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宋元明三代之民间手工业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唐代以来的丝绢纺织业

    人生最重要者为食与衣。关于穿衣,古时即有蚕桑,便牵涉到丝织品。古代的蚕桑事业首先发展于北方,而非如今日之在南方之太湖流域等地。

    中国之丝在汉代已自地中海传到罗马,成为世界商品。中国有织官,即国营的织造工场,当时山东仍有汉时所设之织官,即有三个国立的织造工场。

    唐代时机织业已与农业脱离而分立了,此工作有了商业意义,可见经济已进步了。自晚唐到五代,有一批人专门成了织户,已与农业的耕户分开了。例如欧阳修有《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诗云:“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袁甫《蒙斋集》中有其做徽州知县时所作《奏便民五事状》云:“自来揽户之弊,其授于税户也,则昆其价,其贯诸机户也,则损其值。”从上文可看出当时之情形。

    南宋陆游(放翁)《老学庵笔记》(“老学”者,老而犹学也)中云:“靖康初,京师(即汴京开封)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此文说明了北宋末年织帛业之盛,说明此时期生活之奢侈,织物已变成商品,并非男耕女织之时期了。

    唐代时之租税有租(田租)、庸(力役)、调(指土产,普通是指绢,且绢在当时可作货币代替品)。宋时租税与唐代相似,一面有田租,一面要纳丝织品。唐自实行两税制后,不必纳绢,可以用钱交纳。于是农民须先卖绢,再得钱,而卖出时价低,要买时则价高,于是有陆贽作文指出有此弊端。

    唐代是门第社会,大家庭中养有各种工人,不必向外买。宋代则成了小家庭,故机户分立成为工商业者了。

    我们中国今日吃亏的是织布业之衰落,完全要靠外国,此乃造成中国贫穷之原因。今天的社会变了样,女人整日打麻将,因无工可作。这是不得已,与道德教育问题无关。

    二、元明时期的棉织业

    中国古代有丝、麻而无棉。棉在古代叫“吉贝”,《尚书》中已可见“吉贝”二字,但直到元代、明代才有棉织业。

    由于气候的关系,我国北方不适宜种棉。有小说说,中国要到松江黄婆时才开始有棉织业,依照一般情形,长江流域才有棉织业。

    清褚华撰《艺海珠尘》中《木棉谱》一书记载,上海有贩棉花之户。明末褚氏之六世祖能经商,当时山西、陕西人所穿布衣均是来沪买,银货两交,于是一家人成了大富。到了清代,别人也懂了,山西人来沪不必向住家去买,他可直接向商店去买,故沪人只需旅馆商就够了。于是有人自己集资购备织物,直上山西等地去卖,谓之“水客”。当时有闽、粤人来沪,携了糖来,卖了糖而买花衣(即原料),回家乡后自己纺织。当时上海有船数千,可见当时的上海已是大商埠。

    有了纺织,便有染布业,称为染工业。中国要到宋代,织、染才成为二大手工业。

    三、宋明的陶瓷业

    当时欧洲人要买中国的瓷器,花了很多钱。自唐至清,瓷器仍可代表中国的艺术,中国的英文“China”便是从瓷器而来。

    瓷器始自唐代,至于成为大手工业则要到宋代。宋代有所谓“五大名窑”,即哥、官、汝、均、定五窑。其中哥窑在越(浙江),官窑在汴州,汝窑在河南汝州,均窑在河南禹州,定窑在河北定县。五大名窑只有一个在江南,其余均在北方。自唐代起,哥窑最为出名,因为浙江出产青瓷。浙江哥窑所出青瓷名叫“千峰翠色”,极为名贵。五代时的柴窑(在北方)相传在柴世宗时亦做出青瓷,叫做“雨过天青”,此色泽亦极名贵。

    宋后则瓷器大盛,俗语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纽纹。”凡切合上述标准之瓷器,可称为极精品。后来在瓷器上可画花了,堪称工艺美术。

    日本人曾研究宋代瓷业,对瓷业发源做了小考证,计有26处。计为河北二,山西一,河南六,山东一,陕西一,共11处;安徽三,浙江七,江西三,闽二,共15处,合共26处。

    由上述可见瓷业到宋代已甚发达了。但五座名窑中有四座在北方,即陶瓷业自宋代开始已在南方发展了,但产精品的则多数仍在北方。

    陶瓷业到了明代,可查考者已有40多处,较宋代尤多矣。但到了明代,最大的瓷器工场却集中在一处,即为江西景德镇。

    《江西通志》云:“景德一镇,僻处浮梁邑境,周袤十余里,山环水绕,中央一洲。缘瓷产其地,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又云“一器之成,经八十人手”,可见造瓷业分工之精细,甚至当地所产之区,分成数区,各称某某户,分别担任不同工作,可称为美艺工业。

    18世纪时,我国大批艺术品如丝、陶瓷等运去欧法等国。现在关于陶瓷之书,中国竟无,却要到日本才有,因此西洋要向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