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百集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书某氏传

    俚语曰谚。

    东莱书传

    乃逸﹑纵逸自恣也。乃谚也。纵逸则所习者下。

    委巷谣谚﹑常诵于口也。

    尚书大传

    元祀代泰山。贡两伯之乐焉。阳伯之乐。舞株离。其歌声。

    比余谣。名曰皙阳。仪伯之乐。舞鼚哉。其歌声比大谣。

    名曰南阳。中祀大交霍山。贡两伯之乐焉。夏伯之乐。

    舞谩彧。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初虑。羲伯之乐。舞将阳。

    其歌声比大谣。名曰朱于。秋祀柳谷华山。贡两伯之乐焉。

    秋伯之乐。舞蔡俶。其歌声比小谣。名曰苓落。和伯之乐。

    舞玄鹤。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归来。幽都弘山祀。

    贡两伯之乐焉。冬伯之乐。舞齐落。曰缦缦。并论八音四会。

    诗毛氏传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诗毛氏传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诗郑氏笺

    我心忧君之行如此。故歌谣以写我忧矣。

    诗毛氏传

    歌者﹑比于琴瑟也。徒歌曰谣。徒击鼓曰咢。

    韩诗章句

    有章句曰歌。无章曲曰谣。

    朱子诗集传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

    各言其情者也。

    礼记

    谚﹑俗语也。

    左传

    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而会成嬉戏之言。似若有冯者。

    其言或中或否。博览之士。能惧思人之人。兼而志之。

    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

    左传

    谚﹑俗言也。

    左传

    童龀之子。未有念虑之感。不解自为文辞。而群聚集会。

    成此嬉游遨戏之言。其言韵而有理。似若有神冯之者。

    其言或中或否。不可常用。博览之士。及能惧思之人。

    兼而志之。以为鉴戒。以为将来之验。有益于世教。

    故书传时有采用之者。

    左传

    徒歌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

    尔雅

    徒歌谓之谣。

    尔雅

    谣﹑谓无丝之类﹑独歌之。

    尔雅

    谣﹑声消遥也。

    广雅

    谚﹑传也。

    说文解字

    谣﹑徒歌。从言﹑肉声。

    说文解字

    缶部。谣﹑从缶﹑肉声。然则此亦当曰肉声无疑。

    肉声则在第三部。故繇即由字。音转入第二部。

    故谣﹑谣﹑繇﹑傜皆读如遥。谣谣﹑古今字也。

    谣行而谣废矣。凡经传多经改窜。仅有存者。

    如汉五行志女童谣曰。【楌】弧萁服。篇韵皆曰。谣﹑与周切。

    从也。此古音古义。

    说文义证

    徒歌也者。艺文类聚引作独歌谓之谣。一切经音义二十。

    尔雅﹑徒歌为谣。说文﹑独歌也。又十五。说文﹑独歌也。

    尔雅﹑徒歌为谣。徒﹑空也。馥谓独歌﹑谓一人空歌。

    犹徒歌也。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注云。徒歌曰谣。

    尚书大传。其歌声比余谣。注云。徒歌谓之谣。释乐。

    徒歌谓之谣。孙炎曰。声消摇也。诗。园有桃。我歌且谣。

    传云。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馥案。

    传意合乐者﹑谓有五声八音也。徒歌者﹑空歌也。

    徒﹑如尔雅暴虎徒搏﹑冯河徒涉之徒。大射仪。

    仆人正徒相太师。注云。徒﹑空手也。襄二十五年左传。

    齐师徒归。注云。徒﹑空也。正义引论语。不可徒行。

    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又案﹑晋语辨妖祥于谣。韦注。

    行歌曰谣。丙之辰。【楌】弧箕服之类是也。汉书叙传。

    考遘愍以行谣。宋书乐志。周衰。有秦青者善讴。

    而薛谈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而辞归。青饯之于郊。

    乃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薜谈遂留不去。

    以卒其业。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雝门。匮粮。

    乃鬻歌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

    故雝门之人善歌哭。效韩娥之遗声。卫人王豹。处淇川。

    善讴。河西之民皆化之。齐人绵驹。居高唐。善歌。

    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前汉有虞公者善歌。能令梁上尘起。

    若斯之类。并徒歌也。尔雅曰。徒歌曰谣。

    馥案﹑此则以道路行歌为徒歌矣。徐锴曰。

    案今说文本皆言徒也。当言徒歌。必脱误也。

    馥案徐所谓徒也者。本是从也。戴侗曰。

    徐本说文无谣字。谣﹑徒歌也。从言肉。唐本曰。谣﹑从也。

    从言从肉。肉﹑亦声。谣﹑徒歌也。

    馥据此知本书别有谣为徒歌。谣训从玉篇广韵并同本书。

    繇﹑随从也。从言肉者﹑当为肉声。徐锴以声字为误。

    非也。谣﹑古读若由。与肉声近。当有声字。唐本云。

    肉亦声。不应有亦字。

    说文解字

    谚﹑传谚也。从言﹑彦声。

    说文解字

    谚传叠韵。传言者﹑古语也。古字从十口。识前言。

    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而宋人作注。

    乃以俗语俗论当之。误矣。玄应引此下。有谓传世常言也。

    盖庾俨默住。按此与尚书乃逸乃喭。论语由也喭。

    皆训拑菈者各字。卫包改尚书之喭为谚。大误。

    说文义证

    一切经音义二十引尔雅。徒歌为谣。说文﹑独歌也。

    又十五云。说文。谣﹑独歌也。尔雅。徒歌为谣是也。

    徒﹑空也。戴侗云。徐本说文无谣字。谣﹑徒歌也。

    唐本。谣﹑从也。谣﹑徒歌也。

    说文长笺

    传言者﹑一时民风土著论议也。故从彦言。若鄙俚氵?僻之词。

    何谚之有。观彦言而可以知寓教语文矣。或作喭。

    盖唁吊之喭改作也。与谚远矣。

    古音附录

    李寻传。繇﹑俗。则繇与谣通。

    古音考附录

    夫歌本韵语也。但古今音不同。不知古引以今音读。

    则龃龉弗谐﹑非韵矣。

    毛诗古音考自序

    左国易象。离骚除词。秦碑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诵。

    往往韵与诗合。实古音之证也。或谓三百篇﹑诗辞之祖。

    后有作者。规而韵之耳。不知魏晋之世。古音颇存。

    至隋唐澌尽矣。唐宋名儒。博学好古。间用古韵。

    以炫异耀奇。则诚有之。若读垤为侄。以与日韵。尧诫也。

    读明为芒。以与良韵。皋陶歌也。是皆前于诗者。夫又何放。

    且读皮为婆。宋役人讴也。读丘为欺。齐婴儿语也。

    读户为甫。楚民间谣也。读裘为基。鲁朱儒谑也。读作为诅。

    蜀百姓辞也。读口为苦。汉白渠诵也。又家姑读也。

    秦夫人之占。怀回读也。鲁声伯之梦。祈斤读也。

    晋灭虢之征。瓜孤读也。卫良夫之噪。彼其闾巷赞毁之间。

    梦寐卜筮之顷。何暇屑屑仿真。若后世吟诗者之限韵耶。

    汉书五行志

    传曰。言之不从。是谓不艾。时则有诗妖。言之不从。

    从﹑顺也。是谓不乂。乂﹑治也。言上号令。不顺民心。

    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

    汉书艺文志

    小说者流。其源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

    道德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有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之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

    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五行志

    谚﹑俗所传言也。

    后汉书郅寿传

    圣王辟四门。开四聪。立敢谏之旗。听歌谣于路。

    后汉书羊续传

    羊续为南阳太守。当入郡界。乃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

    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

    后汉书刘陶传

    司徒东海陈耽以忠正称。历位三司。光和五年。

    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

    时太尉许戫﹑司空张济﹑承望内官。受取货贿。

    其宦者子弟宾客。虽贪污秽浊。皆不敢问。

    而虚纠边远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人诣阙陈诉。

    纠与议郎曹操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

    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其言忠切。帝以让戫济。

    由是诸坐谣言征者悉拜议郎。宦官怨之。遂诬陷耽。死狱中。

    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上封事曰。

    夫司隶校尉﹑诸州刺史﹑所以督察奸枉﹑分别白黑者也。

    五年制书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

    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未详斯议。

    所因寝息。昔刘向奏曰。夫执狐疑之计者。开群枉之门。

    养不断之虑者。来谗邪之口。今始闻善政。旋复变易。

    足令海内。测度朝政。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

    平章赏罚。三公岁尽。差其殿最。

    使吏知奉公之福﹑营私之祸。则众灾之原。庶可塞矣。

    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

    滂奉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

    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

    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

    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出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戳。吏不能诘。

    后汉书李合传

    和帝分遣使者﹑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三国志魏武帝纪注

    灵帝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

    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

    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知不可匡正。

    遂不复献言。

    晋书天文志

    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荧惑降为童儿。

    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众告。

    晋书乐志

    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

    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子﹑白头吟之属也。

    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宋书乐志

    夫喜怒哀乐之情。好得恶失之性。不学而能。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怒则争斗。喜则咏歌。

    夫哥者﹑固乐之始也。尔雅曰。徒歌曰谣。

    宋书戴法兴传

    废帝即位。未亲万机。凡诏敕施为。悉决法兴之手。

    尚书中事无大小专断之。帝所爱幸阉人华愿儿。有盛宠。

    赐与金帛无【笄】。法兴常加裁减。愿儿甚恨之。

    帝常使愿儿出入市里。察听风谣。而道路之言。

    谓法兴为真天子。帝为【赝】天子。愿儿因此告帝曰。外间云。

    宫中有两天子。官是一人。戴法兴是一人。

    魏书崔浩传

    初﹑姚兴死之前岁也。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

    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谓下入危亡之国。

    将为童谣妖言。太宗闻之大惊。乃召诸硕儒十余人。

    令与史官求其所诣。浩对曰。案春秋左氏传说。神降于莘。

    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请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

    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当在此二日之内。

    庚之与未。皆主于秦。辛为西夷。今姚兴据咸阳。

    是荧惑入秦矣。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安能知其所诣。

    而妄说无征之言。浩笑而不应。后八十余日。

    荧惑果出于东井。留守盘旋。童谣讹言。国内諠扰。

    于是诸人皆服。曰﹑非所及也。

    魏书礼志

    晋博士许猛解三验曰。案黍离麦秀之歌。小雅曰。君子作歌。

    惟以告哀。魏诗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若斯之类。

    岂可谓之金石之乐哉。是以徒歌谓之谣。徒吹谓之和。记曰。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

    北史崔挺传

    崔挺拜光州刺史。风化大行。及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

    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巡行风俗。谓曰。彝受使巡方。

    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隋书经籍

    小说者﹑街说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

    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

    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德涂说。靡不毕纪。

    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掌道方慝。以诏辟忌。

    以知地俗。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

    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通鉴

    汉孝平皇帝纪下。元始四年二月。遣太仆王恽等八人。

    各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五年夏四月。

    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还。言天下风俗齐同。

    作为郡国造歌谣颂功德。凡三万言。

    国语

    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

    国语

    行歌曰谣。

    国语

    谚﹑俗之善谣也。

    东朝录

    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上亲择二十四人为采访使。以观风谣。

    给事华亭徐思勉亦与焉。

    汉官仪

    三公听采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者也。

    顷者举谣言。掾属令史都会殿上。主者大言州郡行状。

    云何善者﹑同声称之。不善者﹑默尔衔枚。

    汉碑录文

    君讳熊。字猛阳。广陵海西人也。吏民爱若慈父。畏若神明。

    相与采摭谣言。刊石旌【】。

    史通

    盖语曰。不作无益害有益。至如史氏所书。固当以正为主。

    是以虞帝思理。夏后失御。尚书载其元首禽荒之歌。

    郑庄至孝。晋献不明。春秋录其大隧狐裘之什。其理谠而切。

    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史通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

    良用体质素美。何以核诸。至如鹑贲鸲鹆。童竖之谣也。

    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皤腹弃甲。城者之讴也。原田是谋。

    舆人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犹能温润若此。

    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加以多闻博古之说者哉。则知时人出言。

    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史通

    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

    盖周之季也。由幽王之惑褒姒。鲁之逐也。由稠父之违子家。

    然则【楌】弧箕服。章于宣厉之年。征褰与襦。显自文成之世。

    恶名早着。天孽难逃。

    史通

    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所以晋楚方言。

    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空同子

    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惟君子而后知乐。空同子曰。声言直。音言曲。乐言律。

    直者﹑单而粗者也。曲者﹑方而文者也。律者﹑比而谐者也。

    人人能谣。如今里巷之词曲。不学而能之。疾徐高下。

    皆板眼。所谓知音也。及问其出某吕某律。孰宫孰商。

    则不知也。故曰。惟君子而后知乐。

    农田余话

    世俗占候雨晴。惟甲子﹑壬子﹑甲申﹑甲寅四日颇可凭。

    此外俗说占测水旱丰歉。未甚可稽。伯翔陆先生。

    尝着田家五行志若千卷。专述田家俗谈。

    为农家占候一家之书。率多可验。

    长者言

    捏造歌谣。不惟不当作。亦不当听。徒损心术。长浮风耳。

    若一听之。则清净心田中。亦下一不净种子矣。

    困学纪闻

    曹氏论诗云。诗之作本于人情。自生民以来则然。

    太始天皇之策。包羲罔罟之章。葛天之八阕。康衢之民谣。

    困学鸡闻

    崔骃西巡颂曰。唐虞之世。樵夫牧竖。击辕中韶。感于和也。

    班固集﹑击辕相杵。亦是乐也。曹子建书﹑击辕之歌。

    有应风雅。柳子厚云﹑击辕拊缶。宋景文云﹑壤翁辕童。

    皆本于崔班。

    古今事物考

    孟子曰。天下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是讴在禹已有之也。

    列子曰。尧微服游康衢。闻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

    丹铅总录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谣作谣。注云。谣从肉言。

    今案徒歌者。谓不用丝竹相和也。肉言歌者。人声也。

    出自胸臆。故曰肉言。童子歌曰童谣。以其言出自胸臆。

    不由人教也。晋孟嘉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唐人谓徒歌曰肉声。即说文肉言之义也。

    丹铅杂录

    古文自变隶。其法已错乱。后转为楷字愈讹。殆不可考。

    如云有口为吴。无口为天。吴字本从口从矢。非从天也。

    后世谬从楷法言之。予尝戏谓吴元济之乱。

    童谣有小儿天上口之谶。又如董卓为千里艹﹑十日卜。

    王恭为黄头小人。皆今世俗字。非古文也。

    史为童谣乃荧惑星为小儿造谣。审如此。荧惑亦不识古文乎。

    苏易简云。神不能神随时之态。

    书传正误

    古年有谚语。有谣语。有谶语。有谐语。有讥语。有讔语。

    语意不同。其迹易混。谚语如大学故谚﹑孟子夏谚是也。

    谣语如【楌】弧箕服﹑实亡周国之类是也。

    谶语如亡秦者胡﹑刘氏复起﹑李氏当王之类是也。

    谐语如优孟讽漆城﹑优旃谏葬马之类是也。

    讥语如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之类是也。

    讔语日麦曲庚癸之类是也。杨升庵作古今谚古今谣似矣。

    然谚中杂谣杂于谚也。谣中杂谶。

    如论语比考谶﹑天监志公诗谶﹑陆法和书谶﹑谶而杂语谣也。

    似当厘正。各从其类为六语。

    日知录

    疆御多怼。即上章所云疆御之臣也。其心多所怼疾。

    而独窥人主之情。深居禁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