象源禅师 讳淑。台州人。住持径山。六月初四日趋入门曰。杀来了杀来了。作么生避。遂坐脱。

    甲戌洪武二十七年。命僧录司。行十三布政司。选僧补官。于是居顶道成净戒等。应召除授 正月上谓刘三吾曰。朕历年久。而益惧者。恐为治之心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废。生民休戚系焉。故日慎一日。惟恐弗及。如是而治。效犹未臻。甚矣为治之难也。三吾顿首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谕曰。人之常情安于所忽。饱即忘饥。暖即忘寒。不思为备。一旦卒遇凶荒。则茫然无措也。深知民艰。百计以劝督之。俾其咸得饱暖。

    正月初八日。钦奉圣旨。释迦佛发大悲愿心。历无量劫至于成道说法度人。一切来历载大藏。愚者安能知义。聪者未能尽目。有佛以来效佛之修者无量。凡所说法。人天会听。愚者虽无知。补于时君多矣。自佛去世之后。诸祖踵佛之道。所在静处不出户牖。明佛之旨。官民趋向者历代如此。效佛宣扬者智人也。所以佛道永昌。法轮常转。迩年以来。踵佛道者。未见智人。致使轻薄小人毁辱骂詈有玷佛门。特敕礼部。条例所避所趋者。榜示之。

    一僧合避者不许奔走市村。以化缘为繇。致令无藉凌辱有伤佛教。若有此等。擒获到官。治以败坏祖风之罪。

    一寺院庵舍。已有砧基道人。一切烦难答应官府。并在此人。其僧不许具僧服入公听跪拜。设若己身有犯即预先。去僧服以受擒拿。

    一钦赐田地税粮全免。常住田地虽有税粮。仍免杂派人差役。

    一凡住持并一切散僧。敢有交结官府悦俗为朋者。治以重罪。

    一凡僧之处于市者。务要三十人以上聚成一寺。

    一可趋向者。或一二人。幽隐于崇山深谷。必欲修行者听。

    一僧有妻者。许诸人捶辱之。更索取钞钱。如无钞者打死勿论。

    一有妻室僧人。愿还俗者听。愿弃离者。修行者亦听。

    一僧寺庵院。一切高明之人。本欲与僧扳话。显扬佛教。奈何僧多不才。其人方与和狎。其僧便起求施之心。为此人远不近(文长不录)。

    呜呼僧若依朕条例。或居山泽。或守常住。或游诸方不干于民。不妄入市村。官民欲求僧以听经。岂不难哉。如此则善者慕之。诣所在焚香礼请。岂不高明者也。行之岁久。佛道大昌。榜示之后。官民僧俗。敢有妄论乖为者。处以极刑。钦此。

    七月十二日。本部官同僧录司华盖殿。钦奉圣旨。征南阵亡病故的官员军士。就灵谷做好事。普度他。恁礼部用心整理。钦此。

    乙亥洪武二十八年。命僧录司。设上中下三科。考试天下沙门。赐善世天禧等寺。粮米以给其食。赐僧录司官。大佑袈裟衣衾。

    大宗禅师 讳兴。台州人。住持径山。三月十一日忽叹曰。夫三十妇六龄。毕竟偶不成。遂坐去。

    丙子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圣旨灵谷寺住持病故。恁礼部与祭祀。钦此。本部办素祭遣官致祭。

    丁丑洪武三十年。命僧录司。行十三布政司。凡有寺院。处所俱建禅堂。安禅集众。

    戊寅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定燕邸。后代取讳二十字四句曰。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二月二十九日。僧录司左善世大佑等。于右顺门钦奉圣旨。著江东驿江淮驿两处。盖两座接待寺。著南北游方僧道。往来便当钦此。

    蘧庵法师 讳大佑。号蘧庵住持姑苏北禅寺。诏为左善世。精究内外典籍。善天台贤首教义。有弥陀略解净土指归等书。行世。

    遂初法师 讳绍宗。号遂初。上海陈氏。十三出家于松江安国寺。得法于静庵镇法师。天资颖悟戒行精严。初说法于长庆。次迁吴兴慈咸。大展玄风缁素向化。洪武癸酉应召。有事庐山奏对称旨。赐金缕僧伽黎。擢右讲经升右善世。是年月日示疾而逝。

    四月。上不豫。闰五月十日崩。寿七十有一。是月十六日葬于孝陵。上尊谥曰。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太祖御制护法集 录入集中者。不列备云栖护法录中。

    佛教利济说 心经序 三经论

    释道论 诵经论 修教论

    明施论 宦释论 鬼神有无论

    空实喻 拔儒僧文 僧道衡说

    僧妙云说 僧竺隐说 清教录

    谕钟山僧敕 谕天界寺僧 赐宗泐免官说

    问佛仙二篇 还经示僧 天界寺花架说

    戒僧陶冶文 又谕僧 习唐太宗圣教序

    游寺记 灵谷寺记 游新庵记

    牛首山庵记 僧犯宪说 赦二役囚人

    祭宝志公文 祭道林文 赞十六罗汉二次

    诗偈十九首 山居诗十二首

    赞颂十三首

    集列六十一人附见十五人。

    道原禅师(衍)秋潭法师(月)宗律禅师

    昭庆律师(濡)太白法师(砥)石湖禅师(美)

    竺元禅师(道)一元禅师(灵)无著禅师

    古梅老人用明法师懒牧禅师

    静庵禅师(镇)清源法师白云禅师

    皇太孙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 太孙治丧礼。被发哭踊。哀动左右。敕有司丧仪悉遵周礼。于是仿金藤遗制。前朝后殿左右角门。及西宫内寝各设座如生存。凡十一所有久不御者。即以香汤洒扫之。陈祖训于东直殿。设重器于西直殿。京官四品以上。朝服执钺。立于诸陛之上。自初十以至十六日。哭临如礼。昼不饮勺水。夜不就枕簟。先是 太祖不豫。多暴怒遭谴戮者甚众。太孙入侍事必躬承。服药则亲尝以进。去后则亲扶以起。唾壶溺器之属。靡不手提以献。而愉色婉容蔼然可掬 太祖气已渐平多所全宥。当深更夜分。侍卫酣寝际。呼无不应。应无不起。盖终夕未尝交睫也。太孙素丰腴。至是哀毁骨立矣。是日诸大臣迎之于大明门外。群臣百姓望见其毁瘠之容深墨之色。与哭泣之哀。莫不举手加额。曰天子纯孝。举喁喁然。有至德之思焉 诏行三年丧 命齐泰黄子澄预参国事 命方孝孺为博士侍讲 蹇义为吏部侍郎 夏原吉为户部侍郎 征江西处士杨士奇。为翰林院编纂官 张统为吏部尚书 荧惑守心。程济通术数。上书言。北方兵起期在来年。

    (皇明崇祯十一年春月金盖云蘧寿光比丘寓杏溪遽庵纂录编次)。

    释鉴稽古略续集(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