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  干呕或呃逆,同时出现手足厥冷的病人,当用橘皮汤治疗。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以上两味药,用七升水同煮,煮到三升。温服一升,喝下药汁,病就会痊愈。

    [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1〕主之。〔2〕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3〕 竹茹〔4〕二升 大枣三十个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橘皮竹茹汤:本方有补虚清热、和胃降逆的作用。方中以橘皮、竹茹清热降气为主。

    〔2〕本条论述胃有虚热的哕逆证治。

    〔3〕二升:俞本、徐本作“二斤”。

    〔4〕竹茹: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作用。

    【译文】

    呃逆(兼口干、舌红,虚烦不安,手足心热)可用橘皮竹茹汤治疗。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个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以上六味药,用一斗水同煮,煮到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24]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1〕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2〕

    【注释】

    〔1〕利:《脉经》作“下利”。

    〔2〕本条论述下利的危证。《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疏义》:“曰六腑,曰五脏,曰内,曰外,不过互言之。而上节是客,下节是主,仲景论下利诸证而先举阴阳败绝不可治之候。”

    【译文】

    脏腑的阳气衰少,表现在外的症状是手足逆冷,呼吸急促,两脚蜷缩;表现在内的症状是下利不止,下利严重的人,四肢麻木不仁。

    [2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1〕;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2〕

    【注释】

    〔1〕下重:指泄泻时里急后重的症状。

    〔2〕本条论述下利病的预后判断。亦见于《伤寒论》365条。

    【译文】

    下利而见脉沉弦的人,是有里急后重的症状;下利而脉洪大的人,是下利尚未止的表现;下利而脉微弱带数的人,是下利将止的表现,虽有发热,病情也不严重。

    [26]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1〕者,为顺也。〔2〕

    【注释】

    〔1〕少阴负趺阳:足少阴肾脉微细而不躁动,负于足阳明胃脉,表明胃阳未败,病情尚有转机。少阴,指足少阴肾脉;趺阳,指足阳明胃脉。

    〔2〕本条论述下利危证的预后判断。亦见于《伤寒论》362条。

    【译文】

    下利的病人,四肢冰冷,又摸不到脉搏,若用了炙法后,手足仍不温,而脉象也不恢复,反而出现轻微的呼吸急促,此时病情十分危重。如果肾脉微细,不躁动,负于胃脉,则病情则有好转的可能。

    [27]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1〕

    【注释】

    〔1〕本条论述虚寒下利的预后。亦见于《伤寒论》360条。《金匮要略心典》:“微热而渴者,胃阳复也;脉弱者,邪气衰也,正复邪衰,故此病当自愈。”

    【译文】

    (虚寒)下利而见低热、口渴,脉微弱的人,此病能治愈。

    [28]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1〕为未解〔2〕。

    【注释】

    〔1〕脉紧:《伤寒论》、《玉函经》作“复紧”,《脉经》作“脉复紧”。

    〔2〕本条承上条再论虚寒下利的预后判断。亦见于《伤寒论》361条。

    【译文】

    (虚寒)下利的病人,若见脉数、低热、汗出之症,此病经治疗可愈。如果下利而脉紧,则病情尚未好转。

    [29]下利脉数而渴〔1〕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2〕,以有热故也〔3〕。

    【注释】

    〔1〕数而渴:《玉函经》作“反数而渴”,《脉经》作“数而浮一作渴”。

    〔2〕清脓血:即便脓血。清,通“圊”,便也。

    〔3〕本条论述虚寒下利转为热利的证候。亦见于《伤寒论》367条。

    【译文】

    (虚寒)下利而见脉数、口渴,此病能治愈。如果下利不止则有可能出现脓血样大便,因体内有热的缘故。

    [30]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1〕

    【注释】

    〔1〕本条再论虚寒下利的预后。《金匮正义》:“脉弦为寒,发热则阳气复,汗出则寒邪去,故知自愈。”

    【译文】

    (虚寒)下利而脉弦,若见发热、汗出的人,此病能治愈。

    [31]下利气〔1〕者,当利其小便。〔2〕

    【注释】

    〔1〕下利气:指下利时又失气的症状。

    〔2〕本条论述下利而兼失气的治法。

    【译文】

    下利而兼失气的病人,治疗当用利小便的方法。

    [32]下利,寸脉反浮数〔1〕,尺中自涩者〔2〕,必清脓血。〔3〕

    【注释】

    〔1〕下利,寸脉反浮数:是指热利。

    〔2〕尺中自涩者:为热伤血分,血行凝滞,腐化而便脓血。

    〔3〕本条论述热利的脉证。亦见于《伤寒论》363条。

    【译文】

    下利,寸脉出现浮数,尺脉见涩象,则会便脓血。

    [33]下利清谷〔1〕,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2〕。

    【注释】

    〔1〕下利清谷:指糞便中完谷不化,是虚寒下利的特征。

    〔2〕胀满:《脉经》下有“其藏寒者,当下之”。本条论述虚寒下利的治疗禁忌及误治后的变证。亦见于《伤寒论》364条。

    【译文】

    下利见糞便中完谷不化,(即使有表证)不可用发表的治法。若误用汗法,可出现腹部胀满的变证。

    [3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1〕,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2〕,所以然者,其面戴阳〔3〕,下虚故也。〔4〕

    【注释】

    〔1〕郁冒:在此指郁闷而头昏眼花的症状。

    〔2〕微热:《伤寒论》366条。《玉函经》及《脉经》皆作“微厥”,当是。指四肢逆冷之症。

    〔3〕戴阳:病人危重时出现面色苍白而两颧潮红的体征。这是虚阳浮越的现象。

    〔4〕本条论述虚寒下利的危证。亦见于《伤寒论》366条。

    【译文】

    患泄泻,按其脉沉而迟,此人面部稍见红色,身体有低热,大便完谷不化且有头昏眼花的症状。出汗后病情暂可减轻,病人四肢厥冷,这是面部虚阳浮越,而下部虚寒的缘故。

    [35]下利后〔1〕脉绝,手足厥冷,晬时〔2〕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3〕。

    【注释】

    〔1〕下利后:指出现下利后。

    〔2〕晬(zuì)时:十二时辰,即一昼夜。

    〔3〕脉不还:《玉函经》作“不还不温”。本条论述虚寒下利的预后判断。亦见于《伤寒论》368条。

    【译文】

    (虚寒性)下利出现后,脉微细欲绝,手足厥冷,若经过一昼夜脉象能恢复,手足转温,就表示病情好转;若脉象仍不恢复,(手足不温),病情就危重了。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1〕。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2〕,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3〕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注释】

    〔1〕桂枝汤:本方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方中以桂枝为主,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代表方。本条论述虚寒下利而兼表证的治法。亦见于《伤寒论》372条。

    〔2〕二两:俞本、徐本作“三两”。

    〔3〕稀:俞本作“热”字。

    【译文】

    (虚寒性)下利同时出现腹部胀满(的里证)及身体疼痛(的表证),治疗应先温其里证,(待里虚恢复后,表证仍在时)然后再解其表证。温里可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

    四逆汤方方见本篇[14]条。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切片,用七升水同煮,以小火煮到三升,去掉药渣。待适当温度时,饮服一升,服后片刻,喝(热)稀粥一升,以帮助药力。并盖被保暖一个时辰左右,使得周身微微持续的汗出更好,不要像水那样大汗淋漓。若服一次汗出病愈,就停止后服。

    [37]下利三部〔1〕脉皆平,按之心下坚〔2〕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

    【注释】

    〔1〕三部:指寸、关、尺三部脉。

    〔2〕心下坚:指腹部心下硬满,此由于实邪内结所致。

    〔3〕急下之:《脉经》作“可下之”,无“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底本缺“气”字,据俞本、徐本、赵本加。本条论述实热下利的证治。

    【译文】

    下利后见寸、关、尺三部脉象皆平实有力,按其心下硬满,治疗当急用下法,可用大承气汤。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1〕。

    【注释】

    〔1〕急下之:《脉经》作“当下之”,无“宜大承气汤”。本条论述实热下利的治法。

    【译文】

    下利而见脉迟滑,是因肠内有积滞,下利没有止,当急用下法,宜用大承气汤。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1〕,下乃愈,宜大承气汤。〔2〕

    【注释】

    〔1〕当有所去:即“当有所藏”,此指宿食内停。《伤寒论文字考》:“盖有所去者,言胃中有所蓄藏也。”去,藏也。

    〔2〕本条论述食积下利的治法。

    【译文】

    下利而见脉滑,是体内有宿食蓄积,当用下法可治愈,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40]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1〕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2〕,宜大承气汤。〔3〕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注释】

    〔1〕至其年月日,时复发:指热利治疗不彻底,到某一时期又常出现下利,时发时止,后人称为“休息痢”。即今人所称细菌性痢疾。

    〔2〕当下之:《脉经》作“当复下之”。

    〔3〕本条论述热利复发的原因和治法。

    【译文】

    热利止后,隔一段时期又常常出现复发,这是因为病邪没有被彻底根除的缘故。治疗仍当用攻下法,可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中[13]。

    [41]下利语〔1〕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2〕。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3〕,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4〕得利则止。

    【注释】

    〔1〕

    (zhān)语:患病时在睡梦中说胡话。

    〔2〕《脉经》无“小承气汤主之”,有“宜下之”三字。本条论述热利而燥屎内结的证治。亦见于《伤寒论》374条。

    〔3〕二两:徐本作“三两”。

    〔4〕二服:《伤寒论》“二服”下,有“初一服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译文】

    下利而且出现说胡话,这是(由于胃肠有实热)燥屎内结(而热结旁流,兼有腹满,下利秽臭,脉滑数等症),治疗当用小承气汤(攻下燥屎)。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以上三味药,用四升水同煮,煮到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42]下利,便脓血者〔1〕,桃花汤〔2〕主之〔3〕。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锉〔4〕,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5〕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注释】

    〔1〕下利,便脓血者:此指虚寒下利,日久不止,滑脱不禁,而见大便有粘冻,夹有紫暗色的血液。“下利”上,《伤寒论》、《脉经》有“少阴病”三字。

    〔2〕桃花汤:本方有温中涩肠的作用。方中主药为赤石脂,色红如桃花,故名。

    〔3〕本条论述虚寒下利而夹脓血的证治。亦见于《伤寒论》306条。

    〔4〕锉:《伤寒论》、《玉函经》作“全用”。

    〔5〕温:《伤寒论》、《玉函经》下有“服”字。

    【译文】

    (虚寒)下利(日久不止),大便兼有脓血(血色紫暗),当用桃花汤治疗。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研碎,一半筛成细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以上三味药,(取出赤石脂末)用七升水同煮,煮到米熟,去掉药渣。每次取温热的药汁七合,放入赤石脂末方寸匕,每日服三次。若一次服药后病愈,余下的药,就不要服了。

    [43]热利重下〔1〕者,白头翁汤〔2〕主之。〔3〕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4〕二两〔5〕 黄连 黄柏〔6〕 秦皮〔7〕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8〕。

    【注释】

    〔1〕重下:俞本、徐本、赵本、《伤寒论》371条、《玉函经》皆作“下重”,当是。

    〔2〕白头翁汤:本方有清热燥湿的功用。方中以白头翁清热解毒为主,是当今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主方。

    〔3〕本条论述热利的证治。亦见于《伤寒论》371条。

    〔4〕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为治痢的要药。

    〔5〕二两:徐本、《玉函经》作“三两”。

    〔6〕黄柏:又称黄檗,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树皮。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7〕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8〕更服:《伤寒论》、《玉函经》下有“一升”二字。

    【译文】

    热利而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腹痛,发热),可用白头翁汤治疗。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以上四味药,用七升水同煮,煮到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没有效果,再服(一升)。

    [4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1〕也。栀子豉汤〔2〕主之〔3〕。

    栀子豉汤方:

    栀子〔4〕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5〕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注释】

    〔1〕虚烦:指无形之邪热。

    〔2〕栀子豉汤:本方有清泄余热的作用。

    〔3〕本条论述下利后余热未尽的证治。亦见于《伤寒论》375条。

    〔4〕栀子:《伤寒论》上有“肥”字。《伤寒论》、《玉函经》“十四枚”下有“擘”字。

    〔5〕绵裹:俞本无此二字;赵本作“绢裹”。

    【译文】

    下利止后仍有低热,但按其心下濡软而不满,这是无形之邪热未清的缘故。可用栀子豉汤治疗。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用绵包裹

    以上两味药,用四升水,先煮栀子,煮到二升半,放入香豉,再煮到一升半,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温服一次后,出现呕吐则停后服。

    [4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1〕者,通脉四逆汤〔2〕主之。〔3〕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4〕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5〕,去滓。分温再服〔6〕。

    【注释】

    〔1〕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里寒的见证是下利清谷,外热的见证是汗出。里寒是真寒,外热是假热。里寒外热实指真寒假热,是虚阳外越,阴盛格阳所致。厥,是四肢厥冷之症。

    〔2〕通脉四逆汤:本方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方中重用附子、干姜温阳为主。《金匮正义》:“急以姜附温散阴寒,使外越之虚阳得返故宅,阳回阴化,荣卫通调,故曰通脉。”

    〔3〕本条论述虚寒下利而阴盛格阳的证治。亦见于《伤寒论》370条。

    〔4〕生用:《伤寒论》“生”下有“去皮,破八片”五字。

    〔5〕二合:俞本作“一合”。

    〔6〕服:《伤寒论》、《玉函经》下有“其脉即出者愈”六字。

    【译文】

    大便完谷不化,又全身汗出,且四肢厥冷,这是里有真寒,外有假热(病情十分危重),当急用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

    通脉回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以上三味药,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46]下利肺痛〔1〕,紫参汤〔2〕主之。〔3〕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注释】

    〔1〕下利肺痛:先有慢性下利,后出现肺部疼痛的症状。

    〔2〕紫参汤:本方有攻坚去积的作用。方中以紫参为主治疗心腹积聚(紫参今称“石见穿”,多用于癌肿)。参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9]条,与泽漆汤用紫参同义。

    〔3〕本条论述下利而见肺痛的治法。

    【译文】

    先有大便溏薄,而后又出现肺部疼痛(可兼咳嗽、痰中带血等症),当用紫参汤治疗。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以上两味药,用五升水,先煮紫参,煮到二升,放入甘草,再煮到一升半。分三次温服怀疑非张仲景的原方。

    [47]气利〔1〕,诃梨勒散〔2〕主之。〔3〕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4〕十枚,煨〔5〕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注释】

    〔1〕气利:中医证名。指下利日久,肠虚滑脱,失气时大便随之而出。但大便没有粘液,也不腥臭。《医宗金鉴》:“气利者,下利气虚下陷而滑脱也。”

    〔2〕诃梨勒散:本方有温经固脱的作用。《金宗金鉴》:“若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所谓气陷肠滑,故用诃梨勒散以固肠。”

    〔3〕本条论述肠虚滑脱的气利的治法。

    〔4〕诃梨勒:即“诃黎勒”,又称“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果实(未成熟的果实,称为“藏青果”,又名“西藏橄榄”)。诃黎勒有涩肠止泻的作用。

    〔5〕煨:将药物用麸皮或草纸包裹两三层,放在清水中浸湿,置文火上直接煨至草纸焦黑,内熟取出。可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

    【译文】

    下利(日久不止),大便随失气而滑出,当用诃梨勒散治疗。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以上一味药,研成细末。用粥汤混合,一次服完怀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1〕方见上。

    【注释】

    〔1〕本条论述大便不通而兼呃逆频作的治法。

    【译文】

    《千金翼方》小承气汤,用于治疗大便不通,呃逆频作,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方见本篇[41]。

    《外台》黄芩汤〔1〕,治干呕下利。〔2〕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3〕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4〕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注释】

    〔1〕《外台》黄芩汤:本方有清肠止利、补虚和中的作用。方中以黄芩清热为主。本方即本篇[11]条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加减方。

    〔2〕本条论述下利兼干呕的治方。

    〔3〕三两:徐本作“二两”。

    〔4〕水:底本无“水”字,现据俞本、赵本加。

    【译文】

    《外台秘要》黄芩汤,可治疗下利而兼干呕的症状。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以上六味药,用七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分三次温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