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公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公输》是《墨子》书中艺术性最强、情节性最完整的一篇作品,主要内容是讲述墨子义阻楚王侵略宋国的故事。公输盘发明出攻城用的云梯,楚王立即便想用来攻打宋国,墨子便以雄辩的口才、丝毫不逊色于云梯的守城器械以及出色的军事战术成功阻止了楚王的侵略野心。文章以高度的艺术性成功再现了一代宗师墨子为维护人间道义而不辞劳苦的崇高形象,同时也艺术地传达出墨子“兼爱”、“非攻”的学术主张,这一点在《墨子》书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42.1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1],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2],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3]?”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4],愿藉子杀之[5]。”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6],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7]。”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8]?”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9]。”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10]?”公输盘曰:“诺。”

    【注释】

    [1] 公输盘:鲁盘(盘又作“般”、“班”),战国初期鲁国的巧匠,公输为其号。

    [2] 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南。

    [3] 夫子何命焉为:犹言“夫子何为命焉”,即“夫子有何见教”。

    [4] 此句下当脱“者”字(俞樾说)。

    [5] 藉:凭借。

    [6] 荆国:即楚国。

    [7] 类:类比推理。

    [8] 乎不已乎:前一“乎”字当为“胡”,何,为什么。

    [9] 既已:已经。

    [10] 见:引荐。

    【译文】

    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云梯,造成后,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之后,就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的郢都,面见公输盘。公输盘说:“先生有何见教?”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过我,希望请您帮我杀掉他。”公输盘面露不悦。墨子说:“请允许我奉送十镒黄金。”公输盘说:“我尊崇道义,从不杀人。”墨子站起身,再次行礼后说:“请允许解释一下。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的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牺牲自己本来不足的人口去争夺本来就已经有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宋国没有过错而攻打它,不能算是仁义。明白这个道理而不据理力争,不能算是忠诚。力争而没有达到制止的目的,不能算是有能力。您奉行义不杀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百姓,不能说是懂得类推事理。”公输盘承认被说服。墨子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取消攻宋呢?”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把攻宋之事告诉楚王。”墨子说:“为什么不把我引荐给楚王呢?”公输盘说:“好。”

    42.2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1],邻有敝舆[2],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3],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4],犀兕麋鹿满之[5],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6],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7],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8],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释】

    [1] 文轩:装饰有花纹彩绘的豪华车子。

    [2] 敝舆:破败不堪的车子。

    [3] 短褐:平民穿的粗布衣。

    [4] 云梦:楚国大泽名。古云梦分为两个大泽,即云泽和梦泽,横跨今湖北省境内长江南北,后渐干涸。

    [5] 兕:雌性犀牛。麋:鹿的一种,角大而尾短。

    [6] 鼋:鳖类,俗称“癞头鳖”。鼍:即今扬子鳄,俗名猪婆龙。

    [7] 文梓:即梓树,因其文理细腻,故称“文梓”。楩:即黄楩木,乔木,生于南方。楠:楠木。豫章:樟树。

    [8] 三事:当作“王吏”(毕沅据《战国策》),谓楚王之臣下,即公输盘。一说当作“三吏”(孙诒让据《逸周书》及《左传》)。

    【译文】

    墨子觐见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豪华的车子,却偏要去偷窃邻家的破车;舍弃他的锦绣衣裳,偏要去偷窃邻家的粗布短衣;舍弃他的稻粱鱼肉,偏要去偷窃邻家的糟糠粗粮。这是什么样的人?”楚王说:“肯定有嗜好偷窃的毛病。”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是豪车与破车啊!楚国有云梦泽,遍地都是犀牛、麋鹿一类的珍禽异兽,江汉之中又盛产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所出产的东西连野鸡、兔子、狐狸也没有,这就好像是稻粱鱼肉与糟糠粗粮啊!楚国有松、梓、楩、楠和豫章等优质树种;宋国却连大树都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服和粗布短衣啊!我认为公输盘攻宋的建议,与这些情况类同。我能预见到大王必定会损害仁义而且不会有任何收获。”楚王说:“说得好啊!即使这样,可公输盘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一定要攻下宋国。”

    42.3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1],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2],子墨子九距之[3],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4]。公输盘诎[5],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6],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7]。”

    【注释】

    [1] 牒:小木片。械:指守备器械。

    [2] 九:虚数,极言其多。设:陈设。

    [3] 距:通“拒”,抵挡。

    [4] 守圉:防守,防御。强调防守力量游刃有余,能防守得住。圉,同“御”。

    [5] 诎:同“屈”。

    [6] 禽滑釐:墨子弟子,魏国人。

    [7] 无:通“毋”,不要。

    【译文】

    于是,墨子再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模拟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备器械。公输盘多次运用机巧多变的方法攻城,墨子一次次击退了他的进攻。公输盘进攻的器械用尽,墨子的防御战术仍然绰绰有余。公输盘无奈,就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能对付你,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会用什么办法对付我,我也不说。”楚王问他原因。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掉我。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人能够防守,楚国就能进攻宋国了。可是我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兵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能够守御的人。”楚王说:“说得好!我同意不再攻打宋国了。”

    42.4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1],守闾者不内也[2]。故曰:“治于神者[3],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4],众人知之。”

    【注释】

    [1] 庇:避。闾:里门,指小村子的大门。

    [2] 内:通“纳”。

    [3] 神: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尚处于酝酿的隐微阶段。

    [4] 明:指众目睽睽之下。

    【译文】

    墨子归家,路过宋国,天上突然下起了雨,想要到一个小村的大门下避雨,守门人却不让他进去。所以说:“那些把灾祸消灭在酝酿阶段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那些在众目睽睽之下相争的人,却人人知晓。”

    【评析】

    《墨子》文章一向以质朴本色、不事雕琢为特色,很少有像《公输》篇这样以艺术性取胜的精彩文章。墨子认为,只要“兼相爱,交相利”的理念深入人心,那么天下所有的纷乱与战争都会随之烟消云散;反之,必然会是另外一种人间悲剧:“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兼爱中》)为了消弭这些祸乱,墨子不仅大力倡导“兼爱”、“非攻”的理论主张,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这些主张。《公输》篇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历史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他“兼爱”、“非攻”的政治理念,并艺术地再现了墨子的高大形象。

    整篇文章分为四个场景:力挫公输,说服楚王,衣带演兵,过宋遇雨。四个的小故事意脉连贯,巧妙勾连,犹如一出组织精巧的折子戏,在记述历史、传达思想之余,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公输盘发明了攻城利器云梯,楚王准备用宋国小试牛刀,墨子千里迢迢赶往楚国阻止这场不义的战争。

    第一场较量在墨子和公输盘之间展开,墨子首先诱使公输盘承认杀人不义的大前提;然后指出云梯是杀人利器,攻打无罪的宋国是不义的小前提;结论自然毫无悬念。不仅如此,墨子更进一步指出其“义不杀少而杀众”的自相矛盾之处,迫使公输盘服输。

    第二场较量是第一场较量的延续,在墨子和楚王之间继续进行。墨子这次辩论的锋芒收敛了许多,同样的迂回战术,却换作三个含蓄的比喻,但强大的逻辑力量依然迫使楚王不得不承认,以富强的楚国去攻打贫弱的宋国是不义的行为。但心有不甘的楚王仍然认为云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便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由拒绝了墨子。

    第三场较量更加精彩,墨子明白仅靠晓之以理不足以打消楚王的贪念,便要求与公输般当面对决,在楚王面前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攻防模拟战。在强大的实力面前,公输盘不得不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云梯并不是万能的法宝。但随即波澜又起,公输盘暗示楚王杀掉墨子以绝后患。墨子毫不客气地警告楚王说:“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墨子的后手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最终迫使楚王取消了进攻宋国的军事计划。

    第四场本该曲终人散,作者却横生枝节,特意安排了墨子过宋遇雨一出,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空间。作者似在为墨家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点赞,又似为墨家不为世人理解的尴尬处境抱屈,幽幽一叹,堪称神来之笔。

    读罢这篇文章,我们不得不承认,墨子是一个热情的理想主义者,热情到能够为了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千里奔波而不辞劳苦。同时,墨子也是一个伟大的工匠,胸有城府,舌灿莲花,心灵手巧,不尚空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努力改变艰难的时世,执着到永不放弃。“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朴素的话语中透着一股热血男儿的铮铮意气。

    备城门

    【题解】

    墨家主张“非攻”,但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上,认真研究防御战的战术战法,发明并改进守城器具,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态度。墨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详尽记录在自本篇以下至《杂守》的各篇中。《备城门》是《墨子》中详细讲述弱国防御战术的第一篇,主要是谈进行防御战的基本条件、有针对性地建设相应的防御设施和守城器具等。文章开头从宏观角度总结了当时常用的十二种攻城方法,探讨防御方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从中归纳出十四条防御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各种防御工事、武器装备、设施器材等情况的详细说明。文章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思考,也有微观层面的详细说明,这在坐而论道风气盛行的先秦思想家群体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43.1 禽滑釐问于子墨子曰:“由圣人之言,凤鸟之不出,诸侯畔殷周之国[1],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为之奈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釐对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2],敢问守此十二者奈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3],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且守者虽善,则犹若不可以守也。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则犹若不可以守也。然则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后可以守也。”

    【注释】

    [1] 畔:通“叛”。殷周之国:连言之,这里指周王室。

    [2] 临:同“隆”,指筑土为山,以居高临下进攻。钩:用钩梯牵引攀爬城墙。冲:冲车,用以撞击城门。梯:云梯。堙:塞,指筑土为路直通城墙以夺城。水:决水灌城。穴:挖掘地道。突:穿凿城墙。空洞:挖穴引水至城墙底部,用以坍塌城墙。蚁傅:众军蚂蚁似地爬城。轒辒:包着生牛皮以增强防御力的四轮车,用以运送士兵至城墙下。轩车:高大的楼车。

    [3] 推:当为“樵”之误(孙诒让说),指柴草。

    【译文】

    禽滑釐问墨子说:“根据圣人的说法,现在凤鸟隐伏不出,诸侯纷纷叛离周王室,天下兵戈四起,大国攻打小国,强国侵凌弱国。我想为小国防守,该怎么做呢?”墨子说:“防守什么样的进攻?”禽滑釐回答:“当今世上常用的进攻方法有:筑土为山以居高攻下、用钩梯牵引攀爬城墙、冲车撞击城门、云梯攻城、填土为路直通城墙、决水灌城、挖掘地道、穿凿城墙、打洞引水坍塌城墙、士兵蚂蚁似地攀爬城墙、使用轒辒车攻城、使用楼车攻城等等。敢问如何防御这十二种进攻之法呢?”墨子说:“我方城池修固,守城器械足备,柴草粮食充足,上下团结和睦,又能得到邻近诸侯国的救援,这就是我方赖以防守的条件。况且若守将虽擅长守御,如果得不到国君信任,仍然无法成功防守。国君若选用某人,此人必须是有防守能力的人,如果无能者得到国君重用,也是不能成功防守的。因此,守城的人必定要善于防守并且国君尊重和信任他,然后才能成功防守。”

    43.2 凡守围城之法,厚以高[1],壕池深以广,楼撕揗[2],守备缮利,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人众以选[3],吏民和,大臣有功劳于上者多,主信以义,万民乐之无穷。不然,父母坟墓在焉;不然,山林草泽之饶足利;不然,地形之难攻而易守也;不然,则有深怨于适而有大功于上[4];不然,则赏明可信而罚严足畏也。此十四者具,则民亦不宜上矣[5],然后城可守。十四者无一,则虽善者不能守矣。

    【注释】

    [1] 凡守围城之法,厚以高:此句文有倒错,当为“凡守围之法,城厚以高”。

    [2] 撕:小楼。揗:当为“修”之讹(孙诒让说)。

    [3] 选:选拔,指经过选拔的精兵。

    [4] 适:同“敌”,下同。

    [5] 宜:同“疑”。

    【译文】

    凡是守城的方法:城墙要既厚又高,战壕和护城河要既深又宽,城楼修葺完备,守城器械修缮一新,薪柴粮草足够支撑三月以上,守城士卒经过严格挑选,官民之间关系和睦,有许多功勋累累的大臣,国君诚信守义,百姓以能够为国君战斗为乐。要不然,此城有百姓父母的坟墓在此;要不然,这里的山林草泽富饶而利于民生;要不然,此处地形难攻易守;要不然,守城者与敌人有深仇大恨并为国君立过大功;要不然,守城官员奖赏分明卓有信誉,惩罚严厉令人生畏。具备这十四个方面,百姓就不会怀疑上官,然后城池才能够守住。如果这十四个方面一条也不具备,那么即使善守之将也无法防守。

    43.3 故凡守城之法,备城门,为县门,沈机[1];长二丈,广八尺,为之两相如;门扇数,令相接三寸;施土扇上,无过二寸。堑中深丈五,广比扇,堑长以力为度[2],堑之末为之县,可容一人所。客至,诸门户皆令凿而慕孔[3],孔之,各为二慕二[4],一凿而系绳,长四尺。城四面四隅皆为高磨[5],使重室子居其上候适,视其态状与其进左右所移处,失候,斩。适人为穴而来[6],我亟使穴师选本[7],迎而穴之,为之且内弩以应之[8]。

    【注释】

    [1] 县:同“悬”。沈机:指布设机关。

    [2] 力:当为“方”字之误(俞樾说),这里指城的周长。

    [3] 慕:同“幂”,弥合墙上凿孔后墙表面留下的缝隙。下同。

    [4] 后“二”字当为衍文。

    [5] 高磨:高高的望敌楼。

    [6] 为穴:指挖洞攻城。

    [7] 选本:当为“选士”(孙诒让说),指经严格挑选出来的精兵。

    [8] 且:当为“具”,指弓弩一类的兵器。

    【译文】

    所以凡是守城的方法:首先加固城门,城门外另设带有防御机关的“悬门”;城门长二丈,宽八尺,两扇城门的规格完全相同;两扇城门闭合无间,并有三寸宽的重叠衔接。在两扇城门上涂上泥土(以防火攻),厚度不超过二寸。城外战壕深一丈五尺,宽度与一扇城门的宽度相等,长度根据城邑的周长而定,战壕末端靠近悬门处有哨所,哨所大小可容纳一人。敌军到来,令各城门两边各凿出两个孔洞,用泥巴弥合表面,每边的一个孔洞系上四尺长的绳子以加固城门。城上四边和四角处都建起瞭望敌情的高脚楼,派贵家子弟在上面候望敌情,观察敌军状态以及前进、后退乃至左右转移的方位,失职者处斩。敌兵挖地道而来,我方则即刻派遣善于挖掘的精兵,在城外横向挖洞穴迎敌,带上适合洞穴作战的短弩以迎敌。

    43.4 民室杵木瓦石[1],可以盖城之备者[2],尽上之,不从令者斩。昔筑[3],七尺一居属[4],五步一垒[5],五筑有锑[6],长斧柄长八尺。十步一长镰,柄长八尺。十步一斗,长椎,柄长六尺,头长尺,斧其两端[7]。三步一大铤[8],前长尺,蚤长五寸[9]。两铤交之,置如平,不如平不利,兑其两末。穴队若冲队[10],必审如攻队之广狭[11],而令邪穿其穴[12],令其广必夷客队。

    【注释】

    [1] 杵:当为“材”之误(王引之说)。

    [2] 盖:当为“益”之误(王引之说),增加。

    [3] 昔:当为“皆”之误(王引之说)。

    [4] 居属:类似锄头的挖掘工具。

    [5] 垒:当为“蘲”之误(孙诒让说),同“蔂”,藤制的土筐。

    [6] 锑:当为“銕”之误,同“夷”(孙诒让说),铁锹一类平整土地的工具。

    [7] 斧:当为“兑”(孙诒让说),磨之使锋利。

    [8] 铤:短矛。

    [9] 蚤:通“爪”,武器尖端锐利部分。

    [10] 队:通“隧”,隧道。

    [11] 如:同“知”。

    [12] 邪:同“斜”

    【译文】

    百姓家的木材瓦石,凡是可以用来增益守城所需的物料,必须尽数上缴,不服从命令者处死。百姓全部参与修筑工事:每七尺远要有一把锄头,每隔五步远要有一只土筐,每五筑要有一把铁铲,一把柄长八尺的斧头。每十步要有一把长镰刀,柄长八尺。每十步远要有一把斫,一把柄长六尺的长锥,锥头长一尺,两端磨锋利。每三步一杆短矛,前端长一尺,锋刃长五寸。每两只短矛交叉平放,不平则不便利取用,两边锋刃都要磨得锋利。挖隧道以防御敌方通过隧道进攻,必须认真察知敌方隧道的宽狭,使我方隧道斜穿过敌方隧道,宽度必须与敌方的隧道相当。

    43.5 疏束树木,令足以为柴抟[1],毋前面树[2],长丈七尺一,以为外面,以柴抟从横施之,外面以强涂,毋令土漏[3]。令其广厚,能任三丈五尺之城以上。以柴木土稍杜之,以急为故。前面之长短,豫蚤接之,令能任涂,足以为堞[4],善涂其外,令毋可烧拔也。

    【注释】

    [1] 柴抟:捆绑木料,用以屏蔽城墙的防御工事。

    [2] 毋:当为“毌”,用绳索之类穿过物体。

    [3] 土:当为“上”。

    [4] 堞:城头锯齿状的防御墙。

    【译文】

    砍伐树木,捆扎木柴,将其制作成柴抟,将大的树干穿连起来,长一丈七尺一,作为外层,再将柴抟纵横交错地堆积其内,外面涂上黏土,不让上面的木柴脱漏下来。木柴堆积的宽度和厚度,要足以屏蔽三丈五尺高的城墙。用柴木加固城墙,尽可能地使之坚固。柴抟前面的长短,要提前处理好,使之便于涂上泥土,足以起到城堞一般的防御作用。要好好涂抹外面,使敌方无法烧掉或拔掉。

    43.6 大城丈五,为闺门[1],广四尺。为郭门,郭门在外,为衡[2],以两木当门,凿其木,维敷上堞[3]。为斩县梁[4],穿断城[5],以板桥邪穿外,以板次之,倚杀如城报[6]。城内有傅壤[7],因以内壤为外。凿其间,深丈五尺,室以樵,可烧之以待适[8]。

    【注释】

    [1] 闺门:主城门之外另开的小门。

    [2] 衡:即门闩,用以插门的横木。

    [3] 敷:同“缚”,用绳子捆扎。堞:女墙。

    [4] 斩:通“堑”,护城河。

    [5] :同“令”,使。此处文意晦涩不明。

    [6] 倚杀:倾斜。报:当为“执”之误,“执”通“势”。

    [7] 傅壤:辅助性城堞。壤,当为“堞”之误。

    [8] 适:同“敌”。

    【译文】

    大城高一丈五尺,中间开有小门,宽四尺。大城之外修有郭门,郭门用两根坚实的横木做门闩,横木上凿孔穿绳,上面系到城堞上。在护城河上架设悬空的桥梁,护城河穿过外城城墙,向外斜穿延伸,再以板桥连接,板桥上铺木板,其倾斜的程度与城墙的倾斜度相吻合。城墙内修筑有辅助性的城堞,然后根据内堞以抗拒外敌。在内堞和外堞之间开凿壕沟,深一丈五尺,里面塞满柴草,必要时可以焚烧柴草以御敌。

    43.7 令耳属城[1],为再重楼,下凿城外堞,内深丈五,广丈二。楼若令耳,皆令有力者主敌,善射者主发,佐皆广矢[2]。治裾诸[3],延堞,高六尺,部广四尺,皆为兵弩简格[4]。转射机,机长六尺,貍一尺[5]。两材合而为之辒[6],辒长二尺,中凿夫之为道臂[7],臂长至桓[8]。二十步一,令善射之者佐,一人皆勿离。

    【注释】

    [1] 令耳:一种防御类工事,类似于“羊坽”,参见《杂守》篇。

    [2] 广矢:“广”当为“厉”之误,锋利的箭矢。

    [3] 裾诸:指樊篱。

    [4] 简格:用来放置弓弩的设施。

    [5] 貍:同“埋”。

    [6] 辒:能承重的大车轮(孙诒让说)。

    [7] 夫:通“趺”,车的底座。此句应为“中凿夫二,为通臂”(孙诒让说)。

    [8] 桓:同“垣”,城墙。

    【译文】

    城墙上修筑有令耳,并有两重高的城楼。在城堞下开凿壕沟,深一丈五尺,宽一丈二尺。城楼和令耳都派遣有勇力的武士负责应敌,擅长箭术的人负责射箭,配全部署以锋利的箭矢。搭建樊篱,使与城堞相连,高六尺,每一部宽四尺,全部设计有放置弓弩的方格。转射机,机身长六尺,埋入土中一尺。用两根木头合拢制成车轮,直径二尺,中间凿孔,插入横臂,臂长至车的底座。每隔二十步安置一台转射机,让善于操纵它的人掌控,一人也不得离开。

    43.8 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植皆为通舄[1],下高丈,上九尺,广、丧各丈六尺[2],皆为宁[3]。三十步一突,九尺,广十尺,高八尺,凿广三尺,表二尺[4],为宁。城上为攒火[5],夫长以城高下为度,置火其末。城上九尺一弩、一戟、一椎、一斧、一艾[6],皆积参石、蒺藜[7]。渠长丈六尺[8],夫长丈二尺[9],臂长六尺,其貍者三尺。树渠毋傅堞,五寸。藉莫长八尺[10],广七尺,其木也广五尺,中藉苴为之桥[11],索其端;适攻[12],令一人下上之,勿离。城上二十步一藉车,当队者不用此数。

    【注释】

    [1] 植:立柱。舄:柱下基石。

    [2] 丧:当作“袤”,指长度(王引之说)。

    [3] 宁:当作“亭”。下同。

    [4] 表:也当为“袤”,指长度。

    [5] 攒火:柴草捆扎而成的火把,约同于《备蛾傅》篇提到的“火捽”。

    [6] 艾:同“刈”,镰刀。

    [7] 参石:即“礌石”。蒺藜:一种模仿蒺藜种子满身是刺的兵器。

    [8] 渠:一种守城器械,详见《杂守》篇。

    [9] 夫:当为“趺”之误(孙诒让说),底座。

    [10] 藉莫:“莫”即“幕”,藉幕,以长竿撑起的布幕,悬于女墙下,以减轻敌军矢石对城墙的破坏。

    [11] 藉苴:即“藉幕”。

    [12] 适:同“敌”。

    【译文】

    城上每百步筑一楼,楼下是四根立柱,每根柱子皆立于基石上。楼底层高一丈,上层高九尺,长宽都是一丈六尺,都是亭子的样子。城墙每三十步设置一个突起,长九尺,宽十尺,高八尺,凿开一个三尺长二尺宽的空间,建亭。城上设置火捽,长短根据城墙的高低而定,末端置有火把。城上每隔九尺设置一弩、一戟、一椎、一斧、一镰。各处都堆积好礌石、蒺藜。渠长一丈六尺,底座长一丈二尺,臂长六尺,埋在地下三尺。建渠时不能贴近城堞,应保持五寸间隔。藉幕长八尺,宽七尺。用以撑起藉幕的木架有五尺见方。在藉幕中间设有一根龙骨,用绳子捆住龙骨一端,敌军来攻时,派一人上下牵拉藉幕,不准擅离。城上每隔二十步安置一辆藉车,当阻挡敌人隧道来攻时不拘此数。

    43.9 城上三十步一灶[1]。持水者必以布麻斗、革盆,十步一。柄长八尺,斗大容二斗以上到三斗。敝裕[2]、新布长六尺,中拙柄,长丈,十步一,必以大绳为箭[3]。城上十步一鈂[4]。水缻,容三石以上,小大相杂。盆、蠡各二财[5]。为卒干饭,人二斗,以备阴雨,面使积燥处[6]。令使守为城内堞外行餐。置器备,杀沙砾、铁[7],皆为坏斗[8]。令陶者为薄缻,大容一斗以上至二斗,即用取,三秘合束[9]。坚为斗城上隔[10]。栈高丈二,剡其一末。为闺门,闺门两扇,令可以各自闭也。

    【注释】

    [1] :同“垄”。垄灶,行军时垒的简易灶火。

    [2] 裕:同“綌”,粗葛布。

    [3] 箭:未详。

    [4] 鈂:一种类似铁锹的起土工具。

    [5] 蠡:即下文的“奚蠡”,一种容器。财:具。

    [6] 面:当作“而”。

    [7] 杀:同“撒”。

    [8] 坏:同“坯”。

    [9] 三秘:或为“絫施”之误(孙诒让说),堆放。

    [10] 隔:守城士兵哨位两边的短墙。

    【译文】

    城上每三十步设置一具垄灶。取水必须用布麻斗或皮盆,每隔十步放置一件。布麻斗柄长八尺,大小可以容纳两到三斗水。取六尺长的旧布或新布,中间安有一丈长的柄,每隔十步放置一件,必须用粗绳做箭。城上隔十步准备一把鈂。容量三石以上的水缸大小错杂摆放。水缸边盆、蠡各准备二只。为士卒准备好干粮,每人二斗,以备阴雨天不能举火做饭,并让他们把干粮存放在干燥处。派遣士卒为守卫内外城堞的人送饭。城上置办守城器具,撒放的沙砾、铁屑皆用坯斗盛放。让陶匠多做薄些的水缸,容量约一斗到二斗,随用随取,捆束垒放在一起。将哨位两旁的隔墙建造坚固。栈高一丈二尺,削尖其末端。城上建造有小门,小门有两扇门,使之可以各自开闭。

    43.10 救闉池者[1],以火与争,鼓橐[2]。冯埴外内[3],以柴为燔[4]。灵丁[5],三丈一,火耳施之[6]。十步一人,居柴内弩[7];弩半,为狗犀者环之[8]。墙七步而一[9]。

    【注释】

    [1] 闉:即“垔”,古同“陻”,堵塞。

    [2] 橐:风箱。

    [3] 冯埴:即填塞。埴,当为“填”之误(吴毓江说)。

    [4] 燔:当为“藩”之误(吴毓江说),藩篱。

    [5] 灵丁:长矛之名。一说为“铃铛”。

    [6] 火耳:当为“犬牙”之误(孙诒让说)。

    [7] 内:通“纳”。

    [8] 狗犀:似为鹿角一类的守城器械,放置于弓弩射程一半的地方,用以延缓敌人的进攻。

    [9] 此处似有脱误。

    【译文】

    抢救敌方填平我方壕沟的危难,要用火攻的办法与之抗争,鼓动风箱以助火势。堵塞连通内外的所有路口,堆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