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杂疗方第二十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论一首 证一条 方二十三首

    【按语】

    本篇专论内外杂证的急救方法。多有方无论。杂证皆为危重死证,包括卒死、尸蹶、缢死、暍死、溺死及跌伤等,篇中汇集了各种急救措施。俞本作“脉证一条”,俞本、徐本作“方二十二首”。

    [01]退五脏虚热〔1〕,四时加减柴胡饮子〔2〕方。〔3〕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术八分 大腹槟榔〔4〕四枚,并皮、子用 陈皮五分 生姜五分 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实 减白术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 枳实五分 甘草三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共六味。

    右各咀,分为三贴。一贴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如四体壅〔5〕,添甘草少许。每贴分作三小贴,每小贴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温服。再合渣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疑非仲景方。

    【注释】

    〔1〕退五脏虚热:消退五脏虚损引起发热之症。《金匮要略今释》:“五脏虚热,谓发热之非外因感实邪者。”

    〔2〕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本方有疏肝补脾的作用,是后世逍遥散、四逆散之变方。《金匮要略今释》:“方意在于行气,颇似四逆散及《局方》逍遥散。桔梗、陈皮、槟榔开宣上、中、下三部,今人多喜此法。其方称饮子,加减随四时,橘皮称陈皮,药量以分计,药剂以帖计,以及合渣再煮等法,皆是宋以后法,绝非仲景方。”

    〔3〕本条论述五脏虚损的治法。

    〔4〕大腹槟榔:为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的果皮及种子,其皮称为“大腹皮”,子称为“槟榔”。有行气宽中、利水杀虫的作用。

    〔5〕四体壅:指肢体浮肿。

    【译文】

    消退五脏虚损发热的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术八分 大腹槟榔四枚,并皮、子用 陈皮五分 生姜五分 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实 减白术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即八分) 枳实五分 甘草三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陈皮三分(即八分),共六味。

    以上各味药物,切成饮片,分为三帖。每帖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二升。分三次温服,每次服药间隔时间,如人行走四五里路的时间。若肢体浮肿的人,添加少许甘草。每帖分为三小帖,每小帖用一升水煮,煮到七合。一次温服。再把三小帖的药渣合为一帖,重煮即成四服药疑非仲景方。

    [02]长服诃梨勒丸〔1〕方〔2〕疑非仲景方。

    诃梨勒煨〔3〕 陈皮 厚朴各三两

    右三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饮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注释】

    〔1〕诃梨勒丸:本方为固脾行气之方,作为养生长服之剂,可使六腑通畅,气血条达。方中以诃子温胃固肠为主,合陈皮、厚朴理气行滞。

    〔2〕本条提出长服消导理脾之方,用于饮食不节、肠胃积滞之证。

    〔3〕煨:徐本无此字。

    【译文】

    长服诃梨勒丸方疑非仲景方。

    诃梨勒煨 陈皮 厚朴各三两

    以上三味药,研末,加入炼制过的白蜜制成丸药,如梧桐子大。用酒饮服二十丸,加到三十丸。

    [03]三物备急丸〔1〕方〔2〕:见《千金》司空裴秀〔3〕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倾口中,令从齿间得入,至良验〔4〕。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右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蜜器中贮之,莫令歇〔5〕。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6〕客忤〔7〕,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8〕,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9〕,以缓水若酒〔10〕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11〕,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注释】

    〔1〕三物备急丸:本方有峻下邪毒的作用。方中以大黄、巴豆荡涤肠胃为主。《千金要方》称本方为“张仲景三物备急丸”。《外台》称“《古今录验》司空三物急散”。

    〔2〕本条论述感受毒厉邪气的治方。

    〔3〕司空裴秀:人名,晋代医家。

    〔4〕乃倾口中……至良验:将药汁倒入口中,从齿缝间进入,能收到良好效果。

    〔5〕莫令歇:不要使气味散发出去。《千金要方》“歇”下有“气”字。

    〔6〕中恶:感受邪恶毒厉之气而致病。

    〔7〕客忤(wǔ):客气犯人而致病。忤,犯也。

    〔8〕卒痛如锥刺:形容急痛像锥孔那样痛。《肘后》作“锥刀刺痛”。

    〔9〕停尸猝死者:暴死而僵卧的人。

    〔10〕以缓水若酒:用温水或酒。缓,俞本、《肘后》、《千金要方》作“煖”(“暖”的异体字),徐本作“暖”。若,《肘后》作“或”。

    〔11〕或不下……灌令下咽:若吞不下,则将丸药和水调成药汁,用手将头托起,灌药下咽。捧,《千金要方》作“扶”。

    【译文】

    三物备急丸方:见《千金要方》,司空裴秀将其制成散剂应用亦可以,先把药

    末和水调成药汁,倾倒在口中,使药汁从齿缝中灌入,药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成脂泥

    以上药味,均需纯净的新品。先把大黄、干姜捣成末,再研巴豆泥放在其中,混合在一起,捣一千下。把药粉与白蜜和成丸药亦好,放在密闭的器皿中贮藏,不要使气味散发出去。可主治一切暴发的心腹部疾病。比如感受邪毒之气而致心腹胀满,急痛像钻孔那样厉害,呼吸急促,牙关紧闭不开,暴死而僵卧的人,用温水或酒给服像大豆大小的三四粒丸药。如果吞不下(将丸药溶化于水中),把头托起,灌下去,稍等会儿,病情应当会减轻。如果不减轻,再给服三丸,药后腹中当有肠鸣音,随即就呕吐或泻下,病就会减轻。如果牙关紧闭,口张不开,亦可毁掉牙齿把药灌下去。

    [04]治伤寒令愈〔1〕不复,紫石寒食散〔2〕方见《千金翼》:〔3〕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4〕碓〔5〕,炼 栝蒌根 防风〔6〕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7〕 太一余粮〔8〕十分,烧〔9〕 干姜 附子炮,去皮 桂枝〔10〕去皮,各四分

    右十三味,杵为散。酒服〔11〕方寸匕。

    【注释】

    〔1〕令愈:《千金翼方》作“已愈”。

    〔2〕紫石寒食散:本方有温肾补阳、祛除余毒的作用。为风引汤的变方(参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引汤)。《金匮要略论注》:“熟玩此方,可悟病后收摄余邪、调和阴阳之法。”

    〔3〕本条论述伤寒愈后使不复发的调治方。

    〔4〕钟乳:即钟乳石,为碳酸盐类钟乳石的矿石。有温补肺肾的功能。

    〔5〕碓(duì):中药加工法,即舂成粉末。

    〔6〕防风:底本误为“防丰”,据俞本、徐本、赵本改。

    〔7〕鬼臼各十分:又名薜荔果、木馒头,为桑科植物薜荔的果实。有补肾固精、活血解毒的作用。《千金翼方》无“各十分”三字。

    〔8〕太一余粮:又称禹余粮,为褐铁矿的矿石。有活血解毒的作用。

    〔9〕十分,烧:《千金翼方》作“各二两半”。

    〔10〕桂枝:《千金翼方》作“桂心各一两”。

    〔11〕酒服:《千金翼方》下有“三”字。

    【译文】

    根治伤寒病愈后不再复发,可用紫石寒食散方见《千金翼方》: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钟乳碓,炼 栝蒌根 防风 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太一余粮十分,烧 干姜附子炮,去皮 桂枝去皮,各四分

    以上十三味药,研成散剂。用酒饮服方寸匕。

    [05]救卒死方〔1〕:

    薤捣汁灌鼻中〔2〕。

    又方: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3〕。

    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

    鸡肝〔4〕及血涂面上,以灰围四旁,立起。

    大豆二七粒,以鸡子白并酒和,尽以吞之。

    【注释】

    〔1〕本条列举救治猝死的方法。这些古代急救法,内容多来自《肘后备急方》,后人已不采用。

    〔2〕薤捣汁灌鼻中:用薤白捣汁滴鼻中,有通阳开窍、取嚏醒神的功效。

    〔3〕雄鸡冠割取血,管吹内鼻中:此法犹似今之鼻饲法。有滋阴、通阳、醒神的作用。《医宗金鉴》:“管吹内鼻中,谓将鸡冠血或合热酒,含在不病人口内,以苇管或笔管插入病人鼻孔中,使气连药吹之,其药自能下咽,气通噤自开也。”

    〔4〕鸡肝:《肘后》作“以鸡冠”。

    【译文】

    救治暴死者的方法:

    取薤白捣汁滴入鼻中。

    又方:以雄鸡冠割取血,用管吹入鼻中。

    取猪油如鸡蛋大小,放入一升醋中煮沸,灌入喉中。

    用鸡肝(或鸡冠血)及鸡血涂于面部,四周用灰围好,可立刻苏醒。

    取二七粒大豆,用鸡蛋清与酒混合,全部吞下。

    [06]救卒死而壮热者方〔1〕:

    矾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2〕。

    【注释】

    〔1〕本条论述高热而昏厥的外治法。

    〔2〕矾石……令没踝:用矾石水泡脚,使浸没至足踝,可引热下行。渍,浸、泡。踝,小腿与足的交接部分,今称踝关节。

    【译文】

    救治猝死而壮热者的方法。

    矾石半斤,用一斗半水同煮,煮到矾石溶化,用矾石水浸脚,浸没到足踝。

    [07]救卒死而目闭者方〔1〕:

    骑牛临面〔2〕,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3〕,立效。

    【注释】

    〔1〕本条论述昏厥而神识不清的急救法。

    〔2〕骑牛临面:指急救者救治病人时的姿势。医生像骑牛那样,腾空骑在病人身上,面对着病人进行抢救。

    〔3〕捣薤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将薤白捣汁滴入病人耳中,并用皂荚研末吹入鼻孔中,有开窍通阳、苏醒神志的作用。

    【译文】

    急救突然昏厥而两目紧闭的方法:

    救治者像骑牛那样(跨在病人身上),面对病人(抱起病人头部)将薤白汁滴入耳中,并将皂荚末吹入鼻孔中,马上可起到效果。

    [08]救卒死而张口〔1〕反折〔2〕者方〔3〕:

    灸手足两爪后〔4〕十四壮了〔5〕,饮以五毒诸膏散〔6〕有巴豆者。

    【注释】

    〔1〕张口:《肘后》、《外台》皆作“张目”。

    〔2〕反折:《肘后》作“及舌”。

    〔3〕本条论述昏厥而身体强直的急救法。

    〔4〕灸手足两爪后:《金匮要略直解》:“‘灸手足两爪后’当是‘灸两手足爪后’,其文则顺”。“两爪”下,《外台》有“甲”字。

    〔5〕十四壮了:《外台》作“各十四壮”。了,结束。

    〔6〕五毒诸膏散:方未见。《高注金匮要略》:“五毒指乌头、附子、蜀椒、巴豆、大黄等而言。曰诸膏散者,即乌头煎,附子煎,三物备急方,及温药下之者,皆是。”“有巴豆者”后,《外台》有“良”字。

    【译文】

    救治突然昏厥而口张开,背反折的方法:

    先灸两手足爪甲十四壮,后再饮服五毒诸膏散内有巴豆的。

    [09]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1〕者方〔2〕:

    马屎〔3〕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4〕;又取牛洞〔5〕稀粪也一升,温酒〔6〕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脐上三寸、脐下四寸〔7〕各一百壮,差。

    【注释】

    〔1〕四肢不收,失便:指手足松开、大小便失禁的体征,这是阳气暴脱之症,类似今之“休克”。

    〔2〕本条论述昏厥而见脱证的急救法。

    〔3〕马屎:即马粪。《肘后》作“马矢”。为马科动物马的粪便。

    〔4〕洗之:《外台》作“洗足”。

    〔5〕牛洞:《外台》作“牛粪”,下无“稀粪也”三字。为牛科动物黄牛的粪便。古人就地取牛马粪之臭物以醒脑,此与现代医学用阿莫尼亚嗅鼻同功,今已不用。

    〔6〕酒:《外台》下有“和”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