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南家业卷下(本)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可见。

    若就修行解作持者。

    此作持。对制听。善事善法。依教策修。名作持。与前止门作持。名同义别。前约心用起观。此据随对事法。依教而作也。

    如欲诵戒羯磨。先止外缘。望离粗过。名止。后善行成名作。即作中有止也。

    诵戒等禀制教也。止外等。修对治也。事法乃多。且举诵戒。羯磨。是常行故。人事往反。懈怠作恶。并名外缘。以平时忆本受。愿有善必行。橾履既坚。故临众事。能止於外缘也。望随对事法。各有离过之止为细。此乃平时通止名粗也。此中作据教行。乃依教而行也。止属心用。乃止息外缘也。假止成作。作不离止。故云作中有止也。若细论通塞。此心用止持。与前心用作持。自可论通。教行作持。望无违教。即兼止持。亦止作自通。钞家且约相成。故以心用止持。与教行作持。论於通也。

    作犯心边有止犯。如人作恶。先不学善。是等类也。

    上句论通。如下释义。作恶即作犯。翻上修行止持。於杀盗等事。具缘成犯者。是也。不学等即止犯。翻上止中作持。谓不修慈悲少欲等。对治行也。作犯据违戒。止犯据心用。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问。此中作犯。与下作犯。同异如何耶。答。此於恶事法。造境为非。下於善事法。故违妄作。此二作犯。并属根本。随篇轻重也。问。心用作犯。犯相如何。答。由对治心劣故。乃随缘动念。触境生情。如恶觉余思。染心看女等。皆犯吉罗。是也。问。此中止犯。与下何异。答。此属心用。下据教行。此二止犯。并是违制。皆吉罗也。但心用约心。教行据法。如前心用。结制文中。可见也。

    止犯心中。有作犯。如人畜衣过日。造房不乞是。

    上句标通。如下释义。畜衣过日作犯也。违不说净止犯也。造房作犯也。不乞止犯也。亦由止成作。故作通止也何耶因故不说净。致过日犯提。由故不乞法。致房成犯残。问。此中合云。作中有止。何云止中有作耶。答。欲异前科。作恶与心用论通。此中教行止作论通。随举无在。亦是由止成作之义也。问。此中止犯。理合翻前。修行依持。何故前持中。以止外缘。心用论通。今犯中。以房长教行。止作论通。又复前举制法。此举听事。未审何意。答。此作持止犯门中。凡修事法。或违或顺。具有心用教行。二种持犯。前作持中。在文虽以教行作持。与心用止持。论通。於义亦可教行作持。与教行止持。自论於通。心用止持。亦可与心用作持。自论於通。今止犯中。在文虽独以教行止作。自论於通。约义亦可心用止作。自论於通以凡举一事持。则具教行心用。二种双持犯则具二种双犯。所以文中。互举也。又复教行双持犯。若别据戒本。止有二十六戒。具双持犯。若通一律藏。但是制听善事善法。临事造修。有违有顺。并具双持犯。故得持中。据通举制法。犯中据别举听事。以犯照持。前后交映。显并具也。问。止犯有几。答。不学事法。二种别也。此中正属事法。教行止犯。义兼心用。不学止犯。无兼通义。非此中论也。问。记释此文云。二持即心用双持。二犯即教行双持。其义如何。答。此记家考文不细也。钞中二持论通。亦非全据心用。且如止持。止杀盗等。乃即犯戒教上止持慈悲少欲。方属心用。又如作持。说戒羯磨。乃属教行。止外缘等。方为心用。岂可一槩。云二持据心用耶。斯盖凡持戒净。必假对治。故以止不犯戒与对治。心用论通。欲行众法。须止外缘。故以教行作持。与心用止持论通也。二犯中。若作犯翻上心持。文理极顺。如前可见。记云作恶论犯戒。不学据制科此释义迂。学者难晓。余注会元虽且顺记。心实未安又止犯中。虽非翻前作持。於义兼通。亦如前示。问。此止犯与杀盗等作犯。论通得否。答。此事法止犯。与杀盗等作犯。无相成义。不可论通。所以此位。独约畜长造房等论通。盖有相成之义故也。由此等事法。持则双持。犯具两犯。不相舍也。嘉熙己亥。日山出。

    重答钦师境想问

    行宗杀戒境想句钦依止。立问作图。刊以易之。后因宗师答而辟之。复板如旧。今於讲次。略考诸说。钦老之作。固无可取。因师之答。亦多不明。世虽传写。莫详是非。或依文读句。意趣冥然。故不得已。又如答释。并决彼图。激发学者。小留心哉。并境想通相。亦出於后。幸为一览。嘉熙己亥。台州日山叙。

    钦师问 因师答 日山又答

    一问。直疑为涉几境。若唯一境。疑起无从。且如张作王疑。祇由张起王疑。心不涉张。如何得疑。若云涉张。则兼二境。与后互疑。为张为非。如何分异。

    答。言直疑者。谓於一境。犹预莫分。心不异缘。故言直也。如云为张人耶。非张人耶。乃至杌木。作句例同。是以图中。但云。张疑非疑畜疑杌疑。斯言谓矣。由此而知。则与互疑。逈然天别。

    又答。直疑唯专一境。略如前答。或於本境起疑。或直於异境起疑。须知此图。诸直疑句。并就异境。起疑作句。问家不晓。旧答不明。转添昏暗。且如图中。单缺张是本境。故有王疑等句。双缺。王是本境。故有张疑等句。大漫双缺。人非畜三。皆是本境。故有杌疑一句。并就异境。此义最明。若於本境起疑。如诸戒境想。第二句。事义分晓。不劳具出。问。单缺直疑。着张作字。双缺直疑。何无王作非作等语。答。着无不着。皆亦无在。但单缺直疑。着张作者。为显境定心差故。双缺直疑。不着王作等语。为表心境俱差故。必竟此疑。皆就异作。在文可见。

    二问。单缺直疑中。何故不立张。作张疑句者。若既不立互疑中。何立张疑句互疑。既得立直疑。何不立又单缺直疑。既不立双缺。直疑何以立耶。

    答。单缺张作王疑。心差境定。若标张姓。不应本题。由是张疑。逈不可立。双缺疑之语。正是俱差。若改从王即为当境。故於二处。不可混同。又互疑作句。非独互张。三趣当心。应须减半。岂得却将为张之语。例同张疑句耶。

    又答。单缺直疑。不立张疑句者。盖问家不晓。图中直疑。尽就异境作句。故有此疑也。互疑心涉二境。为张等语。有何不可。双缺直疑。张是异境。作句当然。问。单缺直疑。若立张作张疑句。有何过耶。答。此即境想第二句。立有何过。旧答不思。谓不可立者。非也。盖此中直就异论。故无此句。如前已示。后当更说。

    三问。单缺直疑中。既有王疑句。双缺直疑中。何无王疑句耶。

    答。单缺心差境定。王疑人类无殊。乃结重夷。自成根本。双缺境差心转。王疑又是相当。若起王疑。不成双缺。是则前为心转。可立王疑。后是双差。不应称境。

    又答。单缺直疑。王是异境。故可以立双缺直疑。王是本境。故不可立。余如前说。旧答不明。未克再示。若尔非畜杌中。何得立耶。答如后可见。

    四问。互疑中。何以不立为张为王句耶。若不立者。则摄境不尽。又若立者。句法则多。如何会通耶。

    答。直疑则四境各辨。互疑乃四趣迭论。各辨须立。於王四境。方足迭论。四趣参作。方得互名。若更加王。则同人类。既非交杂。互义安成。是知直立互除。其义方显。若或更加王句。又是心境相当。不唯句法仍多。抑亦不成於互。若云张王境别。杀戒悞犯错开。既成重夷。岂不参杂。即知此句。定不可加。

    又答。互疑。中为张为王。义亦可立。但疏中列句局(疏云疑有十句)。判罪定(疏云。一夷。九兰)。若立为张为王。人境不殊。罪合是夷。应改疏云。二夷八兰耶。若更添一句。应云十一句耶。二途有妨。故不可立。克心论境。张王自别。心缘二境。犹豫不决。岂非互义。但疏家别有深意。是故不立此句。记依疏出。不敢妄加。问。何为互疑。答。切详互义。必缘二境。交互不决。故云互疑。如图中诸互。皆立六句。前三就本异生疑。后三於异境起互。后三句中。若通本境。即涉三境。又究前后诸文。及思世间事。义多於一事不决。或缘二事不决。少有缘三而起疑者。设或有者。自归后三句摄。问家列句。於互疑中。牒境重重。太成穿凿。又无所据。复乃直疑与互相滥。并非可取。问。单双二缺。互疑列句。上下一同。未审何意。答。缺心单双虽殊。至於论互。无非四境交杂。且约本异互涉作句。故得上下一同。无别所以。

    五问。双缺中。王境来差。不立王疑句者。何以非畜杌来差。乃立非畜杌句耶。

    答。若立王疑句。不成心境差。人类随相应。还成究竟罪。三趣非人类。三境正未差。前心既缘人。后转为非畜。不妨心境转。方便结偷兰。以故不立王。三趣应须列。

    又答。双缺王差。直疑不立。王是本境。作句起异。故不可立。互疑不立。句不可多。罪不可改。如前已示。非畜杌差。非疑等句。虽有与本相当。句法须尔。不可不立。若不立者。何应疏中四十之数。又且无妨双缺之义。非等来差。即境缺也。为非等疑。即心缺也。是知记图列句。深有其意。

    六问。克心双缺直疑中。并以张本境立句。何故大漫双缺直疑。不用三本境立句。大漫既不用。克心何得用。又大漫互疑中。亦以三本境立句。直疑何不用耶。

    答。大漫之设。其境至宽。三趣有心。杌为异境。其或三趣。皆列直疑。正是相当。但起杌疑。始成方便。所以图中。唯存一句。克心既局。四境当前。各趣生疑。应须别列。互疑心涉两境。句法不可一端。直则一境独明。互则三趣交作。是显上义明。若秋蟾前合后开。深有所以。

    又答。此盖不晓记图直疑就异作句。互疑二境交涉。故有此问。如前已决。非不了然。大漫。双缺。直疑。三是本境。故唯就异。但立杌疑一句。互疑既涉二境。故立为人为杌等句。有何不可。

    七问。小漫中。疑但九句。除克心中初句者。今若改张为人。亦合具十。何但九耶。

    答。小漫人趣皆害。前境不简张王。若或改张为人。正是有心当境。既云心差。境定不应。又作人疑。是则还依记中。除初一句。

    又答。若改张为人。合有人作人疑句。此句理亦应立。正是境想第二。缺心结兰之句。但疏家前后。辨缺文中。恐滥心境相当。并不出此一句。欲使学者易晓。皆就本异互涉作句。如前盗戒。疏中小漫辨疑云。为人非人物。为人畜生物。为人无主物。下妄戒云。漫心辨疑有六。记云。漫即小漫。疑兼有互。直有三句。记出互中三句。并就异境论互。如云为非为畜等。上引盗戒疏自作句。乃就本异论互。准此二文。则互具六句。并作中三句。即疑心具九。此图准上诸文立句。不敢妄作。故无人疑之句。设有此疑。则准境想第二。自可知矣。立句出没。作者通变。岂宜偏局耶。

    八问。双缺直疑中。并立张疑者。未审此疑。相状如何耶。

    答。相状如初答中。既有准绳。无疑再惑。

    又答。直中论疑。是张非张。其相易见。问家意欲妄作。故有此问。无足议也。

    九问。文中直疑者。单就异境而立。何故疏文。盗戒立句。为人为非。此则本异两兼。岂独异境耶。若云此是互疑者。下妄语小漫互疑。何就异境立三句法。若或更加本境。则有六句耶。

    答。直疑起心。本异俱得。异境如前王等。本境如后张疑。但不异缘。皆通作句。盗妄两戒。俱是互疑。盗戒但出本境前三。妄戒唯论后三异趣。应知六句前后相成。若加直疑。恰为九句。则知疏记出没互彰。不晓来由。张为妨难。

    又直疑局一境起。通於本异。图中就异作句。如前已明。盗妄立句。并就互论。如旧答就盗戒涉本异互论。(旧答云。盗戒但出本境者非)图中前三句是也。妄中就异境论互。图中后三句是也。准文立句。岂虚托乎。

    十问。疏文妄戒。自有小漫句法。今此依何而立。与后疏文不同耶。

    答。妄戒句法。与此应同。但单缺互疑。通略人趣。记文於此具足出之。下顺疏家且分六句。影略互现。制作常规。良由不晓直疑。故使作句有多有少。如前盗戒小漫想疑双缺。但各立三。总有九句。亦应以妄戒疑中六句。返破祖师。不合立三。前后异同。以为无据耶。准彼验此。人异互彰。一代雄诠。莫不皆尔。故律中境想。唯二十六戒。具足出文。自余诸戒。疑想并同。但是略之。无别所以。圣心明断。岂得致疑。

    又答。妄戒但云漫心。辨疑有六。不分大小之殊。盗戒明云。小漫疑无直互之别。今此杀中。方标直四互六。据文唯局克心。大小二漫。复令准作。记家考核诸文。详究义理。具而出之。何有不同之疑乎。

    详上图中。一违祖教。二乖义意。且直疑为张为王等句。乃缘二境。互涉起疑。岂得云直。又详互句。牒境重重。不遵祖典。穿凿太过。又小漫中。直疑滥互。如前已行。互疑二句。上半本异论互。下半就异论互。与记何殊。岂特改作。公违师训。又大漫中。唯立直句。据何文义。疏云。余大小漫。心境缺想。并准克论。句法多少。约义斟酌。直互大槩。须准绳规。设谓疏无明文。理义亦难偏局。如三趣通害。杌替其处。或直缘杌起疑。或缘非杌互起。机情万别。心念千差。如何一定。单双二缺。唯论互三。至於作句。又滥於互。全成戏论。记图所立。於教有凭。於义周足。直於一境上起。互收二境。乃至多境。但使心涉彼此。名名为互。岂非义足。后绍兴年中。有会稽定师。亦出图相。大略与上钦师是同。但於大漫想疑。各唯一句。与上为异。今但破钦师之义。定师所出。自然无取。学者亦不须传从。费纸墨。请知之。

    予因观疏记具缺。初二两缘。出义立句。无非本於诸戒之未。境想之文。学者讨论。少怀通贯。又复诸戒境想句数。四五不定。如疏简辨。且依转想。皆具五句。今先以具缺初次二缘。收於境想五句。次以境想后四通收。缺想缺境。及单双直互等疑。庶使枝文易知指掌。

    且依杀戒。余戒例此。正出小漫。克心大漫。亦随决明。

    上图中。境想二五疑句。二就本境起。五从异境生。据是直疑。若唯依文。诠相不了。是故疏家。更分直互。历境显异。乃有多句。缺想亦尔。余义见前答文。诸句之下。结罪轻重。并在记中。更不细出。

    析然梦庵持犯四难

    持犯一门。义趣幽隐。非积学洞微。诚难通解。一日忽得梦庵之文。题曰持犯四难。谓双单难辨。止作难明。句法难定。事法难显。初得之宝。而藏之。近与同俦议论持犯。因究彼文但得破他一端。全非祖意。且持犯之难。传来乃久。自古义学之家。知难释难者。斯人解矣。而梦庵乃知持犯之难。犹为达者。而於释难。义理偏僻。似无可取。今将疏钞明文。对析彼语。使双单止作显然。曲直是非昭矣。庶几后锐。不坠於邪坑。俾同舟善知於诚教耳。嘉定癸酉春沧洲出。

    终南家业卷下(本)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