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计篇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题解】

    《孙子》十三篇,以“计”为首篇。“计”是当时《孙子》所用的范畴,直译为计算或估计;是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时、地利和将帅才能等现有的客观条件的估计和对比。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通过敌对双方有关战争胜败的条件进行对比,从而作出胜败估计。紧接着论述了战略上总的方针和主要原则以结束本篇。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1〕,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①

    【校勘】

    〔1〕国之大事:竹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略称“竹简”,以下简称“竹简”)“事”下有“也”字,《十家注孙子》(以下简称“十家本”)、《武经·孙子》(以下简称“《武经》本”),各本皆无。如有“也”字,即为断句,那样意过简而且不完整,故未从之。

    【注释】

    ① [兵者,国之大事]:兵,兵器,用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战争。孙子一开头就对战争的主要方面(哲学上叫属性)和关系之重大作了总的叙述,首先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意思是说战争是敌我拼搏生死场所,是将决定国家存在或灭亡的途径。这里是对前一短句的形容和补充。 [不可不察也]:察,细看,含有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慎重考虑等意思。我们在今译中把“察”直接译成今天的语言“研究”。收句强调:对“国之大事”不可不研究。

    【译文】

    (一)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

    (二)故经之以五〔1〕,校之以计,而索其情〔2〕:(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①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3〕,可与之死,可与之生〔4〕,民弗诡也〔5〕。②(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6〕。③(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7〕。④(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⑤(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⑥(曹操曰:部曲、旛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⑦(曹操曰:同闻五者,将如其变极,即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⑧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曹操曰:道德智能。)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时、地利。)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吾以此知胜负矣。⑨(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校勘】

    〔1〕故经之以五:十家本、《武经》本“五”下均有“事”字,疑为后人肊增,以和七计相对称,但通观全段文意,不增“事”字较妥。竹简也无“事”字,所以删去。竹简“经”作“轻”,古通。

    〔2〕而索其情:十家本、《武经》本前后两个“以”字均作“而”,竹简作“以”。但上句有“以计”,此作“以索”则复,且用“而索其情”,意与“以索其情”同,故仍用“而”字。竹简“情”作“请”,古通。

    〔3〕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十家本、《武经》本“意”下无“者”字。竹简有“者”字,有“者”字似较为完句,所以增了“者”字。

    〔4〕可与之死,可与之生:十家本“可”下有“以”字;《武经》本无“以”字,又句首无“故”字。两“以”字和“故”字可略,故从竹简删去。

    〔5〕民弗诡也:十家本作“而不畏危”,《武经》本句末有“也”字,竹简作“民弗诡也”。曹注及杜牧、陈皥、王晳诸家注均以“危疑”或不畏惧于危疑解,按当时驱农奴与奴隶作战,虽“有道”亦难免士卒之畏危,故以“使民不敢违抗”较使“民不畏危”更合乎当时阶级关系。从竹简改正。

    〔6〕“时制也”下竹简有“顺逆,兵胜也”,各本皆无,疑系竹简衍文。(因抄写、排印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叫“衍文”)。

    〔7〕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十家本、《武经》本皆无“高下”二字,据竹简增。又竹简“广狭”在“远近”之前,与传本不同,按“远近”较“广狭”更重要,故未改。竹简“陕”同“狭”。

    【注释】

    ① [故经之以五]:经,纵线。古人看到:“织以经为主,而后纬加之。”所以把主要的东西,都看作经。这里也有纲领、大纲的意思。五,后来注者都称之为“五事”,指下文“道、天、地、将、法”,这五项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经之以五”直译即:以五方面的情况为经。 [校之以计]:校,通“较”,比较;计,计算。“校之以计”直译即:把情况的估计作比较。所谓“计”,即下文所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计,这七个问题是上文“五事”的引申。即敌对双方在这些方面优劣条件的比较。因为在战争前敌我优劣条件不可能有准确的计算,所以用今天的话,把“计”译成估计。 [而索其情]:用这些对比来探索战争胜败的情势。

    ②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道,在和孙子同时的诸子的著作中,各有各的命意。孙子在十三篇中各处所用的道字也各有所指,互不相同。这里孙子用“道”这一概念(或范畴)主要指地主阶级的政治。民,当时是指有反抗性的劳动者,即农奴和奴隶。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道),其作用是要求有反抗性的民能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可与之死,可与之生]:可以叫他们去拼死,可以叫他们去求生。 [民弗诡也]:诡,违,违抗。意思是能使被驱使去打仗的民不敢违抗。

    ③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天,是指有关天时季节等气候情况,是被作为自然的天而说的。这里《孙子》和同时的诸子不同。黑夜、白昼、阴天、晴天、冬寒夏暑、春暖秋凉气候情况不同,特别是到了严寒地带,酷热的沙漠则影响战斗更大。

    ④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指地形有高山,有平地,距离有远近,道路有宽狭,地势有险要或平坦,战场的广窄和死地或生地(参看“九地篇”)。

    ⑤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将,指主将,即独立统帅前线全军的主将。他需要具备的品格特点,孙子要求:(1)智,即知识和才能;(2)信,功必赏,罪必罚,令必行,禁必止;(3)仁,对待部下仁慈;(4)勇,指作战勇敢;(5)严,指管理军队遵守纪律严格。

    ⑥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曲制、官道、主用,据曹注:“曲制者,部曲、旌旗、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这里讲的是这些制度,规定得适宜不适宜,执行得严格不严格。

    ⑦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凡上述道、天、地、将、法,这五方面情况,主将都不能不了解;凡了解的能胜利,不了解的不能胜利。

    ⑧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所以把敌我双方胜败条件的估计作个对比来判断情况。

    ⑨ [曰:主孰有道]:要问:哪一方面的国君比较开明。 [将孰有能]:哪方面主将比较精明。 [天地孰得]:哪方面取得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哪方面的法令能严格执行。 [兵众孰强]:兵,兵器装备。哪方面兵众强大。 [士卒孰练]:哪方面的士卒训练有素。 [赏罚孰明]:哪方面的赏罚比较公正严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我根据这些情况,就能预见胜负了。

    【译文】

    (二)所以,要用五项〔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为经,把〔对敌对双方的优劣条件的〕估计作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些主要条件是〕一政治,二天时,三地利,四将帅,五法制。政治,是讲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敢违抗。天时,是讲昼夜、阴晴、寒冬、酷暑等气候季节情况。地利,是讲高山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帅,是讲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条件。法制,是讲部队的组织编制、指挥信号的规定,将吏的职责,粮道和军需军械的管理等的情况和制度〔能否严格执行〕。凡属这五方面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凡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的就不能胜利。所以,要把〔对敌对双方优劣条件的〕估计作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要看:哪一方君主的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的指挥高明?哪一方天时地利有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败了。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